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0816143200
DOI 10.6846/TKU.2008.00498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參與國際機制之研究:以京都議定書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Mechanisms: Case Study of Kyoto Protoc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黃博暉
研究生(英文) Po-Huei Huang
學號 69533008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英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19
論文頁數 12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翁明賢
委員 - 王崑義
委員 - 蔡東杰
關鍵字(中) 國際機制
多邊主義
關鍵字(英) International Regimes
Multilateralis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 綜合國力逐漸增加,並逐步的參與國際機制的運作,其發現目前國際機制及規則大多由已開發國家所制定,對於中國這類崛起中的開發中大國發展較為不利,因此中國希望藉由積極參與國際機制的運作,來營造有利於其發展的環境。

本文藉由多邊主義的觀點,來探討中國希望藉由多邊主義下的多邊外交,逐步使國際體系朝多極化發展,並使中國成為當中的一極,使國際事務無法由單一霸權所主導。因此,中國的外交藉由「睦鄰外交」逐步擴大到「和平外交」,最後到「和諧外交」。中國並藉由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及其主導之上海合作組織的經驗,了解到參與國際機制的重要性,因此得到應重新思考參與會限制中國發展的《京都議定書》,除了展現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外,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降低各國對於中國崛起的疑慮。

在參與《京都議定書》方面,雖然此類國際公約對中國的發展將造成影響,但中國仍希望藉由參與來獲取各國的資金及技術的援助,並在國內制定相關的因應措施以改善中國的產業結構,並影響相關國際機制的制定以利中國日後的發展。

因此,此論文研究發現,中國希望藉由睦鄰周邊外交的經驗,做為日後積極參與國際機制制定及修改的基礎,進而逐漸成為國際機制及事務的主要參與者和制定者,維護中國國家持續發展的戰略利益。最後,本論文希望藉由了解中國的多邊主義外交做為,對於日後台灣拓展外交空間有所助益。
英文摘要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has increased and joined the op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by degrees. China, however, recognized the environment is adverse to her since most regulations and rules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es were formulated b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y actively taking part in the op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China tried hard to create a benefi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By using the point of view of multilateralism, the article discuss how China makes herself a “polar” through the means of multilateral foreign relations and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to multilateralizaion. That is to say, no single hegemony can dominate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China, therefore, improves and enlarges her good-neighbor policy to a harmonious foreign policy. Through participate in the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Operation and as a predominately role in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China understand how important to involved themselve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gimes, and also joins the Kyoto Protocol that will limit China’s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display its image of a responsible great power, China also hopes to eliminate the suspicion of “the rise of China”.

Although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regimes, such as Kyoto Protocol, will effect China current development, but they still hope to collect capital and technology aids from foreign country. In the same time, china also reconstruct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y to influence the international regimes to benefit China future development.

Finally,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diplomacy with surrounding countries, China hopes to be a participant of the Agenda setting maker when it comes to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which can susta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purpose of strategic interes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文獻分析與探討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5
第五節 章節簡介	19
第二章、影響中國參與國際機制之因素 21
第一節	多極化概念之影響 22
第二節	和平崛起之產生 30
第三節	和諧外交之影響 33
第三章 中國之多邊外交作為 40
  第一節 多邊主義之意義 40
  第二節 多邊主義下之多邊外交 42
  第三節 中國參與國際機制之經驗 44
第四章 中國參與京都議定書之過程 56
  第一節 全球暖化與京都議定書之緣起 56
第二節 中國與京都議定書之關係 63
第三節 中國的因應之道 74
第五章	中國參與國際機制之理論驗證	83
第一節	國際體系之多極化	84
第二節	中國之多邊外交展現	88
第三節	中國之國際地位發展	97
第六章	結論	105
一、	總結與檢討	105
二、	心得與啟示	107
三、	未來研究與展望	110
參考資料	116

圖表目次
一、	圖目錄
圖1-1研究概念架構圖 18
圖2-1當前中國地緣戰略示意圖 31
圖2-2中國「和諧外交」與戰略建構架構圖 38
圖4-1地球「溫室效應」示意圖 58
圖4-2全球各主要國家二氧化碳排放圖 69

二、	表目錄
表1-1相關論文表 14
表3-1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一覽表 46
表3-2中國維和人員分佈表 47
表3-3中國目前維和人員分佈所在表 47
表3-4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與發展 50
表3-5中國與東南亞國協外交關係進展 53
表4-1 各國減少排放目標表 60
表4-2主要國家或地區二氧化碳排放趨勢 70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中文資料

