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1822293100
DOI 10.6846/TKU.2018.00455
論文名稱(中文) 論「黑暗時期」前羅智成詩作的理想性及其實現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deality and realization of Zhi-Cheng Lou’s poetry before “Dard Ag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洪崇德
研究生(英文) Chung-Te Hung
學號 60301014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25
論文頁數 25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衛民(091971@mail.tku.edu.tw)
委員 - 楊宗翰(48529@mail.tku.edu.tw)
委員 - 王俊彥(fo8449@ms8.hinet.net)
關鍵字(中) 羅智成
現代詩
智教
象徵主義
關鍵字(英) Zhi-Cheng Luo
poetry
doctrine
modernis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意在重探羅智成(1955-)封筆十年的「黑暗時期」(1989-1999)前思想與創作筆法的轉變。羅智成早期受現代主義影響,提出「智教」,討論其成績,則作品與其宣示意味濃厚的文學觀缺一不可。或討論文學理念及社會主張如何透過詩作呈現,或從現代抒情詩的角度重新清理其文學觀的演進,以往的研究鮮有從這兩個脈絡去彙整者。本文以書院時期(有詩集〈畫冊〉、〈光之書〉)與藍色時期(有詩集〈傾斜之書〉、〈擲地無聲書〉)作分期,並儘量以書為討論單位。

首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步驟。第二章以理解的角度考察《畫冊》、《光之書》裡對「智教」理念的陳述,指出作者透過精神象徵或情境建構的隱喻邏輯。第三、四章分以《畫冊》、《光之書》為研究對象,引入詩學角度,討論羅智成用以實踐思想的寫作技術。《畫冊》的內向書寫與情緒狂熱,《光之書》初步發展的敘事筆法,都是以往研究者較少碰觸的領域,明顯存在與現代抒情詩歌的親緣性。

第五章將延續三、四章對寫作筆法與思想的研究成果,觀察其理想性質與寫作筆法如何在藍色時期的《傾斜之書》、《擲地無聲書》二本著作中轉變。羅智成在藍色時期的留學生經歷、大時代下的政治事件與知識份子自覺,為寫作者帶來直接的影響。該章節的討論仍以寫作技法為核心,但加入羅智成風格完熟期著手參與的兩本譯著《中國最後一個古代》、《西風殘照故中國》,及《夢的塔湖書簡》的部分段落,呈現羅智成如何從智教宣言的「偉大的意志」走向建設「文化理想人格」的過程。第六章是本文的結論,將對研究成果作整合。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examine Zhi-Cheng Luo’s (1955 - present) changes in thinking and creative writing techniques prior to the decade-long ‘dark age’ (1989-1999) when he stopped writing. He was influenced by modernism in the early stage and introduced Zhi’s doctrine. To discuss his achievements, both his works and point of view in literature that has a strong implication of declaration are indispensable. Whether it is discussing how his literary concepts and social assertions are represented through his poetry or re-clarifying the evolution of his point of view in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lyric poetry, few prior studies have attempted at consolidation in both contexts. This paper divides his career into the college period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poetry collections Art Book and Book of Light) and the blue period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poetry collections Tilting Book and Book that Falls Silent on the Ground) and provides separate discussions by work whenever possible.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and describes this author’s question awareness and research steps. Chapter 2 investigates statements about the notion of Zhi’s doctrine in Art Book and Book of Light through comprehension and points out the metaphorical logic that Luo created through quintessential symbols or scenarios. Chapters 3 and 4 examine Art Book and Book of Light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respectively, and introduce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 to discuss the writing techniques that Luo used to demonstrate his thoughts in practice. Inward writing and emotional fanaticism in Art Book and initially developed narrative writing techniques in Book of Light are the areas that prior researchers less seldom touched and clearly have affinity with modern lyric poetry.Chapter 5 continues to explain research results of Luo’s writing techniques and thoughts,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addressed in Chapters 3 and 4, and provides observations of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his ideal and his writing techniques in the two works Tilting Book and Book that Falls Silent on the Ground in the blue period. Luo’s experience as a foreign student, political events in the age of greatness, and self-awareness among intellectuals in the blue period all have direct impacts on him as a writer. Discussions in this chapter still center around Luo’s writing techniques, but also add two translated books China’s Last Ancient Dynasty and West Wind and Sunset on Ancient China and some paragraphs from Letters by Lake Mendota to manifest how Luo moved from the ‘great will’ in his declaration of Zhi’s doctrine to shaping of an ‘ideal personality of culture’.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and integrates the research resul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範圍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智教的誕生	14
第一節  開始於《畫冊》	15
一、《畫冊》〈序文〉:高調而理想的社會藍圖	15
二、《畫冊》中呈現的智教	20
第二節  結束於《光之書》	38
一、〈語錄〉	39
二、智教的二段進化	47
第三節、書院時期的智教內涵	54
第三章  現代抒情詩人的晚禱:《畫冊》	59
第一節 從「象徵主義」與「現代抒情詩」談起	59
一、不用是「象徵主義」的	59
二、「現代抒情詩」與羅智成之同異——以馬拉美為例	65
第二節:現實黑洞的無限坍塌力:論《畫冊》	68
一、美與隱喻	68
二、變異與騷亂	89
三、無處為家的黑色美學	98
第四章 陽光下的猶疑:論《光之書》	104
第一節、由內而外的寫作	104
一、被節制的「現代性」	106
二、變形的智教	112
第二節、形式與題材	122
一、從敘事式到緊張式	122
二、反覆變換的形式	125
第三節、學生時代的結束	133
一、智教的完結預言	133
二、寫作技術:嚐試中持續成熟	138
第五章:藍色時期:變奏與昂揚	141
第一節 繼承和轉變	141
一、思路的繼承	141
二、明確的轉變	152
第二節 傾斜之書	158
一、略談《傾斜之書》	158
二、傾斜與限制	162
三、三種關注的筆法:自我、他我與社會	190
第三節 擲地無聲書	201
一、「黑暗時期」及其前奏	202
二、「介入」的寫作	206
三、自我與社會的雙向寫作	221
第六章  走入人群的先知	241
第一節 智教的自我實現	241
第二節 走入人群的先知	246
參考文獻	248
參考文獻
以下參考書目的排列方式,依據「《淡江中文學報》撰稿格式」之規定,先依分類,再依照作者姓氏筆畫、點橫豎撇排序。作者著作則分類後依照年代順序排定,原著修訂版本或再版,會註明於後。

