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2201009555500
DOI 10.6846/TKU.2010.01251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空軍戰略轉變因素及發展趨勢(1949~2008年)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Changing Factors and Trends of PLAAF's Strategy from 1949 to 2008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林中豪
研究生(英文) Chang-Hao Lin
學號 79226003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1-15
論文頁數 22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復生
委員 - 翁明賢
委員 - 李大中
關鍵字(中) 軍事戰略
空軍戰略
新軍事變革
關鍵字(英) military strategy
airforce strategy
new military revolu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建立新政權時,中共才開始著手組建空軍。當時由於內外環境的影響及國內航空工業能量不足,中共空軍僅被賦予消滅殘敵的任務,並以支援陸軍作戰為主。隨著韓戰爆發,中共在邊打邊建方針下,其空軍兵力大量成長,韓戰結束後其數量已極為可觀,並奉行國土防空的空軍戰略。
在鄧小平執政後,其認清世界局勢的重心為和平與發展,並在1985年宣布軍事戰略轉變,將軍事建設由過去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的臨戰準備狀態轉為和平建軍方針,著重戰爭潛力的建設,並提出現代化建設的要求。
隨著改革開放成果持續發酵,綜合國力逐步增長,加以世界戰略格局改變與新軍事變革的影響,現階段中共的空軍戰略為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空軍戰略。
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為從中共戰略思維、國際戰略環境與國內戰略環境、軍事力量消長等面向分別檢視、探討其自1949至2008年各時期空軍戰略轉變因素及發展趨勢,及對中華民國與亞太區域所造成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空軍戰略直接受軍事戰略指導,並受國內外環境、戰爭型態影響;中共發展空軍戰略之戰略意涵及趨勢,顯示其為實現國家利益及戰略意圖的重要支撐之一,而隨著區域反進入能力增強,空軍戰略本質已漸次由攻防兼備向寓攻於防發展,其空軍力量建設成效影響其戰略決策至鉅。
英文摘要
It is 1949 A.D. that PRC started her airforce, while establishing new regime. Because of the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ra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lack of aerial industry capabilities, airforce was endowed with annihilating remains of enemy and supporting army. With the outbreak of Korean War, PRCAF built a large amount of aircrafts quickly abiding by acquiring equipment while staging war. At the end of war, airforce had grown up to a considerable force which sticks to the rules of defending air priority within border.
After regime change, Deng revaluated the world situation, assessed the peace and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import, and decree military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The new military strategy is building power through peaceful environment which was prepareing imminent nuclear world war, and emphasize build up modernized potential military power.
Through the success of economic policy adjustment, the growing national power, glob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the effect of new military revolution, the current airforce strategy is integrating air power and space power, and capable of attacking and defending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the aim of the essay is to interview changing factors and trends of PLAAF’s strategy from 1949 to 2008 through the factor of strategic thinking, environment and military power. The conclusions are that the influence and trends of PRC’s developing airpower strategy indicates that it is the important support of acquiring national interests and strategic approach. And with the growth of regional anti-access power, the essence of airpower strategy is preferred attacking gradually, and the outcome of airpower capability affects PRC’s strategic decision greatl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
第四節 概念界定	10
第五節 文獻探討	21
第二章 毛澤東時期空軍戰略(1949-1976年)	40
第一節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淵源、內容及影響	40
第二節 從「一面到」到「三個世界」	48
第三節 從「三面紅旗」到「文化大革命」	56
第四節 人民戰爭下的「國土防空」戰略思想	64
第五節 小結	80
第三章 鄧小平時期空軍戰略(1977-1997年)	81
第一節 從兩極過渡到一超多強的世界戰略格局	81
第二節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	88
第三節 軍事力量建設概況	95
第四節 從國土防空向攻防兼備轉變的空軍戰略	104
第五節 小結	109
第四章 江澤民時期空軍戰略(1997-2002)	110
第一節 一超多強的世界戰略格局	110
第二節 高科技局部戰爭的影響	117
第三節 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方針	122
第四節 攻防兼備的空軍戰略	132
第五節 小結	140
第五章 胡錦濤時期空軍戰略(2003~2008)	141
第一節 從一超多強的到單一多極的戰略格局	141
第二節 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影響	150
第三節 有所作為和平崛起的戰略方針	157
第四節 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空軍戰略	168
第五節 小結	181
第六章 結論	182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82
第二節 心得與啟示	186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188
重要大事紀	190
參考書目	208
一、中文書目	208
二、英文書目	222

<圖表>

圖1.1:概念架構圖………………………………………………7
圖1.2:研究架構圖………………………………………………8
圖5.1:中共爭議邊界…………………………………………165
圖5.2:一島錬及第二島錬……………………………………166
圖5.3:中共主要空中作戰單位………………………………173
圖5.4:解放軍地對空飛彈數量及對台灣射程範圍…………174
圖5.5:美軍西太平洋主要機場………………………………179
圖5.6:美軍最易受攻擊區域示意圖…………………………180


附表1.1:中華民國學者相關著作………………………………21
