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7201315304500
DOI 10.6846/TKU.2013.00455
論文名稱(中文) 臺語流行歌曲社會關懷精神發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olicitude in Taiwan Pop Music.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劉兆恩
研究生(英文) Chao-en Liu
學號 69802002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9
論文頁數 17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顏崑陽
委員 - 臧汀生
委員 - 侯如綺
關鍵字(中) 臺語
流行歌曲
社會關懷
臺灣歌謠
臺語歌曲
關鍵字(英) Taiwanese language
popular music
social consciousness
Taiwanese music
Taiwanese lyric music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臺語流行歌曲對臺灣社會情況之反映。雖然此一議題歷來並不乏歌謠研究者提出,然而卻不能指出此一現象的發生根源以及發展流變。職是之故,本文採取歷時性研究角度切入,研究範圍橫跨1932年至2012年,試圖藉此揭明臺語流行歌曲社會關懷精神之發展。在時代分期上面,本文則分為日治時期、戰後戒嚴時期、解嚴後時期三大區塊。
    首先,日治時代揭示的是關懷精神的奠基期,其難能可貴之處即在臺語流行歌曲創生之初,便能發展出關懷社會的創作論及作品,為關懷精神傳統樹立了創作的指標與模範。
    及至戰後戒嚴時期,其主要的特色除了賡續日治以來傳統,更加入了「日本曲臺語歌」此一元素。雖然當時部分音樂人對此多有微詞,然而不能否認的是透過對「日本曲臺語歌」的再製,臺語歌曲仍然持續肩負反映社會之任務。
    另一方面,戒嚴時期國府對各項文藝的箝制也是此期的重要特色之一。透過文藝、語言、禁歌三大政策的推行,國府一方面發展各項利於統治之文藝,一方面亦壓迫各種不利其統治之文學,在這其中,臺語流行歌曲之社會關懷精神動輒觸當局之逆鱗,自是受到相當程度的打擊。
    這種種的困境,到了解嚴之後終於煙消雲散。解嚴後隨著言論自由的解放,以及「非主流音樂」的大暢與發展,臺語流行歌曲的關懷能量一次爆發,在此階段都能看見新一代的創作者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開拓。本文所列之各項書寫題材分類,即說明了當代創作者對社會關懷精神傳統的接續與創新。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mainly explores the reflection of the state of Taiwanese society through popular music sung in the Taiwanese language. While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music scholars who have proposed this topic over the years, the origin of this phenomena and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have yet to be clearly discerned. With this as its task, this paper takes a historical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scope of its research spanning from 1932 to 2012, and in doing so attempts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of a spirit of social concern in Taiwanese music. The historical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period, the post-war period of martial law, and post-martial law period.

Primarily, what is revealed in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period is the foundation of a spirit of concern. What makes this period so remarkable and valuable is that even at the early onset of Taiwanese popular music, these socially conscious works could be created, establishing standards and models for the tradition of this spirit of concern.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post-war period of martial law, in addition to continuing the tradition of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period, the element of ‘Japanese songs with Taiwanese lyrics’ was incorporated. While many musicians during the time expressed a degree of criticism toward this, it cannot be denied Taiwanese music was still able to continue to reflect society through its reproduction of ‘Japanese songs with Taiwanese lyrics.’ 

	Furthermore, the censorship of all realms of the arts by the govern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martial law is another feature of this time period. Through implementing policies directed at the arts, language, and banned songs, the government aided the development of arts that enhanced its authority and repressed all varieties of literature unfavorable to i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pirit of social concern in Taiwanese music was a constant nuisance to the authorities and subjected to a large-scale assault. 

