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1212484200
DOI 10.6846/TKU.2012.00639
論文名稱(中文) 混合車流中機車運動推進模式之研究-以臨近路口與紅燈號誌為條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A Motorcycle Motion Model in Mixed Traffic-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ed Signal on the Approach of Interse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運輸管理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張正達
研究生(英文) Cheng-Ta Chang
學號 69866024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18
論文頁數 10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范俊海(chunhai@mail.tku.edu.tw)
委員 - 許添本(hsutp@ntu.edu.tw)
委員 - 吳水威(suwu@faculty.nctu.edu.tw)
關鍵字(中) 機車運動推進模式
格子
領地效應
多元邏輯斯迴歸
關鍵字(英) Motorcycle motion model
Lattice
Territorial effect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過去研究機車推進行為中,觀察範圍多以道路路段為主,然而機車以中高速行駛於路段時較不容易觀察出機車真正之駕駛行為,因此唯有讓機車處於低速且道路狀況干擾多之情況下,才能使機車之特殊駕駛行為明顯發生。因此本研究以臨近路口且紅燈號誌為條件,並以格子的概念描述機車推進行為,最後考慮機車周圍之空間及心理因素之領地效應,構建出真實車流中機車運動推進行為之模式。模式結果顯示,導致機車改變方向之影響範圍以機車前方、右方及右前方為主;代表機車於本研究之條件下行駛時,會觀察這三個範圍內是否有其他車輛會影響本車,再決定下一步之推進行為;意謂著機車以前方及右前方作為推進方向的可能性較高。本研究將模式應用於預測機車鑽隙行為,其預測率為83%。若屏除因駕駛者心理因素產生之特殊駕駛行為,則利用本模式預測機車鑽隙行為確實有其可行性。
英文摘要
Past research motorcycle motion behavior,the observed range and more to the road sections in the main,however motorcycle at high speed in the stretch of road less easily observed the motorcycle real driving behavior,so the only motorcycle in the low-speed and road conditions interfere with more of the other elements,the special motorcycle driving behavior occurred significantly.In this study, near the intersection and red light signal conditions,and describe the concept of lattice motorcycle motion behavior,and finally consider the motorcycle around the space and territory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to build a motorcycle movement to promote the real traffic behavior patterns.The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here of influence of the motorcycle to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he motorcycle in front of the right and the right front of the main;traveling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is study on behalf of the motorcycle will be observed that these three areas,whether there are other vehicles will affect the car,and then decide the next step of motion behavior;means side and right in front of the motorcycle before the higher the possibility of motion direction.In this study,the model used to predict the motorcycle drill gap behavior,the prediction rate of 83%.If you dismiss the special driving behavior due to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the driver,then use this model to predict motorcycle drill gap does have its feasibil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學位論文授權書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i
誌謝 iii
中文摘要 vii
英文摘要 viii
目錄 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目的 2
1.3研究範圍 2
1.4研究方法 2
1.5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車流行為模式 5
2.1.1車流行為研究方法 5
2.1.2跟車模式 9
2.1.3變換車道模式 23
2.1.4機車車流模式 27
2.2邏輯斯迴歸 28
2.3領地效應 29
2.3.1近體學 30
2.3.2領地效應問卷分析 32
2.4文獻評析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3.1邏輯斯迴歸 35
3.1.1邏輯斯迴歸模式 35
3.1.2參數估計 37
3.1.3模式適合度檢定 38
3.1.4建立邏輯斯迴歸模式 39
第四章 資料調查與分析 41
4.1調查工具之準備 41
4.2調查地點選擇 42
4.3調查地點拍攝作業 44
4.4調查地點測量作業 46
4.5資料處理 49
4.5.1影像切換圖片格式 49
4.5.2擷取影像座標點 54
4.5.3影像座標轉換公式 55
4.5.4汽車空間座標點 59
4.5.5機車空間座標點 60
4.6資料分析 65
4.6.1數據匯入 65
4.6.2空間狀態輸出 66
4.6.3變數匯入 68
第五章 模式構建與驗證 72
5.1模式構建 72
5.1.1模式概念 72
5.1.2模式構建 72
5.2模式校估 74
5.2.1參數校估 74
5.2.2參數檢定 76
5.2.3模式檢定 76
5.2.4參數驗證 77
5.3模式驗證 79
第六章 模式應用 80
