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7201312362200
DOI 10.6846/TKU.2013.00438
論文名稱(中文) 呂碧城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Lu Bi-Che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楊錦郁
研究生(英文) Ching-Yu Yang
學號 896010047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14
論文頁數 19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顏崑陽
委員 - 康來新
委員 - 何寄澎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陳文華
委員 - 顏崑陽
關鍵字(中) 呂碧城
女學
晚清詞
戒殺護生
歐美漫遊錄
關鍵字(英) Lu Bi-Cheng
Feminist Study
Qing Verse
Pro-Life
Europe Traveling Journa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呂碧城研究》旨在論述清末民初著名女詞人呂碧城的生平及其文學成就,以及她在女學、佛學領域的具體作為和思想。

呂碧城生長在時代巨變不斷的晚清,出身書香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因緣際會,讓她成為《大公報》第一位女編輯、第一所官辦大學的校長、知名度極高的作家。本論文前有緒論,後有結語,第二章探討呂碧城的生命歷程,依時間序將其傳奇的一生分期述評,探究其生命轉折的多重面相;第三章就其文學創作的類型:詞、詩、記遊散文的表現,析論內容和特色,並述時人對她的文學之評價;第四章針對她在近代婦女運動中的位置、言論、主張、興辦北洋女子公學的具體作為,並論及她和當時女界的互動情況,從中貫穿近代婦女運動在興學、傳播、革命等行動上的樣貌;第五章則析論她由摩登名媛轉變成近代佛教史上著名女居士的過程,以及她有關「戒殺護生」的主張,並論及她對淨土的追尋和質疑。

本論文在時間上從呂碧城的出生至其往生;在空間上從天津到歐美;在思想上涵括她在文學、女學、佛學上的層面,意圖呈現呂碧城較為全面的文學與思想。
英文摘要
"The Study of Lu Bi-Cheng " explores the life and literary achievements of the famous Qing Dynasty female poet, Lu Bi-Cheng, and her thoughts and accomplishments around feminist study and Buddhism. Lu Bi-Cheng grew up in the ever changing late Qing era, born into a scholarly family and well educated, partnered with great life opportunities, she became the first female editor of "Ta Kung Pao", the first government-run university's president, and a high profile writer. This thesis opens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closes with a Summary. The second chapter dives into Lu Bi-Cheng's life journeys, taking a look at her legendary life in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investigating the life changing events and its effect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her literature forms: classical Chinese verse, poetry, and travel journals. Analyzing each of the form's contents and uniqueness, and the reviews she received on her literature at the time.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her historical place, advocacy, and stance during modern feminism movements, including the founding of Beiyang Female Academy. Also discussed are he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feminist community at the time, using that as an anchor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modern feminism movements in the areas of: female education advocacy, mass media, and revolution. The fifth chapter details out her transition from modern socialite to famous female scholar in recent Buddhism studies, her "pro-life" advocacy, and her quest and doubt for pure land.

This thesis covers from a timing perspective Lu Bi-Cheng's birth till death; From a land perspective it covers Tianjin to Europe; From a thoughts perspective it covers her views on literature, feminist study, and Buddhism, with the goal to present a holistic view of Lu Bi-Cheng's literature and though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一、	呂碧城著作考述	3
二、	研究文獻	6
第三節  觀念與方法	13
第四節  章節說明	18
第二章  呂碧城的生命歷程	20
第一節  從出生到成長(1883-1904)	20
一、	出生宦家,家學淵源	20
二、	家庭變故,寄養舅家	21
第二節  京、津歲月(1904-1912)	23
一、	倡辦女學堂前後	23
二、	與嚴復相交	26
第三節  滬上風光(1912-1920;1922-1926)	29
一、	經濟獨立,手散千金	29
二、	開摩登風氣之先	31
第四節  歐美遊歷(1920-1922;1926-1933)	34
一、	踏上留學之路	34
二、	漫遊歐美,茹素護生	36
第五節  晚年香江(1935-1943)	37
一、	穿越戰火,來回珠崖	37
二、	含笑走完夢雨天華室	39
第三章  呂碧城的文學表現	42
第一節  時人對呂碧城詩文之評價	42