	These sources of adversity began to fade away with the end of the period of martial law. The opening of language rights following the post-martial law period and the onset and development of ‘non-mainstream music,’ the capabilities of socially conscious Taiwanese music set off, and the concern of this new generation of musicians for social issues could be clearly observed. The categories of the writing themes listed in this paper illuminate the extens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tradition social concern by contemporary artis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臺語流行歌曲社會關懷精神發展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名詞界義	7
一、臺語	7
二、流行歌曲	9
三、社會關懷精神	10
第三節、研究方法	11
一、研究架構	11
二、研究方法	13
三、文本徵引	14
第四節、前行研究	14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19
第二章  臺語流行歌曲社會關懷精神的發軔	20
第一節、日治時代臺語流行歌曲發展概況	21
第二節、三〇年代臺語流行歌曲社會關懷精神的萌芽	24
第三節、社會關懷精神創作論的提出	34
小結	37
第三章  臺語流行歌曲寫實傳統的確立	39
第一節、現實關懷精神的延續──從一場論戰談起	40
第二節、現實關懷的寫作──寫實的臺語流行歌曲	46
第三節、日本曲臺語歌──臺語歌謠發展史上的一場「意外」	53
第四節、日本曲臺語歌與臺灣社會	58
第五節、臺語流行歌曲的衰退	67
小結	72
第四章   「大愛國時代」──戒嚴時期臺語歌曲的困境與挑戰	74
第一節、文藝政策的導引	75
第二節、查禁政策的取締	82
第三節、國語文政策的緊縮	90
第四節、「新民歌」──知識分子美學的臺語歌曲	96
小結	104
第五章   解嚴後臺語流行歌曲社會關懷精神群相	107
第一節、解嚴後臺語流行歌曲新貌	108
一、新臺語歌的誕生	108
二、從託喻到直陳──解嚴後社會關懷歌曲新貌	112
第二節、當代社會景象書寫	117
第三節、遊子與浪子之歌	124
第四節、狂飆下的遺珠──解嚴後臺語流行歌曲中的女性	131
第五節、臺灣主體意識的復位	138
第六節、鄉土與傳統的回望	148
小結	153
第六章  結論	155
參考書目	15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依時間先後排列)
一、專書
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陽明山莊印,1953年11月。
內政部編印,《查禁歌曲第一冊》,臺北:內政部,1971年7月。
潘兆賢編,《歌詞創作》,香港:幸福文化出版社,1974年5月初版。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78年4月初版。
臧汀生,《臺灣閩南語歌謠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5月初版。
王壽南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紀要》,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1	年7月,初版。
劉星,《中國流行歌曲源流》,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4年6月初版。
水晶,《流行歌曲滄桑記》,臺北:大地出版社,1985年2月初版。
簡上仁,《臺灣音樂之旅》,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8年6月初版。
張良澤,《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生涯》,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2月初	版。
尼爾‧艾勒等著,徐淑真譯:《音樂之旅》,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89年8	月初版。
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9月初版。
小野,《想要談同調》,臺北:皇冠文學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楊祖珺,《玫瑰盛開:楊祖珺十五年來時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9	月初版。
洪惟仁,《臺灣語言危機》,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張永鐘編,《20年代臺語老歌曲》,臺中市:立誼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5月初	版。
杜文靖,《大家來唱臺灣歌》,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初版。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8月初版。
