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2200913295200
DOI 10.6846/TKU.2009.00578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新安全觀下的中緬關係
論文名稱(英文) Chin’s new security strategy:Deepening Sino-Myanmar relation unde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楊開茗
研究生(英文) Kai-Ming Yang
學號 79527028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5
論文頁數 13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春山(Vicilichao@hotmail.com)
委員 - 邱坤玄(eastasia@nccu.edu.tw)
委員 - 林若雩(linjuoyu@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新安全觀
中國威脅論
非傳統安全
東協
排他性
區域環境
關鍵字(英) New security strategy
China threat theory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ASEAN
Exclusive
Regional Environ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1987年中共黨的十三大會議,趙紫陽以「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題。針對國際形勢和中共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提出「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藉此調整外交格局和黨的對外關係,發展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對外政策。中共新安全觀的提出反映冷戰後,安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在全球化的背景引導下,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中共配合時空的變化,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認為必須摒棄冷戰時代的舊思維,強調以對話協商促進相互瞭解和信任的建立。
      中國需要一個長期和平的環境,來實現自身的現代化;中共深切瞭解中國的和平發展,離不開世界各國共同的參與。必須從信任感開始著手,才能排除周邊國家對於中共越來越強的競爭壓力,與外傳的「中國威脅論」產生聯想。中共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礎,透過新安全觀的理念,將中共崛起的軍事威脅論,轉移到非傳統安全的範疇。但是受到國內經濟發展需求的影響,能源、西部大開發後的發展問題,直接影響到中共未來的發展,甚至政權的穩固。
      緬甸連接中國大陸、東南亞和南亞次大陸等三大區域,由於緬甸所處的地理位置,正俯視著麻六甲海峽出口,向西可以壓縮印度向南海、東南亞一線伸展的空間,向北可以切斷中國與東協國家在陸地的聯絡。中共若取得與緬甸的軍事合作,緬甸可能提供中國在印度洋上,幾個近海島嶼的海軍設施。在整個東南亞戰略位置上,特別是箝制麻六甲海峽,形成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中共一旦控制了麻六甲海峽,以及新加坡一帶的戰略咽喉,即可將鄰國從中東獲得的石油和進入歐洲市場的通道控制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下。中共通過緬甸走向印度洋,另一層重要意義在打破美國佈下的「麻六甲困局」,同時也能夠限制印度在南亞建立「排他性」的地區霸權,成為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對手。
      緬甸在中共的最初構思中,原本是設定作為運輸通道之用,藉以破除麻六甲困境的方案,但是由於區域環境的變化,讓中共覺悟到,緬甸除了可以提供運輸及貿易的通路之外,同時給予中共一個拓展海權的機會,以維護運輸安全作為藉口,加強發展在印度洋的軍事力量(包括為未來的航母配置預作準備),間接對東協國家造成影響力,再將權力從印度洋拓展到太平洋,達到牽制印度與美國相抗衡的目的,這一些動作也許是中共企圖想要站在領導的地位,為重新建構新世界秩序作佈局。
英文摘要
In 1987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13 major conferences, Zhao Ziyang to "along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ward," as its theme. Against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he "peace and development" the two main themes, so as to adjust the diplomatic pattern and the party's external relations,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ce, oppose hegemonism and safeguard world peace foreign policy. Chinese Communists put forward a new concept of security to reflect the post-Cold War security environment of 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utual dependence between countries continues to deepen with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the PRC, the mutual trust, mutual benefit , equality and coordination, a new security concept that must move away from old Cold War era thinking, emphasis on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 to 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nfidence-building. 
China needs a long-term peaceful environment, to achieve its modernization; CPC-depth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mmon participation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hould start having a sense of trust in order to exclude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growing competitive pressures, with the rumor of "China threat theory" association.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s the Chinese Communist foreign policy of the foundation, through the idea of a new security concept will be the rise of Communist China military threat theory, shifted to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areas. But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domestic demand, energy,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s development problem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even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me. 
