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7201009155500
DOI 10.6846/TKU.2010.00403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政治菁英培養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ultivated in Political Elit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王文澤
研究生(英文) Wen-Tser Wang
學號 79627001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2
論文頁數 15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五岳(fivemoutain@yahoo.com.tw)
委員 - 邱坤玄
委員 - 張五岳(fivemoutain@yahoo.com.tw)
委員 - 趙春山
關鍵字(中) 政治菁英
幹部四化
技術專家
梯隊接班
劃線離退
關鍵字(英) Political elite
Cadre four modernizations
Technical expert
Techelon takes over
The lineation to step dow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事物的客觀存在與發展,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任何事物,無論是自然、社會、歷史,還是人類思維,都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認識規律、把握規律、並按照規律去觀察事物的前提下,才能正確發展人類主觀意志本身的創造性。而事務內部的矛盾不斷產生、運動和解決的過程就是「發展」。舊的矛盾解決後,新的矛盾又因之而產生。往復循環,事物按此規律螺旋式向前發展,「矛盾」即為發展的動力。
由此觀察中共政治菁英培養,可以發現中共自從建政以來,政治菁英培養始終擺盪在「紅」(意識形態取向)與「專」(技術專業取向)的矛盾之間。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共為了恢復戰後經濟,以便快速向社會主義過渡,啟用了大批技術專業官僚,此時「專」略勝過了「紅」。在三面紅旗時期,「紅」與「專」則發生激烈路線鬥爭,互有勝場。但在文革時期,「紅」完全取代了「專」,也造成當時中國大陸的政治動盪、經濟凋敝。改革開放後,為了重建中國大陸的「官僚理性」,中共政治菁英多從技術專業官僚中培養,「專」又領先了「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代中共政治菁英培養,「紅」與「專」並非完全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路線,而是相互滲透、相互證成的辯證關係。當前中國大陸強調經濟發展,所以亟需大量技術專業人才,然而政治目標只是退為次位,並未完全被取代。中共政治菁英的培養過程中,對於「黨性」、「黨德」的純潔性,以及對於「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忠誠度,仍是重要的評鑑標準。
表單編號:ATRX-Q03-001-FM030-01
英文摘要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does not transfer with subjective will. According to Marxist philosophy, nothing transfers with human’s subjective will no matter on science, social studies, history, or human thoughts. In the understanding rule, the assurance rule, and in terms of the rule, can develop the human subjective will of creativeness correctly. But the affairs internal contradiction unceasingly with the movement and the solution process is “development”. The old contradiction was solved,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new one would be come up. The affairs develop with spiral type forward according to this rule, repeatedly, “contradictory” namely for development power.
Thus, by observing the political elites cultivated model in the centra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ould discover the model of the central, has swayed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deology orientation” and “the technical specialized orientation” all along since establishing the governmen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cover the postwar economy in new democracy time, with the aim of being socialism fast, has begun using a lot of technical specialized bureaucrat; this time “the technical specialized orientation” has exceeded “the ideology orientation” slightly. In Three Red Flag times, it had intense struggle between “the ideology” and “the expert”, and had the victory mutually. But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ime, “the ideology” had substituted “the expert” completely, also had caused Mainland China turbulent politics and depressed economy. After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centra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d cultivated political elites from technical specialized bureaucracy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rational bureaucracy of Mainland China; “the expert” had got ahead “the ideology” for the time being. 