附表1.2:外國學者相關著作……………………………………25
附表1.3:中華民國學術界發表之相關研究論文………………31
附表1.4:人民解放軍軍事學說與準則、學者論述類書籍……33
附表4.1:解放軍空軍多功能戰機數量估計表…………………130
附表4.2:中共取得空軍裝備階段………………………………134
附表5.1:解放軍空中力量機種構成表…………………………173
附表6.1:不同歷史時期的戰略因素與決策……………………182
附表6.2:各時期空軍戰略轉變因素比較表……………………184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書籍
《中共軍事百科全書:戰爭、戰略分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2年8月。
《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10月。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10月。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10月。
《列寧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4月。
《徐向前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 
《高舉鄧小平的理論的偉大旗幟》,北京:紅旗出版社,1997年9月。
《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Hans Binnendijk & Ronald N. Montaperto等著,《中共戰略趨勢(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9年4月。
Zahmay M. Khalilzad, Abram N. Shulsky, Daniel L. Byman,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Shlapak Ashley J. Tellis合編,《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年10月。
中共國防大學戰史簡編編寫組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簡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3月。
中共國際問題研究所譯,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編,《新時期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8月。
尹元隆譯,藍丹森(C.Dennison Lane)、衛思朋(Mark Weisenbloom)、劉戴蒙(Dimon Liu)等合編,《中共軍事現代化(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7月。
王文榮主編,《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王文榮主編,《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王仲春,《核武器、核國家、核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8月。
王安,《部隊管理重點難點熱點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1月。
王昉,《世紀超霸—美利堅》,北京:時事出版社,1997年5月。
王保存,《世界新軍事變革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5月。
王健英,《中共紅軍人物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王健英,《中共紅軍史考評》,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王普豐,《明天的戰爭與戰法》,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普豐,《高技術戰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2月。
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叢書─大國戰略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月。
王蘇紅,《空軍征戰紀實》,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3年3月。
未末,《破解現代戰爭密碼》,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7月。
向洪主編,《鄧小平軍事謀略》,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
朱強國,《美國戰略導彈防禦計畫的動因》,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4月。 
江東,《鏖戰藍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
何為榮主編,《空軍軍事訓練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4月。
余忠勇等譯,理查.艾林斯(Richard J. Ellings)及阿隆.佛瑞柏格(Aaron L. Friedberg)編,《2001-02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來(Strategic Asia 2001-02:Power and Purpos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7月。
吳秀粦著,《高技術戰爭與國防現代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吳奇達、高一中、黃俊彥合譯,蘇珊.布斯卡(Susan M.Puska)編,《下下一代的共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after Nex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2月。
吳奇達、高一中、翟文中合譯,伍爾澤(Larry M. Wortze1)編,《廿一世紀台海兩岸的軍隊(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9月。
吳惠民等譯,馬克.白禮士(Mark Burles)、亞伯.舒史楷(Abram N. Shulsky) 合著,《中共動武方式(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3月。 
吳遠平等著,《新中國國防科技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研究》,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年1月。
呂登明主編,《信息化戰爭與信息化軍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1月。
李育慈、黃俊彥合譯,麥可.布朗(Michael E. Brown) 等合編,《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0月。
李育慈譯,蘿‧勃奇克(Laurie Burkia)、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ny M. Wortze)等編,《解放軍七十五周年之歷史教訓(The Lessons of History: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t 75)》,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4年10月。
李殿仁主編,《孫子兵法通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5月。
李際均,《論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1月。
李樹直,《十六大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
李樹直主編,《十六大與未來中共》,北京:中共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
李興主編,《邊防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
沈偉光,《新戰爭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沈偉光主編,《中國信息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1月。
肖天亮編,《科學技術與未來軍事戰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6年9 月。
肖占中,《現代軍人素質全質全書—上卷》,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年5月。
