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8201021080500
DOI 10.6846/TKU.2010.00428
論文名稱(中文) 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權運動議程建構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Agenda Building of the Disability Rights Movement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黃瀅潔
研究生(英文) Huang Yin-chieh
學號 69564059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5
論文頁數 16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聰吉
委員 - 陳志瑋
委員 - 邱大昕
關鍵字(中) 身心障礙人權
身心障礙者權利運動
議程建構
關鍵字(英)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Disability Rights Movement
Agenda Build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身心障礙人權在國際間早已受到高度的重視, 2006年8月聯合國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21世紀第一個國際人權條約,也是第一部保障身心障礙者權利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至今,台灣身心障礙人口數已經超過一百零七萬人,2007年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與更名,身心障礙人權在法律上已有相當的規範,至此,身心障礙人權追求的是一個自由與平等的完全享有,能夠全面參與社會。
  本研究以身心障礙人權為主軸,運用議程建構理論探討整個台灣身心障礙人權運動的發展過程,包括創始階段、界定階段、擴散階段以及進入階段。以深度訪談內容與次級資料分析國際身心障礙人權發展、台灣身心障礙人權運動的演變過程以及台灣與國際間的連結。故本文擬提出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國際身心障礙人權理念的發展過程內容為何?
(二)台灣身心障礙人權運動的議程建構過程,其形成與演變的因素為何?以及各階段議程建立者所採用的策略與彼此之間的互動情形。
(三)現階段在台灣身心障礙人權的發展現況。
  研究發現身心障礙人權思潮來自於西方,而台灣身心障礙人權運動亦緊追著國際的步伐。此外身心障礙人權運動的創始與發展因素與台灣特殊的時空背景、民主化過程以及經濟發展有極大的相關性,主要由身心障礙團體、相關社會工作者以及身心障礙者本身與家屬開展此運動,1980年代主要以社會運動的方式追求基本權利,1990年代透過立法方式尋求法律上的立足點,近年來更以人權倡導的方式,提升身心障礙者的自我能力以及其在社會上平權的地位。就身心障礙人權理念的觀點來看,台灣正朝向促進身心障礙者享有平等機會,參與公民、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而努力。
英文摘要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have received highly attention around the world for many years. 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passed in August, 2006 by the United Nations i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reaty in the 21th century and also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with validity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o date, there are estimated to be over 1.07 million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Taiwan. Fortunately,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Rights Protection Act, which was amended and renamed in 2007 has made the human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safeguarded by law to a certain degree. So far, it is clear that the goal of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s to pursue a society of full possession and participation with free and equal opportunities.
    With the focus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his study adopts Agenda Building Theory to examine the entir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isability Rights Movement in Taiwan, including founding stage, identification stage, diffusion stage and entering stage. For this purpose, in-depth interview an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re used to explor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he evolution of Disability Rights Movement in Taiwan,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world. Research questions in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How does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develop?
(2) What are the factors making Agenda Building of the Disability Rights Movement in Taiwan emerge and evolve? What are the strategies the initiators of Agenda Building adopt at each stage and what is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strategies?