But,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centra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ultivates political elites in present age, “the ideology” is not opposite of “the expert” or exclusion completely but infiltration and dialectic relations mutually. Mainland China emphasizes economic development currently, and therefore needs the massive technical experts. However, the political objective only draws back the inferior position, not be substituted completely. In the cultivated process, it is still important estimate standard regarding the purity of “party character”,” party morality”, and the loyalty of “insisted tha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s”, “insisted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表單編號:ATRX-Q03-001-FM031-01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文獻回顧……………………………6
第二章 中共政治菁英培養之演變………………………17
第一節 強人時期的幹部制度……………………………18
第二節 江澤民時期-元老缺席下的制度深化…………27
第三節 世代交替權力的和平轉移………………………30
第四節 胡錦濤時期-技術專家對菁英培養的共識……35
第五節 小結………………………………………………40
第三章 中共政治菁英培養之特性………………………45
第一節 理論的確立………………………………………45
第二節 制度的調整………………………………………63
第三節 權力的繼承………………………………………77
第四節 小結………………………………………………90
第四章 中共政治菁英培養之趨向………………………94
第一節 制度化……………………………………………94
第二節 專業化……………………………………………119
第三節 多元化……………………………………………126
第四節 小結………………………………………………136
第五章 結論………………………………………………139
參考文獻 …………………………………………………147
表目錄
表1-1:十二大以來歷屆政治局汰換率-------------------------------------------------------------14
表1-2:十二大以來歷屆政治局平均年齡----------------------------------------------------------14
表1-3:文獻回顧分析表---------------------------------------------------------------------------------16
表2-1:中共「十四大」至「十六大」政治局人事資料表------------------------------------32
表2-2:中共「十五大」至「十七大」政治局人事資料表------------------------------------37
表2-3:中共「十二大」以來政治局委員平均年齡表------------------------------------------41
表2-4:中共「十二大」以來政治局委員教育程度變化統計表-----------------------------42
表2-5:中共「十二大」以來擁有技術專家背景的政治局委員統計表--------------------42
表3-1: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定位------------------------------------------------------------------------47
表3-2:鄧小平時期的思想確立------------------------------------------------------------------------48
表3-3:江澤民時期的三個代表------------------------------------------------------------------------59
表3-4:胡錦濤時期的科學發展觀---------------------------------------------------------------------63
表3-5:中共中央領導組織基本架構形成過程表-------------------------------------------------65
表3-6:領導人制度的四階段表------------------------------------------------------------------------72
表3-7:政治繼承的兩種結果比較表------------------------------------------------------------------79
表3-8:政治體制的類型----------------------------------------------------------------------------------90
表4-1:中共十五屆政治局常委/委員任職年齡一覽表------------------------------------------100
表4-2:中共十六屆政治局常委/委員任職年齡一覽表------------------------------------------101
表4-3:中共十七屆政治局常委/委員任職年齡一覽表------------------------------------------103
表4-4:中國國務院歷任總理一覽表------------------------------------------------------------------104
表4-5:中共1960年後出生的省部級以上政治菁英簡歷----------------------------------------106
表4-6:政治局常委職務分工表-------------------------------------------------------------------------109
表4-7: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職務分工與排名--------------------------------------------------110
表4-8:十四大(1992年)以後中共中央各主要工作小組組長、副組長名冊-----------112
表4-9:中共十四屆政治局常委/委員學經歷一覽表----------------------------------------------120
表4-10:中共十五屆政治局常委/委員學經歷一覽表--------------------------------------------121
表4-11:中共十六屆政治局常委/委員學經歷一覽表--------------------------------------------123
表4-12:中共十七屆政治局常委/委員學經歷一覽表--------------------------------------------124
表4-13:黨、政、軍、派系-太子黨-團派對照表--------------------------------------------------129
表5-1:十四大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年齡層分布表---------------------------------------------------141
圖目錄
圖1-1:論文研究流程圖------------------------------------------------------------------------------------8
圖2-1:幹部四化圖------------------------------------------------------------------------------------------20
圖2-2:十二大政治局委員與十三大政治局委員教育程度比較圖-----------------------------25
圖2-3: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政治局委員教育程度比例圖--------------------------------26
圖2-4:十二大~十七大政治局常委及政治局委員平均年齡比較圖---------------------------41
參考文獻
壹、專書
一、中文部份
丁  望,北京跨世紀接班人(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1997年)。
丁樹範,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社,2002年12月)。
丁篤本,蘇聯政體與官制史(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委員大辭典(1921-2003)(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鄧小平年譜: 1975-1997 (全兩冊)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王  山,第三隻眼睛看中國(台北:周知文化出版社,1994年11月)。
王凡西,毛澤東思想論稿(香港:新苗出版社,2003年10月)。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
王令金、李元峰、張祥雲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精選及導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7月)。
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中國共產黨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7月)。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年1月)。
