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7201321282900
DOI 10.6846/TKU.2013.00475
論文名稱(中文) Scratch協作專題導向式學習之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Learning Attitude and Effectiveness by Using 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Scratch Learn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徐曉彤
研究生(英文) Hsiao-Tung Hsu
學號 70073035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21
論文頁數 17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雅萍(picasso@mail.tku.edu.tw)
委員 - 賴阿福(lai@tmue.edu.tw)
委員 - 陳慶帆(cfchen@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Scratch
協作學習
專題導向學習
關鍵字(英) Scratc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九年一貫的理念是希望學童能培養與人合作、主動探究、問題解決與運用資訊等能力。由此可知,未來教學不能只有單一教與學的過程,還要能透過多面相的學習、分享、發表與評量,來提升我國學童的資訊教育的學習力,研究者在進行Scratch教學時,發現學生對Scratch雖多興趣,但學生學習成效有很大的落差,研究者認為學生有問題時,多為教師協助處理,但課堂時間有限而學生的問題多元,教師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提問,因此研究者希望藉由協作專題導向學習,來提升學童Scratch的學習成效與態度。
本研究為準實驗研究,採用雙因子共變數分析,自變項為教學策略與Scratch程度或性別,依變項為實驗後成績。以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八個班20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上過七週的基礎教學後再進行實驗前測驗,教學策略為獨立專題導向學習與協作專題導向學習,並以實驗前的Scratch實作測驗成績將學生分為低、中與高分組,協作專題導向學習組依S型分組採協作學習,而獨立專題導向組採獨立學習。實驗前測驗內容為實作30秒小動畫成績與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前測,實驗後測驗內容實作電流集集棒成績與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後測。本研究以實驗前測驗為共變量,檢驗與實驗後測驗之差異。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在作品、作品說明書與整體學習成效的影響
(一)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在作品、作品說明書與整體學習成效均無明顯交互作用情形。
(二)在Scratch作品、作品說明書和整體學習成效上,以教學法而言,協作專題導向學習在三者的學習成效均優於獨立專題導向學習;以Scratch程度而言,低分組在三者的學習成效均優於中和高分組,但中高分組在三者的學習成效均無顯著差異。
二、教學法與性別在作品、作品說明書與整體學習成效的影響
(一)在Scratch作品說明書與整體的學習成效上,教學法與性別有交互作用情形。
(二)承上,對性別而言,男女生在作品說明書與整體的學習成效,協作專題導向學習在兩者的學習成效均優於獨立專題導向學習;對教學法而言,在協作專題導向學習中作品說明書與整體的學習成效,男生優於女生;在獨立專題導向學習中作品說明書與整體的學習成效,男女生學習成效無明顯差異。
(三)在Scratch作品學習成效上,教學法與性別無交互作用情形。
(四)承上,以教學法而言,協作專題導向學習在Scratch作品學習成效優於獨立專題導向學習;以性別而言,男生在Scratch作品學習成效優於女生
三、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在學習態度的影響
(一)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均無明顯交互作用情形。
(二)在整體學習態度、合作向度與信心向度,以教學法來說,協作專題導向學習優於獨立專題導向學習。
四、教學法與性別在學習態度的影響
(一)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均無明顯交互作用情形。
(二)在整體學習態度、合作向度與信心向度,以教學法來說,協作專題導向學習優於獨立專題導向學習。
英文摘要
The present study aims at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using 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strategies, teaching scratch or gender.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in the study. The participants were 209 sixth- grade students from eight classes in a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 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CPBL), and independent project-based learning (IPBL).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cratch pre-test, each group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groups of three levels - high, medium, and low. The group of CPBL worked together heterogeneously, and the group of IPBL worked independently.  The purpose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ategies and competence of scratch among students after seven weeks of basic scratch learning.

  The research tool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scratch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The study used a nonequivalent pre and post-test design. In the pre-test of scratch achievement group, students’ work of 30-second animations, and Scratch pre-test of attitude scale were used as the covariates; in the post-test, students’ work of the Incredible Maze from the same group, and Scratch post-test of attitude scale were used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for two-way ANCOVA.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below.

