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2201022292600
DOI 10.6846/TKU.2010.00434
論文名稱(中文) 國民政府陸軍變革與德國顧問(1928~1938)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rmy Innovation of NanJing Government and German advisers(1928~1938)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張友銘
研究生(英文) Yu-Ming Chang
學號 69533022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1-13
論文頁數 14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洪陸訓
委員 - 許智偉
委員 - 翁明賢
關鍵字(中) 德國駐華顧問
國民政府
塞克特
法肯豪森
關鍵字(英) NanJing Government
German advisers
Hans von Seeckt
Alexander von Folkenhause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1928~1938年間,國民政府聘請大量的德國顧問為國民政府做建軍備戰與建設國家等工作。在這十年間,國民政府在交通建設、基礎國防工業等各方面都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厚植了國民政府的國家實力,也讓中國朝著現代化的國家邁進中。但是卻在此蒸蒸日上之時,卻因為中日戰爭的爆發使得合作計畫被迫中斷。
    本文從民初以來的中國與德國的外交關係開始來看中德關係之演變,從孫中山先生的聯德政策和與當時德國對中國之政策,包括德國國防部與外交部各自的考量,到德國顧問來華後的工作進展,並分析這十年來德國顧問在各方面為國民政府所帶來的改變,包括:人員素質之提升、交通建設的興建與國防工業的發展,軟硬體等各方面的進步。以及分析歷任總顧問所重視的問題,並且異中求同,找出歷任總顧問都重視的問題點。最後並探討合作終止的原因。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1928 ~ 1938 years,  NanJing Government employed lots of German consultant for the preparation military affairs and the founding to do nation-building and so on. In these ten years, NanJing Government had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basic defense industr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apid progress, strengthen one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national strength as well as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o move forward in the country. But in this thriving,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which make the cooperation program halted. 
    This paper, since the early Republican era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began to look at the evolution of Sino-German relations, from the Sun Yat-sen's strategy and in conjunction of German’s and China’s policy, including of the German Ministry of Defense and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ir respective considerations, to the German advisers to China after the progress of work and analysis of this decade, the German consultants in all aspects of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clud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should be upgrade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defense industry, software and hardware etc. in progress. Then analysis served as general counsel the importance of the issues and differences in seeking common ground, served as general counsel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dentify the problem spots. Finally talk about the reasons for the termin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3
第三節  文獻回顧……………………………………………………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9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各章節說明……………………………………11
第壹章  中德外交關係的演進………………………………………13
第一節  民初的中德關係與 中山先生的聯德政策……………….13
第二節  德國對華外交政策之演變…………………………………19
第三節  從孫中山到蔣介石的對德政策  國民政府與德國之關係24
第貳章  德國軍事顧問團的來華……………………………………31
第一節  首任總顧問的艱辛草創……………………………………31
第二節  包爾上校領導下的工作成果………………………………37
第三節  包爾的繼承人-代理總顧問………………………………42
第四節  佛采爾與我政府的衝突與成果……………………………45
第參章  國防軍之父 塞克特將軍的加入………………………….57
第一節  塞克特將軍來華第一次來華………………………………57
第二節  陸軍改革建議書……………………………………………60
第三節  塞克特將軍來華第一次來華………………………………68
第四節  塞克特的成果與合步樓計畫………………………………75
第肆章  最後的交流-從顛峰到結束………………………………85
第一節  從助理到總顧問的規劃建議………………………………85
第二節  法根豪森建議之各項工作成果……………………………94
