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6201513553100
DOI 10.6846/TKU.2015.00434
論文名稱(中文) 以攝影美學觀點探討品牌概念的視覺詮釋
論文名稱(英文)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Brand Concept-Perspective of Photography Aesthetic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Master's Program,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李明洸
研究生(英文) Ming-Kuang Lee
學號 60255048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05
論文頁數 10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哲盛
委員 - 林婷鈴
委員 - 周文瓊
關鍵字(中) 攝影美學
品牌概念
視覺詮釋
關鍵字(英) Photography Aesthetics
Brand Concept
Visual Interpret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幾年的行銷活動中發現,使用攝影影像代替文字或者攝影影像搭配文字的行銷概念漸漸被許多品牌所採用。然而,攝影所呈現的美學,每個人的感受必定不同,因此,透過攝影美學所展現的視覺詮釋是否會引起消費者心中的美學感受,進而理解品牌所傳達的概念形象,即是本論文主要研究的動機。亦即,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一)探討以攝影美學觀點運用視覺詮釋品牌概念的效果為何?(二)因每個人美學經驗與審美觀的不同,攝影達人與攝影素人對攝影美學詮釋品牌概念的認同度是否相同?(三)探討以攝影美學觀點運用視覺詮釋品牌概念與用文字詮釋品牌概念之差異。
    本研究以Timberland的品牌概念為例,舉辦兩場焦點團體訪談質性研究,並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做為訪談問題的依據。第一場訪談尋找了三位攝影達人與三位攝影素人,並請每位受訪者各拍出三張照片,並在訪談中票選三張符合以攝影美學觀點運用視覺詮釋品牌概念的照片。第二場訪談尋找了五位消費過Timberland的受訪者,接著先獨立觀看Timberland官網LET’S GET LOST文字詮釋的品牌概念,再把第一場訪談者的照片全部呈現給第二場消費受訪者觀看,並票選一張最符合以攝影美學觀點運用視覺詮釋品牌概念的照片。根據兩場所有受訪者的訪談內容中,做完分析後,歸納出以下幾個結論:
(一) 以攝影美學觀點運用視覺詮釋品牌概念,是有其效果存在。
(二) 具有攝影知識背景的攝影達人與無攝影知識或薄弱攝影知識的攝影素人對於攝影美學詮釋品牌概念的認同度有不同的觀點。
(三) 以攝影美學觀點運用視覺詮釋品牌概念與用文字詮釋品牌概念各有其效果存在。
英文摘要
I discover marketing activities by recent year, brand enterprises operate marketing concepts by photography or photography with words. Nevertheless, everyone’s perception must be different from photography aesthetics. Whether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photography aesthetics engage customers’ aesthetics perceptions, and then understand brand concept images, it is a motive for the thesis.So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are:
1. To discuss how is the effect on visual interpret brand concept with perspective of photography aesthetics?
2. Because everyone’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is different, photography professionals and ordinary people interpret brand concept whether acceptance are the same?
3. To discuss difference between visual interpret brand concept with perspective of photography aesthetics and words interpret brand concept. 
    In this thesis, I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emi-structural,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ith interviewers. Example of Timberland, I created two interviews to analyze interviewers’ communications.I found 3 photography professionals and 3 photography ordinary people in first interview, and required them to snap three photos by themselves, and we’ll choose 3 photos. I found 5 Timberland customers and let them look LET’S GET LOST words interpretation in official website.Then I will show first interviewers’ photos to them, and we’ll choose 1 photos. After analyzing communications, I concluded some points below:
1. There is a certain effect on vision interpret brand concept with perspective of photography aesthetics.
2. Photography professionals who have photographic knowledges, non-photographic knowledges or weak photographic knowledges of photography ordinary people ar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rom acceptance. 
