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2109313100
DOI 10.6846/TKU.2021.00349
論文名稱(中文) 東南亞新二代加入志願役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the Southeast Asian New Second Generation to Join the Volunteer of the R.O.C. Militar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李昱璇
研究生(英文) Yu-Hsuan Lee
學號 70833008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6-29
論文頁數 9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文政
委員 - 翁明賢
委員 - 黃介正
關鍵字(中) 東南亞新住民
新二代
募兵制
生涯規劃
國家認同
關鍵字(英) Southeast Asian new residents
new second generation
recruitment system
career planning
national ident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筆者服務於內政部移民署,新住民之移民輔導為本署職掌業務,於2019年就讀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所後,深感軍文合作及軍民關係之重要性。在我國推行南向政策後,新住民繼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已成為臺灣的第五大族群,因此,新住民就業、人才養成及新住民二代(下稱新二代)培力方面,一直都是政府對於新住民家庭照顧和服務政策中相當重視的環節。我國兵役制度為因應少子化與戰略環境之改變,國軍人才的招募工作自2010年起逐年減少徵兵、增加募兵,期能盡快達到轉型募兵制之目標,這樣的改變代表著一個新的人力市場正等著有志青年的投入。
隨著東南亞新住民人數在我國逐年增加,以及我國軍隊轉型募兵制之下,針對新住民家庭在社會環境與軍隊體制的交互影響下,國家與社會可以從照顧好新住民的生活著手,達到提升新二代的競爭力,進而探討新二代對於我國軍隊之認同與國家安全之發展,是否足以吸引其投入國軍志願役。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東南亞新住民家庭的背景描述、可能面臨的問題及未來生涯規劃,結合以募兵為主的兵役制度,來探討在國家認同、社會環境及政府政策下,吸引新二代加入志願役,藉此評估國軍擴展人才招募至東南亞新二代之研究。
英文摘要
The author serves in the National Immigration Agency,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epublic of China. Immigration counseling for new residents is one of the National Immigration Agency’s responsibility. I deeply feel the importance of military-civil cooperation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since I have studied at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y of Tamkang University in 2019.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uthbound policy, the new residents have become the fifth largest ethnic group in Taiwan following the aborigines, Hokkiens, Hakkas, and the people from other provinces Mainland China.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has put emphasis on the employment of new resi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and new second generation empowerment, in family care and service policies for new residents. In response to the declining birthrate and changes in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 the military service system has been transforming gradually from conscription system to volunteer military system since 2010. It is hoped that the goal of volunteer military system will be reached as soon as possible. Such changes represents that a new labor market is waiting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new residents.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new residents from Southeast Asia year by year in Taiwa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ur military recruitment system, the government coul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ew second generation by taking good care of their lives first, and then explore their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R.O.C. milit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ecurity attract them to volunteer to serve in the military. This research will focus on the background description, problems adaptation and future