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2200915244600
DOI 10.6846/TKU.2009.00534
論文名稱(中文) 台灣南部菸草移民村的興與衰-以千歲村為中心-
論文名稱(英文) A Research on the Emigrant Village of Tabacco Industry in Ping-Dong-Focusing on the Chitose Villag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日本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陳雅宏
研究生(英文) Ya-Hung Chen
學號 69405020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9
論文頁數 9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馬耀輝(mayouki@mail.tku.edu.tw)
委員 - 陳伯陶
委員 - 劉長輝
委員 - 馬耀輝(mayouki@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日本菸草移民村
千歲村
社區總體營造
鄉土教育
文化資產保存
關鍵字(英) The Emigrant Village of Tabacco Industry
Chitose Village
Community Empowerment
Mother-tongue Education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Asse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日本煙草移民村
千歳村
地域発展
本土教育
文化遺産保存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以日治時期南部菸草菸草移民村之千歲村—-中園、川北以及下平聚落之二十二戶為研究對象。在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為鞏固台灣的統治,抒解日本國內壓力以及為將來往南洋發展預作準備之考量下,將移植日本農民至台灣視為主要政策之一。而在1930年代所建立的第二次官營移民中,於現今屏東縣所設立的菸草移民村在官營移民中是很特別的存在,原因在於南部菸草移民村自設立之初即以菸草專作為特色,不管在房舍建立、田地規劃等均以菸草種植為目的來進行興建。除此之外,移民村除了領受來自於總督府的補助外,更有來自專賣局的大力支援,也因此可看出南部菸草移民村的特殊地位。
  在戰後日本移民遣送回日後,當地所遺留下來的土地以及家屋便由台灣人來接收,移入居民也大多是由鄰近村莊如土庫村、三廍村、瀰力村等地民眾遷入。居民在遷入初期仍舊主要從事菸草種植,經歷過民國六十年代的菸草黃金時期,隨著菸業的沒落,菸酒公賣局的種種措施改變以及改制,菸農紛紛放棄菸草種植後,當地地景也開始產生很大的變化,舊菸樓等文化資產開始以很快的速度消失中。 
  在經過戰後六十餘年,歷經解嚴後的社區總體營造,本土意識的覺醒以及〈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制訂,卻無幫助於該地文化資產的保存,因此本論文即試圖由社區、學校以及政策三方面來探討該地之文化資產無法保存之因素。
英文摘要
This context takes Chitose village -  Nakazono, Kawakita, and twenty-two families of Shimodaira - as researching objects, and those families were in the Emigrant Village of Tabacco Industry during Japanese governance period. In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age, Taiwan Governor-General Office lets Japanese farmers move into Taiwan in order to release Japan’s domestic pressure and consolidate the dominion over Taiwan. Besides, Japanese immigrant farmers will be the main policy for Japanese government to have powerful influence in South Asia. In 1930, the second batch of immigrants lived in the government camp which was built in the Emigrant Village of Tobacco Industry in Ping Tung County. The Emigrant Village of Tobacco Industry has its special position in history for the cottages and farms were built to coordinate with cultivating tobacco. In addition, immigrants not only receive the supply from Taiwan Governor-General Office but also the support of Exclusive Trade Bureau.
  After WWII, the Japanese immigrants were sent back to Japan. The remained land and house were taken over by Taiwanese. Most Taiwanese immigrant inhabitants were from Tu-Ku village, San-Bu village, and Mi-Li village. The Taiwanese inhabitants still cultivated tobacco at first and created the tobacco golden age in 1970’s.  However, Taiwan Province Tobacco & Wine Government Monopoly Bureau offered different policies and changed the form with the decadence of tobacco industry. After farmers gave up cultivating tobacco, the local scene was changed a lot for some cultural assets like old tobacco buildings were disappeared soon.
  After sixty years of World War II, Taiwan experiences curfew lifting and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Awakening the local consciousness and establish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Law did not benefit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assets. Thus, this paper will try to figure out the reason why the local assets cannot be preserved, and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situation through community, school, and policy.
第三語言摘要 本文は、日本統治時代の南部煙草移民村・千歳村-中園、川北及び下平集落の二十二戸を研究対象としたものである。日本統治時代、台湾総督府は台湾統治を強化し、日本国内の圧力を緩和し、将来的には南洋発展の布石とする目的で、台湾に日本人農民を移民させることを主な政策の一つとしていた。1930年代、第二次官営移民において、現在の屏東県に建設された煙草移民村は非常に特別な存在であった。南部煙草移民村が、設立のはじめから葉タバコ専業であり、家屋の建設から農地計画に至るまで、全てが葉タバコの栽培を目的として行われたからである。移民村は、総督府から補助を受けた他にも、専売局からの援助を受けていた。  戦後、日本人移民が帰国し、当地に残された土地と家屋は台湾人に接収された。転入した者の多くは、土庫村、三廍村、瀰力村等近隣の村々の住民だった。転入当初は、同様に葉タバコの栽培に従事していたが、1970年代のピークを経て、産業が衰退し、専売局の措置、制度の改変もあり、農民は葉タバコの栽培を次々に放棄し当地の景色が一変し、旧葉煙草乾燥室(菸樓)等文化遺産も急速に失われていった。  戦後六十余年の間、解厳後の地域建設、本土意識の覚醒、「文化資産保存法」の制定等があったとしても、当地の文化資産の保存に役に立たなかった。当論文では、地域、学校、政策の三方面から、当地の文化遺産が保存されなかった原因を探求した。
論文目次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章節安排	5
第二章 南部菸草移民村之歷史	7
第一節	菸草移民村的緣起	7
第二節 南部菸草移民村的建立	9
第三節 戰後的「菸草移民村」	17
第四節	小結	25
第三章 社區總體營造下的菸草移民村	27
第一節 台灣早期的聚落發展	27
第二節 戰後的社區發展	28
第三節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發展與屏東縣里港鄉社區營造歷程	33
第四節 屏東縣文史團體發展對屏東菸草移民村之影響	38
第五節 小結	42
第四章 菸草移民村保存的困境	44
第一節	台灣鄉土教育的歷程	44
第二節	屏東菸草移民村在地小學的鄉土教育問題	49
第三節	官方眼中的屏東菸草移民村	54
第四節	小結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0
第一節	結論	70
第二節	建議	72
附表1 屏東縣文史團體組織一覽表	74
附表2 屏東縣文化資產一覽表	82
參考書目.	85

