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0903215400
DOI 10.6846/TKU.2009.00555
論文名稱(中文) ERG激勵理論在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之應用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Application of ERG Motivational Theory in the Faculty Participation in Industry-Academy Cooper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林志翰
研究生(英文) Jhih-Han Lin
學號 69572028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8
論文頁數 8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家宜
委員 - 蓋浙生
委員 - 湯堯
關鍵字(中) ERG理論
大學教師
產學合作
關鍵字(英) ERG Theory
university faculty
Industry-Academy Cooper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ERG激勵理論應用在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的相關激勵因素的現況,並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教師在各激勵構面下的差異情形。針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辦理之「96學年度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中,在「產學合作參與廣泛程度」構面裡,任教於排名前五名公、私立高等校院中的教師為研究對象,依照多階段抽樣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300份,問卷回收183份,有效問卷180份,回收率60.0%。本研究以生存、關係與成長為構面,發現不同背景的大學教師在各激勵構面經過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後,獲致以下結論:
一、本研究顯示ERG激勵理論對於應用在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激勵因素有顯著影響,對於未來政府與大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時,能做為參考依據。
二、教師對於「成長」構面的激勵因素最為認同,並且認為教學必須和研究結合,顯示大學教師的激勵因素注重於內在層面,以尊嚴需求和自我實現為主要的激勵因素。
三、從不同背景變項來看,不同任教年資、不同任教學門以及有無參與經驗的教師對於激勵因素的需求皆有所不同。

最後根據相關文獻研究與統計分析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大學教師、各大學、企業和教育主管機關瞭解,提升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的意願以及後續延伸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ERG theory in the faculty participation in industry-academy cooperation and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in each dimension among faculty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Utilizing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sampling method, the study sampled 300 faculty members at 20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 total of 180 valid questionnaires yielded a return rate of 60%.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ERG theory ( Existence, Relatedness, Growth ) application in faculty participation Industry-academy cooperation.
Seco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owth aspect. The faculty pays attention to intrinsic demand such as self-respect and self-realization.
Thir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xistence aspect and growth aspect among faculty with different length of service, subject, and cooperation experience.
Finally, suggestion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conclusions were presented for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產學合作之定義與各國大學推動概況9
  第二節 激勵的意義與內涵19
  第三節 產學合作與激勵理論的相關研究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35
  第四節	實施程序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43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43
  第二節	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激勵因素分析46
  第三節	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激勵因素之差異情形49
  第四節	綜合討論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1
  第一節 主要發現與結論61
  第二節 建議64
參考文獻68
  中文部分68
  英文部分75
附錄78
附錄一 「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之激勵因素問卷」專家效度78
附錄二  「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之激勵因素問卷」正式問卷82 

表   次
表2-1 Maslow與ERG需求的關係比較24
表3-1 學校樣本34
表4-1 填答者的基本資料44
表4-2 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各構面之激勵因素現況46
表4-3 各構面平均數最高及最低題項47
表4-4 有合作經驗之大學教師對產學合作各構面之激勵因素現況48
表4-5 無合作經驗之大學教師對產學合作各構面之激勵因素現況49
表4-6 不同性別大學教師與各構面之比較差異表50
表4-7 不同任教年資的大學教師參與激勵因素之差異比較表51
表4-8 大學教師兼任行政職與否和各構面之比較差異表52
表4-9 不同職級之大學教師和各構面之比較差異表53
表4-10 不同學門之大學教師和各構面之比較差異表54
表4-11 大學教師是否曾參與產學合作與各構面之比較差異表55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33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九逵(1996)。大學教師的責任與權利。台灣教育,552,12-15。
田月玲(2004)。產學合作與大學競爭力關係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任彰雄(2003)。產學合作管理機制之探索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成群豪(2007)。知識產業化對大學治理經營者之啟示與探究。論文發表於財團法人東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會主辦之「兩岸高等教育品質、辦學模式及其發展戰略」研討會,台北。
朱怡蓁(2004)。應用灰關聯分析於醫學中心醫師激勵制度最佳化之研究。企業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江佳芳(2003)。以需求理論為基礎所建立之顧客價值衡量及需求轉換之行為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聖祺(2002)。國中教師之激勵方式重要性與實現可能性認知---兼論其對服務士氣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瑞澤(1996)。產學合作於設計教育之重要性研究。工業設計,25(2),2-4。
李秋緯(2003)。我國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仁芳(1998)。產學合作創新與國家競爭力。行政院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吳萬益、林清河(2001)。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出版公司。
吳旻憓(2004)。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之行為意向模式─以計畫行為理論為應用。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祐(2004)。產學合作教育名詞。教育資料與研究,59,115。
吳豐祥(2000)。產學合作創新與其相關政策之探討。科技發展政策報導(SR8901),520-530
呂佳和(2008)。激勵語言對組織公民行為與工作績效之影響-以內在激勵為中介變數。國立大同大學事業經營所,未出版。
呂祖琛(1985)。台灣地區大學學術報酬結構之研究-大學教師的工作誘因取向、學術報酬認知與期望關係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杜壯(2005)。以ERG理論探討我國產業對產學合作之需求。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孟繼洛、吳亞君(2000)。以產學合作策略聯盟推動學習型組織。2000教育夥伴關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雲林科技大學,未出版。
