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1201912473100
DOI 10.6846/TKU.2019.00478
論文名稱(中文) 董其昌視域下的王維山水畫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Wan Wei’s Shanshui Paint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n Qicha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1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呂昇陽
研究生(英文) Shen- Yang Lu
學號 899010119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1-10
論文頁數 28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昭旭(003105@mail.tku.edu.tw)
委員 - 高柏園
委員 - 蕭振邦
委員 - 李正治
委員 - 馬銘浩
關鍵字(中) 文人畫
南宗論
詩中有畫
以禪論畫
時代風格
水墨畫
高峰體驗
關鍵字(英) literati paintings
the view on the Southern Sect
poetry within painting
Zen within painting
the style of the time
ink paintings
peak experie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是透過畫史文獻、考古發現與形式風格分析的進路與方法來對董其昌視域下的王維山水畫進行研究。首先,從董其昌文人畫與南宗畫的理論架構切入,釐清王維在這個系統的位置與影響,以證成王維在南宗文人畫「成宗作祖」的資格。
    董其昌的文人畫觀念與對王維畫的推崇,深受蘇軾士人畫觀念以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說的影響。而董其昌習禪不輟,「以禪論畫」的傾向至為明顯,所以他的南宗論以及推尊王維為南宗文人畫之祖的論述,都與王維詩畫禪交融的藝術風格與特質密切相關。所以本文在上述對文人畫的系統和重要觀念做出探述之後,又分別從兩個面向來論述王維詩畫禪交融的現象與緣由,首先是透過「王維山水詩中的禪宗思想」的研究,以了解王維對禪學的因緣與造詣,並由此說明王維山水詩的勝處在很大的程度上乃得力於他的詩中有禪。而第二個面向則是透過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研究,以掌握王維詩畫交融的特性。而統攝這兩個面向,即可發現王維的詩中充滿禪意,而這份禪意也隨著詩情隱躍在王維的水墨山水畫中。
    因為唐代作品可以流傳到現在的非常稀少,所以面對所謂唐畫作品就必須經過辨偽的程序以為立論的基礎。於是本文乃結合唐代畫史文獻、考古發現與敦煌石窟,從「山水之變」的角度來探索盛唐畫風,以期藉由對盛唐山水畫的時代風格的掌握,進而幫助我們在面對傳為王維的作品時,能有多一分判斷真蹟、摹品或偽作的客觀依據。
    本文在後半作品論的部分,分別對董其昌建構「南宗論」的關鍵作品—(傳)王維的《江山雪霽圖》、文人精神家園的理想寄託—王維的《輞川圖》以及董其昌視域下具有王維風格的宋、元山水畫,包括宋徽宗的《雪江歸棹圖》、趙令穰的《湖庄清夏圖》和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與《水村圖》做出了考辨與風格分析的論述,確認了它們都蘊含了王維畫風的質素、因子,值得我們據此來體會王維的山水畫風。此外,本文的作品論還希望可以透過對具體的視覺圖像的研究分析以彌補單從畫史文獻認識王維山水畫的不足,畢竟真正的讀畫經驗與領悟,唯有從具體的作品入手,而非只是透過畫史文獻的文字想像,如此始能企求在一次的觀讀王維的相關作品中,悄然悟入「雲峰石色,迥絕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的高峰體驗。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nalyze Dong Qichang ’s views on Wan Wei’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the help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history of paintings,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the analysis of styles. Firs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Dong’s theory on literati paintings and so-called “Southern School of Painter-Poets”, identifying Wan Wei’s status in and his influences on the sect, providing a big picture of Wang’s status as a founder of literati paintings as well as the school. 

Dong’s ideas of “literati paintings” and his veneration of Wan Wei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Su Shi’s ideas on “scholar paintings” and “Painting within poetry//poetry within painting”. Dong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study of Zen and tended to read paintings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Zen. This can make us understand that his views on Southern School and his veneration of Wan Wei as the founder of the school have to do with Wang’s ideas of “the tie between poetry, painting, and Zen “ and Wang’s artistic styles. Based on the above exploration of “the system and main ideas of literati paintings”, this thesis will further discuss the phenomenon and origins of the tie between poetry, painting, and Zen. Firstly, we will study the thoughts of Zen in Wan Wei’s paintings to help us see the big picture of Wang’s tie with Zen and his achievement in Zen. This will further explain why Wang’s ideas of “Zen in poetry” has to do with his achievement in landscape paintings. Secondly, we will study the idea of “Painting within poetry//poetry within painting” and borrow the idea as an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bination of poetry and painting in Wang’s poems. These two kinds of study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how Wang’s poems are full of the ideas of Zen and how Zen lurks in his poems.