一、中文譯著
1.	(米蘭)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iaw Miiosz)著,黃燦然譯:《詩的見證》(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初版二刷)。
2.	(捷克)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臺北:皇冠,2004年7月)。
3.	(俄)阿赫馬托娃(Anna Akhmatova)著,烏爾汗譯:《回憶與隨筆》(臺北:人間,2016年12月)。
4.	(法)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s)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5月)。
5.	(德)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城邦,2002年6月)。
6.	(英)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臺北:久大,1990年12月)。
7.	(德)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著,王佩莉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的心理的起源研究.第一卷:西方國家世俗上層行為的變化》(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4月)。
8.	(德)胡戈.弗里德里希(Hugo Friedrich)著,李雙志譯:《現代詩歌的結構: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的抒情詩》(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8月)。
9.	(法)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著,盛澄華譯:《地糧》(臺北:桂冠,2002年6月)。
10.	(法)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2004年3月)。
11.	(瑞士)埃米爾.施塔格爾(Emil Staiger)著,胡其鼎譯 :《詩學的基本概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6月)。
12.	(墨)奧.帕斯(Octavio Paz)著,趙振江譯:《批評的激情——奧.帕斯談創作》(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二、	文學論著
1.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出版,2002年2月)。
2.	朱雙一:《台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臺北:人間,2011年6月)
3.	李癸雲:《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
4.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臺北:正中,1991年9月)。
5.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12月)。
6.	林燿德、鄭明娳編著:《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臺北:幼獅,1991年)。
7.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臺北:業強,1991年6月)。
8.	林燿德:《期待的視野》(臺北:幼獅,1993年2月)。
9.	陳大為:《亞細亞的形象詩維》,(臺北:萬卷樓,2001年1月)
10.	陳俊榮(孟樊)主編:《當代台灣評論大系4,新詩批評(卷)》(臺北:正中,1993年)。
11.	陳俊榮(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2003年1月)。
12.	陳啟佑(渡也):《渡也論新詩》(臺北:黎明,1993年1月)。
13.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2002年8月)。
14.	葉石濤著,中島利郎,澤井律之日譯本註解;彭萱漢譯:《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10年9月)。
15.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臺北:唐山,1998年5月)。
16.	須文蔚主編:《文學台灣》(臺北:城邦,2008年8月)。
17.	楊牧:《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1984年1月)。
18.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臺北:巨流,2002年6月)。
19.	楊宗翰:《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12月)。
20.	趙衛民:《新詩啟蒙》(臺北:里仁,2011年)。
21.	鄭明娳:《當代文學氣象》(臺北:春暉,1988年4月)。
22.	簡政珍、林燿德主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上)》(臺北:書林書店,1990年10月)。
23.	蕭蕭、張漢良編:《現代詩導讀》(臺北:故鄉,1979年11月)。
24.	蕭開愚、臧棣、張曙光主編:《中國詩歌評論:細察詩歌的層次與坡度》(上海:上海文藝,2012年2月)。
25.	蕭開愚、臧棣、張曙光主編:《中國詩歌評論:詩歌的重新命名》(上海:上海文藝,2013年11月)。

