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2200913355700
DOI 10.6846/TKU.2009.00579
論文名稱(中文) 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以臺北縣乙所小學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Case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and-in-Hand After School Tutoring Program"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吳佳儒
研究生(英文) Chia-Ru Wu
學號 69412015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09-01-13
論文頁數 25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明清
委員 - 楊朝祥
委員 - 洪啟昌
關鍵字(中) 攜手計畫
課後扶助方案
補救教學
方案評估
關鍵字(英) hand-in-hand after school tutoring program
remedial instruction
program evalu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為期日後關於補救教學的政策與措施更加完善周延,以適時協助學習弱勢者克服其學習障礙,並給予其積極性的照顧,進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與教育機會均等的目標,有關扶助學習弱勢者的相關政策與措施,值得深入探究。 
    本研究以台北縣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的乙所國民小學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個案研究,研究焦點為該所小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的運作過程、所遭遇的困難及其因應對策、方案參與者所提的建議等內容。依據研究目的,研究者透過訪談、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作為分析與討論之依據。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歸納下述結論:
一.攜手計畫之實施在學校行政方面運作切實。
二.教師能顧及學生學習需求與行為表現而彈性調整課程內容、教學與評量方式。
三.教育行政機關對攜手計畫方案之補助經費略顯不足。
四.教師之補救教學技巧尚有不足,因而影響其教學效能。
五.學校行政人員認為行政機關應辦理教師增能研習活動,並擬訂學校行政人員獎勵措施。
六.教師認為學校應提供充足的行政與教學資源,並主動關心教師之教學需求。
七.教師認為應兼顧學生學習成效之質與量的進步,並加強輔導學生之心理層面。
    依上述研究結論,提出若干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攜手計畫教學人員及後續相關研究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case study aimed at analyz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and-in-Hand After School Tutoring Program"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here wer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explored, including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ir solutions, and the suggestions proposed by the program participants. Document analysis, field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were used for the data collection.
Based on results of research,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program worked effectively on the aspect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ers could consider the learning needs and behaviors of students and reorganize the learning content through teaching or evaluation methods.
The financial budget for the program sponsored by authoriti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was insufficient. 
Teachers’ skills of instruction seemed not adequate enough, thus teaching efficiency was limited. 
The program participants suggested that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should provide some training activities for teachers and set up incentive system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The program participants suggested that school should provide sufficient resources in both administrative and teaching aspects. Besides, school should take care about the needs of teachers actively.
The program participant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care abou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tudents’ learning result but also strengthen counseling for students in psychological aspect.
According to conclusions mentioned above, this study proposed several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schools, the program participant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實施背景與相關理念	13
第二節 學習低成就之基本概念與相關研究	28
第三節 補救教學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40
第四節 教育方案評估之模式與方法	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92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99
第一節 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 運作過程	99
第二節 國民小學執行「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困難及其因應對策	136
第三節 方案參與者對「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 意見與建議	15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9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79
第二節 結論	188
第三節 建議	191
參考文獻	199
附錄一:參與研究同意書	206
附錄二:研究發表同意書	207
附錄三:訪談大綱(受訪者為方案承辦人)	208
附錄四:訪談大綱(受訪者為教學人員)	213
附錄五:訪談大綱(受訪者為受輔學生)	218
附錄六:觀察表(觀察對象為教學人員及其教學情形)	222
附錄七:觀察表(觀察對象為受輔學生及其學習狀況)	226
附錄八:教育部補助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要點	229
附錄九: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說明	236
附錄十:台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 教師教學日誌	241
附錄十一:台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 學生學習能力紀錄表	242
附錄十二:台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學生成績紀錄表	243
附錄十三:台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學生點名表	244
附錄十四:台北縣○○國小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班 授課教師注意事項	245
附錄十五:台北縣辦理攜手計畫成果報告紀錄表	246
附錄十六:台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教師資格審查單	257

表 3 1 受訪對象基本資料	81
表 3 2  觀察對象基本資料	82
表 3 3 訪談時間及資料編碼	88
表 3 4 觀察時間及資料編碼	90
表 3 5 資料編碼排序方式	94

