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1310201500
DOI 10.6846/TKU.2013.00520
論文名稱(中文) 不同家庭型態的夢想體驗 -以IKEA廣告與IKEA賣場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ream Experience of the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An Example of IKEA Advertisement and IKEA Shopping Mal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楊智珮
研究生(英文) Chih-Pei Yang
學號 69905012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3
論文頁數 12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振家
委員 - 陳尚永
委員 - 楊明昱
關鍵字(中) 體驗行銷
家庭型態
關鍵字(英) experience marketing
family struc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IKEA在2012年的「IKEATaiwan打造夢想家」宣傳廣告,分別以兩人世界鄉村風小宅(一房型)、北歐現代風小家庭(三房型)、空間打造,輕鬆把家變漂亮為主題,利用廣告的教學和店面展示間的各種針對不同需求族群的擺設,創造讓消費者能直接跟商品互動,親自去感受每個產品或組合帶給自己的體驗,也可以從廣告中得到對於自己對家的想像跟靈感,依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創造獨一無二的「夢想家」。
在過往的研究中比較著重消費者滿意程度和體驗價值,較少結合廣告行銷方面來探討對消費者的影響,所以,本研究想透過2012的「IKEATaiwan打造夢想家」系列廣告中分析研究,去了解企業品牌如何運用廣告和實體空間跟特地族群進行溝通NULL以及利用深度訪談法去了解這些不同生活型態的族群(單身、夫妻兩人和育有小孩)透過這些特別的展示間體驗後,消費者擁有何種體驗和感受?
研究發現不同家庭型態的消費者對於廣告的感受有所差異;而在實體展示間體驗方面,在感官體驗部份,夫妻兩人的家庭型態的消費者較重視展示空間,而育有一子得家庭型態消費者則較注重兒童展示間;在情感體驗方便,不同的家庭型態消費者都會因空間的氛圍,進而提高對IKEA品牌的形象;另外在DIY體驗方面,則發現台灣消費者普遍接受DIY這個概念,但在行動上,意願卻沒有很高;最後關聯體驗部份,發現家庭型態對於生活風格的塑造沒有直接關係,而在社群經驗分享上有所不同。
英文摘要
From IKEA 2012 「IKEA Taiwan the dream house maker」advertisement series, they use country Style, modern style conceptual living pattern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target customers, and pass the image of  「IKEA can help you make the one and the only sweet sweet home」by demonstrate the goods in show rooms .
I found that there were few researche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dvertisement and customers. So I would like to study the symbolic interactions from the show rooms and advertisement images which IKEA desires to pass, will effects to the target customers in how and what ways.
Hopefully, through interviewing the three target groups, can let us learn how the brand makers use their demonstration to promote their good successfully and accepted by the targets.
After researching, we can find that the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 of every customer felt differently to the same advertisement. About sensation experience, we can find that the small family contributed by husband and wif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show room, and small family with one child will treat the children space as a big matter. About emotion experience, each type of family pays their attention in different place.About DIY experience, this study finds that Taiwanese customer accepts this concept, but has weak motivation to DIY. Finally, according to Related experience, we can find that there is a weak link between family type and the life styl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I
圖  表 目 錄	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體驗行銷	6
第二節 符號消費文化	16
第三節 商品符號化	21
第四節 廣告、消費、社會文化的關係	25
第五節 台灣的家庭型態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個案研究	32
第二節 廣告文本選取	37
第三節 深度訪談對象和訪談大綱	43
第肆章 資料分析	47
第一節 廣告文本分析	47
第二節 深度訪談分析	55
第伍章 結論與限制	91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95
參考文獻	97
附錄 訪談逐字稿	101

圖目錄
圖 1:研究流程	5
圖 2:經濟價值遞增	10
圖 3:體驗的國度	14
圖 4:皮爾斯的「意義的元素」	17
圖 5:索緒爾的「意義的元素」	18
圖 6:意義的多重性	21
圖 7:CityManhattan的結構	22
圖 8:CityManhatta商品符號分析	23
圖 9:IKEA商品符號分析	24
圖 10:廣告的體系	39
圖 11:「my Boy ACE」立體音響廣告	40
圖 12:myBoyACE立體音響廣告分析架構	42
圖 13:北歐現代風小家庭廣告分析架構	49
圖 14:兩人世界鄉村風小宅廣告分析架構	52
圖 15:空間改造,輕鬆把家變漂亮廣告分析架構	54
圖 16:IKEA建築物外觀	62
圖 17:IKEA臥房展示間	62
圖 18:IKEA育有一子展示間	62
圖 19:IKEA北歐設計風展示間	62
圖 20:IKEA夫妻兩人展示間	62
圖 21:IKEA小孩展示間	80
圖 22:IKEA小孩展示間	80

表目錄
表1:台灣十年家庭組織型態	30
表2:受訪者基本資料	43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Philip Kotler(2005)。《這就是行銷-柯特勒摘要》。(洪世民譯)台北:寶鼎
王育英、梁曉鶯譯。《體驗行銷》。台北;經典傳訊文化
王金洲(2007)。《體驗經濟探微。經濟學研究,第五卷》。
方世榮譯(1995)。《行銷管理學》。台北:東華
吳瓊杜予(2005)。形象的修辭:廣告與當代社會理論
李永熾(1990)。《慾望與現代資本主義》,《當代》,52:22-60
李思屈(2004)。廣告符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周欣雅(1992)。《台灣廣告三十年》,台北:銘傳學院。
周鑫口斤(2009)。拆廣告看城市:台北市與高雄市形象廣告之比較研究
林志明(1997)。《物體系》,台北:時報(原著:BaudrillardJ.)
