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1201023520000
DOI 10.6846/TKU.2010.00433
論文名稱(中文) 荀韓人性論及其禮法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thought of XuZi’s etiquette and HanFei’s law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蔡宜蓉
研究生(英文) Yi-Jung Tsai
學號 69501041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12-22
論文頁數 12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高柏園
指導教授 - 連清吉
委員 - 邱黃海
委員 - 王邦雄
委員 - 高柏園
關鍵字(中) 荀子
韓非
人性
性惡論
仁性自利
禮思想
法思想
關鍵字(英) Xun Zi
Han Fei
human nature
the nature discusses
the human nature self-interest
etiquette
law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的旨趣,乃因荀韓的師承關係,以及一為儒家人物,一為法家人物,在思想的傳承上有著很大的轉折,這對人性的存在價值,會產生不同的評價,從而對政治和社會的建構,也會有不同的看法。由孔孟發展而來的道德生命內在性涵養,而一路轉至荀子,就必須以禮義之道才能撐起外王事蹟和聖賢人格,期間的思考路線及其意義就顯示出很大的不同,及至韓非,在任法的籠罩下,又顯示出更大的差異和不同,可以說是完全脫離道德的思考範疇,只有一心要建立富國強兵的意圖,此對法的意義來說是有其真正的作用存在,但是,對於人性的價值就變調許多了。
    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荀子和韓非之間,存在著師承關係,因此,他們在思想上必然有一定的傳承,但是,荀子在政治上主張禮治,韓非則主張法治,一為儒,一為法,同為戰國末期學術思想界大家,皆影響後世政治傾向甚巨。然而,荀子未順著孟子性善論發展,反而提出「性惡論」的觀點,故主張應以「禮」來匡正,而成人倫之致,進而成就王道思想的禮義之統;韓非對於人性的主張,雖不直稱是性惡,但是,其亦認為人性是自利自為的,可以說是由其師荀子的性惡之論點轉化而來。為了君國的目的與國家的利益,人性的自私性必須被剝離,則其手段就須以法來教化、導正,甚至限制其發展,儒家的思想向來是和法家思想相衝突的,而荀子既與韓非有師徒的關係,且思想系統的建立又有架構上的差異,可說是相當有趣的事,如果能夠回到思想的原點上來探討,應該是值得研究的工作,因此,本論文的研究方向,希望探討由荀子、韓非的思想形成和兩者間的關係,進而結合兩者經驗論的思想,融合荀、韓思想而予以分析論述,從荀、韓的中心思想──禮與法,探究其成因及意義,與其如何構成荀、韓思想的體系,而由禮、法的歷史遞衍,求其關係及時代意義。將荀子的重要觀念,如:性惡、禮義和禮與法的關係,和韓非法的觀念加以探討分析,因此,重點是在於禮法的層面上,但是,要論及禮法的觀念,就必須先論述人性的本質為何,因為,包括社會和國家,都是由人所組成的,所以,由人性的說法著手,才有可能把握住禮法觀念的形成和實踐的可能性。
    因此,本論文想以研究者的思考和古人的思想,做一個相互的溝通與呼應,希望能夠以現代人的想法,為先人的思想結晶做再一次的肯定,不管以往對荀、韓的思想做何評價,如此的研究入手,亦是一種對先人思想的尊重,希望能夠達到這樣的研究態度和對思想開放性的期許。
英文摘要
Present paper idea, because Xun Han transits the discipling from the relations, as well as one is the Confucianist character, one is the legalist school character, has the very big transition in the thought inheritance, this to the human nature existence value, will have the different appraisal, thus to political and society's construction, also will have the different view. Moral life internality self-control which comes by the Confucius and Mencius development, but a group extension to Xun Zi, must be able to support outside the king fact and the saints and sages personality road of by the liyi, the period ponder route and the significance demonstrate the very big difference, until Han Fei, no matter what law covering, also demonstrates a bigger difference and different, May say that is separated from moral completely the ponder category, only then must establish enrich the country and strengthen its military power's intention wholeheartedly, this has its true function existence to the law significance, but, regarding human nature value on transposition many.
    Looking from the thinking history angle, between Xun Zi and Han Fei, exists transits the discipling from the relations, therefore, they have certain inheritance inevitably in the thought that but, Xun Zi advocates in politics rules by ritual, Han Fei advocates the government by law, one is a Confucian, one is a law, with for the Warring States last stage academic circle of thinkers everybody, all affects the later generation political orientation to be really great.
    Therefore, the present paper wants by researcher's ponder and ancient's thought that makes a mutual communication with to echo, hoped that can take modern people's idea, make the affirmation again as ancestors' thought crystallization, no matter formerly to Xun, Han's thought made what appraisal, the like this research obtains, is also one kind to the ancestors thought respect, hoped that can achieve such research manner and to thought open hop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3 
   第三節 研究範圍..........................................4 
   第四節 研究論題─人性論的起源以及與禮法的關係............6 
     一、人性論的起源...........................................6 
     二、如何從人性論建立起禮與法的地位和關係...................7 

