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7201115100600
DOI 10.6846/TKU.2011.00493
論文名稱(中文) 臺灣民間社團與非營利企業之發展及其特色--以「臺灣科學振興會」及「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討論案例(1930-2010)
論文名稱(英文)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ese Social Associations and Non-Profit Enterpri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he Taiwan Homemakers Union Consumer Cooperative,1930-2010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李永志
研究生(英文) Yung-Chih Lee
學號 69306053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4
論文頁數 14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繁光
委員 - 孫炳焱
委員 - 吳明勇
關鍵字(中) 臺灣科學振興會
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臺灣非營利組織
社會運動史
社會企業
公民社會
關鍵字(英) The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
The Taiwan Homemakers Union Consumer Cooperative
Taiwanes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history of social movement
social enterprise
civil socie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日本政府引進西方現代化理念,臺灣近現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其歷史尚不滿百年,臺灣本島人在世界民族主義潮流下,從島內臺中設立私立中學,及外有日本東京的「大正民主」風潮衝擊下,開啟了臺灣文化、社會運動史的序頁。
「臺灣科學振興會」是一個完全根源於這塊土地,在1930年的日治時代與其他社會、文化運動團體,基於相同的民族主義浪潮,標舉了臺灣科學人的自主性意識而興起的團體--從「臺灣理工學會」而「臺灣省科學振興會」而至「臺灣科學振興會」,經歷八十年,在沒有經濟背景(如信用合作社或財團法人基金)下,艱苦地推動會務,現在雖然元老會員們陸續辭世,後起的會員與理監事們仍然老當益壯,期待繼續服務國家社會,這種臺灣精神是值得珍惜與發揚的。尤其是在目前社會諸多唯利是圖的現象中,老前輩科學家們追求「真」理,而輔以「善、美」的價值表現,更是彌足珍貴。「臺灣科學振興會」是臺灣最早的本土性科學人團體,也是目前中華民國碩果僅存的綜合性科學團體,象徵著臺灣現代化開始的「活化石」非營利組織,它的存在,實有特殊的時空意涵。
    「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也是根源於這塊土地的社團,在1987年的解嚴時代,一群家庭主婦有感於社會型態的急遽變遷,她們身為社會的一份子,不能再坐視生活週遭的種種環境病態、教育缺失。於是以「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自許,決心從自己做起,來改善環境,提升生活素質,1989年成立「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又自1992年起,開始規劃結合環境與生產的綠色消費模式,以「共同購買」運動號召參與。至2001年底,成立全國性的「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以環境守護、節制消費及支持有機農業為訴求的新型態合作社。
這是兩個差異很大的非營利組織,例如時代相差近60年,成員也有相對男、女比例的偏向--前者偏男性,後者偏女性;目標功能不同--前者偏學術理論,後者偏經濟社會層面;時代的精神也不同--前者偏現代主義,後者偏後現代主義;面對危機不同--前者偏老化收縮,財務又很艱難,後者則偏急速擴張,財務又得心應手。但也有許多同質的因素,例如啟發的背景都與日本社會有關,並根源於臺灣本土的感情,以及關懷臺灣的議題,比較這兩個團體的成立及發展,再與其他營利、非營利組織的歷史發展作出相關統計,我們可以看到臺灣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歷史梗概,及其「社會運動」精神的演變特色。
英文摘要
Moder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did not begin to flourish until the Japanese introduced Western idea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During a period when world nationalism was on the rise, Taisho Democracy era created immense debate and upheaval in Tokyo, Japan in general; thus,were created the opportune moment for Taiwanese cultural and social awareness.

The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 is an organization formed exclusively on the land of Taiwan. Its establishment w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e 1930s social movement in Taiwan, when certain nationalistically conscious Taiwanese persons strived to promote nationalistic awareness among “men of science.” Their achievement was the foundation of what is currently “Formosan Association of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s.” For eighty years, this association has been in operation despite without stable and secure financial support by affluent institutions; and,even though,many of its founding members have passed away, new members have always strived to serve country and society with unwavering dedication. The scientists who opted to found this association honored their pledge to pursue for truth, virtue and beauty are a rare bunch in any time or era. The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is the earliest Taiwanese academic society, and the only surviving association comprised of multiple academic disciplines. This association is a living symbol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Taiwanese modernit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t historic presence is of e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aiwanese history.

The Taiwan Homemakers Union Consumer Cooperative is also an association rooted in Taiwanese society. While Taiwan was still under martial law in 1987, a group of housewives decided to respond to the rapid change which the Taiwanese society was experiencing, and took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atters into their own hands. They pronounced brave slogans such as “dare to speak, quick to act, and strive to bear” to stir social awareness of their cause, and founded the Homemaker’s Union and Foundation in 1989. From 1992, they began to publish a series of propositions that called for consumer awareness o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dustrial production reforms, with slogans such as “co-buy” to lead their initiative. In 2001, the Homemaker’s Union push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co-op group called the “Taiwan Homemakers Union Consumer Cooperative,” of which cause was to promote a new form of cooperative consumer group that valu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trains consumption, and supports organic agriculture.