3. There is a different effect between visual interpret brand concept with perspective of photography aesthetics and words interpret brand concep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美學與美學經驗	7
一、 美學與美感	7
二、 美學經驗與美學判斷	8
第二節 攝影美學	10
一、 攝影影像	10
二、 攝影美學	11
第三節 視覺詮釋	27
一、 視覺的溝通	28
二、 視覺的感受	29
三、 文字訴求	31
四、 圖片呈現	35
第四節 品牌概念	36
一、 品牌概念的定義	36
二、 品牌概念的分類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3
一、 焦點團體訪談	43
二、 焦點團體訪談之優缺點	45
三、 焦點團體訪談使用的目的	47
第三節 焦點團體訪談設計	49
一、 焦點團體訪談的規劃原則	49
二、 焦點團體訪談前的前置作業設計	51
三、 焦點團體訪談主持人	52
第四節 研究對象	52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57
第一節 Timberland的簡介與品牌概念	57
一、 Timberland的品牌簡介:	57
二、 Timberland的品牌概念:LET’S GET LOST	59
三、 研究者對Timberland的品牌概念詮釋	60
第二節 受訪者的美學經驗	61
一、 接觸過的美學情境及個人品味、興趣	61
二、 專業及特定領域的知識、普遍認可的知識	62
三、 顯性分類	64
第三節 受訪者對Timberland用文字詮釋品牌概念效果為何	65
一、 第一場受訪者對文字詮釋品牌概念的效果	65
二、 第二場受訪者對文字詮釋品牌概念的效果	66
第四節 探討以攝影美學觀點運用視覺詮釋品牌概念的效果為何	67
一、 第一場訪談	67
二、 第二場訪談	72
第五節 探討以攝影美學觀點運用視覺詮釋品牌概念與文字詮釋品牌概念之差異	74
第六節 受訪者的其他意見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6
一、 美學經驗、攝影美學詮釋品牌概念的關聯性	76
二、 以攝影美學觀點運用視覺詮釋品牌概念的效果	77
三、 以攝影美學觀點運用視覺詮釋品牌概念與用文字詮釋品牌概念之差異	78
第二節 管理意涵	79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80
ㄧ、 研究限制	80
二、 研究建議	81
參考文獻	83
《附錄A》第一場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92
《附錄B》焦點團體訪談第一場受訪者之注意事項	94
《附錄C》TIMBERLAND官網文字品牌概念呈現	96
《附錄D》攝影達人與攝影素人的拍攝照片	97
《附錄E》第二場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107

圖目錄
圖1-1 VOLVO駕駛於冰島攝影廣告	2
圖1-2 研究流程	6
圖2-1 美學經驗模型圖	9
圖2-2 色溫表	14
圖2-3 黃金比例分割線與交叉點	18
圖2-4 焦距簡單示意圖	19
圖2-5 VOLVO駕駛於冰島攝影廣告	27
圖2-6 視覺感知過程	31
圖2-7 品牌概念的來源	37
圖2-8 VOLVO 850的攝影廣告影像	37
圖2-9 品牌概念分類圖	40
圖3-1 研究架構圖	42
圖4-1 Timberland文字詮釋的品牌概念	59
圖4-2~4-5 Timberland官網圖片	60
圖4-6 攝影素人的照片(攝影達人投的)	68
圖4-7 攝影達人的照片(攝影素人投的)	69
圖4-8 第二場消費受訪者票選最高的照片	72

表目錄
表2-1 光圈、快門、ISO值的設定對影像呈現的效果	16
表2-2 變焦鏡頭的差異	19
表2-3 色彩感知形容詞	22
表2-4 文字訴求學者文獻	31
表2-5 理性訴求	33
表2-6 感性訴求	34
表2-7品牌概念分類相關文獻	41
表3-1 第一場攝影達人受訪者資料	53
表3-2 第一場攝影素人受訪者資料	54
表3-3 第二場受訪消費者資料	56
表4-1 Timberland的品牌簡介	5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論文
丁健民(2013),「網路口碑中文字訴求與圖片運用類型對購買意願及產品態度的影響-以開箱文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德剛(1997),「品牌概念形象、廣告策略與品牌權益乏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天德(2009),「建構個案學校綠色採購可行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瑞(2007),「不同產品命名類型、廣告文字訴求與圖片呈現類型對消費廣告態度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厚強(2002),「人工光源之照度及色溫對視覺感知影響與照明方式調查研究─以住宅客廳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林士民(2003),「攝影行為現象之研究-邁向攝影現象學研究的美學思考」,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女婷(2007),「廣告訴求、圖片類型與產品類型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瑋茵(2002),「代言人擬似真人程度之廣告效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天韻(2008),「美學評價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姚昭如(2005),「美學鑑賞程度與獨特性傾向對消費者經驗順序組合之學習效果影響」,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倫裕(2012),「品牌元素設計與品牌概念之策略配適探討」,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克明(2006),「品牌概念形象與廣告訴求方式對廣告效果之影響-涉入程度之干擾效果」,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大為,「影像於現代視覺傳達設計創作研究─以影像合成表現虛擬角色造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龍(2006),「台灣廟宇圖案吉祥圖案應用於視覺設計之創作-以吉祥發店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勤道(2011),「攝影不只是拍照!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概念融入國民中學攝影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藝術教育教學碩士班論文。
張欽鵬(2000),「光影表現於自然空間與展演空間之關係方式的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貞婷(2009),「迷你筆記型電腦(NetBook)消費者購買動機、購買重視因素與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之研究─以台灣區NetBook使用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陳佳君(2014),「藝術欣賞歷程中認知涉入對於美感偏好與情緒反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重嘉(2009),「以產品美學屬性做為競爭策略之研究-台灣智慧型手機市場之探討」,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奕鑫(2012),「攝影光源角度與質感的視覺心理探討」,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曜宗(2008),「非具資訊背景的專案經理主導資訊專案所需之能力」,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詩喻(2010),「消費者如何消費文創產品:品牌概念、產品故事與消費意義之關聯性