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1800085200
DOI 10.6846/TKU.2018.00425
論文名稱(中文) STAD應用即時回饋App提升國中生地理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STAD of Interactive Response App to Enhance Geography Learning Effectiveness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江宜春
研究生(英文) Yi-Chun Chiang
學號 70573006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0
論文頁數 16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瓊穗(cschang@mail.tku.edu.tw)
委員 - 伍柏翰
委員 - 王怡萱
關鍵字(中) 即時回饋App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
學習成效
行動研究
關鍵字(英) Interactive Response App
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ction Researc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平板電腦和App不斷推陳出新,讓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更為便利。現今地理授課時數有限,且班級、學生人數眾多,很難掌握學生學習狀態,加上傳統地理多為講述式教學,缺乏雙向互動,學生參與度也有限,而即時回饋系統藉由學生將資訊回傳,讓教師可即時瞭解學生學習狀況,並增加教學互動性,提升學生參與度與學習動機,進而改善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簡稱STAD)的全班授課,也可增進小組合作學習。
  因此,本研究運用STAD作為教學策略,結合即時回饋App的Nearpod,針對國中九年級學生進行研究,探討該教學模式是否能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成效。採用行動研究為研究方法,進行兩次循環的改進教學方案,透過社會科之地理定期評量試卷前後測成績、學習經驗問卷、學生學習歷程、學生晤談紀錄、教師教學日誌、協同教師觀察紀錄等資料,進行量化與質性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STAD應用即時回饋App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
二、STAD應用即時回饋App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經驗
三、善用即時回饋App,達成有效的教學且增強師生互動性
四、透過行動研究不斷進行修正,發展適合的教學模式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未來地理教學與後續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Tablet PC technology and the constant release of new APPs,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out instruction has become more convenient than before. Today, the class hours for geography are limited, and most teachers are responsible for several class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It is hard for teachers to get hold of each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Besides, the geography instruc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didactic teaching method, in which two-way interactions are insufficient and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is also very lacking. The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by students interactive feedback, the teachers can understand what they learn and know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Moreover, it can increase class interactivity, students’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It also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full-class instruction in which students are grouped by 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 (STAD), and also promote learning cooperation among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d STAD as a teaching strategy and applied Nearpod, an interactive response application, for ninth-grade students. The objective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teaching model in improving students’ geography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as adopted. An improvement plan was implemented for two cycles. According to two students’ regular geography test scores,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responses, students’ learning profiles, interview records, the teacher’s teaching journal, and the co-teacher’s observation records, w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Applying STAD and an interactive response application in the geography instruction enhanc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2. Applying STAD and an interactive response application in the geography instruction improv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3. Proper use of an interactive response application can lead to effective teaching and increase mor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4. Constant modification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is an approach to develop a suitable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geography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國民中學地理教育	9
第二節 合作學習與地理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即時回饋系統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7
第二節 教學設計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STAD應用即時回饋App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	67
第二節 STAD應用即時回饋App教學對學生學習經驗之影響	74
第三節 STAD應用即時回饋App教學所帶來的教學省思	93
第四節 STAD應用即時回饋App的教學模式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6
附錄一 九上地理第五課教學活動設計	134
附錄二 九上地理第六課教學活動設計	142
附錄三 各組進步分數換算表	149
附錄四 第二次社會科定期評量地理試卷(前測)	150
附錄五 第三次社會科定期評量地理試卷(後測)	155
附錄六 學習經驗問卷(前測)	160
附錄七 學習經驗問卷(後測)	161
 