6.1機車鑽隙行為 80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91
7.1結論 91
7.2建議 92
參考文獻 93
中文文獻 93
英文文獻 96
附錄A 機車領地效應問卷分析 98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圖 4
圖2.1同一車道前後車之相對運動圖 17
圖2.2行為門檻關係圖 18
圖2.3虛擬車法 25
圖2.4實體車變換車道法 25
圖2.5二元型態模式 26
圖2.6交錯格位模糊推進法 27
圖2.7機車與機車領地效應距離 33
圖2.8機車與汽車領地效應距離 33
圖2.9機車與公車領地效應距離 33
圖4.1調查工作流程圖 41
圖4.2觀測地點位置示意圖(忠孝敦化路口) 44
圖4.3觀測地點位置示意圖(復興八德路口) 45
圖4.4拍攝作業流程圖 45
圖4.5現場拍攝影像圖(忠孝敦化路口) 46
圖4.6現場拍攝影像圖(復興八德路口) 46
圖4.7忠孝敦化路口四點座標位置圖 47
圖4.8復興八德路口四點座標位置圖 47
圖4.9測量作業流程圖 48
圖4.10現場座標點相對位置圖 48
圖4.11影像資料處理流程圖 50
圖4.12機車行進軌跡圖 51
圖4.13 10FRAMES/S第一偏向處決策點位置圖 51
圖4.14 5FRAMES/S第一偏向處決策點位置圖 52
圖4.15 2FRAMES/S第一偏向處決策點位置圖 52
圖4.16 1FRAME/S第一偏向處決策點位置圖 52
圖4.17 1FRAME/2S第一偏向處決策點位置圖 53
圖4.18第一偏向處決策點位置合併圖 53
圖4.19影像座標點擷取示意圖 55
圖4.20實際座標圖 56
圖4.21影像座標圖 56
圖4.22汽車空間座標點 59
圖4.23機車空間座標點 61
圖4.24機車寬度座標 62
圖4.25機車長度座標 64
圖4.26 EXCEL數據匯入檔 66
圖4.27實際機車與機車領地距離示意圖 67
圖4.28 EXCEL資料編排格式 67
圖4.29汽機車空間狀態分佈圖 68
圖4.30預設觀察範圍圖 69
圖4.31最終觀察範圍圖 69
圖4.32機車選擇方向 70
圖4.33影像推進方向變數EXCEL檔 71
圖5.1機車推進距離關係圖 73
圖5.2顯著變數關係圖 79
圖6.1案例1第0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0
圖6.2案例1第0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0
圖6.3案例1第0.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1
圖6.4案例1第0.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1
圖6.5案例1第1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1
圖6.6案例1第1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1
圖6.7案例1第1.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1
圖6.8案例1第1.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1
圖6.9案例1第2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1
圖6.10案例1第2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1
圖6.11案例1第2.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1
圖6.12案例1第2.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1
圖6.13案例1第3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2
圖6.14案例1第3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2
圖6.15案例1第3.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2
圖6.16案例1第3.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2
圖6.17案例1第4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2
圖6.18案例1第4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2
圖6.19案例1第4.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2
圖6.20案例1第4.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2
圖6.21案例1第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2
圖6.22案例1第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2
圖6.23案例2第0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4
圖6.24案例2第0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4
圖6.25案例2第0.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4
圖6.26案例2第0.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4
圖6.27案例2第1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4
圖6.28案例2第1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4
圖6.29案例2第1.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4
圖6.30案例2第1.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4
圖6.31案例2第2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5
圖6.32案例2第2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5
圖6.33案例2第2.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5
圖6.34案例2第2.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5
圖6.35案例2第3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5
圖6.36案例2第3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5
圖6.37案例2第3.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5
圖6.38案例2第3.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5
圖6.39案例2第4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5
圖6.40案例2第4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5
