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1310280900
DOI 10.6846/TKU.2013.00522
論文名稱(中文) 運用合作學習與問題導向學習策略於高中健康與護理科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性教育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ith Problem-bas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to High School Health and Nursing Lessons- An Example of Sexuality Educ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徐錦香
研究生(英文) Chin-Hsiang Hsu
學號 79873025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8
論文頁數 13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lianho99@yahoo.com.tw)
委員 - 郭宗賢(love8671@gmail.com)
委員 - 吳純萍(cpwu303@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合作學習
問題導向學習
行動研究
性教育
關鍵字(英) Action Research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Sexuality Edu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高中健康與護理教學的行動研究。研究者在過去教學經驗裡發現傳統教學以講述式為主,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學習缺乏參與,為知識接受者,很難提升學習的興趣與態度,偏重認知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生活經驗脫節,無法將所學習的健康知識應用於實際多變且複雜的情境中。為培養廿一世紀公民的必備能力,本研究利用合作學習結合問題導向學習兩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對高中一年級學生實施教學的行動研究,嘗試在高中健康與護理科教學的「性教育」議題中探究運用合作學習結合問題導向學習於健康與護理科教學的實施歷程、瞭解合作學習結合問題導向學習之教學對學生學習的成果並透過行動研究過程的省思促進教師專業的成長。
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高中一年級某兩班學生,每班各43人,教學期間共六週、每週一節課(每節課五十分鐘),涵蓋「戀愛ing」、「不留遺憾的親密關係」兩個單元。本研究透過教室觀察、回饋單、訪談、學習單及其他文件蒐集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合作學習結合問題導向學習之教學的接受高。學生接受合作學習結合問題導向學習教學後,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程,對課程的參與也增加,呈現正向學習態度。透過討論促進同學間交流與互動,增加不同的觀點、提升對不同觀點的包容度、透過問題討論,增加對課程議題的理解、能促進學生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增加自主學習與資料收集能力與增加溝通表達能力等,呈現多元的教學成效。由以上結果顯示,在健康與護理科進行以合作學習結合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策略的確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was an action research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as its fundamental teaching strategies applied to sexuality unit of health and nursing lesson for the tenth graders in a urba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the lesson plans, as well as provide related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in future practices. In addition, an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has enabled the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reflection through actual practice.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two selected classes of tenth-grade students of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There were two teaching units designed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study, namely “falling in love” and “regretless intimacy”. The research took six weeks to complete. The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clude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feedback surveys, interviews, students’ working sheets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at the students highly accepted the hybrid learning strategies which the problem-based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achieved. They we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in a way that most of students took the initiatives to learn in classes. In addition, the curriculum increased student participations an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learning content. The study also discovered that the discussion activities in classes had aided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That i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had been raised through this new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integr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strategies was found to increas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owards course topics, promote students'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enhance self-study, data collection capabilities as well as communication skill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eachers in the area of health and nursing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ers in related area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合作學習與問題導向學習的理論基礎	13
第二節  合作學習與問題導向學習的內涵與教學模式	25
第三節  合作學習結合問題導向學習在教學上的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4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5
第四節  教學設計	49
第五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工具	5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合作學習結合問題導向學習於健康與護理科教學的實施歷程	63
第二節  合作學習結合問題導向學習於健康與護理科教學的學習成果	93
第三節  教師在合作學習結合問題導向學習之行動研究中的專業成長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結論	106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4
附錄一  教案	122
附錄二  單元一問題陳述單	123
附錄三  單元二問題陳述單	124
附錄四  教師教學省思日誌	125
附錄五  訪談大綱	126
附錄六  問題解決討論學習單	128
附錄七  學生自評與互評表	129
附錄八  合作小組成果發表互評	130
附錄九  課程教學回饋單	131
附錄十  訪談學生同意書	132
附錄十一  訪談學生之家長同意書	133

表次
表2-2-1 合作學習構成要件表................................................................................26
表2-2-2 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27
表3-4-1 促進性健康學習內容................................................................................51
表3-5-1 本研究問題與研究工具對照表................................................................59
表3-5-2 資料編碼與意義對照表............................................................................61
表4-2-1 學生對合作學習結合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接受情況表....................93
表4-2-2 學生對教學策略的接受情況....................................................................94
圖次
圖2-2-1 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36
圖3-1-1 研究架構圖................................................................................................41
圖3-3-1 研究實施程序流程圖................................................................................47
圖3-3-2 研究甘特圖................................................................................................48
