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1311540100
DOI 10.6846/TKU.2013.00527
論文名稱(中文) 近代台北地區的婦女活動空間及其影響-以黃嘂娘、莊斗娘、張聰明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reas of women activitives had a great influences to the society in the recent years-For example: Huang Jiao-Niang、Zhuang Dou-Niang、Zhang Cong-M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周泓欣
研究生(英文) Hung-Hsin Chou
學號 79503001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28
論文頁數 12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周宗賢
委員 - 吳明勇
委員 - 王心美
關鍵字(中) 貞節
纏足
活動空間
黃嘂娘
莊斗娘
張聰明
關鍵字(英) Chastity
foot-binding
activity space
Huang Jiao-Niang
Zhuang Dou-Niang
Zhang Cong-M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空間向來被視為無生命,自然也無性別,實則空間的分配使用隱含著社會建構,可看出每個人的角色地位,本文嘗試從歷史變遷的過程中,觀察婦女的活動空間如何逐步由家庭往社會擴展的趨勢,舊時總以男主外女主內做為兩性之間的位置分配,今日內外的界線已然模糊,這個過渡期有哪些代表人物以資佐證?台灣北部地區在1860年開港後成為中西貿易的重鎮,隨著西方商業勢力的進入,台灣的文化也加入了新的元素,產生了新風貌,此時台灣女性的問題變得複雜,除了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外,更糾結著移民社會的宗族觀念和世界思想潮流的衝擊。
  女性與大環境的互動關係,如政策、市場、品味皆影響了婦女生活,以台灣的情形而言承襲原鄉的禮教文化表現也非常明顯,和婦女活動空間有極其直接影響的關係,故本文先就傳統社會中的貞節觀、纏足、婦女活動空間三項做背景介紹,接著再以三位典範人物,節孝婦黃嘂娘、商業女強人莊斗娘、外國傳教士之妻張聰明,做為本文婦女活動空間,傳統與後傳統的代表人物介紹。
  黃嘂娘一生遵守傳統三從四德,出嫁從夫,夫死仍不改其志,忍受孤單,完全壓縮自己的生活空間,也壓抑個人精神自由,一心一意,扶養小孩成為有用的人,實踐節孝規範,讓整個家族雨露均霑受到稱讚,成為社會的楷模典範,符合傳統標準求得名聲。
  莊斗娘則投身先夫的事業,打破束縛,在保守的時代率先與洋商往來,用精準眼光切中時勢的發展。突破傳統社會對女性的規範一肩承擔起家族事業的重責大任,在商場上縱橫捭闔,超脫傳統空間,成為新舊並存時代女性代表,並仍能兼顧家庭,熱心公益,修建啟天宮,捐地建立黃氏宗祠凝聚族人心力,雖然沒有貞節牌坊為她慶賀證明,但民間俗諺中的「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仔祿嫂、第三好馬悄哥」,讓她仍時時為後人稱頌,證明自己成功地大大擴展了女性的生命空間。
  張聰明更是一位傳奇的女性,她出身卑微,亦未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但是,綜觀其一生,她不但謹守傳統婦女的女德,又能突破所有的傳統束縛,馬偕宣教事業的成功,她功不可沒,在家庭中的表現更說服其他女性在兼顧家庭之餘,也能完成其他的工作,她的表現打破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界線,帶給傳統漢人,對性別意識、倫理、空間、自主上不同的衝擊,她在協助馬偕傳教過程中建立一個新的社會空間,將女性從家務空間帶入社會的公共空間,而且她到世界各地的經歷,即使在今日看來仍舊顯得不凡。
  新舊文化交替間婦女過著怎樣的生活,女性在近代處境和地位又有何改變?本文試圖透過對獨特的臺灣婦女生活空間的研究,產生新的歷史知識,以改變既有的歷史觀念和對婦女的刻板印象,空間既然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研究空間的開展,也就能對女性的社會角色多一些理解。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changes of women’s social activities in Taipei area and to see how they stood up in the male-dominated society. In today’s world, it is women’s choice whether they want to take care of their family or establish their own career.  It was not the case even a few decades ago in Taiwan.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became an important trading area after the market was opened to foreign countries in 1860’s.Since then, western cultures, languages, thoughts, and life styles  unobtrusively and imperceptibly influenced local people. As a result,  traditional values were challenged, and restrictions on women have gradually been lifted. 
    Interactions between  east and west had led women to a  different life style, which changed the concept of their role in family and in the society. In this thesis, I will first discuss the concept of “chastity,” foot binding, and women’s limited access to public spaces. Then I will  identify three figures from the old society: Huang Jiao-Niang (a model traditional housewife), Zhuang Dou-Niang (a business woman), and Zhang Cong-Ming (wife of a foreign missionary).
   Huang Jiao-Niang compli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norms. She made the entire family earn respects and a great reputation. 
   Zhuang Dou-Niang was a success businesswoman and was also devoted to public service without neglecting her responsibility in her family. It shows that a woman can  achieve high with their own ability.
   Zhang Cong-Ming is a legendary woman. She was humble;  she knew how to do things in traditional  way  but she also challenged traditions. Her successful career demonstrated what women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Her story is still extraordinary even in today’s worl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5
第三節 文獻回顧……………………………………………………………8
第四節 論文大綱……………………………………………………………13

