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2201412540800
DOI 10.6846/TKU.2014.00602
論文名稱(中文) 媒介的感官偏向與流行音樂傳播–以張惠妹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Bias of Media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Popular Music: A case study of A-me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劉興鴻
研究生(英文) Hsing-Hung Liu
學號 60004003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7
論文頁數 11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智明
委員 - 湯允一
委員 - 唐大崙
關鍵字(中) 媒介生態學
媒介偏向
流行音樂
張惠妹
關鍵字(英) Media Ecology
The bias of media
POP music
Hui-Mei Chang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台灣流行音樂發展初期,其形式是在場、當下的表演藝術活動,由歌手自身詮釋音樂,然而受到科技媒介的影響後,將流行音樂歌曲灌錄至黑膠唱片、錄影帶及CD等媒介之中,透過廣播、電視到現今的網路多媒體傳播,隨著媒介中介變遷,閱聽眾體驗音樂方式已出現革命性的變化。

本研究以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即訊息」為主要架構,音樂載體可視為一種媒介,意謂媒介扮演着促使訊息形成的角色,媒介的改變內容形式也隨之改變,而這些形式的轉變意味著張惠妹的表演形式也勢必受到影響。然而麥克魯漢更進一步提出媒介的影響力,在於它輕而一舉便徹底改變了人們感官的使用分配比例或知覺的形態,流行音樂透過不同的媒介傳播,對於流行音樂的傳播也產生不同的感官經驗,然而媒介事實上並未決定文化意涵,而是扮演某種促進生活關係形成之現代特質的角色,本研究將從音樂媒介流變中,了解張惠妹的表演形式、受眾感官、文化及社會如何與媒介互相形塑。

本研究將以媒介生態學的角度出發,以張惠妹與音樂媒介的發展史為依據,並透過編年方式建構出「時間軸」作為研究媒介轉變之資料。從縱面的歷史演變,挖掘音樂媒介發展脈絡及張惠妹展演方式的改變,及橫面媒介與人、社會認知的改變,利用「縱面」及「橫面」交叉分析,從中觀察媒介如何與張惠妹展演方式相互形塑、人們接觸不同媒介所產生不同的感官體驗,對媒介發展過程的整體脈絡做出解釋與說明。

以上所述,本研究發現從廣播、電視到網際網路等新興電子媒介,逐漸擴張人們感官的電子媒介,流行音樂在這些媒介的傳播之下,使得流行音樂必須透過視覺及聽覺,這種多感官的方式傳播。受到電子媒介的影響流行音樂逐漸加強專輯封面、服裝造型、MV舞蹈等視覺包裝,彌補流行音樂產品在視覺效果上的不足,電子媒介增添流行音樂新的效果,讓音樂在被包裝後超越以聽覺的方式傳播。

傳播媒介的不同也造就不同的流行音樂形式,每種媒介皆有不同的感官偏向,歌手受到媒介感官偏向的影響,表演也隨這些偏向改變,張惠妹利用這些媒介感官偏向創造不同感官體驗的流行音樂,受到電視媒介的影響猶如麥克魯漢所云,電子媒介取代了感官專門化的特性,電子媒介更將「所有同時」的感官特質取代了「單一感官的特質」的影響,張惠妹的表演形式更從單一感官聽覺的偏向,朝向視覺的偏向,不只著重於歌藝,加強服裝造型、MV畫面美感及MV舞蹈等視覺偏向,彌補張惠妹在音樂上視覺的效果。數位音樂及網路影音平台可隨時供樂迷聆聽及觀看,始終無法滿足像現場演唱會那種屬於全感官的體驗,參與演唱會補足了媒介無法模擬出更真實人群中的共感體驗。流行音樂及歌手透過媒介的中介傳播給人們,人們體驗流行音樂也因這些媒介產生多感官涉入的情況,然而不斷受到媒介影響的流行音樂,在未來新媒介的出現,媒介的感官偏向將持續與流行音樂相互建構出不同的流行音樂體驗。
英文摘要
The previous period of Popular Music (POP music) in Taiwan, singers express their works by playing music in front of people. After technology changes the POP music environment, Vinyl, videotape, and CD become the medium between creators and audiences and spread by media such as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and Internet. Because of technology and very type of media, audiences now have new ways to experience and appreciate music.

