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6200920284500
DOI 10.6846/TKU.2009.01313
論文名稱(中文) 漢代玉璧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Jade Pi Disc within Han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陳俊成
研究生(英文) Chun-Cheng Chen
學號 79406004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19
論文頁數 14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黄建淳
委員 - 康才媛
委員 - 周宗賢
關鍵字(中) 玉璧
型式
分期
製作工法
紋飾特徵
使用功能
關鍵字(英) Jade pi disc
Type
Stages
Productive method
Pattern characters
Use fun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玉器在中國文化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之地位,而玉璧又為個中翹楚,貫穿了中國整個用玉之歷史,玉璧是中國數量最多之禮玉,是型式多樣變化複雜之禮玉,也是使用時間最長久、範圍最廣泛之玉器。發展至漢代一朝,其在政治、文化、科技上的發達,賦予了漢代玉璧不同於前朝之輝煌與燦爛,無論在數量或品質上,漢代玉璧無疑是中國玉器史上的一座高峰,對其展開研究也具有重要之價值。
    本文運用考古學中類型學之方法,對漢代大型墓葬出土玉璧進行統一之歸納和整理,介紹玉璧出土情況,劃分型式和分期,並在此基礎上,分區域進行詳細描述,希望能顯示出漢代玉璧之整體面向與型態。本文更進一步對漢代玉璧進行型式上的區分,並整理其區域間之異同,考量兩漢玉璧傳承與發展之相互關聯,歸結漢代玉璧之特點。且在此基礎上,兼論玉璧之製作工法、紋飾特徵及使用功能,希望能夠對未來漢代玉璧之研究提供基礎性的借鑒。
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旨趣,文獻探討,研究方法。
第二章「漢代玉璧的考古學研究」:整理西漢、東漢大型墓葬玉璧出土之情形,歸納出考古玉璧之特點,並探討漢代玉璧象徵之階級與地位。
第三章「兩漢玉璧的分期及類型研究」:進行類型學研究中,依時代之差異將玉璧分為東漢及西漢兩大時段,再依其出土地點將每個時間段之玉璧分為九大區系,以區域為單位,為了體現區域間之差異和關聯,則在每一種玉璧型式後標明玉璧所屬之「式」,並分析漢代玉璧常見之紋飾。
第四章「漢代玉璧的功能研究」:漢代玉璧之功能在祭祀及喪葬活動中體現,反映當時社會對神仙思想之信仰,且玉璧材質珍貴稀有,亦具有象徵財富之作用,並延伸出饋贈、賞賜功能,而小型之系璧乃具有佩戴裝飾之功能。
第五章「結論」:總結全文,且略申己見。
英文摘要
The history of jade is interwoven within Chinese history. Carvings made from jade throughout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have represented social status, and within jade cultural history, the jade pi disc ranks amongst the most important.  The jade pi disc has always carried great mystical and spiritual significance.  As a part of complex rituals, the jade pi disc has been a long-tim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ulture as noted by its frequent appearance and wide variety throughout time. Within the widespread scope of jade carvings, the jade pi disc represents artistic and historical discovery and inspiration of the highest order and magnitude.

In the Han Dynasty, jad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s, cultural,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Jade carvings from the Han Dynasty are noticeably different fromthose of previous dynasties in their magnificence and artistic value. As such, the jade pi discs from the Han Dynasty represent a peak in Chinese jade carving history and are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This article utilizes the archeology method of the typology , and through research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data derived from large-scale archeology digs of Han Dynasty grave sites introduces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jade pi discs unearthed at various locations within certain regions.

By gathering data that was previously divided into historical stages, geographical regions and specific grave sites and by analyzing the derived description of jade objects found throughout the data, this paper hopes to demonstrate the status of jade within the whole of the Han Dynasty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jade pi disc. By reorganizing the previously collected data by region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cross-correlating it with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of uncovered Han Dynasty jade pi discs such as decorative design in utensil characteristics and  use function, this paper hopes to provide a foundational model that can be used for future research of jade pi disc from the Han Dynasty.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elaborates the idea behind the research, discusses the literature from which the research is derived, and describes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used.