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鴻瑞(2002),「物象的模擬再現及其結構和解構之間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芳姿(2004),「完形心理學群化原則應用於數位影像設計的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蔣旻勳(2003),「攝影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運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蕭筠(2013),「人氣店家意見領袖類型與消費價值對早期大眾的社會影響探究—使用者創作內容觀點」,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靜儀(2009),「華人消費者產品設計美學判斷之量表編製—以台灣地區為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念恬(2012),「消費者體驗旅程之探究-以韓國少女時代偶像團體為例」,淡江大學商學院國際商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羅奐妤(2014),「美學行銷訓練知覺對員工工作質感表現之影響─以工作投入為干擾變數探討」,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文期刊
李珊瑋、劉仲矩、徐木蘭、葉一璋(2011),「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組織美學實踐作為之初探─以新竹科學園區廠商為例」,管理學報,第28卷第3期, P289-P307。
祝鳳岡(1995),「『廣告感性訴求策略』之策略分析」,廣告學研究,第五集,P85-P112。
祝鳳岡(1996),「『廣告理性訴求策略』之策略分析」,廣告學研究,第八集,P1-P26。
黃哲盛與潘婉欣(2012),「以品牌概念圖重新探討品牌向下延伸決策─建構品牌聯想為衡量指標」,臺大管理論叢,第23 卷第1期,P91。
游本寬(1992),「矯飾攝影的縱觀與橫思」,現代美術,44期,P27-42,台北市立美術館。

中文專書
David Duchemin著,沈昶甫譯(2010),「攝影眼-觀點˙構圖˙氛圍掌控」,台北市:碁峯資訊。 
Freeman Patterson著,王比利譯(2011),「攝影師的四大修煉」,台北市: 漫遊者文化。
Henri Cartier-Bresson著,張禮豪、蘇威任譯(2014),「心靈之眼 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台北市: 原點出版。
John Hedgecoe著,以葳、簡宏璋、沈昶甫、黃涓芳譯,「屏息的瞬間 John Hedgecoe的入門攝影學堂」,台北市:旗標出版。
Krueger, Richard A.著,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焦點團體訪談」,嘉義市: 濤石文化。
Stewart,D.W. and Shamdasani,P.N.著,歐素汝譯(2000),「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弘智。
安妮˙葛瑞菲斯著,魏靖儀譯(2012),「大視覺:國家地理攝影美學經典」,台北市: 大石國際文化。
李昱宏(2005),「攝影課:攝影美學的養成」,台北市: 藝術家出版社出版。 
金完模著,楊哲蘋譯(2012),「構圖眼 由減法到加法的攝影視界」,台北市:電腦人文化。
洪賢智(2004),「廣告原理與實務」二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孫國治(2011),「紅刺蝟人像攝影美學」,台北市:悅知文化。
高薰芳、林盈助與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
徐國興(1990),「攝影大詞典」,中國北京:中國旅遊出版。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市:東華書局。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博˙柏格森(Bo Bergstrom著,陳芳誼譯(2013),「視覺溝通的方法」,台北市: 原點出版。
愛美景攝影工作室(2010),「攝影新視界 曝光」,台北市: 佳魁資訊。
雷依里、卓鵬(2011),「攝影構圖聖經」,新北市:松崗資訊。
雷依里(2008),「DSLR數位單眼反光式相機之攝影聖經」,台北市:文魁資訊。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
賴吉欽、施威銘(2007),「DSLR單眼數位相機聖經」,台北市: 旗標出版。
戴孟宗(2013),「現代色彩學 色彩理論、感知與應用」,新北市:全華圖書。
謝臥龍、王雅各、盧蕙馨、范麗娟、成虹飛、顧瑜君、吳天泰、蔡篤堅、魏惠娟、駱慧文(2005),「質性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

網站
Bernstein, Adam. (2004)., The Acknowledged Master of the Moment., Washington Pos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A39981-2004Aug4.html
小白鯨(2012),「善用感光度光圈快門,讓曝光正確」,http://sinea100.pixnet.net/blog ,搜尋日期:2015/03/30。
王梅玲(2012),「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268/ 搜尋日期:2015/03/30。
吳昭怡(2014),「一張好圖勝過千言萬語,那一百張呢? VOLVO攝影跨界合作 體驗極致安全的真意」,http://ppt.cc/VE~l ,搜尋日期:2015/01/25。
吳鑫(2012),「攝影基礎教學-『學攝影4』-什麼是景深?如何創造淺景深?」,http://tinyurl.com/q7f5yxw ,搜尋日期:2015/03/01。
馬賽Kyo(2014),”VOLVO XC Traveler” ,
    http://xctraveler.designedaroundyou.com.tw/ ,搜尋日期:2015/02/01。
馬賽Kyo(2015),「地球會微笑-馬賽kyo的旅行圖與文」,
https://www.facebook.com/TheLovelyWorld/timeline?ref=page_internal ,搜尋日期:2015/02/01。
陳重光(2015),「焦距與鏡頭焦點距離」,http://cck0217.myweb.hinet.net/index.html ,搜尋日期:2015/03/01。
詹姆士(2010),「什麼是色溫?色溫是如何定義出來的呢?」,
    http://jameshung-photo.blogspot.tw/2010/07/blog-post_06.html ,搜尋日期2015/03/01。
潮流COOL官方網站(2013),品牌故事|美式經典˙地球守護者 Timberland品牌故事簡介,http://www.cool-style.com.tw/wd/archives/59572 ,搜尋日期:2015/04/30。
Michael攝影館(2012),「構圖技巧之一─黃金構圖法」,http://blog.udn.com/Michael36903/6659675 ,搜尋日期:2015/04/30。
Timberland臺灣官方網站(2015),http://www.timberland.com.tw/ ,搜尋日期:2015/04/08、2015/05/01。
VOLVO臉書官方網站(2014),https://www.facebook.com/volvofans ,搜尋日期:2015/02/01。

英文部分
Albers-Miller, N.D. and Stafford, M.R. (1999).,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Emotional and Rational Appeals in Service VS. Goods Advertising.”,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6(1), 42-53
Belch, B.E. and Belch, M.A. (1990)., Introduction to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Management., Boston: Dow Jones-Irwin.
