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701200812571800
DOI 10.6846/TKU.2008.00463
論文名稱(中文) 師陀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Shi Tuo’s Fi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1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陳虹霖
研究生(英文) Hung-Lin Chen
學號 69300003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12-22
論文頁數 8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共同指導教授 - 胡衍南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張雙英
委員 - 蘇敏逸
關鍵字(中) 師陀
小說
京派
左翼
關鍵字(英) Shi Tuo
Fiction
Leftist
Beijing Schoo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師陀曾於一九三七年五月,以首部短篇小說集《谷》與曹禺、何其芳同時獲得《大公報》的文藝獎金。然而,一直到目前為止,師陀的相關評論及研究仍遠不及同時期的知名作家。正因為如此,本文便以此為研究動機,企圖提出全面性客觀探討的論文。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和第五章分別為緒論和結論。第二章探討的是師陀短篇小說中的題材,共分「果園城記」、「人性的探索」以及「愛戀故事」三節。除了分析這三個師陀的創作方向外,最重要的是藉由此出發,探討師陀與京派文學之間的關係;並在「人性的探索」中討論師陀與左翼文學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寫的是短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由「漂泊者」、「女性角色」和「知識份子與改革者」三個人物類型切入,探究這些人物所背負的意義和精神。
第四章師陀中長篇小說探析,基本上是以小說的內容做為分節的依據,其中第一節的〈無望村的館主〉、〈歷史無情〉和〈荒野〉都是以「鄉土人物」為主題,而第二節〈結婚〉、〈馬蘭〉和〈雪原〉則是以「知識份子」為主題。
整體來說,師陀小說可歸納出四個特色:一、就小說內容的表現手法而言,師陀慣用對比的模式展現其諷刺的內涵。二、積極突破固有的小說形式。三、就敘述手法而言,師陀多以「說書人」的姿態鋪寫小說。四、就小說基調而言,「悲」是師陀小說中不變的定調。此外,我必須強調的是,師陀在左翼與京派文學並行的時代環境之下創作,不可能脫離這些潮流而獨立寫作,所以在他的作品裡出現了兩種時代潮流所造成的影響是極其自然的現象,因此,承認左翼與京派在師陀作品中並存或許更符合師陀作品的原貌。
英文摘要
Shi Tuo earned the Award Of Art by Da Gong News with Cao Yu and He QiFang, in May 1937. Until now, the commentary and researches of Shi Tuo are still relatively inferior to the well-known writers in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u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it as the motive for research, and attempts to propose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discussio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5 chapters. The 1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5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2nd chapter is the subject of Shi Tuo’s short stories. It’s divided into 3 sections, including “Orchard City”, “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Love Story”. Besides analyzing these 3 writing direction of Shi Tuo, there are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 Tuo and Beijing Schoo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 Tuo and Leftist.
The discussion of the 3rd chapter is the image of characters in the short stories. It’s divided into 3 sections, including “The Vagrants, “ Women Characters”, and “Intellectual and Innovators”. This chapter is discussed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characters. 
The 4th chapter is about Shi Tuo’s novel. It divided by the subjects basically. The subjects of “An Owner Of Despairing Village”, “The Calloused History”, and “The Bush” are local characters, and the subjects of “Marriage”, “Ma Lan”, and “Snowfield” are about Intellectual.
On the whole, the most noticeable of Shi Tuo’s fiction are listed below: 1. Shi Tuo was used to reveal his satire by contrast model. 2. Break through the inherent form actively. 3. Be a storyteller. 4. Sadness is the constant atmosphere. Besides, what I must emphasize is that Shi Tuo was affected by Beijing School and Leftist. This is a extremely phenomenon. It is wrong to place him into these two school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	論文架構說明……………………………………………………………5

第二章	師陀短篇小說中的題材──兼論師陀與京派、左翼之關係……………7
第一節	果園城記…………………………………………………………………7
第二節	人性的探索……………………………………………………………..17
第三節	愛戀故事………………………………………………………………..28