第二節  呂碧城詞之特色	46
一、	詞的內容特色	47
(一)	出色的才人詞	47
1.	豐富的抒情內容	48
2.	「秋詞」之作	53
3.	多樣的夢境意象	55
(二)	瑰奇的海外新詞	59
1.	別開生面的新題材	60
2.	故國思憶之作	62
3.	佛理護生的書寫	64
二、	詞的藝術特色	67
(一)	融典入詞的語言	67
(二)	採納眾家的柔麗風格	68
第三節  呂碧城詩的表現	70
一、	詩的內容表現	70
(一)	國族主義的寄寓	70
(二)	女性書寫的核心	74
(三)	題咏酬唱的展現	77
(四)	遊歷詩的描繪	80
二、	詩的藝術特色	83
第四節  呂碧城的記遊散文	85
一、	空間移動的特殊性	86
(一)	為國人之向導	86
(二)	「啞旅行」之嘗試	88
(三)	「觀看」與「被觀看」	90
二、	旅行寫作的藝術探討	92
(一)	文體特色	93
(二)	文章美學表現	95
第四章  呂碧城與近代婦女運動	98
第一節  近代婦女運動	98
第二節  關於「女學」的主張	105
一、	強國勢、立母教	106
二、	破舊綱與學界奴性	108
三、	尚武與教育	109
第三節  興女學的具體作為	111
一、	女學的辦法及內容	112
二、	組織女子教育會	115
三、	參與傳播領域	117
四、	宣揚留學	119
第四節  與當時女界的互動	121
一、	與女界名流的互動	121
(一)	秋瑾	121
(二)	康同璧	126
(三)	張默君	127
(四)	吳芝瑛	128
(五)	楊蔭楡	130
(六)	楊令茀	130
二、	與女界媒體的互動	131
(一)	《女子世界》	131
(二)	《中國新女界雜誌》	132
(三)	《中國女報》	134
第五節  文學中的女性觀點	135
第五章  呂碧城學佛的歷程及其佛教思想	140
第一節  佛學因緣	140
第二節  戒殺與護生的主張	143
一、	戒殺護生的核心思想	143
二、	戒殺蔬食運動的推展	145
三、	《歐美之光》的出版	150
第三節  對淨土的質疑	151
一、	與太虛、常惺法師、王小徐的問答	151
(一)	與王小徐居士的佛學問答	152
(二)	與常惺、太虛大師的佛學問答	154
二、	由質疑至深信	156
第四節  《觀無量壽佛經釋論》的造論及英譯佛典 	160
一、	《觀無量壽佛經釋論》的造論立場和觀點	160
二、	淨土修行的實踐方法	164
三、	英譯佛典	165
第五節  文學中的佛教思想	168
一、	到人間只此回	170
(一)	「歷劫」思想	170
(二)	關於「色身」	171
(三)	「因果」與「輪迴」	172
二、	法曲獻佳音	174
第六章  結論	177
徵引及參考書目	182
附圖	19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一、	呂碧城作品集
呂碧城《歐美之光》,新竹:獅頭山無量壽長期放生會,1964
呂碧城《曉珠詞》,台北:廣文書局,1970
呂碧城《觀無量壽佛經釋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79
李保民箋注《呂碧城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李保民箋注《呂碧城詩文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李保民撰《一抹春痕夢裏收──呂碧城詩詞注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劉納編著《呂碧城》(評傳、作品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二、	專書