career plans of the new residents from Southeast Asia, combined with the volunteer military system, to explore what attracts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to join the army, under the national identity, social environement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further, to evaluate how the military could expand the recruitment of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from Southeast Asi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5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6
第二章 東南亞新二代之身分建構 18
第一節 新住民家庭背景描述 18
第二節 新住民女性面臨問題 23
第三節 新住民子女生涯規劃 30
第三章 我國兵役制度與新二代社會認同 39
第一節 兵役制度概述 39
第二節 認同國軍 46
第三節 國軍與新二代鏈結 52
第四章 東南亞新二代從軍可行性 60
第一節 肯定新二代 60
第二節 現行我國報考軍事院校及志願役士兵有關國籍之規定 67
第三節 新二代從軍可能面臨的問題 69
第五章 結論 73
第一節 新二代加入志願役之可行性 7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8
參考文獻	 81

圖1-1 新二代生涯發展的不利條件 7
圖1-2 研究架構 16
圖2-1 新二代生涯發展的現況 35
圖2-2 新二代求學的內在限制 36

表3-1 徵兵制、募兵制及募徵並行制比較表 41
表3-2 徵兵役期縮減情形一覽表 45
表3-3 2021年世界軍力排名 45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專書
Antoine Henri Jomini著(2005)。鈕先鍾譯。《戰爭藝術》。臺北:麥田。
D.Carrison and R.Walsh著(2001)。李芳齡譯。《鋼鐵勁旅》。臺北:智庫。
Paul Tough著(2017)。張怡沁譯。《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發展正向性格,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恆久能力》。臺北:親子天下。
宋麗玉、施教裕(2009)。《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臺北:洪葉。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之研究》。
臺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臺北:五南。
倪世雄(2003)。《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莫大華(2003)。《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臺北:時英。
陳其南(1988)。《關鍵年代的臺灣》。臺北:允晨文化。
黃怡瑾(2002)。《生涯規劃》。臺北:華泰文化。
莊麗卿(1966)。《認識廣告》。臺北:遠流。
張  正(2014)。《外婆家有事:臺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臺北:貓頭鷹。
張芳全(2017)。《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實證》。臺北:五南。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五南。
張緯良(2003)。《人力資源管理》。臺北:雙葉書廊。
張錦華(2014)。《多元文化主義與族群傳播權-以原住民族為例。臺北:黎明。
葉志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蔡敦浩、李慶芳、陳可杰(2011)。《管理學-以服務為導向的新觀念》。臺中:蒼海。
謝高橋(1981)。《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個案研究》。臺北:巨流。
譚傳毅(1998)。《戰爭與國防》。臺北:時英。
羅炳雄、李城保、彭立青(2010)。《國軍推動全募兵制面臨之困境與策進方案》臺北:國防大學。
顧傳型(1982)。《兵役理論與實務》。臺北:三民。

(二)期刊論文
丁華、古允文(2006)。〈戰場轉換—青壯年常備役退伍軍人轉業困境初探〉。《復興崗學報》。88。頁123-147。
方志恒(2017)。〈香港的本土化浪潮:中國因素氣旋下的抵抗動員〉,《中國大陸研究》。60(1)。頁1-17。
王定宇、陳宥杉、張惠真、張臺衛(2020)。〈運用層級分析法探討募兵制推動關鍵因素〉。《國防雜誌》。35(1)。頁1-26。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頁99-127。
王翊涵(2011)。〈「我很辛苦,可是我不可憐!」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在臺生活的優勢觀點分析〉。《臺大社會學刊》。23(6)。頁93-136。
王翊涵(2014)。〈從多元文化觀點反思外籍配偶入國前輔導工作的實施〉。《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頁61-85。
王傳照(2003)。〈論全民國防的兵役制度〉。《國防雜誌》。21(1)。頁100-109。
江宜樺(1997)。〈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5(6)。頁83-121。
江宜樺(1998)。〈當前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9。頁165-166。
沈有忠(2004)。〈兵役制度中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研究〉。《國防雜誌》。19(2)。頁68-76。
沈明室(2008)。〈實施全募兵制政策的探討及影響〉。《戰略安全研析》。38。頁16-19。
宋曜廷、田秀蘭、鄭育文(2012)。〈國中與高中職階段生涯測驗使用現況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4)。頁875-898。
李志堯(2011)。〈我國募兵制未來發展應有之方向〉。《戰略安全研析》。78。頁58-64。
李宗模(2013)。〈美國、英國、日本女性軍人在軍中職務發展初探〉。《國防雜誌》。28(3)。頁89-105。
