§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0823142300
DOI 10.6846/TKU.2008.01225
論文名稱(中文) 中日和解的根源
論文名稱(英文) Origin of Sino-Japanese Reconcili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張嘉慧
研究生(英文) Chia-Hui Chang
學號 79224025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17
論文頁數 7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中斌
委員 - 張五岳
委員 - 何思慎
關鍵字(中) 中日和解
安倍訪華
中共外交
日本外交
戰略互惠關係
胡錦濤
關鍵字(英) Sino-Japanese reconciliation
Shinzo Abe
Hu Jintao
China’s foreign policies
Japanese foreign policies
Sino-Japanese Strategic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2006年10月8日,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偕妻子搭專機抵達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這是繼前首相小泉純一郎2001年到訪後事隔五年,中國第一次迎接日本首相。安倍當時與胡錦濤進行了80分鐘的會談,之後發布新聞公報,「戰略互惠關係」首度載明其上,這是中日近年來和解之始。

    這樣的局面,直到安倍上任時,都難以出現在世人的想像中。甚至這場「破冰會」之後,外界仍不看好兩國關係。事實上,兩國和解的潛流早在雙方會面前已出現,促使和解的後勢強勁。非但「戰略互惠關係」的內涵不斷充實,隨著胡錦濤在2008年5月訪日,帶回更多雙方在環保、節能上的具體合作項目、日本軍艦的回訪及東海油氣田合作開採的初步解決,說明中日和解的後勢持續看漲,也顯示出安倍訪中事件的深度與意涵。因此深入瞭解安倍北京行這段中日和解的過程,對於瞭解中國外交、日本外交及兩國關係未來發展有相當的重要性。本文將還原和解過程,並從兩國政治、軍事、經貿、社會及其所處的國際環境,來挖掘和解的潛流與根源,並進一步評估和解的趨勢與兩國關係的未來。
英文摘要
On October 8, 2006, newly inaugurated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in the company of his wife, arrived in Beijing for a meeting with Mr. Hu Jintao, National Chairma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at was the first visit of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to China after 5 years of the last high profiled visit by former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Junichiro Koizumi in 2001. After an 80-minute discussion between Abe and Hu, “Sino-Japanese Strategic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 was first put into words on a press communiqué jointly issued by Abe and Hu after their meeting. That meeting indicates the onset of Sino-Japanese reconciliation in recent years. Such a situation could hardly be imagined by the world until the inauguration of Abe. Even after the ice-breaking meeting, the outside world was still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s a matter of fact, long before the Abe-Hu meeting, an undercurrent of Sino-Japanese reconciliation had appeared with a strong momentum pushing for pea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Not only has been the content of “Sino-Japanese Strategic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 constantly have been enriched, Hu’s visit to Japan in May, 2008 brought more concrete cooperation projects in the field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dditionally, the fact that a Japanese military vessel repaid a visit to China and the “Sino-Japanese Cooperative Exploitation Plan on East China Sea Oil and Gas Fields” has reached an initial agreement, which promises a bright future for Sino-Japanese reconciliation and reveals the depth and significance of Abe’s visit to China. Therefore, to