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1302460300
DOI 10.6846/TKU.2013.00510
論文名稱(中文) 從偶像劇探索台灣女性未來意象
論文名稱(英文) Exploring the Future Images of Taiwanese Women through TV Dram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吳亞倩
研究生(英文) Ya-Chien Wu
學號 60070004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7
論文頁數 9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舜傑
委員 - 陳瑞貴
委員 - 陳慧蓉
關鍵字(中) 未來意象
偶像劇
未來觀
我可能不會愛你
犀利人妻
關鍵字(英) Future Images
TV Drama
Futures Perspective
In Time With You
The Fierce Wif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台灣自從2001年偶像劇「流星花園」開播以來,造成廣大的迴響以及高收視率,之後,台灣偶像劇便開始蓬勃發展,劇情除貼近年輕群眾感興趣的題材外,也呈現台灣的社會現況,反映大眾所關心的議題。本研究以《我可能不會愛你》、《犀利人妻》探討台灣女性的未來意象,分析劇中人物如何思索未來,以及探討背後的隱含意義與價值觀。本研究經文獻分析和敘述分析整理劇中之未來意像,再進行兩齣偶像劇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劇中女性角色的未來意象在劇中初期多為依照傳統思維與父權意識持續發展,於中間階段重新思考人生,而在劇末時重新開創新的生活,創造不同以往的未來意象。
英文摘要
Since “Meteor Garden” broadcasted in 2001, It resulted broad response and high rating. After “Meteor Garden” broadcasted, Taiwanese TV drama began to flourish. The story not only closes to youth people, but also presents the status of Taiwan's society and reflects the issue that public concern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future images of Taiwanese women through “In Time With You” and “The Fierce Wife”, analyzes characters how to think about their future, and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and values of the TV drama. This research analyzes and arranges the future images of dramas by documental analysis and narrative analysis, and compares these two dramas. The result shows that female role’s future images follow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patriarchal. They rethink life in middle stage. And they open new life and create new future image in the end of dram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 
第五節 研究方法  7 
第六節 研究範圍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台灣偶像劇  12 
第二節 未來化思考  17 
第三節 未來觀  20
第三章 30 
是人生的關卡 -《我可能不會愛你》都女性抉擇 《我可能不會愛你》都女性抉擇  24 
第一節 初老的開始 25 
第二節 輕熟女的目標 28 
第三節 舊有習慣的脫困 34 
第四節 輕熟女不敗的結局 38 
第五節 小結 46
第四章 外遇是婚姻的關卡 外遇是婚姻的關卡 -- 《犀利人妻》中家庭主婦的困境 《犀利人妻》中家庭主婦的困境 《犀利人妻》中家庭主婦的困境  51
第一節 婚後生活的開始 52 
第二節 人妻的目標 56 
第三節 人妻的脫困 62 
第四節 犀利的結局 69 
第五節 小結 71
第五章 結論 75
參考文獻 83 
中文部份 83 
英文部份 88 
網路部份 90 
影片部份 92

表目錄
表一 本研究對象資料介紹 6
表二 兩齣偶像劇的女性對結婚與姻看法之比較  76
表三 兩齣偶像劇的女性對未來幸福看法之比較  77
表四 兩齣偶像劇女性的身體與未來意象之比較  78
表五 兩齣偶像劇女性在職場與婚姻之間抉擇的比較  79
表六 兩齣偶像劇女性於脫困階段之比較  79
表七 兩齣偶像劇女性於結局階段之比較  80
表八 兩齣偶像劇男性的未來意象之比較  80
表九 兩齣偶像劇女性之未來意象比較  81

圖目錄
圖一 研究流程圖 11
圖二 未來三角理論 1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幸慧,1999,《日劇.網路.迷:以中央情報局BBS站上的日劇迷為分析焦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 》。臺北市 :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
王純玉,2011,〈以文本分析探討電視宣導短片塑造族群形象之研究〉發表於政治大學廣告學系主辦「第十九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0月27-28日。
朱恩伶譯,1990,《如何找對另一半》。臺北市 : 遠流出版事業公司。譯自Judith Sills. How to Stop Looking for Someone Perfect. 1985.
李美枝,1985,〈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格的改變〉。《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李令儀譯,1995,《女性迷思:女性自覺大躍進》。臺北市,月旦出版社。譯自 Betty Friedan. The Feminine Mystique. 1963.