李美賢(2010)。〈遲到現代性的追逐:臺越跨國婚姻中的「羞辱」與「尊嚴」〉。《亞洲文化》。34。頁83-106。
李美賢、闕河嘉(2018)。〈臺灣「東南亞新二代」的形象建構〉。《傳播文化與政治》。7。頁133-174。
阮氏美香(2020)。〈從東南亞新住民二代子女探討在臺多元文化教育及傳承〉。《城市學學刊》。10(1)。頁25-73。
林子儀(1991)。〈論接近使用媒體權〉。《新聞學研究》。45。頁1-23。
林文蘭(2006)。〈優惠或污名?—臺灣教育補助政策的社會分類效應〉。《教育與社會研究》。11。頁107-152。
林君潔(2016)。〈高中生選讀軍事院校緣由探究—以應用藝術學系為例〉。《復興崗學報》。109。頁77-98。
林冠萍、孫易鼎(2021)。〈當前中共對臺文化統戰之研究〉。《復興崗學報》。118。頁57-92。
林澤助(2010)。〈影響國軍推動募兵制關鍵因素探討〉。《國防雜誌》。25(2)。頁102-112。
吳毓瑩、蔡振州、蕭如芬(2010)。〈東南亞裔新移民母親之家長參與及其與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頁157-186。
柯雨瑞、孟維德、馮貴顯(2018)。〈東南亞婚姻新住民在臺生活適應與移民及警察機關回應對策之初探〉。《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30。頁1-46。
洪嘉欣、陳皎眉(2009)。〈刻板印象如何影響行為?談刻板印象效果的內在歷程與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32(4)。頁1-22。
洪錦成、施奕輝(2013)。〈我國兵役制度的演進,變革與展望〉。《檔案季刊》。12(2)。頁30-45。
施懿玲、黃佳慧、陳郁秀(2020)。〈公共電視對臺灣新住民文化認同發展的影響〉。《東方學報》。41。頁1-33。
施正鋒(2002)。〈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當代政治分析》。3。頁241-248。
胡舜鈞(2015)。〈以APP軟體行銷志願役士兵招募政策之研究〉。《國防雜誌》。30。頁101-115。
胡光夏、陳竹梅(2013)。〈「微電影」在軍事行銷傳播運用的初探性研究〉。《復興崗學報》。103。頁1-23。
凃怡姿、謝奇明、謝奇任(2018)。〈招募廣告溝通效果之重要影響因素:以2015與2016年國軍招募廣告為例〉。《中國廣告學刊》。23。頁38-69。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我國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頁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頁157-196。
徐榮崇、徐瑞霙(2007)。〈從跨國主義談臺灣外籍新娘及第二代的鄉土認同—以蘆洲市某國小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0(1)。頁43-63。
徐遵慈、李明勳(2018)〈我國新南向政策的執行成果與未來展望〉。《經濟前瞻》。176。頁9-18。
唐文慧、王宏仁(2011)。〈結構限制下的能動性施展:臺越跨國婚姻受暴婦女的動態父權協商〉。《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2。頁123-170。
席榮維(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問題與學校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39。頁213-223。
桂家慶(2016)。〈影響我國志願士兵素質因素探討〉。《海軍學術雙月刊》。50(4)。頁49-63。
陳麗娟(2010)。〈文化溝通中的文化差異問題〉。《中正大學外國語言研究》。11。頁91-122。
陳芬苓(2014)。〈女性新移民生活狀況的轉變與政策意涵〉。《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12)。頁29-59。
陳欣欣(2020)。〈從新聞產製談新住民女性刻板印象研究〉。《數位與開放學習期刊》。8。頁167-195。
陳欣欣(2020)。〈新住民女性對媒體再現中的刻板印象觀點研究-以小港地區某新住民協會為例〉。《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城市學學刊》。10(1)。頁1-24。
陳勁甫(2015)。〈美國退輔優待政策發展與理念對我國之啟示〉。《國家菁英季刊》。11(1)。頁7。
陳佳雯、陸洛(2013)。〈大中華地區員工之工作不安全感興工作態度及行寫的關聯:以情感性組織承諾為調節變項〉。《組織及管理》。6(1)。頁59-92。
陳信行、程淑華(2018)。〈內部工作機會、人格堅忍度對士兵轉服意願之影響性探究〉。《復興崗學報》。112。頁225。
陳祿保(2007)。〈美軍人才招募運作與新兵訓練現況簡介-兼論對國軍的啟示〉。《國防雜誌》。22(5)。頁65-77。
郭添漢(2013)。〈我國募兵制招募政策與作為檢視〉。《國防雜誌》。28(1)。頁  117-132。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頁55-65。
張永煬、方顯光、劉海東(2018)。〈國軍志願役士兵留任意願影響因素與行銷溝通訊息鏈路之探討-以某分隊為例〉。《全球管理與經濟》。14(1)。頁1-14。
張瑞麟、呂佳勳(2018)。〈募兵制招募作為研析—以陸軍司令部為例〉。《主計季刊》。59(1)。頁4-19。
張瓀薏(2013)。〈精進士官、兵留營意願之研究〉。《海軍學術雙月刊》。47(2)。頁78-85。
張智嵐、徐西森(2019)。〈新住民家庭跨文化適應歷程之個案研究—現象學觀點〉。《輔導季刊》。55(3)。頁1-13。
張智嵐(2019)。〈跨越文化的父母心—新住民家庭共親職歷程初探〉。《諮商與輔導》。400。頁42-45。
張輝鑫(2011)。〈經濟環境變動與人力政策對募兵制的影響—以志願役士兵為例〉。《財金論文叢刊》。14。頁32-57。
張珈進、費吳琛、黃克任(2017)。〈國軍留營政策與組織依附之關係:知覺組織支持的中介角色與階級之調節效果〉。《國防管理學報》。38(1)。頁1-10。
曾嬿芬(2004)。〈外勞政策的國族政治:臺灣客工計畫的形成〉。《臺灣社會學刊》。32。。頁1-58。
曾嬿芬(2007)。〈研究移住/居臺灣—社會學研究現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6。頁75-103。
馮玉芳、鄭瑞娟(2019)。〈淺談東南亞新住民在臺進修〉。《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1)。頁42-49。
黃之棟(2019)。〈族群主流化的理論框架與政策意涵〉。《東吳政治學報》。37(2)。頁117-165。
黃居正(2005)。〈國籍與效忠—從意識到規範的探索〉。《臺灣國際研究季刊》。1(1)。頁101-130。
黃居正(2011)。〈諾特邦案:國籍的意義、得喪與承認〉。《臺灣法學》。185。頁37-43。
