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8200706032300
DOI 10.6846/TKU.2007.00466
論文名稱(中文) 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對中國大陸社會的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nfluence of Laid-off Worker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 theSociety of Mainland Chi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李健新
研究生(英文) Chien-Hsin Lee
學號 69424023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18
論文頁數 12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春山(Vicilichao@hotmail.com)
委員 - 陳德昇(dschen@nccu.edu.tw)
委員 - 歐陽新宜(ou_yang@faculty.pccu.edu.tw)
關鍵字(中) 失業
國企改革
職工下崗
社會影響
社會保障制度
關鍵字(英) Unemployment
The innovation of state firms
Laid-off worker
Social influence
Social prote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自從中國大陸於1978年鄧小平復出之後,改弦易轍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導入資本主義經濟的思想概念,使中國大陸近二十多年來平均以二位數的經濟成長率快速發展。在亮麗經濟成長的背後,中共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從計劃經濟體系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轉型的過程當中,卻是無可避免地對於舊有的體制造成巨大的衝擊。而中共為了因應新的經濟體制的需要,在國有企業體制的改革上也在國家的強而有力的指導下持續進行著,以符合新的經濟體制的要求。
    然而,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的過程中,市場的效率機制對於國有企業產生了作用;為了面對經濟體制轉變所帶來的市場競爭機制,傳統國有企業的經營方式,也要有所改革與轉變,以因應外來的挑戰。因此,在國有企業改革進行的同時,卻是讓在國有企業工作的職工承受下崗失業的苦果,對於中國大陸社會內部卻產生了許多社會不穩定的現象。   
    而從本論文的研究中,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國企職工下崗失業是由原本內部的人口結構、經濟體制的轉換及中共對國有企業的改革,三種因素綜合起來,彼此相互作用時,必然出現的結果。
二、隨著下崗與失業的併軌,「下崗」終將成為歷史名詞,問題雖然在表面上是消失了,但只是仍然隱藏在廣大的失業群體之中,並沒有完全地解決。
三、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成為新的城鎮弱勢群體,過去所擁有的優越地位與福利,在國企改革的過程中皆失去了,對於職工的心理上並無法適應其巨大的變化,並使得再就業的難度增加。
四、由於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日漸拉大,而勞動爭議與人數上升、群體抗爭事件與參與人數增多;國企職工透過上訪、信訪或是上街與企業領導或各地政府抗爭,這已經危及社會的穩定發展與和諧。
五、對於國企下崗職工的經濟補償與完善社會保障乃是中共的施政要務,但要加強政策的落實,並藉由社會保障制度的保障,把其不滿的情緒壓抑到最低。
六、國企下崗問題所形成的社會問題,雖不足以形成推翻中共政權的主要動力,卻可對中共構成政治上的威脅,對於中國大陸的社會來說,這是一個構成社會變遷的力量之一,如果社會上的其他力量能夠整合起來對中共政權進行對抗,也不能小看其對中國大陸未來的走向所發揮的作用。
英文摘要
Since Deng Xiao-Ping succeeded political power in 1978, China had enforced “Reform and Open-up” policies.  The concept of capitalistic economy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that caused its economic growth rate to increase on average of higher than ten percent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Under this awesome economic growth, China government carried on the innovation of economic system, from central-planned economy system to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system. But unavoidably, the changes led the original system to a vast crash. Many state-owned firms abiding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overnment continued to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new economic system.

However, the market efficient economic system influenced the operation of the state-owned firms o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m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state-owned firms also faced the challenges of the innov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so as to compete with foreign enterprises and non-state firms. Hence, the innovation of state-owned firms gave rise to numbers of laid-off workers and brought about many unstable social phenomenon in China.

In our research, several conclusions could be made in the following:
1.	The unemployment of the laid-off workers result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factors: the interior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innovation of state-owned firms.
2.	As derivative Chinese word “unemployment” appeared and “laid-off” became oblivion, “the laid-off problems” seemed to be solved, but actually these were still concealed behind enormous unemployment, and had not been cleared up.
3.	During the innovation these laid-off workers from state-owned firms became new inferior minorities in cities, whose superior position and welfare (while they worked in the state firms) had been lost. Once they could not find their feet, the chance of returning to work would be harder.