第三章	師陀短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33
第一節	漂泊者的形象描繪……………………………………………………..33
第二節	小說中的女性角色探析………………………………………………..38
第三節	知識份子與改革者……………………………………………………..45

第四章	師陀中長篇小說探析……………………………………………………..51
第一節	〈無望村的館主〉、〈歷史無情〉、〈荒野〉…………………………..51
第二節	〈結婚〉、〈馬蘭〉、〈雪原〉…………………………………………..60

第五章	結論………………………………………………………………………..75

附錄:參考書目……………………………………………………………………..81
參考文獻
一、	主要參考書目

劉增杰編校、師  陀著:《師陀全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	一般書目

丁  帆等:《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王曉初:《中國現代文學的多重視野》,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孟  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9月。
季羨林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現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林偉民:《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張  泉譯、耿德華著:《被冷落的缪思──中國淪陷區文學史(1937-1945)》,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8月。
張中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小說敘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彭小妍編、沈從文著:《沈從文小說選》,台北:洪範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黃  健:《京派文學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6月。
楊  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4月重印。
楊  澤編、魯  迅著:《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10月初版。
廖超慧:《中國現代文學思潮論爭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12月。
趙冬梅:《小城故事: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小城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劉進才:《京派小說詩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劉增杰編:《師陀研究資料》,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刷。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錢理群:《生命的沉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8月。
錢理群:《錢理群講學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5月。

三、	學位論文

王鵬飛:〈論師陀早期小說中的悲劇色彩〉,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汪振軍:〈獨立精神的堅守與失落──四五十年代知識者題材小說研究〉,河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郝魁鋒:〈論師陀小說創作的形式特徵〉,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張定浩:〈從蘆焚到師陀──在一條文學道路的背後〉,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莫珊珊:〈失落詩意尋找中的心靈挽歌──從魯迅、沈從文、蕭紅、師陀看中國現代還鄉文學創作〉,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黃景譽:〈論師陀和他的小說世界〉,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楊紅霞:〈師陀小說敘事視角的選擇及文化意蘊〉,雲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趙嚴俊:〈師陀鄉土小說創作論〉,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魏傳業:〈師陀鄉土小說論〉,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羅風云:〈都市的煩俗人生與悲劇寫實──論四О年代都市小說的品格〉,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四、	期刊論文