第二章 婦女活動空間的形塑與演變
  第一節 貞節觀………………………………………………………………14
第二節 纏足對女性的束縛…………………………………………………27
第三節 台灣婦女活動空間的變化…………………………………………38

第三章	 台灣傳統社會的女德與表率
  第一節 台灣貞節觀的形成…………………………………………………52
第二節 台灣貞節觀的發展…………………………………………………58
第三節 傳統婦女的表率:黃嘂娘(1820-1893)………………………64

第四章 後傳統社會的婦女活動空間
 第一節 黃仔祿嫂莊斗娘(1816-1891)……………………………………73
 第二節 馬偕夫人張聰明 (1860-1925)……………………………………87

第五章 結 論……………………………………………………………………111

參考文獻……………………………………………………………………………114

表目次
表2-1:台灣北部大稻埕地區戶籍資料的調查…………………………………36
表2-2:1905、1915年臺灣各年齡層纏足人數對照一覽表……………………36
表3-1:康熙二十四年(1685)蔣毓英所修的《台灣府志》中記載清得台之初台灣
府男女人口數………………………………………………………… 52
表3-2:清代禁止赴台民眾攜眷政策情況簡表…………………………………53
表3-3:清代臺灣所建貞節牌坊一覽表…………………………………………65

圖目次
圖3-1:黃氏節孝坊………………………………………………………………72
圖4-1:啟天宮現貌………………………………………………………………83
圖4-2:黃氏家廟…………………………………………………………………86
圖4-3:養母張氏的誓約書………………………………………………………92
圖4-4:張聰明的誓約書…………………………………………………………92
圖4-5:淡水女學堂外牆紀念地標…………………………………………… 107
圖4-6:馬偕夫人張聰明……………………………………………………… 11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檔案