楊澤編,《七零年代懺情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賈克‧阿達利著,宋素鳳、翁桂堂譯,《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臺北:時報	文化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文鶴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薛月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臺北:國史	館,1996年。
林衡道、盛清沂、王施琅、高樹潘等編,《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出版社,1996	年6月初版。
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向陽,《喧嘩、吟哦與嘆息──臺灣文學散論》,臺北縣:駱駝出版社,1996年	11月初版。
陳郁秀,《音樂臺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劉國煒,《老歌情未了─流行歌曲60年(1920~1980)》,臺北:華風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1997年5月初版。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	月初版。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	月初版。
莊永明,《臺灣歌謠追想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臺北縣:稻鄉	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
許南村編,《反對言偽而辯》,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8月初版。
路寒袖,《歌聲戀情》,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
陳高農編,《臺語卡拉OK》,臺南市:宗易出版社,2003年6月再版。
林志建編,《臺語成名歌曲第六集》,臺南市:宗易出版社,2005年4月再版。
黃裕元,《臺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臺北縣:向陽文化出版社,2005	年8月初版。
郭麗娟,《寶島歌聲之貳》,臺北:玉山社出版社,2005年8月初版。
林央敏編,《臺語詩一世紀》,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
莊永明,《臺灣歌謠我聽我唱我寫》,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
林金池編,《臺語成名歌曲第一集》,臺南市:宗易出版社,2006年5月再版。
臺北縣三重市公所編,《三重唱片業、戲院、影歌星史》,臺北縣:北縣三重市公	所,2007年1月初版。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
楊克隆,《臺灣歌謠欣賞》,臺北縣:新文京,2007年9月初版。
陳高農編,《臺語卡拉OK(三)》,臺南市:宗易出版社,2007年10月再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7年10月再版。
林志建編,《臺語成名歌曲第五集》,臺南市:宗易出版社,2007年11月再版。
林志建編,《臺語成名歌曲第七集》,臺南市:宗易出版社,2007年11月再版。
李坤城,《再見!禁忌的年代》,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7年11月初版。
鍾肇政,《鍾肇政口述歷史:「戰後臺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臺北:唐山書店,	2008年7月初版。
陳高農編,《臺語卡拉OK(二)》,臺南市:宗易出版社,2008年8月再版。
黃瑞祺編,《當代歐洲社會理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
范銘如,《眾裏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9月	二版。
黃文車,《日治時期臺灣閩南語歌謠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0月初	版。
鄭恆隆、郭麗娟:《臺灣歌謠臉譜》,臺北:玉山社,2009年3月初版。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群學出版社,2009年4月初	版。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臺北:麥	田出版,2009年08月初版。
林金池編,《臺語成名歌曲第二集》,臺南市:宗易出版社,2009年8月再版。
林志建編,《臺語成名歌曲第三集》,臺南市:宗易出版社,2009年8月再版。
林志建編,《臺語成名歌曲第四集》,臺南市:宗易出版社,2009年8月再版。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2009年10月初版。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初版。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北京:三聯出版社,2010年4月初版。