(一)	文學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近代文學研究組編《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四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988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言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王忠和《呂碧城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
王濟民《晚清民初的科學思潮和文學的的科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王麗麗,《曉珠詞》題材與思想研究,台中:國寶魚出版社,1997
任日鎬《宋代女詞人評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李又寧、張玉法編著《近代中華婦女自敘詩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宛敏灝《詞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
林香伶《南社文學綜論》,台北:里仁書局,2009
阿英《晚清小說史》,香港:太平書局,1966
秋瑾《秋風秋雨愁煞人──秋瑾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2001
唐富齡《明清文學史,清代卷》,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徐志嘯《近代中外文學關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時萌《中國近代文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曹正文《女性文學與文學女性》,上海:上海書局,1991
莫立民《近代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郭延禮編《秋瑾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郭延禮主編《愛國主義與近代文學》,濟南:出東教育出版社,1992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三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郭蓁《漫云女子不英雄──秋瑾詩詞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陳燕《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台北:華正書局,1993
陶秋英《中國婦女與文學》,台中:藍燈出版社,1975
黃兆漢、林立主編《二十世紀十大家詞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黃嫣梨《清代四大女詞人──轉型中的清代知識女性》,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
黃嫣梨《漢代婦女文學五家研究》,API press LTD,香港:1990
楊柏嶺《晚清民初詞學思想建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楊柏嶺編著《近代上海詞學系年初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楊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的主體建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台北:源流文化出版社,1982
葉嘉瑩《清詞散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
葉嘉瑩《清代名家詞選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鄭逸梅《逸梅雜札》,山東,齊魯書社,1985
鄭逸梅《清末民初文壇軼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龍榆生編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台北:長歌出版社,1976
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台北:中華書局,1979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0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9 
嚴紹璗《中日古代文學關係史稿》,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6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楊智文化出版,2003
閻純德編《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

(二)	女學
王緋《空前之迹──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克莉絲.維登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
呂芳上主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
李又寧、張玉法編著《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台北: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
李又寧、張玉法編著《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李又寧、張玉法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金一《女界鐘》,李又寧解讀,紐約:天外出版社,2003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
夏曉虹《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夏曉虹導讀《女子世界》文選,貴州:教育出版社,2003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郝潤華《婦女與道德傳統》,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編著《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1997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03
郭汾陽《女界舊蹤》,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陳三井編著《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0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游鑑明主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劉訪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劉慧英編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
羅久蓉、呂妙芬主編《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

(三)	佛學
上田義文,陳一標譯《大乘佛教的思想》,台北:東大圖書
于凌波釋譯,《唯識三頌講記》,台北:佛光山宗委會,1998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佛學關係》,台北:臺灣學生書店,1994
王月清釋譯《淨土三經》,台北:佛光山宗委會
王向遠等,《佛心梵影──中國作家與印度文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王恩洋《中國佛教與唯識學》,宗教文化出版社
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台北:南天書局,1998
艾揚格著,楊玉功譯《瑜伽聖經》,台北:心靈工坊,2011
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7
帕坦佳利著,邱顯峰譯《勝王瑜伽經》,台北:喜悅之路靜坐協會,2007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台北:立緒文化,2004
哈迎飛著《五四作家與佛教文化》,上海:三聯書店,2002
美國德維文協會主編《佛學與文學的交匯》,台北:漢藝色研,2008
高振農釋譯《華嚴經》,台北:佛光山宗委會,2008
康來新、林淑媛主編,《臺灣宗教文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張曼濤主編《天臺學概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張曼濤主編《唯識學概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陳兵、陳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陳劍鍠《圓通證道--印光淨土啟化》,台北:東大圖書
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
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黃智海演述《觀無量壽經白話解釋》,平陽印刷
道源法師講,廣化法師記《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華嚴蓮社
趙國森導讀《解深密經》,台北:金佛文化
橫山紘一,許洋主譯《唯識思想入門》,台北:東大圖書,2002
賴永海釋譯《楞伽經》,台北:佛光山宗委會,1996
賴永海釋譯《維摩詰經》,台北:佛光山宗委會,2003
羅建平《夜的眼睛──中國夢文化象徵》,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現代史》,台北:東初出版社,1987
釋慧嚴《淨土概論》,台北:東大圖書,1987