黃朝宏(2019)。〈淺談文化資本對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之關係〉。《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7)。頁83-87。
黃馨慧、陳若琳(2006)。〈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地生活能力需求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40。頁107-118。
黃若蘭、黃玉(2005)。〈大專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心理社會發展之關係—以北部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1。頁1-33。
黃柔理、陳易芬(2016)。〈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在臺灣中文學習之經驗探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8/29。頁103-126。
黃富順(2006)。〈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輔導〉。《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2。頁72-83。
黃寶嬋、何青蓉(2019)。〈新住民女性知覺社會支持、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學誌》。41。頁47-114。
莊耀嘉(2003)。〈族群與偏見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社會認同理論的檢驗〉。《本土心理學研究》。20。頁73-104。
程淑華、溫惠雯(2010)。〈國軍幹部身心適應模式探討〉。《復興崗學報》。100。頁225-251。
楊志清(2009)。〈因應募兵時期士兵工作滿意度研究—以陸軍志願士兵為例〉。《陸軍學術月刊》。10。頁155-168。
楊真宜(2017)。〈臺灣新住民子女的語言現況與角色之研究〉。《語文與國際研究》。17。頁127-174。
楊菊華(2009)。〈從隔離、選擇融入到融合: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問題的理論性思考〉。《人口研究》。33(1)。頁17-30。
楊書菲、吳玉瑩(2017)。〈亞太變局下臺灣落實新南向的挑戰與機會〉。《經濟前瞻》。173。頁32-36。
詹中一(2016)。〈我國推動募兵政策暨志願士兵服役調查〉。《海軍學術雙月刊》。50(4)。頁37-48。
廖婉余(2020)。〈Iris Marison Youn之差異政治在新住民子女教育政策上的啟示〉,《嶺東學報》,46,頁225-252。
趙彥寧(2004)。〈現代性想像與國境管理的衝突〉。《臺灣社會學刊》。32。頁59-102。
趙元善(2018)。〈國家有義務對軍人年金制度為「安身立命」的法制設計〉。《軍法專刊》。64(1)。頁101-119。
劉乃綸(2015)。〈探討新住民、原住民和本省漢人父母親族群婚姻配對的社經背景對子女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育達科大學報》。41。頁15-42。
劉育偉(2009)。〈從法制觀點比較中、美兵役制度〉。《海軍學術雙月刊》。43(6)。頁38-51。
劉廷揚、林育德、盧宜孜(2021)。〈軍旅本職學能與社會就業力相關性研究—以海軍補給官科軍官為例〉。《公共事務評論》。19(1)。頁37-56。
賴韋婷、賴韻涵(2013)。〈新住民子女教育機會均等如何可能—以臺南市公立小學教師之觀點為例〉。《家庭教育雙月刊》。42。頁6-31。
謝欣芩(2020)。〈空間越界與多重身分:當代臺灣紀錄片中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實踐〉。《婦女與性別研究》。46。頁41-78。
謝國榮、黃蘭茜(2013)。〈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休閒生活型態與生活滿意度研究〉。《慈惠學報》。9。頁69-81。
鍾成鴻(2018)。〈海軍艦艇官兵自我察覺能力與環境適應之研究〉。《海軍學術雙月刊》。52(2)。頁20-30。
鍾鎮城(2020)。〈臺灣國民教育場域裡的新住民語言教育政策〉。《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頁201-219。
薛承泰(2003)。〈臺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國家政策季刊》。2(4)。頁1-22。
藍茜茹、魏麗敏(2018)。〈從新住民女性親子教養與生活適應談多元文化的輔導政策和教育工作〉。《長庚科技學刊》。29。頁77-88。
蘇進強(1991)。〈軍隊與社會關係的建構〉。《國家政策雙週刊》,133,頁2-4。

(三)學位論文
王中天(2010)。《從需求溝通滿意度探討募兵制官兵轉服或續服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慧玉(2014)。《遷移世代文化認同之研究:以海峽兩岸臺商子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古建明(2011)。《原住民志願役士兵轉服儲備士官意願因素之研究:以花東防衛指揮部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孔祥嘉(2003)。《檳榔西施生涯選擇、就業歷程及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俐嬛(2013)。《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杜光盛(2018)。《人格特質、文化差異、溝通能力、生活適應與學習效果之研究-以越南留學生為例》。世新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杜永祥(2005)。《國軍人才招募策略之研究:整合行銷傳播途徑》。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紹貿(2010)。《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對外籍配偶及其子女鄉土認同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某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雪雪(2012)。《泰北孤軍後裔的認同協商》。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意超(2010)。《我國高中與大學應屆畢業生對兵役制度轉型為「募兵制」的態度與職業選擇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