The second chapter, “The Study of Jade Pi Disc within Han Dynasty ”, reorganizes the comprehensive data from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large-scale grave site digs and segments the archeology data into jade category, and specifically jade pi discs. Additional data is extracted by analyzing the digs data for descriptive characteristics to reveal social class and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al information as it pertains to Han Dynasty jade pi disc symbol.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is of Chinese jades pi disc by stages and type research”:  Using the typology research method, which divides jade pi discs into two major time intervals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data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nine distinct regional districts in order to take into account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fourth chapter, further categorizes “Han Dynasty jade pi discs” by function .  The function of the Han Dynasty jade pi discs are manifested in sacrificial offering and funeral activities.  Because of the precious and rare nature of the jade,  societal beliefs elevated jade pi discs not only as worthy of “heavenly matters”  but in other situations, the jade pi disc functioned to symbolize wealth and also decorative uses as accessory jewelry functions.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des by summarizing the key highlights from the full text, and illustrates the opinion of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旨趣.....................................................1
一、玉璧在玉器史上的重要地位...........................1
二、漢代玉璧的重要價值.................................9
     第二節  文獻探討....................................................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11

第二章  漢代玉璧的考古學研究..........................13
     第一節  漢代玉璧之出土情況................................13
一、廣陽王(燕王)玉璧................................14
         二、中山王(國)玉璧..................................16
         三、魯王(國)、濟北王、昌邑王玉璧.....................25
         四、梁王(國)玉璧....................................32
         五、長沙王(國)玉璧..................................39
         六、楚王(國)玉璧....................................42
         七、廣陵王(國、郡)玉璧..............................47
         八、南越王玉璧........................................50
     第二節  漢墓考古出土玉璧特點..............................54
     第三節  漢代玉璧象徵之階級與地位探討......................62

第三章 兩漢玉璧的分期及類型研究...........................71
     第一節  西漢玉璧............................................71
一、Ι式...............................................72
二、Ⅱ式...............................................81
三、Ⅲ式...............................................95
     四、Ⅳ式...............................................99
     第二節  東漢玉璧...........................................100
一、Ι式..............................................101
二、Ⅱ式..............................................101
三、Ⅲ式..............................................102
四、Ⅳ式..............................................103
     第三節  其他漢式玉璧.......................................104
一、Ι式..............................................104
		  二、Ⅱ式..............................................106
      三、Ⅲ式..............................................106
      四、Ⅳ式..............................................107
     第四節  兩漢玉璧紋飾分析...................................111
          一、抽象紋飾..........................................112
          二、主要具象紋飾......................................113

第四章 漢代玉璧的功能研究........................................115
     第一節  玉璧所體現的祭祀、信仰功能.........................115
一、	祭祀功能................................................116
二、信仰功能................................................118
     第二節  玉璧的財富、裝飾等其他功能..........................127
        一、玉璧對財富的象徵功能...................................127
        二、系璧的佩戴裝飾功能.....................................130