This research use the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written by Marshall McLunhan as framework and express how medium form the role in music world and how it create and pass the message to audiences. In this theory, Marshall McLunhan emphasizes that the format of music performance will keep change as long as medium keep change that followed by the technology. This kind of changing also means the way “Hui-Mei Change” (also as known as “A-Mei”) performs in music is going to alter as well. Marshall McLuhan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influence of medium could change human’s sense perception very easily, and could change the ratio of feeling forms, too. POP music changes the sense perception in very different ways when the medium is changing. Medium plays a catalyst role between life style and music world even though medium itself does not have any culture and implication elements involved. This research will show how performance style, sense perception, culture, and society interact with medium in A-Mei’s music while time changing and also how medium will change by time as well.

This article will use Media Ecology perspective to see how A-Mei and music medium have been changed, and will build a timeline on the history of medium changing for later study. The article will also focus on how medium development change A-Mei’s music performance style and how human,
and social cognition interact with medium by using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ross-analysis in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gnition ways. The article is going 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that shows how people response when they use or touch different mediums and how A-Mei music performance has been formed when she met different mediums.

Based on what mention before, the article finds out POP music has to use different mediums, such as,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or Internet and different ways, like vision, hearing, or two senses combined to express and spread information and message. Because of vary types of mediums, album cover, music video, dance, and costume become more important and need to be packed to attract people’s eye ball, that is, music has to use more than one sense (hearing and vision) to expose itself in today’s electronic media.

Different media forms different POP music style. Every music style has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singers and favor, and the way it performed in public has changed as well. Just like McLuhan believed in television media, electric Medias have replac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pecialized sensory in traditional media and also change the two different senses of vision and hearing to create well image and message. A-Mei uses different mediums to create her own POP music style and also focus not only singing skill but also other visual performance, such as costume, music video, and dance. However, even though Internet music video platform can satisfied music fans’ vision and hearing need but it will not have same experience as actual live concert that fill of exciting and realistic feeling and atmosphere. (Other sense of feelings) Singers try to pass their music style to audience by using different mediums, therefore, POP music will keep change the way it perform to satisfied the needs and create new different music experience in the future when new medium come ou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壹、	媒介生態學	4
貳、	媒介生態學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媒介即訊息	6
第二節	媒介偏向與感官比	8
第三節	媒介生態與台灣流行音樂發展	13
壹、	廣播作為流行音樂媒介	13
貳、	電視作為流行音樂媒介	15
ㄧ、群星會時期	15
二、現代民歌運動時期	17
參、	流行音樂視覺深化	21
ㄧ、專輯概念的形成	21
二、看得到的音樂	23
三、劇烈的視覺化	25
肆、	流行音樂媒介轉變	28
ㄧ、音樂媒介數位化	28
二、網際網路傳播催化	30
三、嶄新的現場演唱會	33

第三章 個案分析	37
第一節	張惠妹歷程	37
第二節	唱出時代的女生	42
壹、	以歌聲站穩樂壇	42
貳、	遭受盜版侵蝕	45
參、	自唱片銷售榜冠軍退位	50

第三節	重塑妹力「聲」「影」	51
壹、	深化的視覺	51
貳、	製造議題	53
參、	以歌聲重拾樂壇地位	55
肆、	感官升級阿密特	57
第四節	音樂現場妹力	62
壹、	演唱會時代	62
貳、	多覺的演唱會	65