(四)	傳播
《中國新女界雜誌》一~五期(重刊本),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79
北京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選編《文苑擷英》,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方漢奇等著《大公報百年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王洪鈞主編《新聞理論的中國歷史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
李瞻主編《中國新聞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圖書,1996
郭汾陽、丁東《報館舊蹤》,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陳平原《文學的週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劉淑玲《《大公報》與中國現代文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五)	其他
牛仰山、孫鴻霓編《嚴復資料研究》,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北塔《情痴詩僧吳宓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01
吳方《末世蒼茫──細說晚清思潮》,香港:中華書局,1993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吳宓自編年譜》,北京:三聯書店,1998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8
李喜所、陳新華、蔡敏《留學舊蹤》,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884
沈衛威《情僧苦行吳宓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汪一駒《中國知識份子與西方》,台北:久大文化出版,1991
走向近代編輯小組《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台北:東華書局,2004
周振甫《嚴復思想述評》,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
林子勛《中國留學教育史》,台北:華崗出版社,1976
林少雯《豐子愷〈護生畫集〉體、相、用之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全五冊),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
夏曉虹《晚清的魅力》,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台北:知書房出版,2004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
梁啟超著、夏曉虹點校《清代學術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許華茨著、滕復等譯,《嚴復與西方》,北京:職工教育出版社,1990
郭良玉《嚴復評傳》,台北:蘭臺出版社,1998
陳平原、夏曉虹編著《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陳瓊一《清季留學政策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1883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上海:中華書局,1927
黃慶福《清末留日學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5
實藤惠秀著,林啟彥、譚汝謙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鄭方澤編《中國近代文學史事編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盧慧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鍾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識份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豐一吟《我的父親豐子愷》,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三、	期刊論文
丁  寧〈女性先覺呂碧城〉,《觀察與思考》,2000.11
丁言昭〈呂碧城其人其事〉,《歷史與人物》,2009.07
于  甦〈呂碧城的女權思想與實踐〉,《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1
于繼增〈中國最後的女詞人呂碧城〉,《文史精華》,總第220期,2008.09 
方豪〈英斂之筆下的呂碧城四姊妹〉,台北:《傳記文學》,6:6、7:1-2,1965.07-09
王忠祿〈呂碧城抒懷詞簡論〉,《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第1期
王忠祿〈論呂碧城的海外詞〉,《甘肅高師學報》,第11卷第1期,2006
王忠祿〈論呂碧城的詞風及心態演變〉,《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1期,2009.01
王忠祿〈呂碧城散文爭議〉,《河西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7
王慧敏〈一枝彤管挾風霜  獨立裙釵百兆中--試論南社作家呂碧城女性獨立意識的意義〉,《南京理工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2006.08
王慧敏〈彩筆調和兩半球--試論呂碧城的海外新詞對傳統詞體的突破〉,《長江論壇》,總第105期,2010.06
王澤佳〈近三百年第一女詞人--試析皖籍名人呂碧城其人其詞〉,《安徽文學》,第10期,2009
白正梅〈呂碧城與戒殺護生〉,《佛學研究》,2002
朱少山〈我自嘯歌傲古道  積健卓然為誰雄--呂碧城〈踏莎行〉賞析〉,《古典文學知識》,第5期,總第158期,2011
池子華、龐向南〈中國知識女性角色的近代轉型--以呂碧城為例〉,《山東女子學院學報》,第4期,總第98期,2011
吳寶成〈不學胭脂凝靚妝  一枝彤管挾風霜--南社作家呂碧城詞略論〉,《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2010
呂  菲〈略論清末著名女詞人呂碧城的思想精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語言文學》,第3期,2008
李奇志〈秋瑾、呂碧城其人其文的「英雌」精神追求〉,《湖北社會科學》,第11期,2008
李奇志〈論清末民初女性生存空間的新開拓--以女作家呂碧城為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5期(總85期),2006
李保民〈李清照後第一人--呂碧城誕辰第120周年紀念(上)(下〉,《食品與生活》,2004.01-02