圖6.41案例2第4.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6
圖6.42案例2第4.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6
圖6.43案例2第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6
圖6.44案例2第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6
圖6.45案例3第0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7
圖6.46案例3第0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7
圖6.47案例3第0.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7
圖6.48案例3第0.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7
圖6.49案例3第1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7
圖6.50案例3第1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7
圖6.51案例3第1.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7
圖6.52案例3第1.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7
圖6.53案例3第2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8
圖6.54案例3第2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8
圖6.55案例3第2.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8
圖6.56案例3第2.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8
圖6.57案例3第3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8
圖6.58案例3第3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8
圖6.59案例3第3.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8
圖6.60案例3第3.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8
圖6.61案例3第4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8
圖6.62案例3第4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8
圖6.63案例3第4.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9
圖6.64案例3第4.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9
圖6.65案例3第5秒機車鑽車位置圖 89
圖6.66案例3第5秒機車鑽車狀態圖 89
圖A.1機車與機車領地示意圖 98
圖A.2機車與汽車領地示意圖 98
圖A.3機車與公車領地示意圖 98
圖A.4與機車適當壓迫距離 99
圖A.5與汽車適當壓迫距離 99
圖A.6與公車適當壓迫距離 99
圖A.7機車與機車領地距離 100
圖A.8機車與汽車領地距離 100
圖A.9機車與公車領地距離 100
圖A.10機車與機車領地距離雷達圖 100
圖A.11機車與汽車領地距離雷達圖 101
圖A.12機車與公車領地距離雷達圖 101
圖A.13機車與機車領地距離橢圓圖 102
圖A.14機車與汽車領地距離橢圓圖 103
圖A.15機車與公車領地距離橢圓圖 104
表目錄
表2-1微觀、中觀、巨觀模式之比較 8
表2-2車流行為研究法之比較 9
表2-3HALL 空間區域中的人際關係、活動、感覺品質的特徵 32
表4-1調查工具一覽表 42
表4-2決策點位置分析比較表 54
表5-1方案1 參數校估結果 74
表5-2方案2 參數校估結果 75
表5-3方案3 參數校估結果 76
表5-4配適度統計量 77
表5-5類R平方指標 77
表5-6原始資料表 78
表6-1模式應用案例1 83
表6-2模式應用案例2 86
表6-3模式應用案例3 89
參考文獻
1.黃泰林,「構建智慧型適應性網路號誌控制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2.許添本,「多車種組合式模組化車流模擬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民國83年4月。
3.陳世泉,「混合車流中機車駕駛行為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4.中華民國運輸學會,「交通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規劃研究(2/4)」,交通部,民國100年11月。
5.周義華、陳天賜,「混合車流模擬方法之初步研究」,中國工程學刊第6卷第2期,民國72年。
6.黃國平,「混合車流二維座標模擬模式之建立及驗證」,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
7.何佳娟,「微觀汽、機車混合車流模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8.周義華、魏健宏,「混合車流狀況下市區道路V/C比值與車流延滯之關係研究」,運輸計畫季刊,第13卷第4期,523-560頁,民國73年12月。
9.王文麟,「交通工程學理論與實用(修正版)」,民國87年9月。
10.陳天賜,「公車站位長度對車流延滯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6月。
11.陳柏榮,「高速公路微觀車流模擬模式雛形建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12.許添本,「交通智慧化發展策略」,台灣地區智慧型運輸系統推動策略研討會,民國87年。
13.林育瑞,「利用類神經網路構建機車車流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 年。
14.黃月貞,「模擬微觀混合車流下幹道號誌連鎖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15.邱德紋,「構建機車運動推進模式─以魚體運動模式概念為基礎」,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運輸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12月。
16.陳俊鴻,「以視覺模擬方式研究機車駕駛人於路段中之駕駛行為」,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17.藍武王、王日昌、江勁毅,「模糊控制跟車模式之探討」,運輸期刊,第25期,43-55頁,民國83年9月。
