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7200922011800
DOI 10.6846/TKU.2009.00514
論文名稱(中文) 從國家利益觀點探討美、中、台戰略互動關係之研究 -以2008年「入聯公投」事件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Discussing the strategic interaction of U.S., China and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interest. - Take the Referendum of Joining the United Nation in 2008 for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蔡培君
研究生(英文) Pei-Chun Tsai
學號 79633003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23
論文頁數 14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權
委員 - 翁明賢
委員 - 陳文政
關鍵字(中) 國家利益
入聯公投
美中台關係
關鍵字(英) National Interest
Referendum of Joining the United Nation
Strategic interaction of U.S. ,China and Taiw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入聯」,是2000年政黨輪替之前,國民黨政府執政時期所默默推動的外交政策;因為力道遲緩、能見度低,故成效有限。然而,當陳水扁總統將「入聯」與「公投」相結合時,卻對美、中、台三方造成若干衝擊。
在兩岸的政治格局中,長久以來始終存在著美國勢力的介入;而分析三方的互動過程,各國皆以追求其國家最大利益作為政策產出的準據。因為,「國家利益」被視為是國家生存與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核心。
儘管,台灣方面所提出的「入聯公投」,已隨著2008年總統選舉的結束,而煙消雲散。然本文試圖藉由台灣所提出的「入聯公投」事件,觀察美、中、台三方所引發的一連串互動,歸納其對於「國家利益」的基本界定與策略調整。希冀利用理論推演與實務觀察的方式,找出美、中、台三方戰略互動的模式與規則,以提供我政府在政策擬定之依據。
英文摘要
“Returning to UN” was the diplomatic policy of KMT before 2000. KMT was conservative, and it wa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re was very limited progress in the promotion of this policy. However, ex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combined “returning to UN” with “referendum” and resulted in very shocking impact to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nd the main concern of the three countries is their individual national benefit, which is the core of survival and security. 
Though “Referendum of Joining the United Nation” raised by Taiwan vanished with the ending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2008, this study still tries to discuss the seri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after the referendum, and tries to conclude the definition of “national benefit” and the adjustment of relevant policies. Moreover, with observ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models and principles related to how the three nations interact are proposed, which could be reference data for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in making relevant polic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目錄    ……………………………………………………………………… Ⅰ
表目錄  ……………………………………………………………………… Ⅲ
圖目錄  ……………………………………………………………………… Ⅳ

緒論
    ㄧ、研究動機與目的  …………………………………………… 第  1 頁
    二、文獻探討  …………………………………………………… 第  5 頁
    三、研究方法與途徑  …………………………………………… 第 16 頁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  …………………………………………… 第 19 頁
    五、概念架構與研究架構  ……………………………………… 第 21 頁

第壹章  美、中、台互動關係回顧
       第一節  美、中、台互動關係的界定  ……………………  第 26 頁
第二節  冷戰至1999年的形勢回顧  ………………………  第 30 頁
第三節  2000-2004年的形勢發展 …………………………  第 35 頁
第四節  2005年後的形勢演變  ……………………………  第 41 頁

第貳章  美、中、台的國家利益分析
  第一節  國家利益的基本概念  ……………………………  第 48 頁 
  第二節  美國的國家利益  …………………………………  第 55 頁
  第三節  中國的國家利益  …………………………………  第 60 頁
  第四節  台灣的國家利益  …………………………………  第 64 頁

第参章  「入聯公投」策略對美、中、台利益的影響
      第一節  台灣「入聯公投」的思維與決策  ………………  第 72 頁
第二節	「入聯公投」對中國的衝擊及態度  ……………  第 80 頁
第三節	「入聯公投」對美國的衝擊及態度  ……………  第 84 頁
第四節  美、中、台「國家利益」的轉變  ………………  第 88 頁

第肆章  「入聯公投」對美、中、台戰略互動的影響
      第一節  美國策略的轉變  …………………………………  第 94 頁
第二節	中國策略的轉變  …………………………………  第 99 頁
第三節	台灣策略的轉變  …………………………………  第103 頁
第四節  美、中、台戰略互動的常與變  …………………  第109 頁
 
結論
ㄧ、研究回顧與檢討  …………………………………………  第115 頁
二、研究成果與心得  …………………………………………  第118 頁
    三、研究發展與建議  …………………………………………  第122 頁

附錄
一、冷戰後至1999年美、中、台戰略互動大事紀要  ………  第126 頁
二、2000-2004年之美、中、台戰略互動大事紀要  ………  第129 頁
三、2005年迄今美、中、台戰略互動大事紀要  ……………  第132 頁
四、陳水扁致函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全文  …………………  第135 頁

參考書籍
    一、中文部份  …………………………………………………  第138 頁
    二、英文部分  …………………………………………………  第142 頁