 

圖 目 次

圖 2-1	下淡水溪治水工事竣工圖	11
圖2-2	屏東移民村位置圖	14
圖2-3	千歲村配置圖	16
圖2-4	三廍村的菸樓	19
圖2-5 菸樓的「牌照」	20
圖2-6 循環堆積乾燥機	24
圖2-7 循環堆積乾燥機之外觀	24
圖2-8 循環堆積乾燥機之內部	24
圖3-1	三七五減租前後佃農收益比較	32
圖3-2 農貸制度放款說明會情形	32
圖3-3 民國95(2006)年3月29日日本千歲會來台訪問	41
圖4-1 土庫國小-1	54
圖4-2 土庫國小-2	54
圖4-3 土庫國小-3	54
圖4-4 古蹟標準作業流程圖	58
圖 4-5	歷史建築一般作業流程圖	60
圖 4-6	校長的家-1	62
圖 4-7	校長的家-2	62
圖 4-8	校長的家-3	62
圖 4-9	校長的家-4	62
圖 4-10 屏東縣九十一年度里港鄉北安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先期規劃圖	64
圖 4-11	土庫段地號219-54號之菸樓	65
圖 4-12	土庫段地號219-48號之菸樓-1	66
圖 4-13 土庫段地號219-48號之菸樓-2	66
圖 4-14 土庫段地號219-48號之菸樓-3	66


表 目 次


表2-1	南部官營移民村一覽表	13
表3-1 屏東縣里港鄉各社區籌措社區發展協會情形一覽表	35
表4-1	土庫國小各年級領域學習節數分配表	51
參考文獻
(依種類及出版年月排列)
一、中文部分