楊照,《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8月初版。
黃俊銘,《音樂的文化、政治與表演》,臺北:佳赫文化行銷有限公司,2010年9	月初版。
林金池編,《臺語懷念老歌精選》,臺南市:宗易出版社,2011年2月再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0月初版。
林志建、陳培寬編,《日語演歌曲譜第一集》,臺南:宗易出版社,2011年12月。
林金池編,《臺語早期懷念老歌》,臺南市:宗易出版社,2012年4月再版。
林金池編,《臺上臺下臺語懷念精選集》,臺南市,未著出版年月,智園出版社。
林金池編,《臺上臺下國語懷念精選集》,臺南市,未著出版年月,智園出版社。
二、期刊及報紙專文
(一)、期刊
陳炘,〈文學與識務〉,《臺灣青年》第1卷第1號,1920年7月。
甘文芳,〈實社會與文學〉,《臺灣青年》第3卷第3號,1921年9月。
未著撰人,〈宣言〉,《先發部隊》,創刊號,1934年7月,未標頁碼。
廖漢臣,〈新歌的創作要明白時代的課題〉,《先發部隊》,創刊號,1934年7月。
陳君玉,〈臺灣歌謠的展望〉,《先發部隊》,創刊號,1934年7月。
黃村城,〈談談南音〉,《臺北文物》,第三卷第2期,1954年8月。
陳君玉,〈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略〉,《臺北文物》第8卷第2期,1955年8月。
蔡振仁,〈對閩南語歌曲的展望〉,《廣播雜誌》第269期,1967年11月。
鄭植榮,〈從大眾文化的觀點談流行歌曲〉,《綜合月刊》第119期,1978年10	月。
陳豔秋,〈譜出臺灣女性堅貞純情、嬌媚的旋律──訪作曲家陳秋霖〉,《臺灣文	藝》第85期,1983年11月。
伍牧,〈流行音樂的探討〉,《音樂與音響》第127期,1984年1月。
江汛,〈從荒蕪到荒謬1945-88〉,《人間》第38期,1988年12月。
洪惟仁,〈臺灣的語言政策及語言問題──不當的語言政策引發語言問題〉,《臺	灣文藝》第5期,1989年6月。
簡上仁,〈走出「臺灣歌樂」的前途──以文學提昇臺灣歌謠的氣質〉,《臺語文	化》第118期,1989年7-8月。
王天昌,〈我國國語文教育的目標與演進〉,《教育資料集刊》第15期,1990年6	月。
翁嘉銘,〈臺灣歌樂的小溪流域:對非主流歌謠的觀察及其存在的意義〉,《聯合	文學》第7卷第6期,1991年4月。
向陽:〈青春與哀愁的筆記—從臺語歌謠的「悲情城市」中走出〉,《聯合文學》	第7卷第10期,1991年8月。
張釗維,〈流行歌謠詞曲作家大事記(初稿)〉,《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1991	年8月。
張大春,〈敢有歌吟動地哀於無聲處聽驚雷—查禁歌曲值得大驚小怪之處〉,《聯	合文學》第7卷第10期,1991年8月。
張小紅,〈紅男綠女:情歌、流行文化與性別顛覆〉,《聯合文學》第7卷第10	期,1991年8月。
翁嘉銘,〈詩的兄弟,文學的家族──談現代歌詞〉,《聯合文學》第7卷第6期,	1991年4月。
譚石,〈臺灣流行音樂的歷史方案──一個初步的觀察〉,《聯合文學》第7卷第	10期,1991年8月。
蔡明璋,〈臺語流行歌曲的社會印象的分析〉,《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第9期,1992	年5月。
許碧純,〈用生命做音樂的陳明章〉,《新觀念》第80期,1995年6月。
陳明章口述、江文瑜整理,〈從《戀戀風塵》到《戲夢人生》──陳明章談歌曲	創作〉,《中外文學》第25卷第2期,1996年7月。
江文瑜,〈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社會語言學分析〉,	《中外文學》第25卷第2期,1996年7月。
徐富美,〈從時代社會變遷看臺灣歌謠三大主題〉,《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1期,1998年7月。
黃瓊華,〈臺灣的語言政策〉,《臺灣文藝》第163/164期合刊,1998年8月。
楊克隆,〈三〇年代臺語流行歌曲所展現的被殖民經驗〉,《臺灣人文》第3號,	1999年6月。
徐玫玲,〈流行歌曲在臺灣──發展、反思和與社會變遷的交錯〉,《輔仁學誌人	文藝術之部》第27卷第5期,2001年7月。
林奇伯,〈從邊緣到主流──新臺語歌謠「嗆聲」〉,《光華》第27卷第5期,2002	年5月。
曾慧佳,〈流行歌曲中的一些社會現象〉,《近代中國》第151期,2002年10月。
張夢瑞,〈禁歌金曲話當年〉,《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期,2003年10月。
黃裕元,〈戰後臺語流行歌曲唱片的興衰(1945-1970)〉,《臺灣風物》54卷1期,	2004年3月。
徐玫玲,〈《亞細亞的孤兒》vs.《向前走》──談臺灣流行音樂研究的瓶頸與願	景〉,《官渡音樂學刊》,第2期2005年6月。
杜文靖,〈臺灣歌謠歌詞的文學藝術定位〉,《北縣文化》第87期,2005年12月。
蕭義玲,〈重建與發明──臺灣歌謠傳統的建立與形象再現〉,《中正大學中文學	術年刊》第7期,2005年12月。
顏綠芬,〈大中國主義下的臺灣音樂創作〉,《當代》第115期,2007年4月。
林良哲,〈向前走──解嚴後新臺語歌曲〉,《新活水》第15期,2007年11月。
陳培豐,〈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臺灣圖像──重組「類似」凸顯「差異」	再創自我〉,《臺灣史研究》15卷2期,2008年6月。
李毓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1期,2009	年3月。
劉進興,〈就業問題與新經濟戰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5期,2009年3月。