圖3-1 研究架構圖   69
參考文獻
王文科(1995a)。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 (1995b)。資優低成就的學習輔導與矯治。學生輔導,38,48-55。
王家通(1998)。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1(2),8-15。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
丘昌泰(1998)。政策科學之理論與實際-美國與臺灣經驗。台北:五南。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論。台北:政大書城。
李乙明(1993)。關注低成就資優學生。特教園丁,27-31。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
李咏吟(1993)。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  習心理學的應用(頁397-423)。台北:心理。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
的應用(頁425-472)。台北:心理。
林水波、張世賢(1984)。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吳元良(1996)。不同數學課程、性別、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在數學態度及成就
上比較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省。
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聯經。
吳武典 (1983)。高低成就者輔導。資優教育季刊,3,10-14。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高等教育。
吳麗珍(1998)。評估理論—文獻與回顧。醫學叢刊,28(4),137-161。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文達(1983)。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政大學報,4 8,87-115。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秀珍(1994)。羅爾斯正義原則及其教育涵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新發(1995)。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與實務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林逸文(2001)。原住民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問題解題分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彰化。
林鍾沂(2000)。政策評估理論的方法論思考。法政學報,(10),55-88。
林寶貴(譯)(1984)。S.A.Kirk & J.J.Gallagher著。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新
論。台北:大學館。
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臺灣經驗。台北:時英。
洪清一(1993a)。學習障礙者之學業補救教學原則。特教園丁,8(3),32-36。
洪清一(1993b)。學習障礙者之補救教學原則。國教園地,45,7-12。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心理。
姜得勝(1998)。社會變遷中「教育機會均等」實踐可能性之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與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頁367-402)。台北:揚智。
郭生玉(197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5,451-532。
郭為藩、林清江、蓋浙生、陳伯璋(1986)。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踐。理論與政策,1,29-39。
郭侑玫(2006)。打擊樂學習經驗對於低成就國中生學習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新竹。
郭英慈(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評估之研究—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為藩(1983)。特殊教育名詞彙編。台北:心理。
孫扶志(1996)。認知解題策略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童文字題解題能力之實驗研究。測驗統計年刊,4,71-124。
孫志麟(1995)。師範校院教育資源合理分配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3(4), 106-122。
高迪理(譯)(1999)。P.M.Kettner,R.M.Moroney & L.L.Martin著。服務方案
之設計與管理。台北:揚智。
陳長春(1992)。加強補救教學的意義。中縣文教,13,17-18。
陳東陞(1993)。數學科學習困難學生補救教學的實施 (上)。研習資訊,10(4),26-28。
陳東陞(1993)。數學科學習困難學生補救教學的實施 (中)。研習資訊,10(5), 37-39。
陳東陞(1993)。數學科學習困難學生補救教學的實施 (下)。研習資訊,10(6),
 42-44。
陳東陞(1993)。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研習資訊,9(3),17-21。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
究與發展期刊,3(3),33-53。
陳建蒼(2001)。高一學生對數函數概念層次教學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許天威(1986)。學習障礙者之教育。台北:五南。
許永熹(1994)。低成就的動機因素及其輔導。測驗與輔導,127,2601-2603。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師大書院。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院。
黃昆輝(1978)。論教育機會均等。載於方炳林、賈馥茗(主編),教育學概論(89-110)。台北:五南。
黃昆輝(1972)。論教育機會均等。載於方炳林、賈馥茗(主編),教育論叢(89-109)。台北:文景。
黃瑞杉(2004)。照顧服務產業初步評估—以雲嘉南辦理非中低收入失能老人居家服務方案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嘉義。
黃瑞珍(1998):資源教室的經營與管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源協(1999)。社會工作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張芳全(1999)。教育政策分析與策略。台北:五南。
張坤鄉(1990)。山地與平地國中之學生在認知式態,英語科學習行為及對英語科教師教學知覺上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明貴(1998)。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景媛(1994)。學業低成就學生的教學策略。測驗與輔導,127,2598-2599。
張新仁(1995)。教學原理與策略。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台北:
五南。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補救教學方案」研討會,高雄。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張鈿富(1994)。台灣教育優先區選擇之研究。暨大學報,2(1),273-297。
張聰明(1991)。論方案評估。現代營建,卷數不詳,85-89。
教育部(1999)。教育基本法。2008年8月13日,取自http://edu2.tnc.edu.tw/files01/%B1%D0%A8%7C%B0%F2%A5%BB%AAk.htm
曾美惠(1984)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英語科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冠球(1998)。政策評估方法之理論與實踐:典範變遷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坤堂(1991)。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補救教學。研習資訊,8(5),5-9。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53-60。
楊  瑩(1988)。台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2),44-53。
楊  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  瑩(1995)。教育機會均等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楊  瑩(1998)。當前台灣地區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和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揚智。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賴銀奎(2003)。我國解嚴後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研究--新馬克思主義分析。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蔡文標(1998)。影響教育機會之均等因素。教師之友,39(3), 17-21。
蔡淑鈴(1987)。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閩客及外省之比較。載於楊國樞和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蔡祈賢(1994)。平等思想與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台北:五南。
蔡進雄(2000)。教育優先區的理念與實施方向。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5(10),160-170。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劉潔玲(2001)。學業成就不足與學習動機問題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3), 86-105。
瞿海源(1983)。山地教育政策評估—山地行政政策研究與評估報告書。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戴文賓(1999)。國一學生由算術領域轉入代數領域呈現的學習現象與特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省。
謝佩君(2006)。高職線性規劃單元之動態電腦教材設計與補救教學研究。國立
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省。
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

Alderman, K.M.(1990).Motivation for at-risk student.Educational Psychology,9,27-30.
Dunn, W.N.(1994).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Eaglewood Cliff,NJ:Prentice-Hall.
Dunn, W.N.(2003).Public policy analysis.Harlow:Prentice Hall.
Evetts, J.(1973)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ideas.London:RKP.
Jorgensen, D.L.(1989).Participant observation: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Newbury Park,CA:Sage.
Kirk, S.A., & Gallagher, J.J.(1979).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Boston:Houghton Mifflin.
Krueger, R.A.(1994).Focus groups.CA:Sage.
Langbein, L.I.(1980).Discovering whether programs work:A guide to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program evaluation.Santa Monica,CA: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Leonard, D. & George, M.(1983).Understanding program evaluation.CA:Sage.
Lewis, J.A., Lewis, M.D., & Souflee, Jr.F.(1991).Management of Human Service Programs.California:Brooks.
Mandel, H.P., & Marcus, S.I.(1988).The psychology of underachievemen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NY:John Wiley & Sons.
Merrian,S.B.(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Mishler,E.G.(1986).Research interviewing: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achmias, D.(1979).Public policy evaluation:approaches and methods.NY:State    Martin’s Press.
Posavac, E.J., & Carey, R.G.(1997). Program evaluation: methods and  case Studies.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Rossi, P.H., & Freeman, H.E.(1982).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Bever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
Whitmore, J.R.(1980). Giftedness, conflict and underachievement. Boston:Allyn & Bac.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