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2200909412300
DOI 10.6846/TKU.2009.00575
論文名稱(中文) 生活型態、生產性消費者與整合型科技接受程度-以台灣參與Youtube網站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Life Style, Prosumer, and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Mode – An Example from the Taiwanese Users of YouTub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盧育鼎
研究生(英文) Yu-Ding Lu
學號 69555015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6
論文頁數 5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蔡政言
委員 - 黃麗樺
委員 - 鮑世亨
委員 - 蔡政言
關鍵字(中) YouTube
生活型態
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
生產性消費者
關鍵字(英) YouTube
Lifestyle
UTAUT
Prosum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台灣的YouTube使用者為研究對象,主要目的是為了瞭解台灣使用者之使用因素以及實際使用情形。因此採納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Venkates 2003)為研究架構並嘗試加入生活型態區分的應用與理論(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T. Plummer 1974)當中的AIO量表將使用者區分為六個群後加入控制變數加以研究。
研究主要結果發現:
一、	男性在使用YouTube網站上的功能明顯要比女性來的得心應手。
二、	不同的職業對於使用YouTube的上手程度有明顯的差異;同儕間對於使用YouTube的影響力,也會因為職業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	平均每日上網時數愈久的YouTube使用者對於同儕、家人去使用YouTube會有很大的影響力。
四、研究嘗試將生活型態分類族群加入到控制變數當中,並探討與外部變數之間的關係,發現休閒愛家族與效率性和社會影響性有顯著的差異。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used the users of YouTube as a sample to realize what reasons the users in Taiwan wanted to use YouTube and the actual usage of circumstances. According to forward, the research cited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Mode (UTAUT) to find out the reason in addition to add Life Style dimension into controlled variable, then tried to figure out the relativity.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had three points:
1. Male feels that is easier to use the functions of YouTube than female.
2. Different job Statuses would influent effort expectancy and social influence.
3. The average time that users spent on internet everyday would positively influent users’ friends and families to use YouTube.
4. After analyzed the data, the result support the new idea of the research,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would influent other dimensions of UTAU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III
表次……………………………………………………………………  V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流程……………………………………………………………2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第一節 	生產性消費者………………………………………………………4
第二節	Web2.0與YouTube起源……………………………………………5
	第三節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7
	第四節 生活型態區隔………………………………………………………10
第三章 研究方法………………………………………………………………15
	第一節 研究架構………………………………………………………………15
	第二節 變數定義………………………………………………………………16
	第三節 抽樣方法………………………………………………………………16
	第四節 研究假說………………………………………………………………17
	第五節 問卷設計………………………………………………………………17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20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21
第一節	樣本描述與分析…………………………………………………… 21
第二節	因素分析……………………………………………………………27
第三節	相關分析……………………………………………………………33
第四節	路徑分析……………………………………………………………34
第五節	控制變數分析………………………………………………………38
第六節	假說檢定……………………………………………………………4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45
	第一節 研究結論……………………………………………………………45
	第二節 對於YouTube未來的發展與建議…………………………………4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建議………………………………………………46
附錄〈一〉正式問卷…………………………………………………48
附錄〈二〉 休閒愛家族多重比較………………………………… 52
參考文獻………………………………………………………………53
	一、中文部分…………………………………………………………………53
二、英文部分…………………………………………………………………55

表次
表2-1 Plummer生活型態構面……………………………………………………13
表3-1操作化定義………………………………………………………………… 16
表 3-2 KMO與Bartlett檢定〈UTAUT前測〉…………………………………18
表 3-3解說總變異量〈UTAUT前測〉………………………………………… 18
表3-4 KMO與Bartlett檢定〈生活型態前測〉…………………………………19
表 3-5解說總變異量〈生活型態前測〉………………………………………… 19
表4-1職業人口分佈……………………………………………………………… 23
表4-2使用網際網路人口分佈…………………………………………………… 24
表4-3 YouTube使用年齡人口分佈………………………………………………25
表4-4 YouTube上傳影片數量…………………………………………………… 25
表4-5每次使用YouTube時間……………………………………………………26
表4-6使用YouTube頻率………………………………………………………… 26
表4-7 YouTube的使用目的……………………………………………………… 27
表4-8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巴氏球形檢定……………………………………… 28
表4-9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因素萃取…………………………………………… 28
