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7200812165900
DOI 10.6846/TKU.2008.00386
論文名稱(中文) 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之探討與應用
論文名稱(英文) Investigation of E-learning Content Design Principles in the Ill-defined Problem-solving Knowledge Domai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劉心筠
研究生(英文) Hsin-Yun Liu
學號 69573020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19
論文頁數 16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徐新逸(hyshyu@mail.tku.edu.tw <hyshyu@mail.tku.edu.tw>)
委員 - 施郁芬(yufen.shih@msa.hinet.net)
委員 - 沈俊毅(cshen@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數位教材
問題解決
結構模糊的問題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原則
關鍵字(英) e-learning content
problem-solving
ill-defined problem
instructional design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培養學生具備問題解決的能力是教育上重要的目標,但在數位教材中,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是較難教學的知識類型。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適用於數位教材設計的「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研究先由文獻整理,從數位教材的教學設計、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內涵、問題類型、解題過程、解題策略、教學策略,來歸納出「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之後,藉由訪談五位專家來修正原則的正確性。而為了驗證原則用於教材設計的可行性及效果,本研究以「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建置「教學設計-分析階段」單元數位教材,對學習者進行實驗教學,最後透過學習者的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來驗證原則用於數位教材設計的可行性。
本研究以淡江大學教育科技所碩士在職專班一年級的的學生為實驗對象,採用實驗類型中的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有效樣本數為16人。實驗結果說明如下:
一、認知程度後測成績的平均數高於認知程度前測成績的平均數,並達到顯著差異,顯示學習者學習後在「教學設計-分析階段」的認知程度上有明顯進步。
二、問題解決能力後測成績的平均數高於問題解決能力前後成績的平均數,並達到顯著差異,顯示學習者學習後在「教學設計-分析階段」的問題解決能力上有明顯進步。
三、由單元滿意度調查問卷發現平均數皆傾向同意,從學習者課後訪談中也發現學習者亦肯定教材對日後進行教學設計分析階段之幫助。
因此,根據研究結果可得知「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用於數位教材設計有其可行性。之後,根據學習者課後訪談結果對「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進行修正,讓原則更加完善。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可協助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數位教材之建置,讓教學設計師可參考此原則發展數位教材,達到較佳的學習成效。
英文摘要
Cultivating student’ problem-solving ability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on education.  But the ill-defined problem-solving knowledge domain is very hard to teach, especially in the e-learning materia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of e-learning content design principles in the ill-defined problem-solving knowledge domain.  This study first reviewed literature and then synthesized the e-learning content design principles, the ill-defined problem-solving factor, problem types, problem-solving process,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an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f e-learning content design in the ill-defined problem-solving learning.  Then, the study interviewed five experts and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to assure the validity of the principles.  The content of the treatment is teaching “Analysis Steps of ADDIE model”.  The e-learning material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e-learning content design principles in the ill-defined problem-solving knowledge domain”.
The 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as used with 16 first-year graduate students of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 technology, Tamkang University.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res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students’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knowledge test.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had progress in the posttest scores than the pretest in the knowledge test towards “Analysis Steps of ADDIE model”.
2.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students’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problem-solving ability test.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had progress in the posttest scores than the pretest in the problem-solving ability test towards “Analysis Steps of ADDIE model”.