三、	學位論文
1.	宋螢昇:《出入人生──詩與現實的磨合:以簡政珍、羅智成、陳克華為中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2.	李泓泊:《羅智成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	李逢銘:《試析羅智成、蘇紹連詩對一九七○年代現代詩論戰的迴響》,(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4.	祝松梅:〈論俄國象徵主義詩歌〉,(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5.	袁文君:〈從政治現代性的視角審視俄羅斯「白銀時代」主體觀的興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6.	許凱超:《以《地球之島》、《透明鳥》為中心論羅智成現代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7.	黃琬瑜:《夢想的文明:羅智成新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8.	張馨云:《羅智成夢意象運用之探究——以「夢中三書」為考察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四、	學者評論
1.	田運良:〈詩密室的黑與亮、囚與逃 ──羅智成詩的空間意象〉,《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37期(2017年3月),頁103-126。
2.	朱雙一:〈80年代以來台灣詩壇的三大流脈及其藝術視角〉,《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2期),頁1-6。
3.	李癸雲:〈不存在的戀人──以陳黎、楊澤、羅智成詩為例〉,《臺灣文學學報》4期(2003年8月),頁121-140。
4.	李鳳亮:〈文體的複調與變奏——對米蘭.昆德拉「複調小說」的一種解讀〉,《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頁144-148。
5.	林餘佐:〈屈原在現代詩中的抒情召喚——以羅智成、楊澤、陳大為為例〉,《東華中國文學研究》10期(2011年10月),頁125-141。
6.	孫金燕:〈與孤獨對刺——羅智成詩歌論〉,《華文文學》126期(2015年2月),頁49-54。
7.	翁文嫻:〈論台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13期(2001年10月),頁85-101。
8.	陳俊榮:〈羅智成詩中的情人形象〉,《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1期(2012年1月),頁203-236。
9.	曾琮琇:〈從自轉到公轉——論羅智成《黑色鑲金》中的後設美學〉,《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期(2010年10月),頁175-198。
10.	鄭智仁:〈永恆的鄉愁──論羅智成的夢想詩學〉,《華文文學與文化》1期(2011年12月),頁197-236。
11.	鄭慧如:〈原型、敘事、經典化——以大荒、羅智成、陳大為的詩為例〉,《文學與文化》2012年02期(2012年5月),頁85-93。
12.	劉益州(楊寒):〈表述的虛構——羅智成《擲地無聲書》「諸子篇」中「擬我表述」之敘事〉,《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7年第二期,第33卷第168期(2017年3月),頁97-107。

五、	期刊論文
1.	白靈:〈宇宙潛意識:解離與漫遊——以羅智成《地球之島》的末日書寫為例〉,《台灣詩學季刊》24期(2014年11月),頁103-125。
2.	吳繼文:〈意識的旅人:夜訪羅智成〉,《現代詩》復刊第10期(1987年5月),頁17-27。
3.	翁文嫻:〈現代詩中男女的情與變〉,《台灣詩學季刊》第16期(1996年9月),頁19-20。
4.	徐培晃:〈完美聆聽者:試論羅智成詩中的夢、記憶與漫遊特質〉,《台灣詩學季刊》學刊三號(2004年5月),頁107-151。
5.	曾淑美:〈你讀過羅智成的詩嗎?〉,《藍星詩學》2期(1999年4月),頁163-167。
6.	張立群、張振興:〈「重返80年代」的「文學心態」及其歷史問題〉,《藝術廣角》2011年03期(2011年5月),頁4-10。
7.	張光達:〈臺灣敘事詩的兩種類型:「抒情敘事」與「後設史觀」──以八○-九○年代的羅智成、陳大為為例〉,《中國現代文學》14期(2008年12月),頁61-84。

