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7201408502100
DOI 10.6846/TKU.2014.00479
論文名稱(中文) 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唐詩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or Tang Poetry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鍾雅君
研究生(英文) Ya-Chun Chung
學號 70074023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8
論文頁數 15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雅萍
委員 - 張瓊穗
委員 - 沈慶珩
關鍵字(中) 資訊融入
合作學習
唐詩
關鍵字(英) Tang Poetry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國中國文教學策略的行動研究。因應廿一世紀終生學習的概念,並解決教師教學上的困境,本研究將依據國中七年級國文科「唐詩」課程內容,實施二個月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嘗試在國中國文唐詩課程中結合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策略,發展相關課程教案、表單以供日後相關老師與研究作為參考。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策略之唐詩課程教學設計,有別傳統教學方式,學生學到了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提升了國中七年級學生學習態度。
二、學生透過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策略建構知識,提升了七年級學生學習唐詩的學習成就。
三、藉由資訊融入協作學習策略的行動研究,促進教師的個人教學省思,教師對使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策略的掌控更加成熟,教學也更加多元化。
本研究進一步對於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應用建議,希望研究結果能提供相關研究投入與國語文教育教學應用實務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s an action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cours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s. In response to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as well as for solving the teaching dilemmas of teacher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Chinese 'Tang Poetry' curriculu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eventh grader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corporat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ang Poetry cours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o develop relevantteaching plans and charts for related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as the future reference.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employing the strategy of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ang Poetry teaching can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another method to solve problems, and can also improve the learning attitud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eventh graders.
Secondly, through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tudents can construct their knowledge bases, and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s can be also enhanced.
Thirdly, via the action research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achers’ personal self-reflections on teaching can be motivated; teachers are able to be more familiar with the control over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their teaching would be more with diversity.
This study furth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and I hope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es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定義與理論基礎	13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	22
第三節 唐詩教學	35
第四節 國語文教學輔以合作學習之相關研究	44
第五節 學習態度的涵義	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0
第二節 研究對象、研究者與場域	62
第三節 教學設計	6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9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研究工具	71
第六節 資料處理	7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78
第一節 學生接受本教學策略後的學習態度狀況	78
第二節 學生接受本教學策略後的學習成就狀況	91
第三節 教師個人教學省思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結論	112
第二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7
附錄一	教案	128
附錄二	教師教學札記	138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39
附錄四	小組課堂紀錄表	140
附錄五	報告發表互評紀錄單	141
附錄六	唐詩學習單一	142
附錄七	唐詩學習單二	146
附錄八	唐詩學習單三	148
附錄九	學習成就測驗學習單	150
附錄十	學校日教師教學計畫書暨家長同意說明	155

表目錄
表2-2-1 資訊融入教學的定義整理	23
表2-2-2 資訊融入教學的模式	31
表2-4-1 高中國中小階段施行合作學習策略相關研究整理	44
表2-4-2 合作學習融入國語文以「學習階段」作劃分	53
表2-4-3 合作學習融入國語文以「資訊融入」作劃分	53
表2-4-4 合作學習融入國語文以「研究方法」作劃分	53
表2-5-1 學習態度定義表	55
表2-5-2 學習態度的內涵觀點	58
表3-2-1 本研究實施班級的性別人數分配	62
表3-3-1 唐詩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	66
表3-5-1 待答問題與研究工具對照	75
表3-6-1 研究工具資料編碼表	77
表4-1-1 運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策略後,學生較喜歡的上課教學方式調查表	79
表4-1-2 學生喜歡「合作學習」的原因	80
表4-1-3 學生喜歡「資訊融入」的原因	80
表4-1-4 學生喜歡「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的原因	80
表4-1-5 學生喜歡「傳統講述教學」的原因	81
表4-1-6 訪談學生:面對問題時,是否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84
表4-1-7 訪談學生:面對問題時,是否會找同學一起解決	85
表4-1-8 訪談學生:面對問題時,是否學到會利用電腦網路搜尋資料	86
表4-1-9 訪談學生:利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七年級國文唐詩教學,是否更清楚唐詩的分類	87
表4-1-10訪談學生:利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七年級國文唐詩教學,是否更清楚唐詩的格律	88
表4-1-11訪談學生:利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七年級國文唐詩教學,是否更清楚唐詩中的四季分類	88
表4-2-1 前後測成績表現差異比較表	91
表4-2-2 前後測成績表現進步情形比較表(進步人數共26人)	92
表4-2-3 前後測成績表現退步情形比較表(退步人數共3人)	92
表4-2-4 報告發表互評紀錄單 你最喜歡哪一組的作品 (他有那些優點?缺點?)	100
表4-2-5 報告發表互評紀錄單 你覺得你們這組優於其他組別的地方是?	100
表4-3-1 小組課堂紀錄表 小組合作學習歷程記錄	103
表4-3-2 小組課堂紀錄表 小組合作學習歷程記錄	104
表4-3-3 小組課堂紀錄表 小組合作學習歷程記錄	106


 
圖目錄
圖2-1-1 Shah(2008)合作膠囊理論	17
圖3-1-1 研究架構圖	61