邢澤生、鮑中行、王文清榮等編,《21世紀高技術局部戰爭趨勢》,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 年。
周代洪,《網路時代的指揮革命》,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周建明主編,《美國的國防轉型及其對中共的影響》,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周榮庭主編,《信息國防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
於國華、陳世光等編,《科學技術與未來軍隊教育訓練》,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6 年9 月。
明義著,《國際區域研究》,台北:黎明書局,1994年4月。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有限公司,2005 年1月。
林中斌,《核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9月。
林中斌,《偶爾言中-林中斌前瞻短評》,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8年10月。
林中斌主編,《廟算台海一新世紀海峽戰略態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12 月。
林長盛,《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台北:明鏡出版社,1996年3月。  
林長盛,《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
姚有志主編,《戰爭戰略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8月。
姚祖德,《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共軍備發展》,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 年 11月。
姚衛主編,《中國空軍百科全書》,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5年11月。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7月。
計秋楓、朱慶葆譯,徐中約著,《中國近代史第6版(The Rise Of Modern China:1600-2000)》,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1月。
軍事科學院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5月。
軍事科學院編著,《軍事戰略基本理論問題》,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頁181。
軍事科學院歷史研究部編,《簡明中共人民解放軍戰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1日。
宮力主編,《鄧小平的外交思想與實踐》,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徐學初、周永章著,《毛澤東眼中的美國》,北京: 中共文史出版社,1997年1月。
秦耀祁主編,《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1991年1月。
紐先鍾,《國家戰略論叢》,台北:麥田出版公司,民國73年4月。
紐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9月。
翁明賢執行編輯,張建邦 總策劃,《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月。
馬克 A. 萊恩等著,《中共作戰研究-1949年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經驗》,北京:國防大學訓練部。
馬亞西主編,《網絡戰:地球村時代的戰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馬保安主編,《戰略理論學習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高一中譯,石明楷(Mark A. Stokes) 編,《中共戰略現代化(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4月。 
高一中譯,李察.索柯斯基(Richard Sokolsky)、安琪.羅巴沙(Angel Rabasa)、C.R.紐(C.R. Neu) 合著,《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 Strategy Toward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6月。
高一中譯,美國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主編,《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1月。
高一中譯,麥克.皮爾茲柏里(Michael Pillsbury) 著,《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 (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月。
高俊主編,《世界新軍事變革叢書-數位化戰場的基礎建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高連升、郭競炎主編,《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12月。
國防大學戰史簡編編寫組編著,《中共人民志願軍戰史簡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3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佛蘭納根(Stephen J. Flanagan)、馬提(Michael E. Marti)等編,《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共(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5年1月。
國防部譯印,《中共研究彙編》,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出室,2006年11月。
張玉鵬、於川信編,《科學技術與未來武器裝備》,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6 年9月。
張同瑩、馬勵、張定綺合譯,李潔明(James R. Lilley) 、唐思(Chuck Downs) 等合編,《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2月。
張念鎮,《中共軍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編印,民76年3月。
張東輝,《軍事方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張健主編,《中共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12月。
張萬年主編,《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共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
張曙光,周建明著,《實力與威脅-美國國防戰略界評估中共》,北京:中共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12 月。
張艦、劉慶華著,《毛澤東的軍事藝術》,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6月。
許嘉,《美國戰略思維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
郭安華主編,《合同戰鬥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12月。
陳力恆、王景佳著,《軍事知識辭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8 年11月。
陳佩堯、夏立平主編,《國際戰略緃橫》,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9月。
陳東龍,《中共軍備現況》,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
陳東龍,《中共軍備總覽》,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陳思等編,《兩霸爭雄-美蘇冷戰及後冷戰時代》,北京:知識出版社,1997年5月。
陳鋒主編,《中美較量大寫真》,北京:中共人事出版社,1996年5月。
陸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1月。