王緝思、王逸舟編,中國學者看世界2-國家利益卷(香港:和平圖書公司,2006年7月)。
江澤民,為了世界更美好(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7月)。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7年9月12日)。
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92年10月12日)。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2年11月18日)。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12月)。
吳玉山,共產世界的變遷-四個共黨政權的比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8月)。
吳  思,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上的生存遊戲(台北:究竟出版社,2005年12月)。
吳  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上的進退遊戲(台北:究竟出版社,2004年9月)。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5月)。
李谷城,中共焦點問題(台北:明報出版社,1992年2月)。
李谷城,中共黨政軍結構(台北:明報出版社,1992年7月)。
邱坤玄,「中共外交政策」,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8月20日)。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9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4版)。
政治體制改革資料選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姜義華編,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3月)。
姚  恒、元躍旗、薛  梅,面向新世紀的黨一鄧小平新時期執政黨建設理論研究 (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年)。
胡  繩(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銳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4月)。
徐斯儉,「十六大前後中國政治改革的動向」,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出版,2002年12月)。
宮崎正弘【日】著,蕭志強譯,胡錦濤‧中國的新霸權戰略(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5月)。
孫  哲,威權政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浦興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3月)。
浦興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出版社,2001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8月)。
陳麗風,中國共產黨領導體制的歷史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鄒錫明主編,中共中央機構沿革實錄: 1921.7-1997.9 (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8年)。
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協商與合作的展望(台北:時英出版社,2006年12月)。
曹  志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制度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7月)。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10月)。
寇建文,「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的演變:軌跡、動力與影響」,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一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4月)。
彭穗寧、王曉春、高新民主編,中國共產黨建設史綱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
張翼星,列寧的哲學思想(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年1月)。
楊  照 編,毛澤東語錄(台北:東觀國際文化公司,2005年10月)。
楊中美,胡錦濤-中共新領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
楊開煌,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年3月)。
楊開煌,「中共第四代領導集體決策運作之分析」,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4月)。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趙春山,「中國意識型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5年8月20日)。
劉德喜、錢鎮主編,全球背景下的中國民主建設(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4月)。
閭小波,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鄧小平,「鄧小平86年底談學潮——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天下論壇,1986年12月30日。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鍾延麟,「文革前『次位繼承人』之部署與安排-毛澤東與鄧小平、林彪關係發展之另探」,李英明、關向光編著,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2007年3月)。
謝寶富,當代中國政府體制論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韓文甫,鄧小平傳──治國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魏澤煥,蘇共興衰透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邊燕杰主編,市場轉型與社會分層:美國社會學者分析中國(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二、中文翻譯書籍
王柏鴻譯,Samuel P. Huntington & Peter L. Berger編,杭廷頓&伯格看全球化大趨勢(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2月)。
李永熾譯,Francis Fukuyama著,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2月)。
李振昌、林慈淑譯,Samuel P. Huntington & L.E.Harrison編,為什麼文化很重要(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12月)。
吳家恆、方祖芳譯,Joseph S. Nye Jr.著,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10月)。
洪陸訓 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軍人與國家-文武關係的理論與政治(台北:時英出版社,2006年7月)。
高  銛、王宏周、魏章玲譯,Daniel Bel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
華向陽譯,Ivan Szelenyi、Szonja Szelenyi著,「東歐社會轉型中的菁英循環與再生產」,戰略與管理(北京),第6期(1997年12月)。
姚海星、斐曉亮譯,Erik Izraelewicz著,當中國改變世界(台北:高寶出版社,2006年3月)。
梁文傑、黃致達譯,Richard H. Solomon著,索樂文報告-中國談判行為大剖析(台北:先覺出版社,2000年12月)。
程克雄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我們是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1月)。
張岱雲等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4月)。
樂為良、黃裕美譯,CSIS(美國際暨戰略研究中心)& IIE(美國國際經濟研究院)著,重估中國崛起-世界不能不知的中國強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9月)。
劉軍寧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第三波-20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8月)。
閻紀宇譯,Francis Fukuyama著,強國論(台北:時報出版社,2005年11月)。
羅‧霍爾頓【澳】著,倪  峰譯,全球化與民族國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月)。
三、外文書籍
Barnett, A. Doak, Communist China and Asia: Challenge to American Policy (New York: Harper&Brothers, 1960).