(3)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Taiwa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ncept of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s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and the Disability Rights Movement in Taiwan also makes steps to closely follow the international evolution. Moreover,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ability Rights Movement is greatly related to the specific time and spatial background,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 movements are mainly initiated by disability group, social worker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families. They started to strive for basic rights in the form of social movement in 1980s and then try to seek a lawful standpoint by legislation in 1990s. These years, they further advocate human right to promot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equal statue in society for those with disabilities.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aiwan is now stepping forward to promot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civil,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spheres with equal opportunit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4
    一、人權基本概念	4
    二、身心障礙的意涵與觀點發展	12
    三、議程建構理論	19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	30
    一、研究問題	30
    二、研究方法	32
第二章  國際身心障礙者人權之發展	37
第一節  聯合國身心障礙人權的演進	38
    一、1970年代以前:從慈善照護到社會福利觀點	38
    二、1970年代:權利觀點的出現	39
    三、1980年代:權利觀點積極保障取向的關鍵	41
    四、1990年代以後:人權觀點的鞏固	45
第二節  21世紀身心障礙人權的實踐─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49
    一、源起	49
    二、組織:身心障礙者權利委員會	50
    三、公約的重要性與核心內容	51
    四、影響	55
第三節  人權保障下的身心障礙者權利	56
第四節  台灣緊追著國際的步伐	59
    一、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公約精神	59
    二、身心障礙人權思潮	61
第三章  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權運動	65
第一節  創始階段	65
    一、遠因:造成殘障福利法通過之背景	65
    二、近因:身心障礙者權利運動之創始	67
    三、議題創始者	69
第二節  界定階段	73
    一、界定階段的行動面	73
    二、界定階段的政策面	91
第四章  策略運用分析	101
第一節  擴散階段	101
    一、喚起策略	101
    二、刺激策略	106
    三、展現實力策略	106
    四、制度上的制裁策略	107
    五、透過政治代理人策略	109
    六、直接進入策略	111
第二節  進入階段	112
    一、人權發展困境	114
    二、落實人權策略	119
第五章  結論	12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5
    一、台灣與國際間的連結	125
    二、台灣身心障礙人權運動	12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28
    一、研究限制	128
    二、未來研究建議	129
參考書目	131
一、英文部分	131
二、中文部分	133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41
附錄二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143
附錄三  殘障福利法修正草案行政院版本、趙少康版本與採納修訂版本比較表	161
表  次
表1-1 核心人權條約	10
表1-2 聯合國身心障礙相關文件	10
表1-3 障礙觀點比較	18
表1-4 訪談對象	34
表2-1 聯合國「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歷年主題	46
表2-2 身心障礙權利公約所包含的權利項目	57
表3-1 修法行動委員會請願活動	75
表3-2 台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案修訂過程及內容重點	92
表4-1 殘障聯盟媒體運用現況	105
表4-2 歷屆立法院審議殘障福利法、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修正提案	110
表4-3 行政院衛生署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施行後應行辦理事項	117
表4-4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參與的國際組織	121
圖  次
圖1-1  ICF構成要素間之交互作用	15
參考文獻
一、英文部分
Baylies, Carolyn(2002), ”Disability and the No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Questions of rights and capabilities”, Disability and Society, vol. 17: 725-739.
Cassese, Antonio(1994), Human Rights in a Changing Worl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hang, Heng-hao(2007), “Social Change and the Disability Rights Movement in Taiwan: 1980-2002” The Review of Disability Studi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3-1&2: 3-19.
Cobb, Roger W. et al.(1976), ” Agenda Building as a Comparative Political Proces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0 (Step.): 126-138.
Cobb, Roger W., and Charles D. Elder(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s of Agenda-Building,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earing, James W., and Everett M. Rogers(1996), Agenda-sett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ESCAP(2009)Asian and Pacific Decade of Disabled Persons 1993-2002. Oct. 1,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ap.org/esid/psis/disability/decade/about.asp#decade
Hughes, G.(1998)”A Suitable Case for Treatment? Constructions of Disability”, in E. Saraga (ed.), Embody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Difference, pp.43-90, London: Routledge.
Kingdon, John W.(1995),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2nd ed.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Koenig, Louis W.(1986), 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ang, Gladys E., and Kurt Lang(1981), ”Watergate: An Exploration of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in C. Cleveland Wilhoit and Harrold de Bo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2, Sage, pp.447-468.
McKelvey, Richard D.(1976), “Intransitivities in Multidimensionl Voting Model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Agenda Control”,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vol.12: 472-482.
Stewart, Joseph JR. et al.(2008)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3rd ed. Boston: Thomson Wadsworth. 
Turman, Davids B.(1971)The Government Process, 2n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UN(2009a) The United Nations and Disabled Persons – The First 50 Years. Sep. 10,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esa/socdev/enable/dis50y00.htm.
UN(2009b) World Programme of Action Concerning Disabled Persons, Sep. 10,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esa/socdev/enable/diswpa01.htm.