3.Students ha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is e-learning content, and they thougnt this e-learning content was helpful as well.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e-learning content design principles in the ill-defined problem-solving knowledge domain”.  Afterwards, the researcher interviewed the students and revised the principles accordingly.  The study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provide the specific guideline and evidence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er to design e-learning materials in the ill-defined problem-solving knowledge domai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I
表次	III
圖次	I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8
第六節 研究貢獻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數位教材	11
第二節 問題解決知識內涵	23
第三節 問題解決教學	30
第四節 問題解決相關研究與教材實例	47
第五節 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	51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6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6
第二節 研究設計	59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1
第四節 研究對象	6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68
第六節 資料處理分析	74
第肆章 研究結果	78
第一節 修正「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	78
第二節 發展「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之單元數位教材	94
第三節 評鑑「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之單元數位教材的學習成效及滿意度	10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24
第一節 結論	124
第二節 建議	133
參考文獻	135
中文部份	135
西文部份	139
附錄	141
附錄一  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專家訪談大綱	141
附錄二  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可用性調查問卷	142
附錄三  課程分析階段之學科專家訪談大綱	146
附錄四  教學設計數位教材「分析階段」課前測驗	147
附錄五  教學設計數位教材「分析階段」課後作業	149
附錄六  教學設計數位教材「分析階段」課後測驗	150
附錄七  教學設計數位教材「分析階段」單元滿意度調查	152
附錄八  學習者課後訪談大綱	153
附錄九  教學設計「分析階段」教材單元節錄	154
附錄十  學習者課後作業內容摘錄	159
附錄十一  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表	168

表次
表2-1-1互動性面向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	14
表2-1-2學習理論面向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	15
表2-1-3數位學習面向之數位教材訊息設計原則	18
表2-1-4多媒體面向之數位教材訊息設計原則	19
表2-1-5數位教材教學訊息設計原則	20
表2-2-1知識類型分類表	24
表2-2-2結構良好的問題之問題類型分類	27
表2-2-3結構模糊的問題之問題類型分類	28
表2-3-1傳統教學與問題解決教學比較表	30
表2-3-2不同研究者對問題解決之解題過程的看法	32
表2-3-3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解題過程與對應之教學原則	34
表2-3-4SMITH和RAGAN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教學事件與教學設計原則表	40
表2-3-5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教學設計階段性原則	44
表2-3-6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教學設計策略性原則	46
表2-5-1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階段性原則	52
表2-5-2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策略性原則	54
表3-4-1專家訪談名單	66
表3-6-1資料分析處理編碼對照表	77
表4-1-1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階段性原則專家評鑑結果	79
表4-1-2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策略性原則專家評鑑結果	82
表4-1-3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之修正	92
表4-2-1教學設計分析階段-教材單元內容與學習目標	97
表4-2-2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對應教材設計說明	99
表4-3-1認知改變前後測的平均數、標準差、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	107
表4-3-2問題解決能力前後測的平均數、標準差、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	108
表4-3-3問題解決能力前後測之簡答題答案內容比較	111
表4-3-4教材滿意度調查	119
表5-1-1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知識類型之數位教材教學設計原則	126

圖次
圖2-3- 1結構模糊的問題解決之學習者解題流程圖	33
圖2-3- 2問題解決的基礎(PSP)	38
圖3-2-1實驗設計	59
圖3-3-1研究架構圖	62
圖3-3-2研究流程圖	65
圖4-2-1教材內容架構	96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何俐安(2006)。成人學習與網路輔助教材設計。研習論壇,71,31-37。
宋德忠、林世華、陳淑芬、張國恩(1998)。知識結構的測量:徑路搜尋法與概念構圖法的比較。教育心理學報,30(2),123-142。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李咏吟(2005)。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台北:高等教育。
周樹林(2006)。數位內容應用發展趨勢前瞻。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11(4),1-25。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揚智文化。
林菁、李曉媛(2002)。網路教學中媒體呈現方式之初探。2002年遠距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5-58。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菁、鍾如雅、陳雅萍(2005,6月)。網路教學中學生特質和媒體使用習慣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所主辦之「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嘉義。
邱瓊慧(2006)。數位學習策略。載於資策會,2005-2006數位學習(頁204-209),台北: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5-30。
徐新逸、施郁芬(2004)。數位學習課程發展作業流程參考手冊-專業版。台北:教育部。
徐新逸、楊德思(2005)。數位教材中情意領域教學策略設計原則之探討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74,80-100。
徐新逸、廖珮如(2004)。數位學習知識類型與訊息設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5,5-16。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編著,王文科校閱(1998)。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
張淑萍(2003)。數位教材設計。載於李進寶(主編)。數位學習最佳指引(頁5.2-5.43)。台北:資訊工業策進會。
張漢宜、陳玉祥(2002)。概念構圖:有意義的學習方法與另類評量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8,51-59。
張霄亭總校閱,李文瑞、高博銓、陳姚真、楊美雪、徐新逸、邱瓊慧、施郁芬、梁朝雲、羅綸新、蔡錫濤、單文經、岳修平、林紀慧、計惠卿(譯)(2004)。W. R. Foshay, K. H. Silber, & M. B. Stelnicki著。教材設計:原理與實務(Writing Training Materials That Work:How To Train Anyone To Do Anything)。台北:雙葉書廊。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7年10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CC/9CC.html
教育部(2004)。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總綱。2007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SCHOOL/EDU7273001/loo/new_page_2.htm
