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1906521800
DOI 10.6846/TKU.2019.00430
論文名稱(中文) 國小三年級英語情境教學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s of English Situated Teaching 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for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王子庭
研究生(英文) Tzu-Ting Wang
學號 60675020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13
論文頁數 10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儒傑
委員 - 陳瑞貴
委員 - 賴光真
關鍵字(中) 情境教學
學習動機
學習成就
關鍵字(英) Situated teachi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運用情境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採用行動研究法,以新北市某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共14人。
研究方法以質化研究為主,量化研究為輔。量化研究工具有英語學習動機量表、英語聽力測驗及英語口說測驗,所得資料採用統計套裝軟體SPSS20.0版進行分析;質性研究工具為教學日誌、教師反思紀錄表、訪談,用以蒐集質性資料並加以探討。本研究進行前述資料的分析,以瞭解學生在英語的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成效,其主要發現如下:
一、英語情境教學可提升學生英語學習動機。
二、英語情境教學對於高分組及低分組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的「學習情境層面」有正向影響。
三、英語情境教學可顯著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口說能力。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dopting situated teaching in improving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for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The participants were 14 third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The quant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English listening test, and English speaking test for children analyzed by SPSS 20.0 statistical software.The qualitative data were also collected such as teaching logs, teaching reflection records, and interview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English situated teaching can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2.English situated teach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in “learning situation level” for high-achievers and low-achievers. 
3.English situated teach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speaking abil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情境教學之意涵與課程設計 7
第二節 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意涵及測量內涵 14
第三節 英語情境教學與學習動機和學習成就之研究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9
第二節 教學方案設計 33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3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7
第五節 研究的信實度與倫理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45
第一節 英語情境教學的實施歷程 45
第二節 英語情境教學對於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 55
第三節 教師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6
參考文獻	79
附錄 85
附錄一 英語學習動機量表 85
附錄二 英語聽力測驗(前測) 87
附錄三 英語聽力測驗題目(前測) 89
附錄四 英語口語測驗(前測)	90
附錄五 英語聽力測驗(後測)	92
附錄六 英語聽力測驗題目(後測) 94
附錄七 英語口語測驗(後測)	95
附錄八 課程教案Where is it?(問路)	97



表次

表2-3-1 英語情境教學與學習動機和學習成就之相關論文一覽表 22
表3-2-1 教學設計分三表 33
表3-4-1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資料蒐集方式與資料分析方式對應表 37
表3-5-1 質性資料編碼說明 41
表4-2-1 全體學習動機之語言層面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56
表4-2-2 高分組學習動機之語言層面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56
表4-2-3 低分組語言層面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57
表4-2-4 全體學習動機之學習者層面的相依樣本t檢定 58
表4-2-5 高分組學習動機之學習者層面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59
表4-2-6 低分組學習動機之學習者層面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60
表4-2-7 全體學習動機之學習情境層面的相依樣本t檢定 61
表4-2-8 高分組學習動機之學習情境層面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62
表4-2-9 低分組學習動機之學習情境層面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63
表4-2-10 全體學生英語聽力測驗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64
表4-2-11 高分組英語聽力測驗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65
表4-2-12 低分組英語聽力測驗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66
表4-2-13 全體學生英語口說測驗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67
表4-2-14 高分組英語口說測驗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68
表4-2-15 低分組英語口說測驗前後測之描述統計表及相依樣本t檢定	69
表4-2-16 個別學生之英語學習動機、英語聽力測驗、英語口說測驗之前後測成績 71