卓靜怡(2004)。報社激勵制度滿意度與員工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邱邦洋(2005)。影響產學合作計畫績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錦惠、葉政宗(2001)。技職教育於產業結構變遷下之產學合作關係。發表於2001年海峽兩岸高等職業(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林振祥(1996)。企業人員之人口統計變項、工作特性與激勵因素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企業為例。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澤鴻(2000)。台灣地區高中體育教師激勵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芬(2005)。中部技職院校教師對「影響參與產學合作意願因素」重視程度之研究。勤益學報,23,(1),107-116。
林炎旦(1997)。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宗賢(2007)。國小教師激勵因素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和(199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32-35。
林海清(1991)。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海清(1996)。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榮泰(2000),設計科系七年一貫「師徒制教育」之相關研究,2000教育夥伴關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3-8。
紀家雄(2003)。教育部技專校院產學合作運作機制現況與改革之研究。暨南國際大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德生(2005)。台灣的產學合作關係現況。亞東關係協會科技交流委員會、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之「台日產學合作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A-1~1A-22),台北。
洪碧珠(2004)。國民小學兼行政教師知覺校長激勵策略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占魁(1993)。組織行為與行政管理。台北:曉園出版社。
高玉芬、何志峰(1996),由策略聯盟剖析建教合作,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35期,51-64。
原山優子(2003)。日本之產學合作。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主辦之「2003年產業科技創新-關鍵年代的政策與挑戰」國際研討會,台北。
徐作聖(1999)。全球化科技政策與企業經營。北市:華泰。
許文秀(2002)。探討國內中小企業研發現況和學術及中小企業獲得外部研發資源方式。第一屆產學合作與中小企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15。
許士軍(1982)。放眼世界之談管理,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
許志瑋(2006)。高中職教師激勵因子及保健因子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麗萍(2007)。大學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
郭為希(2004)。校長激勵教師士氣作為之研究-以明日國中為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1996)。自我心裡學。台北:師大書院。
郭逢耀(2008)。卓越研發、產學創新。2008年03月14日,取自於http://2008presidentforum.pccu.edu.tw/PPTMovies/96學年度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國科會業務報告簡報.ppt。
康自立(1995)。大學與產業界的合作。論文發表於「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大學自主與社會責任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康自立(1998)。加強企業與科技院校產學合作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未出版。
陳伯璋(2002)。知識之城-大學角色與功能的新挑戰。此專題報告發表於淡江大學主辦之「教學與行政革新」研討會,台北。
陳瑞鴻(2005)。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融入教學意願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
陳泓鍵、房美玉(2002)。員工需求、工作滿足相關分析與探討—以T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
陳怡如(2001)。高屏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激勵之研究-以Herzberg理論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信宏(2003)。收錄於全球經濟展望。中華經濟研究院,335-342。
陳國輝(2008)。打造優質公務團隊,提昇國家競爭力。人事月刊,43。
陳德禹(1978)。中國現行公務人員考選制度的探討。台北,五南。
張威廉(2004)。Senior Program Manager,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科技計畫補助機制暨國際合作研討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北。
張英陣(2008)。服務學習的概念與實踐---品格與公民教育的服務學習,國立暨南大學演講講稿。
張和中(2001)。技術前瞻與競爭優勢。科技發展政策報導(SR9001),17-27。
張春興(2007)。教育心裡學(二版)。台北:東華。
張茂桂(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張維容(2005)。激勵大學教師研究之機制探討-以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振宗、徐玉梅、徐一萍、謝家平、方尚仁、湯惟真(2006)。赴日考察研發成果實用化機制及計畫評鑑制度。出國研習考察報告書,未出版。
曾鑫城(1990)。影響大學與民間企業技術合作績效之關鍵因素研究—以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銘深(1999)。OECD國家推動產學合作之作法。經濟情勢暨評論,3(5),80-91。
黃敏如(1998)。台灣研發體系之探討—產學研合作知識擴散現況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炳欽、張國保(2007)。教育部推動產學合作現況與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1-19。
黃增榮(1990)。台灣大學院校教師研究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璧惠(1985)。台灣大學教師研究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堯、成群豪(2003)。高等教育經營。台北:高等教育。
湯堯(2006,11)。從研究型大學轉型到創業型大學的要件分析。論文發表於財團法人東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會主辦之「第二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論壇」研討會,廣東。
楊朝祥(2002)。建置產學合作新關係。國家政策論壇,2(2),178-181。
楊婉苓(2004)。合作研發機制簡介-以歐盟及英國為例。技術尖兵專刊,經濟部,39-42。
齊立文(2007)。激勵的五個迷思。小激勵,大成果 101種激勵員工的方法(32)。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蓋浙生(2008)。教育經濟與財政新論。台北:高等教育。
鄧振源、曾國雄(1992,11)。大學教師升等綜合評審方法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
鄭彩鳳(2002)。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劉錦龍(1983)。國內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模式之研究,台北市:崇德工業發展基金會。
劉松益(2004)。我國技專校院產學合作經營策略之研究。嶺東技術學院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蓓芳(1996)。需求理論對醫院人員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相關研究--以中部某區域醫院為例。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致行(2002)。影響不同人格特質教授參與產學合作意願之因素的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199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書局。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文化。
戴曉霞(2000)。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4(44),35-59。
蕭龍生(2000)。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的角色及定位。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0,12-14。
蕭錫錡(1997)。專科學校產學合作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未出版。
簡惠閔(2006)。技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有效策略模式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蘇麗敏(1995)。激勵法則之理論與應用。人事管理,第32 卷,第7 期。

英文文獻
Alderfer, C. P. (1972).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Human Need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N. Y.: Free.
