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0612560300
DOI 10.6846/TKU.2006.00490
論文名稱(中文) 論中共的「和平崛起」及其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China's "Peaceful Rise" and Its Impact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吳俊德
研究生(英文) Jun-De Wu
學號 69324020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5-12
論文頁數 7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蘇起(ly11074a@ly.gov.tw)
委員 - 趙建民(emchao@nccu.edu.tw)
委員 - 趙春山
關鍵字(中) 和平崛起論
和平崛起
和平發展論
文化認同
和平演變
關鍵字(英) Theory of Peaceful Rise
Peaceful rise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ory
cultural identity
Peaceful evolu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二○○三年十一月三日,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在博鰲亞洲論壇全體大會中正式提出「和平崛起論」,中共自此大力推展「和平崛起」。經過持續推動中國「和平崛起」一段時間後,中共中央卻在二○○四年三月底決定不再炒熱「和平崛起論」,改採「和平發展論」。然而中國「和平崛起」卻帶給台灣乃至於全世界巨大的影響,此即本論文所欲深入探討的地方。
    本論文基本上採取「歷史研究途徑」(Historical Approach)及「文化認同研究途徑」(Cultural Identity Approach),將中國的「和平崛起」視為一整體系統進行探討。並假設是將中國的「和平崛起」視為有一與其政策存在相適應的「文化認同」,中國在此一「文化認同」調適下,得以生存發展,繼而對台灣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此文化認同係由其歷史傳承而來,再逐漸形成。
    本論文研究中心在胡錦濤時期的「和平崛起」工作。故研究期間自二○○三年十一月博鰲亞洲論壇召開,至二○○六年春季為止。研究架構除第一章緒論外,第二章則從理念的緣起、時空背景,以及「和平崛起」理念的建立與內涵開始探討。以先對「和平崛起」理念作一完整性的深入探討。第三章就針對「和平崛起」工作的實踐,從政治層面的「和平崛起」開始,次及經濟、軍事、外交及文化層面的「和平崛起」,以「和平崛起」工作的實踐,逐一深入分析。第四章就中國「和平崛起」過程中面對的難題,依第三章的研究發現,對中國「和平崛起」他國面臨的困境、政治上的腐敗問題、社會經濟的問題、棘手的社會問題以及西方和平演變的衝擊分別作一探討。第五章則對中國「和平崛起」對台灣產生的影響,針對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及文化層面,分別從影響回溯至「和平崛起」之初的因果關連,進一步探討台灣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因應之道。第六章則針對中國「和平崛起」對台灣產生的影響中,理想與實踐的落差,提出總結性的探討。
英文摘要
On November 3, 2003, the President of the Forum on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f China, Mr. Zheng Bijian, presented the Theory of Peaceful Rise in the general convention of the Boao Forum for Asia, and the “peaceful rise” concept that China is aggressively implementing. China had been persistently implementing “peaceful rise” for a period of time now, and on March 31, 2004,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change its course from promoting the Theory of Peaceful Rise to propounding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ory. Despite that, “peaceful rise” had created inconsiderable impacts on Taiwan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shall conduct an in-depth study on these impacts.
This paper basically employs the Historical Approach and the Cultural Identity Approach on the subject matter and regards China’s “peaceful rise” a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he study revolves around the hypothesis that China’s “peaceful rise” has a cultural identity that supports its existence and relates it to the other policies of China. Under the umbrella of “cultural identity”, “peaceful rise” was able to flourish and develop, as well as create serious far-reaching impacts on Taiwan. On the other hand, cultural identity is a frame of mind developed gradually from historical legacy handed down for generations.