第四章 研究發現	71
第一節	媒介感官對流行音樂的影響	71
第二節	媒介感官偏向對張惠妹的影響	75

第五章 結論與限制	8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0
第二節	研究限制及建議	82

參考文獻	83
附錄	93

圖目錄

圖2-1  1976年「群星會」1000集播出紀念播出畫面	15
圖2-2  羅大佑《之乎者也》專輯封面	21
圖2-3  蘇芮《一樣的月光》專輯封面	21
圖2-4  音樂媒介演進	29
圖3-1  牽手MV呈現	48
圖3-2  我可以抱你嗎?愛人 感性形象封套	49
圖3-3  我可以抱你嗎?愛人 動感形象封套	49
圖3-4 《我可以抱你嗎?愛人》MV畫面	49
圖3-5  第17屆金曲獎阿密特狂熱表演呈現	57
圖3-6  第17屆金曲獎阿密特狂熱表演呈現	57
圖3-7 「都什麼時候了」MV廣告	60
圖3-8 「你在看我嗎」MV畫面	61

表目錄
表2-1  媒介感官特質歷史演變	11
表2-2  60年代歌手流行服裝	16
表2-3  90年代單張專輯成本結構變化	25
表2-4  台灣歷年唱片銷售統計	28
表2-5  台灣數位音樂成長率	32
表2-6  2012年前三名歌手總收入	33
表3-1  張惠妹歷年專輯	39
表3-2  張惠妹歷年專輯	40
表3-3  張惠妹歷年專輯	41
表3-4 《姐妹》及《Bad Boy》封套及MV呈現	44
表3-5  1997-2010年實體盜版比例	45
表3-6 《牽手》專輯改版內容	46
表3-7 《我可以抱你嗎?愛人》專輯改版內容	47
表3-9  2001年度玫瑰唱片專輯銷售排行榜	50
表3-10 張惠妹歷年收入	62
表3-11 張惠妹歷年售票世界巡迴演唱會	63
表3-12 張惠妹歷年售票世界巡迴演唱會	64
表3-13 張惠妹歷年演唱會服裝造型	66
表4-1 流行音樂媒介歷史演變	73
表4-2 流行音樂媒介歷史演變	73
表4-3 張惠妹歷程與流行音樂媒介歷史演變	75
表4-4 張惠妹歷程與流行音樂媒介歷史演變	77
參考文獻
壹、參考書目

Casey Man Kong Lum(林文剛)編著,何道寬譯(2010)。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Perspectives on Culture ,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he Media Ecology Tradition)。台北:巨流。(原著2006出版)

Chris Anderson 著,羅耀宗、蔡慧菁譯(2009)。免費!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祕密(Free—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台北:天下文化。

Frank Zingrone 著,楊月蓀譯(2003)。媒體現形:混沌時代瀕臨亦是邊緣(The Media Symplex : At the Edge of Meaning in the Age of Chaos)。台北:商務。(原著2001年出版)

Harold Innis著,何道寬譯(2003)。傳播的偏向(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原著1951年出版)

Lawrence Lessig 著,尤傳莉譯(2008)。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一群打亂長尾、扼殺文化的業餘者。台北:早安財經。

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s of Man)。台北:貓頭鷹。(原著1964年出版)

Marshall McLuhan著,賴盈滿譯(2008)。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The Gutenberg Galaxy :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台北:貓頭鷹。(原著1962年出版)

Marshall McLuhan 著,Eric McLuhan、Frank Zingrone編,汪益譯(1999)。預知傳播紀事。台北:貓頭鷹。(原著1995年出版)

Neil Postman著,何道寬譯(2010)。科技奴隸(Technology :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台北:博雅書屋。(原著1992年出版)

Neil Postman著,蔡承志譯(2007)。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台北:貓頭鷹。(原著1985年出版)

Neil Postman著,蕭昭君(2007)。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台北:遠流。(原著1982年出版)

Paul Levinson著,宋偉航譯(2003)。數位麥克魯漢(Digital McLuhan :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台北:貓頭鷹。(原著1999年出版)

