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1309122500
DOI 10.6846/TKU.2013.00513
論文名稱(中文) 主題式餐廳之消費體驗研究-以「心之芳庭」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n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of Theme Restaurant -The Case Study of Moncoeu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陳星蓉
研究生(英文) Hsing-Jung Chen
學號 69905021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3
論文頁數 9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振家
委員 - 陳尚永
委員 - 楊明昱
關鍵字(中) 消費體驗
體驗模式
主題式餐廳
關鍵字(英) Experiential Model
Theme Restaura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經濟快速的發展下,人們生活日益趨向簡便與即時性,現代消費場域中,商品的意義已從有形的功能價值化為無形的體驗價值;而消費者除了對商品的理性選購外,也著重感性的消費體驗,以往做為食的消費空間-餐廳,不再只是飲食空間,用餐的物理空間夾雜了複雜的符號意義與功能,本研究以質化及量化研究方法探討心之芳庭之消費體驗及其空間意涵。研究結果發現,心之芳庭在消費空間中呈現南歐與幸福家居的建築和佈置達到感官刺激,引領消費者對異國的想像,加上園區打造香草的悠閒氛圍進而引發情感體驗;然而思考與關聯體驗仍有進步的空間,建議業者深入幸福主題,規畫活動促使消費者對幸福有更深刻的體會和回饋。
英文摘要
As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living becomes more comfortable and convenient. The meaning of the product has changed from the functional-toward to the value-toward; moreover, consumers not only choose their products rationally but also pursue the spiritual and esthetics needs. The concept of the restaurant is not just a space but the textual space that is full of symbol meanings. The stud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consumer’s experience of Moncoeur and the hidden meanings of the space. The study bases o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landscape of Europe-style attracts experience of senses and the atmosphere of nature and home-related also bring the experience of feelings to consumers. However, the theme of happiness needed to be deeply thought by consumers. As a result, to raise the experiences of think and relate, more activities that related to deeply think of the happiness need to be well plann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論文架構與流程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主題式餐廳   5
第二節 消費體驗    15
第三節 消費體驗相關研究 2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	26
第二節 個案介紹	30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0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43
第五節 問卷設計與資料分析方法 45
第肆章  研究分析	50
第一節 實地觀察分析	50
第二節 量化統計分析	6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結論	82
第二節 建議	86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8
參考文獻	89
附錄	95

表目錄

表1:西元2011年家庭收支調查	6
表2:國民生產毛額與餐飲業營業額 7
表3:主題餐廳分類	   13
表4:體驗的定義與內涵 16
表5:各種經濟形式	   17
表6:六種證據來源其優缺點	 28
表7:薰衣草森林體制化轉型時間 33
表8:薰衣草森林展店時間流程	 36
表9:薰衣草森林品牌組織	 37
表10:體驗模式	46
表11:體驗價值	47
表12:消費者背景資料	 47
表13:心之芳庭的主題架構表	 59
表14:心之芳庭之物與符號義	 67
表15:人口統計變數	68
表15:人口統計變數(續)	69
表16:整體體驗模式分析	70
表17:體驗模式各構面分析	70
表18:整體體驗價值分析	71
表19:體驗價值各構面分析	72
表21:體驗價值信度分析	73
表22:性別與整體體驗模式	74
表23:性別對體驗模式之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 74
表24:婚姻狀況對整體體驗模式	74
表25:婚姻狀況對體驗模式之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	75
表26:造訪歐洲與否對整體體驗模式 75
表27:造訪歐洲與否對體驗模式之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 76
表28:教育程度對體驗模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6
表29:年齡的消費對體驗模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7
表34:造訪歐洲與否對整體體驗價值	79
表38:體驗模式與體驗價值之相關係數	81
表39:心之芳庭的之品牌概念	85