gras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policies, Japanese foreign policies, and Sino-Japanese diplomatic relation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Sino-Japanese reconciliation during Abe’s Beijing trip. This paper aims to restore the process of Sino-Japanese reconciliation, explore the undercurrents and origin of the reconcili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political, military, economic, social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further evaluate the trend of reconciliation and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fu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P.1)
第二節、	研究目的(P.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P.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P.6)   
第五節、	文獻評析(P.8)
第二章、交惡的過程
第一節、	海域相關糾紛(P.9)
第二節、	歷史爭議(P.15)
第三節、	反日示威(P.17)
第四節、	吳儀事件(P.19)
小  結、(P.20)
第三章、和解過程
第一節、階段一:和解起步(P.21)
第二節、階段二:和解發展(P.27)
第三節、階段三:和解達成(P.29)
小 結、(P.33)
第四章、和解的背景
第一節、 中國內部(P.34)
第二節、日本內部(P.41)
小 結、(P.48)
第五章、和解的趨勢
第一節、	和解的助力(P.49)
第二節、	和解的阻力(P.50)
小結              (P.51)
第六章、結論
第一節、研究心得(P.52)
第二節、研究展望(P.55)
參考文獻
附件:中日和解與發展大事紀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人民日報(2004.1),《李肇星線上談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丁松泉(2005.5),《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丁望(2002.5),《曾慶紅與夕陽族強人(增訂三版)》,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
丁望(2005.3),《胡錦濤與共青團接班群》,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丁望(2005.6),《胡錦濤大突圍》,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丁樹範(2002.12),《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大紀元編輯部/著(2005.9),《江澤民其人》。台北:博大出版社。
三浦展(作者)、吳忠恩(譯者)(2006.7),《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台北:高寶國際有限公司。
日下公人(2003.6),《我愛這個國家的理由-台灣國民教養新書4》,台北:前衛出版社 。
五百旗頭真(2007.2),《戰後日本外交史(1945-2005新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村勝範(2000.3),《日美台協防內幕》,台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
王希亮 (2005),《戰後日本政界戰爭觀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文庫》,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王堃(2005.6),《日本對華ODA的戰略思維及其對中日關係的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國際社會科學研究會(2007.5),《21世紀東亞格局下的中國和日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2004.4),《2003年世界大事備忘錄》。北京:時事出版社。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2006.6),《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5-2006年)》,香港:當代世界出版社。
中國歐亞基金會(2006.6),《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台北:大屯出版社。

石之瑜(1994.2),《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
石之瑜(1995.9),《民族主義外交的困境》,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石之瑜(1994.2),《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2003.4),《中國外交(2003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平松茂雄(1999.9),《江澤民與中國軍》,台北:凱侖出版社 。
石原慎太郎(著)、劉崇(譯)(2006.12),《國家幻影-我對政治的反回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管股份有限公司。
