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7200917591500
DOI 10.6846/TKU.2009.00510
論文名稱(中文) 雨巷外的烽火——戴望舒愛情詩與抗戰詩的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battle outside of the rainy street——The studies of Dai Wangshu's poems about love and wa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陳小詩
研究生(英文) Hsiao-Shih-Chen
學號 69400020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20
論文頁數 13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衛民
委員 - 范銘如
委員 - 張雙英
關鍵字(中) 戴望舒
現代詩
象徵主義
詩人
關鍵字(英) Dai Wangshu
Modern poem
Symbolism
rainy street
poe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題目為〈雨巷外的烽火——戴望舒愛情詩與抗戰詩的研究〉。〈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烽火」則是抗戰的隱喻。
  戴望舒生處於民初戰亂時代,他一方面得面臨著外在的動盪不安,一方面又不斷追尋內心的愛情,在這樣雙重的夾擊下,激盪出許多讓人不斷再三回味的佳作。

  本篇論文以兩章的篇幅處理戴望舒愛情詩的部分,分別是戴望舒前、後期愛情詩代表作、戴望舒常使用的兩種象徵意象;抗戰詩的部分,則是從強調平民身份、為嚮往平靜生活而書、呈現戰爭的殘酷面相,進而鼓舞人心三大類著手。

  本篇論文的目的,除了深入分析戴望舒詩作之外,同時褪去詩人敏感的共產黨身份,重新評估戴望舒在台灣詩壇的地位。
英文摘要
The essay's topic is "The battle outside of the Rainy Street——The studies of Dai Wangshu's poems about love and war". "Rainy Street" is one of Dai Wangshu's master pieces, and "battle" implied "resistance".

Dai Wangshu was borned in the times of chaos caused by war around 1910s.He had to face the anxiety from the external world and, on the other hand, seeked for internal love in his own mind. Influenced by this kind of dual inspiration, he thus created many immortal master pieces.

In the essay, there are two sections to deal with Dai Wangshu's love's poems, which are the love poems composed during his former and latter periods and the two kinds of symbolic images that he usually used. In the war poems part, he emphasized in three ways to encourage people, being common civilization, hoping for quiet living, and revealing the cruel side of war.

The purpose of the essay is to analyze Dai Wangshu's pieces in depth, as well as reevaluate his position among Taiwanese poets regardless of the sensitivity of being a communis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壹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現有研究概況檢討………………………………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預期目標……………………………08

第貳章 作者生平、著作…………………………………18
第一節 作者生平…………………………………………18
第二節 作者著作…………………………………………25

第參章 戴望舒前後期的愛情詩…………………………28
第一節 戴望舒前期愛情詩代表作:〈雨巷〉………………32
第二節 戴望舒後期愛情詩代表作之一:〈有贈〉…………47

第肆章 戴望舒愛情詩中的意象…………………………56
第一節 青色的象徵意涵…………………………………57
第二節 風的象徵意涵……………………………………69

第伍章 戴望舒革命、抗戰詩分析………………………80
第一節 強調平民身份之作………………………………81
第二節 為嚮往平靜生活而書……………………………88
第三節 呈現戰爭的殘酷面相,進而鼓舞人心之作……92

第陸章 結論………………………………………………101

附錄:戴望舒年表…………………………………………106

參考書目……………………………………………………129

 
圖表目錄
表一……………………………………………………………32
表一……………………………………………………………32
表三……………………………………………………………62
參考文獻
文本
王文彬、金石主編:《戴望舒全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第1次印刷)
梁仁:《戴望舒詩全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4月第2次印刷)
瘂弦:《戴望舒卷》(臺北:洪範書店,1977年初版)
戴望舒:《災難的歲月》(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出版)
戴望舒:《望舒詩稿》(上海:上海雜誌公司,1937年1月出版)
戴望舒:《望舒草》(上海:水沫書店,1933年8月出版)
戴望舒:《我底記憶》(上海:水沫書店,1929年4月出版)

相關書籍
趙衛民:《戴望舒》(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5月初版)
陳太勝:《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加斯東.巴什拉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2003年)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
趙毅衡編、卞之琳等譯:《「新批評」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陳旭光:《中西詩學的會通—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趙滋蕃《文學原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10月初版二刷)
吳曉東:《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王澤龍:《中國現代主義潮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2次印刷)
趙衛民:《莊子的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加斯東.巴什拉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6月第1版第1刷)
陳丙瑩:《戴望舒評傳》(大陸:重慶出版社,1993年11月一版一刷)
楊匡漢、劉福春主編:《中國現代詩論》(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5月三刷)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89年4月修訂5版)
韋勒克:《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12月再版)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2月再版)
傅東華主編:《文學手冊》(臺北:大漢出版社,1978年9月15日三版)
覃子豪:《詩的解剖》(臺北:藍星詩刊,1961年3月再版)

