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3201410174900
DOI 10.6846/TKU.2014.00607
論文名稱(中文) 歷史建築再利用與街廓轉變之研究:以建成小學校舊址所在街廓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Reuse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d street blocks of change : a case study of the comple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ite where street block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黃怡華
研究生(英文) I-Hua Huang
學號 79703015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7
論文頁數 9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瑞茂
委員 - 吳明勇
委員 - 陳惠民
關鍵字(中) 歷史建築再利用
商業
建成小學校
臺北市政府
臺北當代藝術館
關鍵字(英) Re-use of historic buildings
commercial
primary school completion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aipei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街區在時空發展過程中,構成街區的整體架構空間。藉由社會變遷、車站樞紐、政權移轉移下,改變了街區生活方式。由於影響街區變遷的因素,隨著歷史發展不斷改變,所以街區型態與空間特色的轉變,也永不停止的。因此,就街區的脈絡,來敘述街區的發展歷程與變遷,說明街區的型態變遷、街區商業空間的類型、相關性、車站影響…等,即構成本研究探討的要件。本研究的時間起於日本殖民時期,1919年起,臺北市建成小學校所在的街區發展歷程,到臺北當代藝術館時期為止(2013),了解時空變遷下對於街區商業轉變、發展的關係。透過日本殖民時期的建成小學校所在街區發展的脈絡,探討日後街道空間發展。
臺北市政府自1994年從長安西路舊址遷徙至信義區之後,舊市府周邊地區街廓的性質和轉變,採取舊臺北市政府正對面及街廓兩側的商店,在不同時期的性質,進行比較。本文將舊臺北市政府所在街區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探討長安西路與其周邊街區脈絡、街廓性質和空間呈現。第一階段,1919年至戰後,臺北市中山北路的九條通、大正街在大量日本人居住下,主要配合日本人的需求,設置「建成尋常小學校」,實際措施為區分日本人不同於臺灣人的學校,還有大正停車站、職業介紹所、市場等官方建築物下,所在街區的街廓屬於公教與官舍。第二個「臺北市政府」階段(1946~1994),則為臺北市政府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日本殖民時期,官方設立的職業介紹所,改為臺北市衛生局,市場的四樓設有臺北市立圖書館長安分館,館藏有市政資料,一旁的大正停車站已廢。市政府對面開設起種種有關洽公的商店,使得原本商業功能之外,街區性質又是行政中心。1994~2012年臺北市政府遷徙至信義區的第三階段,臺北市衛生局改為身心障礙福利館,長安分館所藏的市政資料也隨市府搬遷,舊市府附近的事務性商店,如打字、印刷所、代書、刻印等等,也就因此歇業,長安西路商店蕭條起來,衰退成空蕩蕩的商店街。隨著臺北捷運淡水線於1997年通車,臺北當代藝術館於2001年開幕,擴展了文化治理,其特色為史蹟保存與活化再利用,以及當代藝術館協辦的捷運線性公園的公共藝術、藝文節慶。在這個階段,文化產業推動經濟發展,並連結重要都市的空間與活動聚集點,顯示本地繁榮的推動力。街區型態由原本行政中心與官方用地色彩轉為觀光與遊憩性質。
本研究依據三個時期周邊商店進行敘述性統計分析與比較後發現,日本殖民時期(西元1922年)建成小學校周邊位處公教所在地,是地方行政中心,因政治地位的大幅提昇、市區改正計畫的發佈,其周邊以官舍或是居住相關商店為主。在臺北市政府時遷移後(1994年~2001年),因交通路線的便捷與交通工具的進步,淡水捷運中山站通車後,帶來了人潮與商業活動。到了臺北當代藝術館時期(2001年起迄今),街區周圍機能與定位逐漸成熟,其周邊生活食衣住行與育樂相關商店比例提高。顯示在古蹟活化與再利用後,原有的捷運帶動人潮之外,街區型態由原本舊市府的公教行政中心與官方用地色彩轉為觀光與遊憩特色。
英文摘要
Neighborhoods in space and time course of development, constitute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space blocks. With social change, the station hub, transfer under the regime shift, changing the neighborhood lifestyle. Due to changes i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neighborhood, along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so the block pattern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but also forever without stopping. Therefore, neighborhood context,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qualifications neighborhoods change, description block patterns change, the type of neighborhood commercial space, relevance, impact ... and other stations that constitute the elements of this research. At the time of this study since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starting in 1919, in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 built in neighborhoods wher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fication process, until the period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2013), to underst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the next block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develop relationships. Context where development through neighborhoods built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lementary school to