UN(2009c)Ad Hoc Committee on a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l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Rights and Dignit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Oct. 1,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disabilities/default.asp?id=1423
UN(2009d)The United Nation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hronology: 1945 – 1980. Oct. 1,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disabilities/default.asp?id=124
UN(2009e)The United Nation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hronology: 1980's – present. Oct. 1,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disabilities/default.asp?id=125
UN(2009f)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Disabled Persons 1981. Oct. 1,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disabilities/default.asp?id=126
UN(2009g)United Nations Dacade of Disabled Persons 1983-1992. Oct. 1,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disabilities/default.asp?id=127
UN(2009h)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3 December. Oct. 1,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disabilities/documents/idpdinfo.pdf
Vasak, Karel(1977), ”Human Right: A Thirty-Year Struggle,” UNESCO Courier, (Nov.): 29-32.
二、中文部分
卜正珉,2003,《公共關係─政府公共議題決策管理》。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129-210。
王甫昌,1999,〈第十五章:社會運動〉。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421-452。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王國羽,2003,〈身心障礙研究概念的演進:論障礙風險的普同特質〉。台灣社會學年會暨「邁向新世紀的公平社會社群、風險與不平等研討會」發表論文,台灣社會學社、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主辦,2003年11月29、30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
王國羽,2008,〈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對我國的啟示〉。《社區發展季刊》,第123期,頁106-116。
王國羽、呂朝賢,2004,〈世界衛生組織身心障礙人口定義概念之演進:兼論我國身心障礙人口定義系統問題與未來修正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8卷,第2期,頁195-235。
王智勇,2000,〈陳水扁:社福暫緩  經濟發展優先〉。中央日報,9月17日,第1版。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  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民生報,1987,〈無障礙環境座談今午舉行〉。民生報,8月23日,第6版。
民眾日報,1992,〈殘障聯盟盼刪除不合理條文〉。民眾日報,1月27日,第18版。
白麗麗,1992,〈殘障聯盟明赴立院抗議民代受學歷限制〉。自立晚報,2月24日,第4版。
立法院公報,1989,〈立法院第一屆第八十三會期內政、教育、經濟、財政、司法五委員會第一次聯席會議記錄〉,《立法院公報》,第78卷,第92期,第2308號,頁2-13。
立法院公報,1995,〈立法院第一屆第八十九會期內政、教育兩委員會第四十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81卷,第55期,第2583號上冊,頁50。
朱芳瑤,2008,〈馬簽署身障權利宣言〉。中國時報,12月9日,第A5版。
江亮演,2005,《老人與身心障礙福利》。台北:空中大學。
江亮演,2007,《身心障礙者福利》。台北:松慧有限公司。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2,《人權立國與人權保障的基礎建設─2002年國家人權政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2003政府重要績效分析》。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出版社。