Baylis, Thomas A. , The Technical Intelligentsia and the East German Eli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Bialer, Seweryn, Stalin's Successors:Leadership,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Cherrington, Ruth, “Generational Issues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1980s Generation of Young Intellectual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48, no. 2(England: Coventry University, 1997) ,pp.302-320.
Hamrin, Carol Lee, “The Party Leadership System, ”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95-124.
Meynaud , Jean, Technocracy, trans. Paul Barnes (New York, NY: FreePress, 1969)
Putnam, Robert D. ,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6).
Pye, Lucian W. , “Generational Politics in a Gerontocracy: The Chinese Succession Problem, “Current Scene, vol. 14, no. 7(July, 1976) ,pp.1-8.
Rintala, Marvin, “A Generation in Politics: A Definition, ”Review of Politics, vol. 25. no. 4 (October, 1963) ,pp.509-522.
Thomas W. Robinson,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27 no.1 (1974), p. 3.
Zang, Xiaowei, “Elite Formation and the Bureaucratic-Technocracy in Post-Mao China,”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vol. 24, no.1 (March, 1991), pp.114- 123.
Zang, Xiaowei, “Provincial Elite in Post-Mao China, ” Asia Survey, vol. 31, no. 6 (June, 1991), pp. 512-523.
Zang, Xiaowei,“The Four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Technocracy or Political Technocracy?” Asian  Survey, vol. 33, no. 8 (August, 1993), pp. 787~803.
Zang, Xiaowei, Elite Dualism and Leadership Selection in China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2004).
貳、中文期刊
王嘉州,「論『三個代表』與政治繼承」,中國事務,第10期(2002年10月), 22-38頁。
石之瑜,「中共派系政治鬥爭本質之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1期(1992年11月),頁5~16。
包淳亮,「對中共十七大權力接班的一些觀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16期(2007年11月),頁8-11。。
包淳亮,「蘇聯權力繼承史對中共研究的啟示」,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6期(2001年6月15日),頁 88-91。
吳仁傑,「中共權力繼承機制探討與展望」,中共研究,第39卷第3期(2005年3月),頁44-65。
吳安家,「胡耀邦下台的原因及其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29卷第11期( 1987
       年5月),頁8~18。
李國雄,「中共『七大』以來的路線之爭與權力移轉」,歷史月刊,第176期(2002年9月),頁54-60。
邵宗海,「中共中央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定位」,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20。
拳  鼓,「對中共『黨代會」局部調整中央領導人事分析」,匪情研究,第28卷第10期(1985年10月),頁31。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中共省級領導人事換屆改選」,大陸情勢雙週報1528期,2008年4月25日,頁1-5。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3期(2004年9月),頁 1-28
寇健文,「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2001年5月),頁 1-17。
寇健文,「政治繼承與共黨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2000年3月),頁 57-73。
寇建文,「中共十七大人事異動特徵與意涵」,台灣智庫  和平論壇電子報 第227期(2007年12月17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733&webitem_no=413/
寇建文,「中共十七大與政治菁英的新老交替」,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15期(2007年9月),頁4-7。
寇建文,「中國大陸政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7年度國際及中國大陸情勢發展評估報告」。http://iir.nccu.edu.tw/index.php?include=article&id=2292
寇建文,「中國大陸政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8年度國際及中國大陸情勢發展評估報告」。http://iir.nccu.edu.tw/index.php?include=article&id=2326
張執中,「從四級黨委換屆看中共的幹部制度改革」,歐亞研究通訊,第 9 卷第 7 期(2006 年7月),頁9-12。
楊開煌,「對江澤民『十六大』政治報告之研析」,中共研究,第36卷第12期(2002年12月), 25-32頁。