Since only a small number of paintings made during Tang dynasty are still kept now, it is necessary to do a verification of these paintings if they appear. To do this kind of verification, we appeal to the artistic styles in the paintings made during Tang Dynasty, investigating the changes in artistic styles with the help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paintings in Tang dynasty,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the Dunhuang Grottoes. The study of artistic styles of the paintings in Tang dynasty can provide us an objective criterion to do verification of some of Wang’s painting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we will discuss Wang’s paintings themselves. We will investigate Dong Qichang’s views on Wang’s paintings and analyze the artistic styles of them. We will focus on Dong’s view on Wang’s “The River and Mountain after Snow”, which Dong considers as the founder of Southern School; on Dong’s view on Wang’s “ The Painting of Wang River”, which Dong thinks features the spirit of the men of letters; on some paintings made during Sung and Yuan dynasties, which feature Wang Wei’s style, including Sung Huei Chung’s “The Painting of the Returning Fishing Boats on the Ice Surface of the River”, Chao Lin Yi’s “ the Mansions beside the Lake in Cool Summer”, and Chao-Mung’s “The Autumn Colors on the Ch'iao and Hua Mountains” and “The Painting of the Villages beside the River”. Dong’s views on Wang’s paintings and our analysis of the artist styles of them can help us verify Wang’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aintings and appreciate the paintings through these characteristics. Furthermore, our study of Wang’s paintings themselves and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visual features in them can make up for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approach of the mere literature analysis of Wang’s landscape paintings. Only through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aintings themselves can we appreciate the paintings in a lively way. Only the analysis of the paintings themselves, not the empty imagination provided by the words, can help us appreciate the atmosphere and supernatural sceneries in Wang’s paintings. Ultimately, the analysis of specific paintings themselves can provide the peak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movement of the univers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現況與研究方法………………………………………………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重點………………………………………………16
 
第二章	    文人畫的重要觀念…………………………………………………20
    第一節  文人轉向山水的歷史與思想背景…………………………………22
    第二節  文人畫的啟蒙者:宗炳及其〈畫山水序〉………………………24
    第三節  文人畫美學思想的先驅:張彥遠…………………………………26
    第四節  文人畫理論建構的奠基者:蘇軾…………………………………30
    第五節  文人畫的典型風格和人物 - 逸品與倪瓚………………………33
    第六節  董其昌的「寄樂於畫」與以「平淡自然」為宗的文人畫思想…38  
    結語……………………………………………………………………………41
第三章	    王維的殊勝—詩、畫、禪的交融…………………………………44
    第一節  王維山水詩中的禪宗思想…………………………………………45
    第二節  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65
    結語……………………………………………………………………………78
第四章	    從山水之變看盛唐山水畫風………………………………………80
第一節  從唐代畫史文獻看盛唐的山水之變………………………………………81
第二節  從唐墓壁畫的山水之變看盛唐山水畫風…………………………91
第三節  從敦煌壁畫的山水之變看盛唐山水畫風…………………………107    
結語……………………………………………………………………………114
第五章	    董其昌建構南宗論的關鍵作品—(傳)王維《江山雪霽圖》
            ………………………………………………………………………116 
第一節  《江山雪霽圖》與董其昌南北宗的建立…………………………116
第二節  《江山雪霽圖》的流傳始末………………………………………119
第三節   小川家《江山霽雪圖》 的來源與真偽…………………………123  
第四節   董其昌對《江山雪霽圖》風格的領悟及其在創作上的運用……137
結語……………………………………………………………………………159
第六章       文人精神家園的理想寄託—王維《輞川圖》……………………161
第一節   王維《輞川圖》的版本……………………………………………162
第二節   《輞川圖》版本眾多的原因探析…………………………………169
第三節   《輞川圖》對後世文人畫的影響…………………………………179
結語……………………………………………………………………………186
第七章       董其昌視域下具有王維風格的宋、元山水………………………188
第一節	 宋徽宗《雪江歸棹圖》……………………………………………188
第二節	 趙令穰《湖庄清夏圖》……………………………………………203
第三節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與《水村圖》……………………………209
結語……………………………………………………………………………222    
第八章       結論………………………………………………………………224
參考文獻……………………………………………………………………………233
附錄(對照圖)………………………………………………………………………25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商末周初)  徐子宏譯注:《周易》(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周初至春秋中期)  藤志賢注譯:《詩經》(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戰國)屈原著,傅錫任注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戰國)莊周著,黃錦鋐注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群玉堂發行,1991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十三經注疏》本,1)。
 (南朝宋)宗炳:〈畫山水序〉,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
(南朝梁)鍾嶸著,徐達譯注:《詩品》(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
(南朝梁)劉勰著,龍必錕譯注:《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南朝梁)鍾嶸著,徐達譯注:《詩品》(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南朝陳)姚最:《續畫品》,《美術叢書》.13(臺北:藝文出版社,1975年)。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唐)王維:〈山水訣〉,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一)。