The two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mentioned above form a spectacular contrast: their time-frame is sixty years apart; their gender disparity cannot be more extreme, with the former mostly male, and the latter female; their aims and functions are different, with the former primarily dedicated to science and theoretical aspects, while the latter focused mostly on economic and social matters; the zeitgeist from which the two organizations have sprung individually cannot be more different, with the former modernist, and the latter taking up a post-modern directive; and most interestingly, the former tends to be an aged bunch with a contracting membership and difficult financial fundamentals, while the latter has an ever expanding membership base and healthy financial statistics. Yet there are also homogeneous qualities between the two. For example, the rise of both associations is related to the Japanese response to social problems, and is derived from a deep sentimental attachment to the Taiwanese society and issues particular to the Taiwanese society. By comparing the two associations historically, and in respect to relevant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othe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we can find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in Taiwanes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identify their practical and metaphysical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chang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章節目次
第一章  緒論                                                      
壹、引言                                                         1                                                    
貳、研究動機與目的                                               4
參、研究內容範圍、方法與限制                                     7
肆、前人研究回顧                                                 9
伍、章節架構                                                     18

第二章  臺灣民間社團與非營利企業發展的歷史                    19
第一節  日治時期現代化社會運動與合作事業的特色                   19
第二節  戰後現代化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與變化                         27

第三章  臺灣最早的本土科學組織                                44                                
第一節  臺灣科學振興會興起的時代意義                             45                                   
第二節  臺灣科學振興會的社會貢獻與科學研究                       53
第三節  臺灣科學振興會發展的省思                                 71

第四章  臺灣最早的本土婦女合作社                              82
第一節  世界合作社運動的起源與其功能特色                         82
第二節  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興起與時代意義               91
第三節  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發展的省思                     101

第五章	臺灣現代民間團體與非營利企業的展望                     116
第一節  從合作經濟的優越性呼籲政府依法保障合作事業              116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與另立特別法的需求                  123                                

第六章  結論     134                                   
參考書目         138  
                              
表次
2-	2-	1	臺灣總督府「社會運動狀況」報告(政治結社)	21
2-	2-	2	臺灣總督府「社會運動狀況」報告(勞動、農民、思想等團體)21
2-	2-	3	日治時期三類合作社統計	23-24
2-	3-	1	戰後人口的成長變化	30
2-	3-	2	戰後營利性團體統計與人口總數比例	30-31
2-	3-	3-1	戰後非營利性社會與職業團體統計(職業、社會團體混合統計)31
2-	3-	3-2	戰後非營利性社會與職業團體統計(職業、社會團體分別統計)31
2-	3-	4	戰後歷年好營利者與好非營利者比例	32
2-	3-	5-1	戰後合作社歷年總數統計	36-37
2-	3-	5-2	戰後信用合作社的歷年發展統計	37
2-	3-	5-3	儲蓄互助社的歷年發展統計	38
3-	2-	1	1946-1947年臺灣科學振興會在臺北廣播電臺科學講座	56
3-	2-	2	臺灣科學振興會科學獎章頒獎紀錄	56
3-	2-	3	《臺灣科學》發行所地點	59
3-	2-	4	1950年臺灣科學振興會會員工作單位	62
3-	2-	5	1950年臺灣科學振興會會員重新登記後呈現個人科學專長領域表63-70
3-	3-	1	臺灣科學振興會主要元老之精神德目表	74
3-	3-	2	臺灣科學振興會主要元老學經歷表	74-75
5-	1-	1	中華民國歷年家庭所得最高與最低位組所得分配差距倍數	120
5-	1-	2	國家圖書館「論文期刊索引」內「主婦聯盟」關鍵字搜尋資料121-122
	