李智堯(2003)。《從全民國防理念建構平、戰合一的動員制度》。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青(2009)。《遷臺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領導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柏翰(2016)。《臺灣電子電機產業關鍵職務職能建置之研究》。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柯閔祥(2017)。《創建友善職場—新二代未來就業與挑戰》。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吳宣儀(2017)。《從計畫性行為理論的觀點探討:國軍招募形象廣告影響高職學生報考國軍意圖之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系碩士論文。
馬騰華(2011)。《我國原住民青年生涯選擇服志願役士兵及從軍發展意向之研究》。國防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朝賢(2013)。《以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的觀點探討我國志願役退伍軍人求職與再就業影響》。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袁愷(2010)。《外籍配偶文化適應與臺灣認同—以臺南縣官田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美(2010)。《桃園縣東南亞籍新住民文化傳承之研究》。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陳恕烈(2008)。《外籍配偶文化適應與婚姻滿意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華(2011)。《高中職教師對新住民子女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敏郎(2006)。《我國推行募兵制度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
黃大偉(2017)。《國軍方開放式人才經濟生態系統招募策略》。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敏華(2005)。《新臺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框架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德(2018)。《國軍義務役補充兵招募成效之研究》。嶺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莊進財(2006)。《精簡政策對組織人力素質的影響—以A單位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翹楚(2015)。《從全球移民下雙重國籍發展趨勢論臺灣地區之現況及未來發展》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楊錦青(2012)。《我國原住民於臺北都會地區就業之研究︰一個社會資本的觀察》。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聲明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及一般心理衛生組碩士論文。
劉恕忠(2012)。《我國招募志願役士兵之政策執行:政策行銷觀點之應用》。國防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所碩士論文。
劉育偉(2006)。《從徵、募兵制的角度比較中、美軍法適用之情形》。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昕(2018)。《臺灣新住民職業訓練政策之檢討—以東南亞新住民為例》。高苑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雅玉(2001)。《臺灣跨國婚姻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聖賢(2015)。《國民中學校長職能模型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鄭斯瀛(2010)。《婚姻關係下歸化女性配偶勞動問題之研究-原中國、越南及印尼籍配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又平(2006)。《全球化與國際移民:國家安全角度的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蔣才選(2006)。《我國兵役制度之研究:全面募兵制改革的預評估》。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佳玲(2012)。《我國志願役士兵離職原因之研究-以空軍各基地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鐘重發(2004)。《臺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研討會論文
王伯頎(2014)。〈新住民遷徙後的適應問題對臺灣社會安全的影響及因應策略初探〉。發表於「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7。頁189-213。
李美賢、闕河嘉(2015)。〈臺灣「東南亞新二代」的形象建構〉。發表於「東亞聚焦:2015第六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臺灣大學。
林嘉源(2005)。〈「外籍新娘」媒體形象再現—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蘋果》為例〉。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年會」。臺灣大學。
施正鋒(2003)。〈語言與多元文化政策〉。發表於「2003全球客家文化會議」。
孫治民(2012)。〈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發表於「強化學生學習成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2-51。
陳芬苓(2016/11/5)。〈臺灣婚姻移民政策與權益保障〉。發表於「兩岸社會福利研討會」。
張正霖(2003/9/27-28)。〈在家、國、全球市場夾縫中的『他者』—論臺灣學術知識生產中的外籍新娘「意象」〉。發表於「意識、認同、實踐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
張兀岱(2010/9/20)。〈結合全民國防推動募兵制之探討〉。發表於「2010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復興崗校區。