包霞琴 臧志軍(2004.01),《變革中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復旦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叢書》,北京:時事出版社。
安豐雄、邱伯浩、張彥之、羅慶生(2002.10),《軍事學導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伊凡、費根堡(著)、余佳玲、方淑惠(翻譯)(2006.5),《中共科技先驅-從核子時代到資訊時代的國家安全與戰略競爭》,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竹內靖雄(1999.11),《日本的終結-人文思潮004》,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朱寧 (2007.10),《勝算-中日地緣戰略與東亞重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安吉斯、吳克勤、葛存壯、崔嵬、歐陽紅櫻 (2007.1),《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小兵張嘎(2VCD)》,北京:中影音像出版社。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05.12),《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附光碟)/社會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汝信(2008.6),《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附光碟)/社會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朱鋒(2007.12),《國際關係理論與東亞安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弗裏德里克•鮑爾(2006.1),《科菲•安南》,北京:金城出版社。
何中順(2007.3),《新時期中國經濟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時事出版社。
宋玉寧(2007.8),《日本航空自衛隊-MOOK軍武系列2》,台北:高手專業出版社 。
李兆忠(2006.12),《看不透的日本--中國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四川:東方出版社。
李利明、曾人雄(2007.9),《1979-2006:中國金融大變革》,上海:世界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建民(2005.4),《冷戰後日本的普通國家化與中日關係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新泰(2005.8),《胡錦濤同志重要論述學習輯要》,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何思滇(2008.2),《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致良出版社有限公司。
杜起文(2005.5),《中國外交(2005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何清漣(2007.5),《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中斌編(1998.1),《二0一0中共軍力評估-國家安全戰略叢書1》,台北:麥田 。
林中斌(2002.12),《廟算台海》,台北:學生書局。
林中斌(2005.1),《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出版 。
吳寄南(2002.6),《日本新生代政治家(21世紀日本丸掌舵人)》,北京:時事出版社。
吳寄南(2004.8),《中日關係瓶頸論》,北京:時事出版社。
吳惠林、周亞貞(2006.5),《中國經濟改革的表象與真相》,台北:翰蘆圖書。
東照二,小川邦彥,西蔭浩子(2008.1),《讀解日本社會與經濟》,台北:尚昂文化。
吳遠平、趙新力、趙俊傑(2006.1),《新中國國防科技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研究》,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津上俊哉(2006.12),《中國崛起(日本該做些什麼)》,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 (2006.12),《世界軍事年鑒(2006)(精)》,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胡鞍鋼 (2007.1),《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錦濤(2006.11),《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
荒井利明(1998.8),《江澤民政權的去向》,台北:凱侖。
唐津一(2006.2),《中國能否趕超日本--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差距》,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時殷弘(2006.5),《21世紀初期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質和中國的應有戰略(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系列叢書)(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系列叢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時殷弘(2006.8),《現當代國際關係史/21世紀國際政治系列教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時殷弘(2006.10),《國際政治與國家方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郝雨凡(2007.11),《中國外交決策-開放與多元的社會因素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時事出版社(2007.4),《世界發展狀況2007》。北京:時事出版社。
