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0616033700
DOI 10.6846/TKU.2006.00498
論文名稱(中文) 台灣外僑學校學生背景對國際觀知覺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mpacts of students’ background o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being international: A Study in Taiwan Foreign Residents Schoo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莫麗貞
研究生(英文) Lai-ching MOK
學號 79212011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20
論文頁數 18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朝祥(kirby@mail.tku.edu.tw)
委員 - 張明輝
委員 - 李振清
關鍵字(中) 外僑學校
外僑學生
國際觀知覺
關鍵字(英) Foreign Residents Schools
Foreign Residents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being internationa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外僑學校學生背景對國際觀知覺影響的現況。首先探討外僑學生(國際學生)國際觀知覺的意涵、理論及相關文獻,其次,分析台灣外僑學校學生國際觀知覺的現況、不同背景變項對國際觀知覺影響的差異情形,並綜合文獻探討與調查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台灣外僑學校、外僑老師及學生、教育行政機關及對進一步研究人員參考。
本研究所採用的方法主要為問卷調查法,根據相關文獻研究探討,提出以台灣外僑學校學生背景變項,以及採用Hayden, Rancic 和Thompson (2000) 的「國際觀知覺問卷」建立「台灣外僑學校學生背景對國際觀知覺影響之研究」之研究架構。研究對象係以台灣各地區6所設有初中及高中部,總計共540位之外僑學校學生。資料處理部分以SPSS for Windows 10.0 中文套裝軟體,採用敍述性統計、因素分析、信度分析、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 
本研究之重要發現為:
一、台灣外僑學校學生國際觀知覺,並不受文化差異及學校環境地域的影響與限制。
二、不同性別的台灣外僑學生,在開放性思想與尊重他人構面的國際觀知覺情形,有顯著差異。
三、台灣外僑學生國際觀知覺情形,並不同因年齡與級別之不同而有差異。
四、不同國籍的台灣外僑學生,在不堅持己見構面的國際觀知覺情形,有些許程度上的差異。
五、不同母語的台灣外僑學生,在國際經驗及面對他人文化的態度構面的國際觀知覺情形,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宗教信仰的台灣外僑學生,在國際思維及就讀學校類型構面的國際觀知覺情形,有顯著差異。 
七、台灣外僑學生的國際觀知覺情形,並不因父母親的教育程度之不同而有差異。
八、台灣外僑學生國際觀知覺,在包容他人的行為與觀點構面的知覺情形,因其父親職業的不同而有差異。
九、台灣外僑學生國際觀知覺,會因其父母親的不同宗教信仰而有差異。
十、不同的台灣外僑學校,在國際思維、國際經驗及就讀學校類型等三個構面對外僑學生的國際觀知覺情形,有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建議:
一、對台灣外僑學校的建議
    (一)宜加强多種外語能力範圍。
    (二)加強學生的中文課程。
    (三)設立IBO的課程計畫
二、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宜放寬台灣外僑學校招生之限制。
    (二)强化學生國際觀意識。
    (三)加强與外僑學校的互動與交流。
三、對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取樣全面性:作深入探討。
    (二)擴大研究範圍:擴大外僑學校地域範圍。
    (三)研究工具:調查國民學校或比較不同類別學校之研究。 


關鍵字:外僑學校、外僑學生、國際觀知覺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students’ background on their perceptions of being international in Taiwan foreign residents schools. It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student perceptions of being international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under various background factors. 540 students from six different Taiwan foreign residents schools completed a 32-item instrument, developed by Hayden, Rancic and Thompson(2000).  Important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s mak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being international.
2.  In terms of open-mindedness, flexibility of thinking, and respect for others, gender plays a key difference among Taiwan foreign residence school students.
3.  Age and grade levels do not affect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being international.
4.  In the aspect of ‘neutrality’, nationality shows slight difference among Taiwan foreign residence students.
5.  Students who speak different native languag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attitudes toward other systems and cultures.
6.  Religious belief demonstrat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mindedness and 
type of institution attended by students from Taiwan foreign residence schools.
7.  Parent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does not make any difference to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being international.
8.  Father’s occupation shows a difference to their children’s ‘tolerance of the behavior and views of others’.
9.  Parental religious belief affects their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being international.
10.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mindedness, and type of institution attended, there are prominent differences among Taiwan foreign residence schools.
     