第三節  經濟合作與貿易交流………………………………………104
第四節  參與作戰到奉命召回………………………………………115
第五節  綜合分析……………………………………………………125
第伍章  結論…………………………………………………………13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王正華,《抗戰時期外國軍事援助》。台北,環球書局,1987年。
王光祈,《辛亥革命與列強態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王曾才,《西洋近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83年。
光亭、林楊、王沛然等合著,《中國抗日戰爭》。台北,知兵堂出版社,2006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朱榮智、危止芬、吳天泰等著,《社會科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8年。
吳景平,《從膠澳被佔到科爾訪華-中德關係1861~1992》。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2年。
周惠民,《德國對華政策研究》。台北,個人出版,1995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柯偉林(W. C. Kirby)著,陳謙平等譯。《蔣介石政府與納粹德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9月。
柯偉林(W. C. Kirby)著; 陳謙平等譯。《德國與中華民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孫建中,《國軍裝甲兵發展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二編 作戰經過(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三編 戰時外交(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緒編(三)》,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
馬振犢,戚如高著,《友乎?敵乎?德國與中國抗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馬振犢,戚如高著,《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的中德關係》。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馬振犢編,《中德外交秘檔(1927~1947)》。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國民革命建軍史編纂委員會撰述,朱瑞月編輯,《國民革命建軍史 第二部:安內與攘外(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2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84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鴻文出版社,1976年。
郭恆鈺、羅梅君主編,《德國外交檔案:1928~1938年之中德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歷史所,1991年。
陳存恭,《列強對中國的軍火禁運—民國8年~民國18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歷史研究所,1983年。
陸軍裝甲兵司令部編,《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建軍史》。台北,陸軍裝甲兵司令部,1961年。
傅啟學,《中國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傅寶真,《德籍軍事顧問與抗戰前的中德合作及對軍事的貢獻》。台北,台灣民生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程天放,《使德回憶錄》。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程道德等編,《中華民國外交史資料選編(1919-193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黃慶秋編,《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工作紀要》。台北,國防部史政局,1968年。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0年。
葉重新,《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董霖,《顧維鈞與中國戰時外交》。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
劉紹唐主編,《民國大事日誌(第一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年。
劉鳳翰,《抗戰期間國軍的擴展與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劉鳳翰,《抗戰戰史論集:紀念抗戰五十週年》。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劉鳳翰,《戰前的陸軍整編-附九一八事變前後的東北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11月)
劉馥著、梅寅生譯,《中國現代軍事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滕昕雲,《鐵血軍魂》。台北,真元堂有限公司,1998年。
滕析雲,《抗戰前期國民革命軍德制中央軍之整建》,台北,老戰友工作室,2005年。
蔣永敬,《抗戰史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黎東方,《細說抗戰》。台北,遠劉出版社,1995年。
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期刊、專書論文與碩博士論文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陳誠私人回憶資料(1935-1944)(上)」,《民國檔案》,南京,第一期(總第七期)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德國軍事顧問佛采爾關於整頓中國軍隊致蔣介石呈文兩件」,《民國檔案》,南京,第四期(總第十四期)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德國總顧問法肯豪森關於中國抗日戰備之兩份建議書」, 《民國檔案》,南京,第二期(總第二十四期)
王文宣著、趙秀昆編,「《最近十年軍務紀要》節選(1933-1943)」,《民國檔案》,南京,第一期(總第十五期)。
王洽南,「德國顧問在南京時期工作的回憶」,《傳記文學》,第二十七卷第四期。
王憲群,「合步樓公司與中德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朱景鵬,「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吳首天,「德國軍事顧問與蔣介石政權」,《民國檔案》,南京,第一期(總第十一期)