18.葉信宏,「適應性類神經模糊推論系統於跟車模式之應用」,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19.詹維敏,「雙向跟車行為模式之研究」,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運輸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20.劉英標,「汽車駕駛人換擋及跟車間距指示系統之設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21.張鈞華,「模擬一般市區道路事故發生之微觀車流行為」,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22.林鄉鎮,「以類神經網路探討駕駛人跟車模式之可行性研究」,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十一屆學術論文研討會,1093-1104頁,民國85年12月。
23.李樑堅,「建立微觀車流模擬模式以發展交通適應性號誌控制邏輯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1年。
24.傅耀南,「以混合車流模擬方法設計單一交叉路口號誌時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25.林宏達,「處理跟車及變換車道之串接式模糊推論系統」,元智大學電機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26.薛春明,「混合車流狀況下獨立平面號誌交叉路口之模擬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27.胡順章,「高速公路雙車道路段變換車道行為之研究」,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6月。
28.陳奕志,「含類神經網路變換車道的高速公路微觀車流模擬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29.曹壽民、蘇昭銘,「都市快速道路下匝道車輛強迫性變換車道之特性分析」,運輸計劃季刊,第23卷第1期,1-10頁,民國83年3月。
30.鐘炳煌,「應用汽車駕駛模擬系統從事高速公路加速車道併入行為之研究-以類神經網路為分析工具」,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31.徐立新、吳水威,「高快速公路考量跟車與變換車道行為微觀車流模式之研究」,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二十屆學術論文研討會,民國94年11月。
32.王義川,「機車交通空間之分流設計」,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2年1月。
33.許添本、游政霖、彭玉于,「機車行駛空間車道化構想與車流特性初步研究」,運輸,第28期,民國84年。
34.黃韻芝,「台閩地區道路交通事故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6月。
35.廖彥琪,「機車交通事故與其衍生之醫療費用成因探討與分類模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醫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6月。
36.Lewis, R. M. and Michael, H. L. “Simulation of Traffic Flow to Obtain Volume Warrants for Intersection Control”, Highway Record 15, pp.1-43, 1963.
37.Widemann, R,“Simulation de Stranssenverkehrsflusses, Schriftenreihe des Instituts fur Verkehrswesen”, Heft 8, Universitat Karlsruhe, 1974.
38.Gazis, D. C., R. Herman, and R. B. Potts,“Car-Following Theory of Steady-State Traffic Flow”, Operations Research, Vol. 7, pp.499-505, 1959.
39.Hoefs, D. H., Untersuchung des Fahrverhaltens in Fahrzeug Kolonnen, Forchungsberichte des Institut fur Verkehrswesen, Heft 140, Universitat Karlsruhe, 1972.
40.May A. D. ,“Traffic Flow Fundamentals”, Prentice-Hall, 1990.
41.Kikuchi, S. , P.Chrkroborty,“Car-Following Model based on Fuzzy Inference Syste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TRB, pp.82-91, 1993.
42.P. Chrkroborty, Kikuchi, S.“Evaluation of The General Motors Based Car-following Models and A Proposed Fuzzy Inference Mode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Vol.7, pp.209-235, 1999.
43.Mark Brackstone, Mike McDonald,“Car Following:a historical review”,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pp.181-196, 1999.
44.Mannering, F.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driver perce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d limits and safet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12, 99-106, 2009.
45.Savolainen, P and Mannering, F.,“Probabilistic models of motorcyclists’ injury severities in single- and multi-vehicle crashe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9, 955-963, 2007.
46.DOU Huili, WANG Guohua, GUO Min,“Traffic Guidance Oriented Model of Traffic State Probability Forecast”,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11, Issue 2, 27-32, April 2011.
47.N.N. Sze, S.C. Wong,“Diagnostic analysis of the logistic model for pedestrian injury severity in traffic crashe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9, 1267-1278, 2007.
48.Ali S. Al-Ghamdi,“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to estimate the influence of accident factors on accident severity”,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4, 729-741, 200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