教育部(2005)。教育部九十四年度施政方針。2007年10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559001/guide/94guide.htm
梁平(2000)。論問題解決的教學設計。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8(2),50-57。
淡江大學圖書館利用教育-資訊素養Easy Go(2006)。2007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lib.tku.edu.tw/index.htm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2008)。2008年5月7日,取自http://www.et.tku.edu.tw
許明輝(2003)。單元設計與創意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6(2),11-30。
陳瑜芬、張紹勳、吳雅仙(2004)。建立「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在多媒體互動式教學光碟」之發展模式及教學成效評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2-2511-S-263-001-)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的策略與技法。教育資料集刊,30,201-265。
陳繁興、郭美辰、楊得明(2004)。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非同步遠距系統之研究。隔空教育論叢,16,53-74。
章順惠(2000)。運用問題解決教學於制造科技教學活動中。生活科技教育,33(12),29-39。
國教專業社群網(2004)。2008年6月27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asic/basic10.php
游文楓、佘曉清(2003,12月)。網路融入問題解決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及師生互動的影響。論文發表於國立師範大學主辦之「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
黃茂在、陳文典(2004)。問題解決的能力。科學教育,273,21-41。
黃惠民、高欣欣(2005)。與創意有約-如何運用創意解決問題。台北:全華。
楊美雪(1999)。教學訊息設計的本質與定位。教學科技與媒體,45,26-31。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董家莒(1999)。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資策會(2005)。2004數位學習白皮書。台北: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鼎新知識學院-EPRII數位內容網(2006)。2007年10月15日,取自http://content.dsc.com.tw/origin.asp
廖哲義(2005)。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發展多媒體數位教材之研究—以高職電工實習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趙居蓮(譯)(1997)。R. M. Gagn&eacute;著。學習與教學(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台北,心理。
劉月豔(2005)。問題解決教學的新特點。榆林學院學報,15(5),64-66。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2006)。懂了,就無敵:88個數位學習開運錦囊。台北:商周。
蔡德祿(2006)。平台工具技術發展現況。載於資策會編,2005-2006數位學習(頁298-308),台北: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錢秀梅(2002)。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晴榮(2006)。從學習談論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生活科技教育,39(4),10-18。
顧大維(2005)。認知領域與教學活動工具融入數位教學平台之建構。教育研究月刊,137,121-133。
鷹架理論在數位學習環境的應用與調整:以探索式多向度鷹架電腦輔具探討國小學童歸納推理與幾何概念的學習(2004)。2007年10月16日,取自http://plum.yuntech.edu.tw/e-learning/index.htm
 
西文部份
Abram, S. (2005). The role of E-learning in the K-12 space. MultiMedia & Internet@Schools, 12(2), 19-21.
Allen, M. W. (2003). Michael Allen’s guide to e-learning:Building interactive, fun, and effective learning programs for any company. Hoboken, NY:John Wiley & Sons.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 (2004). Learning Circuits Glossary. Retrieved October 17, 2007,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glossary.html
Bagayoko, D., Kelly, E. L., & Hasan, S. (2000). Problem-solving paradigm. College Teaching, 48(1), 24-27.
Clark, R. C., & Mayer, R. E. (2003). E-learning and science of instruction: Proven guidelines for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leming, M. & Levie, W. H. (1978). Instructional message design: Principles from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Halpern, D. F. (1997).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A brief edition of thought and knowledge.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Jonassen, D. H. (2000). Toward a design theory of problem solv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8(4), 63-85.
Jonassen, D. H. (2004).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guide. San Francisco: Pfeiffer.
Kahney, H. (1993). Problem solving: Acognitive approach (2nd ed.).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
Khan, B. H. (1998). Web-based instruction (WBI): An introduction.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35(2), 63-71.
Mayer, R. (1983).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ew York: W.H. Freeman and Company.
Merrill, M. D. (2002).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Edu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0(3), 43-59.
Molenda, M. (2003). In Search of Elusive ADDI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42(5), 34-36.
Nelson, R.(1996). Developmental Research. Educational of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Handbook, pp1213-1245.
Polya, G. (1973). How to solve it: A new aspect of mathematical method. (2nd ed.).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unco, M. A. (1994). Problem finding, problem solving, and creativity.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Seels, B., & Glasgow, Z. (1990). Exercis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Columbus, OH: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Seels, B., et al. (1996).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procedure for message desig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7838).
Shan, S. C. (2000). A problem-solving model of quadratic min values using compu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7)1, 73-82.
Smith, P. L., & Ragan, T. J. (2005). Instructional Design. (3nd ed.) . Hoboken, NJ:Wiley Jossey-Bass Education.
Williams, P. (2003). How to Develop an Online Course. Retrieved October 19, 2007, from http://www.indiawebdevelopers.com/articles/online_course/tutorial/lesson1.asp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