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7200710055400
DOI 10.6846/TKU.2007.00441
論文名稱(中文) 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規模、學校區位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among School Size, School Areas,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for Elementary Schools in Four Counties and Cit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石佩容
研究生(英文) Pei-Rong Shih
學號 79212025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5
論文頁數 15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朝祥
委員 - 吳明清
委員 - 張明輝
關鍵字(中) 學校效能
學校規模
學校區位
關鍵字(英) School Size
SchoolAreas
School Effectivene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規模、學校區位與學校效能現況,比較不同教師背景變項與不同學校規模、區位變項下,教師對學校效能看法及知覺程度之差異與現況分析。首先,蒐集及探討有關本研究之相關文獻,以建立研究架構;其次,在研究工具方面係根據文獻探討編製而成,隨之實施問卷調查研究;待問卷回收後,進行相關統計分析。最後,並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本章依據資料分析與討論結果,歸納出本研究之結論,以供相關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員及後續研究者參考。本研究之重要發現為:
     一、多數的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所知覺到整體學校效能屬中等以上 
         程度,其中以師生關係的感受度最高
 二、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整體學校效能知覺上,並不因性別之不 
     同而有差異
三、不同服務年資的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政溝通協調、學校
    課程安排、學生學業表現、學生紀律表現、學校家長關係構面的學校效
    能知覺情形,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職務的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在校長領導、校園環境規劃、
    師生關係、教師工作滿意、學生紀律表現和學校家長關係構面上的學校
    效能知覺情形,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學歷的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校長領導、行政溝通協調、
   學校課程安排、教師教學品質、教師工作滿意五個構面的學校效能知覺
   情形,有顯著差異。
六、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的學校效能知覺情形,會因學校區位不
    同而有差異。
七、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的學校效能知覺情形,因其學校規模不同
    而有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合理的調整學校班級規模大小
(二)均衡城鄉的差距
(三)將學校效能納入師培機構學校的必修科目,並加強探討與現場實務演練
 (四) 制定教改政策及學校視導制度時,考量小型學校之特性
(五)建立學校效能評量準則與法令,督促鼓勵學校達指標水準
二、對學校教育人員的建議
 (一)宜建立適當教師行政職務輪調制度,並重視與未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的互動
 (二) 行政管理、教學改進、及課程發展為校長領導之主要職責
(三)去除校長傳統領導方式,營造和諧的溝通與決策氣氛
(四)教學活動設計儘量採分組方式,降低學習成就低的學生之挫折感
(五)鼓勵自我進修,強化教育人員專業能力
(六)加強學校組織成員間的溝通與經驗分享,以提昇學校效能。
三、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取樣方面:擴大研究範圍。
(二)研究變項方面:增加變項。
(三)研究工具及研究方法方面:加入質性研究。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school size, areas, and effectiveness on elementary schools in four counties and cit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differences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teachers’ perspectives and awarenes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teachers’ different backgrounds, school sizes, and school areas. First of all, research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s. The instrument used in this research is the questionnaire.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based on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Collection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ata and discussion,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provid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The research ha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irst of all, the awarenes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in four counties and cit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is in average, particula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xt, gender difference does not affect the awareness of overall school effectivenes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in four counties and cit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In addition, teachers’ awarenes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administrativ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curriculum arrangement,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students’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schools is different due to their years serving in one school. Furthermore, teachers’ awarenes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principle’s leadership, school environment arrange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 students’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schools vari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positions in schools. Moreover, teachers’ awarenes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principle’s leadership, school environment arrangement, curriculum arrangement,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ies, and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 differ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Finally, different school sizes and areas affect teachers’ awarenes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in four counties and cit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are provided as follows.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hould adjust school seizes, balance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ies, add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as a required subject in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s and emphasize both theories and practicum, tak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schools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making educational reform policies and school supervision system, and establish schoo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laws to supervise schools to achieve the average standard. Furthermore, the school educators should establish administrative job rota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ad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to principle leadership, get rid of traditional principle leadership in order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and policy-making atmosphere, design more teamwork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order to reduce low achievement students’ frustration, encourage teachers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s. Finally, the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erms of sampling, variables, research instrument, and method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6
第三節	研究方法-------------------------------------------7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學校組織規模的意涵與相關研究----------------------11
第二節	學校區位之意涵與相關研究--------------------------28
第三節	學校效能的意涵與相關研究--------------------------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65
    第三節  研究工具-------------------------------------------66
第四節	研究程序-------------------------------------------68
第五節  資料處理-------------------------------------------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71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情形---------------------------71
   第二節 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校效能之現況分析與討論-----------7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效能知覺的差異情
          形-------------------------------------------------77
   第四節 不同學校環境變項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效能知覺的差