表  目  錄
表1.紐克特南對「國家利益」類型區分 …………………………… 第52 頁
表2.1996年美國「國家利益」研究報告的基本概念  …………… 第 53 頁
表3.「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國家利益」層級 …………………… 第56 頁
表4.2000年美國「國家利益」層級  ……………………………… 第 59 頁
表5.中國「國家利益」層級 ………………………………………… 第64 頁
表6.台灣的安全威脅與「國家利益」 ……………………………… 第65 頁
表7.台灣「國家利益」層級 ………………………………………… 第69 頁
表8.陳水扁推動「入聯公投」事件紀要 …………………………… 第74 頁
表9.朝野政黨「入聯」VS「返聯」活動紀實  …………………… 第 76 頁
表10.陳水扁宣示「拼經濟」統計表  ……………………………… 第77 頁
表11.中國反制「入聯公投」事件紀要  …………………………… 第81 頁
表12.華府對「入聯公投」事件評述紀要  ………………………… 第86 頁
表13.「入聯公投」推動對美國的國家利益層級變化  …………… 第90 頁
表14.「入聯公投」推動對中國的國家利益層級變化  …………… 第91 頁
表15.「入聯公投」推動對台灣的國家利益層級變化  …………… 第92 頁 
表16.陳水扁2000年宣示「四不一沒有」VS修正紀要  ………… 第106頁
表17.「入聯公投」推動對美、中、台的國家利益層級變化  …… 第120頁

圖  目  錄
圖1.研究的流程與步驟  ……………………………………………… 第 6 頁
圖2.紐克特南「利益強度」四層級  ………………………………… 第 9 頁
圖3.概念架構圖  ……………………………………………………… 第22 頁
圖4.東亞全圖  ………………………………………………………… 第29 頁
參考文獻
參考書籍
中文部份
(一)書籍
1.	Der Derian,James.著,秦治來譯。《國際關係理論批判》。杭州:人民出版社,
   2003年。
2.	Finnemore, Martha.著,袁正清譯。《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杭州:浙江出版社,2001年。
3.	Joshua S. Goldstein原著,歐信宏、胡祖慶合譯。《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3年7月。
4.	Guzzini,Stefano.著,鄭又平、黃烈修譯。《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經濟學》。台北:韋伯文化,2000年。
5.	Morgenthau,Hans J.著,張自學譯。《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出版社,1976年。
6.	Wendt,Alexander.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7.	Waltz,Kenneth N.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8.	方長平。《國家利益的建構主義分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9.	王高成。《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交往與促變》。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
10.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
11.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12.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13.	郭樹勇。《建構主義與國際政治》。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
14.	陳力生。《臺灣海峽的和平與戰爭》。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15.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16.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
17.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18.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19.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	鍾倫納。《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21.	台灣安全研究小組、陳明通等。《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      覺出版社,2005 年。

(二)期刊
1.	方長平。<國家利益分析的建構主義視角>。《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6期,頁62-67。
2.	方長平。<國家利益建構的國內層次研究>。《歐洲研究》,2002年,第3期,頁21-26。
3.	包宗和。<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1999年,頁342。 
4.	李寧豫。<國家利益與國家角色:分析中國與國際體系關係的兩種視角>。《太平洋學報》。2003年,第2期,頁78-86。
5.	林正義。<美國對台政策檢討的意義>。《理論與政策》,1994年,9卷第1期,頁3-14。
6.	林正義。<公投入聯與台美關係>。《戰略安全研析》,2007年10月,第30期,頁7。
7.	郭樹永。<國際制度的融入與國家利益-中國外交的一種歷史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第4期,頁60-65。
8.	袁正清。<國家利益分析的兩種視角>。《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9期,頁14-18。
9.	袁易。<安全典則與美中關係:一個認知社群的分析架構>。《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1999年,頁389-432。
10.	袁易。<對Alexander Wendt有關國家身份與利益分析的批判:以國際防擴散建制為例>。《美歐季刊》,2001年,第15卷第2期,頁265-291。
11.	袁鶴齡。<國家認同外部因素之初探─美國因素、中國因素與台灣的國家認同>。《理論與政策》,2000年,第14卷第2期,頁141-163。
12.	徐琳。<再敲聯合國大門-臺灣逼布希批扁>。《華盛頓觀察週刊》,2007年6月,第23期。
13.	海基會編輯部。<台美中三邊關係展望>。《交流雜誌》,2007年10月,95期,頁7-26。
14.	莫大華。<千禧年後的台海安全-批判性安全觀的看法>。《遠景季刊》,2000年,第2卷第1期,頁35-65。
15.	謝志淵。<後冷戰時期中共國家利益概論(下)>。《博愛雜誌》,2002年,第25卷第4期,頁18-22。
16.	謝志淵。<後冷戰時期中共國家利益概論(上)>,《博愛雜誌》。2002年,第25卷第3期,頁8-14。
17.	謝志淵。<從國家安全角度探討中共國家利益>。《中共研究》,2002年,第36卷第3期,頁37-49。
18.	魏鏞。<邁向民族內共同體:台海兩岸互動模式之建構、發展與檢驗>。《中國大陸研究》,2002年,第四十五卷第五期,頁1-55。