The effects of strategies of scratch achievement are:
1.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scratch levels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1.1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strategies and scratch achievement.
1.2 The performance of CPBL group was better than IPBL group.
1.3 The performance of low achieve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high and medium groups.
2.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gender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2.1 In scratch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scratch presentations, there was interrelate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eaching methods and gender.
2.2 In terms of gender, both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in CPBL than in IPBL. With regard to teaching methods, male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female students in CPBL.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PBL.
2.3 In terms of scratch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methods and gender.
2.4 With regard to teaching methods, CPBL was better than IPBL; boys were better than girls.
3.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scratch levels on learning attitudes
3.1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methods and scratch levels.
3.2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CPBL was better than IPBL i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cooperation, and confidence.
4.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gender on learning attitudes
4.1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methods and scratch levels.
4.2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CPBL was better than IPBL i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cooperation, and confide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致 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目 錄	vi
表 目 錄	viii
圖 目 錄	x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疑	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協作學習	11
第二節 專題導向學習	18
第三節 Scratch程式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教學設計	44
第五節 研究流程	51
第六節 資料處理方式	56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59
第一節 教學法和Scratch程度對Scratch學習成效的影響	59
第二節 教學法和性別對Scratch學習成效的影響	74
第三節 教學法和Scratch程度對Scratch學習態度的影響	94
第四節 教學法和性別對Scratch學習態度的影響	112
第五節 量化資料總整理	129
第六節 質性結果與討論	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結論	143
第二節 建議	147
參考文獻	149
附錄一  同意書	157
附錄二  前測作品說明書	158
附錄三  後測作品說明書	159
附錄四  訪談大綱	160
附錄五  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	161
附錄六  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分向表	163
附錄七  協作專題組學習單	164
附錄八  獨立專題組學習單	168
附件九  學生發問問題次數記錄表	171

 
表 目 錄
表2–1–1協作學習與合作學習差異比較	12
表2–1–2 Milson溝通模式類型	14
表2–1–3電腦支援協作學習在中小學的相關研究	16
表2–2–1專題導向學習教學流程之整理	20
表2–3–1國內小學Scratch學習成效相關研究成果整理	29
表2–3–2國內小學Scratch學習態度相關研究成果整理	31
表2–3–3國內小學Scratch教學和性別相關研究成果整理	33
表3–1–1實驗變項項目整理表	37
表3–1–2實驗設計模式	37
表3–2–1各組男女生人數表	38
表3–3–1 Scratch實作測驗(一)、(二)作品評分標準	40
表3–3–2 Scratch實作測驗(一)、(二)作品說明書評分標準	41
表3–3–3實作測驗的Kendall和諧係數	41
表3–3–4訪談記錄編碼表	42
表3–4–1 Scratch教學設計	45
表3–5–1 Scratch課程內容       53
表3–5–2實驗處理分項說明表	54
表4–1–1各種教學法中不同Scratch程度學生實作測驗(一)、(二)之描述性統計	60
表4–1–2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實作測驗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60
表4–1–3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學習成效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1
表4–1–4不同教學法對Scratch實作測驗(二)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差統整表	61
表4–1–5不同Scratch程度對Scratch實作測驗(二)調整後平均數與標準誤差統整表	62
表4–1–6不同Scratch程度對Scratch實作測驗(二)之事後多重考驗	62
表4–1–7各種教學法中不同Scratch程度學生Scratch作品(一)、(二)成績之描述性統計	63
表4–1–8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作品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64
表4–1–9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作品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4–1–10不同教學法對Scratch作品(二)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差統整表	65
表4–1–11不同Scratch程度對Scratch作品(二)調整後平均數與標準誤差統整
表		65 
表4–1–12不同Scratch程度對Scratch作品(二)之事後多重考驗	66
表4–1–13各種教學法中不同Scratch程度學生Scratch作品說明書(一)、(二)之描述性統計	67
表4–1–14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作品說明書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67