discus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treet spac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since 1994 to migrate from the site of Chang'an Road, Xinyi District, the Old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change the nature of street blocks, Taipei City Government is taking the old shops and street blocks opposite sides of nature in different periods, for comparison. This article will block where the old Taipei City Governmen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namely to explore Chang'an Road and its surrounding neighborhood context, nature and space show street blocks. The first phase, from 1919 to the war, nine Zhongshan North Road Taipei pass, the big Japanese Street residence in a large, mainly with the Japanese demand, set "unusual elementary school built," practical measure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Japanese Unlike Taiwanese schools, there are large positive stops, employment agencies, and other official buildings market, the neighborhoods where street blocks belong to the Catholic and official residences. The second "Taipei City Government" phase (1946 to 1994), was the loc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official establishment of an employment agency, to Taipei City Health Bureau, the market has the fourth floor of Taipei Chang'an City Library Branch, a municipal data collection, aside Taisho stops has been spent. Across from City Hall opened shop about various business matters, making the original business functions, and is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the nature of neighborhoods. Taipei City Government from 1994 to 2012 to the third stage of the migration Xinyi District, Taipei City Health Bureau to disability benefits Hall, Chang'an Branch possession with the city's municipal data also relocated, the old city near the transactional stores, such as typing, printing, scrivener, engraving, etc., will therefore go out of business, Chang'an Road shops Depression up empty mall into a recession. With the Taipei MRT Danshui Line opened in 1997,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opened in 2001, expanded the culture of governance, which features as Historic preservation and adaptive reuse, as well as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in association with public transit linear park arts festivals. At this stage, the cultural industry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link space and activities important rallying point for the city, showing local prosperity impetus. Block patterns from the original administrative center and official sites of color into the nature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 
This study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urrounding shops three periods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mpariso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c. 1922) located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Catholic elementary school built in the location of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center, due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political status, urban correction release program, and its surrounding residential related to official residences or shops based. After migration Taipei City Government (1994 to 2001), due to the progress of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port routes, after the opening of freshwater MRT Zhongshan Station, bringing