The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peaceful rise” efforts of China in the Hu Jintao Era; hence, research period starts from the Boao Forum for Asia (November 2003) to the spring of 2006. As for research framework, Chapter 1 contain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Chapter 2 explores the conceptual backgr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peaceful rise” concept. The chapter presents a complet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eaceful rise” concept. Chapter 3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aceful rise” concept; the chapter mainly starts from the “peaceful rise” of political aspect to the “peaceful rise” of economical, military, diplomatic and cultural aspects. A penetrating analysis is conducte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aceful rise” program.  Chapter 4 delves into the difficulties China fac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aceful rise” program, examining each difficulty and aspect pursuant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Chapter 3; for instance, the other countries’ dilemmas of the “peaceful rise” concept, the problems of political corruption, social economic problems, troublesome social problems, and the impacts of the peaceful evolution of the West. Chapter 5 looks into the impacts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on Taiwan, dissecting its impacts on Taiwan’s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foreign affairs, and culture. Furthermore, the chapter also traces the root causes of the “peaceful rise” impacts, and thereafter evaluates the measures Taiwan institute against such impacts. Chapter 6 presents a general concluding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based on the impacts it had on Taiwa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3
  第三節   研究途徑、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6
第二章  「和平崛起」的理念……………………………………………………• 7
  第一節  「和平崛起」理念的緣起……………………………………………• 7
第二節  「和平崛起」理念的建立……………………………………………• 8
第三節  「和平崛起」理念的內涵……………………………………………• 9
第三章  「和平崛起」的實踐……………………………………………………13
第一節   政治層面的「和平崛起」…………………………………………• 13
第二節   經濟層面的「和平崛起」…………………………………………• 15
第三節   軍事層面的「和平崛起」…………………………………………• 21
第四節   外交層面的「和平崛起」…………………………………………• 25
第五節   文化層面的「和平崛起」…………………………………………• 31
第四章  「和平崛起」的難題……………………………………………………34
第一節   中國「和平崛起」他國面臨的困境………………………………• 34
第二節   政治上的腐敗問題…………………………………………………• 38
第三節   社會經濟的問題……………………………………………………• 41
第四節   棘手的社會問題……………………………………………………• 44
第五節   西方和平演變的衝擊………………………………………………• 46
第五章   中國「和平崛起」對台灣的影響……………………………………• 49
第一節   對政治層面的影響…………………………………………………• 49
第二節   對經濟層面的影響…………………………………………………• 52
第三節   對軍事層面的影響…………………………………………………• 54
第四節   對外交層面的影響…………………………………………………• 57
第五節   對文化層面的影響…………………………………………………• 60
第六章   結論……………………………………………………………………• 61

參考書目……………………………………………………………………………63



Ⅰ

表目錄

表3~1 海外直接投資金額成長表 (2003-2004年) •……………………………• 15
表3~2 中國大陸對主要貿易夥伴貿易順、逆差統計 (2004年)………………• 16
表3~3 中國外匯存底統計表 (2003-2006年2月底)……………………………• 20
表3~4 「東協加一」與「東協加三」之建制進程………………………………30
表5~1 兩岸軍力比較表 (2006年) •………………………………………………5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Benjamin Self,「中國崛起與美日同盟在台灣安全上的角色」,袁易、嚴震生、彭慧鸞編,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4。
2. June Teufel Dreyer,「美中關係的演變與強化美台關係」,袁易、嚴震生、彭慧鸞編,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4。