圖3-2-1 行動研究教學場所圖	64
圖3-2-2 行動研究教學場所	64
圖3-4-1 研究實施程序流程圖	70
圖4-1-1學生較喜歡的上課教學方式百分比圖	79
圖4-1-2 學生運用資訊作合作學習	81
圖4-1-3 學生於學習單中的反饋(單一S07-20140211)	82
圖4-1-4 學生於學習單中的反饋(單二S13-20140213)	82
圖4-1-5 學生於學習單中的反饋(單二S31-20140213)	83
圖4-1-6 學生於學習單中的反饋(單一S38-20140211)	83
圖4-1-7 教師用電子白板上課,以圖表呈現唐詩格律	89
圖4-1-8 學生可從電子白板或桌上群組電腦觀看教師上課重點	89
圖4-1-9 學生分組完成學習單後做成簡報,教師隨機抽出各組中的成員上台報告	89
圖4-2-1 前後測成績表現差異比較比例圖	91
圖4-2-2 前後測成績表現進步情形比較圖	92
圖4-2-3 前後測成績表現退步情形比較圖	93
圖4-2-4 學生於分組後完成的學習單(單一S38-20140211)	94
圖4-2-5 學生於分組後完成的學習單(單一S17-20140211)	94
圖4-2-6 學生於分組後完成的學習單(單一S30-20140211)	94
圖4-2-7 學生於分組後完成的學習單(單一S33-20140211)	95
圖4-2-8 學生於分組後完成的學習單(單一S09-20140211)	95
圖4-2-9 學生於分組後完成的學習單(單一S32-20140211)	95
圖4-2-10學生於完成學習單後,共同製作簡報,準備報告	96
圖4-2-11各組準備好簡報,由教師隨機抽點成員上台報告	97
圖4-2-12各組完成報告後,學生寫下報告發表互評紀錄單1	98
圖4-2-13各組完成報告後,學生寫下報告發表互評紀錄單2	99
圖4-3-1 教師教學札記	104
圖4-3-2 合作學習時部分同學出現參與度低的狀況	106
圖4-3-3 師生互動討論情形	10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亓婷婷(1998)。當前台灣語文教育的隱憂。中國語文,487,7-15。
尤信雄(1990)創造性唐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創造力和學習動機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尹玫君(2003)。自教育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初等教育學報,16,29-64 。
王千倖(2010)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推廣政策之敘說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1),31-56 
王月青(2011)。自我發問教學策略結合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金國(1998):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金國(2007)。創新教學~在爭議中尋求共識之小組論辯法。教育研究月刊,161 期,133-139
王亭茵(2001)。師範院校生應用合作學習於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王美香(2011)。影響國小女性資深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視角下的高級女小學教師實施技術集成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研究所,宜蘭縣。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 (2009)。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王財貴(1995)。國小實施「讀經」教育之理論、實務、及疑難之解答。國教輔導,34(5),51-62。
王碧惠(2007)。合作學習對國小自閉症兒童合作技巧之成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古鈞元、吳正元(2000)。利用資訊科技輔助地理科教學—以認識臺灣地理篇為例。資訊教育,80,41-48。
石啟瑶(2004)。思考寓言的智慧。多媒體古文學教育研習。
亦耕(1981)。諷誦涵泳與語文教育。中央日報,1981.2.10,21版。
朱曉萍(2011)。運用合作學習法進行看圖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朱璟淳(2011)。電腦支援合作學習融入國小閱讀理解之研究—以說明文體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市:天下雜誌,81-91。
何榮桂 (2002)。台灣資訊教育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8-29。,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俊賢(2009)。國小學童應用協同創作平台進行網路合作學習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台北縣。
吳清宜(2005)。屏東師範學院學生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宋健行(2001)。傳統啟蒙教材的鄉土教育意涵--以「千金譜」與「臺灣三字經」為例 。國教輔導,45-48。
宋曜廷、侯惠澤、張國恩(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反思台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1,31-62。
岐思明(1997)。略論唐詩的意境美。北京市:新聞出版交流期刊, 02, 64。
杜松柏(1998)。詩與詩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沈麗蓉(2006)。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作文教學對國小作文低成就學生寫作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周立勳(1992)。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周佳樺(2006)。中小學國語文教學的困境。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6,135-151。 
林秀娟(2009)。故事結構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林佩璇(1991)。合作學習的實施(上)。研習資訊,8(5),29-34。
林佩璇(2000)。合作學習。載於洪志成等著。教學原理 (241-266)。高雄: 麗文。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50。
林保男(2009)。概念構圖教學結合合作學習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林紀慧、許宛琪(2007)。網路學習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以國一「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8,227-248。
林珮蓉(2011)。學生的學習態度、自尊、專注力、教師教學行為與解決問題能力之相關研究--以高職餐旅群之專題製作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惠玲(2010)。國小五年級修辭教學教材研發及合作學習法應用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台中市。
林嘉雯(2004)。合作學習在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應用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縣。
林慶宗 (2005) 。小組合作學習和擬題在資訊融入數學學習之探究(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縣。
林憶芝(2009)。澎湖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20-27。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10。
姚如芬(1993)。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文玲(2006)。教師導入數位化教學之理論模式。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6),30-36。
施佳慧(2009)。高中國文教學之合作學習研究-以討論教學及提問策略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彰化市。
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柯正峰(1989)。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昔枚(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國語學習成就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柳松柏(1998)兒女唱唐詩。臺北市:新景電影事業有限公司有聲出版部。
洪志成(2000)。教學原理,241-258。高雄市:麗文。
胡菁萍(2004)。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唐介華(2004)。國小教師之教學效能及電腦焦慮與其實施資訊融入教學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台北:心理。
徐世寬、林佩貞(2003)。反省與回顧台灣政府近年來在電腦融入教學上的投資與努力。教學科技與媒體,66,60-71。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行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徐新逸、林燕珍(2004)。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1),175-203。
高蓉蓉(2007)。基於網路協作學習方式的探討(碩士論文)。西安陝西師範大學,西安陝西。