圖次
1-		1	淡水太極拳分會活動 	1
1-		2	筆者以代理理事主席身份致「共同購買」運動15週年祝辭	4
2-	3-	1	臺灣科學振興會最近改制為全國性團體的立案證書	40
3-	1-	1	1930年(昭和5年)「臺灣理工學會王超英君送別紀念」	44
3-	1-	2	《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本島理工學者組織學會」	44
3-	1-	3	日治時期淡水公會堂是現在新北市淡水區「文化大樓」的前身45
3-	1-	4	私立靜修女中是「臺灣省科學振興會」的誕生地	45
3-	1-	5	1946年4月28日正式改組及其後經常演講地點在臺北市中山堂47
3-	1-	6	早期臺灣省科學振興會在中華路88號的會址	47
3-	1-	7	1971/10/9臺灣省科學振興會參觀大同公司 	48
3-	1-	8	1971/12/18臺灣省科學振興會參觀聲寶土城廠	48
3-	1-	9	臺灣科學振興會於2010年完成網站的建立	49
3-	2-	1	臺北廣播電臺在228事件前是該會科普園地	55
3-	2-	2	臺灣科學振興會發行《臺灣科學》	55
3-	2-	3	臺灣科學振興會於1995年專題演講	56
3-	2-	4	臺灣科學振興會於1996年專題演講	56
3-	2-	5	臺灣科學振興會「產學合作」2009年健康生技講座	57
3-	2-	6	臺灣科學振興會認養中泰國小生態保育成果	57
3-	2-	7	《臺灣科學》創刊號,現在可稱為絕版古書	58
3-	2-	8	刊載於《臺灣科學》第二卷第四號的「廣告刊例」	58
3-	2-	9	《臺灣科學》第2卷第1號,登記為「京警臺字」字號	58
3-	2-	10	臺灣科學振興會會址-新北市新莊區化成路341號	59
3-	2-	11	臺灣科學振興會會址-史格亞公司座落在復興北路的揚昇大樓59
3-	2-	12	臺灣科學振興會會址-臺北市林森北路聰明博士紀念館	60
3-	2-	13	臺灣科學振興會會址-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開鑼公司	60
3-	2-	14	臺灣科學振興會會址-淡大化學館	61
3-	3-	1	臺灣傳統的神明桌至今仍然留置在杜聰明紀念館中	72
3-	3-	2	高醫鎮校之寶的「割膚之愛」油畫,用以鼓勵學生培養醫德72
3-	3-	3	杜聰明照片	74
3-	3-	4	朱江淮照片	74
3-	3-	5	顏朝邦照片	74
3-	3-	6	陳發清照片	75
3-	3-	7	胡均發照片	75
3-	3-	8	臺灣科學振興會1961年請會員贊助會務基金通知	80
4-	2-	1	翁秀綾翻譯《我是生活者—創造另一種可能性》封面	92
4-	2-	2	主婦聯盟基金會代表簽字「臺、韓、日3國姐妹會」備忘書92
4-	2-	2	主婦聯盟基金會與合作社於2004/12/20簽訂備忘錄	92
4-	2-	3	主婦聯盟合作社臺北市東區「好所在」忙碌圖	95
4-	2-	4	主婦聯盟合作社邀錢金瑞於94年社員代表大會前演講	95
4-	2-	5	主婦聯盟合作社桃園新屋研習合照圖	98
4	3-	1	主婦聯盟合作社奇岩取貨站在社區不起眼的一角	104
4-	3-	2	主婦聯盟合作社士東取貨站對資源回收再利用空間布置	104
4-	3-	3	主婦聯盟合作社仍在轉型中的第二屆理事會時期實際組織圖107
4-	3-	4	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代表研習活動在彰化由生產者上課	115
4-	3-	5	主婦聯盟合作社「勞動自主研習」在臺灣新店	115
5-	2-	1	中國共產黨的標語口號 	137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主婦聯盟合作社,〈第4次社務會議紀錄〉,2007年7月26日上午。
臺灣科學振興會,〈本會第二屆第四次理監事聯席會議紀錄〉,《臺灣科學》5:1/2合併號,臺北:該會, 1951。
〈本會60週年鑽石會慶受獎人排行榜〉,《臺灣科學》,43:合併號。
〈會務報告〉,〈臺北廣播電臺科學講座〉,《臺灣科學》,卷1,1947。
〈總務報告〉,《臺灣科學》卷13:1,1959。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分別在1930年10月11及12日,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30.10.12
《臺灣民報》1927(昭和2年).2.20.
主婦聯盟合作社秘書室,《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第三屆社員代表2009年常年大會手冊》,臺北:該社,2009/3/1。
主婦聯盟合作社2007年7月26日上午,第4次社務會議紀錄。
內政部94年10月14日內授中社字第0940720178號函。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檔案000111460230239-000111460230242號。
黃旺成,(筆名菊仙),〈後藤新平治臺三策〉《臺灣民報》1927(昭和2年).2.20.,第145號,14版。
潘中鼎,《源遠流長談合作劇本》,(臺北:內政部社會司,無詳細發行時間,時司長為蔡漢賢),頁6。

二、官方公報、統計資料及要覽
內政部,《內政統計提要》(臺北:內政部,1963-1980)。
內政部,《內政統計年報》(臺北:內政部,1994-2009)。
內政部,《社政年報》(臺北:內政部,2001)。
內政部統計處,《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各級人民團體調查報告》(臺北:該部,1989)。
內政部統計處,《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各級人民團體調查報告》(臺北:該部,1997)。
內政部統計處,《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各級人民團體調查報告》(臺北:該部,2004)。
內政部社會司,《合作法令、解釋彙編》(臺北:該司,1997)。
經濟部部,《經濟統計年報》(臺北:經濟部,1987-1996)。
臺灣總督府,《臺灣產業組合要覽》(臺北:臺灣總都府,歷年)。
臺灣總督府,《第二十八次臺灣產業組合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1942)。