The study is concluded with suggestions for Taiwan foreign residence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governing offices, as well as for researchers for further stud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12
第三節   名詞釋義----------------------------------------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9
第一節   全球化與世界各國國際化教育發展趨勢-------------19
第二節   國際化與世界重要國家國際教育政策與現况----------35
第三節   台灣外僑學校的教育政策與現况-------------------56
第四節   外僑學校學生與國際觀----------------------------7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97
第一節    研究架構---------------------------------------97
第二節    研究對象--------------------------------------100
第三節    研究工具-------------------------------------102
第四節    實施程序-------------------------------------104
第五節    資料處理--------------------------------------10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107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107
第二節    台灣外僑學校學生國際觀知覺之現況分析----------11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台灣外僑學生對國際觀知覺影響之
          差異情形--------------------------------------117
第四節    綜合討論--------------------------------------1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7
第一節    結論-----------------------------------------147
第二節    建議------------------------------------------151

參考文獻-----------------------------------------------157
壹、中文部分-----------------------------------------157
貳、英文部分--------------------------------------------162

附錄--------------------------------------------------167
附錄一:台灣外國僑民學校一覽表-------------------------167
附錄二:台灣外國僑民學校設置辦法修正篇-----------------169
附錄三:問卷使用授權書 --------------------------------172
附錄四:正式問卷---------------------------------------174
附錄五:英文國際觀知覺項目分類表-----------------------181
附錄六:海外國際學校相關聯繫資訊
(EARCOS, ECIS & CIC)---------------------------------184

表次

表1-1  1991年和1998年在下列OECD國家的國外出生居民總量--------7
表1-2  1988年和1998年在下列OECD國家的外國公民總量-----------8
表2-1  PISA 2003 之參與國家或地區-----------------------------21
表2-2  外國人學校之定義比較表--------------------------------69
表3-1  台灣外僑學校調查基本資料表---------------------------101
表3-2  「台灣外僑學校學生背景對國際觀知覺影響之研究」問卷
內容類別與相關題號架構表----------------------------103
表4-1  本研究之台灣外僑學校學生背景的次數分配表-------------110
表4-2  台灣外僑學校學生國際觀知覺描述性統計表---------------113
表4-3  台灣外僑學校學生國際觀知覺因素分析結構表-------------115
表4-4  台灣外僑學校學生國際觀知覺因素組成與Hayden, Rancic 
和Thompson(2000)國際觀知覺因素組成之比較----------116
表4-5  不同性別的台灣外僑學校學生國際觀知覺影響之t檢定-----118
表4-6  不同年齡的台灣外僑學校學生國際觀知覺影響之Pearson
相關分析---------------------------------------------119
表4-7  不同級別的台灣外僑學校學生國際觀知覺影響之t檢定-----120
表4-8  不同國籍的台灣外僑學校學生國際觀知覺影響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121
表4-9  不同母語的台灣外僑學校學生國際觀知覺影響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123
表4-10 不同宗教信仰的台灣外僑學校學生國際觀知覺影響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125

表4-11 台灣外僑學校學生父親的教育程度對學生國際觀知覺影響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26
表4-12 台灣外僑學校學生母親的教育程度對學生國際觀知覺影響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28
表4-13 台灣外僑學校學生父親的職業狀況對學生國際觀知覺影響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30
表4-14 台灣外僑學校學生母親的職業狀況對學生國際觀知覺影響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31
表4-15 台灣外僑學校學生父親的宗教信仰對學生國際觀知覺影響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34
表4-16 台灣外僑學校學生母親的宗教信仰對學生國際觀知覺影響之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36
表4-17 不同之台灣外僑學校的外僑學生對國際觀知覺影響之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139