劉金山(2004)。〈淺談外籍配偶教育學習體系政策之規劃〉。發表於「新竹市外籍配偶暨成人識字師資培訓研討會專輯」。頁41-49。
劉立倫(2008/12/5)。〈推動募兵制應考慮因素及成效分析〉。發表於「全募兵制與國防轉型學術研討會」。
劉宜君(2018/10/27-28)。〈社會媒體與族群印象之初探研〉。發表於「第十屆發展究年會—臺灣經驗2.0:在地與全球發展研究與實踐」。頁807-833。
謝登旺、張揚興(2011/9/21)。〈各級學校全民國防教育實務工作之推動〉,發表於「100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
戴政龍、劉恕忠(2011/10/15)。〈應用政策行銷組合要素於政府推動募兵制政策執行之軍事服役人力招募策略〉。發表於「慶祝百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百年中國—自由民主與兩岸和平之際遇』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
譚光鼎(1998)。〈從文化與心理層面論原住民教育目標〉。發表於「第三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五)官方資料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105年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統計年報」。(檢閱日期:2021/5/10)。〈https://www.fund.gov.tw/News_Content.aspx?n=706&s=14827〉。
內政部移民署「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資料」。(檢索日期:2021/5/25)。<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sdate=201901&edate=201909>。
內政部移民署「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檢索日期:2021/3/15)。〈https://www.immigration.gov.tw/〉。
內政部移民署「新住民照顧服務措施」。(檢索日期:2021/5/27)。〈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445/7451/7457/7472/〉。
內政部統計處(2019)。「內政統計月報電子書108年度」。(檢索日期:2021/5/22)。〈http://www.moi.gov.tw/click_change_url.aspxt_name=site_node_file&t_sn=6550&node_sn=8492&f=main>。
立法院(2014)。〈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103(7)。
立法院(2015)。〈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104(58)。
立法院(2016)。〈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105(1)。
立法院(2017)。〈探討共諜案產生之國家安全課題研析〉。 (檢索日期:2021/5/5),<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85516>
行政院(2016/9/26)。「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檢索日期:2021/5/27)。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86f143fa-8441-4914-8349-c474afe0d44e>。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9/8/14)。「國情統計通報」。152。(檢索日期:2021/5/27)。〈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445/7451/7457/7472/〉。
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檢索日期:2021/5/27)。〈https://pop-proj.ndc.gov.tw/chart.aspx?c=1&uid=61&pid=60〉。
國防部「國軍人才招募中心」。(檢索日期:2020/12/21)。<https://rdrc.mnd.gov.tw>
國防部(2013)。〈國防方略〉。《中華民國102年國防報告書》。頁76。
國防部(2013)。「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102年國防報告書》。
國防部(2019)。「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108年國防報告書》。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網站。(檢索日期:2021/4/14)。〈https://www.vac.gov.tw〉。

(六)研究計畫
邱文盛、楊正光、張慧娟、林美齡、蔡怡慧(2015)。《新住民子女教育問題之研究》。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第104期國小主任儲訓班專題研究。
陳膺宇(1997)。《我國「大學預備軍官訓練團」學生背景、特質與個人成長之研究-與一般大學生和軍校生做比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中正理工學院政治系。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21)。〈淡江戰略學派觀點〉。《2021臺灣國防戰略白皮書》。
國立師範大學(2015)。《外籍配偶社會網絡之研究》。「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研究報告。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2016)。《公民社會知覺不同文化差異之經驗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內政部新住民發展基金」補助研究報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21)。《新住民子女職涯發展之研究》。110年度「新住民發展基金」補助研究報告。
國防部(2015)。《「募兵制」政策文宣執行成效與精進作為之研析》。國防部委託嶺東科技大學專案研究。