傅凌譯,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海蒂.托佛勒 (Heidi Toffle ) 著,《新戰爭論(War And Anti-War : Survival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台北:時報文代出版社,1994年1月。
傅夢孜主編,《反恐背景下美國全球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4月。
彭光謙,《中國軍事戰略問題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1月。
彭光謙、王光緒合編,《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9月。
彭光謙、姚有志合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院,2001年10月。
彭光謙等著,《鄧小平戰略思想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
曾清貴譯,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2001東亞戰略概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0月。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一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二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三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曾錦城,《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7月。
費肖竣,《美國軍隊信息化建設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12月。
鈕先鍾,《孫子三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9月。
鈕先鍾,《戰略家:思想與著作》,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6月。
鈕先鍾譯,保羅.甘乃迪(Paul Kennedy)著,《強權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 
閔振范、王保存主編,《世界新軍事變革叢書-構建資訊化軍隊的組織體制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0月。
黃大富主編,《信息條件下聯合防禦作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黃玉章,《軍事戰略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黃碩鳳,《綜合國力論》,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楚樹龍主編,《世界、美國和中國-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戰略理論探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楊得志、宦鄉、糜振玉等合著,《國防發展戰略思考》,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6月。
楊紫涵譯,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 編,《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月。
楊震、孫曉、左東等著,《空軍傳奇》,北京:黄河出版社,1990年。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董書慧等譯,斯塔夫裏阿諾斯著,《全球通史(GLOBAL HISTORY: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第7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解力夫,《戰後四大戰爭-朝鮮戰爭》,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 
廖文中主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
廖國良等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10月。
翟文中等合譯,李潔明(James R. Lilley) 及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合編,《共軍的未來(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8月。
趙中強等著,《信息戰與反信息戰怎樣打》,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9月。
劉鵬,王立華主編。《世界新軍事變革叢書-走向軍事網格時代》,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0月。 
潘友木,《非接觸戰爭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
潘英石主編,《當代中共軍事思想精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4月。
滕連富、姜富生合著,《空軍作戰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
蔡風震、田安平等著,《空天戰場與中國空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3月。
閻世奎編,《六十年代大練兵》,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1月。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北京: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北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閻學通等著,《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霍小勇主編,《軍種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戴金宇主編,《空軍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7月。 
戴清民主編,《直面信息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糜振玉,《戰爭與戰略理論探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月。
謝豐安譯,羅傑.克理夫(Roger Cliff) 著,《中共商用科技的軍事潛力(The Military Potential of China's Commercial Technolog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8月。
叢鳳輝主編,《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6年5月。
羅胸懷,《中國空軍紀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2月。 
譚傳毅,《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攻與防》,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11月。
顧關福,《戰後國際關係(1945-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8月。
黄仁偉等著,《國際體系中國的軟力量》,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7月。
 
(二)期刋
〈人民空軍40年訓練發展的歷程〉,《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9年8月,期4,頁12-16。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胡錦濤做重要講話〉,解放軍報(北京,2004年9月20日),版1。
〈中越陸地邊界實現零爭議〉,《亞洲周刊》,香港,2009年,期8。
〈日本戒備中國擬新軍事大綱〉,《亞洲周刊》,香港,2009,期6。
〈北約空襲南聯盟雙方交戰特點〉,《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99年8月,期4,頁8-10。
〈各軍區空軍的建立〉,《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7年2月,期1,頁37。
〈各軍區空軍的建立〉,《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7年2月,期4,頁37-42。
〈抗美援朝作戰的寶貴經驗〉,《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92年4月,期8,頁43-45。
