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7200817522200
DOI 10.6846/TKU.2008.00400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中部崛起與中部地區產業之發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ising of central China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entral Chi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林憶青
研究生(英文) Yi-Ching Lin
學號 69528003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16
論文頁數 15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志強
委員 - 張五岳
委員 - 顏建發
關鍵字(中) 區域經濟
區域發展
中部崛起
優勢產業
關鍵字(英)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rising of Central China
Advantageous Industr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國大陸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經濟改革、開放的新方向,在鄧小平實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策略之下,以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為重點,該項政策雖然將大陸沿海地區經濟帶入前所未有的快速成長,亦使得中國大陸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皆以9%左右持續增長,但卻造成區域發展極度不均衡,使得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更為擴大、貧富差距更為明顯、人民教育程度差距更為顯著,帶來了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團結不穩定、不公平等負面影響。因此,為了改善此一現象,中國大陸政府相繼於2000年及2003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政策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

    面對東部、西部、東北相繼有政策的實施來提升各區域的經濟水準,而中部地區因地理位置因素,使其發展面臨了「不東不西」的尷尬局面。雖然中部地區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獲得較快發展,但相對於全國總體水準或平均水準,特別是相對於東部沿海地區,在經濟總量、發展水準、發展速度、三化(即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及結構變動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距。

    針對「中部塌陷」此一現象,直至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極大關注,並在2006年十屆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中部崛起」正式升為國家戰略並被寫入「十一五規劃」綱要。
    中部地區地處中國大陸內陸腹地,是中國大陸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大陸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在全國地域分工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隨著政府提出的「中部崛起戰略」中對企業的諸多優惠及政策,中部地區也逐步秉持自己的比較優勢發展出該地區的四大優勢產業(特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新型能源原材料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因此,中部崛起戰略的提出、制定與執行,勢必對中部地區發展四大優勢產業造成一定的影響,故此論文將在此背景下探討政策制定與中部地區四大優勢產業的改善提升之間的相互作用及未來發展潛力。
英文摘要
Since the late 1970s, and especially since the 3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1978, the PRC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o reform the national economic setup. Under Deng Xiaoping remarked that China's basic policy is "to make a little group people rich first"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st and coastal zones. This successes policy made China an exceptional progress of the economy in the coastal economic zones and has achieved a growth rate averaging nearly 10 percent per year. However, a gap owing to the unbalance development is also commenced between the inland area and coastal zones. To tackle this problem the policy of "The big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and "To prosper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of northern east area" is introduced by the government. 
    Due to the awkward location, although the region of the central China has achieved an enormous improvement, it still face the draggling of the gross economy, development standard, development speed, and the progress of three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marketization) comparing to the east coastal zones.
    To deal with the consequence of “the central downfall” situation, the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addressed at government announcement to prosper the rising of central China attracting the people from the provinces of the central region. Moreover, the term of “The rising of Central China” is formally devote to “The Plan of Ten-Fifteen” delineate as a national strategy, stated by PRC government at the 4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0th NPC in 2006. 