(唐)李白著,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唐)張彥遠著,承載譯注:《歷代名畫記》(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摩詰全集箋注》(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
(唐)王維著,陳鐵民注譯:《王維詩文集》(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唐)李白著,瞿蛻園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唐)韋應物著,陶敏、王友勝校注:《韋應物集校注》(上海 : 上海古籍,2011年)。
(唐)權德輿:《權德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 : 中華,1997年)。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二十五史》,第8-9冊)。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一)。
(唐)唐人作,(清)彭定求等奉敕編校:《全唐詩》( 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二十五史》(臺北:臺灣商務,1981年)。
(唐末五代)荊浩:《筆法記》,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一) 。
(宋)道原著,顧宏義譯注:《景德傳燈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宋)蘇軾著,傅成、穆儔標點:《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蘇軾著,(清)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蘇軾著,屠友祥校注:《東坡題跋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宋)蘇軾著,王其和校注:《東坡畫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
(宋)蘇軾著:《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蘇軾著,鄒同慶、琮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蘇轍:《欒城集》(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四部備要》集部,481-484 )。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阮閱:《詩畫總龜》(臺北:廣文書局,1973)。
(宋)宋徽宗與其內臣等著、王群栗點校:《宣和畫譜》(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
(宋)郭若虛著、鄧椿著,王群栗點校:《圖畫見聞誌、畫繼》(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宋)郭熙著,周遠斌點校:《林泉高致》(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
(宋)趙令畤著:《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1997年)。
(宋)沈括著,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
(宋)黃庭堅著、屠友祥校注:《山谷題跋校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宋)米芾:《寶章待訪錄》,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二)。
(宋)秦觀:《淮海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73冊)。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4年)。
(宋)周紫芝:《竹坡詩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歷代詩話》統編,1 )。
(宋)蔡縧:《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出版,1983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志磐:《佛祖統紀》, 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輯:《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年不詳,《嘉興大藏經》,10,據明萬曆間五臺等地刻徑山藏版影印 )。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宋元地理志叢刊》)。
(元)元好問撰,(清)施國祁箋注:《元遺山詩注》(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元)湯垕:《古今畫鑒》,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三)。
(元)倪瓚著,江興祐點校:《清閟閣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二十五史》,第30-36冊)。
(元)柳貫:《柳待制集》,(清)孫岳頒等奉敕撰:《御定佩文齋書畫譜》,《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9冊。
(元)夏文彥:《圖繪寶鑑》,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三)。
(元)趙孟頫著,任道斌點校:《趙孟頫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元)陶宗儀:《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0218-20 )。
(元)倪瓚著,江興祐點校:《清閟閣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元)湯垕:《古今畫鑑》,收錄於黃賓虹、鄧實主編:《美術叢書》,三集第二輯,。
(元)王士點:《秘書志》(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元)王惲:《書畫目錄》,收錄於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五輯》之《藝術叢編》第1集,第17冊。
(元)王惲:《秋澗集》( 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發行,2012年,元代史料叢刊初編. 元人文集 ; 17-24,據四部叢刊集部(江南圖書館藏明弘治翻元本)影印)。
(元)元人著,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元)周密:《雲煙過眼錄》,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6,二集第二輯。
(元)元人作,(清)顧嗣立編:《元詩選》,(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
(元)陶宗儀:《南邨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1231)。
(明)陳繼儒:《妮古錄》,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五)。
(明)孫鑛:《書畫跋跋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70冊,子部,藝術類)。
(明)沈顥:《畫麈》,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3。
(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71冊。
(明)王陽明著,陳榮捷撰:《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三)。
(明)郁逢慶撰:《續書畫題跋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271)。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五)。
(明)孫作:《滄螺集》,(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1229 )
(明)董其昌:《容臺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68年,《明代藝術家集彙刊》,第7種)
(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畫禪室隨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
(明)董其昌:《畫眼》收錄於《明人畫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明)董其昌著,毛建波校注:《畫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明)董其昌著,嚴文儒、尹軍主編:《董其昌全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論畫》,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12(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3集。
(明)瞿汝稷編集:《指月錄》(臺北:新文豐出版,1970)。
(明)趙琦美編:《趙氏鐵網珊瑚》(臺北: 臺灣商務,1979年,《四庫全書珍本》,九集,王雲五主編,209-216 )。
(明)汪珂玉:《珊瑚網》,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八)。
(明)汪砢玉:《珊瑚網》(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明)詹景鳳:《詹東圖玄覽編》,《美術叢書》21(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明)陳繼儒:《偃曝餘談》(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明清筆記史料》,明,64) (明)陳繼儒:《白石樵真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66冊)。