表次

表2-2-1  合作學習的定義與觀點	14
表2-2-2  合作學習的特質	15
表2-2-3  個人進步分數換算表	19
表2-2-4  小組進步積分與小組表揚等級之換算表	20
表2-2-5  合作學習在國中地理教學的相關研究	21
表3-2-1  教學目標	42
表3-2-2  分組名單	44
表3-2-3  5-1個別測驗之雙向細目表	53
表3-2-4  5-2個別測驗之雙向細目表	53
表3-2-5  6-1個別測驗之雙向細目表	54
表3-2-6  6-2個別測驗之雙向細目表	54
表3-2-7  本研究個人進步分數換算表	55
表3-3-1  第二次社會科定期評量地理試卷(前測)之雙向細目表	57
表3-3-2  第三次社會科定期評量地理試卷(後測)之雙向細目表	57
表3-3-3  第二次社會科定期評量地理試卷(前測)之試題分析	58
表3-3-4  第三次社會科定期評量地理試卷(後測)之試題分析	59
表3-3-5  學習經驗問卷之審核專家	60
表3-3-6  晤談時間與學生	62
表3-3-7  研究問題與研究工具對照表	63
表3-4-1  本研究質性資料編碼系統	65
表4-1-1  社會科地理定期評量試卷前後測之成對樣本統計量表	68
表4-1-2  社會科地理定期評量試卷前後測之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表	68
表4-1-3  社會科地理定期評量試卷高中低分組前後測之成對樣本統計量表	69
表4-1-4  社會科地理定期評量試卷高中低分組前後測之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表	69
表4-1-5  第二次社會科定期評量地理試卷(前測)之答對率分析	71
表4-1-6  第三次社會科定期評量地理試卷(後測)之答對率分析	72
表4-2-1  學習動機與態度前測之描述統計	75
表4-2-2  學習動機與態度後測之描述統計	75
表4-2-3  學習動機與態度之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表	77
表4-2-4  學習動機與態度之三角驗證表	78
表4-2-5  合作技巧與同儕互動前測之描述統計	81
表4-2-6  合作技巧與同儕互動後測之描述統計	82
表4-2-7  合作技巧與同儕互動之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表	84
表4-2-8  合作技巧與同儕互動之三角驗證表	85
表4-2-9  即時回饋App(Nearpod)融入地理教學學習情形之描述統計	89
表4-2-10  即時回饋App(Nearpod)融入地理教學學習情形之三角驗證表	91
表4-3-1  第五課個別測驗之統計量表	96
表4-3-2  第五課個別測驗之小組進步得分與總積分	97
表4-3-3  第五課Nearpod的測驗(Quiz)活動結果	98
表4-3-4  第一次實驗教學後之學生晤談記錄	99
表4-3-5  第六課個別測驗之統計量表	105
表4-3-6  第六課Nearpod的測驗(Quiz)活動結果	106
表4-3-5  學習經驗問卷後測之第三大題填答結果	107
 

圖次

圖2-3-1 Kahoot! Web App首頁登錄畫面	28
圖2-3-2 Plickers教室操作示意圖	29
圖2-3-3 Plickers教師手機統計結果示意圖	30
圖3-1-1 研究流程圖	41
圖3-2-1 教室分組位置圖	45
圖3-2-2 第五課北美洲第五節課之Nearpod授課簡報與活動	46
圖3-2-3 利用Nearpod「繪圖」功能畫出美洲分界	47
圖3-2-4 利用Nearpod「繪圖」功能畫出洋流位置	47
圖3-2-5 Nearpod「測驗」功能的題目畫面	48
圖3-2-6 利用Nearpod「填空題」功能進行小組學習	48
圖3-2-7 利用Nearpod「記憶測驗」功能進行小組學習	49
圖3-2-8 Nearpod「記憶測驗」的活動畫面	49
圖3-2-9 Nearpod「記憶測驗」的題目畫面	50
圖3-2-10 Nearpod「開放式問題」的活動畫面	50
圖3-2-11 Nearpod「開放式問題」回應課程核心問題	51
圖3-2-12 利用Nearpod「繪圖」功能進行連連看	51
圖3-2-13 利用Nearpod「繪圖」功能進行旅遊規畫活動畫面	52
圖4-3-1 修正後教室分組位置圖	103
圖4-3-2 學生Nearpod繪製洋流之作答結果	104
圖4-4-1 教師課前在Nearpod中建立簡報與設計活動	112
圖4-4-2 學生課前登入Nearpod	113
圖4-4-3 第五課北美洲之核心問題	113
圖4-4-4 第六課中南美洲之核心問題	114
圖4-4-5 第五課北美洲工商業發展引起動機之小組活動	114
圖4-4-6 第五課北美洲工商業發展引起動機之小組討論情形	115
圖4-4-7 利用Nearpod將結果即時上傳並引發學習興趣	115
圖4-4-8 利用Nearpod「測驗」功能瞭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情形	116
圖4-4-9 利用Nearpod「開放性」功能回顧並統整美國地區特色	117
圖4-4-10 利用Nearpod「繪圖」功能統整學習內容並規劃旅遊路線	117
圖4-4-11 利用Nearpod將小組活動結果即時上傳、進行討論並給予回饋	118
圖4-4-12 利用Nearpod的學習歷程記錄檢視學生的學習情形	11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佳楨(2015)。應用合作學習於環境教育-以國民中學地理科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怡萱(2016)。探究Kahoot雲端即時反饋系統輔助高中國文學習之效益。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5,37-57。
王智信(2015)。合作學習模式對國中地理學習效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昀真、盧東華(2011)。即時回饋機制融入同儕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學習之研究。國教新知,58(1),52-68。
李日順(2001)。國中地理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縣立順天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育懃、歐陽誾(2015)。即時反饋系統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生修辭教學之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77-101。
李秉宸(2016)。合作學習對國中二年級學生地理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
周秀玲(2014)。IRS即時反饋系統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電路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佩璇(1992)。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佩璇(2004)。邁向課程實踐理論化的行動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3),123-143。
林慧珍(2016)。以Kahoot!進行即時反饋探討國中生公民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邱韻如(2002年12月)。以認知衝突的教學策略營造問答互動的討論情境:大一普物『單擺實驗』的教學實務探討。「第18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洪邦傑(2016)。IRS即時反饋系統融入四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研究-以數與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洪欣(2016)。不同學習成就學生在合作學習教學法之課堂表現差異-以海佃國中地理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富峰(1997)。地理觀察與解釋。環境與世界,1,41-58。
施添福(1980)。從地理知識的基本結構看中學地理教材性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4,125-134。
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叢書第三號。
翁兆言、翁楊絲茜、詹雅晴、張晶貽(2017)。探究互動科技結合提問式閱讀策略對學習成效與興趣之影響—以中學生國語文學習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3(2),117-137。
翁國盈(1995)。鄉土教資源與地理教學。地理教育,11,19-24。
陳思妤(2017)。多媒體影片結合即時反饋系統Plickers應用於五年級自然科補救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國川(1991)。我國國中地理教材的主題和地理概念分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7,1-37。
陳國川(1995)。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國川(2003)。臺灣初(國)中地理教育的回顧。環境與世界,7,1-36。
陳雯玲(2017)。運用合作學習提升國中三年級學生地理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高博銓(2009)。教師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中等教育,60(2),32-46。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14。2017年8月2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14.htm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等(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張慧淳、林曉芳(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數與量為例。教師專業研究期刊,5,1-30。
張懿婷(2016)。國中公民科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之實驗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3(2),29-44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莊宜家(2015)。即時反饋App融入國中地理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莊英鳳(2017)。資訊科技融入合作學習於國民中學地理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許慶鐘(2014)。即時反饋App對高職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以商管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思華、劉遠楨、顏菀廷(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創新合作學習模式對國小數學科學習成效與動機之影響。課程與教學,14(1),115-139。
黃尉益(2012)。IRS即時反饋系統融入數學提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朝恩(1991)。當前我國中學地理教育的若干問題。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215-228。
曾馨儀(2015)。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提升國中生地理科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孟麗、謝水南(譯)(201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原作者:J.R.Fraenkel, N.E.Wallen,&H.H.Hyun)。臺北市:心理。
葉丙成(2015)。為未來而教:葉丙成的BTS教育新思維。臺北市:親子天下。
葉素花(2016)。雲端IRS即時反饋系統在國中歷史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士論文)。中國科技大學,臺北市。
潘柏樹(2014)。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地理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環境教育校本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盧秀雯(2009)。合作學習對國中地理課程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賴瑩瑄(2016)。即時反饋App應用於國中九年級英語文法教學之研究─以Plickers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薛夙芬、連啟舜(2015)。合作式摘要教學對六年級學生摘要能力之影響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9(1),55-78。

