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1213310600
DOI 10.6846/TKU.2012.00643
論文名稱(中文) 空間的社會批判:列斐伏爾空間理論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Social critique of space: Study of the spatial theory of Henri Lefebvr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Critique sociale de l’espace: L’etude de la theorie de l’espace d’Henri Lefebvre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Frenc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康哈拿
研究生(英文) Ha-Na Kang
學號 69608004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法文
口試日期 2012-06-11
論文頁數 11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錫德
委員 - 徐鵬飛
委員 - 阮若缺
關鍵字(中) 列斐伏爾
空間理論
空間的生產
空間的再現
異質空間
空間想像
關鍵字(英) Henri Lefebvre
spatial theory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heterotopia
imaginations of spac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二十世紀六○年代至七○年代「空間轉向」興起以前,時間性的思維始終處於權威地位;關於「空間」的議題,卻總是依附在時間的範疇下被討論。正如美國後現代地理學家愛德華‧索雅所言:「歷史決定論是空間貶值的根源 。」空間長期以來被視為是歷史及社會事件發生的背景,成了無生命而有待意義填充的空洞容器,未被賦於具體實在的價值。然而到了二十世紀中期,空間意識開始高度復甦,傅柯在1967年的一次演講中指出:「我們時代的焦慮與空間有著根本的關係。」他認為今天我們身處的是一個同時性、並列的、星羅散佈的時代,也就是空間的時代。
空間意識的復甦貫穿於整個二十世紀,這段期間不論是在建築學、美學、人類學、社會學甚或經濟學方面,都呈現著出空間意識高度復甦的景象。在哲學思想方面,三○年代左右開始有思想家注意到實存的空間,並提出「知覺空間」這個突破性的空間概念;到了七○年代,傅柯、列斐伏爾等思想家,開始致力於空間化的社會批判論述。列斐伏爾的社會空間理論即為這個時代下的產物。以資本主義批判為背景,列斐伏爾極具創見地提出了「空間的生產」概念,闡述資本主義下的空間操作及生產模式。並以「三重性空間辯證法」為方法論,反覆辯證當代的社會現況與空間問題之間的關聯性。
本論文在列斐伏爾「三重性空間辯證法」的理論基礎上,以十九世紀奧斯曼任期內的巴黎整建為主要研究案例,透過文獻資料的分析、比較及歸納的方式,剖析此案例中「構想空間」的政治性操作,並論證「構想空間」與「生活空間」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最後,本文論述的重心由列斐伏爾「社會空間」的哲學辯證,轉向巴舍拉的「意象的現象學」,藉此補足列斐伏爾「三重性空間辯證法」在解決策略上的短缺。研究發現,對外部空間進行批判或改革,並不足以幫助我們抗拒「構想空間」的箝制。真實的解決之道,乃是回到對於自身「內在」空間的拓延,也就是對於個人生活經驗中「詩意空間」的創造。這種內在性空間的創造,亦是一種「空間的生產」,使我們能真實地在經驗上跳脫外在「構想空間」的操控。
英文摘要
Before the spatial turn of 1960s to 1970s, people had engaged, for a long time, in historical thinking much more than in spatial thinking. With the contextualization historical thinking, space had been considered as a lifeless and meaningless container, the background of historical and social events. 
However, in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a transdisciplinary spatial turn began. Disciplines as varied as archeology, art,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nd accounting, began to accept “space matters”. As Edward W. Soja said, in the last decad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ttention to the spatial aspects of human life and social relations spread in unprecedented ways into nearly every academic discourse.
Henri Lefebvre, the leading spatial theorist and philosophe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dedicated a great deal of his philosophical writings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space. In his book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he analysed each historical mode as a three-part dialectic between everyday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le percu), representations or theories of space (le concu) and the spatial imaginary of the time (le vecu).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緒論................................ 1
I.研究機............................. 1
II.研究架構........................... 2
III.名詞釋義.......................... 5
IV.文獻回顧 .......................... 7
第一章列斐伏爾的思想與啟發 .............. 17
第一節列斐伏爾的生平與思想發展 ............17
第二節列斐伏爾的著作與基本觀念 ............22
第三節列斐伏爾的空間觀 .........................32
第二章列斐伏爾空間化的社會批判 .............44
第一節空間批判及其方法論 .......................44	
第二節《空間的生產》─空間是社會性的 .........53
第三節《空間與政治》─空間是政治性的 .........62
第三章列斐伏爾空間理論應用分析 ..................68
第一節「構想空間」的批判─奧斯曼的巴黎 .......68
第二節「構想空間」與「異質空間」的辯證關係.73
第三節生活空間的詩意想像 .............................83
結論...............................................................94
參考書目.........................................................97
附錄 ...................................................103