crowds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To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period (2001 to date), the surrounding neighborhoods and positioning functions mature, their lifestyles to improve their lives and the surrounding recreation-related shops ratio. Displayed in the monument after activation and re-use the original MRT led the crowd outside, street pattern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the Catholic official color of the original site of the old city into a tourism and recreation featur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頁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三節理論與文獻回顧…………………………………..….………10
第貳章 建成小學校時期(1922~1946)…………....….……29
第一節 背景…………………………………...…..…………….……29
第二節街區與街景變遷…………………………..………...……….32
第三節 主要空間特色描述………………..…...…………………….36
第四節空間使用轉變…………………..……...…………………….39
第五節小結……………………………………………..……...…….45
第參章台北市政府遷移後(1994~2001)……………..…….46
第一節背景……..…………………………….…………...…..…….46
第二節街區與街景變遷………………………….………………….51
第三節主要空間特色描述………………..……….………………..55
第四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資料變遷分析…………………………. 59
第五節小節…………………………………………………………..63
第肆章台北當代藝術館時期(2001~2013)…….…………..64
第一節 建築物的時代與背景……..………….……....……………..64
第二節街區與街景變遷………………………..…….……………...67
第三節建物空間特色…………………..…………………….…..77
第四節小結……………………………………………..…..….…..84
第伍章結論………………………………………………….85
參考文獻………...………………….……………………….………87

圖 目錄
圖1-1 調查範圍圖示................................................8
圖1-2 研究範圍周邊文化地景歷史建物圖示............................9
圖2-1 長安西路街道圖(1904).......................................29
圖2-2 昭安小學校位置圖(1920)................................... 29
圖2-3臺北市地圖(1930)............................................30
圖2-4詔安小學校改正校名的公告....................................30
圖2-5臺北市建成尋常小學校........................................ 31
圖2-6 1943年的台北市地圖.........................................31
圖2-7 大正停車站街道示意圖......................................32
圖2-8 1922年的臺北市街圖........................................33
圖2-9 日本殖民時期建成小學校周邊街(1928)…… ………………………… 34
圖2-10日本殖民時期建成小學校周邊商店類型…………………………………35
圖2-11職業介紹所立面圖…………………………………………………………38
圖2-12職業介紹所西向立面圖……………………………………………………38
圖2-13職業介紹所東向立面圖…………………………………………………..38
圖2-14大正停車站位置圖………………………………………………………..41
圖2-15淡水線路線圖……………………………………………………………..41
圖2-16 淡水線時刻表 ………………………………………………………….42
圖2-17 勅使街道圖……………………………………………………………….43
圖2-18 煙草專賣局……………………………………………………………….44
圖3-1 建成區發展流程示意圖......................................47
圖3-2 臺北市政府辦公大樓外觀圖..................................48
圖3-3 臺北市政府空間使用圖一F平面圖............................49
圖3-4 臺北市政府空間使用圖二F平面圖............................50
圖3-5 臺北市政府南向立面圖......................................50
圖3-6 臺北市政府東向立面圖......................................51
圖3-7 長安西路北側街道圖........................................51
圖3-7 長安西路北側街道示意圖 …………………………………………………………………52
圖3-9 臺北市政府末期至遷移後周邊街區圖1993~1994..................52
圖3-10 蕭條的長安西路………………………………………………………….55
圖3-11大正停車站舊址………………………………………………………… .55
圖3-12 中山市場古昔對比圖........................................56
圖3-13 交10為前國光客運臺北北站、交9即今臺北轉運站.............57
圖3-14 臺北市市政府舊址節慶慶祝牌坊..............................59
圖3-15臺北市建泰里工商普查資料折線圖.............................60
圖3-16臺北市民安里工商普查資料折線圖…………………………………62
圖4-1 台北當代藝術館一樓使用圖…………………………………………65
圖4-2 臺北當代藝術館二樓使用圖………………………………………… 66
圖4-3 當代藝術館街景剖面圖……………………………………………… 67
圖4-4 當代藝術館線性公園街景剖面圖……………………………………67
圖4-5 2012年臺北當代藝術館街區商家……………………………………68
圖4-6 臺北當代藝術館時期周邊商業分類百分比圖……………………… 73
圖4-7 舊台北市政府公告現值折線圖…………………………………… 76
圖4-8 中山捷運線性公園公共藝術文宣……………………………….. 78
圖4-9 臺北當代藝術館藝術一條街計畫文宣………………………… . 78
圖4-10 民安里元宵節七爺八爺廟會活動圖……………………………. 79