期刊論文
(一)相關期刊
馬蘭:〈戴望舒《雨巷》成為名作的原因分析〉《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12月第10卷第4期)
肖綺雯:〈現代象徵主義話語下的「雨巷」情節——戴望舒詩歌兼收並蓄的現代風格〉,《社科縱橫》(2008年10月總第23卷第10期)
龔紅:〈論戴望舒詩中的苦戀意象〉《貴州文史叢刊》,2008年第3期
姜雲飛:〈論戴望舒的感覺想像邏輯與圜道思維特徵〉《文學評論》,2008年第2期
梅啟波:〈戴望舒詩歌的民族化走向〉《學術論壇》,2007年第12期
丁文霞:〈戴望舒詩歌意象建構〉,《江淮論壇》,2007年5期
徐蕊:〈由《我用殘損的手掌》看戴望舒的詩風〉《文學教育》,2007年3月
廖傳文:〈「詩情」—戴望舒的詩美觀〉《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7年第27卷第3期
邵華:〈用災難豎起里程碑的詩人—評現代派詩人戴望舒〉《教書育人》,2004年5月)
趙衛東:〈愛、夜、燈:戴望舒詩歌的情感與意象〉《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2期,2003年6月
薛梅:〈青空中斑斕的彩翼——戴望舒詩歌的生命哲學〉,《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
王衛湘:〈讀解戴望舒詩歌的色彩密碼—青〉《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3期,2002年7月
屈一鋒:〈淺論戴望舒的「尋夢」意識〉,《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2卷第2期)
譚雲華:〈丁香空結雨中愁——〈雨巷〉的象徵意蘊及特點分析〉,《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7卷第5期)
譚德晶:〈憂鬱的詩魂——戴望舒詩歌的美學特徵〉《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4期第27卷
羅振亞:〈戴望舒詩歌的特質情思與傳達策略〉《文藝理論研究》,2001年第3期
王文彬:〈作家作品研究—論戴望舒晚年的創作思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2期
曹允亮、劉驥鵬:〈「天」:戴望舒詩歌中的精神家園〉《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0年2月
張林傑:〈戴望舒研究綜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年第4期
汪劍釗:〈戴望舒:從〈雨巷〉到〈我的記憶〉——《現代》詩群研究之二〉《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第3期
王文彬:〈雲鎖煙埋,這幸福是短暫的—戴望舒和穆麗娟〉《新文學史料》,1995年3月
伍彬:〈再論戴望舒象徵主義詩歌的衍變〉《齊齊哈爾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王澤龍:〈論戴望舒詩歌的意象藝術〉《人文雜誌》,1994年第6期
盛海耕:〈論戴望舒詩的藝術特色〉《浙江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
劉勇:〈在現代與傳統之間—略論戴望舒詩歌創作的審美追求〉《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王澤龍:〈尋找精神的家園—論戴望舒詩割的抒情主體形象〉《吉首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高彥:〈古巷幽亭風韻獨出─—戴望舒詩淺探〉《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漢文版.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 年第1 期
李怡:〈論戴望舒與中西詩歌文化〉《中州學刊》,1991 年第5 期
盧瑋鑾編:〈戴望舒在香港的著作譯作目錄〉《香港文學》,第2 期1985 年2
月5 日
(二)其他
範蘭德:〈中國初期象徵主義詩歌的意象表現手法〉《廣州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7 卷第11 期,2008 年11 月
楊東:〈新批評派與有機整體論詩學〉《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8
卷第6 期,2008 年11 月
馬永波:〈法國象徵主義的詩學思想〉《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年8 月
張紅:〈象徵主義對中國現代詩歌的影響〉《文學教育》,2008 年6 月
曹傳芳:〈夢想的詩學——試析加斯東.巴什拉的想像觀〉《東山師範學院
學報》,第23 卷第2 期,2008 年2 月
毛維:〈西方象徵主義文學發展及對中國新詩的影響〉《湖北成人教育學院
學報》,第14 卷第1 期,2008 年1 月
陳秋紅:〈象徵主義文學在中國〉《東方論壇》,2007 年第5 期
張閎:〈物之夢與巴什拉的詩學〉《中國圖書評論》,2006 年第9 期
任海生:〈象徵主義手法與象徵〉《邢臺學院學報》,2006 年第2 期
李應志:〈突破語言的牢籠——簡論象徵主義詩學與哲學的語言難題〉《欽
州學院學報》,2006 年第1 期
劉建衛:〈淺談象徵主義對中國早期白話詩的影響〉《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05 年第4 期
何林軍、鄭雲暉:〈西方象徵主義:象徵的詩學勃興〉《中國文學研究》,
2005 年第3 期
劉學:〈試論象徵主義的新語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 年第6 期
張旭光:〈巴什拉的「想向哲學」探析〉《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 年
第1 期第3 卷(總第9 期)
張旭光:〈加斯東.巴什拉哲學述評〉《浙江學刊》,2000 年第2 期
其他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測試版)http://www.modernchineseliterature.net/
金理:《從蘭社到《現代》︰以施蟄存、戴望舒、杜衡及劉吶鷗為核心的社
團研究》(大陸:東方出版中心,2006 年6 月)
陳鋼:《上海老歌名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年4 月1 日)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 年1 月典藏15 刷)
陳雪:《夢遊1994》(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 年初版)
瘂弦、簡政珍主編:《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臺北:創世紀詩雜誌社,
1994 年9 月10 日初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19-12-22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19-12-22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