Thomas de Zengotita 著,席玉蘋譯(2011)。媒體上身 媒體如何改變你的世界與生活方式(Mediated : How the media shapes your world and the way you live in it)。台北:貓頭鷹。(原著2005年出版)

王贊元 著(2007)。再現群星會。台北:商周。

李岳奇 著(1996)。流行樂壇最前線。台北:遠流。

吳筱玫 著(2009)。傳播科技與文明。台北:智勝。

何貽謀 著(2002)。台灣電視風雲錄。台北:台灣商務。

根誌優 著(2008)數位紀錄片企劃製作與國際行銷。臺北:台灣原住民出版社

胡馨云 著(2004)。紅火:明星偶像與商品的炒與做。台北:商周。

陳江龍 著(2004)。廣播在台灣發展史。嘉義:陳江龍出版。

楊慶峰 著(2011)。現代技術下的空間拉近體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葉龍彥 著(2001)。台灣唱片思想起。台北:博揚。

曾慧佳 著(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圖書。

劉國煒 著(1997)。老歌情未了。台北:建中書報社。

潘淑滿 著(2003)。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張釗維 著(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文化。

陶曉清、馬世芳 編(1995)。永遠的未央歌。台北:滾石唱片。

銘傳商專大眾傳播科(1990)。台灣唱片業的過去、現在、未來。台北:傳莘雜誌社。

謝奇任 著(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跨國唱片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台北:五南。

黃秀如 編(2004)。音樂事情。台北:網路與書。

翁嘉銘 著(2010)。樂光流影:台灣流行音樂思路。台北:吳氏圖書。

貳、學術期刊

李信漢、杜綺文(2007)。Web2.0,麥克魯漢知多少?。新聞學研究第九十二期,頁183-192。

李天鐸(1998)。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與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當代第一二五期,頁54-71。

李忠諭(2009)。線上音樂之發展歷程與產業現況。網路社會學通訊第七十八期。

李雅雯(2010)。在跨國音樂集團跨入台灣之後:從唱片製作人的創作自主性談起。2010中華傳播學會第四屆數位傳播學術研討會。

林志明(2002)。影像與傳播--閱讀麥克魯漢。師大學報四十七卷第一期人文與社會類,頁41-56。

施伯燁(2007)。媒介即使用者,使用者即訊息。新聞學研究第九十二期,頁193-202。

劉現成(2011)。裂變與重構:當前流行音樂產業的變貌。文化產業與創意經濟學術論壇,頁1-14。

黨岱(2010)。論流行音樂電視傳播中的不良傾向。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三十卷 第十期。

參、學術論文

方佳南(2008)。網路空間與音樂工業:以台灣音樂工業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紀齡(2007)。台灣線上音樂營運模式之探索。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王靜宜(2010)。以體驗行銷與優使性探討李泰祥數位音樂博物館使用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學院碩士論文。

李耀華(2009)。音樂錄影帶中的形式與風格:以台灣印象的音樂錄影帶創作為例。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智(2010)。資訊分享社群網站之建置與經營。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江明珊(2002)。聽MP3,何罪之有?-台灣數位音樂科技、法律與流行音樂工業之角力的開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珊(2002)。聽MP3,何罪之有?—台灣數位音樂科技、法律與流行音樂工業之角力的開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易霖(2002)。音樂載具的演進對音樂傳播的影響–一個歷史觀點的論述。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書宇(2012)。歌手品牌策略與形象塑造創作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碩士班論文。

沈宜蓉(2005)。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韻茹(2005)。由節拍旋律到娛樂商品: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產銷結構轉變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崇雯(2004)。線上音樂付費會員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以KKBOX及Kuro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茹(2011)。消費者使用擴增實境做為廣告媒介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于珊(2011)。臺灣音樂錄影帶表現形式研究─以金曲獎入圍音樂錄影帶獎項作品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碩士論文。