圖4-11 民安里元宵節七爺八爺廟會活動街廓剖面圖…………………. 79
圖4-12 民安里中秋烤肉活動圖……………………………………… 80
圖4-13 民安里中秋烤肉活動街廓剖面圖…………………………… 80
圖4-14臺北當代藝術館參觀人數折線圖……………………………. 84

表 目錄
表1-1 交通運輸與都市發展形態關係表......................................... 17
表1-2 火車站周邊土地使用機能表............................................................................18
表1-3 交通運輸與土地使用影響相關文獻表...........................................................19
表1-4 台北商業空間結構相關文獻表........................................................................24
表1-5 商業空間結構與商業機能影響因素歸納表...................................................28
表2-1 日本殖民時期建成小學校時期周邊商店分布...............................................35
表2-2 建築用途表..........................................................................................................37
表2-3 日治時期主要街區建築發展概述表................................................................39
表3-1 臺北市政府遷移後周邊商店分布....................................................................54
表3-2 戰後時期街區建築發展概述表........................................................................58
表3-3 建泰里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資料表....................................................................60
表3-4 1996年建泰里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資料表.......................................................61
表3-5 2001年建泰里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資料表.......................................................61
表3-6 民安里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資料表....................................................................62
表4-1 商業活動分類表..................................................................................................70
表4-2 臺北當代藝術館時期周邊商店分布................................................................72
表4-3 舊台北市政府公告現值表.................................................................................75
表4 4 台北當代藝術館2013年活動與點選人氣表.................................................80
表4-5 當代時期街區建築發展概述表........................................................................82
表4-6 臺北當代藝術館參觀人數表............................................................................83
參考文獻
一、	傳統史料
1.	大友昌子,《殖民地社會事業相關資料集》(日本,2000年)。
2.	末光心也,<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台北:致良出版社,2004),
3.	王國墦,《臺北市史》,(臺北,1981)
4.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5.	施添福,《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自立晚報文化,1993)。
6.	荒川久編,《御大典記念臺北市六十餘町案內》,〈臺北,臺北市役所,1928〉
7.	富田芳郎,《臺灣聚落の硏究》,(1943)臺北。
8.	曾廼碩,《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公共建設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
9.	臺北市役所,《臺北市報》,1922年4月。
10.	臺北市社會課編,《臺北市社會事業便覽》(臺北:臺北市役所,1933)。
11.	臺北鄉土中心,《臺北市路街史》,臺北市文獻會(1985)。
12.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19)
13.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23)。
14.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運輸課,《沿線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運輸課,1921)。
15.	龍應臺,《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2002)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二、	近代論述
1.	于明誠,《都市計劃概要》,台北:詹氏書局,1989。
2.	中國科技大學,《臺北市古蹟保存區涵範圍規劃調查研究》,臺北市文化局第7~8頁,2001。
3.	王士明,<歷史脈絡下藝術植入的場域實驗-從臺南市民權路「藝術建醮」與海安路「街道美術館」,探究藝術進入歷史街區的影響與意義>,〔臺北: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論文,2008〕。
4.	王怡云,<探討都市計畫內之傳統聚落景觀管制-以安平聚落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2009〕。
5.	王昀,《向世界聚落學習》,(2010)積木出版社。
6.	王垣坤,<開發許可制度運用於傳統聚落土地使用管理之研究-以后沙聚落為例>,〔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	王貞穎,<探討聚落空間形態在都市規劃過程之演變-以永康鹽行地區舊聚落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2010〕。