崔夢萍 (200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
張正仁(2004)。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與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張芳全(1997)。教學法的新典範—合作學習。國教月刊,44(3.4),7-16。
張金淑(2005)。合作學習之理念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1,45-60。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基成、王秋錳(2008)。台北市高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影響因素。教育實踐與研究,21(1),97-132。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教育部(1998)。「發展小班教學精神」之規畫教育實踐與研究。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之每週節次預估。2005年5月26日。取自http://content.edu.tw/primary/society/ks_ck/nine/study/s3.htm 
教育部(2001)。中小學網路學習推動現況。2005 年4 月20 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1849001/ii7205/dp/overviews/school_init.htm
教育部(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一)資訊教育。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
曹美惠(2009)。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許麗霞(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郭吉模(2004)。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28,86-95。
郭淑華(2012)。新北市高職學校商業經營科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玉明(1997)。小學古詩教學之管見。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01,71。
陳妙玄(2007)。唐詩在國小語文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秀蘭(2007)。合作學習對二年級學童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明發(2002)。國小五年級讀寫結合修辭技巧合作學習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陳健一(2003)。陪兒童讀唐詩。上善人文基金會兒童經典教育教材。
陳雲珠(2005)。合作學習寫作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寫作表現及態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黃文吉(2003)。詞學資料的檢索與利用。國文天地,212,21-27。
黃台珠等譯(2002)。Joel J.Mintzes等著。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人本建構取向觀點。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永武(1984)。詩與美。台北市:洪範書店。
黃思芸(2005)。高職學生國文科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郁婷(2009)。運用互動電子白板與小組合作學習策略輔助國小四年級語文領域摘寫課文大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培靑(2003)。九十二年大學學力測驗作文現象析探。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6):96-108。
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4,21~42。
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
廖昭永(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寫作創造力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劉世雄(2011)。臺灣不同城鄉地區國小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其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4(3),47-76。
劉晉豪(2006)。網路合作學習對六年級學童修辭能力的影響(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劉新華(2004)。關於我國當代中小學詩歌教學的思考(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市。
劉瑞芬(2006)。合作學習對國中生國語文閱讀及動機能力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劉錫麒(1993)。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麗莉(2006)。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二年級學生國語文造詞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克容(1998)。建構主義對教育改革的啟示。課程與教學,1(3), 47-60。
蔡秀鷹(2009)。合作學習應用在融合班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蔡明昇(2011)。合作學習運用於國小六年級摘要策略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蔡玲婉(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語文教學,九年一貫課程教與學。臺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64–79。
蔡玲婉(2003)。談唐詩在華語文教學的運用。第三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527-533。 
蔡玲婉(2004)。國小唐詩教學探析。花蓮師院學報,18,141 - 158。
蔡振昆(2002) 。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鄭天豪(2000)。素質教育呼喚詩教。福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
鄭文輝(2006)。國中數學能力卡測驗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與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系班,宜蘭縣。
鄭寬亮(2006)。合作學習對弱勢學生影響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盧東華、高毓鎂(2005)。資訊融入教學之現況與展望-以臺北市國小教師為例。卓越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資訊科學系會議論文。
蕭維蒂(2006)。網路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造句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賴青蘭(2005)。合作學習對融合班級中視覺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及習癖動作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賴慧娟(2005)。國小視覺藝術合作學習中小組領導者角色之個案研究:透過六年級綜合媒材藝術課程之實施(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縣。
賴銳霞(2002) 。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謝文芳(2007)。合作學習在國小高年級綜合領域教學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謝慧綺(2003)。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實施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鍾鳳香(2004)。合作學習對國小兒童閱讀表現之影響(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韓珩(2002)。童讀經之唐詩教學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院,花蓮市。
顏永進(2002)。資訊科技融入語文學習領域。資訊與教育雜誌,88,47~55。
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 期。
顏錦雀(2006)。資訊融入資源班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因數單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0,32-40。
魏靖峰(2000)。創意教學國文篇。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4-205。
魏飴(1999)。戲劇鑑賞入門。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貳、英文部分