孔令環:〈師陀鄉土小說的「吃人」主題〉,《文教資料》,2006年12月號下旬刊。
王  欣:〈一曲生命的悲歌──論師陀《果園城記》中的女性〉,《社科縱橫》,第21卷第6期,2006/06。
王  欣:〈論師陀作品中的女性生命關懷〉,《江西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12期。
王  軍:〈師陀《無望村的館主》的修改與主題演變〉,《社科縱橫》,第20卷第2期,2005/04。
王  穎:〈道德意識和審美意識的交錯──抗議文學的知識份子形象〉,《舟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王理香:〈論師陀小說的藝術風格〉,《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0/06。
王愛松:〈從文化影響看「京派」與「海派」的自然形態〉,《貴州社會科學》,第127期,1994。
白春超:〈泛指師陀小說的寫作策略〉,《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1期,2000/01。
白春超:〈從不同藝術途徑建構的鄉土小說──中國現代鄉土小說研究之二〉,《周口師專學報》,第11卷第1期,1994/03。
白春超:〈論師陀鄉土小說的藝術個性〉,《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1997。
余黨緒:〈跋涉與沉思──論師陀小說的文化品格〉,《上海大學學報》,第4卷第2期,1997/04。
宋立民:〈批判與建設──四十年代鄉土小說對倫理文化的探尋〉,《淄博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
李春紅、楊  鐗:〈師陀《果園城記》的語言策略〉,《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7期,2003/07。
李春紅:〈「不希求了解……」──師陀(蘆焚)漫談〉,《石家庄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3卷第3期,2001/09。
李春紅:〈日常中的無常──試論師陀《果園城記》的小城人生〉,《成都師專學報》,第21卷第1期,2002/03。。
李春紅:〈無望中的希望──試論師陀短篇小說創作中的生存焦慮〉,《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2/05。
李曉寧:〈京派的敘事態度與小說文體〉,《吉首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1994。
周黎燕:〈論師陀小說《結婚》的現代性〉,《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05/12。
邱麗平:〈敘述與意義──論師陀小說《馬蘭》與《結婚》的敘事藝術〉,《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4期,2006/12。
姚秋華:〈論師陀筆下的游子形象〉,《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2卷第3期,2005/09。
范家進、唐文秀:〈荒涼歲月裡的「甜蜜舊夢」──讀師陀的《果園城記》〉,《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2003/07。
范智紅:〈平凡生活的復現及其敘事功能〉,《文學評論》,1997年第2期。
夏崇德:〈四十年代現代小說漫談〉,《台州師專學報》,第17卷第1期,1995/02。
殷衛星:〈論師陀的長篇小說〉,《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1994/03。
郝魁峰:〈論師陀早期創作中的左翼情節〉,《平頂山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6/02。
馬俊江:〈師陀與魯迅〉,《魯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8期。
高佚婧、王桂霞:〈孤島中的師陀〉,《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6年06期。
高娓娓:〈試論師陀「果園城」中的跋涉者形象〉,《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2期,2006/06。
參  元:〈「革命┼戀愛」主題的類型和邏輯〉,《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1996。
張仲慧:〈師陀《果園城記》簡評〉,《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12。
梁  鴻:〈論師陀作品中的詩性思維──兼論中國現代鄉土文學的兩種詩性品格〉,《中州學刊》,第130期,2002/07。
梁素芳:〈「失樂園」裡的悲劇──論師陀《果園城記》中男性形象〉,《河南農業》,2007年2期。
陳  晨:〈「鄉下人」的精神訴求與文學想像──沈從文、師陀創作比較論〉,《河南社會科學》,第14卷第1期,2006/01。
陳克蘭:〈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審美特徵〉,《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陳家祥:〈師陀鄉土敘事的荒野意識〉,《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8卷,2007/02。
陳廣彔:〈中國現代文學母親形象表現的模式與嬗變〉,《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1994/07。
喻曉薇:〈心靈廢墟──師陀早期創作的精神特質〉,《開封大學學報》,第17卷第1期,2003/03。
游修慶:〈時間意識和面向時間的生存姿態──師陀《果園城記》意蘊探討〉,《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2/09。
焦玉蓮:〈師陀三部小說的敘事特徵分析〉,《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楊  義:〈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緣及審美形態〉,《海南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1996。
楊玉霞:〈師陀創作研究綜述〉,《柳州師專學報》,第18卷第4期,2003/12。
楊曉塘、宋立民:〈四十年代鄉土小說的生命意識與生存方式〉,《洛陽大學學報》,第11卷第1期,1996/03。
解志熙:〈現代中國「生活樣式」的浮世繪──師陀小說敘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2007年第3期。
趙江榮:〈情感  欲望──師陀長篇小說對情感/欲望啟蒙的堅守〉,《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趙江榮:〈道德目光下的城市敘事──以師陀《結婚》為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2期,2006/03。
劉敏慧、周  鴻:〈鄉土中國的憂傷凝視──師陀短篇小說集《果園城記》讀解〉,《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2期,2002/03。
蔣明玳:〈鄉土抒情與嚴峻諷刺的和諧統一──論師陀小說的現實主義藝術風格〉,《南京經濟區域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1。
盧建江:〈中國現代作家的故鄉敘事──師陀的還鄉之旅〉,《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6期,2006/11。
蕭四新:〈土地原型與戀土情節〉,《咸寧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1995/02。
錢理群:〈《萬象雜誌中的師陀的長篇小說《荒野》〉,《中國現代研究叢刊》,第3 期,2005。
閻浩崗:〈沈從文與師陀:創作個性的自覺追求〉,《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2期,2004/03。
魏桂秋:〈論師陀《果園城記》中對悲情故土的彌合意識〉,《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6。
龐  壯:〈重返「果園城」──師陀《果園城記》解讀〉,《宿州師專學報》,第18卷第4期,2003/1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