〈防空部隊的建立與發展〉,《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9年6月,期3,頁38-40。
〈來自空軍某模擬訓練中心的報告〉,《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2008年8月,期4,頁18-19。
〈空軍武器裝備建設五十年〉,《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99年12月,期6,頁26-30。
〈空軍武器裝備建設五十年〉,《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99年12月,期6,頁26-30。
〈空軍的使命和初期發展計劃〉,《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7年2月,期1,頁37-38。
〈空軍初建時期的國土防空〉,《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7年6月,期3,頁37-38。
〈空軍初建時期的國土防空〉,《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7年6月,期3,頁37-38。
〈空軍領率機關的建立〉,《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6年10月,期5,頁47-48。
〈建立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司令部〉,《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9年10月,期5,頁39-42。
〈軍委航空局成立始末〉,《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8年10月,期5,頁46。
〈軍區空軍指揮機構進行輪戰鍛鍊〉,《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91年10月,期5,頁44-45。
〈神秘潛艇推高日本對華警戒〉,《亞洲周刊》,香港,2008,期38。
〈高技術戰〉,《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98年12月,期6,頁7-9。
〈執行加打一番作戰部署〉,《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91年2月,期1,頁43。
〈第一支空降部隊的誕生〉,《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9年4月,期2,頁41-42。
〈第一支空降部隊的誕生〉,《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9年4月,期2,頁41-42。
〈第一支航空兵部隊〉,《中共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7年6月,期3,頁37-38。
〈訪空軍司令員劉順堯中將、政委喬清晨中將〉,《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99年12月,期6,頁18-20。
〈雷達兵的組建與成長〉,《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8年6月,期3,頁32。
〈雷達兵的組建與成長〉,《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8年6月,期3,頁32。
〈對戰鬥機發展的幾點看法〉,《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2003年4月,期4,頁10-12。
〈確立志願軍空軍作戰方針〉,《中國空軍雙月刊》,北京:中國空軍雙月刊出版社,1989年10月,期5,頁40-41。
《解放軍報》,北京。
丁樹範,〈中共未來的軍備政策〉,《遠景季刊》,台北,2001年4月,第2卷第2期,頁5-9。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中共建構航母與遠洋建軍之研析〉,《2001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年報出版社,2008年。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1996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年報出版社,1997年2月。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0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年報出版社,2001年。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1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年報出版社,2002年。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2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年報出版社,2003年。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3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年報出版社,2004年。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4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年報出版社,2005年。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5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年報出版社,2006年。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6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年報出版社,2007年。
中共年報編纂委員會編,《2007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年報出版社,2008年。
張小明,〈冷戰時期新中國的四次對外戰略決策〉,《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第8期,民87年8月,頁98。
楊中美,〈中共空軍戰略方針的演變形成〉,《中共研究》,台北:2000年10月,頁98-99。
劉承宗,〈中共戰略指導思想的研究〉,東亞季刊,台北,第22卷第1期,1990年7月,頁47。
 
(三)學術論文
《民國100年台澎防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台北:國防大學軍事學院空軍學部,民國92年。
王長河,〈當代中共空軍戰略演變及其對臺海地緣政治之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2年。
王鳴中,〈中共空軍現代化-第四代戰機引進與作戰訓練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4年。
林琰輝,〈中共軍事戰略轉變之研究-1950-2000〉,台北: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4年。
郝旺,〈新軍事時期中共空權理論建構與發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楊順利,〈中共空軍現代化發展:以蘇愷戰機換裝為例〉,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2年。
 
(四)網站
《人民日報網站》〈http://www.people.com.cn/〉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軍網網站》〈http://www.pladaily.com.cn/gb/pladaily/index.html〉
《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
《台灣智庫》〈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求是雜誌網站》〈http://www.qsjournal.com.cn/defaul.htm/〉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
《香港大紀元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新華網》〈http://new.xinhuanet.com/〉
《聯合網》〈http://www.udn.com/〉
《解放軍報》〈http://http://www.chinamil.com.cn/gb/pladaily/〉

 
二、英文書目
(一)Book
Allen, Kenneth W. & Eric A ,Mcvadon, China's Foreign Military Relations. Washington D.C.: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9.10. 