六、	報章雜誌評介
1.	訪談與演講紀錄
(1)	黃基淦:〈羅智成──難以歸類的創作者〉,《卓越世界》雜誌「作家書房」專欄訪問,154期(2001年8月),頁154-158。
(2)	張清志,〈在夢中書房遙望天涯海角――簡媜VS.羅智成〉,《聯合文學》第210期(2002年4月號),頁96-107。
(3)	賴佳琦:〈無法歸類的創作者――專訪詩人羅智成〉,《文訊月刊》第163期(1999年5月],頁92-94。
(4)	魏可風:〈詩宇宙裡的一則傳奇──專訪羅智成〉,《自由時報》第39版,1990年8月19日。
(5)	魏可風:〈世界的盡頭――我的文學之旅〉,《聯合報》第37版,2000年5月10日。

2.	作家學者評述
(1)	向陽:〈現代詩迷宮建構者〉,《聯合文學》330期(2012年4月),頁66。
(2)	許悔之:〈占領一座電台――評羅智成的「寶寶之書」〉,《聯合文學》第63期(1990年1月),頁198-200。
(3)	曾淑美:〈密語的溫度〉,《聯合報》第56版,1999年,3月22日。
(4)	翁文嫻:〈精準設計的飛〉,《聯合報》第23版,2002年4月7日。
(5)	楊宗翰:〈羅智成-教皇歸來 王者再臨〉,《聯合文學》338期(2012年12月),頁38-41。
(6)	廖咸浩:〈久違了,詩人〉,《中國時報》第43版,1999年5月6日。
(7)	鴻鴻,〈如何讓透明鳥重新唱歌〉,《聯合文學》330期(2012年4月),頁47-49。

3.	雜誌評介
(1)	張藹珠:〈夢境邊緣的語言――羅智成詩集「光之書」讀後〉,《出版與研究》第45期(1979年5月),頁34-36。
(2)	鄭政恆:〈微宇宙教皇的光華〉,《聯合文學》311期(2010年9月),頁27-31。

4.	羅智成參與的對談紀錄
(1)〈再度來一次造詩運動——副刊主編談現代詩的危機〉,《現代詩》復刊18期(1992年9月)。
(2)〈西方文學與中國現代詩〉,《中外文學》10卷1期(1981年6月)。
(3)〈現代詩座談會〉,《中外文學》10卷8期(1982年1月)。


七、	作者著作
  1.詩集
(1)羅智成:《畫冊》(臺北:鬼雨書院,1975年4月)。
(2)羅智成:《擲地無聲書》(臺北:「少數」出版,遠流發行,1989年8月)。
(3)羅智成:《傾斜之書》(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2月再版)。
(4)羅智成:《黑色鑲金》(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2月)。
(5)羅智成:《光之書》(臺北:天下文化,2000年5月再版)。
(6)羅智成:《擲地無聲書》(臺北:天下文化,2000年6月再版)。
(7)羅智成:《夢中書房》(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3月)。
(8)羅智成:《寂靜布拉格》,JanReich攝影(臺北:閱讀地球出版社,2003年2月)。
(9)羅智成:《夢中情人》(臺北: 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10)羅智成:《羅智成情詩選.唸給你聽》,MaxfieldParrish插畫(臺北,閱讀地球工作室:2006年1月)。
(11)羅智成:《夢中邊陲》(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月。
(12)羅智成:《地球之島》(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1月)。
(13)羅智成:《透明鳥》(臺北:聯合文學,2012年4月20日)。
(14)羅智成:《寶寶之書》(臺北:聯合文學, 2012年6月再版)。
(15)羅智成:《光之書》(臺北:聯合文學,2012年10月再版)。
(16)羅智成:《諸子之書》(臺北:聯合文學,2013年8月)。
(17)羅智成:《夢中書房》(臺北:聯合文學,2015年8月再版)。
(18)羅智成:《迷宮書店》(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6月)。

      2. 散文集
(1) 羅智成:《亞熱帶習作》(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1月)。
(2) 羅智成:《南方朝廷備忘錄》(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1月)。
(3) 羅智成:《知識也是一種美感體驗》(臺北:聯經,2018年2月)。

3. 札記
(1)	羅智成:《夢的塔湖書簡》(臺北:時報出版,1987年4月)。
(2)	羅智成:《泥炭記》(臺北:「少數」出版,遠流發行,1989年8月)。
(3)	羅智成:《M湖書簡》(臺北:正中書局,2002年11月再版)。

4.	評論雜文集
(1)	羅智成:《文明初啟》(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1月)。