第二章 荀子性惡論之剖析─人之性惡.......................11 

   第一節 「性」的定義與內容...............................11 
     一、感官與徵知的本能......................................14 
     二、生理與心理的欲望......................................15 
   第二節 「性惡」之主張與論證.............................16 
     一、從人欲之「順是」言性惡................................18 
     二、從師法禮義之所起言性惡................................18 
     三、從生而離其樸、離其資言性惡............................19 
     四、從人之欲為善言性惡....................................19 
     五、從辯駁「性善」言「性惡」..............................20 

第三章 韓非人性論之觀察─人性自利.......................22 

   第一節 韓非的人性觀.....................................22 
     一、韓非對人性的定義......................................22 
     二、韓非人性觀點的淵源....................................24 
       〈一〉韓非承繼荀子人性觀點之處............................25 
       〈二〉韓非承繼商君人性觀點之處............................26 
     三、韓非人性觀點的創新....................................27 
   第二節 韓非人性觀的內容.................................29 
     一、父子自利..............................................29 
     二、夫婦自利..............................................30 
     三、君臣自利..............................................32 
     四、世人自利..............................................32 
   第三節 韓非人性觀的評價.................................33 

第四章 荀子「禮」思想之探究.............................35 

   第一節 荀子禮論之內容...................................35 
     一、禮的起源..............................................35 
       (一)「化性起偽」之說....................................38 
          1、聖與凡之性,無所不同...................................38 
          2、性偽之分...............................................39 
          3、對治「性惡」的方法在於「化性起偽」.....................40 
          4、心的修養是「化性起偽」成為可能的一大關鍵...............41 
     二、禮的範圍..............................................43 
       (一)禮與自然的關係......................................44 
          1、天人之分...............................................44 
          2、以禮治天...............................................45 
     三、禮的功用..............................................47 
       (一)禮與個人的關係......................................48 
          1、禮與教育...............................................48 
          2、禮與修身...............................................53 
       ﹝二)禮與社會國家的關係..................................55 
          1、社會的起源.............................................55 
          2、社會的組織要件.........................................55 
          3、理想的社會.............................................57 
       (三)以禮定分............................................61 
       ﹝四)以禮養群...........................................65 
       (五)以禮節情............................................68 
  第二節 禮論之延伸─由禮而法的延伸.......................71 
     一、「禮」與「法」的關係..................................71 
     二、隆禮重法的發展........................................73 
     三、「禮」、「法」的制作順序..............................75 