Myanmar to connect mainland China, Southeast Asia and the subcontinent of South Asia, such as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as a result of Myanmar's geographical location, overlooking the Strait of Malacca is the export of India to the west can be compress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outheast Asia, first-line extension of the space, the north can be cut off China and ASEAN nations in the land of the contact. Achieved if China's military cooperation with Myanmar, Myanmar may offer China in the Indian Ocean, several offshore islands, naval facilities.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whole of Southeast Asia, especially to clamp down the Strait of Malacca, it’s a form of influence. Onc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ook control of the Strait of Malacca and Singapore's strategic area of the throat, can be obtained in neighboring countries from the Middle East oil and enter the European market access control under its sphere of influence. Communist China, through Myanmar to the Indian Ocean, another layer of signific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break the cloth under the "Malacca dilemma", but also to limit the India in South Asia to establish "exclusive" of regional hegemony and become China's geopolitical rivals. 
Myanmar in the CPC's initial idea was originally set up for use as a transport corridor to get rid of the plight of Malacca program, but due to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so realize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s, Myanmar in addition to the provision of transport and trade access, the At the same time to give the CPC an opportunity to develop sea power in order to protect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s a pretext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forces in the Indian Ocean (including the aircraft carrier for the future to prepare for pre-configuration), indirectly affect the ASEAN nations, and then power from the Indian Ocean extended to the Pacific, reaching to contain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gainst the purpose, which some actions may be an attempt to want to stand in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s position,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a new world order for the layou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前 言------------------------------------------1
第二節   研究機動與目的----------------------------------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6
第五節   研究架構----------------------------------------19
第二章  中共新安全觀的基本構思---------------------------22
第一節   中共的國家安全理論------------------------------25
第二節   中共新安全觀的形成與推展------------------------31
第三節   中共發展周邊安全的新思維------------------------38
第四節   小結--------------------------------------------49
第三章  中共對東南亞區域政策之影響-----------------------50
第一節   中共新安全觀下的東南亞區域政策------------------55
第二節   中緬關係與周邊國家之競合------------------------61
第三節   中緬雙邊關係未來可能發展之動態------------------64
第四節   小結--------------------------------------------66
第四章  緬甸政治發展對周邊國家之影響---------------------68
第一節   緬甸內部發展情形--------------------------------76
第二節   緬甸地緣政治之走向------------------------------84
第三節   緬甸對中共新安全觀的回應------------------------89
第四節   小結--------------------------------------------94
第五章  新安全觀對中緬關係之影響-------------------------96
第一節   中緬關係的發展過程-----------------------------100
第二節   非傳統安全對中緬關係之影響---------------------111
第三節   影響中緬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117
第四節   小結-------------------------------------------124
第六章	結 論-----------------------------------------126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8
第二節   心得與啟示-------------------------------------131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132
參考書目------------------------------------------------133
附錄
表3-1  2002年中共與東協各國對外貿易額統計----------------58
表3-2  中共與東協貿易統計--------------------------------59
表5-1  1988-2004年中共對緬甸進出口統計------------------104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一、專書論著
于淑清、陳志強,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理論處,西部開發與中國的現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7月)。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6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4月)。 
中華歐亞基金會,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臺北市:大屯出版社,2006年6月)。
天下雜誌編輯,前進新亞洲-東協十國的商機與挑戰(臺北市:天下雜誌有限公司,2008年1月)。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榮華、童世駿,多學科視野中的和諧社會(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3月)。
王緝思等合著,中國學者看世界-非傳統安全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月)。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8月)。
朱瀛泉主編,國際關係評論第五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汝信等合著,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月)。