表4–1–15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作品說明書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1–16不同教學法對Scratch作品(二)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差統整表	68
表4–1–17不同Scratch程度對Scratch作品說明書(二)調整後平均數與標準誤差統整表	69
表4–1–18不同Scratch程度對Scratch作品說明書(二)之事後多重考驗	69
表4–1–19學習成效中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交互作用	70
表4–1–20 Scratch學習成效中教學法因子與Scratch程度因子之主要效果考驗情形	70
表4–1–21各種教學法中各Scratch程度的Scratch實作測驗(一)、(二)成績t檢定相關整理	72
表4–2–1各種教學法中不同性別對Scratch實作測驗(一)、(二)之描述性統計	74
表4–2–2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實作測驗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75
表4–2–3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學習成效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5
表4–2–4性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男生組之敘述性統計	76
表4–2–5性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男生組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6
表4–2–6性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男生組調整後平均數	76
表4–2–7性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女生組之敘述性統計	77
表4–2–8性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女生組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2–9性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女生組調整後平均數	78
表4–2–10教學法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獨立專題導向學習組之敘述性統計	78
表4–2–11教學法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獨立專題導向學習組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9
表4–2–12教學法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協作專題導向學習組之敘述性統計	79
表4–2–13教學法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協作專題導向學習組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9
表4–2–14教學法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協作專題導向學習組之調整後平均數	80
表4–2–15各種教學法中各性別對Scratch作品(一)、(二)成績之描述性統計	81
表4–2–16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作品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81
表4–2–17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作品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2
表4–2–18不同教學法對Scratch作品(二)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差統整表	82
表4–2–19不同性別對Scratch作品(二)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差統整表	83
表4–2–20各種教學法中學生性別對Scratch作品說明書(一)、(二)成績之描述性統計	84
表4–2–21 Scratch作品說明書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84
表4–2–22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作品說明書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2–23性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男生組之敘述性統計	85
表4–2–24性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男生組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4–2–25性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男生組調整後平均數	86
表4–2–26性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女生組之敘述性統計	87
表4–2–27性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女生組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4–2–28性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女生組調整後平均數	87
表4–2–29教學法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獨立專題導向學習組之敘述性統計	88
表4–2–30教學法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獨立專題導向學習組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4–2–31教學法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協作專題導向學習組之敘述性統計	89
表4–2–32教學法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協作專題導向學習組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2–33教學法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協作專題導向學習組之調整後平均數	89
表4–2–34學習成效中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交互作用	90
表4–2–35 Scratch學習成效中教學法因子與性別因子之單純主要效果考驗情形	90
表4–2–36 Scratch作品中教學法因子與性別因子之主要效果考驗情形	90
表4–2–37各種教學法中各性別的Scratch實作測驗(一)、(二)成績t檢定相關整理	92
表4–3–1各種教學法中不同Scratch程度對學習態度問卷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94
表4–3–2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學習態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95
表4–3–3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學習態度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5
表4–3–4不同教學法對Scratch學習態度後測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差統整表	96
表4–3–5各種教學法中不同Scratch程度在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滿意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97
表4–3–6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滿意向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97
