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2201200134900
DOI 10.6846/TKU.2012.00675
論文名稱(中文) 兩岸協議的法制定位與國會監督
論文名稱(英文) The Legal Status and Legislative Oversight of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1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洪秀鳳
研究生(英文) Shiu-Feng Hung
學號 79627026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1-06
論文頁數 11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五岳(wu-yen@mail.tku.edu.tw)
委員 - 郭建中(jj03082011@gmail.com)
委員 - 吳漢
關鍵字(中) 兩岸協議
國會監督
國會審議
關鍵字(英) Cross-Strait Agreements
legislative supervision
legislative review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兩岸協議的定位與國會監督根本的核心問題,即在兩岸事務上,行政和立法的權力究竟應如何分配議題。現有兩岸簽署協議衍生的爭議亟待解決,實有在現行法律規範架構下從法制面、實務運作等不同面向儘速研議妥適應對方法之必要。是故,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下列三項;第一,釐清兩岸協議的法律定位。其次,觀察我國行政與立法部門的互動,諸如在現行的法律架構下,對兩岸協商的規劃、協商談判的進行、兩岸簽署協議等事項,立法院得參與程度、方式、時間為何。第三,分析行政、立法兩院間應如何互動以降低爭議。
全文共分為第五章。首章分別說明研究緣起、研究目的、問題陳述、研究途徑與方法、研究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文獻探討,則就國際條約與兩岸協議的概念、條約法公約理論,並針對主要民主國家憲法上對於國際條約的監督機制進行探討。第三章是探討兩岸關係在法制上的定位,分析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架構下的兩岸協議應當如何看待,以及討論在我國現行法律規範下,兩岸協議可能的定位方向。第四章是探討立法院迄今對於兩岸簽署的協議進行監督的實況。第五章則是綜合前面的研究成果,試著提出研究發現及研究建議,試圖為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議題提出較合理可行的解決模式建議。
本研究主要研究結論有二。第一,兩岸協議引發之定位爭議迄未解決。大法官會議釋字第329號解釋,針對「兩岸協議是否適用條約」之未予解釋,進而導致國際條約與兩岸協議產生截然不同之兩套審議制度。第二,兩岸協議立法監督機制與其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以專章規範,在立法技術上不如制定專法;同時制定專法在立法院方面,已形成朝野之共識,故兩岸協議立法監督機制有制定專法之必要。
英文摘要
The allo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nd legislative authorities on the cross-strait affairs is the radical issue which represents in the legal status and the legislative oversight of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deal with the derivative disputes from signing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s by deliberating the adequate approaches o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current regulation framework, such as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Therefore, this thesis firstly aims to clarify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s. Secondly, it obser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and legislative sectors, including the affairs for planning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s, processing negotiations and signing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s based on the current legal framework, as well as the level, approaches and the duration of particip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Third, the thesis analyzes and suggests the way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and Legislative Yua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ispute. 
This thesis is comprised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nclud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problem statement,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methods, framework, scope and limitations. Chapter Two is literature review that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treaties and cross-strait agreements, the theory of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the supervisory mechanism of constitutions in democratic countries toward treaty bills, etc. In Chapter Three, it explores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analyzes perspectives of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he Act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of the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Area”,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s which are regulated by the current laws in Taiwan. Chapter Four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s how the Legislative Yuan has supervised the process of signing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s. Chapter Five is the summary of above results which attempts to provide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as well as to propose the possible and reasonable resolving model for the issue with high political sensitivity.
The two major conclusions in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argument of legal status generated from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s has still stayed in suspense. “Whether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 can be applied to a treaty” is not interpreted in the Judicial Yuan Interpretation No. 329, that results in two review systems for international treaties and cross-strait agreements. Secondly, the legislative technology of specific laws is superior than the specific chapters which are contents in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s and “the Act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of the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Area” to regulate the legislative supervision mechanism. Meanwhile, the ruling and opposing parties have reached consensuses on the law formation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the specific law for the legislative supervision mechanism on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2
壹、	研究動機	2
貳、	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文獻回顧	7
壹、	「條約案」審議程序之研究	7
貳、	「兩岸協議」審議程序之研究	9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1
壹、	研究途徑	11
貳、	研究方法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概念界定	14
壹、	兩岸協議	14
貳、	國會審議程序15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6
第二章	國會參與對外事務	19
第一節	我國對於條約的審議及監督19
壹、	國際法上「條約」之意涵19
貳、	我國憲政上條約之意涵20
參、	立法院審議條約案之程序與實踐23
第二節	我國對於行政協定的審議及監督26
壹、	「協定」內涵與概念	26
貳、	我國國會審查方式	28
第三節	我國對於行政命令的審議及監督31
壹、	行政命令之國會審查程序31
貳、	行政命令之國會監督	33
第四節	民主國家國會對涉外事務的監督機制35
壹、	憲法權力分立原則35