(一)專賣制度及歷史相關文獻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1948),《台灣省菸酒事業概況》。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菸葉試驗所編印(1980),《黃色種菸草耕作法》。
林素卿(1985),〈日本殖民體制下之台灣鴉片政策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文(1986),〈我國菸酒專賣政策及專賣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淑敏(1986),〈日據時期的官營移民-以吉野村為例〉,《史聯雜誌》,8:74-85。
孟祥翰(1988),〈台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1874-194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欽(1995),〈花東縱谷中段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1800~1945)〉,國立台灣師大地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1997),《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
黃蘭翔(1996),〈花蓮日本官營移民村初期規劃和農宅建築〉,《台灣史研究》,3(2):51-91。
黃蘭翔(1998),〈日本官營移民村建設目的與居民營運組織-以吉野、豐田、林田三村為例〉,《守望東台灣研討會論文集》,聯合報系文化,頁213-237。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花蓮縣鄉土史料》。
洪馨蘭(1999),《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台北:唐山。
簡炯仁(1999),《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張素玢(2001),《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1909-1945》,台北:國史館。
張素玢(2003),〈日本移民村與聚落(1930~1945)〉《里港鄉志》。
吳鳴(2003),〈豐田移民村-獨留青史向黃昏〉,《歷史月刊》8月號,頁16-25。
吳庚元、陳秋坤等(2003),《里港鄉志》,屏東縣里港鄉公所。
洪馨蘭(2004),《台灣的菸業》, 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宜萍(2005),〈產業移民聚落的發展-屏東縣鹽埔鄉大山寮與三十座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炯仁(2006),《屏東平原先人的開發》,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二)社區總體營造相關文獻
陳文標(1995),《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研究所。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原(1999),《戀戀豐田—花蓮豐田社區總體營造》,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煌雄、郭吉石、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琇玫(2002),〈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正輝(2002),〈戰後台灣歷史保存之研究─以社群參與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富峰(2003),〈台灣地方產業融入社區營造的模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明珠(2003),《城鄉總體營造之路》,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李天賞(2005),《台灣的社區與組織》,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清文(2006),《認識社區營造》,內政部。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三)鄉土教學相關文獻
鄭英敏(1993),《鄉土教材教法》,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出版品編審小組。
黃政傑、李隆盛編(1995年),《鄉土教育》,漢文書店。
李聰超(1995),〈鄉土教學與社區資源的運用〉,《教師天地》第76期。
楊慶瑜(1998),〈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與文化再生產:談鄉土文化發展思想體系之建構〉,《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楊思偉主編(1999),《新教育實踐—開放教育、鄉土教育、田園教學之分析》,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游家政(1999),〈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的理念與架構〉,《教師天地》第102期。
林瑞榮(2000),《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阮光勛(2001),〈桃園縣國小教師對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實施概況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2001,4(1),頁63-80。
郭至和(2001),〈混沌理論對國小課程實施的啟示-以鄉土教學活動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2001,4(1),頁81-94。
楊千儀(2002),〈國民中小學在社區總體營造中所扮演角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良傑(2002),〈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三個社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謝芳哲(2004),〈高屏地區國小社會領域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坤崇(2008),〈九年一貫課程的總綱四次變革及展望〉,《教學研究月刊》第175期,頁5-21。
莊明貞(2008),〈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研修變革之探析〉,《教學研究月刊》第175期,頁75-82。

(四)文化資產保存相關文獻
莊芳榮(1983),《古蹟管理與維護》,臺灣學生書局。
孫全文(1989),〈古蹟維護與都市計劃建築管理〉,《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165-169。
薛琴(1989),〈現階段古蹟修護作業流程之檢討〉,《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170-175。
李乾朗(1989),〈試論古蹟評鑑之準則與作法〉,《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182-189。
夏鑄九(1989),〈古蹟保存人才之培育〉,《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204-207。
閻亞寧(1989),〈我國當前私有古蹟維護問題之探討〉,《文化資產維護研討會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208-21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二00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信安(2005),〈台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之研究-「日式宿舍」保存基準初探〉,《2005文化資產保存研究論文集-文化資產博碩士論文獎助典禮暨論文發表會》,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頁1-13。
楊凱成主編(2006),《廢墟的再生:工業遺址再利用國外案例探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玉豐主編(2006),《天工勘物─產業文物的保存與維護》,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陳其南(2006),〈新文資法的時代意義〉,《2006文化資產行政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43-54。
淺野聰、林美吟(2006),〈由日本歷史環境保全經驗談台灣新文資法之特徵與展望〉,《2006文化資產行政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69-108。
林會承(2006),〈台灣新舊「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比較〉,《2006文化資產行政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頁43-5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2006年文化資產執行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2007年文化資產實務執行參考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崇熙(2008),《文化資產的誕生-舊空間再利用資源調查與評鑑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二、日文部分

台灣總督府(1903),《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4350冊,第38文號。
台灣總督府(1903),《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856冊,第6文號。
台灣總督府(1903),《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4350冊,第38文號。
台灣總督府(1907),《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965冊,第15文號。
台灣總督府(1909),《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967冊,第1文號。
台灣總督府(1910),《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5332冊,第19文號。
台灣總督府(1918),《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2871冊,第2文號。
台灣總督府(1921),《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3148冊,第3文號。
東鄉實(1914),《台灣農業殖民論》,東京:富山房。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臺灣》,岩波書局。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15),《臺灣專賣誌概要》。
台灣總督府(1919),《台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25),《專賣事業》。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29),《台灣の專賣》。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35),《臺灣の專賣事業》。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35),《煙草製造創業三十年誌》。
台灣總督府(1935),《台灣煙草農業移民移住案內》。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36),《台灣の專賣事業》。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煙草課(1936),《煙草專賣事業概要》。
牛島生(1936),〈煙草移民村建設に從事する〉,《專賣通信》,15(10):13-19,台北:台灣總督府專賣局。
竹內清(1936),〈屏東煙草移民村を訪ふ(一)〉,《專賣通信》,15(10):63-71,台北:台灣總督府專賣局。
台灣總督府內務局(1938),《下淡水溪治水事業概要》。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8),《台灣の農業移民》。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