何思因等合著,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李慎明等合著,2007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月)。
李慎明等合著,2008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榮林、宮占奎、孟夏,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周興維,戰略重心的西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1月)。
金榮勇,緬甸簡史(南投縣:暨大東南亞研究中心,2003年6月)。
俞正樑,國際關係與全球政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哈佛燕京學社,全球化與文明對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胡鞍鋼,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8年1月)。
崔民選,2007年中國能源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3月)。
張幼文、黃仁偉,2007年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張國、林善浪,中國發展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9月)。
張植榮,中國邊疆與民族問題-當代中國的挑戰及其歷史由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張蘊嶺主編,中國與周邊國家:構建新型夥伴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2月)。
郭新甯、徐棄鬱,從歷史走向未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係析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4月)。
陳佳貴等合著,2008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2月)。
閆林,後半桶石油-全球經濟戰略重組(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年1月)。
傅昆成、水秉和,中國與南中國海問題(臺北市:問津堂書局,2007年3月)。
傅勇,非傳統安全與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黃天中、潘錫堂,中國大陸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楊光斌、李月軍,中國國內政治經濟與對外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楊奎松,冷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楊毅等合著,國際戰略形勢分析(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4月)。
溫世仁,西部開發十年可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9月)。
資中筠,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趙可金、倪世雄,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潘一禾,文化安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鄭偉宏,邏輯與智慧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盧鐵城、張忠元主編,中國西部大開發初論(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0年11月)。
盧鐵城、張忠元主編,中國西部特色經濟(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0年12月)。
聶德寧等合著,全球化下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係的歷史、現狀及其趨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二、翻釋專書
安東尼‧史密斯著、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亞歷山大‧利洛夫著、馬細譜等選譯,文明的對話-世界地緣政治大趨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9月)。
杭亭頓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2月)。
保羅˙肯尼迪著、陳景彪等譯,大國的興衰(北京:國際文化出版,2005年6月)。
約瑟夫‧奈伊著、吳家恒、方祖芳譯,柔性權力(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6年8月)。
約翰‧芬斯頓著、張錫鎮等譯,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翁山蘇姬著、黃梅峰譯,來自緬甸的聲音(臺北市:時報文化,1996年)。
曼海姆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烏托邦(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
詹姆士‧肯吉著、陳怡傑、藍毓仁譯,中國撼動世界-饑餓之國崛起(臺北市: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2007年4月)。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與國際經濟研究院著、樂為良等合譯,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6年9月)。
三、英文專書
Roycee, Alden T. , Burma in Turmoil (New York: Nova Science ,2008).
Aung San Suu Kyi , The Voice of Hope (New York: Seven Stories,2008).
四、期刊
徐同申,「探索封閉的緬甸聯邦」,輸出入雙月刊,第91期(2000年12月)。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年9月)。
郭震達,「和諧世界:中國和平發展的外交總綱」,中國評論(香港),總第98期(2006年2月)。
蔡裕明,「兩洋突圍-中國對緬甸外交政策之探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4年5月)。
蕭源興,「評緬甸軍政府鎮壓示威與中共之態度」,中共研究42卷1期(2008年1月)。
韓鋒,「中國《睦鄰、安鄰和富鄰》政策解讀」中國評論(香港),總第98期(2006年2月)。
五、論文
林正義,「緬甸危機與中國角色」,發表於台灣智庫和平論壇(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主辦,2007年10月8日)。
林若雩,「中國與緬甸的互賴合作日趨密切」,發表於台灣智庫和平論壇(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主辦,2007年10月8日)。
林若雩,「評析中國於東南亞高峰會之角色」,論文發表,2008年12月8日,http://www.ind.org.tw/LIT_3/4470.4818_4.pdf。
蔡東杰,「多層次整合與東南亞區域發展」,發表於東南亞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埔里: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辦,2005年4月29日)。
六、網頁資料
林若雩,「中共東南亞之經濟整合現狀與發展」,中華歐亞基金會,http://www.fics.org.tw/issues/subject1.asp?sn=1815。
李筱峰,「誰鎖誰的國」,李筱峰個人網站,http://www.jimlee.org.tw/article.jsp?b_id=24159&menu_id=5。
王昆義,「解析中國國防白皮書的安全觀」,王昆義部落格,2007年2月17日,http://blog.sina.com.tw/wang8889999/article.php?pbgid=22448&entryid=347113。
佚名,「中國西南邊陲潛在的戰略危機」,yahoo 部落格,2007年3月16日,http://tw.myblog.yahoo.com/jw!3_qS7eafHwGdAXGWs0hHdDRiQA--/article?mid=1373。
Emanuela Sardellitti,”Myanmar Courted by the Asian players,” Power And Interest News Report,March,08,2007, http://www.pinr.com/report.php?ac=view_report&report_id=627&language_id=1。
CK時評,2006年9月12日,http://h9902485.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61828。
BBC中文網,2007年9月27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010000/newsid_7015800/7015821.stm。
人民網,2000年9月10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8198/9476/63457/index.html。
人民網,2001年7月2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shizheng/252/5792/。
人民網,2007年12月6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6618397.html。