貳、	外國國會參與涉外協議之實務	36
第三章	兩岸協議的法制定位	43
第一節	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對兩岸關係的定位43
壹、	憲法對兩岸關係的定位43
貳、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對兩岸關係的定位45
第二節	兩岸協議的意涵53
壹、	協議的意涵53
貳、	兩岸協議的定義與概念54
第三節	兩岸協議的法律性質	55
壹、	概念初探	55
貳、	性質研析	58
第四節	兩岸協議的定位61
壹、	憲法釋義	61
貳、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61
參、	受託處理大陸事務財團法人訂定協議處理準則61
第四章	現階段兩岸協議的國會監督63
第一節	法制現況—兩岸協議的國會監督制度及程序63
第二節	個案分析—ECFA的國會監督72
第三節	法制評估—現階段兩岸協議國會監督的檢討與兩岸協議處理草案比較80
壹、	現階段兩岸協議國會監督的檢討80
貳、	立法院法制局版「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訂定協議處理條例草案」及民進黨團版「台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草案」比較分析	83
第五章	結論9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2
壹、	兩岸協議立法監督機制有制定專法之必要	92
貳、	兩岸協議處理條例立法政策之建議94
參考書目	
壹、	中文書目	97
貳、	英文書目	103
附錄一: 立法院法制局版「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訂定協議處理條例草案」及民進黨團版「台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草案」比較表	104
圖表目錄
圖1-1國會審議程序流程圖16
圖1-2本文研究架構	18
圖2-1 我國立法院審查行政命令流程圖32
表1-1兩岸協議一覽表14
表4-1一至七次江陳會江陳會談簽署協議送立法院情形表66
表4-2兩岸簽署ECFA歷程73
表4-3我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立院審議過程彙整表74
表4-4有關ECFA審議行政、立法部門相關意見75
表4-5現行國會監督機制80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書目
一、	專書
李英明,全球化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允傑,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年。
李筱峰,台灣,我的選擇!,台北:玉山社。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柏東,「統/獨」議題析論-兩岸關係展望,台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林佳龍、鄭永年,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合譯,Max well, Joseph A,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aninter active approach),台北:心理出版社。
田麗虹,兩岸關係的決策分析,台北:新文京開發。
高朗,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
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許禎元,分裂中國家主權意識形成途徑之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
陳毓鈞,我們是誰?台灣是什麼??,台北:智庫。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索光舉,CEPA條件下內地與香港法律適用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萬來,議案審議:立法院運作實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許惠祐,兩岸交流政策與法律,台北:華泰文化。
曹康泰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釋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楊日清編,兩岸立法制度與立法運作,台北:韋伯文化。
邵宗海,兩岸協商與談判,台北:新文京開發。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辜汪會談紀要,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臺灣問題外事人員讀本,北京:九州出版社。
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卷一),台北:元照。
游勸榮主編,兩岸法源,北京:法律出版社。
二、	期刊論文
王金平,立法院對大陸政策的決策角色與影響,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9期,2003年9月,頁3-6。
王英津,兩岸分裂的性質評析,中國評論,2003年10月,頁57-60。
王建源,兩岸授權民間團體的協議行為研究,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研究集刊,第88期,2005,頁37-47。
王衛星,和平統一臺灣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追求五十年來我對臺和平統一政策回顧,北京瞭望新聞周刊,30期,2004年7月,頁11-20。
石之瑜,放下主權身段 正本清原,中國大陸,25卷11期,1992年11月,頁14-17。
宋麗潔,論兩岸四項協議之定性,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57期,2009年2月,頁55至57。
高明秋,兩岸協議在中國大陸法制定位之研究,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編號660,2009年8月,頁1-5。
吳清水,大陸知識產權法制現況及對臺商影響之研究,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編號650,2009年7月,頁11至21。
林明鏘,1993年10月,論行政委託私人—其基本概念、法律關係及限制監督,憲政時代,第19期第2卷,頁4至17。
許光泰,評中國大陸「立法法」—中央立法部分,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10期,2000年10月,頁39至56。
許宗力,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的委任立法與國會監督,憲政時代,第19期第2卷,1993年10月,頁54至62。
蒲興祖,立法權限的擴散呼喚立法監督的強化,收錄於楊日青編《兩岸立法制度與立法運作,頁55-75,台北:韋伯文化。
陳明通,台灣應有的兩岸關係思維與策略,收錄於台灣安全研究小組陳明通等著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頁283-338,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春生,從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看委任立法與國會監督,憲政時代,第19期第2卷,1993年10月,頁17至23。
盛杏湲,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影響力: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7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51-105。
陳清雲,立法對條約案之議決,法學叢刊,第207期,2007年,頁117-154
陳清雲,我國條約案之國會監督機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3期,2007年,頁1-64。
黃異,兩岸協議的締結與適用,臺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頁1-9。
黃偉峰,2009年3月,〈從歐美經驗論立法院在兩岸經貿協商之監督角色〉臺灣民主季刊,第6卷第1期,頁185至198。
湯德宗,論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九十五條之合憲性:我國憲法中行政與立法兩權關係探微,憲政時代,第19期第2卷,1993年10月,頁23至48。
張五岳,兩岸關係定位—分裂國家模式的概念闡釋,國家政策雙週刊,2001年5月,頁3-5。
張顯超,兩會協議之定位與國會參與,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2卷第3期秋季號,2000年,頁41至60。
楊育文,中國大陸<立法法>建構之立法制度,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78至95。
葉俊榮,從兩岸事務的定位論兩岸事務的國會監督,憲政時代,第19期第2卷,1993年10月,頁48至54。
劉漢廷,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訂定協議處理條例草案評估報告,兩岸關係與大陸事務研究,立法院法制局編印,2003年4月,頁139至189。
蘇永欽,從五二0號解釋看行政立法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0期,2001年3月,頁80-90。
廖祥順,國際條約與兩岸協議之國會審議程序研究,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論文,2010年6月。
廖達琪,兩岸協議推動過程行政與立法機關權限及角色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11年10月。
貳、	英文書目
Francis,WayneL, The Role Concept in Legislatures:A Probability Model and A note on Cognitive Structure in H. Eulan ed., Political Behavior in America:New Directions. New York:Random House.
Matthew Soberg Shugart, JohnM.Carey, Presidents and Assemblies,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urice Duverger, “A New Political System Model:Semi-Presidential Govern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vol.8,pp.165-187(1992)。
T.Buergenth al, H.C.Maier,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2nded,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uis Henkin, InternationalLaw, 2nded.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ye Holloway, Modern Trends In Treaty Law: Constitutional Law, Reservations and the three modes of legislation, London: Stevens & Son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