(明)姜紹書《無聲詩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1065)
(明)李日華:《恬致堂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64冊 )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祝允明:《懷星堂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421) 。
(明)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清代詩文集彙編》,2 )
(明)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15冊 )。
(明)明人作,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清) 陳邦彥等奉敕編:《御定歷代題畫詩》(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35冊)
(清)吳其貞:《書畫記》(臺北:文史哲,1971年)。
(清)吳修:《青霞館論畫絕句》,黃賓虹、鄧實主編:《美術叢書》.8,二集第六輯。
(清)彭定求等奉敕編校:《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彭定求等奉敕編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宋長白:《柳亭詩話》,收錄於張寅彭選輯,吴忱、楊焄點校:《清詩話三編.壹》(上海:上海古籍,2014年)。
(清)王士禎著,張宗柟纂集,戴鴻森校點:《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63年)。
(清)賀貽孫:《詩筏》,收錄於郭紹虞:《清詩話續編》(臺北巿:木鐸,1983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3年)。
(清)徐增:《說唐詩》(鄭州 : 中州古籍出版,1990年)。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北京:九洲出版,1997年)。
(清)方薰著,陳永怡校注:《山靜居畫論》(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
(清)惲南田著,陳玉圃校注:《南田畫跋》(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年)。
(清)劉熙載著,王國安點校:《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清)呂懋勛等修纂:《藍田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
(清)呂懋勛等修,袁廷俊等纂:《藍田縣志》(臺北:學生書局,1967年,《新修方志叢刊》,43 )。
(清)王原祁著,俞丰譯注:《王原祁畫論譯注》(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2年)。
(清)惲格:《甌香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吳升:《大觀錄》,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十一)。
(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437冊。
(清)王時敏:《王奉常書畫題跋》(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年,《國家圖書館藏古籍藝術類編》,14 )
(清)王時敏著,俞豐譯注:《王時敏畫論譯注》(北京:榮寶齋, 2012年)。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彚考》,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九)。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臺北:正中書局,1958年)。
(清)王維國著,馬自毅注譯:《人間詞話》(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清)清人作,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
(清)清人作,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清末民初)俞陛雲:《詩境淺說》、《詩境淺說.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張壽鏞,楊家駱主編:《四明叢書》(臺北:國防研究院出版,中華大典編印會發行,1966年)。
藝文叢輯編輯會編著:《藝文叢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二、佛教經典與佛學相關著作(先列漢文《大藏經》所收錄的佛典)
漢文《大藏經》(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根據日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所輯的《大正藏》的漢文版,1957年)。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藏經》,第12冊。
(東晉)僧肇:《肇論》,《大藏經》,第45 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經》,《大藏經》,第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法華經》,《大藏經》,第9冊。
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藏經》,第30冊。
(南朝)慧遠:《大乘義章》,《大藏經》,第44冊。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藏經》,第12冊。
(唐)玄奘譯:《般若心經》,《大藏經》,第8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大藏經》,第16冊。
(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大藏經》,第16冊。
(唐)圓測:《仁王經疏》,《大藏經》,第33冊。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藏經》,第2冊。
(唐)神會:《神會語錄》(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卍續藏》(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未標出版年份)。
(唐)慧能:《六祖壇經》(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宋)贊寧:《宋高僧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宋)普濟:《五燈會元》(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臺北:新文豐出版,1987年)。
(宋)惠洪:《石門文字禪》(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
《佛光大藏經》(高雄: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1994年)。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丁福保:《無量壽經箋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皮朝綱:《禪宗的美學》(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
印順:《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11年。重版一刷)。
吳汝鈞:《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吳怡:《禪與老莊》(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臺北:新文豐出版,2008年)。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
祁志祥:《佛教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朝順、林朝成:《佛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陳允吉:《唐音佛教辨思錄》(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1988年)。
陳洪:《佛教與中國古典文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遞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劉墨:《禪學與藝境》(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曉雲法師:《中國畫話》(臺北:原泉出版社,1994年)。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三、近人論著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內藤湖南著,欒殿武譯:《中國繪畫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尹旭:《中國書法美學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
方聞著,尹彤雲譯:《宋元繪畫》(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7年)。
方聞著,李維琨譯:《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初版,2017年5月再版)。