黃舒駿(2006)。數位時代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之競爭動態與商業模式。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顗穎(2003)。流行音樂歌手形象、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關係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煜軒(2012)。台灣流行音樂唱片封面設計研究─以聶永真2003~2011年之作品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所碩士論文。

葉千慈(2010)。台灣年輕族群對流行音樂演唱會體驗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季雲(1997)。論校園民歌之發展----從民歌運動到文化工業。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崇軒(2009)。品牌「妹」力:藝人、符號與品牌建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商慧珍(2010)。紀露霞的流行音樂世界-其音樂聲響的演變。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振(2004)。「時代樂府」─民國六○年代﹝七○年代﹞校園民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姜振豐(2008)。從校園民歌的興衰探討八○年代台灣的社會文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蔡若津(2000)。台灣當代音樂電台的音樂生產機制: 從音樂社會學與媒介產製觀點出發。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哲賢(2012)。台灣流行音樂唱片封套視覺表現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肆、政府出版品

文化部(2011)。100年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台北市:朱文清。

伍、網路文獻

李皖(2010.12.10)。〈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上網時間:2013年8月15日,取自:http://liwanear.lofter.com/post/17d35c_5e91bb

邱紹雯(2009.03.15)。〈露天歌場河乃莊 淡水河畔開先河〉,《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3年07月14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mar/15/today-taipei2.htm

鹿青霜、林沖芝(2004.08.10)。〈崔健:音樂視覺化導致華語音樂漸成荒漠〉,《大紀元》。上網日期:2013年08月26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8/10/n622227.htm

莫祥珍(2013.02.28)。〈昔盜版今救星 歌壇數位化也有春天〉,《TVBS新聞》。上網時間:2013年07月09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chunta660720130228192236

陳芷鈴(2013.11.04)。〈網路平台也有大型娛樂盛事 首屆YouTube音樂獎眾星雲集〉,《數位時代》。上網時間:2013年11月05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9891

陳曉莉(2013.12.13)。〈Spotify 開放行動裝置存取免費串流音樂服務〉,《ITHOME》。上網時間:2013年12月21日,取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84291

陳怡如(2013.09.24)。〈全球最大的串流音樂服務Spotify正式登台,2000萬首音樂免費聽〉,《數位時代》。上網時間:2013年12月21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9416

賴怡鈴(2009.08.26)。〈張惠妹黑吃黑18禁 被指搞噱頭〉,《中時電子報》。上網時間:2013年11月18日,取自: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10511+112009082600008,00.html

李明璁(2009.06.18)。〈集體的狂歡,神聖的共感〉。上網時間:2013年10月09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camduck/archives/9257241.html

陳輝(2012.08.22)。〈事件、偽事件、媒體事件和新媒體事件〉。上網時間:2013年11月12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8ed100101273o.html

樂旻(2011.04.26)。〈眾目睽睽又如何?她還是張惠妹〉,《騰訊娛樂》。上網時間:2013年11月19日,取自:http://ent.qq.com/a/20110426/000451.htm

章琰(2009.12.07)。〈阿密特阿妹羽化成魔〉,《騰訊娛樂》。上網時間:2013年11月27日,取自:http://ent.sina.com.cn/x/2009-12-07/14012801379.shtml


董進(2011.09.10)。〈3個半小時勁歌熱舞,阿妹帶3萬歌迷High翻體奧〉,《重慶晨報》。上網時間:2013年12月3日,取自:http://cqcbepaper.cqnews.net/cqcb/html/2011-09/10/content_1413770.htm

何善福(2011.11.08)。〈張惠妹天河性感開唱〉,《廣州日報》。上網時間:2013年12月3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1-11/08/content_24074197.htm

〈數位專輯上架賣 搶作品曝光開財源〉(2013.07.12),《TVBS新聞》。上網時間:2013年09月25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yehmin20120712001241