第五章 韓非「法」思想之研究.............................78 

   第一節 法的定義.........................................78 
     一、韓非之「法」乃是國君用以治國使民的依據................79 
     二、韓非之「法」乃是屬於明文公佈的「成文法」..............79 
     三、韓非之「法」乃是以利害決定法之存廢....................80 
   第二節 法的特性.........................................81 
     一、一致性................................................81 
     二、公正性................................................82 
     三、強制性................................................83 
     四、時宜性................................................83 
   第三節 法的實踐.........................................84 
      一、國君能明法治國........................................84 
      二、人臣能奉法行事........................................85 
      三、以法為教..............................................85 
   第四節 法的目的.........................................86 

第六章 荀子思想與韓非思想之比較.........................89 

   第一節 荀、韓人性觀之比較...............................89 
   第二節 荀、韓禮法觀之比較...............................97 

第七章 結論............................................115 

附錄 參考書目..........................................120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漢)司馬遷撰,世界書局主編,《新校史記三家注》〈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台北:世界書局,2007年2月。
2、(清)阮元,《阮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3、(清)阮元,《阮刻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1月。
4、(清)阮元,《阮刻十三經注疏‧尚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1月。
5、(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二十卷考證二卷》,台北:世界書局,1955年。
6、(清)嚴萬里,《商君書》,台北:世界書局,1955年。

二、當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王靜芝,《韓非思想體系》,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88年。
2、王先謙,《荀子集解》,香港:中華書局,1988年9月。
3、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3月。
4、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
5、王忠林,《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2月。
6、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卷》,中國大陸: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7、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12月。
8、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
9、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
10、吳秀英,《韓非子研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11、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10月。
12、李甦平,《韓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13、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月。
14、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4月。
15、姚蒸民,《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16、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
17、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6月。
18、姚蒸民,《韓非子通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19、施覺懷,《韓非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20、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21、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22、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
23、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
24、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25、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
26、章太炎,《檢論‧卷九‧商鞅篇》,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27、陳飛龍,《荀子禮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4月。
28、陳啓天,《中國法家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6月。
29、張純‧王曉波,《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30、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31、陳大齊,《陳百年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32、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文化大學,1993年1月。
33、陳啓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1月。
34、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35、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36、焦循,《孟子正義》,台北:世界書局,2009年3月。
37、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1月。
38、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
39、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月。
40、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41、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42、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2月。
43、熊公哲,《荀卿學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44、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4月。
45、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4月。
46、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2 月。
47、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6月。
48、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0月。
49、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3月。
50、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10月。
51、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月。
52、謝無量,《古代政治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53、謝雲飛,《韓非子析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4月。
54、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83年。
55、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6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王德昭,〈馬基雅弗里與韓非思想的異同〉,《新亞書院學術年刊》,1967年9月。
2、王邦雄,〈論荀子的心性關係及其價值根源〉,收錄於《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8月。
3、王邦雄,〈從儒法之爭談韓非哲學的現代意義〉,收錄於《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4年3月。
4、岑溢成,〈荀子〉,收錄於《中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上冊)》,台北:空中大學。
5、岑溢成,〈「生之謂性」釋論〉,收錄於《鵝湖學誌》第一期,台北:鵝湖雜誌社,1988年5月。
6、岑溢成,〈荀子性惡論析辯〉,收錄於《鵝湖學誌》第三期,台北:鵝湖雜誌社,1989年9月。
7、林義正,〈先秦法家人性論之研究〉,收錄於台大哲學系主編的《中國人性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3月。
8、陳伯駒,〈韓非性惡思想之研究〉,《嘉義師專學報》第三期,1972年5月。
9、陳弱水,〈立法之道─荀、墨、韓三家法律思想要論〉,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11月。
10、曾昭旭,〈孔子〉收錄於《中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台北:空中大學,1989年9月。
11、曾春海,〈荀子的社會思想研究〉,《政治大學學報》第65期,1992年9月。
12、楊國榮,〈儒學的衍化與轉向─荀子思想新論〉,《孔孟學報》第66期,1993年9月。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張靜雯,《韓非法治思想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塗四寬,《韓非勢治思想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