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1809343500
DOI 10.6846/TKU.2018.00434
論文名稱(中文) 行動學習結合小組遊戲競賽法運用於七年級地理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Mobile Learning and Teams-Games-Tournament to the Seventh Graders’ Geography Instru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許珮慈
研究生(英文) Pei-Ci Hsu
學號 70573002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0
論文頁數 13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瓊穗(cschang@mail.tku.edu.tw)
委員 - 伍柏翰(phwu.academic@gmail.com)
委員 - 王怡萱(annywang12345@hotmail.com)
關鍵字(中) 行動學習
合作學習
小組遊戲競賽法
學習成效
關鍵字(英) Mobile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ms-Games-Tournam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網路的快速發展,新世代的學習方式不同以往,適合透過圖像與影音方式學習,並喜歡即時性的互動;然而,傳統講述式教學中「灌輸」知識的方式,將具有主動性且樂於學習的新世代塑造成「被動」且單向的訊息「接收者」;若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藉由小組成員間的相互合作,彼此成為「主動」且雙向的訊息「傳遞者」,有助於互補學識上的不足並激發創造思考;有趣的是,搭配不同組別間的「競賽」模式,更可加乘學生學習情境的塑造。
    因此,筆者以行動學習結合小組遊戲競賽法,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並建立明確的工作職責;在進行全班的授課後,透過組內成員間操作指定之行動學習APP,相互提問、討論、教學並完成學習單;最後進行「同質競爭」;進而研究此方法是否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對學生學習經驗之關聯性以及帶來的教學省思為何。研究工具的量化以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問卷為主,輔以教師教學日誌、學生晤談紀錄、協同教師觀察紀錄、學生回饋問卷等質性資料。
    目前初步的研究結果顯示:
一、行動學習結合小組遊戲競賽法能提升中成就水準學生的學習成就。
二、行動學習結合小組遊戲競賽法能增加學生正向學習經驗。
三、行動學習APP不可預測性高,教師須具備隨時調整教學策略之能力。
四、分組學習首重小組之間的討論狀況,必要時可重新分組。
五、學習競賽應強調作答之正確性而非速度。
六、適時進行學習表揚,以協助學生理解合作學習的技巧。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進一步提出建議,希冀能作為教學者與後續研究者之
參考。
英文摘要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learning method used by the new generation differs greatly from its predecessors. This generation of people is used to using graphics and videos as the media for learning and favors instant interac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didactic method of “instilling” knowledge, this generation of people who are active and enjoy learning are viewed as “passive” “recipients” of one-way information. If they collaborate with team member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both they and their team members could become “active” “senders” of two-way information. This kind of collaboration is helpful for them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s weaknesses in knowledge and develop creative thinking. Interestingly, when combined with a “team competition” model,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earning situations can be further enhanced.
    This study proposed a mobile learning method integrating the teams-games-tournament (TGT) technique. In this study, students were grouped based on “heterogeneous grouping” where specific tasks were assigned for each group. After class instructions were given, students were asked to use the designated mobile learning APP as a team, where they would ask questions, discuss, teach each other, and complete the worksheets together. Finally, they participated in “homogeneous competi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learning method in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how it is related to students’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teacher’s reflections from this method.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d a test of geography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a questionnaire o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s. Qualitative data from teachers’ teaching journals,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co-teachers’ observation records, and students’ feedbacks was also used to support the quantitative data.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Integrating TGT into mobile learning improved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with a middle level of achievement. 
2.Integrating TGT into mobile learning increased the students’ positive learning experiences.
3.The mobile learning APP features a high unpredictability. Teachers are suggested to have the ability to quickly adjust the teaching strategy when necessary. 
4.In group learning, group discussion is of the highest importance. If necessary, students should be regrouped. 
5.In learning tournaments, the accuracy of answer should be stressed, instead of the speed. 