3. Oded Shenkar,許運貴譯,中國大世紀。台北:培生,2005。
4. Paul Kennedy,張春柏、陸乃聖主譯,霸權興衰史—1500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台北:五南,2005。
5. Samuel P. Huntington,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1997。
6. Wayne Bert,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孰者勝出。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7. 丁松泉,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8. 子杉,國家的選擇與安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安全觀的演變與重構。上海:上海三聯,2005。
9. 于有慧,「和平發展:胡溫體制外交戰略初探」,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
10.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2000。
11. 王勇,「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國際政治戰略影響」,童振源編,人民幣匯率:經濟與戰略分析。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
12. 王信賢,「中共新一代領導人對台政策:『四化』策略與聯結分析」,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編,兩岸關係之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2005。
13. 王逸舟,「大國和強國:動盪和安靜轉型的中國外交」,沙勇忠、劉亞軍編,大國之道:2005中國政治年報。蘭州:蘭州大學,2005。
14.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2003。
15. 王塗發,「『全球化』與『中國化』的迷思」,群策會編,台灣經濟重新起爐 全民經濟發展會議大會手冊。台北:群策會,2006。
16. 王崑義、蔡裕明,「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台戰略思考」,全球政治評論(台中)。第九期,頁49。
17. 中國國民黨,「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法非四國研析」,大陸情勢雙週報(台北)。第一四三○期。
18. 中國國民黨,「美國對中共軍力虛實的評估」,大陸情勢雙週報(台北)。第一四六六期,頁26~27。
63
19.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1998。
20. 田春生,「21世紀中國的地位和作用」,談世中主編,歷史的拐點:21世紀第三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北京:中國經濟,2005。
21. 李民倉,「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交和國際戰略的思想研究」,朱松山、蓋世金主編,源和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教學研究。北京:國防大學,2005。
22. 李登輝,「李前總統登輝先生開幕致詞」,群策會編,台灣經濟重新起爐 全民經濟發展會議大會手冊。台北:群策會,2006。
23. 李曉敏,「『和平崛起論』與新自由主義:比較和借鑒」,任曉、沈丁立主編,自由主義與美國外交政策。上海:上海三聯,2005。
24. 李壽源、呂豔君、楊冕,世界經濟政治與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4。
25. 阮銘、張怡菁,歷史的錯誤:台美中關係探源。台北:玉山社,2006。
26.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附錄 中國崛起的危機與風險」,許志嘉等編,知己知彼—您所忽略的大陸風險。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
27. 江西元、夏立平,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
28. 宋玉華,「導論 新興大國崛起道路的新探索」,宋玉華、江振林等著,新興大國—歷史性崛起的博弈與前景。北京:人民,2004。
29. 宋玉華、劉春香,「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宋玉華、江振林等著,新興大國—歷史性崛起的博弈與前景。北京:人民,2004。
30. 宋興洲,「中國崛起:修正型強權或現狀形型國家?」,全球政治評論(台中)。第十一期,頁57。
31.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1997。
32. 吳建民等,「從大國興衰看中國的崛起」,劉江永主編,跨入21世紀:世界與中國。北京:清華大學,2005。
33. 吳瑟致,「大陸經濟崛起對東亞區域主義發展之影響」,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編,知青新思維 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問題研究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
34. 迪克.K. 南托、萊德哈.辛哈,「中國作為主要經濟力量的崛起:對美國的意義」,胡鞍鋼主編,中國戰略構想。杭州:浙江人民,2002。
35. 阿嘎瓦拉,中國的崛起:威脅還是機遇?。太原:山西經濟,2004。
36. 林中斌,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5。
37. 林若雩,「台灣在東亞區域整合的危機與挑戰」,遠景基金會編,第五屆兩岸遠景論壇東亞區域整合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
38.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2005。
39. 施正權,「中共和平發展的戰略分析:兼論台灣的行動戰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編,建構二十一世紀台灣的戰略定位與策略—紀念鈕先鍾
64
教授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6。
40. 施正權,「中國和平崛起的機遇與挑戰:全球化觀點的分析」,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編,第八屆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2004。