國發會(2016)。《我國族群發展重要指標分析與運用規劃》。國發會委託國立中央大學研究計畫。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國防政策諮詢小組(2014)。〈新時代的軍人〉。《國防政策藍皮書第六號》。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國防政策諮詢小組(2015)。〈2025年臺灣軍事防衛能量〉。《國防政策藍皮書第九號》。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國防政策諮詢小組(2015)。〈精進退撫制度〉。《國防政策藍皮書第十一號》。
詹火生、陳芬苓(2012)。《建構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社會之具體對策研究》。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研究報告。
詹火生、陳芬苓(2014)。《我國外籍配偶弱勢情境分析之研究期末報告》。102年度「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研究計畫案。
劉立倫、陳勁甫、王秉鈞(2010/7/31)。《配合國防全募兵制有關退輔制度之調整》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頁96-107。
蕭蘋、黃淑鈴(2010/7/1-11/31)。《我國電視節目內容之族裔議題表現案例分析》。國家通訊委員會。

(七)網際網路
中央社(2017/10/3)。〈軍人年金改革,蔡總統:留的越久年金越好〉。《中央社》。(檢索日期:2020/4/30)<www.cna.com.tw>。
中央廣播電臺(2013/11/28)。〈臺灣邁入族群多元社會,文化融合從教育做起〉。《中央廣播電臺》。(檢索日期:2021/5/2)。〈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7%81%A3%E9%82%81%E5%85%A5%E6%97%8F%E7%BE%A4%E5%A4%9A%E5%85%83%E7%A4%BE%E6%9C%83-%E6%96%87%E5%8C%96%E8%9E%8D%E5%90%88%E5%BE%9E%E6%95%99%E8%82%B2%E5%81%9A%E8%B5%B7-132900064.html〉。
中國時報電子報(2017/8/5)。〈國軍基層軍官缺員影響國防安危監察院要查〉。《中國時報電子報》。(檢索日期:2020/4/10)。〈www.chinatimes.com〉。
李美賢(2015)。〈「新住民第二代」?叫他們「我們」就好了!〉。《天下雜誌》。(檢索日期:2020/12/30)。<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62/article/2659>。
李美賢(2015)。〈在那五秒,我差點也陷「新移民及其子女」於不義〉。《天下雜誌》。(檢索日期:2020/12/30)。〈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62/article/3332〉。
邱琡雯(2009)。〈解構平面媒體對新移民女性的「正向」報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檢索日期:2021/3/30)。〈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1/81-03.htmv〉。
夏曉鵑(2018/1/31)。〈從「外籍新娘」到「新住民」走了多遠?(三)〉。《獨立評論》。(檢索日期:2021/1/30)。〈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65/article/6577〉。
許依晨(2015/6/19)。〈警察離職率外軌比內軌多7倍〉。《聯合晚報》。
陳正健(2014/10/5)。〈人口零成長 專家憂心衝擊募兵制〉。《臺灣醒報電子報》。(檢索日期:2021/5/13)。〈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1005-LVwf〉。
陳金隆(2008/8/20)。〈我國實行募兵制之經濟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檢索日期:2021/4/12)。〈https://www.npf.org.tw/3/4563〉。
黃志芳(2016/5/17)。〈臺灣在東協的優勢可能只有5年〉。《中時新聞網》。(檢索日期:2020/11/30)。〈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517003417-260407?chdtv〉
張錦弘(2019/6/5)。《新住民二代學生31萬人,這縣占比最高2成7》。(檢索日期:2021/5/22)。〈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855616〉>。
楊雅惠(2016/10/7)。〈觀念平臺—美國退休帳戶之可攜性與租稅優惠〉。《中國時報電子報》。(檢索日期:2021/4/14)。〈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007000100-260202?chdtv〉。
臺灣新生報(2012/1/2)。〈募兵制 應確保兵員權益〉。《臺灣新生報》。(檢索日期:2020/3/20)。〈http://tw.news.yahoo.com/%E7%A4%BE%E8%AB%96-%E5%8B%9F%E5%85%B5%E5%88%B6-%E6%87%89%E7%A2%BA%E4%BF%9D%E5%85%B5%E5%93%A1%E6%AC%8A%E7%9B%8A-160334193.html〉。
劉孔中、趙晞華(2014/4/18)。〈募兵新局的挑戰與機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檢索日期:2021/1/15)。〈https://www.npf.org.tw/3/13503〉。
薛承泰(2007/5/3)。〈近十年臺灣家庭變遷—新移民與新臺灣之子現象〉。《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檢索日期:2021/4/12)。〈https://www.npf.org.tw/3/2121〉。
謝宛真(2020/12/18)。〈臺灣各國人才濟濟!新住民破55萬人 蔡英文:有你真好〉。《中時新聞網》。(檢索日期:2021/6/18)。〈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867374〉。
聯合報(2014/9/2)。〈新二代,絕對是臺灣明日優勢〉。《聯合報》。(檢索日期:2021/5/2)。〈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7699/735610〉。
 

二、外文
Berry,J.W.(1980).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In h.C.Triandis,&r.W.Brisl in (eds.).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Social psychology,5,pp211-279.Boston:Allyn and bacon.