第五章 結論...................................................135
主要參考及引用文獻............................................137

表目次
表2.1  廣陽國諸侯世系表..........................................15
表2.2  西漢中山王世系表..........................................18
表2.3  東漢中山王世系表..........................................18
表2.4  滿城1號漢墓(劉勝墓)Ⅱ、Ⅲ型玉璧登記表..................20
表2.5  滿城2號漢墓(竇綰墓)Ⅱ、Ⅲ型玉璧登記表..................21
表2.6  滿城2號漢墓(竇綰墓)鑲玉漆棺玉璧登記表..................22
表2.7  西漢濟北國世系表..........................................27
表2.8  西漢昌邑國世系表..........................................29
表2.9  紅土山西漢墓玉璧登記表....................................30
表2.10 西漢梁王世系表............................................32
表2.11 東漢梁王世系表............................................33
表2.12 曹女巽墓出土玉璧登記表......................................40
表2.13  劉交世系的楚王在位時間和年數表...........................43
表2.14  Ⅰ式玉璧登記表...........................................46   
表2.15  小龜山西漢崖洞1號墓玉璧、玉瑗登記表.....................47
表2.16  主棺室Ⅰ型玉璧登記表.....................................53
表2.17  主棺室Ⅱ型玉璧登記表.....................................53
表2.18  主棺室Ⅲ型玉璧登記表.....................................54
表2.19  西漢早中期主要諸侯王墓玉璧出土情況統計表.... ............56
表2.20  漢代出土玉璧墓葬統計表...................................63

圖目次
圖2.1 漢代主要諸侯國分佈圖........................................14
圖2.2 芒碭山西漢梁王墓葬群分佈圖..................................35
圖2.3 永城柿園漢墓主室頂部彩色壁畫線圖............................38
圖2.4 永城柿園漢墓主室南壁彩色壁畫線圖............................38
圖3.1 玉璧〈西漢〉陝西省西安市北郊棗園南嶺漢墓出土.................72
圖3.2 玉璧〈西漢晚期〉陝西省周至縣城東關出土.......................73
圖3.3 玉璧〈西漢〉陝西省長安縣茅坡村墓出土.........................73
圖3.4 玉璧〈西漢晚期〉山東省曲阜市九龍山魯王墓出土.................74
圖3.5 玉璧〈西漢〉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雙乳山濟北王陵出土.............74
圖3.6 玉璧〈西漢〉河南省永城縣芒山鎮僖山梁王墓葬出土...............75
圖3.7 玉璧〈西漢〉湖南省長沙市省財經專科學校出土...................75
圖3.8 玉璧〈東漢〉湖南省長沙市桐蔭里1號墓出土.....................76
圖3.9 玉璧〈西漢〉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出土.................77
圖3.10 玉璧〈西漢〉江蘇省銅山縣小龜山西漢楚王王族墓出土............77
圖3.11 玉璧〈西漢〉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群出土....................78
圖3.12 玉璧〈西漢〉江蘇省高郵市神居山二號西漢「黃腸題湊」木槨墓出土..78
圖3.13 玉璧〈西漢〉江蘇省高郵市神居山二號西漢「黃腸題湊」木槨墓出土..79
圖3.14 玉璧〈西漢〉江蘇省揚州市城北鄉三星村墓葬出土................79
圖3.15 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80
圖3.16 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80
圖3.17 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81
圖3.18 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81
圖3.19 玉璧〈西漢〉陝西省西安市北郊棗園南嶺漢墓出土................82
圖3.20 玉璧〈西漢〉陝西省咸陽市西郊大泉村漢昭帝平陵陪葬墓出土......82
圖3.21 玉璧〈西漢〉陝西省咸陽市師範專科學校墓葬出土................83
圖3.22 玉璧〈西漢〉陝西省西安市北郊棗園南嶺漢墓出土................83
圖3.23 玉璧〈西漢中期〉河北省滿城縣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84
圖3.24 玉璧〈西漢中期〉河北省滿城縣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84 
圖3.25 玉璧〈西漢〉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雙乳山濟北王陵出土............85
圖3.26 玉璧〈西漢〉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雙乳山濟北王陵出土............85
圖3.27 玉璧〈西漢中期〉山東省巨野縣紅土山昌邑王墓葬出土............86
圖3.28 玉璧〈西漢〉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僖山梁王墓葬出土..............87
圖3.29 玉璧〈西漢〉河南省永城縣芒山鎮僖山梁王墓葬出土..............87
圖3.30 玉璧〈西漢〉河南省永城縣芒山鎮僖山梁王墓葬出土..............88
圖3.31 玉璧〈西漢〉湖南省長沙市省財經專科學校出土..................88
圖3.32 玉璧〈西漢〉湖南省長沙市咸嘉湖陡壁山一號墓出土..............89
圖3.33 玉璧〈西漢〉湖南省長沙市咸嘉湖陡壁山一號墓出土..............89
圖3.34 玉璧〈西漢〉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出土................90
圖3.35 玉璧〈西漢〉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茅村鄉洞山村西漢楚王陵徵集.....90
圖3.36 玉璧〈西漢〉江蘇省銅山縣小龜山西漢楚王王族墓出土.............91
圖3.37 玉璧〈西漢〉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甘泉巴家墩墓葬出土..............91
圖3.38 玉璧〈西漢〉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漢墓群出土....................92
圖3.39 玉璧〈西漢〉安徽省天長市安樂北崗漢墓群出土...................92
圖3.40 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93
圖3.41 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93