41. 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上海:上海人民,2005。
42. 胡鞍鋼,「中國如何追趕美國」,胡鞍鋼主編,中國戰略構想。杭州:浙江人民,2002。
43. 胡鞍鋼、過勇,「公務員腐敗成本與收益的經濟學分析」,胡鞍鋼主編,中國戰略構想。杭州:浙江人民,2002。
44. 俞新天,「序言」,俞新天主編,在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下—中國戰略機遇期的對外戰略縱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5。
45. 郝培芝,「美中東亞爭霸下的兩岸關係」,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編,兩岸關係之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2005。
46. 郭武平,「論戈巴契夫的改造:理想與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1993。
47. 郭萬超,中國崛起—一個東方大國的成長之道。南昌:江西人民,2004。
48. 郭震遠,「台灣問題對我國戰略機遇期的影響」,徐堅主編,國際環境與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北京:人民,2004。
49. 陳文賢,「中國大陸的崛起:機會還是威脅?」,海峽交流基金會編,交流(台北)。第八十期,頁24~25。
50. 陳志瑞,「關於和平崛起的文化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編,國際前沿問題研究。北京:當代世界,2005。
51. 陳明通等,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2005。
52. 陳純如,「中國的『和平發展』與人權問題初探」,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
53.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文化,2000。
54. 陳毓鈞,我們是誰?台灣是什麼?。台北:智庫,2005。
55. 夏立平,「論中國和平崛起與東亞安全」,蔡建國主編,21世紀的東亞:機遇、挑戰與創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56. 唐永勝,「理解中國和平崛起的角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編,國際前沿問題研究。北京:當代世界,2005。
57. 秦紹德主編,「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中國的十大課題。上海:復旦大學,2005。
58. 孫紹正,「中共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展望與探索(台北)。第二卷第九期,頁55。
59. 孫學峰,「大國崛起與體系戰爭:對兩種理論解釋的質疑」,傅耀祖、顧關福主編,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2005。
65
60. 淺川公紀,「中台關係的緊張與布希政權」,蔡瑋主編,東亞與台、日、中的新形勢。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
61. 莫大華,「亞太區域安全整合下的台灣—邊緣化的挑戰與回應」,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編,建構二十一世紀台灣的戰略定位與策略—紀念鈕先鍾教授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6。
62. 游盈隆,「建構二十一世紀台灣的亞太戰略定位與策略專題演講」,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編,建構二十一世紀台灣的戰略定位與策略—紀念鈕先鍾教授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6。
63. 倪樂雄,「和平崛起與國際文化環境的思考」,閻學通、孫學峰等著,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2005。
64. 張文木,「太平洋地區地緣政治格局與台灣問題」,沙勇忠、劉亞軍編,大國之道:2005中國政治年報。蘭州:蘭州大學,2005。
65. 張幼文、黃仁偉,「導論 和平崛起:強國定目標推動世界共贏」,張幼文、黃仁偉等編,2004 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2004。
66. 張幼文,「導論 當代經濟強國的特徵與中國和平崛起之勢」,張幼文、徐明  棋等編,經濟強國—中國和平崛起的趨勢與目標。北京:人民,2004。
67. 張沛,「中國和平崛起與東亞安全機制」,蔡建國主編,21世紀的東亞:機遇、挑戰與創新。上海:上海社科院,2004。
68. 張冠傑,「『和平崛起論』暨中國崛起政治經濟意涵」。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5。
69. 張清溪,「台、中經貿的風險」,群策會編,台灣經濟重新起爐 全民經濟發展會議大會手冊。台北:群策會,2006。
70. 張雅君,「中日關係的安全困境:國際體系與雙邊利益層面的分析」,遠景季刊(台北),第六卷第四期(2005),頁154~156。
71. 張雅君,「朝鮮半島六方會談與中共的和平發展利益」,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
72. 張劍荊,中國崛起:邁向大國之路的中國策。北京:新華,2005。
73. 徐秀軍,「中國和平崛起的政治文化因素」,江承宗、楊澤瑞主編,中國經濟增長及其影響。北京:世界知識,2005。
74. 徐堅,「和平崛起是中國的戰略選擇」,徐堅主編,國際環境與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北京:人民,2004。
75. 徐斯儉,「反分裂法後的兩岸內部情勢」,中華歐亞基金會編,反分裂法之反思:國際與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6。
76. 浩君,石油效應:全球石油危機的背後。北京:企業管理,2005。
77. 美國蘭德公司,「美國與正在崛起的中國」,胡鞍鋼主編,中國戰略構想。杭州:浙江人民,2002。
78. 傅夢孜,「中國崛起及對亞太的意義」,傅夢孜主編,亞太戰略場。北京:時
66
事,2002。
79. 傅豐誠,「中國大陸因素對東亞區域整合的影響」,遠景基金會編,第五屆兩 岸遠景論壇東亞區域整合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
80. 傅寶真,「中共在邁向隱性之區域霸權所面臨的問題」,巨克毅主編,台海安全的戰略新情勢。台北:鼎茂,2005。