圖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0
圖3-1-2 研究流程圖 31
圖3-6-1 研究三角校正關係圖 42
圖4-1-1 畫圖猜單字 46
圖4-1-2 上台扮演路人的角色 47
圖4-1-3 角色扮演路人與問路者 48
圖4-1-4 學生拍打建築物標誌 48
圖4-1-5 學生兩兩一組上台練習對話 50
圖4-1-6 學生實體物品來練習對話 50
圖4-1-7 同學給予老師錢幣	50
圖4-1-8 學生開心地買到飲料 50
圖4-1-9 學生畫圖猜單字 52
圖4-1-10 學生寫下喜歡的餐點並畫畫 52
圖4-1-11 學生寫學習單 53
圖4-1-12 學生角色扮演服務生與顧客 53
圖4-1-13 學生角色扮演服務生與顧客 5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仁癸(2009)。情境教學在國小英語教學的應用。北縣教育,69,87-91 。
王慧蘭(2001)。重複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學校生活世界的邏輯和教育改革。載於:九年一貫課程與教育改革議題: 教育社會學取向的分析(頁135-159)。高雄:復文。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3-14。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五南。
江英勉(2016)。情境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和英語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余民寧 (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呂美珠(2014)。情境學習與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興趣及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英速魔法學院闊瀨校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呂毓婕(2015)。漫畫融入英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咏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臺北:遠流。
李咏吟(主編)(2001)。學習輔導。臺北:心理。
辛淑如(2006)。最小情境教學法對英語為外語學習者發展語用知能之效益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8vzy7
周志遠(2008)。數學情境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方法及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武漢市。取自http://d.g.wanfangdata.com.hk/Thesis_Y1408256.aspx?
林天祐(1996)。 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57-63。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教育哲學之詮釋。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碧珍(2003)。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新竹教育研究集刊,3,1-26。
徐新逸(1998)。情境教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 (1),30-52。
康家馨(2010)。心智圖教學法對學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三民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10)。臺灣九年一貫課程轉化之議題與因應。教科書研究,3 (1),1-40。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1-10。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梁朝雲、張弘毅(1998)。網路虛擬實境與情境學習的整合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2),197-224。
郭先德(2015)。資訊科技融入情境教學法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效及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rc7x6
陳伯璋(1987)。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金靈(2014)。高中英語情境教學的應用研究。語數外學習(高中英語教學),10,31。
陳書瑜(2013)。英語作為外語的互動式情境學習環境之系統設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4181353844696043190
陳國泰(2017)。運用認知學徒制提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實施成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35-40 。
陳菁惠(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687/?index=1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陳靜宜(2009)。「英語村」情境教學課程設計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2777601950628743560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教育類,46(1),67-92。
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
黃秀裕(2002)。「生活化的學習模式」特徵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幸美 (2003b)。討論與真實情境對兒童解決問題的影響。教育研究集刊,49(1),95-133。
楊孝榮(1989)。內容分析。台北:東華。
楊瑞智(1999)。生活化國小數學科教學的趨勢與特色。文章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所主辦之「生活化國小數學、自然科教學研討會」(頁68-81)。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楊善媛(2015)。以情境式學習探討多媒體教材對高中英文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及學習感受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詹秀雯、張芳全(2014)。基隆市國中生學習成就之影響因素。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45-79。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師大書苑。
蔡文榮、蔡佩君(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教育科學期刊。11(2),69-91。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臺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繼振(2015)。情境教學法提升國小四年級綜合活動課程教學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2c7fs
鄭晉昌(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1),55-66。
鄭錦桂 (2006)。國小英語教科書之內容探究與省思。國教新知,53(3),15-22。
黎瓊麗、莊筱玉、傅敏芳(2006)。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3,1-33。
謝采霓(2010)。角色扮演情境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b6rca
韓楷檉(2001)。學習動機的輔導。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209-242。臺北:心理。
顏慶祥(2004)。中國大陸教育研究-政策與制度。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Bandura,A. (1977). Self-efficacy: T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2), 191-215.
Brown, J.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1), 32-42.
Carr, A. A., Jonassen, D.H., Litzinger, M. E. & Marra, R. M. (1998). Good ideas to foment educational revolution : The role of systemic change in advancing situated learning, constructivism, and feminist pedag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1), 5-15.
Collins,A.,Brown,J.,& Newman,S.(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L. B. Resnick (Ed.),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s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pp.453-493).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Y: Macmillianco
Dörnyei, Z. (1994).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 273-284.
Gardner, R. C., & Lalonde, R. N. (1985).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Henson, K. T. (2011). Curriculum planning: Integrating multiculturalism, constructivism, and education reform (4th ed.). Long Grove,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Inc.
Lave, J. (1988).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 21.
Weiner, B., Heckhausen, H., & Meyer, W.-U. (1972). Causal ascriptions and achievement behavior: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effort and reanalysis of locus of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1(2), 239-248.
Yimin, W. (2003). The construc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English situated-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 2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