三、專著 
(一)中文專書
王正雄,《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臺北:巨流,2000。
中華民國合作事業協會編印,《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合作事業統計年報》,臺北:該會,1998。
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臺中:該會,1985。
中華民國合作學社,《世界變遷下的合作社基本價值》,臺北:該會,2003。
中國合作事業協會,《五十年來的中國合作事業協會》,臺北:該會出版,1992。
世臺會,《型塑臺灣人的精神》,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
尹樹生,《合作經濟概要》,臺北:三民,1980。
尹樹生,《各國合作制度》,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
朱元發,《涂爾幹社會學引論》,臺北:遠流,1993。
朱江淮口述,朱瑞墉整理,《朱江淮回憶錄》,朱江淮文教基金會出版,2003。
朱元發,《涂爾幹社會學引論》,臺北:遠流出版,1993。
伍至學,《人性與符號形式--卡西勒《人論》解讀》,臺北:臺灣書店,1998。
杜淑純口述,曾秋美、尤美琪訪問整理,《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6。
杜淑純編,《杜聰明【寶墨  漢詩】紀念輯》,臺北:杜淑純出版,2008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杜維運出版,三民書局總經銷,1987。
杜聰明,《回憶錄》上、下冊,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
杜聰明,《回憶錄》,臺北: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出版,1973。
杜聰明,《杜聰明言論集(第1輯)》,臺北:杜聰明博士還曆紀念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發行,1955。
杜聰明,《杜聰明言論集(第2輯)》,臺北: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發行,1964。
杜聰明,《杜聰明言論集(第4輯)》,臺北:杜聰明博士獎學金管理委員會發行,1977。
杜淑純,《杜聰明【寶墨 漢詩】紀念輯》,臺北:杜淑純出版,2008。
李錫勛,《合作社法論》,臺北:三民,1982。
李世傑,《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投降始末》,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8。
李永志,《臺灣科學振興會八十年會史--兼論杜聰明歷史地位》,臺北:該會出版,2011年5月。
李永志主編,《94年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法規彙編》〈簡介〉,臺北: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05。
李建權,《日本精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臺北:自立晚報社,1991。
李瓊月,《臺灣醫界大師--李鎮源》,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5。
沈清松,《臺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北:臺灣商務,2001。
官有垣,《臺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的發展》,臺北:洪健全基金會,2003。
官有垣,《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臺灣本土的個案分析》,臺北:亞太圖書,2000。
林呈蓉,《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臺灣文明開化的進程》,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
林照真,《臺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記錄六、七O年代理工知識份子與科學月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4。
吳英明、林德昌主編,《非政府組織》,臺北市,商鼎文化,2001。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2001。
莊永明,《臺灣第一》,臺北:時報文化,1995。
莊永明,《臺灣醫療史》,臺北:遠流,1998。
莊耀嘉,《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高宣揚,《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臺北:唐山,1996。
陳昌、蔡坤年、彭永康,《歷史A》,臺北:龍騰文化,2009。
陳定銘,《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臺北:智勝文化,2007。
陳武雄,《人民團體經營管理》,臺北:揚智文化事業,2003。
陳秉璋,《實證社會學先鋒--涂爾幹》,臺北:允晨文化,1982。
陳岩松,《中華合作事業發展史》,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陳炎正,《臺中縣岸裡社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6。
陳惠邦,《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98。
葉炳輝、許成章,《南天的十子星-杜聰明博士傳》,高雄:新民書局,1960。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北:五南圖書,2000。
郭博文,《社會哲學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2000。
湯俊湘,《合作經濟論著》,臺北:文笙,1976。
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2。
財團法人臺灣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會,《合作社理監事手冊》,臺中:該會,2002。
財團法人臺灣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會,《合作社的組織》,臺中:該會,2005。
黃文雄,《日本留給臺灣的精神文化遺產》,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2000。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2002。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臺北:稻田出版,1999。
張泰祥,《中華民國五十年來民眾團體》,臺北:中華民國民眾團體活動中心,1961。
張國清,《後現代情境》,臺北:智揚文化,2000。
曾敬吉,《辜顯榮傳奇》,臺北:前衛,1999。
楊玉齡、羅時成著,《臺灣蛇毒傳奇-臺灣科學史上輝煌的一頁》,臺北:天下文化,1996。
楊玉齡,《一代醫人杜聰明》,臺北:天下文化,2002。
楊湘齡,《社會資本與民主政治:臺灣的案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趙荷生,《消費合作之原理與實務》,臺北:正中書局,1982。
廖正宏、黃俊傑,《戰後臺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臺北:聯經,1992。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1989。
蔡漢賢,《民主組織與民主運作》,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1992。
臺北市立美術館,《後現代美學與生活》,臺北:該館,1996。
臺灣省政府編,《臺灣省工商、自由職業、社會、勞工團體、財團法人社會福利基金會會務手冊》,南投:臺灣省政府,2000。
臺灣省合作事業管理處,《臺灣省合作事業50年》,臺中:該處,1999。
鄭文義,《社會及工商團體研究論集》,臺北:內政部編印,1987。
鄭文義,《公益團體的設立與經營》,臺北:工商教育出版社,1989。
鄭志敏,《杜聰明與臺灣醫療史之研究》,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5。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潘偉華,〈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實踐自治與自立的探討〉,《第八屆亞細亞姐妹會交流年會手冊》,臺北: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08。
賴建誠,《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臺北:正中書局,1990。
戴國煇,《臺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臺北:遠流公司,1994。
羅秀華,《社區結盟本土實踐臺北經驗的再現》,輔仁大學發行,松慧公司出版,2007。
警察沿革誌出版委員會編,王乃信等譯,《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臺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又稱《臺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臺北:創造,1989。

