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2109170600
DOI 10.6846/TKU.2021.00348
論文名稱(中文) 教學型升等教師專業認同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Multi-Cases Study of Teaching-Oriented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許雅涵
研究生(英文) Ya-Han Hsu
學號 60572004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7-01
論文頁數 16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潘慧玲
委員 - 陳文彥
委員 - 薛曉華
關鍵字(中) 多元升等
教學型升等
專業認同
關鍵字(英) multi-promotion
teaching-oriented promoti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教育部於民國102年起推動教師多元升等制度,惟選擇教學型升等的教師為數不多,為何教學本是教師的主要職責,但採教學型升等途徑的教師卻偏少,是否教師對此升等途徑存有不信任及不確定之觀感,故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學型升等教師之專業認同。爰此,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方法,針對三位大學個案教師進行訪談,輔以文件分析。藉以瞭解教學型升等教師進入大學服務之背景脈絡,其升等之路如何抉擇,以及分析不同背景脈絡之教學型升等大學教師,其專業認同之形構。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結論:
壹、教師分別受多元生命經驗而非單一因素影響而成為大學教師。
貳、教師是否具教育專業背景、跨領域專長、國外求學經歷,以及身兼家庭責任之多寡,影響其升等難易度,亦間接影響其專業認同。
參、教師於教學型升等歷程中,所經歷的各種內外在、正負面經驗,皆對建構教師專業認同圖像帶來影響。
肆、教師以學生為視角,各以其不同的方式教學,建構出不同的教師專業認同圖像。
基於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文末針對大學教師、大學、學術界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英文摘要
Since 2013, the Minister of Education has practiced the multi-promotion system policy. However, only a few teachers chose teaching-oriented promotion, while teaching is the main work. Are not teachers have distrust and unsureness toward this promotion approach?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eachers’ selection of teaching-oriented promotion and focused on exploring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with three teachers in the one university. Using the method of interview, supplemented by document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teachers entered the university system, how they chose their promotion approach and how they constructed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s,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Multiple life experiences in different processes rather than a single factor affected individuals to become university teachers.
2.Whether teachers had an educational background, cross-disciplinary expertise, a doctorate degree abroad,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family, these factors influenced the difficulty of promotion, thus indirectly affecting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3.The experiences, whether internal or external, or positive or negative, undergone by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oriented promotion all affe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4.From students' perspective, teachers teaching in various ways created different imag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university teachers, universities, academia,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大專校院教師升等制度 11
第二節 教學型升等制度 23
第三節 教師專業認同 36
第四節 相關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68
第三節 研究實施步驟、資料分析與前導研究 71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 76
第五節 研究倫理 77
第四章 三位大學教師的升等與專業認同 79
第一節 教學、服務、研究同等重要的育生老師 79
第二節 分享訊息海資訊並訓練學生思辨的文采老師 99
第三節 讓學生多元才能被看見的悅然老師 118
第四節 綜合分析 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57
附錄 163
附錄一:訪談時間表 163
附錄二:前導性訪談指引 164
附錄三:修正訪談指引 165
附錄四:研究邀請函 166
附錄五:訪談同意書 167

表次
表2-1 參與多元升等制度學校數 23
表2-2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說明 25
表2-3 「教學實務研究升等」及「教學實務成果升等」作品內容彙整表 31
表2-4 106至108學年度大專校院教師各著作類型升等之申請及通過人數一覽表 34
表3-1 個案教師基本資料表 71

圖次
圖2-1 教育部多元升等制度 27
圖2-2 教育部多元升等制度實施期程 29
圖2-3 教學實務升等軌道/途徑規劃 30
圖2-4 教師專業內涵架構圖 37
圖2-5 教師專業認同建構脈絡圖 42
圖2-6 教師專業認同之建構與轉化圖 45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丁一顧(2014)。談大學教師升等:差異化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0-24。
王明源(2014)。大專教師多元升等制度實務簡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專教師多元升等制度實務。取自http://www.personnel.mmc.edu.tw/ImgMmcEdu/20150611081657.pdf
王郁雯(2017)。從九年一貫課程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師專業認同變化。課程研究,12(2),37-59。
何希慧(2014)。臺灣試辦教師專業分工與多元升等制度之可行性-英美大學執行經驗對高教政策推動的啟示。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4),119-124。
何希慧、張堯雯、林宜嘉(2015)。國內外高等教育機構教師資格發展暨其升等路徑規劃之研究結案報告。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林昱瑄(2019)。做學術、做媽媽:學術媽媽的建制困境、協商策略與智性母職。臺灣社會學刊,66,125-180。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420。
周新富(2013)。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鳳美、宋佩芬(2005)。實習教師建構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20,1-26。
邱憶惠(2007)。教師認同之敘說探究:以一位幼教教師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9,1-34。
邱憶惠、高忠增(2009)。成為一位幼教教師:教師認同之敘說探究。台南科大學報,28,155-176。
金耀基(1987)。大學之理念。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
洪瑞璇(2004)。高等教育行政體系裡的性別視域:大學女性院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4),79-113。
洪瑞璇(2008)。國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游走在「結構─能動」之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純子(2009)。教師專業認同之敘說探究:一位男性幼兒教師「找尋」與「轉化」的故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3,81-111。
張堯雯(2019)。大學教師多元升等政策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博士論文。
