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7201911214100
DOI 10.6846/TKU.2019.00382
論文名稱(中文) 戴震氣論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Tai Chen’s Ch’I theor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徐維可
研究生(英文) Wei-Ke Hsu
學號 60302010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21
論文頁數 13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羅雅純
委員 - 袁保新
委員 - 殷善培
關鍵字(中) 戴震

陰陽五行



關鍵字(英) Tai Chen
Ch’I
Wu-hsing
LI
Yu
Ch’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研究戴震「氣論」之思想,探究「五行生克」性質所影響的宇宙架構,並且在此「氣論」系統中,理解道德主體如何在氣化相感運行中成就成德功夫。本研究採取勞思光「基源問題研究法」、沈清松「對比研究法」、傅偉勳「創性詮釋」等方法,深入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原善》、《緒言》、《孟子私淑錄》之文獻,開展其「氣」的根源意義,對比於「理」的性質差異,再依據其「氣」的「五行生克」特性,如何擴充其「氣論」之蘊涵。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探討研究目的、方法及文獻回顧,釐清戴震「氣論」的思想特性。第二章,藉由明至清的「氣論」學者,瞭解羅欽順、劉宗周、王廷相、黃宗羲、王夫之、陳確、顏元等「氣論」研究,探討其思想發展的淵源,並藉由「理氣」、「理欲」的課題瞭解其流變過程。第三章,從戴震宇宙論進行開展,瞭解其形上義涵,並且由氣性作為人性本質,貫通「天道」與「人道」的連結,使其「氣」之流變能夠作用於「人道」現實範疇,再以「五行生克」所構成的本質,進行資養擴充。第四章,受到「五行生克」的本質,透過智性、思慮的道問學工夫,能夠識其萬物體質之殊異,資養各物所具有體質之需。因此「人道」的道德價值,在於能夠滿足而遂其生命之延續,故需要人進行「絜情」、「權衡」瞭解其「氣類之殊」的本質,覺察以實踐其成德工夫,完成人倫交流中的道德普遍性。
  最後,戴震氣論思想,即是一種氣化流行的變動觀念,藉由此交流概念,呈現物種之間的矛盾與交集,唯有從氣化流行中尋找一項必然性,此必然性才能謂之「理」,然此「理」為一種內在價值,只有在實體變動中可尋求之。因此推論至人倫之處,氣化流行作用於人倫交流中,唯有在情感中尋找其至善之「理」,才能作為一道德普遍性。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studies Tai Chen's "Ch'i theory" and explores the "Cosmology" structure affected by the nature of the allelopathy of “Wu-hsing”. We look to explore how moral subjects achieve moral praxis in the processes of "Ch’i" under the structure of Tai’s Ch’i theory system.
  This research adopts Lao’s fundamental question method, Shen’s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Fu’s creative hermeneautics as research methodology . With an in-depth exploration in Tai’s literature, wecarried out the root causes of " Ch’i ",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 of “Ch’i” and " Li. " Therefore, we look to expand the entailment of Tai’s Ch’i theor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 in the allelopathy of Wu-hsing.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provide our research purposes; methods and literature reviews, and clarify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 Chen's "Ch’i theory".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roug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scholars’ researches, we conclude Zhao Zhong-Xiang’s, Liu Tsung-chou’sWang Xiao-yu’s,Huang Tsang-’is's,Wang Fu-chih’s,Chen Chien-chu’s, andYen Yuan’s researches in "Ch’i theory." Accordingly, we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 theory;s ideology, and through the topics of "Li-Ch’i" and "Li-Yu", we understand its rheological process.  
  In the third chapter, we unfold our research based on Tai’s cosmology theory. Through which, we gain insights to its metaphysical meaning Hence, by the nature of Hexis as a human nature, we provide connections between " T’ien Tao " and " Jen Tao ", and made " Ch’i " applicable to the " Jen Tao " reality. Thus, with the essence of " the allelopathy of Wu-hsing" , we can carry out the expansion of support. In the fourth chapter, base on the edios of "the allelopathy of Wu-hsing", we learned through the intellect and deliberation, and were able toprovide to all needs based on its essentially. Therefore, the moral value of " Jen Tao " is to satisfy and continuation of its life, and is necessary for people to carry out "sentimental" and "balance"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ir " Ch’I species ",perceive to moral praxis its virtues, and complete the moral generality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sittlichkeit.