Belanger,D.,&Linh,T.G.(2011).Theimpact of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on gender andmarriage in sending communities of Vietnam. Current Sociology,59(1),pp59-77.
Casper,W.J.,and Harris,C.M.,(2008)Work-life benefits and organizational attachment:Self-interest utility and signaling theory model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72(1),pp95-109.
Christopher,M.,Payne,A.F.T.and Ballantyne,D.(1991) Relationship Marketing:Bringing Quality,Customer Service and Marketing Together. Butterworth Heinemann/CIM,Oxford.
Coleman.(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pp95-120.
Collins,P.H.(1986).Learning from the outsider within: The soc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black feminist thought. Social Problem,33(6),pp14-32.
Counihan,C.,&Van Esterik,P.(1997).Introduction.In C.Counihan & P.V.Esterik (Eds.). Food and culture:A reader,pp1-7.London, England:Routledge.
Dehyle,D.(1992).Constructing failure and maintaining cultural identity:Navajo and Ute school leavers. Journal of 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31(2),pp24-46.
Erikson,E.H.(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Norton.Eisenberger,R.,Fasolo,P.,and Davis-LaMastro,V.(1990)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employee diligence,commitment,and innovation.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5(1),pp.51-59.
Feinberg,M.E.(2003).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context of coparenting: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Parenting:Science and Practice,3,pp
95-131.
Hsieh,S.C.Y.,& Wang,M.C.Y.(2008).Immigrant wives and their cultural Influence in Taiwan. Journa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53(2),pp101-118.
John Gerard Ruggie(1998)"What Makes the World Hang Together Neo-Utilitarianism and theSocial Constructivist Challeng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52(4),pp855-885.
Jonathan Mercer(1995) "Anarchy and Identit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49(2) ,pp229-25.
Kobasa,S.C.(1979).Stressful life events,personality,and health:An inquiry into hardi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7,pp1-11.
Kobasa,S.C.,Maddi,S.R.,& Kahn,S.(1982).Hardiness and health:a prospective stud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2,pp168-177.
Lo Bue,S.,Taverniers,J.,Mylle,J.,&Euwema,M.(2013).Hardiness promotes workengagement, prevents burnout, and moderates their relationship. Military Psychology,25(2),p105.
Lu,J.(2015).Theorising the impacts of digitally mediated social interaction on diasporic identity formation: A case of Chinese diaspora in Australia. Refereed 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ference: Rethinking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Identity.
Office of the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Comptroller)/CFO May 2017,US Department of Defense.Fiscal Year 2018 Budget reqest.
Pattaro,Chiara(2015).“New Media&Youth Identity.Issues and Research Pathways.”Ital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pp297-327.
Saleebey,D.(1997). Introduction:Power in people.In D.Saleebey (Ed.).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pp3-20.New York,NY:Longman.
Smith,R.M.(1982).Learning how to learn: Applied theory for adults Pearson. Prentice Hall,New York.
Super,D.E.(1957).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Y:Harper&Row. Tseng,C.-C.,&Chun,C.-C.(2019). Chinese language and new immigrants.In C.-R.Huang,J.-S.Zhuo,&B.Meisterernst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applied Chinese linguistics,pp212-219.London,UK: Rout ledge.
Wayne,S.,Shore, L.,and Liden,R.(1997).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 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0,pp82-111.
Yeoh,B.S.A.,Chee H,L,& Vu,T.K.D.(2013).Commercially arranged marriage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itizenship rights among Vietnamese marriage migrants in multiracial Singapore.Asian Ethnicity,14(2),pp139-15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