方聞著,談晟廣編:《中國藝術史九講》(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6年)。
方聞著,談晟廣譯:《夏山圖—永恆的山水》(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年)。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
王洪偉:《民國時期山水畫南北宗問題學術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古原宏伸:《董其昌の書畫》(東京:二玄社,1981年)。
史葦湘:《中國敦煌壁畫全集(6)》(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石守謙、葛婉章:《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
石守謙、顏娟英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年)。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7年)。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6年)。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年)。
石守謙等:《中國古代繪畫名品》(臺北:雄獅美術,1986年)。
伍蠡甫:《山水與美學》(臺北:丹青圖書,1987年)。
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編著:《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玄:《中國山水畫美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1987)。
朱光潛:《美學再出發》(臺北:丹青圖書,1987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書全出版社,2001年)。
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辭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朵雲編輯部編著:《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板社,1998年)。
衣若芬:《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吳怡:《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岑溢成等:《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5年)。
李正治:《至情祇可酬知己》(臺北:業強出版社,1986年)。
李星明:《唐代墓葬壁畫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本書係以其2004年東南大學博士論文出版而成)。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與美學文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李鑄晉:《鵲華秋色—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臺北:石頭出版,2003年)。
汪世清:《卷懷天地自有真—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臺北:石頭出版,2006年)
阮璞:《中國畫史論辨》(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周來祥主編、周紀文著:《中華審美文化通史—明清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周來祥主編、傅合遠著:《中華審美文化通史—宋元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周來祥主編、韓德信著:《中華審美文化通史—隋唐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尚剛:《隋代工藝美術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2005年)。
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俞劍華:《俞劍華美術史論集》(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柳晟俊:《王維詩研究》(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6年)。
洪再辛編:《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 1950-1987》(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范明華:《”歷代名畫記”—繪畫美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徐建融:《宋代繪畫研究十論》(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陝西歷史博物館編:《唐墓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馬斯洛(A. H. Maslw)著,結構群編譯:《動機與人格》(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1991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高木森:《元氣淋漓—元化思想探微》(臺北:東大發行1998年)。 
高木森:《宋畫思想探微》(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年)。 
高木森:《明山淨水—明畫思想探微》(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臺北:學海,1986年)。
高居翰( James Cahill)著,宋偉航等初譯《隔江山色:元代繪畫:一二七九-一三六八》(臺北:石頭出版社,1994年)。
高居翰著,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一五七0-一六四四)》(臺北:石頭出版社,1997年)。
高居翰著,李佩樺等譯:《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臺北:石頭出版社,1994年)。
高居翰著,夏春梅等譯:《江岸送別 : 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 一三六八-一五八○》(臺北:石頭出版社,1997年)。
高居瀚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1986年)。
張高評:《唐宋題畫詩及其流韻》(臺北:萬卷樓圖書,2016年)。
張俊傑:《山水繪畫思想之發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年)。
張郁乎:《畫史心香—南北宗論的畫史畫論淵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其鳳:《宋徽宗與文人畫》(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
張淵:《倪瓚詩畫匯通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曹意強、麥克爾、波德羅等著:《藝術史的視野:圖像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年)。
莊申:《中國畫史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60年)。
莊申:《中國畫史研究續集》(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
莊申:《根源之美》(臺北:東大書局,1988年)。
陳師曾:《中國文人畫之研究》(臺北:中華書報出版社,1991年)。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陳傳席:《海外珍藏中國名畫》(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2010年)。
陳辭:《董其昌》(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中國名畫家全集》)。
陳靜琪:《元趙孟頫行草書之美學研究》(高雄:復文書局,2003年)。
陶文鵬:《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傅抱石:《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2年)。
傅慧敏:《中國古代繪畫理論解讀》(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彭銀修、劉建蓉:《中國畫美學探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彭銀修:《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曾昭旭:《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臺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93年)。
曾昭旭:《我的美感體驗—道德美學引論》(臺北:臺灣商務,2005年)。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黃專、嚴善錞:《文人畫的趣味、圖式與價值》(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楊仁愷:《中國書畫鑑定學稿》(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