5.	遊記
(1)	羅智成:《南方以南,沙中之沙——南極.北非印象》(臺北:天下遠見,2000年2月)。

6.	譯著
(1)	羅智成節譯,JohnThomson攝影撰文:《中國最後一個古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12月)。
(2)	翁萬戈校譯,羅智成譯,ErnstBoerschmann攝影:《西風殘照故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10月)。

7.	攝影集
(1)	羅智成:《遠在咫尺——羅智成攝影之旅》(臺北:聯經出版,2016年6月)。

8.	與他人合著之著作
(1)	王浩威、平路、凌拂、陳幸蕙、韓良露、羅智成:《今夜,我們來談文學》(臺北:天下遠見,2001年4月10日第一版第1印)。

八、	其他
1.	選錄羅智成作品之選集
(1)	向陽主編:《七十五年詩選》(臺北:爾雅,1986年3月)。
(2)	張默主編:《七十一年詩選》(臺北:爾雅,1983年3月)。
(3)	簡政珍主編:《新世代詩人精選集》(臺北:書林,1998年10月)。
(4)	羅門、張健主編:《星空無限藍——藍星詩選》(臺北:九歌,1986年6月)。
(5)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主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主編.詩卷.抒情傳統》(臺北:聯合報社,1982年6月)。

2.	期刊類
(1)	《文訊》12期(臺北:文訊雜誌社,1984年6月)。
(2)	《聯合文學》330期(臺北:聯合文學雜誌,2012年4月)。
(3)	《文訊》44期(臺北:文訊雜誌社:1987年6月)。

3.	其他參考書目
(1)伊格言:《甕中人》(臺北:印刻,2003年12月)。
(2)夏宇:《備忘錄》(臺北:自費出版,1986年)。
(3)張默主編:《台灣現代詩編目——1949~1995修訂篇》(臺北:爾雅,1996年1月)。
(4)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1989年2月)。
(5)楊牧:《楊牧詩全集II》(臺北:洪範,1995年10月)。
(6)楊牧:《柏克萊精神》(臺北:洪範,1990年8月九版)。
(7)楊牧:《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2001年3月)。
(8)楊牧:《楊牧詩全集I》(臺北:洪範,2003年六月初版九印)。
(9)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零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6月)。
(10)鴻鴻:《阿瓜日記》(臺北:釀出版,2012年5月)。


九、	網路及影音資料
1.、網路資料
(1)「詩路」網站,「現代主義:國際與本土──現代詩運的回顧與前瞻 《現代詩》40週年座談」紀錄:(http://faculty.ndhu.edu.tw/~e-poem/poemroad/ya-shian/page/2/),檢索日期:2017/11/26。
(2)「聯副電子報」網站,羅智成:〈聯副駐版作家/Why not?答客問〉:(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C0004/214590/web/),檢索日期:2017/11/26。
(3)呂淑真紀錄,須文蔚主講:〈精讀現代華文文學經典3:現代詩〉課程〈打自己的鼓、唱自己的歌:台灣七○年代現代詩〉。引自洪健全基金會:(https://www.hfec.org.tw/content/16372),檢索日期:2017/11/26。
2、影音資料
1.	羅智成、翁文嫻對談:〈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網址:http://tln.nmtl.gov.tw/ch/M3/nmtl_w1_m3_s1_c.aspx?sid=455。檢索日期:2017/11/26。
2.	羅智成演講:〈現代詩研習班 羅智成01: 認識你所書寫的文學工具〉。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9qCwFxy6L8&t=297s。檢索日期:2017/11/26。
3.	羅智成演講:〈現代詩研習班 羅智成02: 尋找詩在人類文明中的位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tszxP5HU4&t=125s。檢索日期:2017/11/26。
4.	羅智成演講:〈現代詩研習班 羅智成03: 琳瑯滿目的解剖工具〉。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UNsWW28CY&t=7s。檢索日期:2017/11/26。
5.	羅智成演講:〈現代詩研習班 羅智成04: 豐盛迷人的創作之旅〉。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qWkQncTBA&t=1s。檢索日期:2017/11/26。
6.	陳芳明演講:〈陳芳明讀羅智成:因為透明所以無限〉。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ITzzCdmzME)。檢索日期:2018/3/9。
7.	羅毓嘉、羅智成對談:〈生命之光——當我翻開你的詩〉。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Ioq74GiMec&t=6s)。檢索日期:2018/3/9。
8.	楊佳嫻演講:〈論神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qidongpoetrysalon/videos/703310959860404/)。檢索日期:2018/4/27。
9.	羅智成、唐捐於台灣大學對談:「領頭羊與替罪羊」,20171206錄音紀錄。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