圖3.42 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94
圖3.43 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94
圖3.44 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95
圖3.45 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95
圖3.46 玉璧〈西漢〉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竇氏墓出土......................96
圖3.47 心形玉佩〈西漢〉北京市豐臺區大葆臺西漢一號墓出土............97
圖3.48 玉璧〈西漢中期〉河北省定縣西漢中期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97
圖3.49 龍鳳紋玉環〈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98
圖3.50 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98
圖3.51 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99
圖3.52 雙連玉璧〈西漢〉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99
圖3.53 玉璧〈西漢〉河北省滿城縣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100
圖3.54 玉璧〈東漢〉河北省定縣北莊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101
圖3.55 玉璧〈東漢〉河北省定縣北莊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102
圖3.56 玉璧〈東漢〉河北省定縣北莊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102
圖3.57 玉璧〈東漢〉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甘泉老虎墩墓葬出土.............103
圖3.58 玉璧〈東漢〉河北省定縣北陵頭村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103
圖3.59 玉璧〈東漢〉河北省定縣北莊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104
圖3.60 玉璧〈西漢〉安徽省壽縣南門外養豬廠壩西一號墓出土............105
圖3.61 滑石璧〈東漢〉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橫沖嶺十三號墓出土..........105
圖3.62 滑石璧〈東漢〉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曹家嶺三號墓出土............106
圖3.63 玉璧〈西漢早期〉湖北省老河口市五座墳三號墓出土..............106
圖3.64 玉璧〈東漢晚期〉陝西省乾縣北原唐永泰公主墓出土...............107
圖3.65 玉璧〈東漢〉臺灣故宮博物院藏...............................107
圖3.66 乳丁紋玉璧〈西漢晚期〉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館藏...............108
圖3.67 「宜子孫日益昌」玉璧〈新莽〉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環城鄉
        黃泥崗一號墓出土.........................................108
圖3.68 玉「宜子孫」穀紋璧〈東漢〉山東省青州市馬家塚墓葬出土..........109
圖3.69 乳丁紋玉璧〈東漢〉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藏.................110
圖3.70 螭虎紋玉璧〈東漢〉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新莊村出土..............110
圖3.71 玉「長樂」穀紋璧〈漢〉北京故宮博物院藏......................111
圖4.1 穀紋玉璧 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楚王陵出土......................117
圖4.2 絲縷玉衣 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山南越王墓出土....................120
圖4.3 玉璧上的絲紮痕跡 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山南越王墓出土............120
圖4.4 鑲玉漆官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122
圖4.5 鑲套鉚釘的玉璧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茅村鄉洞山村徵集..........122
圖4.6 竇綰墓棺出土情形...........................................124
圖4.7 永城柿園漢墓主室頂部璧畫...................................126
圖4.8 馬王堆帛畫(部份)...........................................126
圖4.9 畫像磚上的雙鳳穿璧圖案 河南永城固上村墓出土................127
圖4.10組玉佩 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山南越王墓出土 .....................131
參考文獻
主要參考及引用文獻
一、古籍:
 1 《山海經》(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
2 王秀梅,《詩經》(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中華經典藏書)
3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國書局,1982年)
4 呂大臨,《泊如齋重修考古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5 宋應星,《天工開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 李民、王建,《尚書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7 林昌彝(清),《三禮通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8 胡奇光、方環海,《爾雅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十三經譯注)
9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0 徐夢梅,《古玉新經》,(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11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2 高濂撰,《燕閑清賞箋》(成都,四川古籍出版社,1985年)
13 張耘點校,《山海經穆天子傳》(湖南,嶽麓書社,2006年)
14 許慎(東漢),《說文解字》(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
15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今譯》(上海,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16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7 楊天宇,《周禮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十三經譯注)