  In conclusion, Tai Chen’s theory of Ch’i is a changing concept of Ch’i and popularization. By communicating the concept, contradictions and intersections between species can be presented.  Only by looking for the necessity from Ch’i , can the necessity be called " Li ". However, " Li " is an intrinsic value which can only be sought in ousia changes. Therefore, to provide inference to the sittlichkeit, Ch’i  affects in sittlichkeit, and only in the emotions can " Li " be found,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general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戴震氣論思想研究
第一章、導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時代回應	1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之文獻回顧	4
        第三節、本文研究之方法	11
第二章、戴震論「氣」思想的時代背景之前理解	14
        第一節、宋學至漢學學風演進	15
        第二節、宋明「理學」至明清「氣學」的「氣論」思想	28
        第三節、理欲之辨思潮轉變	39
第三章、戴震「氣本論」的義理架構論價值根源	49
        第一節、「氣化流行」重釋天道義涵	50
    第二節、「成性各殊」與「氣運」關係	62
第三節、「血氣心知」中「五行生克」概念	73
第四章、戴震「氣本論」之實踐與工夫論	85
第一節、才質修養與「五氣勝負」	87
        第二節、由「生生不息」展開「道」與「天地」	97
第三節、由「氣類之殊」到「以情絜情」	107
第五章、結論	117
    第一節、全文成果之回顧	117
        第二節、論文未來前瞻展望	125
參考書目	128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依照文獻時代排序)
《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4月)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清)顏元:《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清)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出版,1992年12月)
(清)戴震:《戴震全書》(一)至(七)冊(安徽:黃山書社,1995年)
二、現代專著
(一)、現代專著:(依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日)小野澤精一、福光永司、山井湧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點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方東美:《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汪良發、潘定武主編:《2014全國戴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安徽:黃山書社,2015年)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編:《孟子義理疏解》(新北:鵝湖月刊社出版,2010年)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編:《論語義理疏解》(新北:鵝湖月刊社出版,2013年)
王俊彥:《王廷相與明代氣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知識論述在近代中國的誕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古清美:《黃梨洲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78年)
史次耘:《孟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至(三)(新北:正中書局,2012年5月)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出版,2005年1月)
李明輝:《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85年)
(日)村瀨裕也:《戴震の哲學:唯物主義與道德價值》(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文化出版,1990年)
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侯外盧:《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胡適:《戴東原的哲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出版,2016年)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張立文:《戴震》(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91年4月)
張立文:《船山哲學》(新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5月)
張曉芬:《天理與人欲:清儒揚州學派「情理論」探微》(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8月)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3月)
梁啟超:《戴東原》(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9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4)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91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新北:鵝湖出版社,2017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1993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楊儒賓、祝平次:《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3月)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11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劉滄龍:《氣的跨文化思考:王船山氣學與尼采哲學的對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6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鄧立光:《陳乾初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鄧克銘:《理氣與心性:明儒羅欽順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3月)