Allen, Kenneth W., PLA Air Force Logistics and Maintenance: What Has Change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anta Monica CA: RAND, 1999. 
Allen, Kenneth W & Glenn,Krumel & Jonathan D.,Pollack,China's Air Force Enters the 21st Century, California: RAND, 1995.
Bates, Gill & Taeho ,Kim, China's  Arms Acquisitions from Abroad,  A Quest for "Superb and Secret Weap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Bernstein, Richard & Ross,Munro,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A. Knopf , 1997. 
Binnendijk, Hans & Ronald N.,Montaperto,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NDU), INSS, 1998. 
Bitzinger, Richard A. & Gill,Bates,Gearing Up For High-Tech Warfare: Chinese and Taiwanese Defense Moderniz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1995-2005,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1996.2. 
Blank, Stephen J., The Dynamic of Russia Arms Sales to China, Washington  D.C.: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Carlisle Barracks, U.S. Army War College, 1996. 
Brown, Michael E. & Owen R., Cote, Jr.& Sean M.,Lynn-Jones & Steven E., Miller, , The Rise of China, The MIT, 2000. 
Burles, Mark & Abram N.,Shulsky,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Cliff, Roger, Entering The Dragon' s Lair: Chinese Antiaccess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alifornia: RAND, 2007.
Cordesman, Anthony H. , Arms Control, Technology, and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Washington D.C.: CSIS, 2000.1. 
Fairbank, John K.Chinese Ways in Warfar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Garnett, Sherman & Thomas,Robinson, 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 Washington, D.C.:INSS,  2001.
Gladney, Dru C., 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 of Chin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NDU), 2001. 
Khalilzad, Zalmay, The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California: RAND, 1999.
Kim, Samuel S.,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Colorado:Review Press, 1998. 
Kim, Samuel S.,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Colorado:Westview Press, 1994. 
Lilley, James R. & David , Shambaugh, 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1999. 
Medeiros, Evan S. A New Direction for China's Defense Industry, California: RAND, 2005.
Mulvenon, James & Richard H., Yang, & David, Shambaugh,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anta Monica CA: RAND, 1999. 
Mulvenon, James , China Facts and Figures Annual Handbook 21, Florida:Academic International Press,  1997. 
Pierre, Andrew J. & Dmitri V., Trenin, , Russia in the World Arms Trade, Washington 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97. 
Pillsbury, Chinese View of Future Warfar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illsbury, Michael,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NDU), 2000.
Puska, Susan M.,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 Washington  D.C.: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SSI), 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S.C.M., Paine, Imperial Rivals: China, Russia, and Their Disputed Frontier, New York:M. E. Sharpe, Inc.,  1996. 
Segal, Gerald & Tom, William, Chinese Defense Policy,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Shambaugh, David, & Richard H. , Yang, China's Military in Trans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England, 1997. 
Shlapak, David A. & Orletsky, David T. & Wilson, Barry A. , Dire Strait?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China-Taiwan Confrontation and Options to U.S. Policy,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Shulsky, Abram N. & Mark, Burles,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 California:RAND,  2000. 
Sokolsky, Richard & Angel, Rabasa, & C.R., Neu,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 Strategy toward China,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Stokes, Mark A.,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SSI), 1999. 
Stokes, Mark,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Carlisle,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 S. Army War College, Carlisle Barracks, 1999.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y (IIS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1-2002,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2001.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to the FY99 Appropriations Bill.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to the FY2004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Wortzel, Larry M.,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SSI), Carlisle, PA: U.S. Army War College, 1999. 
 
(二)Period
Isenberg, David, “How Russia keeps China armed?”, Asia Time, Nov 19, 2004.
Joffe, Ellis, “Party-Army Relations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6,Jun 1996, pp.299-314.
 
(三)Internet
《New York Time》〈http://www.nytimes.com/〉
《美國空軍》〈http://www.af.mil/〉
《美國科學家聯盟(FAS)》〈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agency/plaaf-orbat-st.htm〉
《美國海軍》〈http://www.navy.mil/〉
《美國國防部》〈http: http://www.defenselink.mil/》
《美國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RB/RB32.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