4.	Workers in state-owned firms made a stand against the higher authority or Governments by meeting, writing or going into the streets due to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come, which hindere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5.	The urgent policy for laid-off workers was to carry out economic compensation and social protection so that unsatisfied voice could be repressed to minimum.
6.	Although “the laid-off problems” could not overthrow the Communist regime, it was likely to become a menace in politics. While it combined with other forces against the Communist regime, it would cause a great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Chin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Ⅰ
表次••••••••••••••••••••••••Ⅲ
圖次••••••••••••••••••••••••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8
第五節	章節安排••••••••••••••••••••• 9
第二章	  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問題的形成••••••••• 10
第一節	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問題形成背景••••••••••• 11
第二節	國有企業改革的歷程••••••••••••••••24
第三節	國有企業改革對下崗問題的影響•••••••••••29
第三章  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分析與造成的社會問題•••• 43
  第一節  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特徵••••••••••••••44
  第二節  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地位失落與再就業的困境••••••49
  第三節  大陸社會情況及下崗所形成的社會不穩定••••••• 62
  第四節  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對社會的衝擊••••••••••• 73
第四章  中共社保制度因應下崗問題的對策•••••••82
第一節	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83
第二節	社會保障體系對職工下崗問題的因應•••••••••• 90
第三節	社會保障政策的落實狀況與探討•••••••••••• 100
第五章 結論••••••••••••••••••••105
  第一節 研究結果•••••••••••••••••••••105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110
參考文獻••••••••••••••••••••••111
 

表次
表2-1-1 城鎮勞動力供給與配置狀況表••••••••••••••••••14
表2-1-2 中國大陸從業人員教育程度統計表••••••••••••••••14
表2-1-3 計劃與市場經濟制度中國有企業功能與角色••••••••••••16
表2-1-4 中國大陸國民收入構成(1952~1978)•••••••••••••••19
表2-1-5 中國大陸供農業總產值比重變動趨勢(1952~1978)•••••••••20
表2-1-6 各種經濟類型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20
表2-1-7 各種經濟類型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所占的比重••••••••••21
表2-1-8 1957~1978年中國大陸國營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22
表2-1-9 單位工業產值材料消耗率的國際比較(1980年)••••••••••23
表2-3-1 中國大陸企業破產立案項目數•••••••••••••••••• 33
表2-3-2 中國大陸1980年以來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及失業率變動情形•••••36
表2-3-3 中國大陸全國在崗職工情況(1995~2004)••••••••••••• 39
表2-3-4 中國大陸全國各類經濟單位下崗、不在崗職工情況••••••••• 40
表2-3-5 中國大陸歷年國有企業、國有聯營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下崗職工人數• 41
表3-1-1 1999年底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統計情況••••••••••••••• 45
表3-1-2 下崗職工原單位的行業構成•••••••••••••••••••46
表3-1-3 下崗職工在原單位的職業構成••••••••••••••••••46
表3-1-4 下崗職工家庭及收入情況••••••••••••••••••••47
表3-1-5 下崗家庭人均收入與當地最低生活標準••••••••••••••48
表3-1-6 城市各種貧困群體類型和比例••••••••••••••••••48
表3-2-1 城鎮居民低收入群體構成(%)••••••••••••••••• 54
表3-2-2 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及再就業情況••••••••••••••••• 55
表3-3-1 中國大陸居民收入基尼係數••••••••••••••••••• 63
表3-3-2 中國大陸居民收入基尼係數比較•••••••••••••••••64
表3-3-3 中國大陸城鎮居民貧富差距發展趨勢•••••••••••••••64
表3-3-4 中國大陸歷年勞動爭議處理情況•••••••••••••••• 67
表3-3-5 2002年至2003年各所有制企業的集體勞動爭議案件數與人數••••68
表3-3-6 中國大陸歷年發生群體性事件數目••••••••••••••• 69
表3-3-7 2006年媒體報導中國大陸地區工人抗爭事件 •••••••••••72
表3-3-8 雲南省下崗職工隊下崗分流的心理反應••••••••••••••77
表4-2-1下崗與失業勞工的三條保障線待遇••••••••••••••••95

 

圖次
圖1-4-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8
圖2-1-1中國大陸總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比較•••••••••••••12
圖2-1-2 1949年至2004年中國大陸人口自然變遷情況•••••••••••13
圖2-3-1 關於中國大陸城鎮失業人員的界定•••••••••••••••• 36
圖2-3-2 中國大陸全國在崗工人變化情況(1995~2004) ••••••••••• 39
圖2-3-3 中國大陸下崗職工所有制結構(1996~2004)••••••••••••• 40