附錄一: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的各家詮釋 ....................103
附錄二:列斐伏爾著作表 ..........................................106
附錄三:列斐伏爾生平大事記 ......................................113
附錄四:專有名詞索引 ............................................116

【表1-2-1】列斐伏爾著作之主題分類表 ............25
圖目錄
【圖一】論文架構圖 .........................................4
【圖2-2-1】社會空間概念架構圖 ........................5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專書
【法文】

Bachelard, G., La poetique de l’espac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57.

Foucault, M., Dits et ecrits : 1954-1988, Paris : Gallimard, 2001.

Hess, Remi, Henri Lefebvre et l’aventure du siecle, Paris, A.M. Metailie, 1988. 

Lefebvre, H., Le Nationalisme Contre Les Nations, Paris: Editions sociales internationales, 1937.
─ ,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I : Introduction, Paris: B. Grasset, 1947.
─ , Le Marxism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48.
─ ,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II : Fondements d’une sociologie de la quotidiennete, Paris: L'Arche, 1958.
─ , Problemes actuels du Marxism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63.
─ , La vie quotidienne dans le monde moderne, Paris: Gallimard, 1968.
─ ,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III : De la modernite au modernisme ( pour une metaphilosophie du quotidien ), Paris: L'Arche, 1981.
─ , Elements de rythmanalyse, Paris: Syllepse, 1992.
─ , Metaphilosophie, Paris: Syllepse, 2000.
─ , La production de l’espace, Paris: Anthropos, 2000.
─ , La fin de l'histoire, Paris: Anthropos : Diffusion, Economica, 2001.
─ , Contribution a l'esthetique : precede de H. Lefebvre et l'activite creatrice par 

Remi Hess, Paris: Anthropos : Diffusion Economica, 2001.
─ , La survie du capitalisme; La re-production des rapports de production, Paris: Editions Anthropos, 2002.
─ , Les unites perdues, Paris: Virgile, 2004.

Merleau─Ponty, M., Phenome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aris, Gallimard, 2005. 
LE NOUVEAU TESTAMENT(Version Recouvrement), 1ere ed., California : Living Stream Ministry, 2007.

【英文】

Highmore, Ben,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2. 

Lefebvre, H., The Sociology of Marx, Allen lane, USA, 1968.

Merrifield, Andy, Henri Lefebvre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 Routledge, 2006. 

【中文】

包亞民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吳國盛,《希臘空間概念的發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科學思想文庫),1994。 

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文明,1994。 

莊錫昌、顧曉鳴、顧雲深等編著,《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台北:淑馨,1996。 

陳俊華,《中西文化概論》,台北:新文京開發,2005 。

陳嘉映編著,《存在與時間讀本》,北京:三聯書店,1999。 

陳學明、吳松、遠東編著,《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品:列菲伏爾、赫勒論日常生活》,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

許紀霖主編,《帝國、都市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童強,《空間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馮雷,《理解空間─現代空間觀念的批判與重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揚向榮,《現代性和距離─文化社會學視域中的齊美爾美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懷玉,《現代性的平庸與神奇─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哲學的文本學解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盧雪崑,《物自身與智思物:康德的形而上學》,台北:里仁書局,2010。

謝納,《空間生產與文化表徵──空間轉向視閾中的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譯文】 

李常受譯,《新約聖經》恢復本,台北:台灣福音書房,2003。

Bachelard, Gaston,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La poetique de l’espace),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Benjamin, Walter,劉北成譯,《巴黎,19世紀的首都》,上海:上海人民,2006。

