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8201016384200
DOI 10.6846/TKU.2010.00410
論文名稱(中文) 論尤涅斯柯之荒誕戲劇:以《課堂驚魂》與《椅子》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of Eugène Ionesco : The studies of The Lesson and The Chair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Le théâtre de l’absurde d’ Eugène Ionesco : cas d’études : La Leçon et Les Chaises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Frenc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廖偉傑
研究生(英文) Wei-Jie LIAO
學號 69327019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法文
口試日期 2010-06-21
論文頁數 10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春明
委員 - 林玫君
委員 - 黃馨逸
關鍵字(中) 荒誕劇
荒謬
疏離
尤涅斯柯
關鍵字(英) Absurd
Alienation
Eugene Ionesco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在於藉由分析尤涅斯柯之戲劇作品,探討其劇中疏離的現象,試圖釐清造成人與人之間疏離的原因,以及疏離關係下出現的問題,並加強國人對於這位當代歐洲戲劇界重要人物的認識。

    尤涅斯柯劇作主要以反傳統戲劇結構寫成,劇中時間觀念模糊、情節怪誕、人物關係不確定、對白空洞無意義所構築的不合理性…等,皆是尤氏欲藉由戲劇,將現實社會中所體驗到的荒謬加以實現成形,更是尤氏欲展現的重點。然而,尤氏為何使用此種方式來寫作與編排戲劇,以及如何於戲劇中,將隱藏於秩序生活中諸多不合理性,一一幻化為具體的實像,展現於觀眾的面前。為此論文研究重點。
    
     文中以尤涅斯柯的兩部劇作︰《課堂驚魂》、《椅子》為研究文本。對於劇中「疏離」詳作探討,找尋造成疏離現象之可能因素,以及疏離所產生的絕望感。論文研究範圍涉及三個大的面向:一是尤涅斯柯的創作精神與內容;二是尤氏如何將內容具體呈現於舞台之上;三是關於人類文明中,疏離是由何產生以及疏離的殘酷現象。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meaning and the mise-en-scène of Eugène Ionesco’s work of art: The Lesson and The Chairs.To find out the problem and the cause of the alienation within the human relationship in this modern life, we try to analyze the text and the mise-en-scène of his drama.

Eugène Ionesco, one of the greatest playwrights in this world, well-known as his“theatre of the absurd”in 1950’s .His play is filled with absurd elements. For example, the monotone dialogue,the denudation of the meaning, uncertain personality, strange subject, illogic……etc,he uses all of these new drama techniques to realize his purpose: pure theatre.

To analyze these 2 plays, The Lesson and The Chairs,this thesis  contains 3 aspects to discuss. First part,it’s about the text of his 2 famous plays in his very beginning of writing. Second part, it’s about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mise-en-scène in these 2 plays.Last part,we try to discuss the experience of the alienation within his play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價值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一章  尤氏劇作的精神	6
第一節	 人為何會有荒謬感	8
第二節  尤氏對荒謬的觀點	15
第三節  尤氏的創作理念	20
第四節  尤氏的戲劇美學	26
第二章  尤氏如何營造疏離來呈現存在的困境	33
第一節  何謂疏離	34
第二節	 冷暴力的《課堂驚魂》	41
第三節  空蕩的《椅子》	49
第四節  《課堂驚魂》與《椅子》的舞台效果	57
第三章  探討尤氏劇作中疏離真相	72
第一節  疏離的展現	73
第二節  真相的體驗	80
結論	88
附圖	92
參考文獻	99
參考文獻
外文
Albert Camus, Le Mythe de Sisyphe, Paris: Gallimard, 1942.
Clayton Hamilton, The Theory of the Theatre and Other Principles of Dramatic Criticism, The Echo Library, 2006.
Eugène Ionesco, Théâtre complet, French & European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1990.
Eugène Ionesco, Notes et contre-notes, Paris: Gallimard, 1966.
Eugène Ionesco, Les Chaises, Gallimard, 1951.
Eugène Ionesco, La Leçon, Gallimrd, 2005.
Eric Bentley, The Playwright as Thinker, World Pub. Co., 1965.
Jacqueline Russ, Dictionnaire de philosophie, Paris: Bordas, 2004.
John Russell Taylo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ell-made Play,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67..
Marc Beigbeder, Le Théâtre en France depuis la Libération, Paris: Bordas, 1959.
Martin Esslin,Théâtre de l’absurde(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Editions Buchet,1992.
Martin Esslin, Brecht: A choice of Evils, Eyre & Spottiswoode, 1959.
Pronko, Théâtre d’avant-garde, Denoël, 1963.
Roland Barthes, Image, Music, Text. Trans. Stephan Heath,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97.
Toby Cole, Playwrights on playwriting: from Ibsen to Ionesco, Cooper Square Press, 2001.
Dictionnaire des Hommes de Théâtre Français Contemporains(tomeⅠ: Directeurs, Animateurs, Historiens, Critiques), Paris: Librairie Théâtrale, 1957.
TheatreⅠ, Gallimard, 1954. Préface de Jacques Lemarchand : La Contatrice Chauve, La Leçon, Jacques, ou la Soumission, Les Chaises, Victimes du Devoir, Amédée.