圖3-2-1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的隱性失業率••••••••••••••••• 5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1、Flemming Christiansen、Shirin M.Rri 著,黃烈修、潘兆民 譯,張五岳 校閱,《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偉伯文化,2005年)
2、Jonathan H.Turner、Leonard Beeghley、Charles H.Powers 著,韋本 譯,《社會學理論的誕生》(台北:洪葉文化,2000年)
3、Keith F.Punch 著,林世華、陳柏薰、黃寶園、傅瓊儀、趙如錦 譯,林世華 總校閱,《社會科學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
4、小林熙直 編,蕭秋梅譯,《中國經濟的危機:了解中國經濟發展九大關鍵》(台北:城邦文化,2003年)
5、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6、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毛澤東文選-第六卷》「革命的轉變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冊》(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9、中國法制出版社 編,《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規實用手冊-失業、下崗、最低生活保障》(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
10、中國法制出版社 編,《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規實用手冊-失業、下崗、最低生活保障》(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4月)
11、王文鋒、張瑩、張達 編著,《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北京: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2002年)
12、王玉民 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1997年)
13、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 合著,《中國共產黨史》(台北:五南,2003年)
14、王玨 等著,《國有企業改革新探》(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15、王夢奎 主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年)
16、史探徑 主編,《社會保障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17、立言 編著,《大道朝天-中國下崗職工生存報告》(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年)
18、朱浤源 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
19、汝信 等主編,《200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20、李英明 著,《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1995年)
21、李培林、張翼、趙延東、梁棟 著,《社會衝突與階級意識-當代中國社會矛盾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22、李強、胡俊生、洪大用 著,《失業下崗問題對比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23、沈立人 著,《中國失業者》(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6年)
24、汪大海 著,《挑戰失業的中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25、岳頌東 著,《呼喚新的社會保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26、易君博 著,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民73年)
27、林毅夫、蔡昉、李周 著,《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聯經,2000年)
28、姚裕群 著,《走向市場的中國就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29、施哲雄 主編,《發現當代中國》(台北:揚智,2003年)
30、段若鵬、鍾聲、王心富、李拓 著,《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階層結構變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31、胡鞍鋼 主編,《全球化挑戰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32、胡鞍鋼、程永宏、楊韻新等 著,《擴大就業與挑戰失業-中國就業政策評估(1949~2001)》(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年)
33、袁守啟 著,《承包經營責任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年)
34、馬建堂、劉海泉 著,《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回顧與展望》(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
35、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科研所 編,《經濟學家論國有資產管理》(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
36、張五岳 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民92年)
37、張左偉 著,《改革的地雷陣》(廣東:珠海出版社,1998年)
38、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 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5年)
39、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 編,《中國勞動科學研究報告(2000~2001年度)》(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年)
40、游鈞 主編,《2005年:中國就業報告》(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年)
41、楊宜勇 著,《中國轉軌時期的就業問題》(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2年)
42、楊渡 著,《大逆轉-世紀末透視中國》(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1995年)
43、詹火生、楊瑩、張菁芬 合著,《中國大陸社會安全制度》(台北:五南,民國82年)
