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7200523205600
DOI 10.6846/TKU.2005.00362
論文名稱(中文) 以「結構化在職訓練」模式訓練學校資訊志工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士東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ction Research on using ‘Structured on-the-job training’ pattern to train information volunteers of school-Case study of Taipei Municipal Shi-Dong Elementary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高志遠
研究生(英文) Chih-Yuan Kao
學號 79210012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22
論文頁數 14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佩如(prwang@mail.tku.edu.tw)
委員 - 高熏芳
委員 - 劉遠楨
關鍵字(中) 學校志工
結構化在職訓練
關鍵字(英) School volunteer
Structured-on-the-job train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係以「結構化在職訓練(S-OJT)」模式訓練學校資訊志工之行動研究,研究者先前在士東國小針對二十餘位志工進行大班電腦課程訓練成效不佳,因此希望尋找適合的訓練模式以解決訓練成效不彰與教材製作上所遭遇到之困難。從九十三年學年起陸續進行規畫,分析工作任務、準備S-OJT教材、實施S-OJT及評鑑S-OJT等流程。藉以了解S-OJT模式是否適用於學校資訊志工之訓練,並對原有之大班電腦課程進行檢討,以提升訓練成效。主要研究結果為:
壹、S-OJT之滿意度成效
一、訓練員之滿意度成效:對於訓練員的整體表現感到滿意。
二、教材滿意度之成效:依製作室設備設計之教材符合需求,並感到滿意。
三、場地環境與設備資源的運用:專用的訓練場地,空間寬敞,光線充足,對環
境感到舒適。有足夠的電腦週邊設備可供訓練及製作教材,感到滿意。
貳、S-OJT之學習與行為成效
一、大部分的志工對於訓練方法與過程表示肯定。
二、大部分志工在訓練結束時能實際完成作品,並已學會訓練課程內容。
三、在學習新的技能之後,已經能夠自行操作及運用新技能,並且充滿自信心。
四、在訓練之後,志工願意再接受訓練或自行學習新的技能。
參、大班電腦課程評析
一、剛加入的志工或學習能力較差的志工,會有跟不上進度的情形,在學習上會有不小的壓力。
二、老師無法提供及時指導與協助,其它志工可以協助指導,但其它志工指導時,並不能確實掌握正確指導之方法。
三、需要使用機器設備時,無法讓志工親自操作,可能會使訓練效果打折扣。
四、一起上課的氣氛良好,一起學習的動機比較強。但人數眾多,志工間可能會聊天而有點吵雜。
五、志工可以互相觀摩作品,學習彼此的優缺點,分享彼此的學習經驗,藉由彼此討論與觀摩,可以檢視自己的學習狀況。
肆、S-OJT訓練課程之評析
一、訓練員僅需面對1、2位志工,在較困難的步驟或志工不懂的地方,可以多做解說與示範。
二、在訓練進度上能依志工之學習狀態做調整,避免時間壓力可能產生的學習焦慮,讓志工可以專心的學習。
三、訓練方式很有效率,因為學習同樣的東西,花比較少的時間就可以學會。
四、訓練員能在旁邊指導,對於學習有很有大的幫助,能穩定志工的學習心理。五、志工可以聽到詳細的解說及看到清楚的操作示範,有助於志工課程的吸收。
六、在訓練的過程中,訓練員比較能夠知道志工是否了解,可以做立即性指導。
七、志工皆能接受S-OJT的訓練方式。
八、志工比較喜歡一對二的訓練方式。
九、電腦程度不好的志工,應該接受一對二的訓練方式。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除自行省思做為未來行動之依據,亦提供志工之教育訓練經驗,供各校進行志工訓練時參考,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action research used Structured-On-the-Job Training (S-OJT) to train school volunteers at the media center at Taipei Shi-Dong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hope of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raining volunteers in traditional class setting.  This action research started in 2004 in four major phases: analysis, prepar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This research’s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Satisfaction with S-OJT: Overall, the volunteer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trainer, the training materials, the training places, and all other resources provided. (2) Learning and Behavior Change: Most volunteers gave positive remarks regarding the new training method and process.  In addition, volunteers could demonstrate their learning at the end of the training session with self-confidence.  They were also willing to participate future training.  (3)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New or less capable volunteers felt pressured to catch up in class.  Peer volunteers provided support to each other when trainer couldn’t provide assistance; however, they didn’t usually provide accurate inform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prevented volunteers to try out the equipments; and therefore decreas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Volunteers motivated each other in classroom setting, but also created noises.  Volunteers learned from and shared with each other their own learning experience.  (4) Evaluation of S-OJT: The trainer could provide individualized explanation and demonstration for the trainees.  In addition, the pace was easily adjusted to decrease the learning anxiety of the trainees.  The training was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Volunteers could accept S-OJT model and preferred this training method over traditional classroom training.  For volunteers who had less computer skills, they should be trained in one-to-two setting.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reflected on his behavior and adjusted his future action.  Last, this research provided suggestions on training school volunteers, and on future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壹、研究目的 5
貳、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壹、研究範圍 6
貳、研究限制 6
第四節  預期貢獻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7
壹、多媒體製作室 7
貳、多媒體製作室志工 7
參、大班電腦課程 7
肆、結構化在職訓練 7
第二章  文獻分析 8
第一節  在職訓練與結構化在職訓練 8
壹、在職訓練(OJT)的意涵 8
貳、結構化在職訓練(S-OJT)模式的意涵 13