徐劍(2006.3),《鳥瞰地球︰中國戰略導彈陣地工程紀實(簡體書)》,四川: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
高增杰(2004.2),《一筆難畫日本人W09》,新竹:理藝出版社 。
時殷弘(2006.1),《國際政治與國家方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時殷弘(2008.1),《戰略二十講/大家西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所(2008.1),《中國經濟海嘯威脅下全球經濟向前行》,台北:翰蘆圖書。
高橋哲哉(著)、黃東蘭(譯) (2007.8),《靖國問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夏飛、楊韻、白曉雲(2008.1),《太子黨和共青團-習近平PK李克強》,美國:明鏡出版社。
郭汀洲(2005.6),《現代日本紀實-社會科學叢書49》,台北:水牛出版社 。
陳亦偉(2007.10),《中共《反分裂國家法》的戰略意涵1》,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許志嘉(2004.6),《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亞太研究系列》,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宏、洪保秀(2007.6),《世界新軍事變革中的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桂棣(2004.12),《中國農民調查-大地文學019》,台北:大地出版社 。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所(2006.10),《中國經濟外交2006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梅斯勒 著,曹化銀 譯(2007.1),《安南傳》,北京:中信出版社。
陳毓鈞(2006.8),《胡錦濤時代的中美台動向:維持現狀遏制台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曹錦清(2001.1),《黃河邊的中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傅治平(2007.6),《理論強党 思想富國-學習胡錦濤十六大以來重要論述》,四川:人民出版社。
崔保國 (2007.6),《走進日本大報》,廣東:南方日報。
張建華(2002.3),《時事大講堂(2001)》,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張舒英(2006.10),《新時代的日本經濟》,北京:崑崙出版社出版社。
張嘉中(2005.4),《日本國政發展: 軍事的觀點》,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溫世仁(2004.6),《溫世仁觀點:供過於求的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中美(2008.5),《新紅太陽-中共第五代領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有限公司。
楊振亞(2007.1),《出使東瀛》,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新華月報(2007.7),《認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 》,北京:新華月報。
楊開煌(2007.5),《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楊繼繩(1999.7),《鄧小平時代》,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詹姆斯、阿貝格蘭(著)、柳芝伊(譯)(2008.3),《新、日本前景》,英屬維京群島: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劉慶瑞(2007.12),《日本的經濟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台北:致良出版社有限公司 。
劉濤(2007.9),《中國崛起策》,北京:新華出版社。
劉嶽兵(2007.4),《中日近現代思想與儒學》,北京:三聯。
趙軍 (2007.3),《日本右翼與日本社會》,廣東:人民出版社。
趙翊達(2008.4),《日本海上自衛隊:國家戰略下之角色》,台北:秀威資訊。
裴華(2002.4),《中日外交風雲中的鄧小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蔡明彥(2005.1),《中國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昉、林毅夫(2005.5)《中國經濟-透析全球最大經濟體,掌握大陸市場經濟契機》,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蔡增家(2007.4),《誰統治日本?:經濟轉型之非正式制度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蔡增家(2004.2),《日本轉型:90年之後政治經濟體制的轉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趙憶寧(2007.8),《轉軌中的日本》。北京:中信出版社。
鄭必堅(2007.8),《思考的歷程-關於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由來、根據、內涵和前景(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叢書)》,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