圖4-1-1 教師說明小組討論的注意事項................................................................65
圖4-1-2 教師說明小組工作任務............................................................................65
圖4-1-3 小組討論教室座位安排............................................................................66
圖4-1-4 專注聆聽問題陳述內容............................................................................67
圖4-1-5 依問題解決學習單的步驟討論................................................................67
圖4-1-6 A 班第一組單元一問題解決學習單........................................................68
圖4-1-7 B 班第六組單元一問題解決學習單........................................................69
圖4-1-8 A 班第一組單元二問題解決學習單........................................................69
圖4-1-9 B 班第二組單元二問題解決學習單........................................................70
圖4-1-10 A 班第一組單元一問題解決學習單......................................................71
圖4-1-11 B 班第六組單元一問題解決學習單......................................................72
圖4-1-12 A 班第一組單元二問題解決學習單......................................................72
圖4-1-13 B 班第二組單元二問題解決學習單......................................................73
圖4-1-15 A 班第一組單元二問題解決學習單......................................................75
圖4-1-16 B 班第一組報告......................................................................................76
圖4-1-17 B 班第五組報告......................................................................................76
圖4-1-18 小組成果發表互評表..............................................................................77
圖4-1-19 學生自評表..............................................................................................78
圖4-1-20 學習回饋單..............................................................................................79
圖4-1-21 教室座位配置..........................................................................................81
圖4-1-22 教師遊走於各小組參與討論..................................................................82
圖4-1-23 調整座位安排前......................................................................................83
圖4-1-24 調整座位安排後......................................................................................84
圖4-1-25 原來的問題陳述......................................................................................85
圖4-1-26 修改後的問題陳述..................................................................................86
圖4-1-27 教師教學平台..........................................................................................88
圖4-1-28 提供學生參考的網頁網址......................................................................88
圖4-1-29 教師說明批判性思考..............................................................................8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文科(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市:五南。
王淑俐(2003)。做個教學溝通的智者。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專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4)。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李咏吟等(2005)。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
李孟智、關超然(2009)。問題導向學習之理念、方法、實務與經驗。台北市:台灣愛思唯爾。
周天賜(譯)(2003)。Robert, D.著。問題引導學習PBL(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台北:心理。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生傳等(2004)。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林寶山(1995)。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洪榮昭、林展立(2006)。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2006。
高廣孚(1976)。杜威教育思想。台北市:水牛。
高廣孚(1989)。教育哲學。台北市:五南。
徐新逸、施郁芬(2003)。William W. Lee, & Diana L. Owens原著。多媒體教學設計。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巿:東華。
張新仁(主編)(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
郭鐘隆(主編)(2011)。普通高級中學健康與護理教學用書全一册(上)。台北市:幼獅。
陳李綢(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苑。
陳麗華(2002)。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193-256)。台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台北市:編譯館。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 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政傑與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賈馥茗(1992)。John Dewey著。我們如何思維。台北市:五南。
賴麗珍(譯)(2008)。Jay McTighe & Grant Wiggins著。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專業發展實用手冊。台北市:心理。
關超然(2009)。問題導向學習之理念、方法、實務與經驗。台北市:台灣愛思唯爾。
關超然(2012)。PBL在通識教育的意義。台南市: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PBL工作坊。

二、期刊雜誌
方吉正(1998)。情境學習理論之主要觀點剖析。教育資料文摘,42(4),185-192。
王千倖(1999)。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和學習者的科學創造力。教育研究月刊,28,31-39。
王金國、楊雅惠(2012)。以合作學習活化班級經營。教師天地,179,29-35。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江憲坤、林志豪(1999)。群體合作學習機制在Web 教學環境上之探討。大葉學報,8(2),63-79。
李坤崇(2012)。問題導向學習的特色與模式。教育研究月刊,220,104-114。
周建智、黃美瑤(2010)。健康體適能教學方案在高中體育課的應用:問題導向學習理論觀點,體育學報,147-170。
周崇儒(2000)。談建構主義的教學。研習資訊,17(3),43-49。
林奕民(2002)。創新教學-從教師專業倫理出發。中等教育,53(4),36-49。
林建仲、鄭宗文(2001)。合作式學習與問題解決─培養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網路合作學習。資訊與教育,85,55-62。
林清山(1997)。有效的學習方法:主題輔導工作坊研習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林達森(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87-103。
林麗娟(2002)。「問題導向學習」在網路資源式學習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60,42-53
邱上真(1989)。後設認知研究在輕度障礙者教學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30,12-16。
邱錦昌(1996)。實施問題中心取向教學法—創造終身的學習者。北縣教育,13,75–83。
金燮、吳青陵、陳彥瑋、楊翠凌、鄒韻淇(2005)。「問題本位學習」協同行動中教師課程與教學的創新歷程。教育研究集刊,51 (1),63-92。
洪淑君(2009)。問題導向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新臺北護理期刊11(2)47 -62。
洪榮昭(2004)。問題導向學習(PBL)的教學策略。教師天地,128,46-47。
計惠卿、張杏妃(2001)。全方位的學習策略-問題導向學習與教學設計模式。教學科技與媒體,55,17-30。
高松景(2012)。「全方位」專業教師-北政「全人學習」的活化教學。教師天地,177,59-63。
張民杰(2003)。超學科統整模式之一-問題導向學習在國中九年一貫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17,389-424。
張清濱(1995)。問題中心的學習策略。研習資訊,5,1–5。
張新仁(1990)。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教育學刊,9,47-66
許淑玫(2005)。國小問題導向式課程發展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2),63-92。
陳玫良(1995)。「生活科技」新課程中的解決問題策略。中學工藝教育,28(9),10-18。
陳鴻仁、張世明,張世明(2010)。運用微型部落格進行問題導向學習。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mart Living,June,3-4。