(一)、中文書目

1.	Joshua S.Goldstein (著)(2003)。歐信宏等譯。國際關係。台北市:雙葉出版社。
2.	丁金光(著)(2007)。國際環境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王逸舟(著)(2003)。全球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4.	---(著)(2006)。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5.	---(主編)(2007)。中國學者看世界:國際利益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6.	---(主編)(2003)。磨合中的建構。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7.	王玉民(著)(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
8.	牛軍(主編)(2007)。中國學者看世界:中國外交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9.	朱雲漢、賈慶國(主編)(2007)。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出版社。
10.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7)。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1.	林碧炤(著)(2003)。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12.	金燦榮(主編)(2007)。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3.	邱坤玄(著)(2003)。中共外交政策 。台北: 新文京出版社。
14.	倪世雄(著)(2005)。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15.	胡宗山(著)(2006)。中國的和平崛起:理論、歷史與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6.	胡鞍鋼(著)(2007)。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7.	查道炯(主編)(2007)。中國學者看世界:非傳統安全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8.	梁子謙(主編)(2006)。中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國家能力自評估報告。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	張亞中(主編)(2003)。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20.	張宇燕(主編)(2007)。中國學者看世界:世界經濟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1.	楊東平(主編)(2007)。環境綠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2.	---(主編)(2007)。中國環境的轉型與博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3.	楊興(著)(2007)。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4.	秦亞青(主編)(2007)。中國學者看世界:國際秩序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5.	莊貴陽、陳迎(著)(2005)。國際氣候制度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6.	莊貴陽(著)(2007)。低碳經濟: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的發展之路。北京:氣象出版社。
27.	陳啟懋(著)(2000)。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出版社。
28.	翁明賢等(主編)(2006)。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
29.	閻學通(主編)(2007)。中國學者看世界:國家安全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30.	歐信宏等(譯)(2004)。Joshua S.Goldstein(著)。國際關係。雙葉出版社。
31.	趙可金、倪世雄(著)(2007)。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2.	潘忠歧(主編)(2007)。多邊治理與國際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3.	劉杰(主編)(2006)。國際環境與中國的和平發展。北京:時事出版社。
34.	霍宏濤(著)(2005)。綠色屏障-國際貿易中的環境問題與中國的選擇。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35.	薄燕(主編)(2007)。環境問題與國際關係。上海:人民出版社。
36.	龐中英(主編)(2003)。全球化、反全球化與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7.	---(主編)(2007)。中國學者看世界:全球治理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二)、中文期刊與雜誌

1.	王文娟,「日本產業界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對策」。前瞻焦點(台北),2006年5月。頁54-57。
2.	王碧玲,「全球暖化與溫室效應的影響」。科學發展政策報導(台北),2007年7月。頁75-79。
3.	王肇隆等,「新自由主義的國際建制理論與上海合作組織」。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屏東)。2006年8月。頁291-305。
4.	王保鍵,「中共與美國在中亞地區的角力-以上海合作組織來觀察分析」。中共研究(台北),2006年7月。
5.	王崑義,「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台戰略思考」,全球政治評論(台北),2005年1月。
6.	---,「三和戰略:中國新外交與台灣的戰略選擇」,全球政治評論(台北),2007年1月。
7.	---,「中國的和諧外交與對南太平洋的擴張」,台灣國際研究季刊(台北,2007年。
8.	林朝宗,「如何面對全球暖化」。地質(台北),2007年6月。頁35-39。
9.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地質(台北),2007年6月。頁24-27。
10.	林俊旭,「歐盟國家溫室氣體減量成效-檢討與展望」。前瞻焦點(台北),中央經濟研究院,2006年5月。頁47-53。
11.	杜劍「中國環境,九死一生」,亞洲週刊(香港)2007年4月15日。頁33-35。
12.	胡敏遠,「從中共新安全觀論析其在南亞地區的戰略思維」。國防雜誌(台北)2005年11月。頁78-90。
13.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台北),2004年7月。頁3-31。
14.	許志吉,「國際建制理論與中國對聯合國維和行動之政策」。展望與探索(台北),2005年10月。頁20-33。
15.	---,「國際建制理論與中共對聯合國維和行動之政策」。展望與探索(台北),2005年10月。頁20-33。
16.	許志嘉,「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2007年7月。頁43-90。
17.	東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發展趨勢」。歷史月刊(台北),2004年10月。頁124-127。
18.	曾鏡濤,「溫室效應、全球暖化與國際政治」。二十一世紀評論(香港),2007年8月。頁4-14。
19.	陳進益,「聯合國維和行動之演進與轉變」。新世紀論壇(台北),2004年6月。頁80-98。
20.	陳雅玲,「經濟蝴蝶效應」。商業週刊(台北),2006年。頁100-106。
21.	蔡東杰,「關於當前中國大戰略討論的辯證問題」,全球政治評論(台北),2007年1月。
22.	施子中,「從大國外交到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戰略之轉變」,展望與探索(台北),2007年1月。
23.	張亞中,「中國大陸內部安全與穩定:全球化衝擊與因應」。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2002年10月。頁1-45。
24.	黃清賢,「全球化背景下轉化中的中共意識形態」。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2006年10月。頁119-156。
25.	黃虹堯,「中國亞太多邊外交的探索-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2002年12月。頁34-45。
26.	趙弘靜,「全球暖化與排放交易制度」。信用合作(台北),2007年10月。頁13-46。
27.	傅岳邦,「全球環境治理:京都議定書個案研究」。中國行政(台北),2004年12月。頁57-88。
28.	盧業中,「論國際關係理論之新自由制度主義」。問題與研究(台北),2002年3月。頁43-67。
29.	鐘京佑,「全球治理與國際建制:行為主體與行為模式」。國際關係學報(台北),2006年1月。頁113-139。
30.	劉雅章,「全球暖化問題的科學認識」。科學月刊(台北),2007年12月。頁925-932。
31.	羅時芳,「美國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之立場與策略」。經濟前瞻(台北), 2006年5月。頁40-46。
32.	鄭端耀,「國際建制與國際不擴散的關係-理論分析架構探討」。美歐季刊(台北),1999年7月。頁107-136。