18 劉柯等譯注,《管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二、史料:
 1 大葆臺漢墓發掘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臺漢墓》(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9年)
 2 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省文物局、長清縣文化局,<山東長清縣雙乳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97年3期)
 3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臨淄金嶺鎮一號東漢墓>,《考古學報》(1999年1期)
 4 山東省淄博市博物館,《西漢齊王墓隨葬器物坑》,《考古學報》(1985年2月)
 5 山東省博物館,<曲阜九龍山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2年5期)
 6 山東省菏澤地區漢墓發掘小組,<巨野紅土山西漢墓>,《考古學報》(1983年4 期)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上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8 王克林,<山西榆次古墓發掘記>,《文物》(1974年12期)
 9 北京市古墓發掘辦公室,<大葆臺西漢木槨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6期)
10 石家莊市圖書館文物小組,<河北石家莊市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80年1期)
11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等,<蕪湖市賀家園西漢墓>,《考古學報》(1983年3期)
1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舒城縣秦家橋西漢墓>,《考古》(1996年10期)
13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長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天長縣三角圩戰國西漢墓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9期)
1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鎮縣文物管理所,<固鎮縣濠城東漢石室墓>,《文物研究(13輯)》(安徽,黃山書社,2001年)
15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西南昌老福山西漢木槨墓>,《考古》(1965年6期)
16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東郊西漢竇氏墓(M3)發掘報告>,《文物》(2004年6期)
17 李鑒昭,<江蘇睢寧九女墩漢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5年2期)
18 周口地區文物工作隊、淮陽縣博物館,<河南淮陽北關1號漢墓發掘報告>,《文物》(1991年4期)
19 周世榮,<長沙容園西漢、六朝、唐、宋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5期)
20 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43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11期)
21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定縣北莊漢墓出土文物簡報>,《文物》(1964年12期)
22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定縣北莊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4年2期)
2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8期)
24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邢臺南郊西漢墓>,《考古》(1980年5期)
25 長沙市文化局文物組,<長沙咸嘉湖西漢曹女巽墓>,《文物》(1979年3期)
26 長沙市文物工作隊,<西漢長沙王室墓>,《中國考古學年鑒•1994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27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望城縣文物管理局,<湖南望城風蓬嶺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7年12期)
28 南京博物院,<1982年江蘇常州武進寺墩遺址的發掘>,《考古》(1984年2期)
29 南京博物院,<江蘇邗江甘泉二號漢墓>,《文物》(1981年11期)
30 南京博物院,<江蘇漣水三里墩西漢墓>,《考古》(1973年2期)
31 南京博物院,<銅山小龜山西漢崖洞墓>,《文物》(1973年4期)
32 南京博物院、銅山縣文化館,《銅山龜山二號西漢崖洞墓》,《考古學報》(1985年1期)
33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儀征團山西漢墓>,《考古學報》(1992年4期)
34 咸陽市博物館,<陜西咸陽馬泉西漢墓>,《考古》(1979年2期)
35 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整理組,<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9 期)
36 韋正、李虎人、鄒厚本,<江蘇徐州市獅子山西漢墓的發掘與收穫>,《考古》(1998年8期)
37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九里山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94年12期)
38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子房山西漢墓清理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四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3月)
39 徐州博物館,<江蘇銅山縣龜山二號墓西漢崖洞墓材料的再補充>,《考古》(1997年2期)
40 徐州博物館,<徐州土山東漢墓清理簡報>,《文博通訊》(1977年15期)
41 徐州博物館,<徐州市東郊陶樓漢墓清理簡報>,《考古》(1993年1期)
42 徐州博物館,<徐州後樓山西漢墓發掘報告>,《文物》(1993年4期)
43 徐州博物館、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4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隊,<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1期)
4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余杭匯觀山良渚文化祭壇與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97年7期)
46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臨潼驪山床單廠基建工地古墓葬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89年5期)
47 梁白泉,<高郵天山一號漢墓發掘側記>,《文博通訊》(32期)