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台灣區實體音樂市場銷售統計〉。上網時間:2013年10月26日,取自:http://www.ifpi.org.tw/record/sales/SalesFigures.htm。

〈當Youtube取代MTV音樂產業是否該重新思考數位行銷〉(2010.06.24)。上網時間2013年10月01日,取自:http://mmdays.com/2010/06/24/when_youtube_replace_mtv/

〈沒理由阿〉(2013.10.01)。上網時間:2013年10月07日,取自:http://trio.tw/1355

〈台灣歌手2012吸金榜曝光〉(2012.11.14),《新浪新聞》。上網時間:2013年10月07日,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14/8303404.html

〈我所知道的群星會〉(2010.10.09)。上網日期:2013年08月07日,取自:http://blog.udn.com/life989/4483354

〈第13屆台灣金曲獎 頒獎典禮星光熠熠〉(2002.05.07),《大紀元》。上網時間:2013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2/5/7/n188264.htm

〈張惠妹你在看我嗎:後阿密特時期的分裂〉(2011.04.25),《騰訊娛樂》。上網時間:2013年11月19日,取自:http://ent.qq.com/a/20110425/000569.htm
〈阿妹:我只是藝人 沒能耐參與大人世界〉(2004.08.06),《TVBS新聞》。上網時間:2013年11月14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jean20040806160743

〈阿妹新專輯奪五冠王 聲勢強壓阿密特〉(2011.04.30),《今日新聞網》。上網時間:2013年11月19日,取自:http://wenews.nownews.com/news/33/news_33598.htm#flv_top

〈張惠妹上海勁爆開唱 九套絢麗華服換不停〉(2007.11.02),《騰訊娛樂》。上網時間:2013年11月27日,取自:http://ent.qq.com/a/20071102/000229.htm

〈盤點:2009年演唱會之最〉(2009.12.25),《搜狐娛樂》。上網時間:2013年11月26日,取自:http://yule.sohu.com/20091225/n269213343.shtml

〈張惠妹廣州熱辣開唱 現場成萬人K歌派對〉(2009.12.07),《新浪娛樂》。上網時間:2013年11月27日,取自:http://ent.sina.com.cn/y/2009-12-07/13342801321.shtml

〈張惠妹「AMeiZING」:王牌「天后」經典轟炸攻淚腺〉(2012.08.17),《Yes娛樂》。上網時間:2013年10月31日,取自:http://tw.twent.chinayes.com/Content/20120817/kfm5edsbovhv0.shtml

〈我可以抱你嗎?愛人 封套篇〉(2007.06.19),《土撥鼠的A-Mei世界》。上網時間:2013年10月25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ameiworld/home/12172438

〈AMeiZING!回顧阿妹張惠妹演唱會造型〉(2013.02.26),《妞新聞》。上網時間:2013年12月07日,取自:http://www.niusnews.com/index.php/main/view/6040

〈搖滾萬歲‧阿密特〉(2010.04.25),《星洲日報》。上網時間:2013年12月7日,取自:http://ent.sinchew.com.my/node/20418

〈張惠妹北京演唱會將如期舉行專題〉(2004.07.31),《新浪娛樂》。上網時間:2013年12月7日,取自:http://ent.sina.com.cn/2004-07-31/2347460467.html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tw/

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星島日報。http://std.stheadline.com/index.html

豐華唱片Youtube官方頻道。http://www.youtube.com/user/fowrmusic

金牌大風唱片 Youtube官方頻道。http://www.youtube.com/user/goldtyphoonmusic

維基百科 張惠妹。http://zh.wikipedia.org/wiki/張惠妹

批踢踢實業坊BBS站臺 張惠妹板。telnet://ptt.cc

妹研所。http://www.meistudy.idv.tw

張惠妹國際官方網站。http://www.starmei.com。

陸、視聽媒體資料

陳瑞瑞(製作人),沈可尚(導演)(2011)。聽時代在唱歌。台北市:公共電視。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