(二)中文譯書
C.E.Black著,郭正昭等譯,《現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歷史的研究》,臺北:百傑,1978。
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臺北:麥田,1999。
大嶋茂男著,孫炳焱翻譯,〈以消費合作社為中心的生活改革〉,《合作經濟》第49期,臺北:中國合作學社,1994。
孔恩著,《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文翻譯為金吳倫、胡新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孔恩著,《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文翻譯為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詳,臺北:遠流,2000年。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出版,1985。
史望‧奧克‧貝克著,孫炳焱譯,《世界變遷下的合作社基本價值》,臺北:中華民國合作學社,2003。
吉田莊人著,彤雲譯,《從人物看臺灣百年史》,臺北:武陵出版,1995。
米歇爾.阿爾貝(Michel Albert)著,莊武英譯,《兩種資本主義之戰》,臺北:聯經,1995。
米爾.涂爾幹(Emile Durkheim )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臺北:左岸文化,2002。
李登輝原著,蕭志強譯,《「武士道」解題--做人的根本》,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季特(Charles Gide)著,吳克剛譯,《英國合作運動史》,臺北:中國合作學社,1990。
亞歷山大‧賴羅博士著,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譯,《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臺中:該會,1985。
馬斯洛原著,劉燁編譯,《馬斯洛的智慧》,臺北:正展出版公司,2006。
修馬克(E. F. Schumacher)著,李華夏譯,《小即是美—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學著作》,臺北:立緒文化,2000。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臺北:遠流出版,2000。
橫田克巳原著,翁秀綾編譯,《我是生活者--創造另一種可能性》臺北: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1993。

(三)日文專書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1929。

(四)英文專書
E. F. Schumache,《Small is beautiful :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London : Blond and Briggs, 1973。