(三)中文報紙

1.	「暖化危機地球發高燒未來50年只會更燒」,聯合報,2005年2月15日。
2.	「澳洲遞交京都議定書簽署文件明年三月生效」,中國時報,2007年12月12日。
3.	「暖化危機美中全球暖化兩大兇手」,民生報,2006年8月25日。
4.	「各國噓聲如雷 溫室減量美讓步」,中國時報,2007年12月16日。
5.	「廢氣變黃金大陸成碳資產最大賣家」,經濟日報(台北),2007年10月02日。

(四)中文網站

1.	聯合國網站新聞中心,「氣象組織 過去十年是有史以來最暖和的十年」,http://www.un.org/chinese/News/, 2007年12月13日。
2.	聯合早報網,「聯合國報告:全球氣溫再升2度30%生物絕種」,http://www.zaobao.com/,2007年04月07日。
3.	人民網,「發達國家2012年后減排問題阻氣候變化大會進程」,http://www.people.com.cn/,2007年12月13日。
4.	人民網,「京都議定書》生效 我國採取7項措施應對氣候變化」,http://www.people.com.cn/,2005年02月17日。
5.	人民網,「多方制衡 全球氣候變化政治較量升溫」,http://www.people.com.cn/,2007年12月07日。
6.	人民網,「中國已責無旁貸地投身於崇高的環保事業中」,http://www.people.com.cn/,2007年12月07日。
7.	大紀元新聞網,「澳洲遞交京都議定書簽署文件明年三月生效」,http://news.epochtimes.com/b5/ncnews.htm,2007年12月12日。
8.	中央社,「德提具體政策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http://www.cna.com.tw/,2007年8月24日。
9.	新華網,「美國最後時刻讓步 氣候大會柳暗花明」,http://www.xinhuanet.com/,2007年12月16日。
10.	新華網,「美等發達國家意在09年前完成應對氣候變化談判」,http://www.xinhuanet.com/,2007年12月13日。
11.	新華網,「發達國家2012年後減排問題阻氣候變化大會進程」,http://www.xinhuanet.com/,2007年12月13日。
12.	台灣因應氣候公約資訊網,「京都議定書」,http://www.tri.org.tw/unfccc/。
13.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全球資訊網,「何謂京都議定書」,http://sd.erl.itri.org.tw/。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對多極化發展的看法」,http://www.fmprc.gov.cn/chn/。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東南亞國家聯盟」,http://www.fmprc.gov.cn/chn/。
16.	中國經濟網,「我國著手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http://www.ce.cn/,2007年09月25日。
17.	國際能源網,「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http://www.in-en.com/,2007年09月27日。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頒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http://www.gov.cn/,2007年6月1日。
19.	中國網,「中國17年參加17項維和行動派出官兵7200餘人」,http://www.china.com.cn/。
20.	BBC中文網,「台灣譴責中國反對延長海地維和任務」,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default.stm,2005年06月02日。
21.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東協—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服務貿易協定」,http://www.stpi.org.tw/STPI/index.htm。
22.	中國政府網,「溫家寶總理在第三屆東亞峰會上的講話」,http://www.gov.cn/,2007年11月22日。
23.	世界日報,「中國崛起 日決修防衛大綱」,http://www.worldjournal.com, 2008年4月21日。
24.	華夏經緯網,「京都議定書考驗中國」,http://www.huaxia.com/,2005年2月23日。
25.	北京青年報,「中國宣佈核准京都議定書」,http://bjyouth.ynet.com/, 2002年9月17日。

二、西文資料

(一)、西文書目

1.	Theodore Levitt,Globalizati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2.	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 Matter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
3.	Annabelle Mooney and Betsy Evans,Globaliz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4.	Stephen D.Krasner,International Regim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
5.	Joseph S.Nye,JR.,2001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2。

(二)西文網站

1.	Kyoto Protocol,http://unfccc.int/kyoto_protocol/items/2830.php。
2.	IPCC氣候報告2001,www.ipcc.ch/pdf/climate-changes-2001/synthesis-syr/chinese/question-1to9.pdf。
3.	Kyoto Protocol,http://www.tri.org.tw/unfccc/download/kp_c.pdf。
4.	聯合國網站,http://www.un.org。
5.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http://unfccc.int/2860.php。
6.	ABC,「China named as world's top CO2 polluter」,http://abcnews.go.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