外文期刊
《Des Chaises vide...à Broadway》, Lettre de Ionesco à Sylvain Dhomme, citée par F. Towarnicki, Spectacles , N°2, juillet 1956.
《Du Chapitre Des Chaises》, J. Anouilh, Figaro, 23 avril 1956.
《Eugène Ionesco ouvre le Feu》(avec en parallèle la traduction anglaise), World Theatre, Vol. Ⅷ, N°3, automne 1959(Discours d’inauguration des Entretiens de Helsinki sur le Théâtre d’Avant-Garde en juin 1959)et dans Notes et contre-notes sous le titre:《Discours sur l’avant-garde》
《Expérience du Théâtre》, N.R.F., Fevrier 1958 et dans Notes et contre-notes.
《Ionesco》, William Saroyan, New York: Theatre Arts, juillet 1958.
《Ionesco, Playwright of the Fifties》, Eric Bentley, New York: Columbia Daily Spectator, 11 mars 1958.
《Ionesco : Homme du Destin ?》, Kenneth Tynan, dans Ionesco, Notes et contre-notes(Gallimard, 1962)
《Interview》, L’Express, 28 janvier 1960.
《La Crise du Théâtre et le Crépuscule de l’Humanisme》, Gabriel Marcel, Revue  Théâtrale, N°39.
《La Démystification par l’Humour Noir》, L’Avant-Scène, 15 février 1959 et sous le titre:《Présentation de trois auteurs》, dans Notes et contre-notes.
《La tragédie du Langage》, Paris: Spectacles, N°2, juillet 1958 et dans Notes et contre-notes
《Le point du depart》, Eugène Ionesco, Cahiers des saisons, no.15,Winter 1959.
《Le Rire d’Eugène Ionesco》, Serge Doubrovsky, N.R.F. février 1960.
《Le Théâtre d’Eugène Ionesco, ou les 36 recettes du Comique》, Alain Bosquet, Combat, 17 février 1955..
《L’Invraisemblable, i’insolite, mon univers...》, Arts, 14 août 1953 ; et dans Cahiers des Saisons, N°15, hiver 1959, sous le titre《Je n’ai jamais réussi...》et dans Notes et contre-notes, Gallimard, 1962.
《Le Coeur n’est pas sur la main》, Cahiers des Saisons, N°15, et dans Notes et contre-notes.(Réponse à Kenneth Tynan, non publiée par l’Observer).
《Le point de Départ》, Cahiers des Quatre Saisons, N°1, août 1955.(Ce périodique est devenu: Cahiers des Saisons dès le N°2, octobre 1955).
《Mes pièce ne prétendent pas sauver le monde》, L’Express, 15 octobre 1955.
《Mes Critiques et moi》, Art, 22 février 1956 et dans Notes et contre-notes.
《Notes》, Alain Robbe-Grillet, Critique, janvier 1953.
《Situation de Ionesco》, R. Laubreaux, Théâtre d’Aujourd’hui, janvier-février 1959.
《Théâtre et Anti-Théâtre》, Cahiers des Saisons, N°2, octobre 1955 et dans Notes et contre-notes.
《The world of Eugene Ionesco》, Londres : International Theatre Annual , N°2, éd, par Harold Hobson, Calder, 1957. Et dans Tulane Drama Review, octobre 1958.
《The Theatre》(Causerie à la B.B.C. Troisième programme, juillet 1957). Première version de《l’Expérience du Théâtre》.
《The playwright’s rôle》, The Observer, 22 juin 1958. La Controverse avec Kenneth Tynan a paru sous le titre 《controverse londonienne》dans Cahiers des Saisons, N°15, hiver 1959 et dans Notes et contre-notes.
《Qu’est que l’avant-garde en 1958》, Lettres françaises, 10 avril 1958. et dans Cahiers des Saisons, N°15, hiver 1959, sous le titre:《Lorsque j’écris...》et dans Notes et contre-notes.