(五)學位論文
邱俊英,〈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組織變革--一個問題探索性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林素珍,〈我國社會團體設立與監督制度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6。
林昆輝,〈非營利組織形象與消費者入會動機關連性之研究--以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2006。 
吳沛璇,〈非營利組織教育政策參與之研究-以三個教育團體為例〉,臺北: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李尚穎,〈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曹永奇,〈社會企業的社會經濟運作之探討--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2006。
張美姍,〈消費合作社平抑物價之研究-以主婦聯盟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葉書銘,〈組織文化、組織變革與工作滿意之研究--以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例〉,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湯宗益,〈消費合作社社員購買意向與行為之研究--以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臺中分社為例〉,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所碩士論文,2008。
楊湘齡,〈社會資本與民主政治:臺灣的案例研究〉,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該校,2007。
蘇佳善,〈摘要〉,〈臺灣、中國大陸與香港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四、期刊、雜誌、報紙
(一)期刊、雜誌、論文
丁仁方,〈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的相互建構—日本與臺灣近年來組織性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收入林文程《臺灣民主季刊》第四卷,第二期(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2007)。
丁秋芳,〈健康、環保與消費合作社經營策略之研究--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個案分析〉,《合作經濟》82,臺北:中國合作學社,2004。
王世榕,〈如何營造對全球公民社會的影響力──臺灣參與全球公民社會的策略〉收入吳英明、林德昌《非政府組織》,臺北:商鼎文化,2001。
王永昌,〈合作社的價值〉,《合作發展》,臺中:臺灣省合作事業管理處,1994年3月。
王武昌,〈臺灣百年合作事業運動史的回顧與前瞻〉,收錄於《合作發展》第228期,臺中:省政府合作事業管理處,1998。
王順美、江琇瑩、柯芸婷,〈臺灣綠色消費運動的參與分析--主婦聯盟共同購買為例〉,《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45,臺北:該校,2000。
尤昭和,〈涂爾幹社會分工論—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及其思考面向之探討〉《淡江史學》,第 12 期,臺北:淡江大學,2001。
朱江淮,〈回顧臺灣省科學振興會創立四十週年〉,《臺灣科學》,卷24:1/2,臺北:臺灣省科學振興會,1970。
朱江淮,〈回顧臺灣省科學振興會創立五十週年〉,《臺灣科學》,卷34,臺北:臺灣省科學振興會,1980。
江政寬,〈權充導讀〉,收錄於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臺北:麥田,1999。
李淑珍,〈小民懷土:清代臺灣農民意識的變與不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2009史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2009),第二篇。
李艾佳,〈第三部門發展新趨勢:非營利組織產業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2期,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3。
李永志,〈合作社是甚麼碗糕〉,《商工青年》,第13期(臺北:淡水商工高級職業學校,1993)。
李永志,〈學校如何正確辦理合作教育活動主題〉,收入於《淡水商工學報》,第九集,(臺北:淡水商工高級職業學校,1996)。
李永志,〈富豪蔡萬霖與學校合作社─談合作經濟教育〉,《教師人權》,第77期(臺北:教師人權促進會,1996.5.10)。
李永志,〈論校園倫理要角--合作社的橫向關懷功能〉,《合作發展》(臺中:臺灣合作事業管理處),1992年6月號。
李永志,〈試論「臺灣省科學振興會」的臺灣精神──以主要元老會員為論述中心〉,(臺北:淡江大學文學院三所論文發表會,2010),單篇論文。
李桂秋、葉書銘,〈消費合作社組織文化與員工滿意度之研究--以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例〉(上篇),《合作經濟》97,臺北:中國合作學社,2008。(下篇),《合作經濟》98,2009.09。
李慧津,〈有機農產品的把關者--主婦聯盟〉,《鄉間小路》28:8,臺北:豐年社,2002。
杜聰明,〈慶祝臺灣省科學振興會創立滿30周年〉,《臺灣科學》,卷14:4,1960。
杜聰明,〈臺灣省科學振興會之重新改組及今後之事業計劃〉,《臺灣科學》,卷4, 1950。
杜聰明,〈臺灣省科學振興會之組織及事業〉,《臺灣科學》卷1:1,1947。
杜聰明,〈臺灣省科學振興會第28次學術講演會致辭及介紹講演者岡本要八郎先生〉,日文版收錄於《杜聰明言論集(第一集)》,臺北:杜聰明博士還曆紀念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1955。
杜聰明,〈山地衛生座談會致辭〉收錄於《杜聰明言論集(第2輯)》,高雄:私立高雄醫學院,1964。
杜聰明,〈慶祝臺灣省科學振興會創立滿50周年〉,《臺灣科學》卷34:3/4合併號,臺北,1980.11。
杜聰明,〈臺灣科學振興會開會致辭〉收錄於《杜聰明言論集(第一集)》,臺北:杜聰明博士還曆紀念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1955。
杜聰明,〈第3次歐美醫學教育考察旅行之見聞〉收錄於《杜聰明言論集(第三輯)》,臺北:杜聰明博士獎學金管理委員會發行,1972。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收錄於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31)發行,1993。
吳聰賢,〈現代化過程中農民性格之蛻變〉,收錄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桂冠,1988。
吳國章,〈臺灣省消費合作社概況及努力方向〉,《合作發展》,臺中:臺灣省合作事業管理處,1994年2月。
林秀美,〈高醫章程改名 校友再轟家族化〉,《聯合報》/高雄報導,2010 .04.19.大高雄綜合新聞B2版。
林瑩秋,〈高醫是陳啟川家「私人事業」?董事會與校方互鬥五十年!〉收錄於《財訊》雙週刊,358期,臺北,財訊雜誌社。
林佳蓉,〈新世代消費合作社結合關係行銷之策略探討--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例〉,《逢甲合作經濟》35/36,臺中:逢甲大學,2004。
邱俊英,〈從思想近視到老花談合作社組織體檢〉,《合作經濟》100,臺北:中國合作學社,2009。
胡均發,〈臺灣科學65年簡史〉,《臺灣科學》,卷48:2(臺北,1995)。
胡均發,〈臺灣省科學振興會創立滿六十年會慶之回顧與展望〉,《臺灣科學》,卷43,臺北:1990。
胡瑞發,〈不忍.難捨〉,《胡均發紀念集》,臺北:家屬出版,2000。
洪麗完,〈岸裡大社土官潘氏家族興替之考察〉,收錄於《臺中縣岸裡社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6。
柯志明 ,〈 從權力組織與土地利益安排的形成與演變看平埔族地域社會的內部整合與衝突:以岸裡社群為案例的分析〉,發表於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11/12-13。
孫炳焱,〈關於《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之論旨及含義〉,收錄於《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臺中: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1985。
孫炳焱,〈現代社會經濟問題與合作運動〉,《信用合作》第85期,臺北:中華民國信用合作社聯合社,2005。
孫炳焱,〈以消費合作社為中心的生活改革〉,《合作經濟》49期,臺北:中國合作學社,1996。
孫炳焱,〈世界合作運動的時代意義〉,《合作經濟》第91期,臺北:中國合作學社,2006。
孫炳焱,〈從合作的本質探討臺北十信事件〉,《信用合作》第4期,臺北:中華民國信用合作社聯合社,1985。
孫炳焱,〈合作制度與社會福利〉,《社會安全》5:2,臺北:中國社會安全協進會,1984。
孫炳焱,〈日本合作組織因應高齡化社會之過程與現況之研究〉,《合作經濟》第90期,臺北:中國合作學社,2006。
孫炳焱,〈無私的合作運動者〉,《合作經濟》第99期,臺北:中國合作學社,2008。
孫炳焱,〈資本主義下的消費者保護組織—消費合作社的功能、經營及其展望〉脫稿於1991年3月8日,臺北:國立淡水商工演講。
孫炳焱,〈論合作社原則的演進及一九九五年新合作社原則之含意〉,收錄於《世界變遷下的合作社基本價值》,臺北:中華民國合作學社,2003。
唐錦秀、胡會豪,〈社員參與、消費價值與社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例〉(上篇) ,《合作經濟》100,臺北:中國合作學社,2009。
許宏彬,〈誰的杜聰明?從科學家的自我書寫出發〉,刊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4期,2004。
梁玲菁、唐錦秀,〈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之發展模式分析--學習組織與陪伴組織〉,《合作經濟》93,臺北:中國合作學社,2007。
葉海煙,〈臺灣人的精神剖析〉,收入於《型塑臺灣人的精神》,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
郭迪賢,〈論合作社的社會責任〉,《合作經濟》第93期,臺北:中國合作學社,2007。
黃麗安,〈蔣介石抵臺初期的學術政策-以中研院為考察中心〉,發表於《蔣中正研究學術論壇-遷臺初期的蔣中正1949-1952》會議手冊,臺北,中正紀念堂。
陳隆志,〈序〉,收入吳英明、林德昌《非政府組織》,臺北:商鼎文化,2001。
陳金貴,〈在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9期,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2。
陳來紅,〈從我們的合作社──探討三位一體的共同關係〉,《綠主張月刊》,77期,臺北:有限責任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10.2。
陳秀枝,〈從2010年回顧來談合作社的影響力〉,《綠主張》月刊88期(臺北: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11.01,頁10-11。
陳佳容,〈自治與自立報告之回應〉《第八屆亞細亞姐妹會交流年會手冊》,臺北: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08。
陳曼麗,〈向上推政策,向下做行動—與〉《綠主張》82期,臺北: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10.07。
陳曼麗,〈董事長的話:結成好伙伴 捍衛優環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2010年報》,臺北:該會。
陳洛薇、江慧真、陳志祥,〈國是會議訂明年「振興棒運元年」 朱立倫領軍 馬:傾舉國之力救職棒〉《中時電子報》/臺北報導 2009-12-02 01:28(2009.12.17上網)。
陳秋坤 ,〈 清代臺灣農村土地利用和租佃關係──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1740-1820)〉,收錄於王正雄,《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
陳靜夫,〈基督教社會主義學派與合作運動〉,《合作發展》,臺中:臺灣省合作事業管理處,1993年1月。
張之傑,〈臺灣綜合性科普刊物之回顧與展望〉收錄於《國家圖書館館訊》(臺北:國家圖書館,2008)。
張之傑、劉昭民,〈臺灣的科研不是日本人奠定的〉,收錄於《科學月刊》375號,臺北:科學月刊雜誌社,2001年3月。
蔣渭水,〈臨床講義〉《臺灣文化協會會報》第一號(臺北:臺灣文化協會),1921.11.25。
劉廣定,〈日據時代的臺灣化學研究〉,收錄於《第五屆科學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國際科學史委員會發行,1999)。
賴建誠,〈日據時期臺灣的合作經濟制度:1914-45〉《清華學報》,18(2)(新竹:清華大學,1988)。
賴建誠,〈日據時期臺灣的合作經濟制度〉,收錄《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臺北:正中書局,1990。
謝秉昌,〈臺灣省科學振興會改組成立大會紀錄〉,《臺灣科學》卷11:3,1957。
謝麗芬,〈世界上成立最早的消費合作社─羅虛戴爾公平先驅社〉,李永志編《94年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法規彙編》,(臺北: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05)。
謝麗芬,〈緣起與沿革〉,收錄於李永志,《94年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法規彙編》,臺北: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05。
鍾京佑,〈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臺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八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
顏朝邦,〈迎接六十週年、謹表萬分賀意〉,《臺灣科學》,卷43,1990。
顏朝邦,〈編輯雜記〉,《臺灣科學》,卷4合併號,1950。
顏朝邦,〈本會消息〉,《臺灣科學》,卷2:2,1948。
蕭新煌,〈全球民間社會力──臺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社會的改革〉收錄於吳英明、林德昌主編,《非政府組織》,臺北:商鼎文化,2001。
蕭新煌,〈臺灣都市生活的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一個社會學家的觀察〉收錄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後現代美學與生活》,臺北:該館,1996。
蕭新煌,〈基金會在臺灣的發展史、現況與未來的展望〉收錄於官有垣,《臺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的發展》,臺北:洪健全基金會,2003。
顧忠華,〈二十一世紀非營利與非政府組織的全球化〉收入吳英明、林德昌《非政府組織》(臺北:商鼎文化,2001)。