圖次

圖3-1  本研究之架構圖----------------------------------------9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柏鴻(譯)(2002)。Wayne Ellwood著。全球化反思:粉碎假面經濟榮景(Globalization)。台北市:書林。

文教改革專題(1994)。安大略省教育局電腦技術及環球教育列入七大中小學校育重點。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5年6月10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DB1994/0047C.PDF

中華民國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2005)。比利時PISA 2003研究報告。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6年3月6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BA2004/5076C.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部(2004)。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部。2006年3月6日,取自:http://www.jsj.edu.cn/zhengce/002.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部(2005)。韓國教育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韓民國大使館。2006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eoe.or.kr/liuxuehanguo/hanguojiaoyu.html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2005)。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簡介。2006年3月6日,取自:http://www.ceaie.edu.cn/china/ceaie/Ceaie.asp

世界日報(1994年11月7日)加拿大21世紀教育邁向國際化。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5年6月10日,取自: 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DB/1994/0075C.PDF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台北市教育國際交流白皮書。台北市:教育局。2005年6月20日,取自:http://edunet.taipeigov.tw/edu7/page7.htm

台北日本人學校(2005)。學校要覧。台北市:台北日本人學校。

加拿大國際教育局(2002)。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5年6月10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data_image/DA/2002/5018C.PDF

北京教育國際化從要“小”開始(2002年3月4日)。2005年5月18日,取自:http://learning.sohu.com

自由比利時日報(2003年7月2日)。UNESCO-OECD 全球中學生讀寫算能力調查報告。歐盟文教簡輯,7。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6年3月8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BA/2003/5017c.pdf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營造英語生活環境行動方案。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推動國際村社區方案。台北市:作者。

光明日報(2004年10月28日)。關於教育國際化的若干思考。。2005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chinaedunet.com

李明(譯)(2002)。Joseph E. Stiglitz著。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Global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台北市:大塊文化。

李振清(1999)。當代留學生的海外共識。文教新聞。2005年6月10日,取自:http://140.111.1.192/bicer/cb/cb2.htm

李振清(1999)。APEC青年會議凸顯的國際意義與普世價值。2005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sfnoe.org/asp_c/education/forum_G.htm

李振清(2004)。從OECD學生評比報告看新台灣之子的挑戰。2005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wrp.org.tw/word

李光華(2004)。泰國教改、百年劇變、平和遞嬗。教育資料與研究,58,155-159。



余玉照(2000)。青年應有國際觀。2005年4月13日,取自:http://www.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卓面青年應有國際觀.htm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何欣穎(2001)。管理教育國際觀化之實證研究-以台灣地區技職體系學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志成(2005年12月7日)。外國學生為美創造130億美元驚人效益。中國時報,教育超連結C4。

周佳瑜(2004)。國內大學國際化學習環境之研究:研究生觀點。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院(2003)。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PISA)香港評估結果公佈。香港:香港教育研究院。2006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cuhk.cpr/pressrelease/030703.c.htm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院(2004)。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PISA)評估結果公佈。香港:香港教育研究院。2006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cuhk.cpr/pressrelease/041207.htm

徐明珠(1999年11月23日)。台灣加入WTO-教育國際化轉捩點。國改專論。2005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npt.org.tw/PUBLICATION/090/EC-P-090-050.htm

高仁君(譯)(2002)。John Micklethwait, & Adrian Wooldridge著。完美大未來:全球化機遇與挑戰(A Future Perfect:The challenge and hidden promise of globalization)。台北市:商周。

泰國國際學校法(1999)。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6年3月8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AD/1999/0028C.PDF



泰國教育部規定國際學校教授泰語和泰國文化(2000)。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6年3月8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AD/2000/0014C.PDF

教育部(2003年4月28日)。教育部與外僑學校關係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台北市:教育部。2005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5/01050022a.htm