二、英文部分
Berliner, D. C. (1978, April). Allocated time, engaged time, and academic learning time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Teaching Mathematics, San Diego.
Derting, T.L. and R. Cox. (2008). Learning gains in a tablet PC-enhanced introductory 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85, 1638-1643.
Eggen, P. D. & Kauchak, D. P. (2001). Strategies for teachers.Boston:Allyn &Bacon.
Enriquez, A. G. (2010). Enhancing Student Perfermance Using Tablet Computers. College Teaching, 58(3), 77 - 84.
Fuller, J. (2014). Using Student Response Systems to Collect Formative Data for Learning: An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Gleason, M. (1986). Better communication in large courses. College Teaching, 34(1), 20–24.
Grzeskowiak, L. E., To, J., Thomas, A. E., & Phillips, A. J. (2014).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enhanc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activities for practising pharmacists using clicker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y Practice, 22 (6), 437-439.
Jean, S., & Amy, P. (2002). A report card on handheld computing. Technology & Learning, 22(7), 24-36.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0). Social skills for successful group work. Educational Leardership, 47(4), 29-33.
Johnson, D. W. and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Boston: Allyn & Bacon.
Kagan, S. (1994). Cooperative learning. San Clemente, CA:Kagan Publishing.
Kahoot! (2017). Retrieved August 13, 2017, from https://getKahoot.com/
Nattiv, A. (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3), 285-297.
Nearpod. (2017). Retrieved August 13, 2017, from https://nearpod.com/
Paiva, F., & Nielsen, R. D. (2014). Clustering Constructed Responses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mprehension SEEDING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 (479), 48-57.
Plickers. (2017). Retrieved October 21, 2017, from https://www.plickers.com/
Pond, S. B. (2010). Learner-centered use of student response systems improves performance in Large class environments. The Journal of Effective Teaching, 10(2), 4-17.
Rosenshine, B. (1971). Teaching behavior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London: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Sharples, M. (2000). 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34(3), 177-193.
Slavin, R. E. (1994). A practical guide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Boston: Allyn & Bacon.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lavin, R. E. (1999). 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 In S. Sharan (Ed.), 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pp. 3-19). Westport: Praeger.
Wang, A. I. (2015). The wear out effect of a game-based student response system. Computers & Education, 82, 217-22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