 圖目錄

圖1:研究流程  4
圖2:體驗形式的構面與類型 18
圖3:三角驗證 29
圖4:實地觀察之理論架構   42
圖5:研究架構	43
圖6:許願池	51
圖7:婚禮遊行	51
圖8:傳聲屋裝置	52
圖9:幸福印記裝置	52
圖10:歐式牌樓	55
圖12:香草市集之浴鹽 56
圖14:木製建築與石階 58
圖16:居家裝置	  67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論文:
余雅雯(2012)。〈臺灣女性體驗消費之社會學考察-以古典玫瑰園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來靜 (2003)。〈體驗行銷觀點探討消費者對氣氛之體驗及構成線索—以餐飲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
吳柏成 (2010)。〈主題式餐廳消費滿意、消費體驗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北歐工坊為例〉。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休閒遊憩與旅運管理學系碩士班。 
杜綺文 (2008)。〈Let's all dance ballet。---芭蕾舞與成年女性的身體實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林盈秀 (2007)。〈英式下午茶文化的呈現與體驗消費:以古典玫瑰園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林宜蓉 (2009)。〈跨國性服務業體驗行銷、品牌權益與顧客滿意度的關聯性之研究-以ikea 為例〉。長榮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
邱奕豪 (2005)。〈消費者體驗對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以中友百貨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吳泰儒 (2004)。〈大都市裡的「原」汁「原」味─都會區原住民主題餐廳的社會資本與多元文化認同〉。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施映羽 (2010)。〈台灣夜市飲食文化體驗模式探討—以高雄六合觀光夜市為例〉。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
陳國基 (2008)。〈體驗行銷、價值知覺、消費情境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地區王品集團餐廳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陳柏翰 (2008)。〈體驗行銷、品牌形象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薰衣草森林新竹尖石店為例〉。 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 
陳美綸 (2012)。〈觀光工廠遊客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以中興穀堡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 
陳育慧 (2002)。〈體驗行銷之探索性研究-統一星巴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陳靜君 (2011)。〈體驗行銷運用於文化創意產業之效果研究-以電視劇「新兵日記」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 
莊郡綉 (2012)。〈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行為意向研究:以苗栗公館地方特色餐廳「紅棗食府」為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黃淑真 (2009)。〈應用體驗行銷工具創造體驗價值以提升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臺中市主題餐廳為例〉。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食品工業管理組。 
童筠(2008)。〈體驗行銷策略研究-誠品書店個案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元駿 (2012)。〈咖啡館消費體驗、品牌依戀、顧客滿意度與再購意願之研究-以星巴克咖啡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黃瀚霆 (2012)。〈泉意象、品牌形象對消費體驗與顧客知覺價值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
黃雅莉 (2012)。〈主題餐廳體驗行銷、品牌形象與顧客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以薰衣草森林為例〉。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
彭筱瑜 (2009)。〈異國情懷-希臘愛琴海景觀餐廳的體驗消費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鄒文恩 (2005)。〈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華納威秀電影院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劉俊岷 (2006)。〈服務創新、情緒體驗與忠誠意圖之關係-以主題餐廳為例〉。 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班。
潘昭帆(2010)。〈臺灣西式餐廳經營關鍵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統計學系碩士班。
蔡奇睿(2000)。〈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