(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清)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清)陳培桂,《淡水廳志》卷十<列傳四列女>,臺灣方志彙刊卷一,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十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
(清)吳大廷,<小酉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卷一,《臺灣文獻叢刊》29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
《淡新檔案》(清.淡水廳新竹縣衙門檔案。戴炎輝整理。現藏於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
《臺灣記事》,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十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臺灣私法人事編》第三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臺灣私法債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九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臺灣私法物權編》第九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二、專書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市:中研院社科所,1996)。
王詩琅,<龍塘王氏家譜>,《臺灣人物表錄-臺灣人物》(下)(卷八)(高雄市:德馨,1979)。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2002)。
李乾朗,《彰化節孝祠調查研究》,(彰化縣政府,1990/07)。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鑑賞20講》,(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11)。
林叟,<艋舺黃仔祿嫂>,《臺灣民間傳奇》(台北:聯亞,1979/11)。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台北:聯經,1997)。
林美玫,《婦女與差傳:十九世紀美國聖公會女傳教士在華差傳研究》(台北:里仁,2005/02)。
吳學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北:宇宙光,2006)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1993/5)。
卓克華,《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臺原,1993/06)。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台北:揚智文化,2003)。
卓克華,《清代臺灣行郊研究》,(台北:揚智文化,2007)。
柯基生,《三寸金蓮-奧祕、魅力、禁忌》(新北市:產業情報雜誌社,1995/03)。
高彥頤,《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台北縣:左岸文化,2007)。
馬偕博士原著、林晚生漢譯,《福爾摩沙紀事》(台北市:前衛,2007)。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曼素恩,《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縣:左岸文化,2005)。
郭和烈,《偕叡理牧師傳》(郭和烈,1971)。
陳俊宏,《重新發現馬偕傳》(台北:前衛,2000)。
陳梅卿,《宜蘭縣基督教傳教史》,(宜蘭市:宜縣府,2000)。
陳宏文譯,《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台南市:人光,1997/03)。
陳宏文,《馬偕博士在臺灣》(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中國主日學協會,1997)。
陳瑛珣,《灶頭鍋尾-清代以來民間婦女生活史料的發掘與運用》,(台北縣:立誠,2009/04)。
陳瑛珣,《明清契約文書中的婦女經濟活動》,(台北:台明,2001/05)。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台北:博揚,1999)。
陳秋坤、《洪麗完,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中研院臺史所,2001)。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1990)。
曹永洋,《寧毀不銹-馬偕博士的故事》(台北:文經社,2001)。
偕叡理,《馬偕日記》Ⅰ(台北:玉山社,2012)。
偕叡理,《馬偕日記》Ⅱ(台北:玉山社,2012)。
偕叡理,《馬偕日記》Ⅲ(台北:玉山社,2012)。
葉昌嶽,《艋舺百年風華-1905~2005艋舺人物風土誌》(台北市艋舺扶輪社,2004/01/15)。
滬尾文史工作室,《春風化雨二甲子-馬偕博士在淡水》(新北市:淡水教會120 週年慶典籌備會,1992)。
鄭仰恩,《宣教心.台灣情-馬偕小傳》(台南市:人光,2001/02)。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一輯(台南市:人光,1990)。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二輯(台南市:人光,1994)。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三輯(台南市:人光,1995)。
劉玉春,《艋舺地區鄉土教材研究專輯》,(台北市立萬華國民中學,1983)。
簡扶育,《女人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蘇文魁,《滬尾江河-淡水教會設教120週年紀念冊》,(新北市:淡水基督長老教會,1992)。
Marian Keith原著、蔡岱安譯著,《黑鬚番》(台北:前衛,2003/03)。