教育部(2013b)。教育部推動教師多元升等制度公布第1期試辦補助學校名單。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1353704343B62511&sms=2ADD120E8E2615E3
教育部(2016)。教育部推動教師多元升等制度試辦計畫共同注意事項暨計畫執行參考資料。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0217161130F0B192&sms=DD4E27A7858227FF&s=7C3353293AE087FF
教育部(2017)。教育部推動大專校院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強化教學成果升等路徑。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710D9DBDFCBEA97
教育部高教司(2016)。高教創新電子報第6期-多元升等讓每一個位子發光。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uploads/edm/201602040941529771.pdf
教育部高教司(2016)。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推動教師多元升等制度試辦學校計畫審查作業申請須知、說明會簡報。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200/News_Content.aspx?n=38E925417DBAF594&s=318F4A8B0B5B62B3
教育部(2019)。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計畫說明。取自https://tpr.moe.edu.tw/plan
教育部(2019)。教育大事年表。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milestone.asp
教育部(2020)。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6
教育部(2020)。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_list.asp
符碧真(2013)。另類學術:教與學的學術。教育政策論壇,16(1),71-102。
莊彩荷(2016)。我國大專校院推動教學實務研究型升等路徑之現況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公司。
陳碧祥(2001)。我國大學教師升等路徑與教師專業發展及學校發展定位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63-208。
陳蓉慧(2017)。教師多元升等試方案之執行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玉幸(2015)。科技大學教師以教學實務升等之困境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47-51。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楊巧玲(2008)。教育改革對教師專業認同之影響。師大學報,53(1),25-54。
楊智穎(2011)。弱勢者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偏鄉學校教師敘事的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6,499-522。
楊筑雅(2006)。教師角色認同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實習教師與初任教師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賀凱、黃毅志(2009)。影響教師專業認同的因果機制:以台東縣國中教師為例。中正教育研究,8(2),75-114。
楊瑩(2014)。台灣的大學教師分流與多元升等-從大學教師評鑑機制分析。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詹盛如、楊家瑜(2014)。面對少子化與全球化的挑戰:高等教育組織的發展策略。評鑑雙月刊,52。
劉曉芬(2009)。我國大學教師資格審查路徑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劉曉芬、張嘉育(2018)。從教與學學術研究(SoTL)觀點探討臺灣大學教師教學升等之深化。教育研究月刊,286。
潘慧玲(2010)。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鄭瑞棠(2008)。科技大學以教學績效作為教師升等的可行性。評鑑雙月刊,11。
戴文青(2005)。從深層結構論台灣幼兒園教師專業認同轉化可能性。南大學報,39(2),19-24。
鍾任琴(1994)。教師專業的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
顏靜筠(2015)。國小教師身分認同之敘事探究—不同師資培育背景教師的經驗故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貳、英文文獻
Acker, S. (1996). Gender and teachers’ work.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1(1), 99-162.
Battey, D., & Franke, M. L. (2008). Transforming identities: Understanding teachers acros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35(3), 127-149.
Boyer, E. L. (1990).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 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ate. Princeton, NJ: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Clandinin, D. Jean &. Connelly, F. Michael. (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andscapes: Teacher Stories-stories of teachers-school stories-stories of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5(3), 24-30
Coldron, J., & Smith, R. (1999). 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1(6), 711-726.
Evron, N. C. (2004). Being art teachers negotiation of their beliefs and identity within the public school syste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2(1),56-90.
Flores, M. A., & Day, C. (2006). Contexts which shape and reshape new teachers’ identities: A multi-perspective stud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2(2), 219-232.
Geijsel, F., & Meijers, F. (2005). Identity learning: The cor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change. Educational Studies, 31(4), 419-430.
Gottlieb, E. E. & Keith, B. (1997). The academic research-teaching nexus in eight advanced-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Higher Education, 34(3), 397-419..
Lasky, S. (2005).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eacher identity, agency and professional vulnerability in a context of secondary school reform.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1(8), 899-916.
MacLure, M. (1993). Arguing for your self: Identity as an organising principle in teachers' jobs and live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4), 311-322.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9(11), 159-187.
Newman, C. S. (2000). See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e-service teachers: A study of their dreams and go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3(2), 123-217.
Trigwell, K. et al. (2000).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 mode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19(2), 155-168.
Woods, P. (1990). Cold eyes and warm hearts: 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Tteachers' work and career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1(1), 101-11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