44、劉玉方 主編、沈琴琴、黃任民 副主編,《分化與協調-國有企業各職工群體及其利益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45、劉建軍 著,《單位中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46、劉愛玉 著,《選擇-國企變革與工人生存行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47、蔡昉 主編,《2002年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48、衛興華 主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49、鄭大松、方曉梅 等著,《失業對策論》(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2002年)
50、鄭功成 主編,《社會保障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51、鄭永年 著,《胡溫新政:中國變革新動力》(台北:八方文化,2004年)
52、鄭啟清 著,《職工下崗再就業報告》(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8年)
53、謝百三 著,《中國當代經濟政策及其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54、鍾鵬榮 著,《誰為中國人造飯碗》(北京:中國經濟書版社,1999年)
55、魏艾 等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台北:揚智,2003年)
56、願東輝 著,《支持與回應-社會工作視野中的下崗職工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二)期刊文章:
1、丁生忠,「國有企業在轉軌過程中工人失業問題及解決策略」,北方經濟(內蒙古),第1期,2007年1月。
2、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計課題組,「企業社會保障職能的獨立化」,經濟研究(北京),第11期,1992年11月。
3、方山,「大陸國企改革下的失業狀況」,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8期,民國87年8月。
4、方志華,「下崗失業群體與社會穩定」,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7卷第3期,2004年5月。
5、王周賓,「職工下崗失業的負面效應」,經濟經緯(河南),2000年第5期。
6、王漢生、陳智霞,「再就業政策與下崗職工再就業行爲」,社會學研究(北京),1998年第4期。
7、任新民,「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難點分析」,經濟問題探索(雲南),1999年第6期。
8、艾克思,「工運之火,必會燎原—「兩會」之外的抗爭」,爭鳴月刊(香港),總294期,2002年4月號。
9、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經濟處,「中國大陸失業問題與「十一五」規劃」,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62期,2006年5月。
10、宋建,「中國人口總體狀況分析」,人口研究,第29卷第5期,2005年9月。
11、李永杰,李強,「中國弱勢群體就業問題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年第12期。
12、李強,「失業的負面心理」,社會月刊(上海),1995年7月。
13、周世勖,「加快國有企業裁員,消腫步伐的對策研究」,理論建設(重慶),1997年1月。
14、周叔蓮,「二十年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98年第6期。
15、官有垣,「揚棄福利的大鍋飯:論中共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嘉義)-社會科學分冊,第7卷第1期,民國85年12月。
16、岳山,「震驚北戴河的調查結果—二十九省市黨政主要領導支持率低於40%」,爭鳴月刊(香港),總299期,2002年9月號。
17、林孟德,「2005年大陸社會文教」,中共研究,第40卷第1期,2006年1月。
18、林茵璇,「2004年中共社會文教概覽」,中共研究,第39卷第1期,2005年1月。
19、邱澤奇,「沒有爆發點的危機-中國失業人口結構與社會穩定」,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5期,2003年。
20、胡鞍鋼 著,「中國的失業問題與就業戰略」,經濟管理文摘(北京),1998年第8期。
21、胡鞍鋼,「中國城鎮失業狀況分析」,管理世界,1998年第1期。
22、胡鞍鋼,「中國城鎮失業與社會保障」,社會保障制度,2002年5月刊。
23、夏樂生,「大陸國企改革中『下崗』問題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2期,民國87年12月。
24、孫景舒、齊一璇,「我國當前城市貧困問題探析」,南開經濟研究(天津),2005年第2期。
25、徐東海、夏樂生,「大陸職工下崗所引發問題及解決對策之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4期,民國90年4月。
26、袁志剛、黃立明,「國有企業隱性失業與國有企業績效」,管理世界(北京),第5期,2002年5月。
27、袁覺英,「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問題的現狀及趨向」,亞洲研究,第29期,民國88年1月。
28、張允美,「改革時期的中國勞工運動」,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總76期,2003年4月號。
29、張根明、郭永中,「1998年我國就業形勢分析與預測」,中國軟科學(北京),1998年第1期。
30、張淑卿,「變革中的大陸社會保障制度」,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6期,民國94年6月。
31、許宏昌,「國企改制中的失業問題分析」,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8卷第6期,2006年6月。
32、許志嘉,「中國大陸近來群眾示威抗爭事件分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民國95年1月。
33、陳勁松、陳志剛,「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失業問題初探」,改革與戰略(廣西),2006年第1期。
34、章琅,「對當前大陸社會穩定問題之研析」,中共研究,第34卷第7期,2000年7月。
35、游智偉,「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評析」,歐亞研究通訊(台北),Vol.9 No.11,2006年11月。
36、黃小惠,「國企改革二十年及主要經驗」,社會科學研究(成都),1998年第6期。
37、黃永康,「關於國企下崗職工應有補償的思考」,山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2005年12月。
38、黃盈盈、潘綏銘.,「中國東北地區勞動力市場中的女性工作者」,社會學研究(北京),2003年第3期。
39、黃超,「城鎮弱勢群體的成因及其經濟學分析」,科學經濟社會(甘肅),2005年第2期。
40、黃德北,「國企改革與下崗工人:中國大陸勞動力市場建立的政治經濟分析」,東亞研究,第37卷第1期,2006年1月。
41、葉章美,「中共『十五大』後之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大陸研究,1998年第4期。
42、翟年祥、夏淑梅,「我國當前的勞動就業問題與社會保障」,中國行政管理,第6期總第240期,2005年。
43、劉云、凌輝華,「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再就業問題探討」,商業研究(黑龍江省),總第225期,2002年10月(上半月版)。
44、慧峰,「中共關注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中共研究,第40卷第1期,2006年1月。