何振忠,1989,〈社會意義大於政治意義  選票請投給弱勢政黨〉。聯合報,10月29日,第14版。
何振忠,1989,〈殘障聯盟決持續抗爭〉。聯合報,9月21日,第4版。
吳  定,2008,《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吳媛華、何振忠,1989,〈劉俠參選立委資格有了轉機  爭福利更要爭參政權〉。聯合報,9月14日,第2版。
李若松,1993,〈要求落實殘福法  盲胞赴立院請願〉。聯合報,7月10日,第6版。
周月清,2000,《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三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周月清、彭淑芬、舒靜嫻、鄭芬芳,2004,〈中途障礙社會模式介入與生活重建服務整合〉。《台灣社會工作學刊》第2期,頁125-157。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智勝文化公司。
林水波、張世賢,1991,《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國明,2000,〈民主化與社會政策的公共參與:全民健保的政策形成〉。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福利運動》,頁137-17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晨柏、張瑞昌,2000,〈陳總統:優先發展經濟  社福暫緩〉。中國時報,9月17日,第1版。
林勝義,2008,《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兼論其社工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萬億,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萬億、葉琇珊,1992,〈台灣的社會運動與社會政策:以福利弱勢團體運動為例〉。《社會工作學刊》,第2期,頁137-156。
武煥廉,1990,〈落實殘福法  盼望殘障特考〉。聯合報,1月17日,第31版。
邱紹雯,2009,〈台灣首次美好無障礙,週六「混障」上凱道〉。自由時報,11月19日,第B6版。
邱紹雯、李文儀,2009,〈上下機沒人背  立榮拒載身障者〉。自由時報,7月25日,第A8版。
邱紹雯、翁聿煌,2009,〈不建議身障與寵物進入  比狗不如  殘盟抗議北縣府〉。自由時報,11月19日,第B6版。
邱慶雄,1998,〈我國身心障礙者工作權運動與發展〉。台灣社會福利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發表論文,台大社會系主辦,1998年12月18、19日。台北:台大思亮館。
姜  穎、黃國樑,2008,〈保障工作權!百萬障礙者爭平等就業機會〉。聯合晚報,12月8日,第A8版。
施燕飛,1992,〈未依法定額雇用殘障人士〉。中國時報,8月7日,第9版。
胡文輝,1989,〈殘障福利法修正草案 立院委員會初審通過〉。聯合報,12月17日,第5版。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Ranjit Kumar著,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徐珮君,1996,〈首次殘障特考  七月底舉行〉。中央日報,3月29日,第8版。
柴松林,2001,〈人權伸張與人權譜系的擴增〉。《人權法典》新編序。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翁秀琪,2003,《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二版。台北:三民書局公司。
袁世珮,2002,〈身心障礙者抗議補助門檻提高〉。聯合報,5月11日,第9版。
馬家蕙,1995,《台灣地區智障者家長團體之發展:兼論其與社工專業之互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張依依,2007,《公共關係理論的發展與變遷》。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明貴譯,Larry N. Gerston著,2005,《公共政策的制定 : 過程與原則》。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茂桂,1990,《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第二版。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曹韻怡、何振忠,1989,〈殘盟為劉俠參選資格請願〉。聯合報,10月4日,第4版。
梁玉芳,1993,〈放寬按摩業限制  盲胞抗議〉。聯合報,6月12日,第14版。
梁玉芳,1997,〈無障礙環境「八年抗戰」〉。聯合報,1月20日,第6版。
梁玉芳,2002,〈社福會議  幕後心聲〉。聯合報,5月19日,第3版。
梁玉芳、何明國,1997,〈還我津貼  千名殘友今請願〉。聯合報,12月3日,第3版。
許俊偉、邱雯敏,2009,〈帶導盲犬用餐  六福客棧說No〉。中國時報,8月4日,第A6版。
陳志平,1992,〈憲政改革  如何落實殘障人權〉。民眾日報,2月28日,第8版。
陳武雄,2006,《社會立法析論》,第二版。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陳英姿、何明國,1997,〈雨中抗爭八小時  殘障津貼發放可望恢復原標準〉。聯合報,12月4日,第6版。
陳俍任,2009,〈可魯遊台  進不了中正堂〉。聯合報,11月17日,第A8版。
陳敦源、韓智先,2000,〈是誰告訴人民他們要什麼?媒體、民意與公共議程設定〉。《研考雙月刊》,第24卷,第1期,頁19-31。