中文
尤金.尤涅斯柯著,鴻鴻譯,《課堂驚魂》,台北,唐山,2001。
王增才,《西洋現代史》,台北,台灣東華,1989。
丹尼斯‧朗,高湘澤、高全余譯,《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台北,桂冠,1994。
卡謬,張漢良譯,《薛西弗斯的神話》,台北,志文,1974。
朱文葦,《當代戲劇啟示錄》,台北,駱駝出版社,1991。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
考夫曼,孟祥森、劉崎、陳鼓應譯,《存在主義:從杜斯妥也夫斯基到沙特》,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呂特.阿莫西,安娜.埃爾舍博格.皮埃羅,丁小會譯,《俗套與套語—語言、語用及社會的理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2003。
彼得‧斯從狄,王建譯,《現代戲劇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彼得‧布魯克,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2003。
柏格森,徐繼增譯,《笑-論滑稽的定義》,台北,商鼎文化,1992。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台北,書林,2007。
馬森,《馬森戲劇論集》,爾雅出版,1985。
洛伊恩,賀麟譯,《黑格爾學術》,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柯樊,阮若缺譯,《法國新戲劇》,台北,麥田出版,2002。
徐鉅昌,《戲劇哲學︰舞台劇、電影劇、廣播劇和電視劇的原理》,台北,東方出版社,1970。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2005。
威簾 白瑞德著。彭鏡禧譯,《非理性的人》,台北,立緒,2001。
亞里斯多德,陳中梅譯,《詩學》,台北,商務,2002。
亞里斯多德,姚一葦譯注《詩學箋註》,台灣中華書局,1966。
高宣揚,《後現代論》,五南文化事業,台北,2006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台北,書林,2006。
宮寶榮,《法國戲劇百年:1880~1980》,北京,三聯,2001。 
曼弗雷德‧普菲斯特,周靖波、李安定譯,《戲劇理論與戲劇分析》,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黃美序,《戲劇欣賞》,台北,三民,2003。
黃美序,《戲劇的味/道》,台北,五南,2007。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人民文學,1958。
張靜二,《西洋戲劇與戲劇家》,台北,翰蘆,2002。
張容,《法國新小說派》,台北,遠流出版,1992。
童道明,《現代西方美學文選—戲劇美學》, 台北,洪葉文化,1993。
陳瘦竹,《戲劇理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
陳鼓應,《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陳榮華,〈《向語言之途》導讀〉,《走向語言之途》,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1996。
凱瑟琳‧喬治,《戲劇節奏》,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雷蒙.威廉士,劉建基譯,《關鍵詞 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2003。
蔡進松譯《伊歐涅斯柯戲劇選集》,台北,驚聲文庫,1970。
蔡琰,《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2000。
劉軍寧,《權力現象》,台北,商務,1992。
劉彥君,《東西方戲劇進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鍾明德,《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1995。
羅梵、馮棠、孟華著,《法國文化史》,台北,亞太圖書,1998。
顧乃春,《現代藝術論集》,台北,心理出版社,2007。
Edward A .Wright著,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台北,書林出版社,1986。
Georges Versini著,阮若缺譯,《二十世紀法國戲劇史》,台北,遠流,1993。
Terry Eagleton,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4。

期刊
王維賢,〈荒謬戲劇的淵源和涵義〉,《現代學苑》,第11期,1971,p.11-14。
方勝雄,〈成名前的俄任尼•伊右涅斯可-一位愛好「光」的法國刻作家〉,《中外文學》,第10卷第4期,1981,p.62-72。
紀蔚然,〈被誤論的「荒謬劇場」。《禿頭女高音》與荒謬劇場(上)〉,《表演藝術》,第126期,2003,p.76-78。
紀蔚然,〈經典誕生,純屬意外。《禿頭女高音》與荒謬劇場(中)〉,《表演藝術》,第127期,2003,p.77-78。
紀蔚然,〈誰才是兇手?《禿頭女高音》與荒謬劇場(下)〉,《表演藝術》,第128期,2003,p.77-78。
馬森,〈對立的統:荒謬永存!-悼尤乃斯柯〉,《聯合文學》,第10卷第7期,1994,p.134-137。
曾麗玲,〈戲劇與反戲劇的激盪 紀念伊歐涅斯柯〉,《表演藝術》,第25期,1994,p.46-50。
黃文叡,〈現代藝術中的「荒謬與幻境」〉,《廿世紀藝術理論與批評》,p.142-157。
廖本瑞,〈「荒謬劇場」是什麼?〉,《書評》,第28期,p.6-9。

網頁
http://www.ionesco.org/vie.html
http://enkiea.free.fr/Lettres/ionesco.html
http://www.feugereux.info/i/ionesco.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ater_of_the_absurd
http://clicnet.swarthmore.edu/rire/lexique/a/absurde.html
http://www.jbphi.com/ref_auteurs/camus_refs/camus_absurd.html
http://www.jbphi.com/ref_auteurs/sartre_refs/sart_absurde.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