表4-10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信度分析………………………………………… 29
表4-11 AIO量表巴氏球形檢定……………………………………………………30
表4-12 AIO量表因素萃取…………………………………………………………31
表4-13 AIO量表信度分析…………………………………………………………31
表4-14外部變數與使用意願相關分析……………………………………………33
表4-15第一個Logistic迴歸分析報表結果整理…………………………………35
表4-16第一個Logistic迴歸預測分類正確率交叉表……………………………35
表4-17第二個Logistic迴歸分析報表結果整理…………………………………36
表4-18第二個Logistic迴歸預測分類正確率交叉表……………………………37
表4-19多變量檢定…………………………………………………………………37
表4-20受試者間效應項的檢定……………………………………………………38
表4-21性別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39
表4-22性別ANOVA……………………………………………………………… 39
表4-23年齡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40
表4-24年齡ANOVA……………………………………………………………… 40
表4-25職業變異數同質性檢定……………………………………………………40
表4-26職業ANOVA……………………………………………………………… 41
表4-27教育程度變異數同質性檢定………………………………………………41
表4-28教育程度ANOVA………………………………………………………… 41
表4-29使用網際網路年資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42
表4-30使用網際網路年資ANOVA……………………………………………… 42
表4-31平均每日上網時間變異數同質性檢定……………………………………42
表4-32平均每日上網時間ANOVA……………………………………………… 43
表4-33事後比較法結果整理……………………………………………………… 43

圖次
圖1-1研究流程………………………………………………………………………3
圖2-1接受與使用科技模式…………………………………………………………8
圖2-2 Laser的生活型態階層圖……………………………………………………12
圖3-1研究構面架構……………………………………………………………… 15
圖4-1性別圓餅圖………………………………………………………………… 21
圖4-2年齡圓餅圖………………………………………………………………… 22
圖4-3教育程度圓餅圖…………………………………………………………… 23
圖4-4平均每日上網時間圓餅圖………………………………………………… 24
圖4-5路徑分析關係圖…………………………………………………………… 34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台灣交通部統計處(2008)。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
2. 吳明隆,徐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
3. 吳采芳(2001)。修正TAM模型在線上遊戲行為因素分析之研究。國防管理
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周立軒(2005)。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5.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華泰。
6. 林傑斌,劉明德(2001)。SPSS10.0與統計模式建構。文魁資訊公司。
7. 高妮霠(2007)。Web 2.0 應用服務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以線上影音分享網站為例。台灣科技大學企管系碩士論文。
8. 唐.泰普史考特(Dan Tapscott)、 安東尼.威廉斯(Anthony Williams)。維基經濟學(Wikinomics:How Mass Collaboration Change Everything)(2007)。商智。
9. 高德超(1988)。抽樣原理導論。五南。
10. 張鴻昌(2004)。員工對企業內部網路接受度之研究-以中鋼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1.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index.html
12. 資策會(2007)。Web2.0發展現況與趨勢。
13. 資策會(2008)。九十七年度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
14. 趙友甄(2006)。網路使用者對無線區域網路接受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5. 維基百科(2008)。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YOUTUBE&variant=zh-tw
16. 劉清榕(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十三版),東華。
17. 蕃薯藤網路調查網。http://taiwan.yam.org.tw/survey/
18. 蕭靜芳(2006)。消費者生活型態與數位電視機上盒使用意願之研究。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部分
1. Bolter, J.D. (1991). Writing space: The Computer, Hypertext, and the History of Writing. Hillsdale, NJ: Erlbaum.
2. Davis, D(1989)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 MIS Quarterly, P. 319-340
3.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P. 982-1003
4. Hoyenga Monterey, Calif.Kline,F. G.(1971).Media Time Budgeting as a Function and Demographics and LifeStyle. Journalism Quarterly,48,211-221.
5. Jodrph T. Plummer (1974).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P. 33-37.
6. Katharine Blick Hoyenga, Kermit T. (1984),Motivational explanations of Behavior:Evolutionary, Physiological, and Cognitive Ideas.
7. Kotler, Phili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9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8. Lazer, W. (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in Greyser, S.(ed.)Toward Scientific. P. 196-197. Marketing.Chicago: AMA .
9. Mathieson, K.(1991)Predicting User Intentions: Comparing the Technology 50. Acceptance Model with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3), P. 173-191.
10. Szajna, B.(1996)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42(1), P. 85-92.
11. Venkatesh, V., & Davis, F. D.(2000)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 P. 186-204.
12. Venkatesh, V., Morris, M.G., Davis, G.B., & Davis, F.D.(2003)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 P. 425-47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