表4–3–7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滿意向度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4–3–8各種教學法中不同Scratch程度在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興趣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99
表4–3–9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興趣向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99
表4–3–10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興趣向度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4–3–11各種教學法中不同Scratch程度在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實用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101
表4–3–12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實用向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01
表4–3–13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實用向度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2
表4–3–14各種教學法中不同Scratch程度對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合作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103
表4-3-15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合作向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03
表4–3–16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合作向度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4
表4–3–17不同教學法對Scratch合作向度後測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差統整表	104
表4–3–18各種教學法中不同Scratch程度對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信心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105
表4–3–19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信心向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06
表4–3–20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對Scratch信心向度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4–3–21不同教學法對Scratch信心向度後測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差統整表	107
表4–3–22學習態度中教學法與Scratch程度交互作用	107
表4–3–23學習態度中教學法因子與Scratch程度因子之主要效果考驗情形	108
表4–3–24各種教學法中各Scratch程度的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前後測成績t檢定相關整理	109
表4–4–1各種教學法中不同性別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112
表4–4–2 Scratch學習態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13
表4–4–3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學習態度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3
表4–4–4不同教學法對Scratch學習態度後測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差統整表	114
表4–4–5各種教學法中不同性別在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滿意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115
表4–4–6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滿意向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15
表4–4–7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滿意向度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4–4–8各種教學法中不同性別在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興趣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117
表4–4–9興趣向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17
表4–4–10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興趣向度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8
表4–4–11各種教學法中不同性別在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實用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118
表4–4–12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實用向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19
表4–4–13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實用向度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9
表4–4–14各種教學法中不同性別對Scratch合作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120
表4–4–15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合作向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21
表4–4–16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合作向度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21
表4–4–17不同教學法對Scratch合作向度後測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差統整表	122
表4–4–18各種教學法中不同性別對Scratch信心向度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	122
表4–4–19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信心向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23
表4–4–20教學法與性別對Scratch信心向度之二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24
表4–4–21不同教學法對Scratch信心向度後測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差統整表	124
表4–4–22學習態度中教學法與性別交互作用	125
表4–4–23學習態度中教學法因子與性別因子之主要效果考驗情形	125
表4–4–24各種教學法中各性別的Scratch學習態度問卷前後測成績t檢定相關整理	126
表4–5–1 Scratch學習成效與態度t檢定總整理	129
表4–5–2 Scratch學習成效與態度各成績平均數總整理	130
表4–5–3教學法和Scratch程度或性別在Scratch學習成效和態度之交互作用總整理	131