48 連雲港市博物館,<江蘇東海縣尹灣漢墓群發掘簡報>,《文物》(1966年8期)
49 麥英豪,<廣州華僑新村漢墓>,《考古學報》(1958年2期)
50 揚州博物館,<江蘇邗江縣甘泉老虎墩漢墓>,《文物》(1991年10期)
51 揚州博物館,<揚州西漢「妾莫書」木槨墓>,《文物》(1980年12期)
5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襄樊鄭家山戰國秦漢墓>,《考古學報》(1999年3期)
53 湖北省博物館,<雲夢大墳頭一號漢墓>,《文物資料叢刊(第四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3月)
54 湖北省博物館,<光化五座墳西漢墓>,《考古學報》(1976年2期)
55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56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懷化市文物處、沅陵縣博物館,<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1期)
57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南零陵東門外漢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7年1期)
58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五里牌古墓葬清理簡報>,《文物》(1960年3期)
59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砂子塘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63年2期)
60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象鼻嘴一號西漢墓>,《考古學報》(1981年1期)
61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常德東漢墓>,《考古學集刊(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62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63 滄州市文物管理處,<河北南皮縣蘆莊子漢墓>,《文物春秋》(1998年1期)
64 煙臺市文管會,<山東榮成梁南莊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94年12期)
65 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文物》(1998年8期)
66 零陵地區文物工作隊,<湖南永州市鷂子山西漢「劉疆」墓>,《考古》(1990年11期)
67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廣東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68 廣州市文管處,<廣州淘金坑的西漢墓>,《考古學報》(1974年1期)
69 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初步報告》,《考古》(1984年3期)
70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賀縣河東高寨西漢墓>,《文物資料叢刊(第四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71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賀縣文物管理所,<廣西賀縣金鐘一號漢墓>,《考古》(1986年3期)
72 閻根齊,《芒碭山西漢梁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73 臨沂地區文物組,<山東臨沂西漢劉疵墓>,《考古》(1980年6期)
74 薑建成、劉華國,<山東青州市馬家塚子東漢墓的清理>,《考古》(2007年10期)
75 魏振聖,<山東省青州市發現東漢大型出廓玉璧>,《文物》(1988年1期)
76 蘇州市博物館,<蘇州市天寶墩二十七號漢墓清理簡報>,《蘇州市文物資料選編》(1980年9期)

三、專書:
 1 《中國大百科全書 考古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
 2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魯國故城》(山東,齊魯書社,1982年)
 3 王永波,《長清西漢濟北王陵》(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4 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5 王愷,<淺說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東亞玉器•Ⅱ》(香港中文大學中 國  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年)
 6 王愷、葛明宇,《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7 古方,《中國玉器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8 古方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9 古方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3》(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10 古方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4》(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11 古方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0》(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12 田凱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5》(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13 全洪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1》(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14 安作璋,《山東通史•秦漢卷》(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15 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臺北,眾志美術出版社,2004年)
16 牟永抗,《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17 吳棠海,《認識古玉》(臺北,中華民國自然文化學會,1994年)
18 李欣,《探墓手記:老山漢墓考古發掘全景紀實》(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19 那志良,《中國古玉圖釋》(臺北,南天書局,1990年)
20 岳南,《南越王墓神秘現世記》(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
21 俞美霞,《戰國玉器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22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3 徐良玉,《漢廣陵國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24 徐湖平主編,《古玉菁華》(江蘇,南京博物院編輯出版,2000年)