Csikszentimihalyi, Mihaly and Rick E. Robinson. (1990)., The Art of Seeing., Malibu, CA:J. Paul Getty Museum.
Cheng, K.W. (2007)., A study on applying focus group interview on education., Reading Improvement, 44(4), 194-198.
Chernatony, Leslie, & Gil McWilliam. (1989)., “The Varying Nature of Brands as Assets: Theory and Practice Compar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8(4), 339-350.
Childers, Terry L., Michael J, Houston., and Susan E, Heckler. (1985)., “Measuremen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Visual versus Verb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1.12, September, P125-P134.
Childers, T.L. and M. J. Houston. (1984)., “Conditions for a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on Consumer Memor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11 (2), 643-654.
Copeland, M.T. (1924)., Principles of Merchandising., NY: Arno Press.
Edell, J. A. and Staelin, R. (1983).,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Pictures in Print Advertisemen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0, 45-61.
Fern, E.F. (1982)., “The use of focus groups for idea generation: The effects of group size, acquaintanceship, and moderator on response quantity and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1), 1-13.
Goldman, A. (2001).,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aesthetics., London: Routledge, 181-192.
Krueger, R.A. and Casey, M.A. (2000)., Focus group-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Kotler, P. and Armstrong, G. (1995).,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eder, H., Belke, B. ,Oeberst, A. ,and Augustin, D. (2004)., “A model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aesthetic judgmen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5, P489-P508.
Merton, R.K., Fiske, M. and Kendall, P.L. (1990)., The focus interview. NY: The Free Press.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Seco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Mittal, Banwari. (1999)., “The Advertising of Services: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Intangibility.”,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2(1), 98-116.
Morgan, D.L. (1998)., Planning focus groups. Thousand Oaks, CA: Sage.
Nasar J. L. (1989)., Symbolic Meanings of House Styl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Vol.21, p.235-280.
Nelson, J.E. and Frontczak, N.T. (1998)., “How acquaintanceship and analyst can influence focus group result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7(1), 41-48.
Paivio, A.(1969)., Mental Imagery in Associative Learning and Mem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76(3), 241-263.
Park, C. W., B. J. Jaworski, & D. J. MacInnis. (1986). ”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10(2), 135-145.
Park, C. W., R. Lawson., & S. Milberg. (1989)., Memory Structure of Brand Name.,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6(17), 726-731.
Park, C. Whan., Sandra Milberg., & Robert Lawson. (1991)., “Evaluation of Brand Extensions: The Role of Product Feature Similarity and Brand Concept Consistenc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8 (1), 185-193.
Porteous, J. D. (1996).,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Ideas, Politics and Planning., London: Routledge.
Stafford, M.R. and Day, E. (1995)., “Retail Services Advertising: The Effects of Appeal, Medium and Servi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6(1), 57-71.
Stamps, A. E. (2000)., Psychology 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p71-90.
Subodh Bhat. and Srinivas K Reddy. (1998). “Symbolic and functional positioning of brand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5 (1), 32-43.
Sun, Y.C. and Wu, S.C. (2008).,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State on Waiting in Decision Making.,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6(5), 591-60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