楊仁愷:《國寶浮沉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楊文雄:《詩佛王維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葛路:《中國畫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
虞曉勇:《書法美學導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趙聲良:《敦煌壁畫風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劉九庵:《劉九庵書畫鑑定文集》(香港:漢墨軒出版,2007年)。
劉綱紀:《文徵明》(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
劉繼才:《中國題畫詩發展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年)。
德.萊辛(Lessing,G.E.)著,朱光潛譯:《拉奧孔—詩與畫的界線》(臺北:蒲公英出版,1986年)。
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年)。
滕固:《中國美術小史  唐宋繪畫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年)。
鄧喬彬:《中國繪畫思想史》(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鄧喬彬:《有聲畫與無聲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
鄧喬彬:《宋畫與畫論》(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薛永年、趙力、尚剛:《中國美術史—五代至宋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潘運告:《藝術美尋索》(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潘運告主編、雲告譯注:《宋人畫評》(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年)。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鄭岩:《翰墨薈萃:細讀美國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鄭聰明編:《趙孟頫書法字典》(臺北:蕙風堂筆墨,2006年)。
盧輔聖:《中國文人畫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
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
謝稚柳:《古代書畫研究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韓經太:《清淡美論辨析》(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
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研究會編著:《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臺北:典藏藝術,2015年)。
龐鷗:《書畫同源.倪瓚》(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3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商務印書館,2008年)。
《文人畫粹編中國篇1:王維》(東京:中央公論社,1975年)。

四、期刊論文
井增利、王小蒙:〈富平縣新發現的唐墓壁畫〉,《考古與文物》1997年4期。
尹滄海:〈從王維到蘇軾——論詩畫交融及文人畫的歷史實現〉,《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年2期。
尹滄海:〈從王維到蘇軾-論詩畫交融及文人畫的歷史實觀〉,《天津大學學報》,2003年,第5卷,第2期。
尹臨洪:〈重覽王維的壁畫作品〉,《美術大觀》2011年1期。
方守金:〈略論佛教禪宗對王維其人其詩的影響〉,《鄭州大學學報》1992年1期,頁1-8。
方聞:〈略論王原祁《輞川圖》卷 〉(孫琦翻譯),收錄於《中國書畫》2014年8期。案:原作發表於1969年,乃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王翬、王原祁、吳歷、莫爾斯(Mra.Earl Morse)收藏展」撰寫的評介文章之一部分。
毛文芳:〈莊子的觀物思惟及其對中國繪畫鑑賞的影響〉,《中國學術年刊》1995年6期 。
毛沛定:〈論中國古代文人畫中的墨戲與心境〉,《藝術百家》2006年3期。
牛金梁:〈南北地域自然環境對水墨山水藝術語言表現的影響〉,《藝術探索》2008年4期。
王去非:〈試談山水畫發展史上的一個問題—從「咫尺千里」到「咫尺重深」〉,《文物》,1980年12期。
王宗英:〈畫史宗主 文壇巨擎——亦畫亦詩說王維〉,《東南文化》2002年8期。
王恪松:〈隋唐時代是山水畫的成熟期〉,《焦作教育學院學報》 2001年3期。
王洪偉:〈王維雪景山水在晚明時期畫學史意義探析 〉,《美術大觀》2010年7期。
王雪峰:〈煊爛之極 歸于平淡—「水墨之興」再研究〉,《中國美術館》2010年7期。
王惠:〈文人意趣在山水畫中的滲透——米芾、米友仁父子的水墨山水〉,《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8年1期。
王新偉:〈南北分流—試論五代水墨山水的兩種美感情趣 〉,《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12期。
王瑩、杜耀中:〈水墨山水畫的出現〉,《藝術科技》2013年5期。
王瓊:〈「詩中有畫」:獨特的審美蘊含〉,《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3期。
王耀庭:〈清翫畫緣 〉,《收藏》2013年5期。
王耀庭:〈清翫畫緣:宋元繪畫風格的異同〉,《收藏》2013年3期。
付中承:〈中國山水畫成熟的標志—隋、唐時期〉,《藝術教育 2007年8期。
古雨蘋:〈從燕吳景色到婉孌草堂—董其昌早期畫風研究〉,《議藝份子》第7期(2005年4月)
史雙元:〈論王維詩作中的禪趣〉,《四川師大學報》1986年,第6期。
申劍飛:〈詩畫完美結合的楷模—王維詩畫合一藝術淺議〉,《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1期。
白晶瑩:〈王維“南宗始祖”繪畫地位的形成及其內涵〉,《山西檔案》2014年4期。
矢代幸雄著,邱劍英譯:〈水墨畫〉,《西安美院學報》1982年1期。
石守謙:〈董其昌《婉孌草堂圖》及其革新風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1994年6月)。
朱良志:〈論中國畫的荒寒境界〉,《文藝研究》2007年4期。
朱學召:〈探析王維作品「畫融于詩」的特色〉,《蘭臺世界》2013年12期。
米澤嘉圃:〈傳王維《江干雪霽圖》〉,《美術研究》,第205期(1959年7月)。
吳姍姍、何淑蘋:〈臺灣王維研究單篇論文成果述評(1949-2013)〉,《書目季刊》2015年,第49卷第2期。
吳秋野、周智娟:〈新視角解讀王維畫風及文人畫話語權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6期。
吳新林:〈早期山水畫中的樹木造型〉,《藝術教育研究》2014年7期。
吳靜:〈水墨之「理」:傳統「水墨」概念的形成及流變〉,《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17年6期。
吳懷東:〈王維詩畫禪意相通論〉,《文史哲》1998年4期。
呂昇陽:〈文人畫的重要觀念探析〉,《南臺人文社會學報》2016年16期。
呂昇陽:〈王維山水詩中的禪宗思想探析〉,《南臺人文社會學報》2018年18期。
呂昇陽:〈論王維的詩中有畫〉,《鵝湖月刊》2018年,第44卷,第4期(10月)。
宋小摻、徐邠:〈王維山水畫的藝術特色〉,《藝術教育》2013年12期。
李志明、趙成清:〈 中國古典水墨山水畫的哲學命題〉,《藝海》 2011年7期。
李果:〈試析中國傳統文人畫的逸格-以元四家倪瓚為代表〉,《赤峰學苑學報》2015年,第36卷,第6期。
李星明:〈唐代山水畫的形狀—基于山水畫詩和墓葬出土山水圖像的新觀察〉,《古代墓葬美術研究》2017年第4輯。
李啟色:〈元四家的文人畫精神及藝術風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 3期。
李森:〈中國山水畫的變遷〉,《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5期。
杜敏:〈從趙孟頫「以書入畫」看水墨山水筆法形態的表現〉,《大眾文藝》2011年19期。
汪世清:〈《江山雪霽》歸塵土,魚目焉能混夜珠?〉,中國美術學院學報《新美術》1996年2期。
汪俊林:〈王維與文人畫〉,《美與時代(下半月) 2002年2期。
沈濤:〈淺論王維的「詩」與「畫」〉,《藝術百家》2005年1期。
邢文:〈雪中芭蕉—唐人禪畫的時空觀及中國禪畫的基本線索〉,《民族藝術》2013年2期。
《考古與文物》編輯部:〈「唐韓休墓出土壁畫學術研討會」紀要〉,《考古與文物》2014年6期。
周景濂:〈張璪山水畫真相探索—兼論唐代的水墨山水畫〉,《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1年1期。
周漢:〈對《唐人山水畫新考》的幾點質疑〉,《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1980年1期。
周鳳甫:〈味摩詰詩 品摩詰畫─-試析王維詩、畫中的禪意〉,《湛江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1期。
孟憲偉:〈禪宗和王維的水墨山水畫〉,《彭城職業大學學報》2004年1期
邵三紅:〈論青綠山水淪為非主流的因素〉,《美與時代(下半月) 》2008年10期
金維諾:〈敦煌藝術在美術史研究上的地位〉,《美術研究》1997年2期。
姜寶昌:〈中國北方山水畫的水墨映色〉,《藝術品鑒》2017年2期。
施寒松:〈 關于水墨山水文人畫鼻祖之爭〉,《文史雜志》2005年1期。
施寒松:〈關于水墨山水文人畫鼻祖之爭〉,《文史雜志》2005年01期。
施榮華:〈中國文人畫的禪宗美學精神〉, 《雲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2年3期。
胡山華:〈抱樸守拙 玄色為本—略談中國山水畫水墨設色與道家思想的淵源 〉,《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年7期。
胡友慧:〈王維畫作審美旨趣與南宗宗主地位的確立 〉,《 船山學刊》2009年1期。