8.	王健桓,<阿里山高山鐵道車站沿線聚落環境再生規劃研究初步探討-以奮起湖聚落為例>,〔雲林: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2011〕。
9.	王鴻楷、陳坤宏,<都市消費空間結構之形成及其意義--臺北市六個商業區的經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4,1996。
10.	朱淑芳,<關子嶺聚落的形成與發展--以嶺上林業聚落與嶺下溫泉聚落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文,1987〕。
11.	呂美嫻,<臺南市舊娛樂街區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論文,2008〕。
12.	李素馨,<古蹟保存與都市更新經濟議題之研究>,[臺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9]。
13.	李乾朗,<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性病防治所委託李乾朗研究,1999]。
14.	李惠圓<政府政策對推動歷史街區活化之影響>,〔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博論文,2009〕。
15.	李琦華、林峰田,〈臺灣聚落的空間形構法則分析〉,《建築學報》,第64期,2007)。
16.	李琦華、林峰田,〈臺灣聚落的空間結構與社會脈絡研究〉,《建築學報》,第64期,2008)。
17.	杜宗銘<聚落空間形態構成與演變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灣裡聚落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2011〕。
18.	汪祖胤、廖慶華,〈東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創新設計-松園別館古蹟建築與永續經營管理策略評析〉,創新研發學刊,6卷,1期,2010。
19.	林志宏,〈歷史建築與都市發展—巴黎聖安東尼傳統街區之保護〉,《建築師》,第353期,2004)。
20.	林美容,〈祭祀圈、信仰圈與民俗宗教文化活動的空間形構〉,(臺北,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1996年)。
21.	邱怡亭,<公私協力輔助客家傳統聚落保存之研究-以屏東縣五溝水聚落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2011〕。
22.	邱英浩、鄭奕孟、范記騰,〈歷史建築再利用計畫之物理環境評估方法研擬〉,建築與規劃學報,12卷,2期,2011。
23.	邱淑華,2000,由臺灣地區都市體系變遷探討商業空間結構變化趨勢與特性,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施添福,〈明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第 8 卷,第 1 期,2001)。
25.	施進宗,<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探討─以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26.	施鴻志,<都市交通計畫:理論、實務>,1984。
27.	范薰文,<傳統聚落居民對觀光發展之態度與認知研究─以瑞芳鎮猴硐聚落為例>,〔新竹: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2011〕。
28.	徐裕健,<臺北市第二美術館調查測量保存研究計畫>,(臺北:市立美術館委託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研究,1997)。
29.	留方萍,<一個聚落的生與死─三重市後埔仔的聚落發展與地方感形塑>,〔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6〕。
30.	翁誌聰行政主編,《臺北市設市九十週年專刊》,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0。
31.	荊其敏,《中國傳統民居》,中國天津大學,1984)。
32.	高盟智,<歷史環境規劃與建物改建之研究-以臺南市五條港區域老古石街街區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7〕。
33.	張欣儀,<天主教會與地方社群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34.	梁炳琨,〈全球化的地方制度與地方銷售-文化經濟觀點〉,《中臺學報》,第14期,2003)。
35.	許哲禎,<都市保存問題之初步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36.	許惇純,〈城市古建築資產的保存與再利用政策-法國Dijon的保存區案例〉,《西洋史集刊》,第9期,1999)。
37.	連芳禎,<台北火車站後站地區商業空間結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38.	陳本源、陳益元,<「石頭聚落」—頂笨仔聚落歷史建築環境變遷之研究>,環境規劃與城鄉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007〕。
39.	陳正哲,《日治時期台灣地震災害對建築與都市發展影響之研究》(台灣,1998)。
40.	陳志梧、黃瑞茂,《台北市百年老店(街區)等歷史建築地區附近都市計設規劃與經營管理》,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研究報告,1997。
41.	陳秀玲,〈陪著老翟靈位 廢墟上徒傷〉,《中國時報》,第14版,1997.3.14。
42.	陳坤宏,〈臺北市消費空間結構之形成及其意義-六個商業區的研究〉,〔台北: 台大土木所博士論文,1990〕。
43.	陳賢仙,<歷史建築聚落保存再利用之探討-以竹北市六張犁聚落、新瓦屋聚落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44.	傅佩芸,<臺灣聚落保存實踐歷程—以「新竹縣北埔老聚落登錄先期作業計畫」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45.	傅朝卿,〈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與世界保存公約觀念與實踐上之落差〉,(嘉義,南華大學第二屆南華公共行政與政策研討會,2001年) 
46.	馮正民,<捷運系統對台北都會區發展之影響研究>,〔交通大學運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47.	黃天浩,<臺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修繕工程報告書>(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04)。
48.	黃武達,《日治時代-臺北之近代都市計劃》,文笙書局,1997。
49.	黃武達,《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2006)南天書局。