參、結構化在職訓練的訓練流程 14
第二節  訓練評鑑 20
壹、訓練評鑑的意涵及類型 20
貳、訓練評鑑的模式  21
第二節  學校志工之探討 28
壹、我國志工實施現況 28
貳、學校志工的參與動機 29
參、學校志工的教育訓練 31
第三節  成人學習及教學設計於在職訓練上之應用 32
壹、成人學習的特色和動機 32
貳、成人學習的教學設計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選擇行動研究 38
第二節  行動情境 40
第三節  行動方案 44
壹、行動時程 44
貳、行動簡介 4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2
壹、研究工具 52
貳、資料分析 5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8
第一節 S-OJT之滿意度成效 58
第二節 S-OJT之學習成效 68
第三節 S-OJT之行為成效 70
第四節 大班電腦課程與S-OJT訓練課程之評析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3
第三節 研究省思 84
第四節 未來研究方向 86
參考文獻 87
壹、中文 87
貳、英文	91
附錄一 製作室大事記要 93
附錄二 訪談大綱初稿 94
附錄三 訪談大綱 95
附錄四 志工訓練問卷表 96
附錄五 志工訓練問卷表統計數據 99
附錄六 製作室志工基本資料問卷 101
附錄七 製作室志工基本資料 105
附錄八 訓練及訪談錄音錄影同意書 107
附錄九 效度檢核表(一) 108
附錄十 效度檢核表(二) 109
附錄十一 掃描文件教案 110
附錄十二 掃描文件「流程圖」教材 113
附錄十三 掃描文件教材(第一次訓練教材) 114
附錄十四 掃描文件圖解說明教材 116
附錄十五 海報列印教材教案 123
附錄十六 海報列印流程圖教材 127
附錄十七 海報列印圖解說明教材 128
附錄十八 教材製作室「訓練員」訓練教材(未實施) 136
附錄十九 訓練訪談之編碼內容 138

表目錄
表2- 1 在職訓練的定義 8
表2- 2 在職訓練之教導訓練方式比較表 11
表2- 3 S-OJT之技術型訓練事項比較表 18
表2- 4 四種評鑑類型與做決定及績效的相關 25
表2- 6 五種訓練評鑑模式之評鑑指標比較 26
表2- 7 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暨社會參與延伸調查統計結果摘要表 29
表2- 8 學校志工服務動機表 30
表3- 1 志工對軟硬體熟悉程度 41
表3- 2 志工最希望學會的軟硬體名稱 42
表3- 3 訓練員資格審核表 47
表3- 4 效度檢核表 54
表3- 5 志工訓練及訪談時程表 55

圖目錄
圖2- 1 S-OJT實施流程圖 14
圖2- 2 S-OJT流程 15
圖2- 3 BRINKERHOFF六階段評鑑模式 24
圖2- 4 教學設計的流程 35
圖2- 5 教學設計系統模式圖解 35
圖3- 1 研究架構圖 51
參考文獻
中文
王令行(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狀況及其內容之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光復(2000)。訓練成效評估之著眼點及實施方法。就業與訓練,18,60-66。
王佩如(2004)。學校製作室志工之培訓-結構化在職訓練」模式之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6,46-51。
王國展(2002)。製造業直接人員教育訓練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貴瑛(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學校義工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台北:智勝。
朱湘吉(1982)。教學設計於在職訓練上的應用。教學資料集刊,17,269-288。
行政院主計處(1999)。八十八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暨社會參與延伸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秉恩(1984)。管理才能發展方案實施與訓練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林天佑(1999)。質的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7,67-68。
吳淑鈺(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正雄(1994)。改善國民小學教育之方案研究。台北:五南。
余源情(2004)。服務業訓練評鑑實施層次的影響因素。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沈翠蓮(2002)。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李進霖(2004)。國民小學義工組織之個案研究-以屏東縣某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李隆盛(2000)。克伯屈評鑑模式。人力培訓專刊,2000年2月號,7-8。
李燕強(2002)。發展中船公司建造規範知識管理系統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麗君(1998)。終身學理念對教學設計的啟示,教學科技與媒體,41,15-22。
邱宏益(1996)。員工培訓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利俐(2002)。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紀慧(2000)。資訊科技課程融合與師資教育。新竹師院初等教育學報,7,27-44。
林維真、岳修平(2003)。專業網站資源於教學與學習應用及設計之分析。教學科技與媒體,65,17-33。
林麗惠(1997)。成人參與在職進修訓練的自評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職訓局所屬職業訓練中心學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世雨、李長晏、蔡秀娟、張瓊玲、范宜芳譯(2001)。人力資源管理。David, A.D. & Stephen, P.R. (199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6th ed.。台北市:五南。
許駿煒(2000)。高科技產業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琇瑩(民88)。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梭 羅(1992)。世紀之爭:競逐全球新霸主。台北:天下文化。
郭芳煜(1986)。怎樣做好員工訓練。臺北:現代管理月刊雜誌社。
郭瑞霞(2002)。台灣地區不同類型志願服務之狀況及其差異之探討。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基成、蔡靜芳(1998)。結構化工作中訓練之實施策略與模式。教學科技與媒體,39,41-50。
陳秋蓉(2000)。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義務工作的動機和滿意度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泰元(2002)。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嘉彌(1992)。系統化教學設計之初探。國教之聲,25,16-21。
莊財安(1991)。企業人力發展實務。台北:管拓文化。
麥可尼夫、懷德海(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朱仲謀譯)。台北:五南。(原出版年:2002)。
曾士雄(2001)。學校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秀亞(2004)。維修資源管理(MRM)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台北:心理。
曾華源(1997)。人群服務組織志願工作者人力運用規劃之探究,社區發展季刊,78,28-34。
黃英忠(1993)。產業訓練論。台北:三民。
黃政傑(1995)。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
黃國榮(1996)。成人的心理與學習,成人教學與教材研究,0,1-20。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1)。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教育,59,2-11。
黃廼毓(1991)。從成人的學習特性看親職教育,臺灣教育,484,15-16。
楊火順(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義工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現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美雪(1999):教學科技與系統化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教育革新。臺北:師大書苑。