書籍:
王育英、梁曉鶯譯 (2000)。《體驗行銷》。臺北市:經典傳訊。(原書:Schmitt, B. H.〔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
王昭正、朱瑞淵譯 (1999)。《參與觀察法》。臺北市:弘智。(原書:Jorgensen, D. L.〔2007〕Participant Observation.)
王修曉譯(2007)。《研究方法概論》。臺北市:五南。(原書:Janet M. Ruane.〔2005〕Essentials of Research Methods.)
王志弘、方淑惠、余佳玲譯 (2003) 。《文化地理學》。臺北市:巨流。(原書Mike Crang.〔1998〕 Cultural Geography.)
李澤治 (1994)。《吃在臺灣》。臺北市:中國出版公司。 
辛巴譯 (2001)。《高感性品牌行銷》。臺北市:藍鯨出版。(原書:Marc Gobe〔2001〕Emotional Branding: The New Paradigm for Connecting Brands to People.)
周子敬 (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林佑聖、葉欣怡譯 (2001)。《社會的麥當勞化》。臺北市:弘智。(原書:George, R.〔1993〕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2009)。《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臺北市:五南。(原書:Robert K. Yin〔2003〕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尚榮安譯 (2001)。《個案研究》。臺北市:弘智文化。
邱如美譯 (2008)。《體驗真實 : 滿足顧客的真正渴望》。臺北市:天下(原書:James H. Gilmore & B. Joseph Pine II.〔2007〕Authenticity: What Consumers Really Want.)
邱皓政 (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原來 (2012)。《風格四論:生活美學與形象競爭力》。臺北市:新銳文創。
袁正綱 (2007)。《Spss基礎統計分析》。臺中市:滄海書局。
馬繼康等撰文 (2005)。《異國風情在我家:4大居家生活,輕鬆享受》。臺北市:秋雨文化事業公司。 
陳向明 (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文聰 (1997)。《餐飲業》。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郭建中譯 (1999)。《大市場美學》。臺北市:新雨出版社。(原書:Bernd H.Schmitt & Alexander Simonson〔2009〕Marketing Aesthetics.)
夏業良、魯煒譯 (2003)。《體驗經濟的時代》。(原書:Pine, B. J.,& Gilmore, J. H.〔1997〕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s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
郭定原 (2006)。《兩個女生的紫色夢想:薰衣草森林創業傳奇》。臺北市:聯經。
黃恆正譯 (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商品圖騰化、都市劇場化、消費符號化》。
臺北市:遠流。(原書:星野克美等,記號化社會的消費) 。
黃瀏英 (2002)。《主題餐廳設計與管理》。臺北市:揚智。 
曾光華、陳貞吟、饒怡雲 (2008)。《觀光與餐旅行銷:體驗、人文、美感》。臺北市:前程文化。
張秋明譯 (2001)。《歐洲庭園100》。臺北市:麥田出版公司。 
廖炳惠 (2004)。《吃的後現代》。臺北市:二魚文化。(原書:巖谷國士。歐洲庭園 100)。
榮泰生 (2005)。《Spss與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鄭自隆 (2005)。《文化行銷》。臺北市:空中大學。

期刊:
劉元安、謝益銘、陳育慧。(2006)。〈探索餐飲業之體驗行銷-星巴克咖啡公司之個案研究〉。《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9:60-87。 
李佳蓉 (2011)。〈泳渡日月潭參與者體驗行銷與體驗價值之研究〉。《2011年運動產業經營暨運動產品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7-149。 
歐聖榮 (2002)。〈休閒遊憩觀光研究問題與趨勢之剖析〉。《都市與計畫》,29(2):315-336。 
劉維公 (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萬年生、黃玉禎 (2013)。〈八分滿幸福學〉《商業週刊》,1310:129。

網站:
行政院主計處 (2011)。〈100年家庭收支調查統計〉。
http://fies2.tpg.gov.tw
交通部觀光局 (2008)。〈觀光政策「2008-2009旅行台灣年」〉。
http://admin.taiwan.net.tw/public/public.aspx?no=117
交通部觀光局 (2011) 。〈旅行台灣 感動100〉。
http://admin.taiwan.net.tw/auser/B/201001/taiwan_100/taiwan_100.htm


二、英文書目

Abbott, L. (1955). Quality and competition. New York: Columbia. 
Alan Bryman (2004). The Disneyization of society. Landon : Sage.
Baudrillard, Jean.(1988).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 Joseph Pine II & James H. Gilmore.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 Work is theatre & every business a sta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1999. 
Beardsworth, A & Bryman, A. (1999). Late modernity and the dynamies of quastification: The case of themed restaurant.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7(2), 228-257. 
Bernd H. Schmitt.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New York: Free Press. 
Caru, A., & Cova, B. (2003). Revisiting consumption experience: A more humble but complete view of the concept. Marketing Theory, 3(2), 267-286.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 C.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i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132-140. 
Joy, A., & J. F. Sherry Jr. (2003). 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2003, 30(2), 259-282. 
Kelly, J. R. (1987). Later-life satisfaction: Does leisure contribute. Leisure Sciences, 9, 189-200. 
MacLaurin, D. J. & MacLaurin, T. L. (2000). Customer perceptions of singapore's theme restaurants. 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1(3), 77-85. 
Mathwick, C., Malhotra N. & Rigdon E. (2001). Experiential value: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atalog and internet shopping environmetn. Journal of Retailing, 77, 39-56. 
Pine, B. J., II, &, & Gilmore, J. 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4), 97-105. 
Raymond L. Gold. (1958).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ocial Forces, 21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