鄭吉雄:《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探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9月)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10月)
戴震研究會:《戴震學術思想論稿》(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戴學研究會:《戴學新探》(安徽: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1991年)
羅雅純:《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5月)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二)學位論文
王梓凌:《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何佑森:《朱子與戴震思想之研究比較》(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周國良:《論戴震對孟子及朱子之「理」的詮釋》(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林鯤洋:《戴震之哲學思想研究-以性論為中心》(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柯雅卿:《戴震孟子學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段宜廷:《荀子、董仲舒、戴震氣論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胡健財:《戴震反程朱思想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祝平次:《朱子的理氣心性說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袁偉杰《論氣化宇宙觀與清代史學化思想的新趨勢──以王夫之、戴震、章學誠的思想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高在旭:《戴東原哲學析評》(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陳春福:《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氣化流行」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曾瀚儀:《理氣之爭?朱熹與戴震對孟子重要觀念解法之比較》(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黃順益:《惠棟、戴震與乾嘉學術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趙世瑋:《戴震倫理思想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昭仁:《戴東原思想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劉錦賢:《戴東原思想析論》(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鮑國順:《戴東原學記》(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簡宗修:《朱子的理氣說》(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羅雅純:《戴東原孟子學之研究──一項從詮釋學的觀點所展開的批判與重建》(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羅聖:《戴東原性善論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三)期刊論文
岑溢成:〈戴震一本論的淵源和特點〉,《鵝湖學誌》第20期(1998年6月)
杜保瑞:〈戴震重建儒學概念的理解與評價〉,《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1期(2005年11月)
周昌龍:〈戴東原哲學與胡適的智識主義〉,《漢學研究》第12卷第1期(1994年6月)
岡田武彥著、陳瑋芬譯:〈戴震與日本古學派的思想──唯氣論與理學批論的展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2期(2000年6月)
林安梧:〈「以理殺人」與道德教化-環繞戴東原對於朱子哲學的批評而展開對於道德教育的一些理10.解與檢討〉,《鵝湖學誌》第10期(1993年6月)
韋政通:〈戴東原思想中的一個基本概念:「血氣心知」之解析〉,《民主評論》第12卷4期(1961年7月)
張麗珠:〈戴震人性論與孟、荀之異同〉,《國文學報》第47期(2010年6月)
張麗珠:〈戴震「由詞通道」的學術思想體系──以經驗取向的新義理學為論述主軸〉,《東海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7月)
陳榮捷:〈論戴震緒言與孟子私淑錄之先後〉,《大陸雜誌》第57卷3期(1978年9月)
黃俊傑:〈戴東原、伊藤仁齋、丁茶山的孟學解釋-中日韓近世儒學史比較研究〉,《韓國學報》第1期(1981年4月)
楊海文:〈戴東原:重構孟子性善論〉,《漢學研究》第74期(1997年9月)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劉又銘:〈明清自然氣本論者的論語詮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4卷第2期(2007年12月)
劉又銘:〈明清儒學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範〉,《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2期(2009年7月)
劉滄龍:〈文化的自我轉型:戴震與尼采〉,《清華學報》第38卷第2期(2008年6月)
劉滄龍:〈「血氣心知」與「身體理性」-論戴震與尼采的修身哲學與文化批判〉,《漢學研究》第26卷第4期(2008年12月)
劉滄龍:〈戴震氣學論述的儒學重構〉,《國文學報》第44期(2008年12月)
劉滄龍:〈「一理」與「分理」-戴震對程朱理學的反省〉,《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4期(2010年10月)
蔡家和:〈戴震哲學的倫理義涵-從自然到必然如何可能〉,《鵝湖學誌》第41期(2008年12月)
蔡家和:〈戴震對於程朱論性的質疑與批評〉,《華梵人文學報》第13期(2010年1月)
蔡家和:〈漢宋之爭-方東樹批評戴震之省察〉,《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6輯(2011年7月)
蔡家和:〈戴震以血氣心知詮釋《孟子》的生命哲學〉,《當代儒學研究》第16期(2014年6月)
鮑國順:〈戴東原著作考述〉上,《孔孟學報》第59期(1990年3月)
鮑國順:〈戴東原著作考述〉下,《孔孟學報》第60期(1990年9月)
羅雅純:〈論戴震遂情達欲的新孟學〉,《實踐博雅學報》第16期(2011年7月)
羅雅純:〈從邁克爾.斯洛特「移情」關懷論戴震「以情絜情」〉,《東亞漢學研究》第6號(2016年4月)
羅雅純:〈論戴震「絜情」-從儒簡「貴情」談起兼以對比西方情感論德性倫理學之「同情」、「移情」〉,《東吳中文學報》第34期(2017年11月)
羅雅純:〈從歌絲嘉「道德規範根源論」探析戴震哲學型態〉,《淡江中文學報》第37期(2017年12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