50.	黃雨蓮主編,《建成遷校落成特刊》(臺北: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2001)
51.	黃昭瑾,<合院空間形式與日常生活之研究—臺灣鄉村性之展演與變遷>,〔臺北: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52.	黃孫權,<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臺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1997〕。
53.	黃瑞茂,〈空間再利用與生活世界:淡水殼牌倉庫建築群再利用策略〉,九十年度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2001)。
54.	黃瑞茂,只有節慶,沒有文化?淡水文化年曆的初步建構,第六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2009。
55.	黃瑞茂、倪順成、李明憲、戴于凱、邱柏閎,〈模擬再現、規範與城市形式—淡水古蹟周邊都市設計審議之研究〉,(2009)。
56.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淡江大學建築系淡水社區工作室編《臺北市百年老店(街區)等歷史建築附近地區都市設計規劃與經營管理》,(臺北:市政府都發局,1997)
57.	黃德生,<臺南縣下營鄉廟前大街執行「創造城鄉新風貌計劃」之成效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5〕。
58.	黃璟達,<新莊文化宗教園區~~新莊歷史街區的再生與體現>,〔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59.	黃璽恩,<臺南市歷史街區保存與再發展之研究-以水仙宮所在街區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1999〕。
60.	廖宜霈,<聚落動線之拓樸分析--以宜蘭縣頭城鎮大里聚落為例>,〔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61.	維基百科(2012A),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 網頁下載:2011年4月14日。
62.	維基百科(2012B),http://en.wikipedia.org/wiki/Akashi_Motojiro,網頁下載:2012年5月14日。
63.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7), http://memory.ncl.edu.tw/tm_2007/hyp網頁下載:2011年3月16日。
64.	臺北市立圖書館線上臺北畫刊:http://blind.tpml.edu.tw/sp.asp?xdurl=superxd/PictorialContent.asp&icuitem=545472&mp=10網頁下載:2012年5月17日。
65.	臺北捷運網http://www.trtc.com.tw/ct.asp?xItem=1315947&CtNode=24530&mp=122031網頁下載:2012年5月14日。
66.	臺北當代藝術館(2011),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index.asp,網頁下載:2011年3月28日。
67.	臺北當代藝術館(2012),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網頁下載:2011年3月4日。
68.	趙晏正,<從文化景觀脈絡探討聚落保存價值:以臺南縣江家聚落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2007〕。
69.	遠流臺灣館,《臺北歷史深度旅遊》,(2000)遠流。
70.	劉家宏,<旗山市街發展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論文,2008〕。
71.	劉敦楨,《中國住宅概說》,(1981)明文出版社。
72.	劉曉蓉,<文化產業發展成創意產業之策略研究-以交趾陶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73.	劉懿瑾,<客家聚落之空間性及其生活世界的建構—以苗栗公館石圍庄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論文,2003〕。
74.	潘敏男,<從文化景觀脈絡研究聚落保存效益-以屏東縣五溝水聚落為例>,〔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碩論文,2011〕。
75.	蔡麗美,<中林聚落生活場域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6.	蕭盛和,<一個客家聚落區的形成及其發展--高雄美濃鎮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7.	蕭惠萍,<地方工業與聚落產業、文化衝擊--以紅毛港聚落為中心研究1961~2011>,〔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78.	賴炳樹,<板橋車站地區商業空間結構變遷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79.	錢世皓,動態都市空間結構分析:以臺北市東區都市中心為例,台北大學第二屆博碩士班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會議,2002。
80.	鮑紀良,<台北都會區商業中心階層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81.	戴介三,<鄉村聚落之集體記憶分析~以臺南縣楠西鄉鹿陶洋江家聚落為例>,〔臺中: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82.	謝佩如,<古蹟再利用與城市街區的對話>,〔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論文,2009〕。
83.	鍾佩樺,<從柱仔行街到府中街:一個臺南都市歷史街道空間變遷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7〕。
84.	顏孝永,〈創造新都市的生活地景:以臺北當代藝術館周邊街區藝術策展為例〉〔臺北: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園藝學系,2010〕
85.	羅世松,《鐵路局臺北機廠歷史與其鐵道產業文化資產之基礎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2011)。
86.	Freedman, M. (1958),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University of London, AthlonePress, New York.
87.	Museum_of_Contemporary_Art,_Taipei,網頁下載:2012年5月14日。
88.	Rapoport, A. (1969),住屋形式與文化House Form and Culture(張玫玫譯),境與象,臺中市。
89.	Robert, K. Y. (2001),個案硏究法(尚榮安譯),弘智文化,臺北市。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