           異情形--------------------------------------------85
   第五節 綜合討論------------------------------------------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5
第一節	結論---------------------------------------------135
第二節	建議---------------------------------------------138

參考文獻------------------------------------------------143
一、	中文部份-----------------------------------------------143
二、	英文部分-----------------------------------------------149

附錄--------------------------------------------------------153
    附錄一:量表使用同意書----------------------------------153
    附錄二: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規模、學校區位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問卷--------------------------------------------154
表 次
表2-1 國民教育法及其施行細則與教育部相關法令對國小組織結構特徵
       編制規定----------------------------------------------12 
 表2-2 學校經營規模學生人數向度之相關研究摘要表--------------15
 表2-3 學校經營規模班級人數向度之相關研究摘要表--------------17
 表2-4 校地劃設時應考量之區位條件表--------------------------33
 表2-5 目前常見的學校設施及學區規劃問題表--------------------34
 表2-6 學校效能研究模式之比較--------------------------------51
 表4-1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72
 表4-2 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效能量表之各題得分情形統計表----75
 表4-3 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現況摘要表----------------76
 表4-4 不同性別之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知覺上的t考驗分析---------78
 表4-5 不同服務年資之教育人員在整體學校效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0
 表4-6 不同職務之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各構面之獨立樣本t檢定-----82 
 表4-7 不同學歷之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在整體學校效能之變
       異數分析摘要表----------------------------------------84
 表4-8 不同學校區位之教育人員在學校整體學校效能之差異比較----88
 表4-9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育人員在學校整體學校效能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92
 表4-10 不同學校區位與學校規模交叉分析表---------------------93
 表4-11 中型規模學校不同學校區位在整體學校效能之差異比較-----95
 表4-12 中型規模學校不同學校區位在整體學校效能之差異比較-----97
 表4-13 大型規模學校不同學校區位在整體學校效能之差異比較-----99
 表4-14 小型學校男性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情形-100
 表4-15 中型學校男性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情形--101
 表4-16 大型學校男性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情形-102
 表4-17 小型學校女性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情形--103
 表4-18 中型學校女性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情形--104
 表4-19 大型學校女性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形-----105
 表4-20 小型學校服務年資5年以下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
        知覺差異情形----------------------------------------106
 表4-21 中型學校服務年資5年以下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
        知覺差異情形----------------------------------------107
 表4-22 大型學校服務年資5年以下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
        知覺差異情形----------------------------------------108
 表4-23 小型學校服務年資6-20年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
         知覺差異情形---------------------------------------109
 表4-24 中型學校服務年資6-20年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
         知覺差異情形---------------------------------------110
 表4-25 大型學校服務年資6-20年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
        知覺差異情形----------------------------------------111
 表4-26 小型學校服務年資20年以上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
        能知覺差異情形--------------------------------------112
 表4-27 大型學校服務年資20年以上教育人員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
        能知覺差異情形--------------------------------------113
 表4-28 小型學校一般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情形---114
 表4-29 中型學校一般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情形--------115
 表4-30 大型學校一般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情形----116
 表4-31 小型學校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
        異情形----------------------------------------------117
 表4-32 中型學校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
        異情形----------------------------------------------118
 表4-33 大型學校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
        異情形---------------------------------------------119
 表4-34 小型學校大學畢業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情形-120
 表4-35 中型學校大學畢業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情形----121
 表4-36 大型學校大學畢業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情形----122
 表4-37 小型學校師大師院畢業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
        異情形---------------------------------------------123
 表4-38 中型學校師大師院畢業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
        異情形--------------------------------------------124
 表4-39 大型學校師大師院畢業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
        異情形--------------------------------------------125
 表4-40 中型學校研究所畢業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
        情形----------------------------------------------126
 表4-41 大型學校研究所畢業教師在不同學校區位對學校效能知覺差異
        情形----------------------------------------------127 
圖 次
圖2-1 學校效能的架構------------------------------------------42
圖2-2 Scheerens學校教育之「背景-投入-過程-產出」模式----------54
圖3-1 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規模、學校區位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架構----64
圖3-2 北部四縣市國民校學學校規模、學校區位與學校效能研究流程圖------6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 中文方面
方德隆(198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家通、曾燦燈(譯)(1991)。Hoy, W. K., & Miskel, C. G.著。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Practice)。高雄市:復文。
王慧秋(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石遠誠(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余瑞陽(1997)。國民小學校長管理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麗芬(1886)。國民小學組織結構正式化集中化與教師工作動機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培源(1994)。台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5)。美國九十年代教育改革的動向。教師天地,78,71-76。
吳清山(1995)。教師生涯發展之探討。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
    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邁向廿一世紀的師範教育(頁231-262)。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1997)。有效能學校之特徵、發展和研究方法。載於吳清山等著:有效能的學校。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2002)。學校效能研究(二版)。台北:五南。
李  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佳霓(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淑芬(1995)。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皓光(199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顯鎮(2006)。偏遠地區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秀冬(1995)。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文達(1984)。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月盛(1995)。國民小學公共關係、教師參與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千琪(2003)。都市地區國民中學學校設施區位選擇之研究。國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政宏(2004)。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泊佑(1994)。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金福(1992)。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振中(2001)。國民小學推展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偉人(1997)。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婉琪(2000)。國民小學教師士氣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換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崇儒(1997)。國小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有田(2003)。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啟昌(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雅君(2002)。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振生(2003)。內部行銷導向、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地區國民小學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孝麟(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6)。各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概況(九十五學年度)。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陳明璋(1985)。組織環境策略結構與效能文獻探討。台北市:華泰書局。