張錫輝,〈抵抗與收編──從大眾文化屬性論臺灣歌謠的論述實踐〉,《文學新鑰》	第9期,2009年6月。
林積萍,〈論臺灣一九七〇年代通俗文化的集體想像〉,《東海中文學報》第21	期,2009年7月。
李筱峰,〈兩蔣威權統治時期「愛國歌曲」內容析論〉,《文史臺灣學報》創刊號,	2009年11月。
吳國禎,〈臺語歌曲中的職業與社會寫實主題試探──兼論「主流」與否的界定	問題〉,《文史臺灣學報》創刊號,2009年11月。
石計生,〈社會環境中的感覺建構:「寶島歌后」紀露霞歌謠演唱史與臺灣民歌之	研究〉,《社會理論學報》12卷2期,2009年。
張錫輝、蕭義玲,〈「權力儀式」與「主體生成」──臺灣歌謠論述模式的誕生〉,	《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第7期,2009年12月。
張錫輝,〈「一個大眾文化的解讀策略--對臺灣歌謠知識論述的考察與省思〉,《通	識教育與跨域研究》第7期,2009年6月。
羅景文:〈拒迎之間:一九五〇、一九六〇年代臺語歌曲中對於「都市」的兩種	態度〉,《臺灣文獻》第61卷第4期,2010年12月。
蘇稚蘋:〈陳明章與蔡振南臺語歌曲創作中之臺灣意識手法比較〉,《遠東學報》	第27卷第4期,2010年12月。
(二)、報紙
張我軍:〈聘金廢止的根本解決法〉,《臺灣民報》3卷4號,1925年2月1日。
懺紅,〈黛山樵唱〉,《三六九小報》,1930年9月19日。
醒民,〈整理歌謠的一個提議〉,《臺灣新民報》,1931年1月。
郭秋生,〈建設「臺灣話文」一提案(上)〉,《臺灣新民報》,1931年8月29日。
未著撰人,〈建設臺灣新文化〉,《新生報》,1945年11月5日。
未著撰人,〈如何建設臺灣經濟〉,《民報》,1947年1月6日。
呂訴上,〈臺灣流行歌〉,《聯合報》,1954年4月5日。
呂訴上,〈臺灣流行歌演變代表作〉,《聯合報》,1954年4月21~23日。
史彤,〈臺灣歌需要整理和改革〉,《聯合報》,1954年5月7~8日。
洪德成,〈臺灣流行歌的道德觀念〉,《聯合報》,1954年5月15日。
周添旺,〈也談臺灣流行歌的改革〉,《聯合報》,1954年5月19日。
張志恒,〈臺灣流行歌應該改進嗎?〉,《聯合報》,1954年5月27~28日。
常翠,〈臺灣流行歌改革平議〉,《聯合報》,1954年6月21日。
洪德成,〈急待糾正的臺灣唱片流行歌〉,《聯合報》, 1958年5月16日。
周添旺,〈臺語歌曲的逆流──禁唱部分國語歌曲和日本軍歌有感〉,《聯合報》,1961年6月11日。
依雯,〈漫談臺語歌曲〉,《徵信新聞報》,1962年10月10日。
史白靈,〈臺語歌曲演變的方向〉,《聯合報》,1965年7月26日。
蔡信德,〈也談:臺語歌曲的發展〉,《中華日報》, 1965年7月28日。
史白靈,〈臺語歌曲唱片的內幕〉,《聯合報》,1965年8月5日。
李世聰,〈亟待改進的臺語歌〉,《中華日報》,1965年8月26日。
陳和平,〈臺語歌曲式微──郭大誠憂心忡忡〉,《臺灣晚報》,1968年11月3日。
簡上仁,〈綁住臺語歌的繩結〉,《自立晚報》,1985年5月21日。
王家俊、徐珮君,〈吳揆:白海豚會轉彎避開〉,《蘋果日報》,2010年7月8日。
三、專書論文
朱西甯,〈回歸何處?如何回歸?〉,收錄於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	遠流出版,1978年4月初版。
臧汀生,〈臺語流行歌曲與臺灣社會〉,收錄於《文學與社會》,1990年10月。
星名宏修,〈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學─關於皇民文學〉,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	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01月。
陳建忠,〈差異的文學現代性經驗──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史論〉,收錄於陳建忠等	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收錄於張京媛編:《後殖民理	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7月。
施正鋒,〈語言的政治關聯性〉,收錄於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臺北:前	衛出版社,1996年8月。
四、學位論文
臧汀生,《臺灣民間歌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年。
臧汀生,《臺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論,1989年。
申鴻凱,《解構流行歌曲的政治意涵:以解嚴後的政治歌曲為例》,銘傳管理學院	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楊克隆,《臺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1998年。
杜文靖,《臺灣歌謠歌詞呈顯的臺灣意識》,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
簡妙如,《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臺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	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吳國禎,《論臺語歌曲反殖民的精神》,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林森仁,《解嚴以來臺語流行歌曲研究──歷史探索與語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林碧茵,《凝視╱策反的語言-臺灣的語言國族化角力戰(1945-1985)》,東海大	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裕元,《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7年。