81. 章勝華,「QDR:美國因應中國崛起」,中共研究(台北)。第四十卷第二期,頁30。
82. 康平等,「中國和平崛起戰略」,康平主編,中國國家發展戰略。北京:紅旗,2005。
83. 康埈榮,「論中共『社會主義現代化』:其『發展』的困局與出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1995。
84. 莊禮偉,「中國.建設性的崛起」,沙勇忠、劉亞軍編,大國之道:2005中國政治年報。蘭州:蘭州大學,2005。
85. 單秀法、王曉輝,鄧小平戰略思想與21世紀的中國戰略。上海:上海人民,2004。
86. 董立文,「中國和平崛起的關鍵是台灣」,歐亞研究通訊(台北)。第七卷第二期,頁4~5。
87. 董立文,「貪腐嚴重已影響執政能力」,許志嘉等編,知己知彼—您所忽略的大陸風險。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
88. 楊文靜,「中國新外交與東亞安全:一個建構主義的分析」,遠景基金會編,第五屆兩岸遠景論壇東亞區域整合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
89. 楊帆,「胡溫提出『和平崛起』外交新思維」,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八卷第五期,頁23。
90. 楊志祥,中共當前面臨問題的研析。台北:大陸問題研究中心,1989。
91. 楊紅偉,「世界視野的中國政治發展」,劉杰主編,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05年。北京:時事,2005。
92. 新華通訊社,「十六大特別報導」,瞭望新聞周刊(北京)。第四十六期,頁7~14。
93. 葛永光,意識型態與發展:中山思想與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幼獅,2005。
94. 彭澎,「緒論 中國崛起.和平崛起」,彭澎主編,和平崛起論。廣州:廣東人民,2005。
95. 劉文斌,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台北:問津堂,2005。
96. 劉宜友,「論中共『和平崛起』對區域強權之影響」,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九卷第七期,頁77。
97. 劉杰,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歷史抉擇。北京:時事,2004。
98. 劉杰、張來春、周建明,「積極參與:戰略新思維應對格局變化」,張幼文、
67
黃仁偉等編,2004 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2004。
99. 劉建飛、林曉光,21世紀初期的中美日戰略關係。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2。
100. 劉建飛,大博弈—中國的「太極」與美國的「拳擊」。杭州:浙江人民,2005。
101.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1993。
102.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亞洲尋求共贏:合作促進發展—博鰲亞洲論壇2003年年會演講文集。香港:星島,2004。
103. 鄭端耀,「中國的挑戰與台灣的現實」,袁易、嚴震生、彭慧鸞編,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4。
104. 鄭永年,「大國外交與和平崛起」,《21世紀經濟報導》編,中國共識—中國模式如何贏得未來。上海:文匯,2005。
105.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二十二期,頁19及22~23。
106. 蕭新煌、李明峻,「變動中的東亞與台灣之因應策略」,蔡瑋主編,東亞與台、日、中的新形勢。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
107. 蔡瑋,「中共和平發展對兩岸關係的戰略意涵」,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
108. 蔡瑋,中共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2000。
109. 蔡鵬鴻、楊劍、朱穎、尤安山,「區域一體:聯合抗『非典』建立合作機制」,張幼文、黃仁偉等編,2004 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2004。
110. 廖懷安,「從美國對中國軍力報告談國際對中國崛起的認知」,劉復國主編,戰略安全研析(臺北)。第四期,頁16。
111. 歐陽衛平,「台灣問題中的美國因素」,沙勇忠、劉亞軍主編,新世紀機遇與中國國際戰略。北京:時事,2004。
112. 歐錫富,「『中國崛起』的戰略資源供應」,大陸工作簡報(台北)。2006,頁3。
113. 閻學通、孫學峰等,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2005。
114. 閻學通,「武力遏制『台獨』越早越好」,沙勇忠、劉亞軍編,大國之道:2005中國政治年報。蘭州:蘭州大學,2005。
115. 龐中英,中國與亞洲—觀察.研究.評論。上海:上海社科院,2004。
116. 龐中英,「改變自己 影響世界—二十世紀中國外交基本線索芻議」,國際觀察(北京)。第十三期,頁1~8。
117. 顏建發,「回應中國南向戰略之對策」,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編,了解崛起中的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5。

二、英文部分
1. Bernstein, Richard & Munro, Ross H..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Y.: A. A.  Knopf, 1997.
2. Brzezinski, Zbigniew and Mearsheimer, John J.. “Clashes of  the Titans,” Foreign 
68
Policy, Issue 146(Jan./ Feb. 2005), pp. 46-50.
3. Cheng, Tun-jen.“The Mainland China-Taiwan Dyad as a Research Program”,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and Samuel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Colorado: Lynne Rin, 1995.
4. Eland, Ivan. “The China-Taiwan Military Bala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Briefing, CATO Institute, no. 74(February 2003).