25 桑行之,《說玉》(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26 殷志強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7》(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27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反山》(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28高占祥、朱自強等主編:《中國文化大百科全書》(長春,長春出版社,1993年)
29 國立故宮博物院,《海外遺珍•玉器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年)
30 張之恒,《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31 張仲裁、楊傑,《中國通史》(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年)
32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
33 淄博市博物館、齊故城博物館,《臨淄商王墓地》(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34 陳淳,《考古學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35 陳淳,《當代考古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36 麥英豪、黃展岳主編,《西漢南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37 彭明瀚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38 黃展岳,《先秦兩漢考古論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39 楊立新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6》(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40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4》(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年)
41 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臺北,眾志美術出版社,2004年)
42 楊美莉,《故宮環形玉器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
43 臧振、潘守永,《中國古玉文化》(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44 趙汝珍,《古玩指南.玉器》(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45 劉大同,《古玉辨》(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
46 劉雲輝,《北周隋唐京畿玉器》(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年)
47 劉雲輝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48 廣州市文化局編,《廣州秦漢考古三大發現》(廣東,廣州出版社,1999年)
49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等,《南越王墓玉器》(香港,香港兩木出版社,1991年)
50 樊樹志,《國史概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51 蔡慶良,《漢代玉器》(臺北,財團法人震旦文教基金會,2005年)
52 鄭紹宗,《滿城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53盧兆蔭,《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54 閻根齊,《芒碭山西漢梁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四、期刊論文:
 1  <《銅山龜山二號西漢崖洞墓》一文的重要補充>,《考古學報》(1985年3
期)
 2 尤仁德,<漢代玉器的吉祥文化(一)>,《故宮文物月刊》(1999年191期)
 3 尤仁德,<漢代玉器的吉祥文化(二)>,《故宮文物月刊》(1999年192期)
 4 王仁湘,<琮璧名實臆測>,《文物》(2006年8期)
 5 王永波,<成山玉器與日主祭>,《文物》(1993年1期)
 6 王良田,<西漢梁王墓地述論>,《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6期)
 7 王明達,<良渚文化玉璧功能考述>,《中國錢幣》(1998年2期)
 8 王勇,<漢初長沙國獨傳五世原因新探>,《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3期)
 9 王愷,<淺說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東亞玉器•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8年)
10 王愷、王凌,<西漢楚王劉戊及出土玉器>,《收藏家》(2000年11期)
11 王蔚華,<西安出土的漢代玉器及其特徵(上)>,《收藏界》(2007年4期)
12 古方,<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談漢代的玄璧>,《南越國史跡研討會論文選集》(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山大學歷史系、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文物出版社,2005    
年)
13 田芝梅,<徐州出土漢墓分類>,《東南文化》(2008年1期)
14 石新影,《從上古時期玉器看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形成》(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15 石榮傳,《三代至兩漢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16 石榮傳,<從兩漢諸侯王墓出入玉器看漢玉藝術風格>,《文物春秋》(2004年1期)
17 石榮傳、陳傑,<考古出土漢玉的歷史學觀察>,《文物春秋》(2006年12期)
18 任相宏,<雙乳山一號漢墓墓主考略>,《考古》(1997年3期)
19 任義玲,<「玉」與道家的神仙信仰>,《中國道教》(2006年第1期)
20 任義玲,<漢代畫像中的玉璧及其蘊含的象徵意義>,《中州今古》(2000年4期)
21 印夏,<漢代廣陵葬俗隨談>,《揚州文學》(2004年S1期)
2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長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天長縣三角圩戰國西漢墓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9期)
23 曲阜縣文物管理委員會 魯文輝,<曲阜縣大莊發現漢代玉璧等文物>,《文物》(1966年4期)
24 李巨集,<玉佩組合源流考>,《中原文物》(1999年1期)
25 李玉潔,<西漢時期的梁國、梁王考>,《中州學刊》(2008年5期)
26 李彥君,<宜子孫文字出廓璧>,《收藏》(2005年8期)
27 李銀德,<漢代的玉棺與鑲玉漆棺>,《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專輯(Ⅱ)》 (臺北,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科學系研究報告第33期,2001年)
28 沈建東,<玉待礛(石諸)而成器-漢代玉器製作使用盤磨工具的探討>,《故宮文物月刊》(2002年235期)
29 佟澤榮,<江蘇睢寧距山、二龍山漢墓調查>,《東南文化》(1993年4期)
30 周南泉,<論中國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年1期)