表4–5–4教學法和Scratch程度在Scratch學習成效和態度之主要效果總整理	131
表4–5–5教學法和性別在Scratch學習成效和態度之主要效果總整理	132
表4–5–6 Scratch學習成效中教學法因子與性別因子之單純主要效果考驗之整理	132
表4–6–1獨立專題導向學習組學生發問類型與次數整理表	134
表4–6–2協作專題導向學習組學生發問類型與次數整理表	135

 
圖 目 錄
圖2–3–1 Scratch操作介面	25
圖2–3–2我的第一個小程式	26
圖2–3–3 Scratch基本指令(一)	27
圖2–3–4 Scratch基本指令(二)	27
圖2–3–5圖片素材庫	28
圖2–3–6聲音素材庫	28
圖2–3–7範例素材庫	29
圖3–1–1研究架構圖	35
圖3–4–1 Scratch教學網	49
圖3–4–2 Scratch回饋網頁	50
圖3–5–1實施流程圖	55
圖4–6–1協作專題導向學習組中分組女同學的三十秒小動畫作品	139
圖4–6–2三十秒小動畫小貓與蝙蝠所使用的指令	139
圖4–6–3協作專題導向學習組中分組女同學的電流急急棒的作品	140
圖4–6–4各角色所使用的指令	140
圖4–6–5電流急急棒的背景	14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仇永善(2009)。國小六年級學生在Logo環境中學習多邊形概念之研究。甯自強(主持人),科技工具之數學學習。2009年第一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王仁宏(2006)。專題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社會領域學習效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全興(2008)。學習者中心教學環境之課程行動研究─以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5,109-136。
王博賢(2010)。知識翻新教學對小學生科學探究活動與科學合作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中華民國資訊學會,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1頁;13頁)。臺北市:教育部。
方婷妮,(2006)。不同入學背景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策略對專業科目學業成就之影響-以二年制工業設計系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王曉璿、王麒富、林建伸(2009)。應用直觀式Scratch軟體輔助國小學童問題解決合作學習教學設計初探。GCCCE2009第十三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
李宣俞(2005)。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畇龍(2007)。引導合作學習對於國小學童學習Logo程式設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俊霖(2012)。運用程式模組輔助國小學童Scratch程式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何美秀(2010)。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國小Scratch程式設計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昱穎、張智凱、劉寶鈞(2010)。程式設計課程之學習焦慮降低與學習動機維持—以Scratch為補救教學工具。數位學習科技期刊,2-1,11-32。
何素華(1996)。國小普通班和啟智班兒童合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台北:文景。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邱瓊慧、陳煥彬、魏來成、胡馨文、喬祺、李建樹(1998):網路合作概念構圖系統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7-2511-S-024-007-ICL)。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邱瀞瑩(2011)。PBL模式應用於綜合高中「英文閱讀與寫作」科目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鐵雄、洪碧霞(2001)。國小學生網路支援合作式專題學習經營。學生與家長研習會學生學習成果發表手冊,7-11。
周文忠、李俊霖(2012)。Scratch教學程式模組設計初探。2012數位內容與虛擬學習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周天賜(譯)(2003)。問題引導學習PBL。(原作者:Robert Delisle)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7)。
林秋斌、蘇怡慈、李美萱(2012)。電腦輔助合作學習於分數概念教學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4(1),1-15。
林建仲、鄭宗文(2001)。合作式學習與問題解決-培養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網路合作學習。資訊與教育雜誌,85,55-62。
林政德,(2005)。電腦網路環境中實施合作學習對小六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裕雲(2002)。實施電腦LOGO程式設計教學對台灣國小學生解題能力之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靜萍(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 : 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臺北:心理。
洪瑋懋,(2008)。同步式電腦輔助合作學習對中文多義字學習成效與學後保留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手冊(14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29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4頁)。臺北市:教育部。
袁磊,黃道鳴(2004)。CSCL環境中的社會交互。現代教育技術,4(14),46-49。
徐新逸(1998)。情境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的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報,36(1),30-52。
徐龍政(1995)。LOGO作為國小資訊課程初學者語言之適用性研究。臺東師院學報,6,187-208。
陳沅,黃方鳴,洪碧霞(2001)。數學合作式專題學習的評量設計與應用。華人社會心理與教育測驗研討會。
陳彤萱(2011)。專題式程式設計教學對國小學童問題解決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經燁(2011)。國小學童親子共學Scratch程式設計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文奇(2009)。視覺化程式設計對國小兒童高層次思考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東華。
張素芬(2010)。國小資訊教育實施Scratch軟體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國恩(2008)。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取自http://enjoy.phy.ntnu.edu.tw/mod/resource/view.php?id=12389
張曉瑜,(2009)。運用GS輔助國中英語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士豪(2011)。同儕教學法對國小學生學習Scratch程式設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柏立、鄒國益(1997)。專題製作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全華圖書。
曾聖鴻(2012)。圖像式思考策略教學應用於國小學生Scratch程式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珮瑛(2007)。國小學生對學校與民間視覺藝術課程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台中縣清水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佩芬(2006)。以LOGO程式語言探討國小聽障兒童平面幾何解題歷程的改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維基百科(2012a)。Scratch(程式語言)。2012年7月2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Scratch_(%E7%A8%8B%E5%BC%8F%E8%AA%9E%E8%A8%80)