胡建鋒:〈古畫論評王維繪畫地位之辨析〉,《文藝研究》2012年6期。
英帆:〈「水暈墨章,興吾唐代」新論——中國水墨畫早期發展狀況初探〉,《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增刊。
韋曉娟:〈詩畫交融中的「空」與「靜」—論王維繪畫中的禪境〉,《名作欣賞》  2008年10期。
孫志虹:〈從陝西富平唐墓山水屏風畫談起〉,《文博》2004年6期
孫敬:〈王維畫史地位辨析〉,《作家》2013年24期。
徐永賢:〈超越「常形」之外 攫取「常理」於內--論蘇軾「常理」論述與文人畫系之聯結關係與發展〉,《藝術學報》2013年,第9卷,第1期。
徐迅:〈欲觀摩詰畫中詩——王維《輞川圖》辨析 〉,《中國畫畫刊》2016年2期。
徐邦達:〈宋徽宗趙佶親筆畫與代筆畫的考辨〉,《故宮博物院院刊 》1979年1期。
徐邦達:〈所謂王維《江山霽雪圖》原底、後摹本合考〉,《社會科學戰線.歷史學》,1980年3期。
徐徐:〈王維在唐代畫史中的形象建構 〉,《藝術品鑒》2018年26期。
徐書成:〈唐人山水畫新考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1979年1期。
徐菁菁:〈從「不問四時」看禪宗對王維水墨畫構圖觀的影響〉,《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4期。
徐濤:〈呂村唐墓壁畫與水墨山水的起源〉,《文博》2001年1期。
時宏杰:〈水墨山水中云、水的表現和審美情趣的孕育 〉,《大眾文藝》2013年5期。
柴紅霞、施海峰:〈王維的水墨山水及其在文人畫發展史上的地位〉,《青年文學家》2011年3期。
柴紅霞、施海峰:〈王維的水墨山水及其在文人畫發展史上的地位〉,《青年文學家》2011年3期。  
袁行霈:〈王維詩歌的禪意與畫意〉,《社會科學戰線.文藝學》1980年2期。
袁行霈:〈王維詩歌的禪意與畫意〉,《社會科學戰線》1980年2期。
袁曉薇:〈王維、李白、杜甫山水詩與中國文人畫〉,《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9年1期。
馬百泉:〈王維——文人水墨畫的奠基者 〉,《美與時代》2004年11期。
張冠印:〈王維與文人畫〉,《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年2期。
張建宇:〈敦煌隋至盛唐壁畫中的山水之變〉,《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8年1期。
張建軍:〈荊浩《筆法記》及早期水墨山水諸問題〉,《中國書畫》2012年7期。
張洪忠:〈從唐詩宋詞的意境嬗變看文人畫的存在形態〉,《齊魯藝苑》2003年4期。
張清華:〈禪宗藝術觀與王維詩的風格〉,《中州學刊》1988年6期。
張雪:〈淺談王維水墨山水畫中的禪道境界 〉,《美與時代(下) 》2013年7期。
張筠:〈王維《輞川圖》的藝術文化史淺談〉,《找尋王維—傳世作品及畫史重探》,收錄於《典藏.古美術》2017年296期(2017年5月)。
張筠:〈解謎董其昌—專訪(臺北)故宮「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策展人何炎泉、邱士華〉,《典藏.古美術》2016年280期(2016年1月)。
張蘭; 包志毅:〈山水畫與中國古典園林——以王維山水畫及其輞川別業為例〉,  《華中建筑 》2005年1期。
張露:〈研究與鑒定:徐邦達的意義-徐邦達先生百年華誕學術座談會述評〉,《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0年6期 。
曹愛華:〈王維在唐代畫界名不顯時的原因分析〉,《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17年3期。
梁寧:〈傳統水墨山水畫中的禪宗精神〉,《美術界》2010年6期。
郭旭穎:〈王蒙《仿王維輞川圖卷》相關問題研究〉,《榮寶齋》2018年7期。
郭慧穎、倪巖:〈 水墨山水在唐代出現的原因探析〉,《明日風尚》2016年6期。
陳建發:〈淺析「黑白概念」在傳統中國繪畫中的表現〉,《視覺藝術論壇》2010年7期。
陳麗華:〈從蘇軾與趙孟頫的畫論看文人畫的美學思想〉,《鵝湖》2003年,第      28卷,第9期。
陳鐵民:〈也談王維與唐人的「亦官亦隱」〉,《東南大學學報》8卷2期(2006年3月)。
單國強:〈水墨畫技法綜述〉,《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4期。
單琰譞:〈畫以詩為魂——淺談文人畫畫家王維的詩畫交融 〉,《美術大觀》2010年11期。
湛黔萍:〈詩畫相融 曲意盎然〉,《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16卷,第2期,頁61-64。
湛黔萍:〈詩畫相融 曲意盎然—從王維詩歌看「易」之三名與詩畫一律性問題〉《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月,第16卷,第2期。
程明震:〈蘇軾的文人畫觀二題〉,《東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6卷,第5期。
舒士俊:〈「文人畫祖」王維 〉,《國畫家》2017年3期。
舒士俊:〈畫禪與詩禪(上)—論董其昌與傳統文學觀念的關係〉,《國畫家》  2017年1期。
黃河濤:〈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禪宗意蘊〉,《中國文化研究》1994年1期。
黃惇:〈目鑒和董其昌的書法之路〉,《中國書法》2010年第3期。
黃凱愉:〈唐宋文人精神世界的嬗變與文人畫的興起 〉,《美與時代》2008年2期。
黃薇:〈文人畫之祖何以確立 畫家王維的模糊面容〉,《國家人文歷史》2017年9期。
楊大年:〈試論唐代的水墨山水畫—與徐書成同志商榷〉,《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1980年1期。
楊娜:〈王維山水畫風格特征探討〉,《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5年4期。
楊娜:〈王維的生平與唐五代的畫史著述〉,《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 2015年6期。
楊淑雲、朱鐵生、李繼俠:〈從宋元水墨山水看文人畫「清」的審美品格〉,《藝術教育》2012年8期。
楊曉慧:〈唐五代王維繪畫接受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2期。
楊熹發:〈觀念的轉捩—略論王維對中國文人畫傳統的影響〉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9年4期。
葛曉音:〈王維.神韻說.南宗畫——兼論唐代以后中國詩畫藝術標準的演變〉,    《文學評論》1982年1期。
趙永源:〈試論王維詩歌的「空」字〉,《北方論叢》1999年2期。
趙玉楨:〈王維「詩中有畫」成因探討〉,《江蘇社會科學》1993年3期。
趙玉楨:〈王維詩「詩中有畫」的審美蘊含新探〉,《社會科學輯刊》1991年1期。
趙玉楨:〈要正確研究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繪畫美〉,《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4期。
趙建中:〈山西平順大雲寺五代壁畫山水之「南宗」圖式探微〉,《山西檔案》2016年4期。
趙濤:〈簡論禪宗思想對中國古代文人畫的影響〉,《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  2008年2期。
劉千美:〈範疇與藝境:文人詩畫美學與藝術價值之反思〉,《哲學與文化》2008年,第35卷,第7期。
劉呆運:〈韓休墓出土山水圖的考古學觀察〉,《文博》2015年6期。
劉昌佳:〈從《壇經》看王維詩文的禪學思維〉,《興大人文學報》2004年34期(上)。
劉翔飛:〈論唐代的隱逸風氣〉,《書目季刊》14卷4期(1979年3月)。
劉波、趙聲良:〈對話敦煌:敦煌美術對中國美術史觀的影響〉,《敦煌研究》2006年1期。
歐明俊,胡方磊:〈王維「詩中有畫」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28卷,第1期。
潘義奎:〈虛靜:文人畫的審美心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5期。
禚麗娜:〈皴法在水墨山水中表現的藝術美〉,《學園》2017年30期。
鄭以墨:〈五代王處直墓壁畫形式、風格來源的分析〉,《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年2月。
鄭岩:〈唐韓休墓壁畫山水圖芻議〉,《(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5期。
鄭岩:〈壓在「畫框」上的筆尖:試論墓葬壁畫與傳統繪畫史的關聯〉,《新美術》2009年1期。
鄭益民:〈元代文人畫的不求形似與墨戲之作辨義〉,《西北大學學報》2013年,      第43卷,第4期。
錢鍾書:〈中國詩與中國畫〉,《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季刊》1940年,(6)。
韓剛:〈「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考源〉,《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  2012年3期。
韓剛:〈「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考源〉,《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 2012年3期。
韓茗妍:〈淺析水墨山水的發展〉,《美術教育研究》2013年13期。
韓斐:〈海外收藏出版及新發現的王維畫跡尋源,《文物世界》2018年3期。
韓鎖明:〈「詩中有畫」—也談謝靈運的山水詩〉,《安徽文學》2008年02期。
簡錦松:〈現地研究下之〈輞川圖〉、《輞川集》與王維輞川別業傳說新論〉
顏曉軍:《董其昌與杭州諸問題考(六)—董其昌杭州交遊與其王維觀念》,《榮寶齋》2010年9期。
魏秋萍:〈從唐墓壁畫看唐代水墨畫的形成〉,《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21輯。
魏耕原:〈王維山水畫和山水詩趨向與規律的融合〉,《唐都學刊》2017年4期。
羅世平:〈略論曲陽五代墓山水壁畫的美術史價值〉,《文物》1996年9期。
蘇金成、沈山:〈畫者,文之極也—中國文人畫概念的歷史變遷〉,《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18年2期。