6.Praise should be given in appropriate times to assist students in acquiring the skill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d suggestions in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to educato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國民中學地理科教學現況..……………………………………………7
  第二節 行動學習………………………………………………………………10
  第三節 合作學習………………………………………………………………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25
  第一節 研究設計………………………………………………………………25
  第二節 課程設計………………………………………………………………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35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5
第一節 行動學習結合小組遊戲競賽法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45
第二節 行動學習結合小組遊戲競賽法對於學生學習經驗之關聯性………50
第三節 行動學習結合小組遊戲競賽法所帶來的教學省思…………………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5
第一節 結論………………………………………………………………85
第二節 建議…………………………………………………………………89
參考文獻……………………………………………………………………………91
附錄一 問卷同意書…………………………………………………………………98
附錄二 七上第四課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前測)……………………………… 99
附錄三 七上第四課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後測)………………………………102
附錄四 七上第六課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前測)………………………………104
附錄五 七上第六課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後測)………………………………106
附錄六 七上第四課地理教學活動設計…………………………………………109
附錄七 七上第六課地理教學活動設計…………………………………………120
附錄八 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問卷(前測)…………………………………128
附錄九 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問卷(後測)…………………………………130
附錄十 學生回饋問卷……………………………………………………………132

表次

表2-2-1行動學習在地理教學上之相關研究………………………………………12
表2-3-1小組遊戲競賽法在教學上之相關研究……………………………………17
表3-2-1小組成員角色與工作任務摘要……………………………………………31
表3-2-2分組名單與工作任務對照表………………………………………………32
表3-3-1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之審題專家…………………………………………35
表3-3-2鑑別度指標…………………………………………………………………36
表3-3-3難度指標……………………………………………………………………36
表3-3-4七上第四課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前測)預試題目之難度與鑑別度…37
表3-3-5七上第四課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後測)預試題目之難度與鑑別度…37
表3-3-6七上第六課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前測)預試題目之難度與鑑別度…38
表3-3-7七上第六課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後測)預試題目之難度與鑑別度…38
表3-3-8七上第四課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前測)之雙向細目表………………39
表3-3-9七上第四課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後測)之雙向細目表………………39
表3-3-10七上第六課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前測)之雙向細目表………………39
表3-3-11七上第六課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卷(後測)之雙向細目表………………40
表3-3-12研究問題與研究工具對照表……………………………………………42
表3-4-1質性資料代碼與意義說明表………………………………………………44
表4-1-1兩次實驗教學「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成績之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表……………………………………………………………………45
表4-1-2不同成就水準學生於第一次實驗教學「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成績之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表……………………………………………46
表4-1-3不同成就水準學生於第二次實驗教學「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成績之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表……………………………………………47
表4-1-4不同成就水準學生於兩次實驗教學「地理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成績之分析表 …………………………………………………………………47
表4-2-1實驗教學「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問卷」填答之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表……………………………………………………………………………50
表4-2-2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問卷(後測)之「學習動機與態度」層面填答結果………………………………………………………………………51
表4-2-3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問卷(後測)之「合作技巧與同儕互動」層面填答結果 …………………………………………………………………52
表4-2-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問卷(後測)之「師生關係」層面填答結果…53
表4-2-5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問卷(後測)之「學習策略」層面填答結果…53
表4-2-6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問卷(後測)之「情緒狀態」層面填答結果…54
表4-3-1第一次實驗教學學習單更改「前」與更改「後」之間的差異…………61
表4-3-2第一次實驗教學各職稱組員之間的討論次數統計表……………………63
表4-3-3第一次實驗教學組內合作、組外競賽得分表……………………………69
表4-3-4第一、二次實驗教學分組名單之進、退步比較表………………………71
表4-3-5第二次實驗教學各職稱組員之間的討論次數統計表……………………76
表4-3-6學生對於學習競賽使用「小白板」與「平板」之意見統計……………81
表4-3-7學生對於學習競賽使用平板中各式APP之意見統計……………………81
表4-3-8第二次實驗教學組內合作、組外競賽得分表……………………………82