李靜嘉〈清新俊逸,生面別開--呂碧城〈解連環.巴黎鐵塔〉詞賞析兼談她的「海外新詞」〉,《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2005
谷  曼〈呂碧城女子教育思想評析〉,《長白學刊》 總109,2003.01
谷  曼〈呂碧城與近代中國婦女解放〉,《呼倫貝爾學院學報》,第9卷第5、6期,2001.12
車曉勤〈女性生命的明悟抑或悖論?--探究女性主義先驅呂碧城〉,《江淮論壇》,第3期,2007
武文玉〈呂碧城詩詞是中西合璧藝術〉,《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2010.05
邱士剛〈論呂碧城女子教育觀〉,《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12卷第11期,2010
金  鮮〈韓中近代女性作家吳孝媛與呂碧城比較研究〉,《學術界》總第157期,2011.06
侯杰、秦方〈男女性別的雙重變奏--以陳攖寧和呂碧城為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03.07
侯杰、秦方〈知識女性在近代社會轉型中的家庭角色分析--以《大公報》女編輯、記者為實例〉,《南方論叢》,第2期,2003.07
侯杰、秦方〈近代社會性別關係的變動--以呂碧城與近代女子教育思想和實踐為例〉,《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總第171期,2003.06
侯杰、秦方〈近代知識女性的雙重角色:以《大公報》著名女編輯、記者為中心的考察〉,《廣東社會科學》,第1期,2005
姜樂軍〈從倡導「女權」到致力「護生」--呂碧城的角色轉變探因〉,《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7.07
姜樂軍〈試論呂碧城的女權思想〉,《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05.06
胡鳳、王天根〈中國近代新女性建構中悖論--以呂碧城為個案研究〉,《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04
范純武〈清末民初女詞人呂碧城與國際蔬食運動〉,《清史研究》,第2期,2010.05
徐新韵〈人花互憐  花替人愁--呂碧城〈浪淘沙〉詞淺析〉,《語文月刊》,2003.11
徐新韵〈女詞人呂碧城思想解析(上)(下)〉,《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總第46、47期,2010
徐新韵〈嚴復與呂碧城交往考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總第160期,2010
郭延禮〈南社作家呂碧城的文學創作及其詩學觀--紀念南社成立一百周年〉,《文學遺產》,第三期,2010
陳肖悅〈心高氣傲的呂碧城--從心理學視角看她的轉變〉,《博奇‧博記文學選刊》,2010.12
傅  瑛〈呂碧城及其研究〉,《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2004.04
楊萬里〈薛紹徽呂碧城異同論〉,《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1期,2007.01
趙大民〈女詞人呂碧城的另類人生〉,《文學自由談》,2008.06
趙慧芳〈浮出歷史地表—呂碧城散文創作論〉,《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3期2010.06
劉  潔〈徘徊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呂碧城文學創作的矛盾性之解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2005
劉希雲〈「前娜拉」時代的娜拉--關於呂碧城〉,婦女運動史研究,《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第4期,總第77期,2007
蔡登山〈心高氣傲意難平--呂碧城與平襟亞的「狗官司」〉,2009.4,《書城》
薛海燕,〈試論呂碧城的歷劫思想〉,刊於《齊魯學刊》1998年第6期
聶會會、許艷華〈呂碧城女學思想述評〉,《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8.08
魏中林、花宏艷〈晚清女詩人交際網絡的近代拓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總第151期,2011
魏遠征〈論呂碧城佛學思想〉,《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11、06
蘭  玲〈熔新材料入舊格調--論呂碧城詞對詞序功能的拓展〉,《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7期,2010.07

四、	學位論文

大陸部分:
王忠祿《呂碧城詞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王慧敏《一香不與凡花同——論卓爾不群的奇女子呂碧城及其詞作》,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王澤佳《呂碧城詩詞研究》,安慶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11
申鑫瑛《流俗待看除舊弊,深閨有願做新民——從呂碧城的文學實踐看清末民初的婦女觀念》,海南師範大學,2011
朱秋勤《從「倡導女權」到「皈依佛門」——呂碧城思想與創作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谷曼《評呂碧城的女權思想及其實踐》,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花宏艷《呂碧城思想及其詞作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3
徐新韵《呂碧城詞研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崔金麗《呂碧城思想及其詞作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台灣部分:
李美玲《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研究(1912~1949)》,台師大教育所碩士論文,1997
李雅雯《近代護生戒殺思想之發展與實踐》師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秋敏《近代中國的不纏足運動(1895~1937)》,政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
趙淑萍《民國初年的女學生(1912~1928)》,台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
潘宜芝《空間.行旅.新女性——呂碧城作品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蔡佳儒《新女性與舊文體——呂碧城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羅秀美《近代白話書寫現象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