維基百科(2012b)。Logo語言。2012年7月25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Logo语言
鄒慧英(2000)。專題學習的概念介紹與評量設計(35–52)頁。新世紀優質學習的經營研討會論文集。台南:臺南師範學院。
鄒慧英(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原則談專題學習,載於洪碧霞(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新思維,130-164。臺南:翰林。
葉德蘭(2008)。如何經營經采的分組學習。取自http://140.116.203.51/tlcenter/%E6%95%99%E5%AD%B8%E5%8A%A9%E7%90%86%E7%A0%94%E7%BF%92%E7%87%9F/97.12.05(97%E5%AD%B8%E5%B9%B4%E5%BA%A6%E7%AC%AC%E5%9B%9B%E6%AC%A1%E6%95%99%E5%AD%B8%E5%8A%A9%E7%90%86%E7%A0%94%E7%BF%92%E7%87%9F)/4.%E8%91%89%E5%BE%B7%E8%98%AD(1)-%E5%A6%82%E4%BD%95%E7%B6%93%E7%87%9F%E7%B2%BE%E5%BD%A9%E7%9A%84%E5%88%86%E7%B5%84%E5%AD%B8%E7%BF%92.pdf
楊建民﹙2010﹚。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小Scratch程式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楊書銘(2008)。兒童Scratch程式設計課程之開發與研究。臺北市97年度資訊教育人員國際交流參訪團教師論壇作品集。取自http://cmtsai.tmue.edu.tw/cmtsai/981Assessment/%E8%94%A1%E4%BF%8A%E6%98%8E%E7%99%BC%E8%A1%A8%E6%96%87%E7%AB%A0/16_%E5%85%92%E7%AB%A5Scratch%E7%A8%8B%E5%BC%8F%E8%A8%AD%E8%A8%88%E8%AA%B2%E7%A8%8B%E4%B9%8B%E9%96%8B%E7%99%BC%E8%88%87%E7%A0%94%E7%A9%B6.pdf
楊書銘(2007)。Scratch程式設計對六年級學童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晰勛(2000)。中文程式語言CLogo融入電腦與數學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楊肅健(2011)。GS-based電腦輔助同步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董庭豪,(2009)。透過電腦輔助合作學習活動增進國小學童數學估算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趙貞怡、劉傳璽(2004)。結構性Logo環境對國小學童在角/旋轉認知及解決問題策略之影響。教育研究資訊,12﹙12﹚61-93。
趙建華(2009)。CSCL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中國電化教育,2009,7-14,取自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47/CSCL%E7%A0%94%E7%A9%B6%E7%9A%84%E7%8E%B0%E7%8A%B6%E5%8F%8A%E5%8F%91%E5%B1%95%E8%B6%8B%E5%8A%BF.pdf。
蔡孟憲(2010)。Scratch程式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幾何概念及邏輯推理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世雄(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劉淑芬(2008)。同儕配對與親子配對在國小學童學習Logo程式設計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晉豪,(2006)。網路合作學習對六年級學童修辭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賴明宏(2010)。Scratch程式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邏輯推理能力與科學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健二(2004)。兒童視覺化中文程式語言之開發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韓君尹(2010),探討CSCL環境之協同寫作對學習成效影響—以國中作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蕭信輝(2010)。Scratch程式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問題解決能力及後設認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豐佳燕、陳明溥﹙2008﹚國小學生學習電腦程式之研究-以Stagecast Creator創作遊戲為例。GCCCE2009第十三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取自http://219.142.121.14:8801/lunwen/files/Papers/papergccce/82.pdf
顏晴榮、許宏彰(2006)。小六學童運用LOGO程式繪圖思維歷程之研究,2006年教育與科技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簡幸如、劉旨峰(2009)。專題導向數位遊戲製作教學模式之個案探討。2009年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5(2),113-130。取自http://journal.dyu.edu.tw/dyujo/document/hssjournal/h05-2-113-130.pdf
簡楚瑛(2001)。方案課程之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鐘樹椽、程璟滋(2005)資訊科技應用於數學科教學之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2),249-266。

 
英文部分
Baldwin, L. P., & Kuljis, J. (2000).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gramming.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12,from http://hrcak.srce.hr/cit_ojs/index.php/CIT/article/download/1430/1134
Barker, G., Lao, A. C., Reynolds, B. L., & Wu, F. (2008, October). Learning Efficiencies Using Multi-Agent Based Game Simul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CCE, Taipei, Taiwan. Abstract Retrieved July 16, 2012 from http://www.apsce.net/icce2008/contents/proceeding_0737.pdf
Barros, B., Verdejo, M. F., Read, T., & Mizoguchi, R. (2002). Applications of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ont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Mexic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p. 301-310, 2002. from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9.1663&rep=rep1&type=pdf
Bouhuijs, P.A.J., Perrenet, J.C., & Smits, J.G.M.M. (2000). The Suitabilit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5(3), 345-358.