圖次

圖3-1-1研究流程圖…………………………………………………………………28
圖3-2-1分組座位配置圖……………………………………………………………32
圖4-3-1學生操作「中央氣象局W-生活氣象HD」APP以完成學習單…………62
圖4-3-2學生透過操作APP與小組討論後,完成之「天氣的四大要素」、「天氣預報」學習單…………………………………………………………………62
圖4-3-3各組同等職稱成員的搶答狀況……………………………………………64
圖4-3-4學生操作「Kahoot」APP的情形…………………………………………66
圖4-3-5學生操作「Quizizz」APP的情形…………………………………………66
圖4-3-6透過「Kahoot」進行競賽時,左、右依序為教師端與學生端的畫面呈現………………………………………………………………………………67
圖4-3-7透過「Quizizz」進行競賽時,左、右依序為教師端與學生端的畫面呈現………………………………………………………………………………67
圖4-3-8小組競賽之積分表…………………………………………………………68
圖4-3-9分組學習討論紙鈔上所繪畫出的台灣特有生物…………………………72
圖4-3-10用平板拍下剪貼與填空成果,並透過螢幕鏡像輸出至投影布幕上……73
圖4-3-11學生透過分組學習的討論過程,所完成之學習單………………………74
圖4-3-12學生操作「愛上國家公園」APP以完成學習單 ………………………74
圖4-3-13學生透過操作APP與小組討論後,完成之「愛上國家公園」學習單…75
圖4-3-14學生正在操作平板中的「White board」APP以進行學習競賽…………78
圖4-3-15透過螢幕鏡像輸出將各組的答題內容完整呈現於投影幕中..…………79
圖4-3-16學生操作「Quizlet live」APP的情形……………………………………80
圖4-3-17透過「Quizlet live」進行競賽時,左、右依序為教師端與學生端的畫面呈現………………………………………………………………………80
圖4-3-18「不同職稱」以「不同底色」表示之小組競賽積分表…………………8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志堅、黃雅彙(2009年11月)。地理資訊系統模組化課程培養國小學童地理
  能力之研究。以口頭形式發表於2009年臺灣教育學術研討會,新竹市,臺灣。
  取自:http://ir.lib.nhcue.edu.tw/bitstream/392440000Q/859/1/63.pdf 
王子華、楊凱悌(2015)。有效行動學習課程教學模式之設計與效益評估—以評
  量為中心的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18(1),1-30。
王育文、羅智耀、藍天雄(2009)。行動學習暨成效評量系統之研究。管理科學
  研究,5(2),81-96。 
吳宗勳、王建智、賴信志(2015)。導入行動學習之問題導向合作探究學習模式
  融入國小海洋教育實施成效分析之研究。以口頭形式發表於2015年海洋教育
  融入十二年國教學術研討會,基隆市,臺灣。取自:
  http://www.edu.ntou.edu.tw/ezfiles/45/1045/img/562/212828532.pdf
吳明隆(2011)。以數位化行動學習迎接新挑戰。T&D飛訊,124,1-21。取自
  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45f3df6c5195c866393eb2821a87
  1675.pdf
吳明隆、涂金堂(201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吳淑敏(2013)。行動合作學習及自我調整策略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影響。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建億(2011)。融入合作學習與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來解決問題的科技活動-以
  創意彈珠軌道機構闖關遊戲為例。生活科技教育,44(6),52-72。
呂欽武、王燕雀(2012)。小組遊戲競賽法對國小新生的數學學習效益。嶺東學
  報,31,175-192。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之實施。教師天地,47,48-54。
周建智、王育文、李朝信、黃美瑤(2010)。用小組遊戲競賽法在國小體育課之
  應用-問題解決歷程觀點。臺灣運動教育學報,4(2),1-15。
周楷蓁(2013)。翻轉教室結合行動學習之教學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市。
林雅博、林子鈺、王文宜(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童批判
  思考與學習態度之影響。臺灣運動教育學報,8(1),15-30。
林錦勳(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教學研究-以台灣天氣與氣候
  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侯承萱(2016)。遊戲式合作學習與評量對八年級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動機與成
  就之影響。大葉大學,彰化縣。
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地理研究叢書(第3號),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洪欣(2016)。不同學習成就學生在合作學習教學法之課堂表現差異-以海佃國
  中地理科為例。嘉義大學,嘉義市。
涂金堂(2009)。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高強華(2015)。九年一貫社會領域學習之教學統整單元設計與校本課程創新設
  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155-161。
張進安(2015)。以Moodle數位平台促進高中地理科教學之行動研究。輔仁大
  學,新北市。
張雅綺(2013)。基於合作擬題策略之行動學習模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臺
  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張瓊穗、李容萱(2011)。行動學習科技在環境議題探究活動之設計與應用。教
  育研究月刊,204,5-14。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曹建宇(2015)。地理資訊科技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發
  展暨網路中心,新竹縣。
莊茜雯(2009)。探索式行動學習策略應用於古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國立臺
  南大學,臺南市。
許哲維(2012)。國中地理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許峻堯(2014)。以合作學習支持行動學習之學習效果探究。淡江大學,新北市。
逢甲大學創業教育發展中心(2017)。競賽學習的理念與運用, 
  http://www.ceed.fcu.edu.tw/wSite/ct?xItem=41375&ctNode=14717&mp=403101
  (擷取日期:2017/8/12)
陳文福、許柔婷(2011)。Google Earth應用於水土保持中地理單元教學之研究。
  水土保持學報,43(3),321-338。
陳秋璉(2010)。動態評量輔助高中地理實察行動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陳啟章(2012)。基於競賽遊戲策略之行動學習模式-以國小蝴蝶生態課程為例,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班。
陳雯玲(2017)。運用合作學習提升國中三年級學生地理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陸利源(2016)。行動學習對高中學生地理科成效之研究。義守大學,高雄市。
黃美尹(2011)。WebQuest結合Google協作平台於地理教學之行動研究。淡江
  大學,新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黃靚芬、沈俊毅(2011)。競賽式數位遊戲融入教學對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成效