鄭永年(1998.8),《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民族國家何處去?》,香港:三聯書店。
數位時代編(2006.1),《崛起新日本-BNEXT 4》,台北:藍鯨出版社 。
鄭佳節(2007.1),《潘基文:聯合國新掌門人》,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樂為良、黃裕美(2006.9),《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全球視野49》,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鄭海麟(2007.8),《中日釣魚台之爭與東海劃界問題:海外保釣十年紀錄》,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錢其琛(2003.10),《外交十記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韓玉貴(2007.12),《冷戰後的中美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關志雄(2005.3),《做好中國自己的事--中國威脅論引發的思考》,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藤原正彥(2006.11),《國家的品格─FORM39》,台北:大塊文化。
鐘之成(2006.7),《為了世界更美好(江澤民出訪紀實)》,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龐中英(2004.11),《中國與亞洲(觀察研究評論)/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叢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鐘建和(2007.4),《全面推進21世紀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胡錦濤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台北:世界知識出版社。
嚴炬編(2006.3),《俄日軍情解讀(21世紀世界軍事強國)》,四川:中國社會出版社。
蘿莉、勃奇克、施道安、伍爾澤(2004.10),《解放軍七十五週年之歷史教訓》,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二)期刊論文及報告
Walsh, Bryan(2006.10),〈謎樣的安倍晉三〉,《Time Express》,128期,頁30-37。
Walsh, Bryan(2007.4),〈安倍晉三能否走出迷津〉,《Time Digest》,134期,頁47-59。
于有慧(2004.1),〈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 》,43:1期,頁105-124。
五十嵐忍(2004.1),〈日本的態度小泉的盤算--冷靜看待日本關切臺灣「防衛性公投」的效應〉,《理財周刊》,176期,頁70-71。
五十嵐忍(2003.10),〈治療日本經濟小泉抉擇兩難--財政赤字惡化失業率提高熟輕熟重〉,《理財周刊 》,164期,頁92。
王健民(2003.7),〈中國保釣船激情首航〉,《亞洲週刊》,17:28期,頁35-37。
王清正(1999.2),〈日本那霸基地與防衛釣魚臺計畫〉,《尖端科技》,174期,頁76-81。
方華(2003.1),〈二○○二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 》,37:1=433期,頁49-59。
毛峰(2005.10),〈特稿:日本首相小泉參拜與外交風暴〉,《亞洲週刊 》,21:38期,頁34-35。
石之瑜(2003.8),〈當前中共外交形勢與戰略思維〉,《海峽評論 》,152期,頁35-37。
石之瑜(2004.2),〈一箭四鵰,陳水扁拚公投的精妙戰法〉,《海峽評論 》,158 期,頁6-7。
石之瑜(2004.4),〈大選前後亞洲各國對臺政策淺析〉,《海峽評論 》,160 期,頁40-42。
石之瑜(2007.3),〈退出中國--近代日本對華思想中的普遍性方法與政治正確性問題〉,《中國大陸研究 》,50:1期,頁1-8。
石之瑜(2007.3),〈斷代與斷裂--日本近代中國認識的基礎脈絡〉,《中國大陸研究 》,50:1期,頁9-28。
石之瑜(2007.3),〈斷代與斷裂--日本近代中國認識的基礎脈絡〉,《中國大陸研究 》,50:1期,頁9-28。
石之瑜(2003.9),〈亞歐會議與中共的參與〉,《海峽評論 》,153期,頁16-18。
石之瑜、姚源明(2002.5),〈中國民族主義的後現代機緣--國家遷徙歷程中的集體疏離與個體能動〉,《中國大陸研究 》,45:3期,頁85-102。
田習如(2006.7),〈「小泉下臺後日本經濟會更好」--專訪《史上最大日股急騰》作者增田俊男〉,《財訊 》,292期,頁248-249。
外交部(2001.9),〈我們非常期盼日本政府--對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聲明〉,《海峽評論 》,129期,頁20。
呂建良(2006.12),〈東海石油能源與中日衝突之分析〉,《復興崗學報》,88期,頁255-279。
呂建良(2005.11),〈從「市民社會」評析2005年4月中國反日示威運動〉,《展望與探索》,3:11期,頁51-66。
呂建良(2006.9),〈日本與東協籌組FTA之研究〉,《東亞論壇》,453期,頁35-52。
佑學(2002.2),〈二00一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 》,36:2=422 期,頁25-35。
李久慈(2002.1),〈競爭對手的大和解〉,《直銷世紀》,109期,頁6。
何思慎(2006.7),〈日中關係:風波或坦途?〉,《展望與探索》,4:7期,頁7-11。
何思慎(2007.5),〈日、中升溫,臺灣失落?〉,《展望與探索》,5:5期,頁4-9。
何義麟(2002.5),〈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之演變--擺盪在「國際考量」與「本國中心」之間〉,《臺灣歷史學會會訊》,13:14期,頁69-78。
林中斌(2005.1),〈不戰而主東亞 北京新大戰略下的對臺策略〉,《財訊》,274期,頁86-91。