    The central region is the inland of China and one of the densest population area. It is the base of the important energy, the industrial raw material and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es in China. It plays a main role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in the whole country. By the government addressing "The rising of Central China" strategy, granting a lots of favored policy to the enterprises, the central territories also gradually developed four regional privilege industries, based on their relative propitiousness, which include high delicate-and profitable crops industry, new energy-and raw material industry, new-and high-tech industry and manufacture industry. Therefore, the issue of addressing, initiating and conducting "the rising of Central China" strategy must be resulted in interf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privilege industries.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description above,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forming of the polic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four privilege industr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I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架構 9
第二章  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環境概況 12
第一節  中部六省的地理環境、綜合優勢	12
第二節  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概況及與其他區域經濟發展水準比較 18
第三節  導致「中部塌陷」現象的原因 36
第四節  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必要性因素分析 49
第三章  中部崛起之戰略分析 53
第一節  「中部崛起」戰略之發展背景 53
第二節  「中部崛起」戰略現階段內容與具體方向 59
第三節  「十一五規劃」中的中部崛起 71
第四節  中國大陸中部地區實施「中部崛起」戰略迄今的總體概況 78
第四章  中部地區產業發展 91
第一節  中部地區產業結構演變及其SWOT分析 91
第二節  「中部崛起」戰略之產業發展思路與定位 101
第三節  中部地區之四大優勢產業 105
第五章  結論 136
參考書目及文獻 142
附錄 151

表目錄
表2-1-1     中部各省占整個中部地區的面積及比例13
表2-2-1     2005年中部六省經濟發展水準19
表2-2-2     2005年中部經濟區三次產業的比重比較20
表2-2-3     2004-2005年中部地區各項GDP比較21
表2-2-4     1996-2005年中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比較21
表2-2-5     1999-2005年中部地區人均GDP比較22
表2-2-6     2002-2005年中部地區產業結構比例23
表2-2-7     2004-2005年中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比較24
表2-2-8     中部地區人口城市化水準變化情況25
表2-2-9     2004-2005年中部地區國際化程度比較26
表2-2-10    2004-2005年中部地區自主創新能力比較28
表2-2-11    四大區域及全國國內生產總值比較29
表2-2-12    各區域GDP增長率30
表2-2-13    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部GDP占全中國大陸的比重31
表2-2-14    東、中、西部、全國人均GDP33
表2-2-15    2005年中部地區與東部、西部、東北地區產業結構比較34
表2-3-1     中部六省及全國三次產業所占比重38
表2-3-2     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區外貿依存度42
表2-3-3     中部六省與東部沿海省份進出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額的比較43
表3-2-1     中部地區2003年農村人口所占比例61
表3-2-2     高新技術開發區在中部六省的空間分佈68
表3-3-1     中部六省在「十一五規劃」中的發展戰略72
續表3-3-1   中部六省在「十一五規劃」中的發展戰略73
表3-3-2     中部六省十一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及重點發展產業比較76
表3-4-1     中部地區及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及比重78
表3-4-2     2005-2007年中部六省GDP及其增長幅度比較79
表3-4-3     2007年中部六省三次產業產值及增長幅度80
表3-4-4     2007年中部六省三次產業占該省GDP的比重81
表3-4-5     2005-2007年中部六省規模以上工業總值及增長值之比較82
表3-4-6     2006-2007年中部六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值及增長值之比較82
表3-4-7     2006-2007年中部六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之比較83
表3-4-8     2007年中部六省進出口總額及增長值之比較84
表3-4-9     2006-2007年中部六省出口總額及增長值之比較85
表3-4-10    2006-2007年中部六省地方財政收入總值及增長值之比較86
表3-4-11    2006-2007年中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農民人均純收入87
表3-4-12    2005-2007年中部六省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及增長值之比較88
表3-4-13    2005-2007年中部六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之比較89
表4-1-1     中部地區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動狀況93
表4-1-2     中部地區產業結構的SWOT分析表100
表4-3-1     2005年中部六省三次產業占該省GDP的比重108
表4-3-2     中國三大經濟區域常規能源資源占全國比重114
表4-3-3     2005年中部地區高技術產業按領域劃分的增加值比較120
表4-3-4     2005年四大區域高技術產業規模比較121
表4-3-5     中部六省高新區一覽表121
表4-3-6     2005年四大區域國家高新區發展比較122
表4-3-7     2005年中部六省國家及高新區基本情況123
表4-3-8     2001年與2005年中部地區R&D占GDP的比重變化126
表4-3-9     中部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投入情況127
附件:中部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範圍的行業156

圖目錄
圖2-2-1     1996-2005年中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比較22
圖2-2-2     中部地區人口城市化增長幅度25
圖2-2-3     2000年-2005年中部GDP增長值30
圖2-2-4     環渤海GDP占全中國大陸比重31
圖2-2-5     長三角GDP占全中國大陸比重32
圖2-2-6     珠三角GDP占全中國大陸比重32
圖2-2-7     中部六省GDP占全中國大陸比重3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及文獻
壹、參考書籍
1.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編(2007),《2007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中部塌陷與中部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4),《2004年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5),《2005年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6),《2006年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7),《2007年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
6.王再文(2006),《比較優勢、制度變遷與中國中部崛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7.尹繼東、彭迪雲等著(2003),《中國中部經濟發展問題研究》,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