廖純瑩,《移植與內化:五、六〇年代臺語翻唱歌曲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依伶:《從解纏足到自由戀愛:日治時期傳統文人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良哲,《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8年。
楊鎮吉,《論「臺客搖滾」的後殖民與次帝國意涵》,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8年。
蕭曼茹,《臺語歌曲與國家統治》,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鶴田純,《1950、60年代「日本曲臺語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8年。
葉恩慈,《臺灣校園民歌文化的建構與轉化》,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8年。
趙婷,《音樂與政治─戒嚴時期禁歌之研究》,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
林靜怡,《歌曲創作的美麗與哀愁─國治時期查禁歌曲管制體系之探討─》,國立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禕璠,《90年代以來臺語創作歌之鄉土情懷》,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0年。
蘇婉毓,《日據時期臺語歌曲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洪文傑,《臺灣國臺語流行歌曲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1年。
張簡士湋,《臺灣流行音樂人的創作面向與內在意蘊──以羅大佑、陳昇、陳明	章為討論對象》,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楊士本,《臺語流行歌所反映的女性愛情觀》,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11年。
賴玲玉,《臺語流行歌詞中的愛情隱喻(1980-2010)》,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五、網路資源
一漢橋,〈論自由結婚之得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50/50.html
翁嘉銘,〈臺語歌的美與痛──在抗爭、鄉愁與文學中攀越〉,《人籟論辨月刊電	子版》,2012年9月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12417。
六、有聲出版品
陳芬蘭等,《懷念國語老歌9》,臺北:麗歌唱片公司,1986年。
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臺北:滾石唱片公司,1989年11月。
陳明章,《現場作品集一》,臺北:水晶有聲出版社,1990年1月。
林強,《向前走》,臺北:滾石唱片公司,1990年12月。
陳明章,《下午的一齣戲》,臺北:滾石唱片公司,1990年12月。
蔡振南,《生命的太陽》,臺北:飛碟唱片公司,1995年1月。
陳明章,《阮嘸是一個無感情的人》,臺北:新力音樂唱片公司,1995年9月。
朱約信,《我家是瘋人院》,臺北:魔岩唱片公司,1995年11月。
許景淳,《天頂的月娘啊》,臺北:滾石唱片公司,1996年1月。
蔡秋鳳,《算命》,臺北:滾石唱片公司,1996年3月。
伍佰,《夏夜晚風》,臺北:魔岩唱片公司,1997年1月。
蘇芮,《花若離枝》,臺北:豐華唱片公司,1997年3月。
伍佰,《樹枝孤鳥》,臺北:魔岩唱片公司,1998年1月。
黃思婷,《夜市走唱9》,臺南:豪記唱片公司,1999年。
五月天,《瘋狂世界》,臺北:滾石唱片公司,1999年7月。
鄭進一、賀一航,《愛國神經病》,臺北:大信唱片公司,2000年2月。
新寶島康樂隊,《愛情霹靂火》,臺北:滾石唱片公司,2000年12月。
新寶島康樂隊,《新寶島康樂隊》,臺北:滾石唱片公司,2002年8月。
王明哲,《海洋的國家》,臺南:原上草志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伍佰,《雙面人》,臺北:愛貝克思唱片公司,2005年1月。
伍佰,《人面鯊》,臺北:愛貝克思唱片公司,2005年6月。
蔡秋鳳,《女人啊女人》,臺北:大旗唱片公司,2007年7月。
蕭煌奇,《真情歌》,臺北:禾廣娛樂,2007年12月。
新寶島康樂隊,《衛生紙》,臺北:滾石唱片公司,2008年1月。
江蕙,《甲你攬牢牢》,臺北:阿爾發唱片公司,2008年11月。
張惠妹,《阿密特》,臺北:金牌大風唱片公司,2009年6月。
江蕙,《當時欲嫁》,臺北:新力音樂唱片公司,2010年6月。
新寶島康樂隊,《腳開開》,臺北:滾石唱片公司,2011年6月。
蕭煌奇,《思念會驚》,臺北:華納音樂唱片公司,2011年12月。
詹雅雯,《當店》,臺北:福茂唱片公司,2012年9月。
新寶島康樂隊,《第狗集》,臺北:滾石唱片公司,2012年11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