陳慶瑞(1995)。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東(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鐘金(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芸慧(2006)。雲嘉地區小型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宏毅(2002)。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竺雲(1986)。組織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瑞村(199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校長行政表現、組織氣氛、組織效能調查研究。新竹:先登出版社。
張德銳(1992)。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世紀,28,50-54。
張德銳(1994)。以績效評鑑提升學校效能。教師天地,69,41-44。
張德銳 (1998)。以學校中心管理推動學校教育革新。教育政策論壇,1(2),133-154。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國輝(2005)。小型學校面臨整併的反應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昶洪(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定國(1999)。「都市地區國民中學學區規劃多準則評估模式之建立」,碩士論文,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13,89-104。
黃定國(1999),「都市計劃通盤檢規定對國民小學用地配置之課題分析」,臺北科計大學學報,第32期,pp.233~263。
黃金木(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雲林縣、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耀卿(1985)。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天賞(2001)。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春子(1999)。「國民小學學區劃分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
    學,未出版。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台北:心理出版社。
廖美鳳(2004)。學校自主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教育研究集刊,7(43),77-101。
劉志鵬(1995)。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定、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1998)。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4-11。
蔡培林(1993)。國民中學學校管理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應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蕭秀玉(2004)。雲嘉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建忠(2001)。綜合高中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麗琴(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彥賓(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
     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英文方面
Bald, L., Coney, F., Farding, D. and Thomas, R. (1993). 
School effectiveness questionnaire manual. The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Barnard, C.I.(1968). The function of executiv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eron, K. S. (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3, 604-633.
Gaziel, H.(1998).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a factor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Intern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44(4),319-333.
Genck, F. H. (1983). I mproving school performance:Results oriented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Hall,J.,Benninga,J.and Clark,C(1983).three part teachers. NASSP
Bulletin,17-21. Knowledge-Perspectives on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SEGE Publications.
Hitt, M.A., Middlemist, R.D. and Mathis, R.L.(1986). Management: Conceptand effective practice. Saint Paul:West.
Hoy, W. K. and Miskel, C. G. (198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 N. Y.: Random House.
Hoy, W. K. and Miskel, C.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 N. Y.: Random House.
Hoy, W. K. and Miskel C. G.(1996). Ec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5th ed.).New York:McGraw-Hill.
Hersh, R. H.(1981). What makes some schools and teachers more
effective.(unpublished manuscript available from author.)
Levine, D. U. and Lezotte, L.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Madison: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daus, G.F., Airasian, P.W. & Kellaghan, T.(1980). School
effectiveness: 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Mcdonald, A. L.(1993).Comparisons of the perceptions of parents
andelementary Principals on the components of an effective
school.Abstract form: Pro Quest File :Disseration Abstracts Item :9321800.
Mondy, R.W.,Sharplin.A.,Holmes,R.E. and Flippo,D.(1986) . Management:Concepts and practices. Boston:Allyn and Bacon.
Murphy J.,Hallinger P., and Mesa, R. P.(1985).School effectiveness:Checking progress and assumptions and developing a role for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86(4),615-641.
Purkey, S. and Smith, M. (1983). Effective schools : A review . The
113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83, 427-452.
Rajek, B. (1997).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 focused effectivenessindicat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409957)
Reid, K., hopkinns, D. and Holly, P. (1987). Towards the effective
school:The problems and some solution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Reynolds, M. (1994). Groupwork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deas in
practice.London: Kogan.
Rowan, B. (1985).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R. M. J. Kyle(Ed.), Reaching for excellence: An effective schools sourcebook (pp.99- 116). 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cheerens, J.(1990).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1(1),61-80.
Scheerens, J. (1992). Effective school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Cassell.
Seashore,S.E(1983).A framework for an intergr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effectiveness. In K Cameron & D.A. Whett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 NJ.:Academic Press.
Siliver,P.F.(1983).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Y.:Harper & Row.
Steers, R. M.(1977).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behavioral view.CA:Goodyear.
Stoll, L. and Fink, D.(1993). Effecting school change: The halton
approach.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3(1),19-41. 
Teddlie, C . et al(1984). The Louisiana school effectiveness study:
phase Two, 1982-84.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ion.
Teddlie, C., Stringfield, S. and Kirby, P.(1989).Effectiv Vs. ineffective school:observable difference in the class. American Journal ofEducation,97(3),43-49.
Weber, G. (1971). Inner city children can be taught to read:Four successful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30243).
Young, D. J. (1998),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 : A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ERIC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2141).
Yuchtman, E. and Seashore, S. E. (1967).A system resource approach to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2,891-92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