(二)報紙
1.《經濟日報》
李淑慧,〈王又曾力霸王朝 面臨崩解〉,2007-01-07),聯合新聞網
2.《中時電子報》
陳洛薇、江慧真、陳志祥,<國是會議訂明年「振興棒運元年」 朱立倫領軍 馬:傾舉國之力救職棒>《中時電子報》/臺北報導 2009-12-02 01:28。
3.《自由電子報》
林良哲,〈老市長再捐車 守護臺中〉,《臺中:自由電子報,2008/1/11》, 
4.《TVBS電子報》
TVBS電子報,〈議員收回扣案50人起訴歷年最多〉,2004/9/2。 
5.《中國時報》
丁學偉,〈全聯社弊案 張啟仲等七官商被訴〉,1998/7/17,第1、8版。
丁學偉,〈全聯社弊案 張啟仲等七官商被訴〉,1998/7/17,第1、8版。
楊天佑,〈全聯社弊案 張啟仲獲判無罪 李玉梅刑期15年〉,1999/7/09,第8版。
楊天佑,〈全聯社弊案 張啟仲獲判無罪 李玉梅刑期15年〉,1999/7/09,第8版。
6.《聯合報》
方亭,〈司機沒溫飽 乘客沒信心〉, 2003/10/19,A15版「民意論壇」。
王淑珍,〈世界第六大富翁 有何貢獻〉,1989/9/29,生活第5版。
李曜丞、洪敬浤、金武鳳,〈薪酸工運 學運團體聲援〉, 2003/10/26,綜合A11。
楊育欣,〈人才外流 撞球名將吳珈慶改入大陸籍〉,「聯合新聞網 國內要聞」,2011.04.21,2011/4/22上網。
蕭白雪、蘇位榮,〈王家兄弟哭罵王又曾〉,臺北:聯合報,2008-1-16,綜合A1。
7.《聯合晚報》
董介白,〈全聯社案二審逆轉2人無罪 無法認定翁讚暹及李玉梅行受賄 另7人維持無罪原判〉,臺北:聯合晚報,2001/12/31,第5版。
8.《今日新聞》
林思慧,〈環保署將嚴格控管塑化劑DEHP升為第一類〉, NOWnews今日新聞 ,2011-06-05
9.《蘋果日報》
【綜合報導】,〈馬英九 封殺國光石化〉,2011/04/23。