林中斌(2006.9),〈安倍帶領日本駛向何方?〉,《財訊》,294期,頁126+128。
林中斌(2008.4),〈全球磁變 人心浮動〉,《財訊》,313期,頁116+118。
邱坤玄(2007.1),〈中共「十七大」後對外政策方向與國際參與[研討會]〉,《東亞研究》,38:1期,頁212-244。
吳向前(2005.9),〈解讀小泉大勝的日本大選:贏在世代交替與媒體政治〉,《數位時代 》,114期,頁38-39。
胡聲平(2006.1),〈國際政治情勢與中共《反分裂國家法》〉,《展望與探索 》,4:1期,頁69-75。
胡聲平(2004.7),〈東亞區域整合與中國之立場及策略研究〉,《全球政治評論》,7期,頁47-66。
孫曉萍(2001.11),〈小泉弱勢內閣強勢執政〉,《天下雜誌 》,246期,頁140-142。
高聖凱(2004.1),〈化敵為友,日韓聯手打天下〉,《遠見雜誌》,211期,頁58+60+62。
馬等(2006.4),〈東協對中國的經貿政策評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40期,頁84-87。
梁玉國(2003.11),〈中日敵對與和解的根源〉,《歷史月刊》,190期,頁72-79。
許志嘉(2007.07),〈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8:3期,頁43-90。
許育銘(2005.12),〈戰爭魅影--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中日戰爭〉,《近代中國》,163期,頁84-115。
黃建超(2006.12),〈NGO與國際發展合作:以日本對中國援外政策之研究分析為例〉,《東方學報》,27期,頁109-119。
陳奉林(2006.8),〈探索走出中日關係困境的一個方案[評周永生著,鄭青榮譯《日中和解共榮之道-關係改善的提言》〉,《二十一世紀》,96期,頁148-151。
童清峰(2002.10),〈新保釣重燃昨日之怒〉,《亞洲週刊》,16:43期,頁34-35。
張誠恩(2005.2),〈2004 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39:2=458 期,頁81-101。
楊照(2005.9),〈小泉教會日本怎麼選舉〉,《新新聞 》,967期,頁13。
蔡東杰(2006.1),〈複合三角結構與東亞權力平衡發展〉,《全球政治評論》,13期,頁1-20。
蔡增家(2005.3),〈美日2+2安保諮商的政治意涵及其影響〉,《展望與探索》,3:3期,頁1-5。
蔡增家(2006.11),〈安倍上臺後對日中臺三邊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4:11期,頁11-15。
蔡增家(2005.9),〈日本正在改變它的防衛政策〉,《海峽評論》,177期,頁15-18。
趙萌(2002.8),〈朝韓又和解,陽光再現﹖〉,《亞洲週刊》,16:35期,頁28。
劉冠効(2007.7),〈小泉政權時期之日本臺海兩岸政策〉,《龍陽學術研究集刊 》,1期,頁81-98。
劉黎兒(2005.10),〈小泉流政治魔法大部析 小泉偶像旋風橫掃全日本〉,《財訊 》,283期,頁222-224。
劉黎兒(2005.9),〈令中國、南韓憂心的新危機 全日本部在唱小泉戀歌〉,《新新聞 》,967期,頁70-71。
劉黎兒(2005.5),〈日本最新、最強的超級媒體--小泉常引用2chan留言板〉,《新新聞 》,948期,頁84-85。
劉黎兒(2005.8),〈「怪人政權」出怪招 小泉是典型劇場政治家〉,《新新聞 》,964期,頁104-105。
劉黎兒(2004.10),〈小泉政權亮黃燈新閣改組,罵聲不絕〉,《新新聞》,919期,頁106-107。
劉黎兒(2004.7),〈小泉人氣凋落輔選失利民主黨氣勢旺直逼自民黨〉,《新新聞 》,906期,頁106-107。
劉黎兒(2004.7),〈景氣復甦人心卻轉向 小泉魔力衝不破年金陰影〉,《新新聞 》,905期,頁106-107。
劉黎兒(2004.7),〈選制保障、在野黨疲弱,聲望下滑的小泉勝算仍大〉,《新新聞 》,904期,頁106-107。
劉黎兒(2004.4),〈三名人質最大試鍊,小泉政府面臨政治危機〉,《新新聞 》,922期,頁106-107。
劉黎兒(2003.11),〈小泉旋風轉弱,民主黨革命尚未成功〉,《新新聞 》,871期,頁98-99。
劉黎兒(2005.11),〈新內閣透露接班訊息安倍晉三暫居領先位置〉,《新新聞 》,923期,頁74-75。
劉黎兒(2005.8),〈力排反對聲浪,推動東京開設賭場 石原慎太郎「賭」性堅強〉,《新新聞 》,期,頁72-73。
劉黎兒(2005.8),〈眾院改選日,執政分家時日本也瀕臨政黨輪替〉,《新新聞 》,924期,頁106-107。
劉黎兒(2005.8),〈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對峙 日本政界陷入空前危機〉,《新新聞 》,928期,頁106-107。
劉黎兒(2005.6),〈牽動3國關係的靖國神社合祀戰犯,中韓很感冒〉,《新新聞 》,945期,頁102-103。
劉黎兒(2005.6),〈左、右傾媒體互相攻擊--日本也有「藍綠」問題〉,《新新聞》,947期,頁104-105。
劉黎兒(2005.4),〈中國反日一波波 日反「反日」步步退 大和社會重提中國風險說〉,《新新聞 》,967期,頁66-67。
劉黎兒(2005.4),〈反日浪潮未平--成為常任理事國的夙願受阻〉,《新新聞 》,987期,頁80-81。
劉黎兒(2004.11),〈天皇語出驚人震撼日本:明仁不願成為右翼工具〉,《新新聞 》,911期,頁106-107。
劉黎兒(2004.11),〈日韓化解民族仇恨改唱「冬季戀歌」裴勇俊打敗了桃太郎〉,《新新聞》,925期,頁106-107。
劉黎兒(2003.12),〈安倍晉三是日本下任真命天子﹖〉,《新新聞》,875期,頁98-99。
劉黎兒(2004.7),〈日本職棒界重組未成軍--讀賣朝日兩大集團先開火〉,《新新聞》,907期,頁104-105。
謝震南(2004.9),〈日本讀賣全球第一大--「讀賣新聞」單日發行量一千零三十萬份〉,《新聞大舞台:中央社之友月刊》,15期,頁58-59。
蘇俊斌(2002.8),〈日本之教科書審定問題〉,《教育政策論壇》,5:2期,頁137-147。
蘇顯揚(2001.1),〈日本景氣是否再現衰退危機及小泉的經政策略分析〉,《經濟情勢暨評論》,7:2 期,頁21-33。

(三)報紙及網路文獻
林中斌(  2007/10/23),〈胡錦濤虛讓實贏〉,《中國時報》,A15。