詹棟樑(1990)。從人類學的觀點談成人教育的意義與成人學習的理念,成人教育,25,44-48。
詹棟樑(1996)。成人教育發展的趨勢,臺灣教育,535,13-1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鄧宜男(1999)。教學系統設計模式之初探與改良。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8, 139-170。
蔡清田(2000)。教師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1)。教師如何進行行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的理想與實踐。國教之友,52,3-18。
蔡漢賢(1977)。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台灣省社會福利研究會。
蔣偉善(2004)。國軍救護技術員訓練成效評估。台北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錫濤(2000)。人力資源發展概說。載於李隆盛和黃同圳主編,人力資源發展
     (第一章,頁1-24)。台北:師大書苑。
蔡錫濤(2000)。訓練評鑑的焦點與模式。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56,1-12 。
劉建彬(2002)。國民小學學校義工工作滿意度及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文亮(2002)。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鍾美英(2001)。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總統府(2001)。志願服務法。華總一義字第9000011840號令。
韓長澤(2001)。臺北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第二期計劃。台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簡建忠(1994)。訓練評鑑。台北:五南。
蘇子仁(2004)。國民小學教學資源服務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資訊種子學校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末出版,台北。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英文
Broadwell,M.M.(1986).The supervisor and on-the-job training.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Catherine Sleezer (1996).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Learning. Design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to Organizational Work Life: Proposing a Framework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conference of the Academ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HRD),Texas,USA.
Dale, E. A. (1969). Audiovisual method in teach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eJong,J., & Versloot, A. (1994) . Structured on-the-job trai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an Antonio, TX. March 3-16, 1994). ERICED 377324. 
DeSimone, R. L., Werner, J. M. & Harris, D. M.,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Third Edition, Harcourt Inc., 2002。
Desimone, R. L. & Harris, D. M. (1994).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Fort Worth: Dryden Press.
Dick, W & Carey, L (1985)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Harper College Publisher New York , 228.
Estes, B. (1986). Procedures manual for school library media center. Revised. Oklahoma State Dept of Education, Oklahoma C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18479)
Fischer, L. R., & Schaffer,K. B.(1993). Older volunteers: A guide to reserch and practice. Newbury Park, CA:Sage.
Gagne, R.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4th ed.)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aizo,E.D.(1984).Proof that supervisory training work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8(3),30-31.
Gallup, D. A. & Beauchemin, K. V. (2000). On-the-job training. In G.M. Piskurch, P.Beckschi, & B. Hall (Eds.), The ASTD Handbook of Training Design and Delivery (chap. 8). New York:McGraw-Hill.
Gillespie, D. F. & King, I. A. (1985). Demographic understanding of volunteerism. Journal of Socialogy and Social Welfare, 12(4), 798-816.
Jacobs, R. L. & Jones, M. J. (1995). Structured on-the-job training.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Jacobs, R. L. (2003). Structured on-the-job training(2nd ed.).San Franciso: Berrett-Koehler.
Kemmis, S. & McTaggart, R. (1982).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Kirkpatrick, D. L. (1994).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Kirkpatrick,D.L.(1996).Great ideas revisited: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 Development. Jan 1996. Vol. 50, Iss. 1; p. 54
Lee, W. W., & Owens, D. L. (2000). Multimedia-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Computer-based training, web-based training, distance broadcast train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Pfeiffer.
Parker, B. (1986). Summative evaluation i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23(2), 29-55.
Rothwell, W.J., & Kazanas,H.C. (1994). Improving on-the-job trai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els, B. & Glasgow, Z.(1990). Exercis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Columbus, Ohio: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Smith, P.L. & Ragan T.J. (1999). Instructional Design. Hoboken:John Wiley & Son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