Brown, Q., Fontecchio, A., Fromm, E., Garbarine, E., Kusic, D., & Mongan, W. (2008).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as a vehicle for problem solving: Scratch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in the middle years classroom. Proceeding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8(ASEE 2008). Pittsburgh, PA, June 22-25, 2008.
Brusilovsky, P., Calabrese, E., Hvorecky, J., Kouchnirenko, A., and Miller, P. (1997) Mini-languages: A Way to Learn Programming Principles.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 (1). Retrieved July 12, 2012,from http://www.contrib.andrew.cmu.edu/~plb/papers/minilang.html
Claessen, H. F. A. & Boshuizen, H. P. A. (1985). Recall of Medical Information by students and Doctors. Medical Education, 19, 61-67
Dillenbourg, P. (1999). What do you mean by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 Dillenbourg (Ed.),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pp. 1-16). Amsterdam, NL: Pergamon, Elsevier Science.
du Boulay, B., O'Shea, T. & Monk, J. (1981), The black box inside the glass box: Presenting computing concepts to no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14), 237-249.
Fleming D. S. (2000). A teacher’s guide to project-based learning. Charleston, WV: AEL, In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69734)
Godden, D. & Baddeley, A. D. (1975). Context dependent memory in two natural environmoents: On land and under water.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66, 325-331.
Harel, I., & Papert, S. (1991). Software design as a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I. Harel & S. Papert (Eds.), Constructionism (pp. 41-84). Norwood, NJ: Ablex.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3r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Jones, B.F., Rasmussen,C. M., & Moffitt, M. C.(1997). Real-life problem solving :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Koschmann, T., Stahl, G., Suthers, D.(2006)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Retrieved August 23, 2012,from http://gerrystahl.net/cscl/CSCL_English.pdf
Marx, R. W., Blumenfeld, P. C., Krajcik, J.S., & Soloway, E. (1997). Enacting project-base science.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7(4), 341-358. Retrieved August 31, 2012,from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2307/1001840?uid=3739216&uid=2129&uid=2&uid=70&uid=4&sid=21101329552021
Mayer, R. E., Dyck, J. L., & Vilberg, W. (1986). Learning to program and learningtothink:What’stheconnectio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9(7), 605-610.
Mayer, R. E., & Wittrock, R. C. (2006). Problem solving. In P. A. Alexander & P. H. Winne (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p. 287–304). Mahwah, NJ: Erlbaum.
Panitz, T. (1996). A Definition of Collaborative vs Cooperative Learning. Retrieved August 15, 2012,from http://www.londonmet.ac.uk/deliberations/collaborative-learning/panitz-paper.cfm
Roschelle, J. & Teasley S.D. (1995)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d knowledge in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In C.E. O'Malley (Ed),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p.69-197). Berlin: Springer-Verlag.
Siraj, S. (2005) Project-based Learning (PrBL): for Curriculum Enrichment: Malaysia Experien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5 Project-based Learning Conference, Taiwan.
Springer, L.,Stanne, M. E. & Donovan, S. S.(1999). Effects of small-group learning on undergraduates in science,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 meta-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9(1),24-51.
Thomas A. Angelo, K. Patricia,Cross(1993). 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s—A Handbook for College Teach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Thomas, J. W. (2000).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Retrieved July 12, 2012,from http://www.bobpearlman.org/BestPractices/PBL_Research.pdf
Thomas, J. W.,Mergendoller, J. R.,Michaelson, A.(1999).Project-based learning: A handbook for middle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Novato, CA:The 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ysavy, S. M., & Sales, G. C.(1991).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gnology Research, 39(2), 70-79.
Resnick, M., Maloney, J., Monroy-Hernandez, A., Rusk, N., Eastmond, E., Brennan, K., Millner, A., Rosenbaum, E., Silver, J., Silverman, B., & Kafai, Y. (2009).Scratch: Programming for All.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 52, no. 11, pp. 60-67. Retrieved August 29, 2012,from http://web.media.mit.edu/~mres/papers/Scratch-CACM-final.pdf
Webb, N (1989). Peer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in small grou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3(1), 21-3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