李美枝,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玉瑛,1999,〈實現你的明星夢-台灣婚紗照的消費文化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147-186。
李玉瑛,2004,〈女性凝視:婚紗照與自我影像之戲〉。《臺灣社會學刊》,33,1-49。
李志薔,2005,《電視電影.偶像劇/艷光四射歌舞團:一部電影的完成》。台北:遠足文化。
李天鐸、何慧雯,2002,〈遙望東京彩虹橋:日本偶像劇在台灣的挪移想像〉。載於李天鐸(主編),《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I)》 (15-49頁)。台北:遠流。
李育倩、李秀珠,2011,〈從文化接近性觀點檢視台灣偶像劇價值觀與外銷表現〉。《廣播與電視》,32, 27-69。
吳翠珍,2004,〈媒體的性別刻板印象〉。載於吳翠珍(主編),《媒體素養教育融入教學手冊》 (49-73)。國立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吳孟芯 、 曾意倫 、 蘇冠心,2012,〈由《犀利人妻》探討台灣偶像劇海外市場競爭力〉。《犢:傳播與科技》,4,60-75。
林一真,1989,〈婚姻的選擇〉。載於晏涵文等著,《婚姻生活與生涯發展》(102頁)。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林淑貞譯,1994,《海蒂報告:婚戀滄桑》,台北:張老師。譯自Shere Hite. The Hite Report:Women and love:A Cultural Revolution in Progress. 1987.
林麗珊,2001,《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
林佩琪,2003,《已婚婦女之子女價值.理想子女數 與性別偏好---世代觀點之比較分析》。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台北。
林歆婕,2011,從雜草到敗犬:台灣偶像劇中的性別意識與形象建構,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柴松林,1985,〈了解婚姻增進幸福〉。《結婚進行曲》(1-7頁)。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高啟翔,2003,《全球與本土的連結:以文化融合理論檢視台灣偶像劇》。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翁鈴雅,2008,《偶像劇的療癒系功能:本土偶像劇的閱聽人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所碩士論文,台北。
唐筱雯,2007,〈我用身體記憶旅程:女性旅人的跨文化身體移動經驗〉。《文化研究月報》。70。
洪淑姿、林佑如,2004,〈閱讀流行文化文本─偶像劇「薔薇之戀」:性別與情慾流動〉發表於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主辦「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6月11-12日。
徐振興、黃甄玉,2005,〈產品訊息疑似置入電視偶像劇之研究〉。《中華傳播學刊》,8,65-114。
張耀怡,1994,《價值觀、領導型態與海外派遣人員選任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思嘉,2001。〈擇偶歷程與婚前關係的行程與發展〉。《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4),1-29。
張良惠,2002,〈從父權制分析中國婚禮中的女性角色〉。《景女學報》,2,107-117。
彭駕騂,1994,《婚姻輔導》。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彭懷真,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邱啟紋,2008,《電視偶像劇操作置入型態分析-三立《命中注定我愛你》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
黃暖雲,2006,《台灣偶像劇之優勢資源與產製策略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游美惠、蕭蘋 ,2003,〈意識型態的「召喚」〉。《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24,115-117。
楊維倫,2003,《情境脈絡與台灣日劇迷的收視經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楊靜利、李大正、 陳寬政,2006,〈台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人口學刊》。33,1-32。
莊于霆,2011,《未來學領域學生未來化思考方式之探究》。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趙庭輝,2005a,〈解讀偶像劇〉。《媒體視讀教育月刊》,49,1-7。
趙庭輝,2005b,〈電視偶像劇《吐司男之吻》:寫實主義的建構與再現〉。《傳播與管理研究》,5(1),28 -58。
趙庭輝,2005c,電視偶像劇【薰衣草】:愛情神話的建構與再現。《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2),131 -171。
趙庭輝,2006,〈偶像劇《流星花園》的文本分析:青少年次文化的建構與再現〉,《藝術學報》,78,101-123。
劉仲冬、陳惠馨,2005,《我國婚喪喜慶儀式性別意識之檢討》。內政部 。
簡春安,1991,《外遇的分析與處置》。台北:張老師。
陳惠娟、郭丁熒,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73-101。
陳怡君,2003,《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年輕人對台灣偶像劇的觀賞》。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雅暄,2003,《日本女性漫畫中的日本女性意識研究—以90年代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美莉,2005,《「非凡三十」一位三十女性的自我轉化歷程》。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美瑛譯,2006,《拜犬的遠吠》。台北:麥田。譯自 酒井順子。負け犬の遠吠え 
閻沁恒,1972,《大眾傳播研究法》。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蔡琰,1997,〈電視時裝劇類型與情節公式〉。《傳播研究集刊》。1,1-54。
蔡琰、臧國仁,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1-28。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
謝文宜,2005。〈台灣未婚男女婚前承諾之影響因素〉。《中華家政學刊》,38,109-132。
謝文宜,2006。〈為什麼結婚:國內將婚伴侶婚姻承諾考量因素之探討〉。《中華輔導學報》,20,51-82。
謝涵如、徐振興,2012,〈閱聽人對偶像劇文本接受詮釋及其療癒系功能探討—以「我可能不會愛你」為例〉。方念萱(主持人),「2012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台中:靜宜大學。7月6-8日。
鄧玉英,1999,〈未來化思考方式〉。載於林志鴻、董娟娟編,《社會未來學》 (71-95)。台北:華泰。
鄭美君,2004,《臺灣當代女性作家「母職角色」主題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鄧慧純,2007,《三十拉警報!?-日本趨勢劇中的「三十女人」論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所碩士論文,台北。
蘇宇玲,1998,《虛構的敘事/想像的真實:日本偶像劇的流行文化解讀》。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英文部分
Berger, A. A.1997.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Sage.
