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8201614155500
DOI 10.6846/TKU.2016.00431
論文名稱(中文) 荀子教育思想對當代的啟示-以國中小教學實務為範圍
論文名稱(英文) The modern curriculum and Xunzi's educational though : analysis of practical examples from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李國彰
研究生(英文) Kao-Chang Li
學號 60075016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7-18
論文頁數 9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游家政
委員 - 崔成宗
委員 - 葉興華
關鍵字(中) 荀子
當代
關鍵字(英) Xunzi
contempora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探討荀子教育思想對當代的啟示,目的在於:一、探究荀子教育觀;二、探究荀子學習觀;三、分析荀子教育觀與學習觀的應用。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對荀子理論與中小學之教學實務進行資料分析。
荀子教育觀以「天論」與「性論」為根本。「天論」認為自然萬物不存在先天的人格,故人當自立自強,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強調人作為的可能性。「性論」則認為人的天性只是動物性,在先天能力材性上的差別,皆由後天學習所養成。因此,「天論」注重人的可能性,「性論」強調可控的後天教育,營造出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
荀子學習觀以「禮論」與「心論」為次序。荀子認為,自然萬物的運行有其規律,人也是順應規律而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所以若能更好運用規律,就能更好的成就人類社會。因此荀子的學習觀主張,先以「禮論」學習、理解外在的規律,進而讓人具備「心論」的判斷能力,對規律加以延伸、運用。形成外鑠的,由外而內的學習方法。
因此本研究以荀子的教育觀與學習觀為準,參照部分教育理論,並援引國中小學的教學實務,以確定荀子教育觀與學習觀在教學實務上的可行性與運用性,增進自身教學之能。
故,本研究歸納結論如下:
一、	以人為本。
二、	重視後天教育
三、	教育從外在規範開始
四、	判斷與運用能力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Xunzi's educational though to ensure its feasibility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i) characterise Xunzi’s educational and (ii) learning views, and (iii) analys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Xunzi’s educational thought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nalysing real-lif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examples. 
Xunzi’s educational views were based on ‘Tianlun’ and ‘Xinglun’. Tianlun emphasis on one’s possibilities, that every individual does not have its pre-set characters when they were born. Consequently,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depends on one’s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On the other hand, Xinglun stress on the animal-like innate behaviour of every person which is later shaped by learning. Xinglun indicates that anticipated acquired learning determines one’s proactive learning attitude.
Xunzi’s learning view then discussed ‘Lilun’ and ‘Xinlun’. Xunzi believed every human being follows the natural operative rules.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the natural rules will lead to a better human living. Lilun appreciates the external natural rules, leading to an inborn finding of Xinlun, which extends and practises natural regulations. Xunzi’s learning view, therefor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environmental-shaped learning.
Collectively, the analysis of Xunzi’s theories along with practical educational example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 one’s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combining with (ii) the necessity of acquired education, as well as (iii) importance of rules reinforcement, and most importantly, (iv) decis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荀子的教育觀	11
第一節	天論	12
第二節	性論	21
第三章	荀子的學習觀	35
第一節	禮論	36
第二節	心論	48
第四章	荀子教育觀與學習觀的當代運用	63
第一節	外在規範	        65
第二節	情境教育 	68
第三節	典範學習 	75
第五章	結論與啟示	81
第一節	以人為本 	82
第二節	重視後天教育	84
第三節	教育從外在規範開始	85
第四節	判斷與運用能力	87
參考文獻  89

圖1-4-1 荀子的教育觀 8
圖2-2-1 馬斯洛需求層次與「性」、「偽」的比較 31
參考文獻
山夢嫻(2015)。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環境教育研習營課程發展中環境教育意涵與價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王先謙(1973)。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1995)。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王惠雯(2012)。荀子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屏東。
王嘉陵(2003)。荀子「化性起偽」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
王曉波(1983)。古代民主與民本思想。載於大陸雜誌,67(1),14-24
王嶸(2007)。試析荀子的教育教學思想。載於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2),55-56。
方志華(2010)。王夫之的「學」「習」思想及其對孟、荀天人關係思想之融攝。載於道德情感與關懷教學,313-336。臺北:學富文化。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1989)。中國教育史。臺北:五南出版社。
田文軍(2012)。德性之「仁」與規範之「仁」──簡論早期儒家的「仁」說及其現代價值。載於近世中國的儒家與儒學,3-12。北京,人民出版社。
田富美(2006)。清代荀子學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牟宗三(1979)。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成雲雷(2007)。先秦儒家聖人與社會秩序建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元發(1988)。涂爾幹社會學引論。臺北:遠流出版。
朱文靜(2007)。孟子與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較。載於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7)。
江心力(2005)。20世紀前期的荀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伍振鷟(1978)。先秦諸子教育思想。臺北:偉文出版社。
伍振鷟(1987)。中國教育思想史。臺北:師大書苑。
伍振鷟(2006)。中國教育思想史大綱。臺北:五南出版社。
伍振勳(2009)。語言、社會與歷史意識──荀子思想探義。載於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4。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李文演(1991)。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冰燕(2012)。荀子教育思想之現代闡釋。前沿,2012(9),49-51。
李君奭(譯)(1975)。杉本達夫著。荀子。專心企業有限公司出版社。
李霞(2005)。荀子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新探。載於管子學刊,2004(4),36-38。
李滌生(1979)。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李瑩瑜(2009)。荀子內聖外王思想研究。載於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5。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余家菊(1976)。荀子教育學說。載於先秦諸子學五種。出版者不詳,龍泉書屋總經銷。
吳乃恭(1988)。荀子性惡論新議。載於孔子研究,1988(4),36-39。
吳孟芬(2008)。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意識形態之批判論述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吳復生(1998)。荀子思想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佐藤匠之(2013)。荀子禮制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杜國癢(1981)。荀子從宋尹黃老學派接受了什麼。載於先秦諸子的若干研究。出版者不詳。