楊開煌,「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一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頁103-135。
陳德昇、陳陸輝,「中共『十七大』政治菁英甄補與地方治理策略」,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57-81。
趙春山,「戈巴契夫的政治改革:理想與現實」,東亞季刊,第22卷,第2期(1990年10月),頁21。
趙健民、蔡文軒,「中共精英政治的『結構-行動者』模式」,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10。
趙建民、張鈞智,「菁英循環或再生?十二大以來中共技術官僚的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2期(2006年6月),頁70-71。
龍  飛,「中共政權爭奪戰提前曝光一一從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辭職說起」,中共研究,第29卷第5期(1995年5月),頁20~31。
羅  冰,「喬石出局與十五大選舉內幕」,爭鳴(香港),第240期(1997年10月),頁8。
羅  冰,「喬石出局之謎」,爭鳴(香港),第246期(1998年4月),頁12。
嚴家其,「中央政冶局更迭的規律」爭鳴(香港)第239期(1997年9月),頁37。
參、學術論文
包淳亮,「共黨國家二元領導體制之研究-蘇聯與中共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張五岳,「中共派系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黃彥穎,「從第四代領導人的接班過程看中共政治繼承模式」,2005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2005年10月)。
劉適豪,「中國大國外交的戰略意涵」,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
陳建明,「中國共產黨建政以來政治繼承之研究:胡錦濤之政治繼承個案分析」中山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5年)。
寇健文、黃霈芝、潘 敏 「制度化對中共菁英甄補之影響:評估十七大政治局的新人選」,國科會研究計畫「共黨政權的政治繼承制度化:中共與前蘇聯之比較(2/2)」部分研究成果(計畫編號NSC 94-2414-H-004-001)
張鈞智,「中共政治菁英之研究—技術官僚制的興起與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5年1月)。
肆、報紙、雜誌
王銘義,「曾慶紅急流勇退助習近平登龍門」,中國時報,2007年11月6日,第17版。
宋任窮,「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建設好幹部隊伍」,人民日報(北京)1982年10月2日,第2版。
楊瑪利、林奇伯,「台灣機會 中國想像2020年關鍵報告」,遠見雜誌,第277期(2009年7月7日)頁28、38
「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人民日報(北京),1964年8月3日,第2版。
「學好文件抓住綱」人民日報、紅旗、解放軍報二報一刊的聯合社論,1977年2月7日。
「抓緊解決用非所學問題」,光明日報(北京),1978年10月19日,第1版。
「使中央黨政機關成為培養優秀建設人才的大學校」,光明日報(北京),1980年10月14日,第1版。
「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甘肅大批知識分子進領導班子。加強了領導力量,打開了工作局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人民日報(北京),1982年8月12日,第1版。
「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報告」,文匯報(香港),1997年9月13日,第A10版。
「太子黨仍有勢力。習近平等十人進中委,鄧樸方、陳元候補」,聯合報,2002年11月15日,第13版。
「央視首稱胡總為『核心』」,文匯報(香港),2005年2月27日,第A6版。
「法治影響中國2006中國法治藍皮書」,中共檢察日報,2007年1月13日出版。
「中國人大通過物權法」,自由時報,2007年3月17日,A2版。
「十七大高層人事安排似基本底定」,大紀元(香港)2007年10月6日訊。
「習近平、李克強,胡溫接班人選」,聯合報,2007年10月19日,A1版。
「民主推薦政治局預備人選開創中共黨內民主先河」,中新社,2007年10月24日。
「完善黨內民主,中共爲權力有序交接鋪平道路」,聯合早報(新加坡),2007年11月3日。
「曾慶紅急流勇退助習近平登龍門」,中國時報,2007年11月6日,第A17版。
「省級一把手選任,昭示中央用人策略」,中評社(香港),2008年3月28日。
「震后100小時連線三大抗震救災指揮部」,新華社,2008年5月17日。
「北京奧運與希特勒的納粹奧運」,聯合報,2008年8月21日社論,A2版。
「改革開放30周年:中央領導集體學法形成制度」,新京報,2008年12月8日。
「重慶大掃黑 逮上千官警」,聯合報,2009年9月13日,A13版
「不進軍委習近平主動提的」,聯合報,2009年12月1日,第A15版。
「國強必霸?中國虎年埋隱憂」,聯合報,2010年2月21日,第19版。
伍、網路資源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
人大研究網http://www.rdyj.com.cn
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www.fics.org.tw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
中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mofcom.gov.cn/
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
中國文明網http://www.wenming.cn
中國瞭望網http://www.creaders.net/newsViewer.php?id=726356&language=big5
台灣智庫網站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自由時報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http://www.faps.org.tw/
南方新聞網http://www.southcn.com/
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http://www.nstl.gov.cn/index.html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學習時報網http://big5.china.com.cn/xxsb/node_5522337.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