45、鄭怡雯,「誰來上崗: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不平等競爭」,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8期,2002年12月。
46、鄭富能、王福蘭、石繼峰,「試析職工下崗的成因及其再就業之路」,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S2期,2001年12月。
47、鄧超,「下崗職工心態與擇業傾向分析」,經濟問題探索(雲南),1999年第1期。
48、黎自京,「朱鎔基報告經濟隱患」,爭鳴月刊(香港),總299期,2002年9月號。
49、蕭紅葉、王健,「我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統計分析」,統計研究(北京),2001年第7期。
50、魏自濤,「弱勢群體的成因及社會影響」,廣西社會科學,第10期總第100期,2003年7月。
51、顧昕,「單位福利社會主義與中國的制度性失業-從新制度主義的角度看下崗問題」,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8年第4期。
(三)論文:
1、王綺年 撰,《中共國有企業改革及其政治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2、沈東衛 撰,《中國城鄉勞工流動之成因與變化之研究-兼論國企下崗與就業問題》(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3、沈鍾台 撰,《中國大陸國企改革與職工下崗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4、周志達 撰,《改革開放對中共政權的衝擊與影響-從大陸國有企業改革談起》(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5、林文中 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失業問題之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經濟貿易組碩士論文,民國89年)
6、夏嘉璐 撰,《中國大陸社會保障體系之研究-以下崗失業問題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民國91年)
7、馬扶風 撰,《中國大陸提供失業與下崗勞工社會保障制度之研究》 (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8、張裕亮 撰,《大陸國企權力結構與組織行為之研究-以上海市紡織、化工與輕工業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民國88年)
9、劉維琪 撰,《大陸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之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經濟貿易組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0、蔡尚斌 撰,《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經濟效益分析》(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經濟貿易組碩士論文,民國86年)
11、蔡熊山 撰,《中共國營企業經營理念的探索與重建(1978~198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3年)
(四)網站:
1、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CEIP)《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
2、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3、中國工人網《http://www.zggr.org》
4、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index.htm》
6、中華民國招商網-經濟部投資業務處《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zh-tw》
7、北大在線《http://edu.bei2da-online.com》
8、台灣大紀元《http://tw.epochtimes.com》
9、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10、香港貿易發展局《http://gbcode.tdctrade.com》
11、陜西廣播電視大學,思政園地。《http://www.sxrtvu.edu/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3211》
12、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13、鉅亨網《http://www.cnyes.com》
14、議報《http://www.chinaeweekly.com》
(五)報紙
1、《人民日報》(北京)
2、《工商時報》(台北)
3、《中央日報》(台北)
4、《中國時報》(台北)
5、《經濟日報》(北京)
6、《經濟日報》(台北)
7、《聯合報》(台北)
8、《蘋果日報》(台北)
(六)統計年鑑
1、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規劃財務司 編,《中國勞動統計年鑑-200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2、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規劃財務司 編,《中國勞動統計年鑑-200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
3、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規劃財務司 編,《中國勞動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年)
4、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規劃財務司 編,《中國勞動統計年鑑-200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

二、英文部分
1、DiMaggio, Paul, and Powell, Waltwr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8(April 1983) .
2、Gerschenkron, Alexander,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 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 eds.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 .
3、Isaak, Alan C,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4th ed. (Homewood, IL: The Dorsey Press,1985) .
4、Polanyi, Karl,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New York:Farrar and Rinehart Inc,1944).
5、Scott, Richard,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2001) .
6、Wade, Robert, 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ess,199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