東方朔(2008)。「天人相分」與人的尊嚴——荀子「天論」的一個側面。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8(3),33-39。
周文(1988)。化性起偽申義。中國文化月刊,106,74-89。
周曉虹(譯)(1995)。班杜拉(Albert Bandura)著。社會學習理論。臺北:桂冠。
周群振(1987)。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周紹賢(1966)。荀子要義。臺灣中華書局印行。
周群振(1985)。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周德良(2011)。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林淑穎(2011)。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品格相關故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林秀宜(2012)。以社會認知理論探討綠色消費行為之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
姜尚賢(1990)。荀子思想體系。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洪如玉(2001)。從當代教育學角度探討荀子「天論篇」的現代意義。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38,41-46。
荀況(2007版本)。荀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胡適(1958)。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韋政通(1966)。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載於王思迅(主編),二十世紀心理學大師系列,11。臺北:貓頭鷹出版。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君毅(1979)。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九龍:新亞書院研究所。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馬國瑤(1996)。荀子政治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馬偉怡(2009)。荀子對人的角色定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臺北。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11)。特色桃花園──桃園縣學校特色認證專輯。臺中:晨星出版。
唐淑雲(1997)。治國名儒──荀子。臺北市:昭文社。
張竹貞(2008)。《荀子》與《韓非子》教育思想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
郭秀芳(2012)。嘉義縣國民中小學校園文化核心價值之實踐與學校內部社區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郭彩雲(2009)。荀子教育思想與班級經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張鳳林(2012)。荀子教育思想與方法今釋。載於學理論,2012(7),161-162。
張祥龍(2010)。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從《春秋》到荀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大齊(1989)。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陳正之(1997)。臺灣歲時記: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陳玉卿(2015)。學校規範與社會期望之研究──以臺中市某國中服裝儀容規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合作經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
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宜屏(2009)。論荀子的「化性起偽」說。問學集,16,164-176。
陳秀娃(2005)。稷下《管子》四篇與荀子心論之對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奕霖(2012)。航海王主角元素探討和對國中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動畫遊戲設計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陳飛龍(1979)。荀子禮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品元(2014)。漢娜鄂蘭及其思想。載於巴黎視野,28,48-51。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陳德和(2003)。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洪葉文化事業。
陳福濱(2007)。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價值。載於哲學與文化,34(12),5-20。
陳靜美(2010)。荀子的教育哲學──以「成德理論」為進路。載於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10(4)。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莊耀嘉(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桂冠圖書。
許育健(2011)。國語文教科書內容設計之研究──以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許秀容(1986)。台灣海峽兩岸兒童政治社會化研究──小學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許麗雯(2006)。教你看懂荀子。臺北: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章佩玉(2012)。運用社會學習理論於Facebook學習社群進行知識分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馮兵(2007)。荀子的社會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啟示。載於東南文化,2007(6),61-66。
馮友蘭(2005版本)。中國哲學簡史。香港:三聯書店。
曾春海(2012)。中國哲學史綱。臺北:五南出版社。
傅任敢(譯)(1968)。洛克著。教育漫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彭萬榮(1994)。荀子的哲學──進取人生。載於揚帆(主編),中國人生叢書,7。臺北:揚智文化。
黃嬌娥(2014)。荀子積偽重學的教育思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臺北。
楊大膺(1936),《荀子學說研究》,中華書局。
楊秀宮(1992)。荀子心性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趙吉惠(1999)。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載於哲學與文化,302,648-658。
趙衛東(1997)。論荀子客觀的天人合一——對牟宗三先生《荀學大略》之再詮與印申。載於第六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501-511。鵝湖出版社。
廖名春(1994)。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
劉盈瓘(2011)。荀子思想與校園霸凌防治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
樓宇烈(2004)。荀子的「禮」論與「群居和一」的政治理想。載於溫故知新─中國哲學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歐陽秀明(2009)。荀子的幼兒教育思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
蔡育慧(2013)。從社會認知理論觀點探討年輕族群使用臉書在工作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賴純美、陳籽伶(2013)。性本惡‧荀子。臺中:好讀出版。
鮑國順(1993)。荀子學說析論。臺北:華正書局。
錢穆(1986),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嶽麓書社。
錢穆(1992)。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蔡仁厚(1984)。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儲昭華(2005)。名分之道──從荀子看儒家文化與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鍾曉彤(2011)。荀子的人性論與理想社會研究。載於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25。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謝美慧(2013)。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政策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一所小學實施環境教育特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花蓮。
謝淑容(2015)。從品德教育觀點論佛洛依德心理分析和孟子、荀子心性論。南榮學報,18,1-22。
魏元珪(1980)。孟荀道德哲學之比較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魏元珪(1983)。荀子哲學思想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出版社。
魏元珪(1983)。荀子哲學思想。載於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4,127-134。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魏元珪(1987)。荀子哲學思想。谷風出版社。
魏義霞(2005)。七子視界:先秦哲學研究。
譚宇權(1994)。荀子學說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蘇川琪(2012)。人物故事及其勵志特質-以小天下人物館系列作品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雅莉(2004)。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研究(1952-2004)(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