 
三、論文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朱曉娟,<程朱學派與宋代婦女貞節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2003)。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06)。
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吳瓊媚,<清代台灣「妾」地位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余怡儒,<吳德功的歷史書寫與時代關懷>(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李曉萍,<《金瓶梅》鞋腳情色與文化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沈靜萍,<百餘年來台灣聘金制度之法律分析--兼談台灣女性法律地位之變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吳芷嫻,<臺灣女子教育之研究(168 - 1945)>(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林秋敏,<近代中國的不纏足運動(1895~1937)>,(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01)。
林美惠,<明代江南地區的婦女>(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林怡君,<明代新思潮下文人的婦女觀-以歸有光、李贄、馮夢龍為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1)。
林偉琤,<唐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嘉芸,<日治體制下台灣女性文化之研究~以《民俗台灣》為探討主題>(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熙皓,<姑娘在北台灣長老教會宣教運動的定位與意義>(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邵雅玲,<由淡新檔案看晚清北臺女性的訟案>(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06)。
卓惠芬,<清乾隆時期閩粵地區犯姦案件之探討(1736-1790)>(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3)。
侯娉婷,<從漢人傳統生活空間看台灣婦女角色之定位及其在空間中的矛盾性>(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06)。
徐惠廷,<明代女性殉死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06)。
翁珮倫,<明代之婆媳關係>(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07)。
徐柏蓉,<建構新的生命認同即是創意-馬偕的創意生命故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黃琦雯,<清末女學研究>(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06)。
黃佳蓉,<從閩南語歌謠探討臺灣早期婦女婚姻生活>(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千惠,<台灣中部集集婦女的生活史>,(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莉婷,<宋代家訓之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06)。
陳麗如,<臺灣北部地區客家婦女生活的演變 ─ 以婚姻和教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陳香吟,<中國古代女子教育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2)。
陳韻如,<帝國的盡頭──淡新檔案中的姦拐故事與申冤者>(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7)。
陳昭如,<離婚的權利史-台灣女性離婚權的建立及其意義>(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01)。
郭書蓁,<兩個時代的北部長老教會女性:從晚清到日治前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4)。
曾柏翔,<馬偕教育志業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5)。
張素芬,<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張淑雯,<日治時期臺灣解纏足運動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2007)。
張佩瑜,<傳統婦女之生命週期與生活空間建構--以澎湖地區為例>,(國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
張靜茹,<敘事文學中的清代臺灣婦女行為類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05)。
張孟珠,<清代貞節的實踐及其困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育慈,<從爭強鬥豔到馴服女性-3至10世紀妒婦現象與「妒婦形象」書寫>(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2005)。
郭書蓁,<兩個時代的北部長老教會女性:從晚清到日治前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06)。
游鑑明,<日據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5)。
曾秋美,<南崁「媳婦仔」習俗之研究(1846-197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
曾蕙雯,<清代台灣啟蒙教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0/6)。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06)。
楊婉伶,<新竹湳雅吳家的女性(一七五五 --- 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蔡依伶,<從解纏足到自由戀愛:日治時期傳統文人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鄭秀美,<日治時期台灣婦女的勞動群相1895-1937>,(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6)。
鄭雅文,<《女論語》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劉德戎,<清末民初的女權運動-以反纏足與興女學為中心>,(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08)。
盧彥光,<清代臺灣養女制度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07)。
薛伊君,<中國基督教婦女生活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鍾淑姬,<從妊產婦名簿到助產所-台灣-(新竹)助產士的歷史研究1920-1970>(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羅莉華,<清末民初台灣與大陸部分地區纏足弓鞋造型、色彩與繡花紋飾之研究-以柯氏典藏品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2003)。

