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1315231700
DOI 10.6846/TKU.2013.00542
論文名稱(中文) 以結構方程式建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多測量多因果模式:重測資料
論文名稱(英文)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Construct the Multiple Indicators and Multiple Causes Model in ADHD: Repeated Measurements Dat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數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張芳銘
研究生(英文) Fang-Ming Chang
學號 60019028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27
論文頁數 3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玉坤(106300@mail.tku.edu.tw)
委員 - 傅瓊瑤(chong@ym.edu.tw)
委員 - 彭成煌(au2510@mail.au.edu.tw)
關鍵字(中)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共病
多測量多因果
結構方程式
關鍵字(英) ADHD
comorbidity
MIMIC
SE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兒童最常見的神經行為異常。由於每一孩子的情況皆不盡相同,因此醫師在治療上所採用的方法,亦會根據個案的需求而做調整。主要原因之一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除了個人、家庭及學校等方面的潛在影響因素外,常伴隨有精神病學的共病現象。另外,父母本身的個人特質亦會影響患童病情與共病現象,進而影響父母本身的親職壓力。
針對上述所提多測量多因果的問題,若能以結構方程式來建構彼此間的因果關係,將有助於兒童精神科醫師針對每一個案擬定有效之治療計畫。
英文摘要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 one of children's most common neural behavioral disorders. Due to the various situations of ADHD child, the method which the doctor adopts in treating ADHD will also be adjusted on the basis of demand for the cas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that an ADHD child has not only various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rom individual, family and/or school, but also is heavily comorbid .On the other hands,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arent will influence the conditions of ADHD child and/or the comorbidity. 
 According to the aforementioned multiple indicators and multiple causes (MIMIC) problems, we will try to use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method to conduct 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The results will help the children psychiatrist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treatment plan for each ADHD chil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圖目錄 II
表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 1
第二節  量表解釋 3
第二章 結構方程式 5
第一節 結構方程式 5
第二節 結構方程式適配指標 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
第一節 分析方法 6
第二節 分析步驟 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8
第一節  分析結果(一)8
主題一:SNAP-CBCL相關性的探討 8
主題二:SNAP-SAICA-SCL 相關性的探討	11
第二節  分析結果(二)22
主題一:SNAP-CBCL相關性的探討 22
主題二:SNAP-SAICA-SCL 相關性的探討	25
第三節 兩種方法的討論 36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37
參考文獻 38


圖目錄
圖4.1.1 (法一)治療前SNAP-CBCL	10
圖4.1.2 (法一)治療後SNAP-CBCL	10
圖4.1.3 (法一)治療前SNAP-SCL	11
圖4.1.4 (法一)治療後SNAP-SCL	12
圖4.1.5 (法一)治療前SNAP-SAICA	14
圖4.1.6 (法一)治療後SNAP-SAICA	14
圖4.1.7 (法一)治療前SNAP-SAICA(A)-SCL	15
圖4.1.8 (法一)治療後SNAP-SAICA(A)-SCL	16
圖4.1.9 (法一)治療前SNAP-SAICA(B)-SCL	17
圖4.1.10 (法一)治療後SNAP-SAICA(B)-SCL	17
圖4.1.11 (法一)治療前SNAP-SAICA(C)-SCL	18
圖4.1.12 (法一)治療後SNAP-SAICA(C)-SCL	18
圖4.1.13 (法一)治療前SNAP-SAICA(D)-SCL	19
圖4.1.14 (法一)治療後SNAP-SAICA(D)-SCL	20
圖4.1.15 (法一)治療前SNAP-SAICA-SCL	21
圖4.1.16 (法一)治療後SNAP-SAICA-SCL	22
圖4.2.17 (法二)治療前SNAP-CBCL	24
圖4.2.18 (法二)治療後SNAP-CBCL	24
圖4.2.19 (法二)治療前SNAP-SCL	25
圖4.2.20 (法二)治療後SNAP-SCL	26
圖4.2.21 (法二)治療前SNAP-SAICA	28
圖4.2.22 (法二)治療後SNAP-SAICA	28
圖4.2.23 (法二)治療前SNAP-SAICA(A)-SCL	29
圖4.2.24 (法二)治療後SNAP-SAICA(A)-SCL	30
圖4.2.25 (法二)治療前SNAP-SAICA(B)-SCL	31
圖4.2.26 (法二)治療後SNAP-SAICA(B)-SCL	31
圖4.2.27 (法二)治療前SNAP-SAICA(C)-SCL	32
圖4.2.28 (法二)治療後SNAP-SAICA(C)-SCL	32
圖4.2.29 (法二)治療前SNAP-SAICA(D)-SCL	33
圖4.2.30 (法二)治療後SNAP-SAICA(D)-SCL	34
圖4.2.31 (法二)治療前SNAP-SAICA-SCL	35
圖4.2.32 (法二)治療後SNAP-SAICA-SCL	36


表目錄
表4.1.1 (法一)SNAP-CBCL 適配判斷	9
表4.1.2 (法一)SNAP-CBCL 額外探討	9
表4.1.3 (法一)SNAP-CBCL 適配判斷	11
表4.1.4 (法一)SNAP-SAICA 適配判斷	13
表4.1.5 (法一)SNAP SAICA額外探討	13
表4.1.6 (法一)SNAP-SAICA(A)-SCL 適配判斷	15
表4.1.7 (法一)SNAP-SAICA(B)-SCL 適配判斷	16
表4.1.8 (法一)SNAP-SAICA(C)-SCL 適配判斷	18
表4.1.9 (法一)SNAP-SAICA(D)-SCL 適配判斷	19
表4.1.10 (法一)SNAP-SAICA-SCL 適配判斷	21
表4.1.11 (法一)SNAP SAICA SCL額外探討	21
表4.2.12 (法二)SNAP-CBCL 適配判斷	23
表4.2.13 (法二)SNAP CBCL額外探討	23
表4.2.14 (法二)SNAP-SCL 適配判斷	25
表4.2.15 (法二)SNAP-SAICA 適配判斷	27
表4.2.16 (法二)SNAP SAICA額外探討	27
表4.2.17 (法二)SNAP-SAICA(A)-SCL 適配判斷	29
表4.2.18 (法二)SNAP-SAICA(B)-SCL 適配判斷	30
表4.2.19 (法二)SNAP-SAICA(C)-SCL 適配判斷	32
表4.2.20 (法二)SNAP-SAICA(D)-SCL 適配判斷	33
表4.2.21 (法二)SNAP-SAICA-SCL 適配判斷	35
表4.2.22 (法二)SNAP SAICA SCL額外探討	35
參考文獻
【中文】
(1)吳明隆、張毓仁(2010)。結構方程模式實務應用秘笈
     
【英文】
(2)Daire Hooper1, Joseph Coughlan1, and Michael R. Mullen2 1Dub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ublin, Republic of Ireland
     
(3)J Biederman, M C Monuteaux, E Kendrick, K L Klein, S V Faraone (2008), “The CBCL as a screen for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in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ADHD”,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V. 90;p.1010-101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