8.周紹森等著(2003),《論中國中部崛起》,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9.周紹森主編(2006),《2006中國中部經濟發展報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0.周紹森、陳棟生主編(2006),《中部崛起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1.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著(2006),《中部崛起與科技創新-中國中部發展論叢》,經濟科學出版社。
12.胡樹華、侯仁勇、楊潔著(2007),《區域戰略與中部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
13.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著(2007),《中部崛起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4.科技部中部崛起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南大學中國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研究中心著(2007),《中部崛起科技發展戰略中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5.尹繼東、彭迪雲等著(2003),《中國中部經濟發展問題研究》,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
16.郭生練、劉彩木、胡樹華主編(2005),《中部發展的現況、戰略與對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第23頁。
17.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中部六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課題組(2006),《中部崛起:戰略與對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8.湯尚穎等著(2006),《中國中部地區區域創新模式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著(2007),《中部崛起與地方政府管理創新》,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趙凌雲主編(2007),《2006年:中國中部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1.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中部崛起與地方政府管理創新-中國中部發展論叢》,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貳、期刊資料
1.王楠(2006),「我國中部崛起的戰略分析」,中國科技信息,第2期。
2.「中部六省十一五大佈局」,經濟視角,2006年第6期。
3.文河根(2007),「十一五規劃與中部崛起戰略」,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卷,第一期。
4.王建國、楊蘭橋(2008),「中部地區現代裝備製造基地的建設思路和對策」,企業活力,第1期。
5.古曉青(2004),「淺議21世紀我國中部地區產業發展戰略」,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第14卷,第7期。
6.田志芳(2008),「我國高新開發區現狀及未來的探討」,山西建築,第36卷,第2期。
7.安樹偉、昝國江(2007),「中部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研究」,蘭州商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
8.李新安(2006),「中部崛起的優勢條件、制約因素及路徑分析」,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第24卷,第一期。
9.宋歌、邱克(2006),「東、中、西部戰略態勢分析和中部崛起的戰略對策選擇」,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1期。
10.李莉(2006),「中部農業崛起的現實基礎與路徑分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3卷,第10期。
11.李雙勝(2007),「農業產業化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經濟與社會發展,第5卷,第3期。
12.段玉強(2005),「中部崛起及其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中國科技信息,第15期。
13.胡樹華、蘇豔麗(2006),「高新技術產業技術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分析」,科技與經濟,第19卷,第112期。
14.郝小林(2007),「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構想」,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第17卷,第29期,第152頁。
15.張平、張贇(2006),「中部地區能源發展現況與政策」,武漢大學學報,第59卷,第4期。
16.彭道賓、彭地(2005),「中部產業結構演變結構狀況及崛起之策」,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第4卷,第3期。
17.馮杰(2007),「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中部農業發展的思路與建議」,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
18.焦有梅、白慧仁(2007),「提升能源產業,建設新型能源基地,助推山西經濟在中部崛起」,山西能源與節能,第2期。
19.楊穎、萬來斌、馮占軍、李勃、吳新民、陳亮(2007),「論中部崛起的三大依據」,武漢、中部與長江流域發展研究,第83期,第27頁。
20.董宏彬、王曉俊(2007),「跨越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政策,第5期。
21.趙傑、鄧明然(2007),「中部崛起給湖北高技術產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科技創業月刊,第11期。
22.劉勇(2005),「中部崛起戰略研究」,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
23.蔡宏明(2006),「中共十一五規劃對台商投資之影響」,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第45期。
24.鮑雲樵(2007),「我國能源形勢和中部省份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山西能源與節能,第4期。
25.戴維、李明生(2006),「中部地區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第7卷,第4期。


参、網路資料
1.2007年四季度中部六省經濟運行分析預測報告」,河南省宏觀經濟景氣信息系統,http://222.143.253.22:8099/news/ShowNews.jsp?NewsID=4,2008年1月21日。
2.「十一五規畫中的六大重點」,中國環保科技網,http://www.chinahbk.com.cn/static/temp/plain/s_plain_009.html,2007年12月20日。
3.人民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8215/53721/。
4.「十一五規畫重分經濟區域版圖」,星島環球網,http://www.stnn.cc:82/global/global_feature/t20060315_165510.html。
5.「十一五規畫重分經濟區域版圖」,星島環球網,http://www.stnn.cc:82/global/global_feature/t20060315_165510.html。
6.「三中全會審議通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決定」,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10/15/content_5421788.htm,2003年10月15日。
7.「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10/15/content_1123571.htm,2003年10月15日。
8.「中部五省自然資源現況與能源的使用消耗報告」,人民網,http://www.zbfz.cn/read.php?id=95,2005年4月15日。
9.「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龍虎網,http://njdj.longhoo.net/dj80/ca16702.htm,2001年6月23日。
10.「中部要崛起農業如何先行」,河南義馬市農業網,http://www.ymsny.gov.cn/asp/showdetail.asp?id=67283,2006年4月19日。