31 幸曉峰、黃建秋、沈博、王其書、楊永富、廖韌,<良渚文化反山遺址出土玉璧音樂聲學特徵的初步探討>,《中華文化論壇》(2008年2期)
32 武瑋,<河南永城西漢梁王陵墓出上葬玉蠡探>,《中原文物》(2008年3期)
33 青州市文物管理所 魏振聖,<山東省青州市發現東漢大型出廓玉璧>,《文物》(1988年1期)
34 既陶,<山東省普查文物展覽簡介>,《文物》(1959年11期)
35 胡金華,<兩漢的中山王與中山王墓>,《文物春秋》(2000年1期)
36 韋正、李虎人、鄒厚本,<江蘇徐州市獅子山西漢墓的發掘與收穫>,《考古》(1998年8期)
37 員雪梅,《三門峽市虢國墓地出土玉器考釋》(北京,中國地質大學科學技術史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38 夏梅珍、郭躍中,<漢廣陵王劉胥傳奇>,《揚州文學》(2004年S1期)
39 夏鼐,<關於考古學上的文化定名問題>,《考古》(1959年4期)
40 孫波,<西漢諸侯王墓的發現和研究>,《漢代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2006年)
41 孫機,<周代的組玉佩>,《文物》(1998年4期)
42 席永傑,<紅山文化研究回顧與展望>,《紅山文化研究——2004年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43 徐良玉,<論揚州漢墓出土玉器>,《漢廣陵國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44 徐琳,<玉璧名稱雜談>,《紫禁城》(2007年第10期)
45馬金花,<山西史前玉器芻議>,《中國玉文化學論叢四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46 宿晨,<中國歷代玉璧形制舉例>,《收藏家》(2007年9期)
47 常素霞,<中國玉器的人文觀念與社會功能>,《文物春秋》(1999年第6期)
48 張立柱,<關於中山靖王劉勝的幾個問題>,《文物春秋》(2008年2期)
49 張明華,<說璧>,《收藏家》(2007年11期)
50 張偉,《<周禮>中的玉禮器考辨》(陝西,西北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51 梁白泉,<高郵天山一號漢墓發掘側記>,《文博通訊》(32期)
52 梁勇,<從西漢楚王墓的建築結構看楚王墓的排列順序>,《文物》(2001年10期)
53 梁雲,<從梁王陵看西漢帝王的喪葬制度>,《華夏考古》(2003年2期)
54 陳江風,<漢畫像中的玉璧與喪葬觀>,《中原文物》(1994 年4期)
55 陳華光,<西漢梁王墓群的選址與排列>,《中州今古》(2003年1期)
56 麥英豪,<漢玉大觀——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玉器概述>,《南越王墓玉器》(臺北,兩木出版社,1991年)
57 黄建淳,<紅山玉器圖騰文化中的鳥與牛>,《淡江史學》(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系,2004年15期) 
58 黄建淳,<略論漢代葬玉的觀念>,《淡江史學》(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系,2008年19期) 
59 黃慶昌,《論西漢王朝與南越國的關係》,《南方文物》(2003年3期)
60 楊伯達,<中國古代玉器發展歷程>,《東南文化》(1988年6期)
61 楊伯達,<史前玉璧名實論——兼論良渚玉璧是古代玉璧的祖型>,《巫玉之光—中國史前玉文化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2 楊伯達,<關於琢玉工具的再探討>,《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6卷第2期)
63 楊美莉,<院藏漢代玉器>,《故宮文物月刊》(1999年198期)
64 楊美莉,<漢代文物玉器拾萃-漢代玉器研究札記之一>,《故宮文物月刊》(1999年198期)
65 楊美莉,<漢代文物展中一件表現儺禮的玉雕-漢代玉器研究札記之三>,《故宮文物月刊》(2000年202期)
66 楊美莉,<漢代文物展中的玉龍、螭虎-漢代玉器研究札記之二>,《故宮文物月刊》(1999年199期)
67 楊美莉,<漢代表現「氣」之形態的玉器-漢代玉器研究札記之四>,《故宮文物月刊》(2000年203期)
68 葛淩青、康柳碩,<試析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齊家文化玉璧>,《甘肅金融》(1998年2期)
69 董宇,<戰國「顧龍」玉佩考>,《西北美術》(2004年3期)
70 詹德隆,<漢魏至唐宋時期玉禮器初探(續)>,《文物》(1997年5期)
71 聞廣,<高郵神居山二號漢墓玉器地質考古學研究>,《文物》(1994年5期)
72 劉昀華,<西漢中山懷王劉修的佩玉>,《收藏家》(2001年6期)
73 劉恒武,<論良渚文化玉器系統的萌芽>,《考古與文物》(2008年1期)
74 劉尊志,<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3月)
75 蔡慶良,<西漢玉器紋飾設計精髓> ,《故宮文物月刊》(2006年284期)
76 鄭清森,<西漢梁王墓地考古收穫>,《中州今古》(1995年1期)
77 鄭清森,<河南永城柿園漢墓壁畫淺析>,《中原文物》(2002年6期)
78 鄭绍宗,<20世纪的重大考古發現--西漢中山王陵滿城漢墓發掘紀實>,《文物春秋》(2008年2期)
79 鄧聰、呂紅亮、陳瑋,<以今鑑古-玉石切割實驗考古>,《故宮文物月刊》(2005年264期)
80 魯文輝,<曲阜縣大莊發現漢代玉璧等文物>,《文物》(1966年4期)
81 黎石生,<湖南望城風蓬嶺一號漢墓的年代與墓主>,《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
年1期)
82 盧兆蔭,〈玉德•玉符•漢玉風格〉,《文物》(1996年8月)
83 盧兆蔭,<剔透玲瓏的玉寶璧>,《文物》(1998年3期)
84 盧兆蔭,<論玉文化在漢代的延續和發展>,《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3月)
85 盧兆蔭,《玉振金聲——玉器、金銀器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年)
86 閻孝慈,<論徐州的西漢楚王墓>,《徐州兩漢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學藝術出版社,1996年)
87 魏振聖,<山東省青州市發現東漢大型出廓玉璧>,《文物》(1988年1期)
88 嚴文明,<良諸遺址的歷史地位>,《浙江學刊》(1996年5期)
89 蘇秉琦,<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文物》(1981年5期)
90 顧伊,《從西漢諸侯王墓形制看秦漢之際葬俗變化的象徵意義》(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2)
91 欒豐實,<連璧試析>,《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四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五、報紙:
1 《人民日報》,第8版,1994年3月28日
2  <永城清理僖山二號漢墓>,《中國文物報》,第5版,1996年10月20日
3  <長沙發掘西漢長沙王室墓>,《中國文物報》,第2版,1993年8月22日
4  <綿陽雙包山2號漢墓出土大批珍貴文物>,《中國文物報》,第4版,1995年
12月3日
5 殷志強,<漢代穿璧——玉璧含義的新變化>,《中國文物報》,第8版,2001
年5月20日
6 商丘博物館,<永城芒山發現西漢梁國王室墓葬>,《文物報》,第1版,1986
年10月31日 
7 張志清、趙志文,<永城發掘保安山二號漢墓>,《中國文物報》,第3版,1994
年4月17日
8 評論員,《人民日報》,第8版,1994年3月28日
9 道衡,<永城僖山又發現一座漢玉衣墓>,《中國文物報》,第6版,1995年9月24日
10 劉照建、李祥,<徐州市碧螺山西漢墓>,《中國文物報》,第2版,1999年3
月7日
11 顧篔,<揚州出土的「妾莫書」與「舒宴」印小議——兼論西漢時期的女官制度>,《中國文物報》,第7版,2007年5月28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