林中斌( 2007/10/01),〈台美交惡,凶中有「吉」〉,《中國時報》,A15。
林中斌(2007.4.12),〈中日關係意外改善〉,《中國時報》,A15。  
林中斌(2006.6.5),〈中日不免一戰嗎?〉,《中國時報》,A15。 
林中斌(2004.9.17),〈江湖較勁,即將落幕〉,《蘋果日報》,A20版。

〈三大難題困擾“安倍新政”〉,《環球時報》,2006.9.9,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
    xinhuanet.com/world/2006-09/09/content_5068376.htm
〈日本檢討修改防衛政策〉,《BBC中文網》,2004.12.10,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080000/newsid_4084200/4084287.stm
〈日本內閣批准將啟動反導彈計劃〉,《中國評論新聞》,2007.12.25,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日美間諜衛星晝夜監視我國春曉油田開發進展〉,《雅虎新聞》,2005.12.13,http://61.129.65.8:82/gate/big5/mil.eastday.com/eastday/mil/node62186/node62667/node62669/node106056/userobject1ai1715732.html
〈日本商界領袖上月秘會胡錦濤》,《BBC中文網》,2005.10.22,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low/newsid_4360000/newsid_4367300/4367342.stm
〈日商界領袖 傳密晤胡錦濤〉,《星島環球網》,2005.10..23,http://www.stnn.cc:82/global/euro_asia/headline/t20051023_67434.html
〈日本欲以中國課長制衡駐華大使?〉,《國際先驅導報》,2006.3.3,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3/03/content_4253578.htm
〈中川秀直:日中應構築戰略互惠關係 消除"流冰"〉,《新華網》,2007.3.16,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16/content_5857966.htm
〈中日發表聯合新聞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6.10.8, 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275245.htm 
〈中國艦艇首在“春曉”氣田海域巡邏〉,《雅虎新聞》,2005.9.10,http://news.cn.yahoo.com/050910/1291/2ewyl.html
〈中國幫宮本雄二 日駐中大使人選〉,《自由時報》,2006.1.2,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jan/2/today-int5.htm
〈中方拒絕接受日本讓中國停止東海勘探要求〉,《中國日報網站》,2005.2.22,http://news.sina.com.cn/c/2005-02-22/16545905701.shtml
〈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BBC中文網》,2007.4.26,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590000/newsid_6594300/6594347.stm
〈內情披露:安倍就任首相前就決意訪華〉,《中國評論新聞網》,2006.10.17,http://www.tourtaiwan.org/doc/1002/3/0/9/100230958.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230958
〈「夫人外交」傳美事 情暖中日五年寒〉,《文匯報》,2006.10.27,http://paper.wenweipo.com/2006/10/27/YO0610270003.htm
〈占領春曉油田 中國覬覦東沙〉,《新台灣新聞週刊網路版》,2005.6.9,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2056
〈安倍提“戰略亞洲外交”改善中日關系〉,《新浪網轉載自新民晚報》,2006.8.24, http://news.sina.com/xmwb/105-103-102-104/2006-08-24/23201247072.html
〈社評:中日大門能打得開嗎?〉,《中國評論新聞》,2006.6.13,http://www.zhaojun.net/doc/1001/5/6/8/100156881.html?coluid=93&kindid=2773&docid=100156881&mdate=1120152214
〈保持共產黨先進性教育活動〉,2006.06.26,《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newscenter/dyxjx/
〈軍艦護漁 王金平宣示釣魚台主權〉,《自由時報》,2005.6.22,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n/22/today-fo4.htm
〈胡錦濤會見日本友人強調中國政府對日關係的立場〉,《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6.3.31,http://www.gov.cn/ldhd/2006-03/31/content_241912.htm
〈胡錦濤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新華網》,2006.10.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08/content_5177408.htm
〈渡邊恆雄轉變的積極意義〉,《國際論壇》,2006.2.27,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26/51190/51887/4144119.html#