教育部(2004)。教育部推動高級中學第二外語教育--第二期五年計劃草案。台北市:作者。

教育國際化:美國總统的最新教育指令(2000)。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5年6月12日,取自:http://onlinet.com.tw/news_show.asp?index=890211010

陳秋蘭、李世文、阮雪麗(2005)。以多元評量提昇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教育研究月刊,138,32-39。

張玉成(2000)。國際化就是從高中第二外語做起(2000年1月24日,專訪教育部中教司長)。2005年8月20日,取自:http://apft.fr.tku.edu.tw//buttetin2/02_p_31_31htnl

黄兆璽(2004年10月26日)。新加坡專題報導。星報C5版。2006年3月6日,取自:http://tpml.edu.tw/study/modules.php?name-new&file=article&sid=820

黄麒芬(譯)(2005)。Margaret Malewski著。做個國際工作人(GenXpat:the young professional a guide to making successful life abroad)。台北市:商智文化。

華中師大-附中對外合作與交流處(2003年7月28日)。探索基礎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模式--開創教育國際化希望之路。2005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hbe.bov.cn/e21/jyt/article_show.php?articlr_id=1200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外合作辦學。黑龍江高教研究,5。2005年9月5日,取自:www.ep-china.net/article/strategic/2005/05/20050518009353.htm
朝日新聞(2004年12月7日)。日本OECD研究報告。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6年3月8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AB/2004/5055.PDF

董宜佩(譯)(2004)。加拿大OECD研究報告。中華民國駐加拿大代表處。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6年3月8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get/cache?pid=23036

新彊師範大學學報(2003)。關於教育國際化若干問題的思考。新彊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005年9月5日,取自:www.ep-china.net/article/strategic/2005/5/2005180093048.htm

新加坡教育部(2005)。新加玻教育。新加坡:教育部。2006年3月15日,取自:http://singaporeedu.gov.sg/ct/htm/edu/edu0103.htm

楊振富、潘勛(譯)(2005)。Thomas Friedman著。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台北市:雅言文化。

楊雅鈴(2003)。技職校院學生世界觀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趙中建(2001)。從一所學校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2005年6月18日,取自:http://www.chinaedunet.com

德在青合作成功項目之一:教育國際化的中德科技學院(2002)。2005年4月1日,取自: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5-04-01/content_499143.htm

蔡大立(2004)。台灣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現况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蔡繼光(譯)(2002)。Peter Stalker著。國際遷徒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International Migration)。台北市:書林。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香港中心(2003)。HKPISA 2003。2006年3月8日,取自:http://fed.cuhk.edu.hk/~hkpisa/about/about_c.htm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香港中心(2003)。HKPISA 2003 第二期報告。2006年3月9日,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hkpisa/events/2003/file/HKPISA 2003_Summary.pdf

劉慶仁(1999)。美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趨勢--從學童教育卓越法談起。美國教育新知選輯,3。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5年6月12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paper/s_toc

劉慶仁(2000)。談美國的國際教育政策。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6年3月6日,取自:
    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DC/2000/0027C.PDF

錢復(2005)。大學生應培養國際觀。2005年5月31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3284

龍應台(2005)。龍應台談國際觀。2005年4月13日,取自:http://blob.sina.com.tw/archive.php?blog_id=7432&md=entry&id=2170

蘇起(2004)。未來領袖菁英養育成人學苑:七年級生應養成宏偉國際觀(2004年10月28日)。2005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tpnl.edu.tw/study/modules.php

Shin-Bok Kim(2005)。韓國教育模式的變革與發展。2006年3月15日,取自:http://202.121.15.143:81/document/2005-a/gj051007.htm


貳、西文部分


Brislin (1993). Understanding culture’s influence on behaviour. in:Hayden, M. C.、Rancic, B.A. & Thompson, J. J.(2000). Be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from international school.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6 (1), 107-124.