 
四、期刊

王秀雲,<不就男醫:清末民初的傳道醫學中的性別身體政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9期(2008/03),頁29-66。
尹章義,<清代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歷史月刊》第二十六期,(1990/03),頁33-41。
江燦騰,<清季婦女的髮型與纏足>,《歷史月刊》第三期,(1988),頁81-83。
衣若蘭,<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記之復興>,《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06),頁165-202。
衣若蘭,<最近台灣地區明清婦女史研究學位論文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08),頁175-187。
呂實強,<同治年間英商寶順行租屋案>,《台灣文獻》第19卷第13期,(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68/09),頁25-29。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卷2期,(1996/06),頁139-178。
李毓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台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一期,(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3),頁87-129。
何兆華,<時尚意識對台灣漢人社會纏足變遷之研究>,《輔仁民生學誌》第十五卷第二期,(輔仁大學民生學院織品服裝學系,2009),頁1-18。
余君偉,<教化使命、同情心、自我保護-論英國女作家立德的中國遊記與旅遊倫理>,《英美文學評論》15期,(2009/12),頁123-143。
吳雅琪,<近十年臺灣婦女史研究評述-以臺灣地區歷史研究所論文為中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8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12),頁295-318。
吳秀瑾,<身體在世:傅柯和布爾迪厄身體觀和施為者之對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八期(2007/12),頁75-114。
吳奇浩,<清代台灣奢靡風氣>,《台灣史研究》第12卷第2期,(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2005/12),頁35-74。
李國彤,<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08),頁143-168。
周宗賢,<清代臺灣節孝烈婦的旌表研究>,《臺北文獻》35卷,(台北市,1976),頁113-155。
林秋敏,<中國婦女纏足研究的概況>,《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8),頁287-296。
林麗月,<從性別發現傳統:明代婦女史研究的反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12),頁1-24。
林時民,<對明代婦女貞節觀念的若干思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6),頁68-72。
林維紅,<清季的婦女不纏足運動(1894-1911)>,《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6期,(1991/08),頁139-180。
林淑慧,<日治時期臺灣婦女解纏足運動及其文化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0卷2期,(2004/06),頁76-93。
林秀蓉,<正統與異端-從唐代小說論婦女貞節觀的實踐意涵>,《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三十四期(2010/03),頁139-166。
林麗月,<風俗與罪愆:明代的溺女記敘及其文化意涵>,《無聲之聲(2):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05),頁1-24。
林昌華,<馬偕研究的史料問題>,《二○○一年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新北市:國史館,2003),頁23-46。
林萬傳,<龍山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直字第96期,(台北:文獻委員會,1991/06),頁21-37。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社會地位>,《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3期,(1992/06),頁7-12。
卓克華,<艋舺行郊初探>,《台灣文獻》第廿九卷一期,(1978/03),頁188-192。
苗延威,<未知的誘惑:纏足史研究的典範轉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12),頁243-253。
苗延威,<從視覺科技看清末纏足>,《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5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03),頁1-45。
洪宜嫃,<《萬國公報》對清末戒纏足運動的提倡>,《政大史粹》8期,(2005/06),頁1-34。
洪麗完,<契學文書與性別研究:以《台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為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08),頁169-192。
姚村雄,<日治時期美術設計中之「台灣女性圖像」研究>,《設計學報》第7卷第2期(2002),頁117-136。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08),頁21-50。
耿慧玲,<台灣碑誌中貞節現象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卷2期(2008/12),頁121-141。
耿慧玲,<禁錮婢女碑與清代臺灣婦女地位研究>,《朝陽學報》第13期(2008/09),頁311-339。
郭銘玉,<馬偕博士夫人張聰明的結婚誓約書>,《淡水牛津文藝》第3期,(新北市:淡水牛津文藝社,1999/4),頁4。
陳梅卿,<馬偕牧師及其家族在台的生涯>,《歷史月刊》第160期,(台北:歷史智庫,2001/05),頁89-99。
陳俊宏,<馬偕研究偶得一籮筐>,《台灣文學評論》第三卷第四期,(台南縣: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2003/10),頁196-205。
清水,<姑丈的姑丈>《台灣教會公報》第1548期,(台南市,1981/11/01)。
莊金德,<清代臺灣的婚姻禮俗>,《台灣文獻》14卷3期(1963/09),頁28-70。
馮偉才,<如何書寫中國女性身體史──從纏足開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九十七期,(2006/10),頁121-127。
許雪姬,<評介《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06),頁323-332。
許慧琦,<臺灣地區有關近代中國婦女史的碩博士論文研究評判(1991-1997)>,《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08),頁189-204。
婁子匡,<吳大廷與節孝總局>,《台北文獻》直字,6-8(1969/12),頁151-153。