(三)論文
1.	朱顯名。《陳水扁政府大陸政策之研究(2000-2004)》。台北:淡江大學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2.	涂志堅。《柯林頓總統時期-美中台戰略三角互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
      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3.	陳景峻。《台灣舉辦和平公投之政治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政研所政府與
  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畢業論文,2005年6月。
4.	張玉枝。《小布希政府時期美台互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台北: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5.	黃一正。《中共外交政策中「國家利益」與「意識形態」研究途徑之分析與    比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6.	黃熙達。《八一七公報之個案研究:以紐克特蘭的國家利益矩陣分析》。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7.	陳寶鈴。《美國對華政策之研究(1947-95年):以紐克特蘭的國家利益架構
   分析》。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8.	謝智遠。《入聯公投與兩岸關係之硏究:泛綠觀點解析》。台北:台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2008年6月。
9.	楊仲軒。《論國家利益─國際關係理論面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四)網路
1.	人民網。http://tw.people.com.cn/
2.	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
3.	中央社即時新聞網。http://www.cna.com.tw/
4.	中時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
5.	《中國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6.	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index.htm/
7.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8.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9.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
10.	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
11.	凱達格蘭學校部落格。http://www.ketagalan.org.tw/
12.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13.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英文部分
(一)書籍
1.	Bates, Gill and James, Reilly. Sovereignty ,Intervention and Peacekeeping: The View from Beijing. Survival, Autumn, 2000.
2.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ebruary 1995.
3.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6.
4.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7.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7.
5.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8.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8.
6.	Gorald, Segal. The Great Power Triangl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
7.	Lampton, David M. and Mercies, Small. China and America after 9/11. Washington D.C.:The Nixon Center Press, 2002.
8.	Lampton, David M. and Ewing, Richard Daniel. U.S. - China Relations in A Post –September 11th World. Washington D.C.:The Nixon Center Press, 2002.
9.	Lampton, David M. and May, Gregory C. A Big Power Agenda for East Asia: America, China and Japan. Washington D.C.: Nixon Center, 2000.
10.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Mc Graw-Hill, 1993.
11.	Nye, Joseph S.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New York: Longman, 2003.
12.	Nuechterlein, Donald E.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pproach. New York: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1979.
13.	Pillsbury, Michael.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January, 2000.
14.	Shambaugh, David. Sino-American strategic Relations : From Partners To Competitors. Survival, 2000.
15.	Singh, Ranjeet K. Investigating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ashington D.C.: The Herry L. Stimson Center, May, 1999.
16.	Vogel, E. F. Living with China: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New York: The American Assembly, 1997.
17.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二)論文期刊
1.	American’s National Interest.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 July, 2000.
2.	Broomfield, Emma V. “Perception of Danger: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Contemporary China, Vol.12, No.35, Journal, 2003, p.26.
3.	Dittmer, Lowell. “The Strategic Triangle: The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 July, 1981, pp.485-515.
4.	Dittmer, Lowell. “Asia in 2005.” Asia Survey, 46:1, 2006, pp.71-90.
5.	Frankel, Joseph.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Theory and Behavior of Stat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pp.155-165.
6.	Lin, Chong-Pin. “Beijing's Cross-strait Go Game.” 2005 Pacific Symposium, U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Waikiki Beach Marriot Resort & Spa, Honolulu, Hawaii, Asian Pacific Democracies: Advancing Prosperity and Security, June 8, 2005, pp.36-42. 
7.	Lin, Chong-Pin. “Beijing's New Grand Strategy.” Luncheon Keynote Address ,United States-Taiwan Defense Industry Conference 2004, US Taiwan Business Council, Hilton Scottsdale Resort and Villas, Scottsdale, Arizona, October 4, 2004, pp.1-5.
8.	Lin, Chong-Pin. “Beijing's Agile Tactics.” Conference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of Mainland China on a Changing Global Societ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April 25-27, 2002, pp.17-22.
9.	Lieberthal, Kenneth. “Preventing a War Over Taiwan.”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05, pp.52-63.
10.	Swaine, Michael D. “Trouble in Taiwan.”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05, pp.53-63.
11.	Suettinger, Robert. “Crisis over Taiwan 1995-96.” in Beyond 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3, pp.200-263.
12.	Whyte, Martin K. “The Study of Mainland China: Soci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Minimal Data Problem.” Contemporary China, Vol.1, No.6, March, 1991, pp.1-12.
13.	Wang, Jisi. “China's Search for Stability.”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05, pp.39-48. 

(三)網路
1.	Center for National Policy(國家政策中心)
  http://www.cnponline.org/
2.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http://www.csis.org/
3.	Heritage Foundation(傳統基金會)
  http://www.heritage.org/
4.	The RAND Corporation(蘭德公司)
  http://www.rand.org/
5.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亞太安全研究中心)
  http://www.apcss.org/
6.	Hoover Institute on War,Revolution and Peace(胡佛研究中心)
  http://www-hoover.stanford.edu/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