Carthew, C. (2005). Promoting global citizenship. The ECIS/CIS Magazine,7 (2), 11-13.

Domin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 (2005). Retrieved March 25, 2006, from http://www.dishs.tp.edu.tw

General information on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2005)Retrieved October 9, 2005 , from www.ibo.org/ibo/index.cfm

Hayden, M. C., & Thompson, J. J. (1997). Student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 European dimensio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3 (4), 459-479.

Hayden, M. C., Rancic, B. A., & Thompson, J. J. (2000). Be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from international school.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6 (1), 107-124.

Haywood, T. (2004). The Allianc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Making possible the age of influence. International Schools Journal, November 2004, 7-16.

Hsinchu Holland International School (2005). Retrieved March 25, 2006, from http://www.hdis.hc.edu.tw

Hyunduk Kim (2001). The utilization of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programme(CCAP)for the cultivation of global understanding and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in Korea,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Koje Isl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2 (5). WCCES Commission 6 Special 2001 Congress Issue. Retrieved October 9, 2005, from http://www.flinders.edu.au/education/iej

Hill, I. (2004). IBO partners: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chools Journal, November 2004, 32-39.

Iacuessa, A. and Reimann, S. (2004). School as the agent of change:A global issues programme. The ECIS/CIS Magazine, 6 (3), 13.


Kaohsiung American School (2005). Retrieved March 25, 2006, from http://www.kas.kh.edu.tw

Korea Ministry of Education &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05). Foreign School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Korea:Ministry of Education &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trieved April 4, 2005, from http://english.moe.go.kr/htm/policy/?menuno=05

Korea Ministry of Education &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05).  PISA 2003 Results and Assessment. Korea:Ministry of Education &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trieved April 4, 2005, from http://english.moe.go.kr/htm/policy?menuno=01&Page=1&Board_MainNo=38&mode=policy-view&Search_Flag=1&KeyWord

Lam, H. & Selmer, J. (2004). Perceptions of Being International: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dolescents Living Abroad and those at hom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5 (3). Retrieved September 8, 2005 , from http://iej.cjb.net

Lam, H. & Selmer, J. (2004). Using former “ third-culture kids’” as a recruitment source for business expatriates with success potential. Report of Business Research Centre, Hong Ko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am, H. & Selmer,J. (5-7 July 2004). Former “ third-culture kids’’’ : Expatriate candidates with a global mindset ? Submitt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SAM/IFSAM VIIth World Congress Management in a world of diversity and change 5-7 July, 2004 Goteborg, Sweden. Hong Kong: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ewis, C. W. (2004). Schools as the agent of change: Challenging the status quo. The ECIS/CIS Magazine,6 (3), 11.

Lewis, C. W. (2004). What must a school do to be globally responsible? International Schools Journal, November 2004, 17-23.

Montet, M. (2005).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mindedness. The ECIS/CIS Magazine, 7 (2), 28.
McKenzie, M.(1998). Going, Going, Gone……Global!in:Hayden, M. C.、Rancic, B.A. & Thompson, J. J.(2000). Be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from international school.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6 (1), 107-124.

Mertin, P. (2004). Curriculum: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ECIS/CIS Magazine, 6 (3), 39.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PISA 2003 Technical Report (2005). Paris:OECD.

Roberts, B. (2005). All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ECIS/CIS Magazine, 7 (2), 8-9.

Taipei Bethany School (2005). Retrieved March 25, 2006, from http://bethany.mca.org.tw/

Webster’s Concise College Dictionary (1999). New York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Random House.

Wilson, A. H. (1993). Conversation partners : Helping students gain a global perspective through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s. Theory into Practice, 32 (1), 21-26.

Wilson, A. H. (2000). Enlarging our global perspective:Lessons from Ghana. The Social Studies, October (2000), 197-201. Lexington, Kentucky: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Yang Ming Shan Christian School (2005). Retrieved March 25, 2006, from http://www.adventistdirectory.org/View_Entity.asp?EntityID=3006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