5. “Finding Main thread in China’s Taiwan Policy,” Taiwan News, December 26, 2001, pp. 6.
6. Funabashi, Yoichi “China is Preparing A‘Peaceful Ascendancy’,” IHT, December 30, 2003.
7. Goodman, David S. G.. and Segal, Gerald. “China Rising ,” RoutledgePress (1997).
8.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Y.: Simon & Schuster, 1996.
9. Keohane, Robert O.. &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dependence, 3rd. e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 Kristof, Nicholas D.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Nov./Dec. 1993).
11. Lardy, N..“The Economic Rise of China: Threat or Opportunity,”Economic Commentary, August 1, 2003, pp. 1-3.
12. Lind, Jennifer M. “Pacifism or Passing the Buck,”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9, no. 1(2004), pp. 92-121.
13. Nye, Joseph S..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14. Ramo, Joshua Cooper. “China Has Discovered its Own Economic Consensus,” Financial Times, May 6, 2004.
15. Rose, Caroline. Sino-Japan Relations: Facing the Past, Looking to the Future?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5.
16. Shambaugh, David. “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9, no. 3(Winter 2004/2005), pp. 8.
17. Singh, Kavaljit. “From  Beijing Consensus to Washington Consensus: China’s Journey to Liber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PRN Journal. vol. 7(December 2002).
18. Suetting, Robert L.. “China’s Foreign Policy Leadership: testing time,”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 9(Winter 2004), pp. 2.
19. 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Global Possibilities,” in Terence K. Hopkins & Immanuel Wallerstein, eds., The Age of Transition-Trajecttory of the World-System, 1945-2025. London & New Jersey: Pluto Press, 1996.

69
三、網站
1.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op-c/10776611.html
2.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heping/1069489.htm
3. http://big5.peacehall.com/news/gb/china/2005/12/2000512231218.shtm
4.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center/2004-03/12/content_1362512.htm
5. http://mail.tku.edu.tw/cfshih/semiar/2002/2002.htm
6. http://tw.new.yahoo.com/060120/22/2sbdh/0. htm
7. http://www.big5.china.cn./ch-sjjj/yataijinghe.htm 
8. http://www.cass.net.cn/webnew/show_News.asp?id=13178&key=和平崛起
9. http://www.cass.net.cn/webnew/show_News.asp?id=13667&key=和平崛起
10. http://www.cass.net.cn/webnew/show_News.asp?id=131178&key=和平崛起
11. http://www.cass.net.cn/webnew/show_News.asp?id=21749&key=和平崛起
12. http://www.chinanews.com.cn/2002-11-17/26/244518.html
13.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5zqh/1002849.htm
14. http://www.chinatopnews.com/MainNews/SinoNews/Mainland/2005_12_19_15_ 25_24_250.html
15. http://www.epochtimes.com/b5/4/12/26/n760105.htm
16. 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208030.htm 
17. http://www.future-china.org.tw/csipf/press/quarterly/pq2001-2_6.htm
18. http://www.jda.go.jp/e/index_.htm
19. http://www.pbc.gov.cn
20. http://www.people.cn/GB/shizheng/8198/31983/
21. http://www.rand.org./pubs/monographs/2005/RAND_MG260-1pdf
22. http://www.scu.edu.tw/politics/member/sheng/shengpublish.htm
23. http://www.stats.gov.cn
24. http://www.tdctrade.com/eia/intro_chi.htm
25.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2%8C%E5%B9%B3%E5%8F%91%E5%B 1%9

四、報紙
1. 王慶東,「和平崛起要應對挑戰」,環球時報,2004年3月5日,版15。
2. 亓樂義,「和平崛起中共另覓對台三戰」,中國時報,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四月十九日,版A15。
3. 吳東野,「正視台灣被邊緣化的問題」,中央日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月十五日,版8。
4. 陸以正,「開放務實的中共『新外交』」,中國時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版15。
5. 陶在樸,「世界需要『健康的中國』 台灣需要『健康的兩岸』」,聯合報,中
70
華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版A15。
6. 黃奎博,「博鰲亞洲論壇,台灣邊緣化」,中華日報,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四月
二十四日,版7。
7. 楊憲村,「兩岸正進入危險高峰期」,中國時報,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五月十三日,版A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