〈亞銀報告稱中國水污染令人觸目驚心〉,《苦勞網轉載自中央社》,2007.10.19,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0068
〈殼牌優尼科退出中國東海石氣開發〉,《大紀元》,2004.9.30,http://news.epochtimes.com/b5/4/9/30/n675539.htm
〈第六輪東海問題磋商結束 中日建立海上熱線〉,《環球時報》,2006.7.12,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7/12/content_4820151.htm
〈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答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6.3.14,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tzl/2006-03/14/content_227324.htm
〈熱點分析:中日新歷史教科書紛爭〉,《BBC中文網》,2005.7.25,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710000/newsid_4713300/4713341.stm
〈駐日大使王毅就改善中日關係提出四點看法〉,《人民網》,2006.8.4,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665785.html
〈獨島(竹島)歸屬 韓日再起爭議〉,《自由電子報》,2005.3.1,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r/1/today-int6.htm
〈總裁:絕不容忍日本首相拜靖國!〉,《讀賣新聞》,2007.8.3,http://www.chinareviewagency.org/doc/1004/2/2/8/100422842_2.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422842

二、日文專書
PHP研究所 and ピーエイチピー研究所(2006.4),《安倍晋三対論集―日本  
     を語る》,東京:PHP研究所。
かの よしのり(2007.9),《中国軍VS自衛隊》,東京:並木書房。
久江 雅彦 and 柿崎 明二(2007.11),《空白の宰相 「チーム安倍」が追った理想と現実》,東京:講談社。
小林 よしのり(2005.8),《新ゴーマニズム宣言SPECIAL靖國論》,東京:幻冬舎。
上杉 隆(2007.8),《官邸崩壊 安倍政権迷走の一年》,東京:新潮社。
天児 慧,藤原 帰一,村田 雄二郎, and 山本 吉宣(2004.3),《日中関係をどう構築するか―アジアの共生と協力をめざして》,東京:岩波書店。
中村 隆英 and 宮崎 正康(2003.3),《岸信介政権と高度成長》,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
山本 一太(2006.7),《なぜいま安倍晋三なのか》,東京:リヨン社。
毛里 和子(2006.6),《日中関係―戦後から新時代へ (岩波新書 新赤版 (1021))》,東京:岩波書店。
山際 澄夫(2006.2),《安倍晋三と「宰相の資格」 文庫 (小学館文庫)》,東京:小学館。
安倍 晋三 and 岡崎 久彦(2004.1),《この国を守る決意》,東京:扶桑社。
安倍 晋三,認定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 言論NPO,工藤 泰志, and 塩崎 恭久(2006.12),《第2回 東京-北京フォーラム 2006年 東京》,東京:認定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 言論NPO。
安倍晋三,認定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言論NPO,工藤 泰志, and 中川秀直(2006.12),《[言論ブログ・ブックレット] 日中対話 (言論ブログ・ブックレット)》,東京:認定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 言論NPO。
平松 茂雄(2002.1),《中国の戦略的海洋進出》,東京:勁草書房。
古森 義久(2005.2),《北京報道七〇〇日―なぜ日中再考なのか (扶桑社文庫)》,東京:扶桑社。
朱 建栄(2005.10),《胡錦濤 日本戦略の本音 ナショナリズムの苦悩》,東京:角川学芸出版。
西村 幸祐(2007.12),《反日マスコミの真実2 (OAK MOOK 193 撃論ムック)》,東京:オークラ出版。
青土社(2006.12),《現代思想 2007年1月号 特集=岸信介~戦後国家主義の原点》,東京:青土社。
青木 直人(2002.2),《WTO加盟の楽観論を排す!中国に再び喰われる日本企業》,東京:小学館文庫。
青木直人 西尾幹二 佐藤優(2007.8.9),《中国の黒いワナ (別冊宝島Real 73)》,東京:宝島社。

岡部 達味(2006.12),《日中関係の過去と将来―誤解を超えて (岩波現代文庫)》,東京:岩波書店。
俵 義文,魚住 昭,横田 一, and 佐高 信(2006.11),《安倍晋三の本性》,東京:金曜日。
宮崎 学 and 近代の深層研究会(2006.9),《安倍晋三の敬愛する祖父 岸信介》,東京:同時代社。
猪口 孝(2005.12),《国際政治の見方―9・11後の日本外交 (ちくま新書)》,東京:筑摩書房。
清水 真人(2007.6),《経済財政戦記―官邸主導小泉から安倍へ》,東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
清水 美和(2005.8),《中国農民の反乱 ――隠された反日の温床 (講談社+α文庫)》,東京:講談社。
渡辺 治(2007.6),《安倍政権論―新自由主義から新保守主義へ》,東京:旬報社。
飯島 勲(2007.5),《実録小泉外交》,東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
鈴木 裕子(1997.9),《戦争責任とジェンダー―「自由主義史観」と日本軍「慰安婦」問題》,東京:未来社。
横山 宏章(2005.8),《反日と反中 (集英社新書)》,東京:集英社。
読売新聞政治部(2005.1),《外交を喧嘩にした男 小泉外交2000日の真実》,東京:新潮社。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