Atkinson, R. D. (1964). A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N. Y.:John Wiley .
Aung, W. (2002). ”iNEER”Presentation, Scientific Board Meeting, VSB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Ostrava, May, 25.
Bames. T. Pashby, I., & Gibbons. A. (2002). Effecttive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 a multi-case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R&D project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3), 272-285.
Bhattacharya, Rao, & Glynn. (1995). Understanding the Bond of Identific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its Correlates Among Art Museum Members. Journal of Marketing (59), 46-57.
Blackburn, R. T. & Lawrence, J. H. (1995). Faulty at work motivation, expectation, satisfaction.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loedon, R. V. & Stokes, D. R. (1994). Making University 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ucceed.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7(2), 44-49.
Nelson, B. (2002). Seven Simple Insights for Motivating Your Employees. http://www.nelson-motivation.com/column_07.html
Boyer, L. (2003). Who's teach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6), 8-11.
Bok, D. (2003). University in the Marketplac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Educ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rown, Theodore, L. (1985).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Is there a conflivt? Journal of Society of Research Administrators.
Cubbon, M. (2000). Motivational theories for clinical managers, Nursing Management, 7(6), 30-35
Davis. (1984).”Human behavior at work”,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Etzkowitz, H. (2002). 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 -Governme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Evaluation.
Eva, S. (2006).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 framework ofbenefitsand obstacles.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14(3), 165-172.
Goldsmith, R. E. (2000). E-tailing vs. Retailing Using Attitude to Predict Online Buying Behavior. Quarterly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1, no.3 (2000): 245-253.
Geisler, E. and Rubenstein, A. (1989).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A Review of Major Issues.in Albert Link and Gregory Tassey (Eds).
Hanel, P. (2006).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by Canadian manufacturing firm.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31), 485-499.
Hersey, p. & Blanchard, K. H. (1997).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tilizing Human Resource (3th Ed.)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Heydinger, R. B. & Simsek, H. (1992). An agenda for reshaping faculty productivity. Denver: State Higher Education Executive Officers and the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Kazlow, C. (1977). Faculty receptivity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test of two explanations of resistance to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0(2), 87-98.
Kast, Fremont E. & Rosenzweig. (1985). James, 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A Systems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 New York: McGraw-Hill.
Kelly, J. (1974). Organization Behavior, 2nd ed., Homewood III, Richard D. Irwin
Kerr, Clark. (2001).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add, E. & Lipsett, S. (1976). How professors spend their time.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2), 115-123
Nakayama Shinsho (1995). History of postw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wanami Shinsho, Tokyo.
Porter, L. W. (1963). Job Attitudes in Management: Perceived Important of Need as a Function of Job lev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7, 141-48.
Robbins, S.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 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Ruth, S. K. (1996) . Successful business alliance. Classroom Strategies: The Methodology of Business Education, (34), 10-23.
Solomon, Michael R. (2002). Consumer Behavior, Prentice-Hall, Fifth edition.
Valentin, E. M. (2000).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 framework ofbenefits and obstacles,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3), 165-172.
Vroom.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Y.: John Wiley & Sons .
Waugh, R. F. & Punch, K. F. (1987). Teacher receptivity to system-wide change in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3), 237-254
Wexley, K. N., & Yukl, G. A. (1977).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Personal Psychology, New Jersey: Homewood.
http://www.mba.yuntech.edu.tw/2006%20Industry-Education%20Handbook/index.html教育部補助計畫案-產學合作手冊編纂與標準合約制訂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