11.「中國經濟論壇:"中部崛起"將全面實施 誰做龍頭?」,人民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53721/4349539.html,2006年5月8日。
12.「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3/27/content_4351532.htm,2006年3月27日。
13.「中部六省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止跌回升」,北方網,http://news.big5.enorth.com.cn/system/2007/04/26/001634949.shtml,2007年4月26日。
14.「中國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改革試驗區」,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12-16/1106014.shtml,2007年12月16日。
15.「中國中部六省2007年實現生產總值增長14.2%」,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5/content_7668029.htm,2008年2月25日。
16.「中部地區經濟社會步入高品質發展軌道」,中國台灣網,http://www.chinataiwan.org/jm/qyys/db/200803/t20080303_597668.htm,2008年3月3日。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摘要)」,人民網,http://peopledaily.com.cn/BIG5/other4349/4456/20010228/405423.html。
18.中部崛起,http://www3.cnhubei.com/zhongbu/。
19.「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 部署明年六項主要任務」,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PI-c/721169.htm。
20.「中部六省產業發展狀況比較研究」,管理人網,http://www.manaren.com/data/1090921693/。
21.「中部崛起如何破題」,管理者論壇,http://www.onlyit.cn/mba_article/at_m/at_m_06234_996.htm。
22.「西部開發」,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11/02/content_3719691.htm。
23.「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21.html。
24.「我國區域政策發展的回顧與展望」,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115/zbjq/txt/2006-02/13/content_6121190.htm,2006年2月13日。
25.「武漢城市圈及長株潭城市群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獲批」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news/txt/2007-12/16/content_9389587.htm,2007年12月16日。
26.俞敬忠,「中部:“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9139/49143/3804808.html,2005年10月27日。
27.「首部中部藍皮書發佈中部經濟地位成下降趨勢」,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txt/2006-12/26/content_7558701.htm,2006年12月26日。
28.「政府工作報告—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ztzl/2006-03/15/content_227782.htm。
29.夏興萍,「中部地區農業競爭力分析及提升對策」,http://www.gx-info.gov.cn/zt/viewwenzhai.asp?id=636,2007年3月29日。
30.「從“中部塌陷”現象到中部崛起的提出」,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115/zbjq/txt/2006-02/13/content_6121282.htm,2006年2月13日。
31.「略論我國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修水發改委,http://www.xsfgw.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2006年11月7日。
32.「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若干意見有關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27809.htm,2006年5月19日。
33.「推進中部地區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的思考」,中國礦山機械網,http://www.chinamine.com.cn/News_View.asp?id=1533,2007年5月21日。
34.「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6/65390/4441856.html。
35.「提升吸納外資能力,促進中部崛起」,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6-11/07/content_5298723.htm,2006年11月7日。
36.「發改委設中部辦,中部崛起進入更具操作性實施階段」,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4/11/content_5960548.htm,2007年4月11日。
37.「最新統計報告:我國區域經濟運行呈中部崛起特徵」,中國經濟網,http://kfq.ce.cn/shou/tbgz/200802/21/t20080221_14597768.shtml,2008年2月21日。
38.「提升中部地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創新中國網,http://www.chuangxinzhe.com/show_hdr.php?xname=HSN9321&dname=PF18F21&xpos=7。
39.「經濟學家胡必亮全面解讀“小康”」,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zt/2002-36/118633.html,2008年6月25日。
40.「溫家寶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3/16/content_1369379.htm,2004年3月16日。
41.賈若祥,「中部崛起的產業優勢、問題及發展思路」,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3988295.html,2005年12月30日。
42.「新華社受權播發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_3641362.htm,2005年10月18日。
43.「裝備製造業要發展成為中部崛起的“脊柱”產業」,鄭州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聯絡處,http://www.zzbj.gov.cn/zzbj/website/message.jsp?msg_id=16414,2006年5月31日。
44.「溫家寶主持國務院會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2/15/content_4184585.htm,2006年2月15日。
45.「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222191.html。
46.「輝煌成就:中部地區經濟社會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2008lh/content_906852.htm,2008年3月2日。
47.「關於印發《中部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範圍暫行辦法》的通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http://www.chinatax.gov.cn/n480462/n480498/n575817/5678775.html,2007年5月11日。
48.「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31/content_6980737.htm,2007年10月31日。
49.「讀十六屆三中全會檔:五個統籌是一種新的發展觀」,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sljszqh/428336.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