吳景平,「德國軍事顧問塞克特的中國之行評論」,《民國檔案》,南京,第二期(總第三十六期)
吳景平譯,「孔祥熙與希特勒、戈林、沙赫特和里賓特洛甫的談話」,《民國檔案》,南京,第三期(總第三十七期),1994年8月。
李國祈,「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德軍事合作與合步樓方案」,《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二期
辛達謨,「法肯豪森將軍回憶中的蔣委員長與中國」,《傳記文學》,第十九卷第五期。
辛達謨,「法肯豪森將軍回憶中的蔣委員長與中國(二)」,《傳記文學》,第十九卷第六期。
辛達謨,「法爾根豪森將軍回憶中的蔣委員長與中國(一九三四-一九三八)(二)」,《傳記文學》,第十九卷第六期。
辛達謨,「法肯豪森將軍回憶中的蔣委員長與中國(三)」,《傳記文學》,第二十一卷第一期。
辛達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德外交關係之研究(民國十七年至二十二年)」,《近代中國》,第三十九期。
辛達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德國顧問之貢獻」,《近代中國》,第三十九期。
辛達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德國顧問之貢獻(下)」,《近代中國》,第四十五期。
辛達謨,「國父對德外交政策之研究」,《近代中國》,第三十六期。
辛達謨,「德國外交檔案的中德關係(二)-民國十七年(1928)至廿七(1938)」,《傳記文學》,第四十一卷第五期。
辛達謨,「德國外交檔案的中德關係(三)-民國十七年(1928)至廿七年(1938)」,《傳記文學》,第四十一卷第六期。
辛達謨,「德國外交檔案的中德關係(四)-民國十七年(1928)至廿七年(1938)」,《傳記文學》,第四十二卷第二期。
辛達謨,「德國外交檔案的中德關係(五)-民國十七年(1928)至廿七年(1938)」,《傳記文學》,第四十二卷第三期。
辛達謨,「德國外交檔案的中德關係(六)-民國十七年(1928)至廿七年(1938)」, 《傳記文學》,第四十二卷第五期。
辛達謨,「德國外交檔案的中德關係」,《傳記文學》,第四十二卷第二期。
辛達謨,「德國外交檔案的中德關係」,《傳記文學》,第四十三卷第三期。
辛達謨,「德國外交檔案的中德關係-民國十七年(1928)至廿七(1938)」,《傳記文學》,第四十一卷第四期。
辛達謨,「德國軍事顧問在華工作之探討」,《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 第四冊》,台北,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6年。
周惠民,「從法肯豪森(Falkenhausen)檔案看德國軍事顧問團(1934-1938)」,《中華軍史學會會刊》,台北,第六期。
周惠民,「德國軍事顧問撤出中國始末」,《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近代史學會,1996年9月。
范國平,「抗戰勁旅稅警總團」,《炎黃春秋》,第六期,2005年6月。
范國平,「國民政府財政部稅警總團考輯」,《傳記文學》,第七十八卷,第三期。
孫果達,「國民政府中的德國軍事顧問論述」,《近代史研究》,第五期,1988年6月。
翁明賢,「國父的對德外交政策」。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馬文英,「德國軍事顧問團與中德軍火貿易關係的推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期。
馬振犢,「德國軍火與中國抗戰」,《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近代史學會,1996年9月。
張水木,「北伐期間國民政府與德國外交關係之建立」《近代中國》,第五十四期。
張水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德外交關係之演變-1919~1939」。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
張水木,「從北伐到抗戰時期之中德關係」,《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學術討論集》,1984年。
張水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對德外交政策(上)」,《近代中國》,第三十九期。
張水木,「對日抗戰期間的中德關係」《近代中國》,第三十五期。
張北根,「抗日戰爭時期中德關係研究」,《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十二卷第四期。
莫爾著,辛達謨譯,「蔣中正先生時代的中德關係」,《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 第四冊》,台北,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6年。
陳誠,「陳誠失落的回憶資料」,《傳記文學》,第五十三卷第四期。
陳謙平「抗戰初期的中德鎢砂貿易」,《抗日戰爭研究》,第三期。
章百家,「中國為抗日尋求外國軍事援助與合作的經歷」,《中共黨史研究》,第五期,2007年。
傅應川,「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對我國抗日作戰影響之研究」《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 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3月。
傅寶真,「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史傳」,《傳記文學》,第二十三卷第三期。
傅寶真,「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史傳(二)」,《傳記文學》第二十四卷第一期。
傅寶真,「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史傳(三)」,《傳記文學》第二十五卷第一期。
傅寶真,「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史傳(四)」,《傳記文學》第二十五卷第二期。
傅寶真,「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史傳(五)」,《傳記文學》第二十五卷第三期。
傅寶真,「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史傳(六)」,《傳記文學》第二十五卷第六期。
傅寶真,「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史傳」,《傳記文學》第二十六卷第五期。
傅寶真,「色克特將軍第二次使華(續)-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史傳第十章」,《傳記文學》第三十卷第二期。
傅寶真,「色克特將軍第二次使華-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史傳第九章」,《傳記文學》第二十八卷第一期。