陳隆志,1998,〈世界人權宣言五十週年的回顧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期,頁4-8。
陳碧華,1997,〈殘障朋友「查封」有障礙的公共建物〉。聯合報,1月23日,第6版。
殘障聯盟,2000,《邁向二十一世紀身心障礙福利政策發展藍圖》。台北:殘障聯盟。
黃 默編,2007,《人權字典》,台北:教育部。
黃玉振,1992,〈保障殘障者  納入憲法〉。聯合報,1月9日,第6版。
黃妙雲,2000,〈社福暫緩  30團體抗議扁政府〉。中央日報,9月23日,第8版。
黃志政,2008,〈明眼人搶工作  盲胞今遊行〉。中華日報,11月21日,台中版,第A6版。
黃東益、鍾道明,2005,〈高鐵財務融資爭議與議程設定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頁281-309。
黃源協、蕭文高,2006,〈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台北:雙葉書廊公司。
黃瑞華,1995,〈無障礙環境始終無法落實  殘盟掀擠兌風要赴內政部討債〉。自立晚報,10月10日,第4版。
楊肅民、趙雅芬,1989,〈一一九拉警報  四十團體上街頭〉。中國時報,1月20日,第13版。
經濟日報,1991,〈開創國家經濟大未來建言書(下)〉。經濟日報,12月8日,第5版。
經濟日報,1991,〈開創國家經濟大未來建言書〉。經濟日報,12月7日,第6版。
葉肅科,2002,〈身心障礙者福利與人權保障〉。《社區發展季刊》,第99期,頁363-378。
董和銳,2003,〈身心障礙之概念架構與社會意涵〉。《身心障礙研究》,第1卷,第1期,頁32-42。
董和銳,2007,〈普及主義之國際障礙分類及美日政策簡介〉。《身心障礙研究》,第5卷,第2期,頁108-119。
雷顯威,1994,〈總統公布  選罷法第32條修正條文〉。聯合報,6月11日,第4版。
廖雅欣,2008,〈抗議開放明眼人按摩  視障者明北上爭生存權〉。聯合報,11月20日,宜花版,第C1版。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
趙鼎新,2007,《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和中國經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蒯  亮、陳碧華、何振忠,1989,〈爭取劉俠參選  最後的一擊〉。聯合報,9月19日,第4版。
劉俠,(2004),《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台北:九歌出版社。
劉時榮,1993,〈考選部長反對舉辦殘障特考〉。聯合報,10月14日,第6版。
劉時榮,1993,〈殘障特考王作榮反對  辦特考本質和特權一樣〉。聯合報,10月15日,第2版。
劉時榮,1993,〈殘障特考邱創煥贊成  為殘胞開後門無可厚非〉。聯合報,10月15日,第2版。
劉時榮,1993,〈殘障特考將有法源依據〉。聯合報,11月4日,第6版。
劉時榮,1993,〈舉辦殘障特考  呼聲高〉。聯合報,10月13日,第6版。
劉開元,2008,〈視障按摩師  上街頭護飯碗〉。聯合晚報,11月21日,第A12版。
劉開元,2009,〈障礙福利評比  台東彰化雲林吊車尾〉。聯合晚報,11月5日,第A12版。
劉鶴群、連文山、房智慧譯,Richard T. Schaefer著,2002,《社會學》。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
潘明宏, 陳志瑋譯,Chava F. Nachmias ,and David Nachmias著,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公司 。
潘秉新,1989,〈落實殘障福利功能  組成委會促立院重視〉。聯合晚報,3月14日,第4版。
蔡百銓,2007,《邁向人權國家》。台北:前衛出版社。
蕭新煌,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21-46。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蕭新煌,1990,〈解嚴後社會與國家關係的重組〉。《中國論壇》,第354期,頁68-80。
蕭新煌、林國明主編,2000,《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聯合報,1983,〈楓橋新村力阻村外!殘障兒童何處為家!〉。聯合報,6月23日,第3版。
聯合報,1987,〈十八團體遞交陳情書  盼設置捷運殘障設施〉。聯合報,9月1日,第7版。
聯合報,1987,〈爭取無障礙環境  知與行兩路進軍  傷殘團體已積極展開活動〉。聯合報,8月30日,第7版。
聯合報,1987,〈愛國獎券下月起暫停發行〉。聯合報,12月19日,第1版。
聯合報,1988,〈殘障福利法修正草案  未強制規定聘僱比例  可能引發殘福團體高度關切〉,聯合報,6月22日,第11版。
聯合報,1988,〈請想想殘障朋友  盼能建立無障礙環境〉。聯合報,2月23日,第15版。
聯合報,1989,〈慢三步!立法部門別再拖 請快修正殘障福利法〉。聯合報,3月15日,第14版。
薛荷玉,1990,〈殘障聯盟昨成立〉。民生報,7月1日,第15版。
謝東儒,200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上路了〉。《殘障聯盟盟訊》,第81期:頁9-10。
謝東儒、張嘉玲、黃珉蓉,2005,〈殘障聯盟發展史〉。《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頁300-310。
羅清俊、陳志瑋譯,Thomas R. Dye著,1999,《公共政策新論》,第九版。台北:韋伯文化公司。
羅曉荷,1994,〈殘障特考有法源就開辦〉。聯合報,9月23日,第6版。
蘇景輝,2010,《弱勢者人權與社會工作》。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