林宜蓁(2008)。《Let’sExperience“IKEA”》-企業符號行銷與消費者體驗的互動探討》。
星野克美(1984)。消費人類學,東京;東京經紀新報社
洪顯勝(1989)。《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原著:Barthes,R)
胡光夏(2000)。《依賴理論與國際廣告的在審思:從依賴到匯合NULL 》,「中華傳播學會2000年暨論文研討會」論文。台北,深坑世新會館。
范婷(2000)。《台灣咖啡消費文化的歷史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小兵(1989)。《後現代主義文化理論》,台北:當代(原著:Jameson)
夏業良、魯煒譯(2003)。體驗經紀時代,台北;經濟新潮社
祝鳳岡(1996)。(廣告理性訴求策略之策略分析),《廣告學研究》,8:1-26
祝鳳岡(1996)。(廣告策略之探研-系統建構觀點),《廣告學研究》,10:31-50
祝鳳岡(1996)。(廣告感性訴求策略之策略分析),《廣告學研究》,5:85-112
張君玫、黃鵬仁(1996)。《消費》,台北:巨流。(原著:Bocock,R.)
張恩光(1991)。<符號學與電視研究>,《當代》,60:20-32。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梁惠明(1997)。《電視廣告─消費現實的影像夢境》,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貞(1993)。<消費者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廣告學研究》1:211-212。
陳光興(1991)。<真實─再現─擬仿:baudrllard的現代媒體社會學>,《當代》,65:18-30。
陳光興(1993)。<後現代文化政治:媒體、大眾與消費社會>,國立清樺大學文學研究所。
陳志賢蕭蘋(2008)。幸福家庭的房車:汽車廣告中所再現的理想家庭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陳靜瑤(2008)。《奢華的體驗-精品旗艦店之體驗行銷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黃宏昭(1997)。《符號˙擬仿˙內爆─希布亞媒介社會學論述探討》,文化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英(2003)。行銷學得世界李天鐸(1991)。<電視廣告與社會文化關係─商品/符號/意義>,《當代》,63:19-29。
黃恆正譯(1990)。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劉維公(1991)。《消費文化與相爭鬥爭:消費文化理論的反省》。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崇隆(1991)。<消費社會與消費慾望>,《當代》,65:48-71。(原著:BaudrilardJ.)
蔡崇榮(1991)。消費社會與消費慾望,當代
鄭伯壎(1994)。《消費者心理學》,台北:大洋。
鄭植榮(1994)。<廣告與消費文化的關係研究>,《銘傳學刊》,第5期:135-149。
鄭植榮(1994)。廣告與消費文化的關係研究,銘傳學刊第5期
賴守誠(1993)。《台北廣告人與當代台灣的消費文化》,台灣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亦欣(2003)。《電視廣告、符號消費與麥當勞之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謝益銘、劉元安與陳育慧(2006)。《探索餐飲業之體驗行銷─星巴克咖啡公司之個案研究》。
蘇玲霞(1989)。《從記號學的觀點分析和解釋洋煙廣告的內容》,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書目:
Holbrook,M,B&Hirshman,E.C.(1982).”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m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feelings,and fun.Journal ofMarketing”.20(2),pp.178-192
Holbrook, M. B. (2001). The millennial consumer in the texts of our times:
Evangelizing.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21(2), 181.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 C.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2), 132.
PineⅡ,Joseph and James H.Gilmore(1998).”Welcome to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76(4),pp97-105.
Schmitt, B. H., Rogers, D. L., & Vrotsos, K. ([2004] 2004).《懂得SHOW,就對了!(There's no business that's not show business: Marketing in an experience
culture)》(葉思迪譯)。台北:培生教育出版。
Stern, B. (1997). Postmodern consumer research narrative: Problems in construct
definition,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4(1),
68.
Vincent, L. (2002). Legendary brands: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storytelling to create
a winning marketing strategy. Chicago: Dearborn.
Wallendorf, M., & Arnould, E. J. (1988). "My favorite things": A cross-cultural
inquiry into object attachment, possessiveness, and social linkag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4(4), 531.
網站部份:
http://www.dgbas.gov.tw/ct.aspNULLxItem=5449&ctNode=3233
http://www.youtube.com/user/IKEAtaiwan
http://www.wretch.cc/blog/ikeameatball/1297934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