大紀元,2005年6月19日,http://www.epochtimes.com/gb/5/6/19/n959285.htm。
大紀元時報,2007年10月1日,http://hk.epochtimes.com/7/10/5/52658.htm。
大公網,2007年1月19日,http://www.takungpao.com/news/07/01/19/EF-680743.htm。
大公網訊,2007年9月27日,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7/09/27/ZM-801323.htm。
大眾時代,2008年6月20日,http://mass-age.com/wpmu/blog/2008/06/20/3599/。
大陸新聞中心,2006年4月11日,http://www.wretch.cc/blog/fsj/3246134。
中時電子報,2007年9月28日, http://n.yam.com/chinatimes/international/200709/20070928789350.html。
中央廣播電台新聞,2007年10月8日,http://www.rti.org.tw/News/NewsContentHome.aspx?NewsID=86077&t=。
中國網,2002年11月17日,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11/17/content_5233867.htm。
中國網,2002年11月17日,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11/17/content_5233867.htm。
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年2月22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1/3/0/100313051.html?coluid=5&kindid=114&docid=100313051。
新華網,1987年10月25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061.htm。
新華網,1992年10月12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48.htm。
新華網,1997年9月12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89.htm。
新華網,2002年6月12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2/content_437267.htm。
新華網,2004年10月20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0/20/content_2115404.htm。
新華網,2005年4月1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11/content_2813794.htm。
 新華網,2006年12月29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2/29/content_5546076.htm。
新華網,2007年08月1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11/content_6512897.htm。
新華網,2007年10月1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10/11/content_6855977.htm。
新華網,2007年10月22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0/22/content_6920351.htm。
新華網,2007年2月12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2/12/content_5730011.htm。
亞洲時報,2006年10月5日,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3076&Itemid=90。
亞洲時報,2007年5月3日,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3166&Itemid=110。
亞洲時報,2007年8月16日,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8212&Itemid=47。
亞洲時報,2007年9月27日,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0216&Itemid=47。
亞洲週刊,2007年12月2日,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w&Path=2198973092/47aw1.cfm。
解放日報網,2002年7月31日,http://www.jfdaily.com/epublish/big5/paper39/1169/class003900001/hwz637593.htm。
南方網新聞中心,2005年9月5日,    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news/china/china04/hjtkrjh/hpfz/200509060280.htm。
世界新聞報,2005年11月11日,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201/2005/11/11/381@777069.htm。
新浪網,2006年8月11日,http://news.sina.com/c/2006-08-11/163010699544.shtml。
新華澳報,2008年9月5日,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19232。
新觀念緬甸資訊網,2008年5月28日,     http://newidea.g.amalay.cc/forum/index.php?event=ShowTopic&topic_id=6629&show_type=normal。
香港文匯報,2007年9月27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9/27/PL0709270007.htm。
香港獨立媒體網,2007年10月19日,http://www.inmediahk.net/node/261461。
雅虎信息,2008年8月5日,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05/5/hya.html。
「縱橫東南亞-緬甸」,成功大學,http://www.ncku.edu.tw/~cseas/p-2-9.htm。
「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中共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china-un.ch/chn/xwhd/t84941.htm。
「中共與東協國家關係的發展」,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wreport/91/9109.pdf。
「中共確保能源運輸安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wreport/93/9309.pdf。
「北京共識」,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http://www.dajun.com.cn/bjgongshi.htm。
「中國化解麻六甲困局的策略」,leonard’s  world,http://www.bigsound.org/leonard/2007/05/20/001.html。
「雙邊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71/default.htm。
「東南亞區域安全體系的研究:理論與實際」,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辦公室,http://www.sinica.edu.tw/~capas/publication/newsletter/N1/newsletter1.pdf。
「亞太地區-緬甸國情簡介」,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76&ctnode=1131&mp=1。
「胡錦濤會見緬甸總理欽紐」,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71/1273/t142949.htm。 
「溫家寶會見緬甸總理梭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71/1273/t226483.htm。
「胡錦濤會見緬甸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丹瑞」,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71/1273/t192914.htm。
「胡錦濤會見緬甸總理梭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71/1273/t235481.htm。
「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會見唐家璿」,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71/1273/t299739.htm。
「2004年中緬雙邊貿易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緬甸聯邦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2005年3月23日,http://mm.mofcom.gov.cn/aarticle/zxhz/tjsj/200402/20040200182448.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