Bezold Clement.1999. “Alternative futures for communities.” Futures 31(5): 465-473.
Curti, L. 1998. Female Stories, Female Bodies: Narrative, Identity and Representation. London: MacMillan.
Dator, James A. 1978. “The future of anticipatory democracy.”In Clement Bezold (Ed.),Anticipatory democracy: People in the politics of the future (pp.315-323). New York:Random House.
Dator, James. 1979. “The futures of cultures and cultures of the future.” In Marsella, T,. Ciborowski, T. and Tharp, R.(Eds), Perspectives on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ator, James. 2005. “Foreword.” In R. Slaughter(Ed.)Knowledge Base of Futures Studies, vols. 1-4, Millennium Edition CD Rom(Brisbane, Foresight International).
Graburn, N. H. H. 1989. “Tourism: The Sacred Journey.” In V. L. Smith (Ed.), Host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pp. 21-36).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Inayatullah, S. 2008. “Six pillars: Futures thinking for transforming.” Foresight 10(1): 4-21. 
Lipman-Blumen. 1976. “Toward a Homosocial Theory of Sex Roles: An Explana- 
    tion of the Sex Segregation of Social Institutions.” In Blaxall, M. and B. Reagan .Women and the Work- plac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telski, M. J.1999. Soap Operas Worldwidw: Cutural and Serial Realities.
Mulvey Laura. 1975.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16(3): 6-18.
O’Donnell, H.(1999). Good Times, Bad Times—Soap Opera and Society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 UK: Leicester University
Ono Ryota. 2005. “Societal Factors Impacting on Images of the Future of Youth in Japan.”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9(4): 61-74.
Page, J. 2000. Reframing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educational imperatives for the future. London: RoutledgeFalmer.
Rojek C. & Urry, J. 1997. “Transformations of travel and theory.” In C. Rojek & J. Urry (Eds.). Touring cultures: Transformations of travel and theory (pp. 1-22). London: Routledge.
Rusbult, C. E. 1983.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The development of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in heterosexual involv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101-117.
Slaughter, R. A. 1991. “Futures Concepts.” in R. Slaughter(Ed.)Knowledge Base of Futures Studies, vols. 1-4, Futures Study Centre.
Wolff, J. 1995. Feminist Sentences. Oxford, UK: Blackwell.
 
網路部份
八大綜合台,http://www.gtv.com.tw/Program/S051420110924U/,檢索日期:2012/12/02
內政部統計處(2011.06.11)一○○年第二十四週內政統計通報(百年好合結婚狀況統計))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261,檢索日期:2012/12/30
內政部統計處(2012.05.19)一○一年第二十週內政統計通報(100年及101年1-4月結婚狀況統計) 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6305,檢索日期:2012/12/30
內政部戶政司(2013)。歷年結婚對數及離婚對數統計表。取自http://www.ris.gov.tw/346 檢索日期:2013/04/27
台灣女人。待價而沽?─臺灣婚俗中的聘金制度。取自 http://women.nmth.gov.tw/zh-tw/Content/Content.aspx?para=37&Class=24&page=0&type=Content 檢索日期:2013/04/28
行政院主計處(2010)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21171783271.pdf檢索日期:2013/3/15
紀舜傑(2012/08/20)。培養台灣的未來力。【台灣玉山之友網聚廳】。取自http://tw01.org/profiles/blogs/1970702:BlogPost:2234806
楊起鳳(2012/11/13)。高富帥+白癡女 偶像劇老梗丟收視。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7/7495038.shtml檢索日期:2012/11/13
謝美玲(2009.09.09)。請出轎。取自台灣大百科全書。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495檢索日期:2013/07/10
薛雅萍(2009.09.09)。丟扇。台灣大百科全書。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442 檢索日期:2013/07/10
 
影片部份
趙善意、蔡若津、陳致豪、方可人(監製)、瞿友寧(導演)(2012)。我可能不會愛你【DVD影片】。台北:采昌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劉麗惠、陳一俊(監製)、徐輔軍(導演)(2011)。犀利人妻。台北:采昌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