顧漩:〈詩與畫的分離—從王維的「詩中有畫」說起〉,《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年4期。
欒懿:〈王維山水畫的藝術接受研究——以晚明為例〉,《愛尚美術》 2017年3期。

五、論文集論文
方聞:〈論中國畫的研究方法〉,洪再辛編:《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 1950-1987》(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
王耀庭:〈清王翬《畫溪山紅樹》研究〉,「2013山水清暉──王鑑、王暉及虞山派繪畫學術研討會」論文(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13年9月4、5、6日)。
林柏亭:〈小景與宋汀渚水鳥畫之關係〉,《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
邱士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處 助理研究員):〈象外之致—董其昌的繪畫〉,李玉珉等編著:《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年)。
秋山光和:〈唐代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表現〉,敦煌文物研究所編著:《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1990年),第五冊。
馬銘浩:〈論文人畫系統成立的中心思想—以詩畫融通為基點〉,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張建林:〈唐墓壁畫中的屏風畫〉,《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羅世平:〈《夏山圖》—方聞繪畫史得失辨〉,《藝術史的視野》(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年 )。
嚴耕望:〈唐代佛教之地理分布〉,《中國佛教史論集(隋唐五代篇)》 (臺北:大乘文化,1977年)。

六、碩博士論文
毛文芳:《董其昌逸品觀念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3年)。
吳啟禎:《王維詩之意象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5年)。
杜昭瑩:《王維禪詩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2年)。
林英娟:《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學之研究:山水畫的禪意境美學之發展及其體系的建立之重省》(臺北:華梵大學東方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孫菊君:《郭世元摹輞川圖石刻拓本》(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劉樺楨:《王維詩的色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袁光明:《中國繪畫表現之空間思維—從先秦至宋代山水畫論為據》(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許著言:《一超直入如來地—論董其昌繪畫世界中「仿」的頓悟》(臺中: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楊天助:《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蘇心一:《王維山水詩畫美學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于成君:《論日本學者對王維詩畫的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畫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孫恩揚:《禪心.畫境—試論唐代禪宗與水墨畫的演變》(天津:南開大學碩士論文, 2005年)。
楊杰:《觀空逾境—王維禪詩對宋元時期山水畫的影響》(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16年)。
鄭以墨:《五代王處直墓壁畫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七、圖錄
(元)趙孟頫書:《趙松雪行楷蘭亭十三跋》(臺北:華正書局, 1988年)。
(清)張照等纂修:《秘殿珠林.石渠寶笈》(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第12冊.繪畫編》(臺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  
文物出版社編:《五代王處直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王念祥:《中國古代山水畫鑑賞》(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0年)。
成文出版社編:《唐宋元明名畫大觀》(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李玉岷主編:《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臺北:故宮博物院,2003年)。
李玉珉、何炎泉、邱士華等編:《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編著:《壁上丹青 : 陝西出土壁畫集》(北京:科學出版發行, 2009年)。
陝西省博物館唐墓發掘組:《中國考古集成》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編:《故宮書畫錄》(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印行,1956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景印吳鎮竹譜》(臺北:故宮博物院,1970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貝會編輯:《園林名畫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1987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故宮書畫圖錄》(臺北:故宮,1989年)。
盛天曄主編:《歷代經典繪畫解析—元代篇》(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4年)。
盛天曄主編:《歷代經典繪畫解析—宋代篇》(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1年)。
盛天曄主編:《歷代經典繪畫解析—明代篇》(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2年)。
盛天曄主編:《歷代經典繪畫解析—清代篇》(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2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著:《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1990年)。
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石窟全集.18.山水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
蔡宜璇總主編:《悅目:中國晚期書畫》(臺北:石頭出版社,2001年)。
薛永年、王連起總主編:《石渠寶笈》(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發行,2014年,故宮博物院藏清內府抄本合編)。

八、影視新聞
秦漢元:〈陝西發現現存最早唐墓山水屏風壁畫〉,《新華社-新華網》,2018年2月2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02/02/c_1122360416.htm
敬澤昊:〈唐高祖曾孫墓重見天日 山水壁畫或為中國現存最早〉,《西部網-陝西新聞網》,2017年7月11日。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7-07/11/content_15145133.htm
劉呆運、程旭:〈陝西長安唐韓休墓首次發現獨屏山水圖壁畫〉,《中國文物報》,第1版,2014年12月5日。
冀浩凡:〈西安發掘唐宰相韓休墓 現唐代最早獨屏山水壁畫〉,《中國新聞網》,2014年11月18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11-18/6785820.shtml

九、引用網頁
賀西林:〈山水之變—韓休墓壁畫的啟示〉,《2016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現場演講稿。資料來源:雅昌講堂3558期。 http://video.artron.net/20170126/n905534.html
《大汗的世紀  元蒙時代的書畫藝術》  故宮博物院網頁:
https://theme。npm。edu。tw/khan/Article。aspx?sNo=03009155  檢索日期:20180930
《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的高清長卷圖像可參見以下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網頁 :http://theme.npm.edu.tw/exh104/form10401/ch/photo03.html
《鵲華秋色圖》的高清全幅圖像,可參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的網頁:http://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909
《湖庄清夏圖》的高清圖片(含拖尾題跋)可參見「中華珍寶館」網頁:
https://ltfc.net/img/55948126aeae07896751524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