陳彥廷、姚如芬(2004)。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生學習表現之探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1),127-166。
陳誼娉(2007)。以合作學習法應用於製造科技教學活動中。生活科技教育月刋,40(3),45-32。
單文經(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53(4),4-25。
曾志華(1995)。淺談社會建構論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師之友,36(5),45-49。
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問題本位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教學歷程。中原學報,33(2),215-235。
溫明麗、黃乃熒、林建福、黃純敏、黃桂君、陳怡如、梁瑞芸(譯)(2002)。Richard D. Parsons, Stephanie Lewis Hinson,& Deborah Sardo-Brown著。行動研究教育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
劉潔心(2003)。健康與體育領域大單元教學新策略,中等教育,54(2)。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教學中教內容的設計—從幾個學科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12,3-14
鄭夙珍(2002)。小組探究教學結合網路學習初探。教育資料與研究,45,111-136。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2003年(頁403-464)。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顏嘉億(2000)。「合作學習」教學之經驗分享。國教天地,138,27-32。
魏麗敏(1995)。後設認知學習理論與策略。學生輔導通訊,38,66-75。
關笑芳(2004)。「問題為本學習」能否培養學生創意?。青年研究學報,7,1。
三、碩士論文
王亭茵(2001)。師範院校生應用合作學習於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玉燕(2009)。合作學習對高職電子科學生「電子學實習」科目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余政賢(2007)。國小社會領域應用數位式問題導向學習設計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泰安(2009)。問題導向學習輔以網路合作模式應用於石門水庫集水區地理環境教育成效評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袁崇敏(2007)。探究品格教育透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落實於七年級國中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杏妃(2001)。國小生態問題導向學習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栢瑜(2011)。問題本位教學法運用於鄉土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國小三年級濕地教育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粘金玉(2004)。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在高職進修學校學生會計學學習成效之行勤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秀蘭(2007)。合作學習對二年級學童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彥廷(2002)高一數學科「S-T合作學習」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琇姿(2006)。合作學習對國一學生自然科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銘偉(2004)。「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高職學生之合作學習與批判思考歷程與成效的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善美(2001)。以問題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策略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碧珠(2006)。合作學習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數學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鍾靜(2010)。問題導向學習與數學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台北教育大學。
四、網路資料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健康與護理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台北市:教育部。2009年2月,取自:http://www.edu.tw/high-school/。
教育部(2010)。「100年課程綱要總綱」(修正版)[公告]。台北市:教育部。2011年7月5日,取自:
http://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403。
陳慧珍(2007)。淺談合作學習教學與成效。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5。2012年12月06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5/65-24.htm。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14。2012年4月2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14.htm。
貳、英文部分
Allensworth(1993):The teacher and comprehensive school health. In S. J. Bender, J.J. Neutens, S. S-H & W. D. Sorochan. (Eds.), Teaching Health Scienc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pp. 25-37). London: Jones and Bartlett.
Barrett, T. (2005).What is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G. O’Neill, S. Moore, & B. McMullin (Ed.). Emerging Issues in the Practice of University Learning and Teaching (pp. 55-66). Dublin : All Ireland Society for Higher Education (AISHE)
Barrows, H. S. (1986). 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 Medical Education, 20(6), 481-486.
Barrows, H. S., & Tamblyn, R. M. (198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New York: Springer.
Barrows, H. S., (1998). The essential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Dental.
Deborah R. E. Cotton (2006). Teaching controversial environmental issues: neutrality and balance in the reality of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Research, 48(2), 223 – 241. Retrieved August 17, 2012, from http://www.procon.org/sourcefiles/eduresearchteachingcontro.pdf
Delisle, R. (1997).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irginia :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llis, A. K. (2001).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NY : Eye on Education, Inc.
Hilke, E. V.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Bloomington. Indiana: The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Piaget(1970). Genetic pistemology.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am, M. (2001). Introduc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Learning matters at Lingnan. Retrieved August 13, 2012, from http://www.ln.edu.hk/tlc/learning_matters/05-2001-242001.pdf.
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n. d.). Framework for 21 century learning. Retrieved March 1, 2012, from http://www.p21.org/index.php.
Trop, L., & Sage, S. (2002). Problems as possibiliti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K-12educa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est, C. K., Farmer, J. A., & Wolff, P. M. (1991). Instructional design: Implications from cognitive science.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West, D. J., & Watson, D. E. (1996). Us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reengineering to improve outcom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0 242)
William G. Huitt. (2003).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to cogni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teractive. Valdosta, GA: Valdosta State University. Retrieved May 15, 2012, from http://www.edpsycinteractive.org/topics/cognition/infoproc.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