婁子匡,<第二好.黃仔祿嫂>,《臺北文獻》直字,6-8(1969/12),頁67-69。
張孟珠,<人身安全之憂:清代貞節實踐的困境>,《政大史粹》,第十期(2006/06),頁89-130。
張朋園,<梁啟超的兩性觀:論傳統對知識分子的約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06),頁51-64。
張淑卿,<近年來台灣地區的「台灣婦女史」學位論文研究回顧(1991-1998)>,《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08),頁193-209。
張壽安,<十八、十九世紀中國傳統婚姻觀念的現代轉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8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06),頁47-87。
張妙娟,<《臺灣府城教會報》女學教育史料選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12),頁261-274。
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新史學》,10卷2期,臺北:新史學雜誌社),頁29-75。
張曉芬,<公與私的詮衡-論俞正燮人權平等思想>,《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二卷第三期,(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8/12),頁151-181。
陶晉生,<北宋婦女的再嫁與改嫁>,《新史學》六卷三期(1995/09),頁1-26。
黃賢發,<艋舺啟天宮沿革>,《台北文獻》直字96,民80/06,頁47-50。
陳素貞,<史家筆下遼金元女性節烈觀綜探>,《東海中文學報》第13期,(東海大學中文系,2001/07),頁65-106。
陳重光,<客家婦女為何不纏足>,《客家》第213期,(2008/03),頁10-15。
陳豫貞,<明代女教書的小同大異──《閨範》與《女範節錄》的性別意識研究>,《新北大史學》,第四期(2006/10),頁137-150。
許雅芳,<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探討>,《新北大史學》3期,(2005/10),頁141-166。
溫毓詩,<中國「貞節觀」文化對婦女的影響兼論心理特質探詩>,《華梵人文學報》,第六期(2006/01),頁33-76。
葉昌嶽,<萬華(艋舺)滄桑史(一)>,《臺北文獻》直字157,(2006/09),頁206-253。
葉昌嶽,<萬華(艋舺)滄桑史(二)>,《臺北文獻》直字158,(2006/12),頁130-191。
葉昌嶽,<萬華(艋舺)滄桑史(三)>,《臺北文獻》直字159,(2007/03),頁186-246。
葉昌嶽,<萬華(艋舺)滄桑史(四)>,《臺北文獻》直字160,(2007/06),頁248-253。
葉漢明,<婦女、性別及其他:近廿年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及其發展前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12),頁107-165。
葉漢明,<妥協與要求:華南特殊婚俗形成假說>,《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6),頁251-284。
費絲言,<醜事:盛清的貞節政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12),頁255-271。
曾玉惠、邱淑珍,<試論貞節意識之形塑-以清代臺灣貞孝節烈詩歌為例>,《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二卷第六期(2010/06),頁95-130。
游鑑明,<日治時期台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期,(2000/06),頁1-75。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台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台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12),頁65-103。
游淑珺,<何處是“歸”家?:台灣俗語中「女有所歸」的女性養成模式與文化反映初探>,《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二卷第三期,(2006/07),頁76-93。
彭慕蘭著、王文生譯,<體面經濟:中華帝國晚期的農村收入、非穩定性與性別規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12),頁205-241。
楊翠,<文化中國地理台灣-蕭麗紅一九七○年代小說中的鄉土語境>,《臺灣文學學期》7期,(2005/12),頁1-42。
楊瑞松,<近代中國國族中的「野蠻情結」-以1903年日本大叛人類館事件為核心的探討>,《新史學》21卷2期,(2010/06),頁107-163。
楊仁江,<臺北市黃氏及周氏節孝坊之研究(上)>,《臺北文獻》直字85,(1988/09),頁1-62。
楊仁江,<臺北市黃氏及周氏節孝坊之研究(下)>,《臺北文獻》直字86,(1988/12)頁119-134。
楊長苓,<性別意識與婦女空間>,《社區發展季刊》第七十九期(1997),頁120-130。
路彩霞,<清代喪偶女性的家庭責任問題-以中下層女性為主的考察>,《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8卷第5期(2006/10),頁78-81。
連玲玲,<婦女運動與運動婦女:評介《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08),頁267-279。
廖風德,<清代臺灣婚約中反映之婚制──清代臺灣農村制度之二一>,《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五期,(1987),頁57-95。
劉作英,<女人「走」出去了嗎-從纏足到高跟鞋>,《麗山學報》,(2008/11),頁121-133。
劉佳,<角色扮演與榜樣塑造-清代臺灣烈女群體的地域差異>,《新北大史學》,第七期(2009),頁82-127。
劉紹鈴,<貞節與暴力:明代士人與婦女貞節觀之精神側面>,《華梵人文學報》,第十一期(2009/01),頁77-115。
劉斐玟,<書寫與歌詠的交織:女書、女歌與湖南江永婦女的雙重視維>,《臺灣人類學刊》1(1),(2003),頁1-49。
蔡進雄,<臺灣地區女性教育的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期,(1998/11),頁99-105。
鄭春奎,<論維新運動時期的女權運動思想>,《浙江學刊》2010卷3期,(2010/05)。
鄭媛元,<明代未婚女子的貞節觀-從<烈士不背君,貞女不辱父>談起>,《婦研縱橫》,67期(2003/07),頁73-79。
鄧孔昭,<試論清代台灣的女性移民>,《台灣研究集刊》總第111期(2010第5期),頁73-84。
賴永祥,<再談張聰明的身世>,《台灣教會公報》第2591期,(台南市,2001/10/28)。
賴永祥,<張新添之遭遇>,《台灣教會公報》第2094期,(台南市,1992/04/19)。
戴寶村,<臺灣女性環球之旅第一人:張聰明>,《臺灣學通訊》第75期,(新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2013/05),頁28-29。
羅彤華,<唐代社會的無夫姦現象>,《新史學》二十卷三期(2009/09),頁53-95。
顧燕翎,<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臺灣(1985-19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08),頁241-26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