五、電腦網路資料
1.個人文章
柯志明 ,〈岸裡社的私有化與階層化: 賦役負擔與平埔族地域社會內部政經體制的形成和轉變〉(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學術與研究成功大學史學專題講座,2010/10/12 ), http://www.his.ncku.edu.tw/getfile/I_20101004082026_2.pdf,2011/3/25。
柯志明 ,〈「社會抗爭與精英轉型:清代臺灣番政變革與平埔族社會的內部衝突,以岸裡社為案例的分析」演講簡介〉(臺北:中研院社會所「週五論壇」演講公告,100年1月21日),nthuhsssa.blogspot.com/2011/01/121.html,2011/3/25。
陳金貴,〈非營利與社會資本〉www.ntpu.edu.tw/pa/news/93news/attachment/.../1228-4.doc,2011/3/1。
劉新圓,〈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研究報告」2009/5/3),教文(研)098-005號,http://www.npf.org.tw/post/2/5867,2011/2/27上網
顧忠華,〈社會資本理論與非營利組織──研究構想與心得〉為國科會《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臺灣第三部門之發展問題》專題研究之後續發表。見www.ntpu.edu.tw/pa/news/93news/attachment/.../1228-7.doc,2011/5/30。
王駿〈我見我思-徐柏園與剝蕉案(四)〉(臺北:中國時報,2009-04-15),blog.udn.com/tel2366/2851019(2010/6/20上網)。
曹永奇,〈社會企業的社會經濟運作之探討--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例〉,臺北: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頁「摘要」。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K7vE_r/search#result,2011/5/24。
陳來紅,〈性別主流化與女性主義〉,臺北: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當代思潮與臺灣發」課程2004年05月21日專題演講(臺北校區B901),www.mcu.edu.tw/department/genedu/2echelon/.../2-02-3-3.htm。2011/4/26。
2.網站資料
臺灣農學會網站,http://www.aat2008.org.tw/ ,2011.01.08上網。
臺灣醫學會網站,http://formosan.mc.ntu.edu.tw/,2011.01.08上網。
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網站,「我們合作社」http://www.hucc-coop.tw,2011/2/28上網。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網站http://www.pwr.org.tw/index.aspx,2011/6/1上網。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2011/2/28上網。
大陸「烏有之鄉網站」網站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1102/217014.html 2011/4/30上網。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