Dant, Tim,曾佳婕譯,《社會批判與文化》(Critical Social Theory: Culture, Society, and Critique),永和:韋伯文化,2009。

Harvey, David,胡大平譯,《希望的空間》(Spaces of Hop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Harvey, David,國立編譯館主譯(黃煜文譯),《巴黎,現代性之都》(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台北:群學出版,2007。

Highmore, Ben,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永和:韋伯文化,2005。

Lefebvre, Henri,楊成寅、姚岳山譯,《美學概論》(Contribution a l'esthetique),北京:朝花美術出版社,1957。
─,現代文藝理論譯叢編輯部譯,《列斐伏爾文藝論文選》,北京:作家出版社,1965。
─,李元明譯,《馬克思主義的當前問題》(Problemes actuels du Marxisme),北京:北京三聯,1966。
─,張本譯,《狄德羅的思想和著作》(Diderot),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李青宜等譯,《論國家:從黑格爾到斯大林和毛澤東》(De L'etat),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黃立隆譯,《從黑格爾到毛澤東:國家理論》(De L'etat),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李春譯,《空間與政治》(Espace et politiqu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Marx, Karl Heinrich,伊海宇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O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 ),台北:時報文化,1990。

Soja, Edward W.,王志弘等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台北:桂冠,2004。
─,《後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了空間》(Postmodern geographies :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李均等譯,《後大都市:城市和區域的批判性研究》(Postmetropolis : 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and region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Sack, Robert David,黃春芳譯,《社會思想中的空間觀:一種地理學的視角》(Conception of Space in Social Thought: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Sardar, Ziauddin,陳貽寶譯,《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台北:立緒文化,1988。 

鹿島茂,林佩儀譯,《巴黎夢幻拱廊街─在右岸,如詩交織的時間甬道》,台北:麥田,2009。

期刊

【中文】 

王志弘,〈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第55期,頁1-24,2009。

王曉磊,〈空間與實踐─西方空間觀念的歷史演變、侷限與出路探析〉,《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4 (3):58,2010。 

馮珠娣、汪民安,〈日常生活、身體、政治〉,《社會學研究》,1:111,2004

碩博士論文

【中文】 

呂佳穎,《陽明老人公寓生活空間之環境體驗研究》,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2009。

吳芳誼,《時間、空間和記憶:《心城》和〈古都〉中的節奏漫遊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2010。

林雨萱,《爵士無所不在─音樂介入空間》,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班,2009。

凃詠琳,《以昂希.列斐伏爾的空間面向論譚恩美《接骨師的女兒》中世代之間的書寫》,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2011。

施尹琪,《鄉村仕紳化之空間衝擊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班,2007。

陳世平,《集體的狂熱─群眾身體空間的列斐伏爾式空間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班,2007。

陳巧樺,《高雄市左營文廟景觀及其意識形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2009。

陳麗芬,《當社區與藝術邂逅-「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個案分析》,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班,2011。

黃仕宜,《馬夏‧諾曼戲劇中的空間壓迫》,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2。

黃思萍,《石黑一雄小說中全球化時代下的後帝國身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2009。

黃淑媛,《莎劇「威尼斯商人」中自我與空間的建構》,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4。

張翎茵,《臺中市美術園道商店街的形塑歷程與消費空間之闡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8。

張鈞婷,《康拉德小說中的空間與現代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2008。

楊子樵,《遲來的時間或被壓抑的空間?:晚清上海的城市現代性及偵探空間想像, 1860s-1910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2009。

劉子綺,《泰安村文化地景保存:從空間意涵到社會行動》,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班,2007。

謝義平,《創建他們的空間:李安電影《斷背山》中的空間性與性別認同》,世新大學,英語學研究所碩士班,2009。

網路資料

「文學書寫與空間生產」經典研讀網站:http://cc.shu.edu.tw/~ericsu/index.htm

中華百科全書: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74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5025.htm#1 

維基百科: http://fr.wikipedia.org/wiki/Coordonn%C3%A9es_cart%C3%A9siennes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oD0yhX/webmge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