  影響之初探。臺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11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顯章(2007)。合作學習在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應用。屏東教大體育,11,40-48。
楊叔卿、張君豪、劉一凡(2005)。行動科技融入教學情境應用之探討。教學科
  技與媒體,73,62-76。
楊曼琳(2016)。運用小組遊戲競賽法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與合作
  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舜崴(2011)。遊戲式行動學習系統對合作學習策略的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新竹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鵑如、潘義祥(2011)。合作學習小組遊戲競賽法在圍棋運動教學之行動研究。
  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1,23-44。
蔣佩璇(2012)。國中地理科Google Earth應用評量設計之研究-以「位置與
  範圍」和「地形」兩單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鄭銘仁(2014)。運用地理行動學習APP輔助國中生在台灣地理產業之學習探
  討。中華大學,新竹市。
鄭懋騰(2013)。行動競賽式合作學習法於國小認識校園植物課程之研究。國立
  成功大學,臺南市。
蕭顯勝、洪琬諦、簡正杰(2009)。行動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國小鄉土地理教學
  之研究。地理學報,56,59-81。
親子天下(2015)。老師投書-國中社會科現場,取自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120(擷取日期:2018/5/20)
賴婷鈴、彭素貞(2015)。教育遊戲輔助國中七年級學生提升歷史學習成效之初
  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2,41-49。
錢富美、李裕民、吳幸玲、任慶儀(2016)。合作學習法之「小組遊戲競賽法」
  與資訊融入之教學設計:以Google Earth融入國小社會領域「地區生活的差異」
  單元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7,29-59。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
  趨勢(頁403-463)。臺北:心理。
藍麗敏(2013)。行動拼圖式合作學習法應用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蘇照雅(2005)。行動學習-開創學習的新里程碑。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7),1-2。


二、英文部分
Adams, A. R. (2013).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s on the classroo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mu.edu/education/sites/DrupalEducation/files/UserFiles/Adams_Ant
hony_MP.pdf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ADL, 2012). Mobile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adlnet.gov/adl-research/mobile-augmented-reality-performance-support/
  mobile-learning/
Balkcom, S.(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 Research Consumer Guide, 
  Number 1.
Chen, Y. S., Kao, T. C., & Sheu, J. P. (2005). Realizing outdoor independent learning 
  with a butterfly-watching mobile learning syste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33, 395-417.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DeVries, D. L. (1980). Teams-games-tournament: The team learning approach (Vol. 
  37).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Harris, P. (2001). Going mobile: Learning circui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1/jul2001/harris.html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0). Cooperation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In S. 
  Sharan.(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p.23-37). New York, 
  NY:Preager.
Kossen, J. S. (2001). When e-learning becomes m-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computingunplugged.com/article/when-e-learning-becomes-m-learning
  /4/
Marzano, R. J. (1992). The many faces of cooperation across the dimensions of 
  learning. In N. Davidson & T. Worsham(Eds.), Enhancing thinking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pp.7-28).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Marc Prensky(2001).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 9(5),1-6.
Peng, H., Su. Y. J., Chou, C., and Tsai, C. C.(2009),Ubiquitou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Mobile Learning Re-Defined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46(2),171-183。
Quinn, C. (2000). M-learning: Mobile, wireless, In-Your-Pocket Learning. Line Zine 
  Magazine. Retrieved from: 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
Slavin, R. E. (1985).An instruction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research. In R.E.Slavin, et 
  al.(Eds), Learningtocooperate, cooperatingtolearn (pp.5-16).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
Vygot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MIT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