Bruffee, K.A. (1999). Collaborative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authority of knowledg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ufee, K. A. (1999). Collaborative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authority of knowledge (2nd ed). Baltimore, MA: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ho, J., Kwon, K., & Park, Y. (2007a).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using dual information sources.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22(3), 30–38.
Dewiyanti, S., Brand-Gruwel, S. & Jochems. W. (2007). Students experiences wit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asynchronous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 496-514.
Dillenbourg P. (1999). What do you mean by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 Dillenbourg (Ed), Collaborative-learning :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pp. 1-19). Oxford, UK : Elsevier.
Damon, W. (1984). Peer education: The untapped potential. Journal of Applied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 331-343.
Donald, L. J., & Deborah, D. L. (1999). Science: using the internet to support scientific thinking. Teaching with the Internet: Lessons from the classroom.
Foster, J. (2006).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retrieval. In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 Cronin Ed.), (Vol. 40, pp. 329-356). Medford, NJ: Information Today.
Garrison, D. R., Anderson, T., & Archer, W. (2001). Critical thinking, cognitive presence and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5(1), 7-23. 
Group 2009 Workshop. (2009).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behavior (CIB):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personal.psu.edu/sap246/CIBWorkshop.html
Harasim, L.(1989). Online education: A new domain. In R. Mason & T. Kaye (Eds.), Mindweave: Computers, communications, and distance education (pp. 50-62). Oxford: Pergamon Press.
Hertzum, M. (2008).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seeking: The combined activity of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collaborative ground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44(2).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a).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b).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omis, V., Avouris, N., & Fidas, C. (2002).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conceptmapping: Study of synchronous peer intera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Technologies, 7(2), 169-188.

Lazonder, A. W., Wilhelm, P., & Ootes, S. A. W. (2003). Using sentence openers to foster student interac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41, 291-308.
Lewin, K.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4), 34-46.
Neo, M. (2003). Developing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using a web-based desig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4), 462–473.
O'Donnell, A. M., & Dansereau, D. F. (1992). Scripted cooperation in student dyads: A method for analyzing and enhancing academic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n R. Hertz-Lazarowitz & N. Miller (Eds.), Interaction in cooperative groups: The theoretical anatomy of group learning (pp. 120-141). New York, NY, 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M Pilkington. (2001). Part II of the Special Issue on Analysing Educational Dialog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12(1), Special Issue, 1‐7. ISSN: 1560‐4292.
Roschelle, J., & Teasley, S. (1995).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d knowledge in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In C. O’Malley (Eds.),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p. 69–97).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Shah, C. (2008). Toward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seeking (CIS). Retrieved HYPERLINK "G:UsersUserAppDataRoamingMicrosoftWord20,"missions/tmpE1.pdf" http://workshops.fxpal.com/jcdl2008/submissions/tmpE1.pdf
Slavin, R. E. (1990).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48(2),71-82.
Slavin, R. E.(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2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Springer, L., Stanne, M. E., & Donovan, S. S. (1999). Effects of small-group learning on undergraduates in science,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 meta-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9(1), 21-51.
Ted Panitz (1996) , A Definition of Collaborative vs Cooperative Learning. Deliberations: 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ISSN 1363-6715  
Wang, M. (2010). Online collaboration and offlin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using asynchronous tools in blended learning.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6(6), 830-846.
Williams, R. (2000) ‘The Technology and the Society’, In J. T. Caldwell (Eds.), Electronic Medai and Technoculture (pp. 33-42).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ok, 25(4), 51–6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