傅寶真,「色客特將軍第二次使華」,《傳記文學》,第二十八卷第一期、第三十卷第六期。
傅寶真,「抗戰初期法爾克豪森與德顧問團之撤退-『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史傳』之第十二章」,《傳記文學》第四十六卷第六期。
傅寶真,「抗戰前在華德國軍事顧問與中德軍事及經濟合作之分析」,《近代中國》,第四十五期。
傅寶真,「抗戰前及初期之駐華德國軍事顧問」,《近代中國》,第四十六期。
傅寶真,「抗戰前及初期之駐華德國軍事顧問(一)」,《近代中國》第四十七期。
傅寶真,「抗戰前及初期之駐華德國軍事顧問(二)」,《近代中國》第五十一期。
傅寶真,「抗戰前及初期之駐華德國軍事顧問(三)」,《近代中國》第五十二期。
傅寶真,「抗戰前及初期之駐華德國軍事顧問(四)」,《近代中國》第五十三期。
傅寶真,「抗戰前及初期之駐華德國軍事顧問(五)」,《近代中國》第五十四期。
傅寶真,「抗戰前及初期之駐華德國軍事顧問(六)」,《近代中國》第五十七期。
傅寶真,「抗戰前及初期之駐華德國軍事顧問(七)」,《近代中國》第六十一期。
傅寶真,「抗戰前與初期之駐華德國軍事顧問(九)」,《近代中國》,第六十八卷。
傅寶真,「抗戰前與初期之駐華德國軍事顧問(八)」,《近代中國》,第六十四期。
傅寶真,「抗戰前與初期之駐華德國軍事顧問團(十一)」,《近代中國》,第七十一卷。
傅寶真,「抗戰前與初期之駐華德國軍事顧問團(十二)」,《近代中國》,第七十八卷。
傅寶真,「法爾克豪森與中德軍事合作高潮」,《傳記文學》,第三十三卷第六期。
傅寶真,「法爾克豪森與中德軍事合作高潮」,《傳記文學》,第三十三卷第六期。
傅寶真,「法爾克豪森與中德軍事合作高潮-『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史傳』之第十一章」」,《傳記文學》第三十三卷第六期。
傅寶真,「德籍駐華軍事顧問的類型與意識型態及其對抗戰建軍所引起之諸種問 題」,《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三期。
楊捷,「論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中德『易貨貿易』」,《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十八卷第四期。
葉陽明,「國父對中國參戰之態度及國父與德國人之關係」,《近代中國》,第四十五期。
劉鳳翰,「戰前的陸軍整編」,《抗戰前十年國家建設史研討會論文集1928-1937(下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蔡勝、王安平著,「二戰期間中德關係破裂原因探討」,《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七卷第三期,2006年7月。
關德懋,「抗戰前夕孔特使團訪德之前因後果」,《傳記文學》,第四十七卷第一期。
關德懋,「關於『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史傳』」,《傳記文學》,第二十七卷第四期。

三、中文檔案

秦孝儀編,「何應欽部長對五屆三中全會軍事報告-民國二十六年二月」,《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緒編(三)》,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
秦孝儀編,「克蘭代表自柏林之蔣委員長報告之經過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既所率領之代表團與德國政府洽商軍火貨物交換及聘用德國軍事技術專門人員等事」,《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三編 戰時外交(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
秦孝儀編,「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楊杰、中央執行長張沖自莫斯科呈蔣委員長報告蘇聯飛機二百餘架準備起飛及坦克、高射砲等武器已商妥待運情形」,《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三編 戰時外交(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
秦孝儀編,「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自漢口致德國駐華軍事總顧問法肯豪森抄送外交部長嚴令留華全體德籍顧問儘速離華電文(譯文)」,《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三編 戰時外交(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
秦孝儀編,「蔣委員長手定全國編成六十個師之整軍計畫-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緒編(三)》,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
秦孝儀編,「蔣委員長令轉示德籍總顧問鷹屋目前顧問業務決集中於武漢衛戍總司令部付與實權處理手令-民國二十七年一月八日」,《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二編 作戰經過(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
秦孝儀編,「蔣委員長指示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陳誠等速與德籍總顧問鷹屋妥商有關武漢衛戍總司令部聘請德國顧問並賦予處理業務全權以利武漢軍事整理手令-民國二十七年一月九日」,《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二編 作戰經過(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
秦孝儀編,「駐德商務專員譚伯羽自柏林呈行政院長孔祥熙報告德國各廠政設法向政府疏通挽回禁止軍火運華」,《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三編 戰時外交(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國軍檔案,檔號:580/2693,「總顧問法肯豪森整軍建議案」、「總顧問辦公廳廿四年十二月廿二日壹字號第四五三一號公函」。

四、外文檔案

German Foreign Ministry, Documents on German Foreigon Policy,1918-1945. Series C、D

五、外文資料

Rawlinson,John L. ”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Kirby ,William C.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Liu,F.F.” A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1924-1949.”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6
Freda,Utley ”China at war.” London : Faber and Faber,193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